12條應時經絡養生法+312幅精美插圖詳解
四季+24節氣+12時辰 健康調理保健法
●全方位
收錄《黃帝內經》時令養生智慧
●全圖解
立刻掌握「順應天時」養生奧祕
時令分解圖
1 四季→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2 24節氣→初候玄鳥至 二候雷乃生 三候始電
3 12時辰→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子時 丑時 寅時
24節氣養生食物排行榜
健身運動+對症食療+經絡按摩
四季養生+節氣養生+時辰養生=時令養生
●四季養生 「養生」必須按照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調整
●節氣養生 節氣變化,直接影響人體生命的節奏
●時辰養生 遵照12時辰的規律作息,才能健康長壽
12時辰養生法
卯時(5~7點)→起床排便
辰時(7~9點)→享受早餐
巳時(9~11點)→調理脾經
午時(11~13點)→吃午餐稍微休息
未時(13~15點)→吸收營養物質
申時(15~17點)→工作和學習
酉時(17~19點)→享受晚餐
戌時(19~21點)→保持心情愉快
亥時(21~23點)→做好睡前準備
子時(23~1點)→入睡
丑時(1~3點)→熟睡
寅時(3~5點)→進入深睡期
本書特色
「時令養生」,是《黃帝內經》中一項極為重要的養生原則。如果將本書比喻為一棵樹,《黃帝內經》即為其最肥沃的土壤,「四季養生」就像是支撐樹的樹幹,「節氣養生」如同樹枝,「時辰養生」就是樹葉。
本書以圖解形式、生動插畫,使《黃帝內經》中看似艱深的中醫原理,變成人人都能瞭解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12正經循行歌訣&12時辰養生示意圖」彩頁
●12正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陰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循行歌訣
●12時辰(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子時、丑時、寅時)養生示意圖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四季養生
春季養生:應養陽、防風邪 (2月~4月)
春季,是指農曆的立春到立夏這一段時間,即農曆1月、2月、3月,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這時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萬物復甦,柳絲吐綠,大自然一片欣欣向榮。同時自然界陽氣也開始生發。面對如此美麗的春天,我們應怎樣「順時養生」呢?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事情都應避免。
春季養陽不是補陽氣,而是平息風陽。調暢、順應、保養及儲備是「養」的根本,也就是要維持陽氣順應春溫、夏熱、秋涼及冬寒的時序規律,進行生、長、收及藏。
●春季養陽以防病保健
因為此時天氣由寒轉暖,導致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活躍,極易誘發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麻疹、猩紅熱或肺炎等疾病。建議大家在預防時,要消滅傳染源,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還要多運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同時加強口鼻保健,阻斷溫邪犯肺之路。
●保暖就是養陽
春季不宜急於脫去棉衣,衣著宜「下厚上薄」。起居應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蔥、蒜及韭菜是養陽的佳蔬良藥,尤其是韭菜,以春天食用為最好。一方面春天氣候冷暖不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另一方面,應少食酸、多食甜。
紅棗是滋養血脈、強健脾胃的佳品;山藥具有健脾養肝、滋肺益氣、補腎固精等功效;除此以外,建議大家多吃新鮮蔬菜,如香菜、春筍、菜心、黃豆芽、綠豆芽、菠菜、芹菜、油菜、香椿、薺菜及蒲公英等。
飲食保健要注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要注意保護陽氣的方法,主要著眼於一個「生」字。按照自然界的屬性,春屬木,同肝相應,因此在飲食調養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當注意養肝護肝。
●養肝護肝保護陽氣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意思是說,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斂的性能,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一定要投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白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有效地選擇一些護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
●補充熱量,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早春時節,氣候仍然比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就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熱量以維持基礎體溫。因此,早春期間的營養攝取,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所以,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的原則。
●春季飲食要選擇抗病毒的食物
在春季的日常飲食中,一方面應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鹽分。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及紅棗等食物都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功效;而紅蘿蔔和南瓜則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及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另一方面則應注意多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比如蛋黃和豆類等。
●春季的食物選擇
春季多吃甜食少吃酸食,對脾胃具有很好的調養功效,由於春季肝氣旺,故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倘若酸味的食物吃多了,則會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另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和山菜的生長期卻往往早於一般蔬菜,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故可多食用。
夏季養生:從心開始 (5月~7月)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明確指出夏季養生的方法。
●潛伏在夏季的心病
天地萬物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作和變化的規律。人們想健康長壽就應該遵循這個規律。春生和夏長既有區別,又緊密關聯。春天,人體內的細胞因天氣溫和而開始活躍;到了夏天,自然界的陽氣已十分強盛。一方面是天陽下逼,一方面是地熱上騰,這樣的天地之氣相交合,促進萬物的蕃秀和華實。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陽氣雖足,卻容易外洩,人們在夏天也容易因貪涼而染病。
夏季染病,大都立即發作,但有一種病有所潛伏:心病,即《黃帝內經》所說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旺盛)、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心火一旺,火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剋心火,而心火旺盛時,就容易出現心火對腎水的反侮現象,故腎水易虧。對於一般人來說,在夏天都會注意防止肺虛腎虧,而對於正處於旺盛地位的心是否要加強保養,往往就掉以輕心了!
●夏季養心法則
那麼應怎樣進行自我調節呢?《黃帝內經》說得好,應夜臥早起(稍晚一點睡覺,是為了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是為了順應陽氣的充盛),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切勿因厭惡長日而心情煩躁,亂發脾氣),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要精神飽滿,並充分宣洩),若所愛在外(就像你面對所愛的對象,情志應充分外露而不需內藏),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氣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洩,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是亂,就是逆,會使神志受傷,如秋天生瘧疾即由此而來。
夏天不可缺乏的維生素
炎熱的夏季,皮膚排汗量增加,會分泌且排泄出大量的皮脂,汗孔或汗腺導管容易阻塞。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身體和皮膚呢?
