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活著?
英國哲普作家巴吉尼的11堂哲學必修課,
是每一個人尋找生命意義的最佳導航工具!生命的意義不能來自天啟的真理、宗教教條或神聖經文;相反地,必須訴諸理性與證據,以及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並評估的論證。──朱立安.巴吉尼
我們為什麼會活著?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及時行樂嗎?既然人生苦短,天天開心就好了嗎?
追求幸福嗎?什麼是幸福?光是自己幸福就夠了嗎?
幫助他人嗎?盡一己之力,為天下人謀福利,成就更大的善?
繁衍後代嗎?「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還是,神明的旨意?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要解答這些疑惑,你可以燒香拜佛尋求心靈寄託,可以默禱上帝尋求人生指引,可以透過靈修聆聽內心的聲音,也可以癱在躺椅上讓心理醫師告訴你。甚至,你也可以透過心理測驗或星座分析,得到關於生命意義的解答。
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要不要試試「哲學的慰藉」!?
英國暢銷哲普作家巴吉尼秉持其一貫理性分析,為所有想要利用哲學方法來尋找生命意義的讀者,開闢了這11堂最全面、最深入的生命必修課。
在課堂上,巴吉尼就像是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一步帶著你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吸收了許多哲學家的論點,結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甚至引用知名電影的啟發,藉此充分闡釋自己的論證。就算沒有接觸過哲學,也能在他的引導之下,透過最精闢的哲學思考,討論各種解答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他要我們相信,即使沒有最終的解答,但只要透過這11堂課,還是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為活下去找到充分又必要的理由。
【各界好評】你正在尋找一份清楚的指南,藉此了解當今哲學對於生命意義的看法嗎?巴吉尼帶著我們思索所有可能的答案,針對可能發現(或是無法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提出充滿娛樂性、卻總是經過小心推論的討論,讓齊克果、約翰.彌爾、蒙蒂蟒蛇和放克瘋樂團在其中交織為一體。
——彼得.辛格巴吉尼有著無可挑剔的資格,能夠把觀念傳達給更廣大的群眾……在這部著作中,他以極大的熱情尋求生命的意義,並且設法讓這段過程充滿知識性、啟發性與趣味性……這本書採取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個人方法,我們將會看到,一顆思索中的活潑心靈在這些議題中摸索,論辯犀利卻推論細膩。
——《新人文主義者》巴吉尼非常認真看待他的主題。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使得他在哲學普及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
《衛報》長期以來,生命意義的問題一直是做作又鬼扯的代名詞。必須要有點膽子,才能以活潑又不廢話的風格處理這個問題。——
《新政治家》風格平易近人,內容卻令人讚賞。對於從沒讀過哲學書籍的人而言,這本書中沒有任何會嚇跑他們的東西。然而,這本書是在「做」哲學,不只是談論相關之事而已。——
《蘇格蘭週日報》這本書充滿機智又引人入勝,對於不隨俗的人而言,是最適合的假日讀物。──
《觀察家報》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展望》與《新人文》等報刊雜誌撰稿,並固定於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出版多部暢銷哲學普及著作,包括《哲學家的工具箱: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我們為什麼要活著?》、《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等書。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再思考:一堂近百萬人爭相學習的杜克大學論辯課,你將學會如何推理與舉證,避免認知謬誤》、《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哲學必修課》、《哲學的40堂公開課》、《魔女嘉莉》、《暗夜無星》、《忘憂地》、《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冷思考》等書。
章節試閱
第 1 堂
尋找藍圖
Looking for the blueprint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我是誰?我是什麼?我從何而來?我的目的地在哪?這些問題老是去而復返,但我無法解答它們。」
任何具備自省意識的生物,幾乎都會在某個時刻提起這類問題,但通常無法找到令人滿意的答覆。然而,在這個例子中,提問者處於一種非常不尋常的位置;在瑪麗.雪萊筆下的哥德式寓言裡,他是法蘭克斯坦博士的創造物。這個生物跟人類不同,能夠發現關於他生命源頭的真相,也能知道他為什麼會被製造出來。那是否表示他發現了他個人的生命意義何在?而藉由更了解自己的根源,我們能從中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嗎?