從營養保健的角度來看,夏季養生護膚的新理念為:飲食宜維生素化。接下來,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皮膚和陽光的維生素
β-胡蘿蔔素是水果和有色蔬菜中的一種色素,它能夠加深人體的膚色,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倘若在夏季飲食中同時攝取維生素E、C,能有效抑制皮膚的衰老和皺紋的出現,尤其是維生素E具有保持皮膚彈性,和預防皮膚衰老的功效。當夏季皮膚受到陽光的曝曬時,適量攝取維生素E,可以促進傷口的癒合,並改善皮膚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維生素
從食物營養的角度來看,維生素C主要分布在水果和蔬菜當中。在夏季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會使我們的皮膚充滿活力,還能促進鐵的吸收,提高人體免疫力。
維生素B群可以促進人體對糖分、脂肪和蛋白質的吸收。運動的時候,維生素B群還有利於調解這些營養素以製造熱量,並有效修復運動後的肌肉。維生素B1在保持身體的活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維生素B2參與脂肪酸與胺基酸的反應,賦予人體力量;維生素B3在把食物轉變為熱量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生素B5有利於產生某些抗壓力激素;維生素B6對維持身體基本功能的運行有很好的作用。維生素B9和維生素B12參與紅血球的生成和增殖,所以具有抗貧血的特性。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在食物中,紅蘿蔔、甜菜、杏仁和哈密瓜等含有維生素A原和維生素C,這些水果和蔬菜是獲取維生素A原的首選,它們能為人體提供每日所需的維生素A原。維生素C含量較多的蔬菜有紅辣椒和番茄,其次是奇異果、草莓和西瓜等水果。除此之外,它們還能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B群。另外,杏仁、榛果和麥芽也可以提供人體足夠的維生素E。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 (8月~10月)
秋季,指農曆7、8、9 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及霜降6個節氣。
秋季,暑夏的高溫已降低,人們煩躁的情緒也隨之平靜。許多因素往往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健康,且夏季過多的耗損也應在此時及時補充,故秋季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是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秋季養生要養肺
秋季,氣溫逐漸降低,雨量也慢慢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乾燥。秋季應養肺,而秋季乾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乾咳少痰或便祕等病症,所以秋季養生要防燥。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係到壽命的長短。
秋季氣候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乾、喉痛、咳嗽或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養肺。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梨、芝麻、蓮藕、菠菜、豬肺、豆漿、鴨蛋、蜂蜜或橄欖等。此外還可適當食用一些藥膳,如參麥團魚、蜂蜜蒸百合或橄欖酸梅湯等。
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得過多,會使肺氣更加旺盛,進而還會傷及肝氣,所以秋天飲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韭菜、辣椒、蔥、薑及蒜等。與此同時還要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補肝氣,如蘋果、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或荸薺等。
●不可小視秋涼
秋季,在燥氣中還暗含秋涼。人們經夏季過多的發洩之後,身體各組織系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及關節痛等一連串症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防涼。
秋季飲食宜解憂
立秋後,天氣變得涼爽怡人的同時也開始變得比較乾燥,再加上不穩定的氣溫,給人的身心帶來了一定影響。另外,由於這個季節落葉紛飛,花木凋謝,一些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往往會產生一種淒涼、苦悶之感,這樣消極的情緒,可以藉由適當的飲食來進行調理。
●改善情緒低落的食物
秋季,情緒低落的時候應該多吃一些能健腦活血的食物,如核桃、魚類、牛奶、雞蛋、瘦肉或豆製品等。中醫認為,羊肉可以益精氣,珍珠米含有糖分,綠茶、咖啡及巧克力等富含苯乙氨和咖啡因,這些食物都可以使人體神經系統亢奮,從而改善心境。
●謹防「秋老虎」
入秋後,雨水越來越少,空氣濕度降至人們生活所需限度以下。於是,天氣更加乾燥,草木也逐漸枯萎。秋燥傷津,傷津而見燥症。「燥」是秋季的主氣,屬陽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初秋時節,夏季的高溫尚未退去,再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因此這個時候感染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也就是對人體的津液有損害,產生的症狀是皮膚乾燥、眼睛乾澀、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口鼻咽乾、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有時甚至會發燒至高燒。秋燥所導致的咳嗽時間持續較長,且不好治癒,令人生畏。因此人們往往把秋季的溫燥稱為「秋老虎」。
下面我們介紹一些因應「秋老虎」的食物和方法:
1 多飲水
每天至少飲水1000c.c.以上;要經常吃喝稀飯、淡茶、蔬菜湯、豆漿及果汁等。
2 多吃水果
每天吃1~2個梨(雪梨或沙梨)、西瓜、蕉類及山竹等涼性水果。
3 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如蘿蔔、荸薺、番茄、豆腐、蓮藕、蜂蜜及新鮮時令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鴨湯、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核桃及芝麻等。
冬季養生:養腎防寒 (11月~1月)
冬季是指農曆10、11、1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
冬季,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對此,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身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維持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防寒保暖是關鍵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養腎至關重要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皮膚緊密,水濕氣不易從體表外洩,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故易導致腎臟發炎、遺尿、尿失禁或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體陽氣內斂,各種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儲存一定的熱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
●冬季養腎食物
飲食上要時刻注意腎的調養,多補充高熱量,多吃些肉類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鹽。羊肉、鴨肉、鵝肉、栗子、芝麻、大豆、核桃、木耳、番薯及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的食物。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冬天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橘子、羊肝、大頭菜、豬肝、萵苣、醋及茶等。
均衡飲食,避免發胖
在寒風凜冽的隆冬時節,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體溫。維生素的重要來源主要是蔬菜,然而,冬季缺乏蔬菜,綠色蔬菜更少,只有大白菜和蘿蔔常見於家庭的餐桌上。然而,大白菜和蘿蔔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儲存,維生素含量有所降低,很難滿足人體生理需求。為彌補維生素的不足,多食用其他冬季蔬菜是非常重要的。
●適當搭配選用
冬季,除了選擇食用大白菜和蘿蔔外,還有紅蘿蔔、芹菜和青菜等。在此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馬鈴薯。別看馬鈴薯本身不起眼,其實它的維生素和鹽含量非常豐富,如果每天食用300克馬鈴薯,可為人體提供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和3~4倍的維生素B1量的10倍以上。
豆類原本不含維生素C,但經發芽成豆芽菜後,就會發生變化。比如黃豆發芽後,其維生素C的含量每100克可高達30毫克以上,並且胡蘿蔔素可增加2倍多,維生素B2也會增加2~4倍。冬季,綠色蔬菜產量少,因此可用各種豆芽菜來彌補維生素C的不足。
●適當加工烹調
冬季,為了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流失,蔬菜要先洗後切,並且切後即炒。如果是快炒白菜,則維生素C的損失率只有0.7%,但連炒帶煮,則維生素C的損失率就高達76%。因此,烹調蔬菜的時候要用大火快炒。同時為了盡量減少維生素C接觸空氣後遭到破壞的機率,應該在炒菜時加蓋鍋蓋。煮蔬菜湯時,應等水沸後再放菜,太早放菜會增加維生素C的流失。
●適當儲存
冬季,保存蔬菜要把握住適當溫度,蔬菜受冷會被凍壞,而受熱又會萎縮,如此一來,都會影響到蔬菜內維生素的含量。比如,菠菜在室溫16~25℃的時候,3天內其所含維生素C及維生素B群的流失就會高達85%以上;而胡蘿蔔素也會流失25%左右,但是它在0°~3℃的條件下,則損失甚微。因此,蔬菜應該放在陰涼通風、溫度較低的地方儲存。
第二章 節氣養生
立春物語 (2月3日~5月)
立春節氣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由這三候的名稱,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立春的季節變化特徵,即剛剛告別了寒冷的冬天。
●立春的氣候特徵
關於初候,許多文人在詩詞作品中都有提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春風吹破琉璃瓦」的詩句,精彩且誇張地形容了春風的力道,「二月春風似剪刀」也將春風的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
春風吹綠了萬物,吹醒了冬眠的動物,所有生命都因感受到春天溫暖,而蠢蠢欲動地向外界活動,因此產生「二候蟄蟲始振」的說法。三候說的是潛伏在深水中過冬動物的活動情況:水底的魚兒迫不及待地要到水面上來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
●立春與春節
在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新年的來歷自然也蘊含豐富的文化意涵,它是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和信仰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春節一般都會趕在立春時節,這正是數九天中五九六九的時候,所以春節和立春的相對時間也不固定。
依據北斗星所指方位來講,立春這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北方,這時對應的月份正好是正月。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公轉來計算的,因此與農曆閏月閏日的情況不好對應,所以,有的年份在春節前的臘月裡就已經立春了,再加上年初春節後的立春,這一年就有了兩個立春節,叫做「兩春夾一冬」。
在臘月就進入立春,則臘月立春後的正月裡就不會再有立春,倘若趕上閏月或閏年,則立春就又推到明年正月,這樣的年份就會全年都無立春節氣。民間傳說「全年無立春光景不好」,但這樣的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只是陽曆計算方式與農曆計算方式在排列上的差異而造成的現象。
圍繞一個春字引出了諸多的文化內涵,代表著勤勞智慧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於是,人們在平靜的生活中增添了更多樂趣,同時也增加了文化色彩,使生活更加豐富。
立春冬雖盡,要防倒春寒
立春時節,最容易遇上倒春寒,此時養生應以防風禦寒為主,「陰冷莫過倒春寒,預防疾病放在先。」說的就是比冬天的冷風還厲害的倒春寒。首先我們要穿得暖一點,俗話說的「春捂秋凍」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注意保暖,小心「英雄」三五天,難受半個月。
立春後,陽氣生發,室內也要及時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存活和繁殖,降低流行病的發病率;適當的在戶外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可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身體更迅速、更準確地調節體溫,適應春季的多變氣候。
●立春多食平性食物
立春時節氣候多變,易使人形成肝火內鬱。在這種情況下,養生的重點可放在飲食上。比如溫補會使人內熱上行心肺,臉紅口渴,引起感冒發燒。因為食物有寒、熱、溫、涼、平五種食性。
建議此時多吃平性食物,比如蘿蔔、白菜、蓮藕、銀耳、百合和其他綠色蔬菜及水果,有利於清內熱。慎吃溫性食物,比如木瓜、南瓜、紅棗、雞肉、辣椒、山楂、茴香、海蝦、羊肉、牛骨或海參等。
●謹防「倒春寒」
當遇上「倒春寒」,有三類人應特別注意。首先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倒春寒可使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第二類人是兒童,此時兒童極易感染百日咳、猩紅熱或感冒等疾病。第三類人是體質虛弱和免疫力低下者,在冬去春來時,不要急於脫掉冬裝,建議多穿一段時間,來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
●春裝指南
春季著裝,務必謹記「春捂秋凍」。春天風大,溫度偏低,人的體溫很容易散失,這個時候倘若穿的衣服過於單薄,就很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而如果這個時候氣溫偏高,人們穿著又相對較少,則切記不要到陰涼處,尤其是背陰地或洞中乘涼,以防因皮膚的毛孔快速收縮,導致熱量散失,從而造成關節或肌肉疼痛,引起不必要的疾病。
立春養生藥膳食療
作為節氣養生的重要方法,飲食調理對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立春時節的飲食宜甜少酸。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對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不利。在調養上投臟腑所好,可明確選擇一些疏肝理氣、柔肝養肝的草藥和食品,如枸杞、丹參和延胡索等草藥,選配辛溫發散的紅棗、豆豉、蔥、香菜和花生等食品。
藥膳食療是針對人體已明顯出現氣、血、陰、陽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補已不能矯正其虧損時,在中醫指導下施以甘平的補藥。可參考以下兩例。
●食療藥膳一
首烏肝片: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髮明目的功效。配料中的首烏既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壓;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
材料:取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興酒醋、鹽、太白粉、鮮湯、醬油、蔥、薑、蒜和油各適量。
作法:是先將首烏煎湯濃縮,取20毫升藥液備用,豬肝剔筋洗淨切片,蔥、薑、蒜洗淨,蔥薑切絲,蒜切片,青菜洗淨瀝乾。將豬肝片放入首烏汁內浸蘸(取一半首烏汁),加少許食鹽,放適量太白粉攪拌均勻,另把剩餘的首烏汁、醬油、紹興酒、醋、太白粉和鮮湯兌成湯汁。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用漏勺瀝去餘油,鍋內剩少量油,下入蒜片、薑絲略煸出香味下豬肝、水發木耳,爆炒數分鐘,將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八成熟時倒入湯汁炒拌均勻,出鍋前把蔥絲下鍋,翻炒幾下,起鍋即成。
●食療藥膳二
蝦仁韭菜:具有補腎陽、固腎氣、通乳汁的功效。配料中韭菜含有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這道菜也可作為習慣性便祕患者的膳食。
材料:取蝦仁30克,韭菜250克,雞蛋1個,食鹽、醬油、太白粉、植物油及麻油各適量。
作法:是先將蝦仁洗淨水發漲,約20分鐘後撈出瀝乾水分待用;韭菜擇洗乾淨,切3公分長段備用;雞蛋打破盛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太白粉、麻油調成蛋糊,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立春時令食物排行榜
食物排行榜 1 2 3 4 5
食物名稱 韭菜 蘿蔔 黃豆芽 菠菜 蒜
食物的五色 綠色 白色 黃色 綠色 白色
食物的五味 味甘 味辛、甘 味甘 味甘辛 味辛辣
食物的性質 性溫 性平 性微寒 性涼 性溫
食物的功效 補腎溫陽、益肝健胃 消積滯化、痰清熱下、氣寬中解毒 清熱利濕、消腫除痺 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解滯氣暖、脾胃解毒、殺蟲痢疾、百日咳
營養食譜 韭菜炒雞蛋 白蘿蔔煲羊腩湯 素炒黃豆芽 肉茸菠菜 蒜蓉娃娃菜
搭配禁忌 與白酒同食 與紅蘿蔔或橘子同食 與豬肝同食 與豆腐同食 與雞肉同食
不宜食族群 扁桃腺炎和中耳炎患者 脾胃虛寒者、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 腹瀉、脾胃虛寒者 脾虛便溏者 眼睛患有疾病者
夏至物語 (6月21日~22日)
每年的夏至日是陽曆的6月21至22日,即農曆五月下旬,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這個節氣只是代表夏季到來。真正的夏季,也就是所謂的「暑熱」,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時間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這時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到40度左右。
夏至時節也是莊稼生長的好日子,這時候莊稼接受陽光的照射,更加茁壯成長。由於陽光比較強,所以這時候的農活只要讓莊稼有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其次是抓緊時間除草,以免雜草奪取過多的養分,削弱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農諺中有關於這時的描述為:「夏至棉田快鋤草,不鋤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鋤地,冬天餓肚皮」,可見鋤雜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工作。除了迅速鋤去雜草之外,害蟲在這一時期也是十分猖獗,秧苗小而嫩,沒有很強的抵抗能力,如果這時不及時消滅害蟲,很可能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夏至季節特徵
夏至的三候,也是用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來表現的:「一候鹿角解」,就是說這個時候鹿角上粗糙的皮已經相繼脫落,繼而新生的皮膚代替了這種衰微的景象。「二候蜩始鳴」,蜩指的就是「蟬」,這時候蟬已經出現並且開始鳴叫了。「三候半夏生」,「半夏」指的是一種草藥,這個時候半夏開始出苗了,因為這個時節處於夏季的分界點上,於是又被稱為半夏。古人在諺語中指出了這三種動植物,用以表示這個節氣的特點,是非常準確的。
盛夏到來,多雷陣雨。這種雨來得快,去得快,範圍未必很廣,但雨量一般較大,所以在夏至注意防洪是十分重要的。在北方,一些河流的上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漲,因此在這個時候要注意防止水患,尤其是對農作物的危害。
●夏至祭神儀式
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民間老百姓在這一天會吃夏至麵,有的地方還將新麥做成餅饃等,用不同方式慶祝夏至。
夏至也需慎避虛邪
注意季節變化,慎避虛邪是四時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意思就是人體在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時,畢竟有一定限度。比如天氣劇變出現反常氣候之時,就極易感邪發病。所以在因時養護正氣的同時,絕對有必要對外邪審識避忌。兩者相輔相成,才會達到理想的養生成效。
自然界的陰陽二氣在夏至時節發生交接與轉折,此時外界環境處於不穩定狀態,人體氣血、陰陽的運行也會與之發生相應的動盪與改變,稍有疏忽就容易氣血紊亂,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在夏至之日應特別注意防範外邪的入侵以及慢性疾病的防護,即所謂的「慎避虛邪」。
《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認為,中午和夏至都是陰陽轉折時期,此時陽氣由增強趨勢轉為減弱趨勢,陰氣則由弱勢漸漸增強。夏至這一天的中午,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刻。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心與一日中的中午相配,心病在中午容易發生變化,應特別加以調護。
所以此時養生要結合一天中陰陽的消長規律,有效安排時間,尤其是注意中午前後6小時這一期間,以便達到理想的避暑養心功效。
氣溫是影響人體的最大氣象因素。醫學研究發現,氣溫升高到29℃時,就被認為是一個氣溫「轉折點」。高於29℃的天氣持續3~4天,患心血管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病情就會開始加重。在此要留意,特別是體弱的老年朋友,要掌握相應的醫學常識,做好疾病的預防和身體的保健。
專家建議,最好在太陽活動頻繁的時間午睡。需要強調的是,夏至和每天的中午都不宜房事,否則不僅不利於本人的健康,而且此時懷孕所生的子女也容易犯癲狂之病,也就是精神疾病。
眼科專家建議,盛夏時應配戴太陽眼鏡。如果此時眼睛遭受具有侵蝕性紫外線的影響,可能會引發角膜灼傷。另一方面身體過熱,可能導致收縮壓急速變化,破壞眼睛內部的血液循環。雙重的危險使得人們必須戴上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以避免身體過熱。
面對「高溫熾烤」下的飲食養生
夏至飲食要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避免病從口入。此外,要謹記「營養三字經」的口訣。
●均:營養攝入要均衡
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礦物質和水分流失大,同時人體活動增加,對能量的需求也比冬天多,因此應注意膳食營養攝入的兩個均衡。
成分均衡:即各種營養成分的均衡。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不挑食,注意葷素搭配,使蛋白質,維生素C,碳水化合物,以及鋅、鎂、鈣等礦物質得到全面均衡的攝入。
進出均衡:夏至飲食要遵從進、出平衡的原則,身體消耗多少熱量,就需要補充多少熱量。如果熱量不足會降低人體機能;而攝入過量則會造成脂肪堆積導致肥胖。同樣的,夏季人體活動多,生理機能旺盛,消耗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也相應增多,這時就需要補充適合的飲食和營養添加劑。
●鹼:多進食鹼性食物
人體正常狀態下,身體的pH值應維持在7.35~7.45之間。身體pH值若長時間低於正常值,就會形成酸性體質,使身體處於不健康狀態,表現為身體不適、易疲倦、精神不振、抵抗力下降等。這種狀況如果沒有及時矯正,人的身體健康就會遭到嚴重損害,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等嚴重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產生的酸性廢物比冬春季節多,所以要多進食鹼性食物,以維持人體呈正常的弱鹼性狀態。
●水:補水要及時正確
夏季氣溫高,人體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會流失得比較大,因此必須及時補充水分。補水量也要正確。基本標準是讓自己不口渴、眼睛豐潤有光澤。如果過量飲水,一來加重腎臟負擔;二來也會造成水中毒,損傷健康。符合衛生標準的礦泉水是夏季補水的理想來源,除了可補充組織細胞喪失的水分外,還能補充人體一些隨汗液排出的無機鹽礦物質,可謂一舉兩得。
夏至時令食物排行榜
食物排行榜 1 2 3 4 5
食物名稱 西瓜 蠶豆 鹹鴨蛋 杏仁 苦瓜
食物的五色 綠色 褐色 青白色 棕黃色 綠色
食物的五味 味甘 味甘 味甘 味甘、苦 味苦
食物的性質 性寒 性平 性涼 性溫 性涼
食物的功效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 健脾利濕 滋陰、清肺、豐肌、美膚、除熱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痺 清熱祛心火解毒,明目補氣益精、止渴消暑
營養食譜 西瓜翠衣滷肉 莧菜炒蠶豆 芥菜鹹蛋肉片湯 銀耳杏仁鵪鶉湯 苦瓜炒臘肉
搭配禁忌 與羊肉同食 與田螺、玉米同食 與鱉、李子同食 與小米、豬肉及栗子同食 無
不宜食族群 口腔潰瘍、糖尿病患者 中焦虛寒、消化不良、慢性結腸炎、尿毒症患者及兒童 孕婦、脾陽不足、寒濕下痢者 嬰兒慎服,陰虛咳嗽及泄痢便溏者 脾胃虛寒者及孕婦
霜降物語 (10月23日~24日)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0月23至24日,這是一個反映物候變化的節令。這天太陽運行到黃經210度,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九尺一寸六分,相當於今天的2.05公尺,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戌的方位,也就是西北方,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曆九月,也叫戌月。
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形容秋季:「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其實在這個時節,雖然霜降會對農作物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却可以給原本毫無生機的秋天,帶來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隨著秋天的到來,農作物也停止生長,但是一些樹木在經過秋霜的撫慰之後,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在太陽光的照射中,像一片燃燒的紅霞,為具有肅殺氣息的秋天描上了重重的一筆。
除了深秋的紅葉美景外,荷塘中的荷葉經過霜打以後,葉片下垂但莖稈卻依然挺立,形成另外一種美景,這樣的美景被無數的畫家和攝影家所描繪、記錄,給人們留下了眾多的深秋美景圖畫,使我們在感嘆蕭條之餘,可以欣賞到大自然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霜降季節特徵
霜降分三候。一候豺乃祭獸,豺是一種野獸,獵獲其他野獸時會先排列出來再吃,看起來就好像是在祭拜天地;二候草木黃落,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綠色植物紛紛枯黃掉落;三候蟄蟲咸俯,是指各種要過冬的小蟲開始靜止不動,準備封嚴洞口過冬了。
霜降也是向冬天過渡的一個節氣,因為此時氣溫已經較低,很接近冬天了。
霜降養生勤坐功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按中醫理論,此節氣為脾臟功能處於旺盛時期,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產生。所以此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由於寒冷的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人體新陳代謝增強,熱量消耗增多,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慾改善,食量增加,必然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影響潰瘍的癒合。因此,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下面介紹兩種坐功方法,來幫助你做好霜降的養生保健
●霜降九月中坐功
霜降前後,氣溫下降,陽氣微而天地萬物畢成。本功以「霜降」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而制定的氣功鍛鍊方法,適宜於霜降時節鍛鍊,可從霜降鍛鍊到立冬。霜降時節人體疾病多表現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病變。《靈樞‧經脈篇》說:「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髀不可以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目黃,淚出,鼽衄。」上述病症採用本法鍛鍊,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具體方法:每日凌晨3至7點時,平坐,伸展雙手攀住雙足,隨著腳部的動作用力,將雙腿伸出去再收回來,如此做5至7次,然後牙齒叩動36次,調息吐納,津液咽入丹田9次。
●轉腰導引功
具體方法:端坐於椅子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幹伸直,全身放鬆,下頜向內微收。端坐全身放鬆,兩手叉腰。大指在前,其餘4指在後,含胸,兩肩內收,向左轉到極限,再向右轉到極限為1次,共做64次。
適應病症:肚腹冷,氣機不暢,胸悶不舒。
冬至物語 (12月21日~23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陽曆的12月21至23日。冬至日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自此之後,晝夜短長開始變化,夜消晝長,直到九九八十一天,轉入春天。冬至被視為僅次於春節之後最重要的節日。
●冬至季節特徵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糜鹿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鹿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民俗
時至今日,冬至在某些地方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湯圓、冬至長線麵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這一天歷史悠久,所以風俗比較多,其中有一項非常隆重的風俗,那就是「祭天」。古代,許多自然現象讓人們無法解釋,於是就把它們看作是天神在操縱。原始信仰認為夏霜、冬雪、風霾、流星、彗星、日蝕、月蝕、水旱、紅雨和地震等異常現象,全都是天神所為,也是天神對人類的懲罰。於是人們就想要用祭祀天神的方法來擺脫這些災害。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的天氣陰晴,以卜來年豐欠。關於九九消寒圖的種類很多。比如格子消寒圖、文字消寒圖、梅花消寒圖或美人曉妝消寒圖等,這些消寒圖的繪製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區別而已。分成九九八十一個,每天畫去一個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消寒圖畫完,也就代表冬天已經過去,進入溫暖的春天了。
另外九九消寒歌是一種民間節令歌謠。舊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一陽生,溫補自古傳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傳統養生非常重視這一時期的陽氣初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也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民間就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冬至進補好時候
冬至是人們常說的「三九」嚴寒,即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防凍保暖也就是護陽,在生活起居上,對於中老年人和兒童而言,許多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宿疾,最易在這一時期發作,為防止這一時期疾病的發作和促進身體健康,中醫學特別重視冬令進補。
作為傳統進補的開始,冬至與宇宙間天地陰陽氣交相合,人體內此時消耗相對較少,進補後可發揮出理想的藥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長的時期,非常明顯地促進人體內陽氣的萌生。
●防病重在時,養生方有效
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抓住時令節氣的關鍵時刻,對人體疾病變化的影響很大,也是養生的重要原則之一,特別是某些長年疾病,抓住節令來防病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冬至時節,某些宿疾重症患者,身體抵抗力差(陽衰),不能適應陰陽交替的急劇變化,最容易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同時,在冬至節之後陽氣來復,陽衰得陽氣之助,病又可能會逐漸好轉。因而,民間「重病難過冬至節,過了冬至可延年」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冬至節前後注意氣溫變化,可防止重病、宿疾患者因感冒而加重病情,同時配合可口的菜餚以增加食慾。合乎衛生的生活方式,加上醫師正確的治療,重症病人要安全度過冬至節就沒什麼困難了。
在瞭解自然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後,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防治措施來確保健康。像前面提到的「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就是很好的防治方法。
「數九寒天」,藥補有道
冬至以後是進補的最佳時令,在重視食補的同時,另一進補方式「藥補」的作用也不應忽視。這裡要講的就是如何對症藥補。
補藥最講究時令,同時要注意對症。通常分為補氣、補血兩種類型,或者說是助氣、升陽,我們必須結合自己實際的身體情況選擇。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有畏寒、肢體發冷、腰膝痠痛、面色黯晦、自汗、陽萎、早洩、遺尿、小便清長或大便溏瀉等陽虛症狀的人:可選用海馬、肉桂、附子、肉蓯蓉、鎖陽、補骨脂、鹿茸、鹿角膠、菟絲子、冬蟲夏草、杜仲及胡桃等補陽之藥。
(2)有氣喘、自汗、語言無力、頭暈目眩、心悸等氣虛症狀的人:可選用黃耆、紅棗、山藥、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及白朮類補氣之藥。
(3)有顴紅、五心煩熱、多夢、遺精、乾咳少痰、盜汗、口乾、喉燥、兩目乾燥及舌紅少苔等陰虛症狀的人:可選用女貞子、旱蓮草、龜板、玉竹、石斛、天冬、靈芝、山萸肉、百合、麥冬、黃精及黑豆等補陰之藥。
(4)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咽乾舌燥及夜熱盜汗等血虛之人:可選用阿膠、枸杞、當歸、雞血藤、白芍、熟地黃、何首烏及桑葚類補血之藥。
(5)體質過虛的人:進補後可能會出現口乾鼻燥,心煩不寐或面腫流鼻血等現象,這時建議以調理為主,輔以小補,注意適量,過猶不及,都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6)對虛弱的病人:立冬節後,可以加強進補,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如對怕冷、自汗、小便清長及少氣懶言的陽虛病人可用鹿角、菟絲子、益智仁或補骨脂等溫補藥,兼服胎盤片、參蛤粉及胡桃等。
(7)低熱盜汗、口燥咽乾、尿短色赤的陰虛患者:就用沙參、天冬、麥門冬、龜板及女貞子等滋陰藥,或用龜板膏和蛋黃。
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期間應忌嘴,不能吃相剋之藥物和食品。倘若不分陰陽寒熱,虛症實症,唯補是進,則後果不堪設想。
冬至時令食物排行榜
食物排行榜 1 2 3 4 5
食物名稱 羊肉 蘿蔔 蘑菇 菠菜 山藥
食物的五色 紅白色 白、紅、綠色 灰、褐色 綠色 白色
食物的五味 味甘 味甘辛 味甘 味甘辛 味甘
食物的性質 性溫 性平 性涼 性涼 性溫
食物的功效 補虛勞,益腎氣,開胃健力;補益產婦 消積滯、化痰清熱、下氣寬中、解毒 消食,清神,平肝陽 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止咳
營養食譜 羊肉燉蘿蔔 白蘿蔔煲羊腩湯 炒雙菇 麻油拌菠菜 土雞燉山藥湯
搭配禁忌 與西瓜同食 與紅蘿蔔、橘子同食 與醋同食 與豆腐同食 與甘遂同食
不宜食族群 發燒病人、水腫、骨蒸、瘧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熱性病症患者 脾胃虛寒者、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 腹瀉者 脾虛便溏者 不宜直接接觸者
第三章 時辰養生
卯時養生 (5時~7時)
●卯時大腸經當令
卯時(5~7時),一般是指太陽由東方的地平線徐徐升起的時間,此時,旭日東昇,給人生機盎然之感。此時手陽明大腸經當令,是大腸的排毒時間,故最重要的便是「開天門,開地戶」。
五點多鐘天亮了,提醒我們要開天門,就是睜眼睛,天門一開地戶也要開,即開肛門排便。所以早上7點前盡量起床,起床後喝一杯常溫的水,然後輕揉腹部,腦海裡想一想排便時的暢快淋漓,很快就會有排便的感覺。再不成,教你一個小動作:挺胸抬頭,站成一個「大」字,雙臂自然打開,手腕由裡向外作360°的旋轉,反覆慢做幾次,促進腸道蠕動,也會有排便的感覺。排便對於整個人體的排毒至關重要。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足自然會有便意,能促進大腸的蠕動,讓大腸進入興奮狀態,藉著排便,把積存在體內一天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大腸是傳導糟粕的通道
《素問‧靈蘭祕典》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在中醫學裡,大腸別名「傳導之官」,因為大腸有主津和傳化的功能。
大腸主津,意指大腸有吸收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大腸相當於傳輸通道,主管變化水榖,傳導糟粕。同時,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胃的降濁功能和肺的肅降功能關係密切,只有肺氣充沛才可推動糟粕下行,所以《醫經精意義臟腑之官》有言:「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大腸連接小腸,接收小腸的食物殘渣和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在肺氣的運動之下,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
大腸主傳化糟粕和主津的功能,卯時是發揮得最好的時候,此時是這位傳導之官在值班。它值班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排便,排便是大腸功能最直接的表現。由於大腸是身體的末端,承載的又是消化後的食物殘餘,通常氣味不佳,因此經常被人們忽略其對健康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只顧享受口腹之慾,卻讓大腸承擔痛苦。有的人嗜食辛辣食物,排便時卻如鑽心般痛苦;有的人嗜食肥軟精細、膏粱厚味之物,卻因缺乏纖維質,致使殘渣不易排出,積留在大腸中,成為致病因子。
帶你走近手陽明大腸經
《黃帝內經》上說:「陽明經多氣多血」,疏通此經氣血,可以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疾病。通暢大腸經就是通暢全身。手陽明大腸經主要治療頭面五官疾病、熱病、皮膚病、腸胃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靈樞‧經脈》中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記載,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穴共二十穴: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及迎香。
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食指的指端,沿食指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間的合谷穴,上入腕上兩筋凹陷處,沿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峰前緣,上出於背,與諸陽經會合於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聯絡肺,下膈又聯屬大腸。
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並貫通頰部,而進入下牙齦中,其後再從口內返出而繞行至口唇旁,左右兩脈在人中穴處相交會,相交之後,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再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變,為牙齒疼痛,頸部腫大。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狀是眼睛發黃,口中乾燥,鼻塞或流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肩前與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
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抖,不易恢復溫暖等病象。
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
起床後一定要做的按摩
要想養護好大腸經,起床時一定要按摩,這是因為全身的器官剛剛從睡眠中進入甦醒狀態,此時按摩對身體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下面即介紹一套完整的晨起小按摩:
●熱手搓臉
卯時當你睜開雙眼,不要急著起身,可以靜靜地躺一會,然後用手搓搓臉。所謂搓臉也不是胡亂地在臉上抹一把。最好是先將雙手搓熱,然後用雙手食指同時按摩位於鼻孔兩側的「迎香穴」一分鐘;接著雙手4指上行搓到額頭數秒,再向兩側分開,緩緩沿著兩頰向下,最後雙手4指在下巴處會合。如此反覆數次,可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具有預防顏面神經麻痺和感冒的功效。若能長期持續地做,還有養顏之效。
●輕彈腦勺
10指梳頭之後,可以將兩手掌心分別按緊兩側耳朵,用雙手的4指同時輕輕彈擊後腦勺數十次,此時,可以聽到咚咚咚的聲響。如果能持續每天晨起輕彈腦勺,對治療耳鳴,增強聽力十分有效。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按摩小動作,只要掌握好方法,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按摩從卯時開始,貫穿於一天的活動中,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腹部按摩
中醫將腹部比作是五臟六腑的宮城,也是氣血的發源地。腹部按摩可以分理新舊、去舊生新、通和上下。特別是晨起之時,腹部按摩更為有效。操作方法如下:取仰臥位,全身放鬆,使用腹式呼吸,右手手心輕輕貼於肚臍,左手疊放於右手之上,先按照逆時針揉摸30次,接著再按照順時針揉摸30次。按摩腹部時切忌用力過度,要讓呼吸自然順暢。
●10指代梳
坐在床上,披散著頭髮,把10指插入髮根。從前額梳到後腦勺,再從兩側梳到頭頂,反覆10次以上。這種按摩幾乎可以涵蓋頭部所有的穴位,有醒腦提神、降低血壓的功效。另外,還有減少脫髮、令頭髮烏黑發亮的功效。
酉時養生 (17時~19時)
●酉時腎經當令
酉時(17~19時),又叫做「日入」,古人將它定為足少陰腎經運行的時間,這個定時是十分關鍵的。日入,即夕陽西下,太陽落山的時候,此時因為沒有了太陽光的照射,所以溫度開始下降,天地生成陰涼之氣,如果此時腎不封藏陽氣,很容易就會被陰氣侵襲,而導致腎氣陰陽失調,引發各種腎臟疾病。所以,酉時我們要愛護腎臟,養腎著眼於「藏」。
酉時是足少陰腎經當令,是腎經的排毒時間。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酉時是工作結束的時間,所以不宜過勞。腎是人體的小金庫,裡面既存著先天的元氣,又存著後天五臟六腑的精氣,還存著人體生殖的精氣,所以,養護好腎至關重要。
腎是藏經、主水和納氣的寶庫
「腎臟」是泌尿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也是人體的重要臟器,位於腹後壁脊椎的兩旁,左右各一個,外形像蠶豆。每個腎的大小為長10~12公分,寬5~6公分,厚3~4公分,重量約為150克,每個腎由腎小球和腎小管兩部分組成。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同時經由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質,如葡萄糖、蛋白質、胺基酸及鈉離子等,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鹼平衡。腎臟同時還有內分泌功能,生成腎素、紅血球生成素、攝護腺素等。腎臟的這些功能,維持了體內環境的穩定,使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運行。
●腎臟的功能
腎臟有三大基本功能:
(1)生成尿液、排泄代謝廢物。身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廢物,絕大部分廢物由腎小球過濾、腎小管分泌,再隨尿液排出體外。
(2)維持體液平衡及體內酸鹼平衡。腎臟透過腎小球的過濾,腎小管的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調節酸鹼平衡,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
(3)內分泌功能。腎臟分泌腎素、攝護腺素,能調節血管的收縮或舒張狀態及血容量多寡,從而調節血壓;腎臟還會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以刺激骨髓中紅血球的生長,維持正常的紅血球形成,防止貧血。
可見,腎臟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方面有著重要的功能。
足少陰腎經的循行、病變與治療
足少陰腎經是人體的先天之本,是與人體臟腑器官有最多聯繫的一條經脈,起於足底湧泉穴,止於胸前的俞府穴,主要循行於下肢的內側和軀幹的前面,沿前正中線的兩側。
在《靈樞‧經脈》有關此經的病候記載:「咳唾則有血,面喘,坐而欲起目。」本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及咽喉病證。如月經不順、子宮下垂、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祕、腹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腎經的循行
腎的經脈叫「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內踝前大骨的然谷穴下方,沿內側踝骨的後面轉入足跟,由此上行經小腿肚內側,出膕窩內側,再沿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椎,聯屬腎臟,聯絡與本臟相表裡的膀胱。
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行,貫穿肝臟和橫膈膜,而進入肺臟,再從肺臟沿著喉嚨上行並最終夾於舌的根部。另有一條支脈,從肺臟發出,聯絡於心臟,並貫注於胸內,而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腎經的病變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所發生的病變,為雖覺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黑而無華,咳吐帶血,喘息有聲,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像懸吊半空而不安。氣虛不足的,就常常會有恐懼感,發作時,患者心中怦怦直跳,就好像有人追捕他一樣,這叫做「骨厥病」。
本經脈所主的腎臟發生病變,則出現口熱,舌乾,咽部腫,氣上逆,喉嚨發乾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痢疾,脊背、大腿內側後緣疼痛,足部痿軟而厥冷,嗜睡,或足心發熱而痛。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應當增加飲食以促進肌肉生長,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調養,放鬆身上束著的帶子,披散頭髮而不必紮緊,從而使全身氣血得以舒暢。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2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腎經的三大特效穴
足少陰腎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中最重要的一條經脈,本經上的常用穴位共有27個,而其中的3個特效穴是我們必須瞭解的,分別是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湧泉穴」,具有清熱除燥作用的「橫骨穴」,以及可快速止咳的「俞府穴」。下面就來重點介紹一下腎經上的這3個特效穴位。
●腳心湧泉有特效
湧泉穴是腎經的首要穴位,據《黃帝內經》記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中國民間自古就有「寒從足入」、「溫從足入」的說法。《內經圖說》中把按摩湧泉穴稱為做「足功」,可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韓氏醫通》上記載道:「多病善養者,每夜令人擦足心(湧泉),至發熱,甚有益。」北宋著名大文豪蘇軾也在《養生記》中,把擦湧泉穴視為養生之道。經常按摩湧泉穴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傳染病的能力。
●清熱除燥橫骨穴
《中誥孔穴圖經》中稱「腰俞穴」為「髓空」;《素問‧水熱論》張志聰注:「髓空即橫骨穴」,它是腎經的穴位。王冰說:「按今中誥孔穴圖經云,腰俞穴一名髓空,在脊中第二十一椎節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督脈氣所發也。」張志聰說:「髓空即橫骨穴,所謂股際骨空,屬足少陰腎經。」《針灸甲乙經》中也記載道:「橫骨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醫家都將此穴視為腎經主穴之一。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治療陽萎等疾病。
●快速止咳俞府穴
「俞」是中國古代「輸」、「腧」二字的簡寫,意思是聚合。「府」是相會的意思。俞府穴是人體足腎經和手心包經的交會處,是腎氣傳輸聚合之處。古人很早就發現俞府穴的妙處。據中國古代醫書《針灸銅人》記載,此穴位「主治咳逆上喘、嘔吐、胸滿不得飲食,有特效。」如果有患者久咳不止,而且咳得非常厲害,就連吃東西也無法正常下嚥,甚至吃了就想吐,感到胸滿氣喘時,按壓此穴會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第一章 四季養生
春季養生:應養陽、防風邪 (2月~4月)
春季,是指農曆的立春到立夏這一段時間,即農曆1月、2月、3月,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這時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萬物復甦,柳絲吐綠,大自然一片欣欣向榮。同時自然界陽氣也開始生發。面對如此美麗的春天,我們應怎樣「順時養生」呢?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事情都應避免。
春季養陽不是補陽氣,而是平息風陽。調暢、順應、保養及儲備是「養」的根本,也...
作者序
一次讀懂 黃帝內經時令養生
現代人終日忙碌、疲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殊不知忽略了自我身體的保健。「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天與人相處的法則。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規律應該與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變化同步。
本書將《黃帝內經》中有關時令養生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全方位的濃縮與介紹:
首先,養生要順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在春夏時節保養陽氣,秋冬兩季養收、養藏,所以應同自然界其他的萬物一樣,維持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基本原則,就會傷及人的根本,損壞人的天真之氣。
其次,養生要順應二十四節氣,我們將這些節氣的特點和該階段的易發疾病與臨床相結合,為讀者整理出不同時期的養生重點;不僅如此,我們還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民俗,讓你在各個節氣不僅可以進行身體養生,還可以進行精神養生。再次,養生要遵循月亮的圓缺:月有陰晴圓缺,一月分為朔、弦、望、晦四段,朔日補氣血、望日少進補、弦月暢經絡、晦日益血氣。
最後,養生要落實到一天的十二時辰,我們將各個時辰的特點,與養生作了詳細精妙的論述。配合天地、陰陽等,搭配十二時辰的經絡運行,藉此孕育出以時養生的原則,並建議人們依照各個時辰的經絡走向,順應其養生原則,例如丑時(1~3時)是肝造血的時間,不宜熬夜加班或酗酒,否則容易生病。
本書採用一對一圖解的方式,結合具象與抽象,使本書除了具有知識性外,還具有藝術性、欣賞性,是本書的一大看點。總之,本書成功地用藝術的圖解形式、生動的畫面,使原書中看似艱深的哲學和中醫原理,變成人人都能觸摸實踐的日常生活動作。
時令養生,是《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一條極為重要的原則。如果將本書比作一棵時令健康樹,那麼《黃帝內經》就是它最肥沃的土壤,四季養生就像支撐健康樹的樹幹,節氣養生就像是健康樹的樹枝,而時辰養生就像健康樹的樹葉。時令中的健康祕密就隱藏在健康樹中,讓我們一一地將之挖掘出來。
一次讀懂 黃帝內經時令養生
現代人終日忙碌、疲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殊不知忽略了自我身體的保健。「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天與人相處的法則。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規律應該與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變化同步。
本書將《黃帝內經》中有關時令養生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全方位的濃縮與介紹:
首先,養生要順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在春夏時節保養陽氣,秋冬兩季養收、養藏,所以應同自然界其他的萬物一樣,維持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
目錄
【總 序】繼承中醫技法‧分享老祖宗的智慧
【序 言】一次讀懂 黃帝內經時令養生
【總 述】
1 藏在時間裡的養生智慧
2 四季:養生跟著季節走
第一章 四季養生
1 春季養生:應養陽、防風邪(2月~4月)
2 春季睡眠須講究
3 舒展筋骨,抖擻精神
4 飲食保健要注意
5 夏季養生:從心開始(5月~7月)
6 講究夏季作息起居
7 夏季健身好處多
8 夏天不可缺乏的維生素
9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8月~10月)
10 順應秋季養生之道
11 秋季要注重精神調養
12 秋季飲食宜解憂
13 冬季養生:養腎防寒(11月~1月)
14 均衡飲食,避免發胖
第二章 節氣養生
15 立春物語(2月3日~5日)
16 立春冬雖盡,要防倒春寒
17 立春養生藥膳食療
18 立春時令食物排行榜
19 雨水物語(2月18日~20日)
20 雨水來臨時,脾胃養護正當時
21 驚蟄物語(3月5日~7日)
22 驚蟄時節重在護養肝氣
23 驚蟄時節的食療養生
24 驚蟄時令食物排行榜
25 春分物語(3月20日~22日)
26 春分寒暑定,養陽補陰重平衡
27 健身防三毒,飲食要清淡
28 春分時令食物排行榜
29 清明物語(4月4日~6日)
30 清明雨水多,補肝勿過度
31 穀雨物語(4月19日~21日)
32 立夏物語(5月5日~7日)
33 立夏養生要護心
34 立夏納微涼,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
35 小滿物語(5月20日~22日)
36 小滿陽升儲陽氣
37 皮膚要護理,腸道須養護
38 小滿時令食物排行榜
39 芒種物語(6月5日~7日)
40 芒種梅雨多,小心濕病生
41 夏至物語(6月21日~22日)
42 夏至也需慎避虛邪
43 面對「高溫熾烤」下的飲食養生
44 夏至時令食物排行榜
45 小暑物語(7月6日~8日)
46 小暑時節「溫」轉「平」
47 大暑物語(7月22日~24日)
48 大暑防中暑,冬病夏來治
49 「伏天」不要貪喝冷飲
50 大暑時令食物排行榜
51 立秋物語(8月7日~9日)
52 立秋養生養收之道
53 處暑物語(8月22日~24日)
54 處暑秋乏至,健康睡中來
55 處暑飲食,三餐有別
56 處暑時令食物排行榜
57 白露物語(9月7日~9日)
58 潤肺養陰,正氣內存
59 白露時令食物排行榜
60 秋分物語(9月22日~24日)
61 秋凍時節的養生法
62 寒露物語(10月8日~9日)
63 防秋燥,養生飲品學問大
64 寒露時令食物排行榜
65 霜降物語(10月23日~24日)
66 霜降養生勤坐功
67 立冬物語(11月7日~8日)
68 立冬時節進補注意事項
69 立冬時令食物排行榜
70 小雪物語(11月22日~23日)
71 養腎旺氣在小雪,禦寒強體有方法
72 大雪物語(12月6日~8日)
73 「大雪」紛飛養精蓄銳
74 冬至物語(12月21日~23日)
75 冬至一陽生,溫補自古傳
76 「數九寒天」,藥補有道
77 冬至時令食物排行榜
78 小寒物語(1月5日~7日)
79 小寒勝大寒,「三九」進補須注意
80 大寒物語(1月20日~21日)
81 小心養生好過年
第三章 時辰養生
82 卯時養生(5時~7時)
83 大腸是傳導糟粕的通道
84 帶你走近手陽明大腸經
85 起床後一定要做的按摩
86 大腸經最重要的穴位—合谷穴
87 辰時養生(7時~9時)
88 胃是人體的「倉稟之官」
89 胃經的循行與疾病治療
90 胃經上的長壽穴—足三里穴
91 足陽明胃經特效穴按摩
92 巳時養生(9時~11時)
93 脾統血,主運化
94 脾經的循行與疾病治療
95 互為表裡的脾經與胃經
96 口唇是脾經健康的指標
97 按摩脾經特效穴,小病不求醫
98 午時養生(11時~13時)
99 心是氣血運行的發動機
100 舌為心之竅
101 心經的循行與疾病治療
102 熟記心經特效關鍵穴
103 未時養生(13時~15時)
104 小腸是人體的「受盛之官」
105 小腸經的循行、病變與治療
106 按摩小腸經穴位治大病
107 申時養生(15時~17時)
108 膀胱是人體的「津液之府」
109 膀胱經的循行、病變與治療
110 養護膀胱經妙招
111 膀胱經祛病特效穴
112 酉時養生(17時~19時)
113 腎是藏經、主水和納氣的寶庫
114 足少陰腎經的循行、病變與治療
115 腎經的三大特效穴
116 戌時養生(19時~21時)
117 保護心臟的心包
118 代心行事與受邪的心包
119 心包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120 常敲心包經快樂自常在
121 亥時養生(21時~23時)
122 運行元氣、水榖和水液的三焦
123 三焦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124 睡前「泡腳」睡眠好
125 手少陽三焦經特效穴按摩
126 子時養生(23時~1時)
127 膽是六腑之首
128 睡眠品質看營衛氣血的循行
129 足少陽膽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130 足少陽膽經常見特效穴按摩
131 丑時養生(1時~3時)
132 肝是調節和貯藏血液的倉庫
133 夢與身體健康的親密關係
134 目為肝之竅
135 足厥陰肝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136 足厥陰肝經特效穴按摩
137 寅時養生(3時~5時)
138 肺是體內氣血交換的門戶
139 鼻為肺之竅
140 手太陰肺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141 手太陰肺經特效穴按摩
【總 序】繼承中醫技法‧分享老祖宗的智慧
【序 言】一次讀懂 黃帝內經時令養生
【總 述】
1 藏在時間裡的養生智慧
2 四季:養生跟著季節走
第一章 四季養生
1 春季養生:應養陽、防風邪(2月~4月)
2 春季睡眠須講究
3 舒展筋骨,抖擻精神
4 飲食保健要注意
5 夏季養生:從心開始(5月~7月)
6 講究夏季作息起居
7 夏季健身好處多
8 夏天不可缺乏的維生素
9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8月~10月)
10 順應秋季養生之道
11 秋季要注重精神調養
12 秋季飲食宜解憂
13 冬季養生:養腎防寒(11月~1月)
14 均衡飲食,避免發...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