法蘭克斯坦稍後會再登場。首先,如同我在課前準備中指出的,要找到正確答案,必須先對問題有清楚的理解。「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問題的意思可能是:「我們為何在此?」然而,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含混,會導致兩種不同的回應。其一解釋了我們為何在此的「原因」,這是以過去為重、追本溯源的回應;另一種回應則是解釋我們存在的「目的」,這是以未來為主、關乎結果的回應。就亞里斯多德的術語來說,第一種解釋與動力因有關,第二種解釋則是關於終極因(雖然用了「因」字,但並不涉及任何現代意義上的因果關係)。所以,舉例來說,在廚房裡發生的事情對我的晚餐而言是動力因,而我把晚餐吃掉則是終極因。
有時候,兩種答案正好合而為一;也就是說,說明到底是什麼導致某物存在,就等於說明此物未來的目的。例如,說明一條路為什麼被修建出來,也就等於說明這條路未來的目的:讓車子得以在上面通行。然而,兩種答案不見得要連結在一起。讓我們想想人類採來當食物的野莓果。說明野莓果來源的故事─它們是如何演化出來的─並沒有說明吃莓果的人類藉由它們滿足了什麼樣的目的,除非我們要說神創造了野莓,「以便讓」我們吃它們。我反對這種答案,而且很快就會解釋我的理由,現在只要注意一件事:我們不能假定答覆了某物的來源,就能告訴我們此物在未來或現在的目的。
基於這個理由,我就要在這一堂重點放在人類生命起源的問題上,並找出這個問題能帶給我們哪些關於生命意義的啟示(假設有)。關於未來或現存目的的問題,會是下一堂的主題。
微不足道
就某些方面來說,人類生命起源並非真的是什麼大祕密。更確切地說,已有兩種彼此競爭的主要理論,都留下許多有待解釋的細節,但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架構,讓我們能夠考慮這兩種理論對於生命意義的延伸蘊含。這兩種理論分別是創造論與自然主義。
創造論主張,人類生命的創始者是某種超自然力量,這股力量運作時,心中已經具備某種有意識的目的。自然主義則主張,人類生命的出現是某個盲目過程中的一部分,並不是任何智能設計的產物。還有一些混雜兩者的立場:比方說,有些理論把造物的上帝視為自然本身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外運作的超自然力量。然而,甚至連這些混合理論,也可以依據我們現在的目的,歸為創造論或自然主義,就看它們的立場是將生命起源視為有意而為(創造論),或是無特定目的的自然過程(自然主義)。
先考慮自然主義。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現在已經有標準版的自然主義式說明。雖然許多細節還有爭議,但科學家對大致的架構已有共識。這個故事始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靂,而我們星系中的太陽在一百億年後成形,然後是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在相對上較近的時期出現,接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單細胞生物經歷演化過程的累積,到距今僅六十萬年前才出現「智人」。當有人問起神要怎麼嵌入這幅圖像時,科學家通常會仿效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的說法;拿破崙問他類似的問題時,他回答:「我不需要那個假設。」
當你想到支持此說的證據來自宇宙論、理論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等不同學科時,不由得要讚嘆這種說法的論述完善。有壓倒性的證據指出,自然主義論述大致上為真。雖然如此,我在此關注的並非要證明此說千真萬確,而是要考量:「如果」此說為真,對於生命意義會有什麼樣的引申意涵。許多人認為這些引申意涵很讓人困擾。
許多人擔心的是:如果自然主義的說法是對的,生命就只能是自然界中毫無意義的意外。如果還有什麼意義可談,那就只跟宇宙自身命運的大尺度開展有關,人類與之並不相干。如同羅素所說的:「宇宙或許有個目的,但就算如此,在我們所知的範圍內,也沒有任何事物指出宇宙的目的跟我們自己的目的有任何相似性。」
舉個例子,就說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呈現的人類演化描述吧。根據道金斯的說法,自然選擇是發生在基因的層次,而非整個生物或物種的層次。這表示生物個體(包括人類在內)用他的話來說是「生存機器」,是根據DNA裡編碼的指示建造出來的;這個機器的「目的」是確保基因的生存,而非生物本身的生存。所以,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人類個體的生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人類身上的基因能傳遞下去,繼續生存。
我必須用引號把「目的」這個字眼括起來,因為我們不能說基因或生物體有一般意義上的目的。這是因為基因不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而設計出來的,它們也沒有欲望或目標,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沒有。如果基因能產生作用,它們也只是生存著,首先影響帶有基因的生物體,其次影響更大的環境,這能幫助它們存活下去。但是,從定義上來說,確實生存下來的基因,就是有適於確保自身生存的特徵,所以造成一種表象或錯覺,好像這些特徵是為了確保基因生存的特定目的而生。不過,這些目的並不是被設計出來的,也不是事先指定的;就像道金斯並不相信,以擬人化方式形容的「自私」基因就像字面上那樣自我中心、自私自利。
對個別的人或「智人」這個物種而言,這一切到底有何啟示?如果我們真的服膺某個目的,在最佳的狀況下,那個目的只是讓我們的基因繼續存在罷了;在最糟的狀況下,我們根本無法奢談什麼目的與意義,因為隨機突變和複製的過程並沒有可做為終極標竿的目的或目標。如同蒙蒂蟒蛇的歌詞:「我們不過是螺旋狀的圈圈,只是自我複製的DNA。」
整體而言,自然主義的說法激起了類似的反應。讓我們再次引用羅素的話:
在肉眼可見的世界裡,銀河是一個小小的碎片;在這個小碎片裡,太陽系只是一個極小的斑點,而我們的行星在這個斑點裡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小點。在這個小點上面,有些結構複雜、成分不純的碳水堆,他們有某些不尋常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可以到處亂爬好幾年,直到他們再度解體,化成原本組成他們的元素。
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生命是一起沒有目的、毫不重要的意外事件。
沙特的裁紙刀
上述結論經常跟十九世紀末以及二十世紀早期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連在一起。對於他們的關鍵作品,只做一番膚淺的解讀,可能會支持前面的詮釋。尼采自稱是「歐洲第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卡繆最出名的觀念,就是生命是「荒謬的」;沙特則談及「苦悶、被遺棄感與絕望」。在現代性的世界觀中,超自然力量被移除了,宇宙中所有的意義也都跟著被扯掉,生命裡沒留下任何目的。
然而,就算我們自限於存在主義的經典文獻範圍內,整體圖像也沒有像這些有力警句可能暗示的那樣悽慘。就以沙特的《存在主義與人文主義》(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為例,此文原先發表時,是解釋存在主義基本信條的公開演講。在其中,沙特確實談到了苦悶、被遺棄感與絕望,但是他也聲明「存在主義是樂觀的」。嚴苛的讀者可能認為,這是沙特前後不一致的證據,但是更敏銳的詮釋者會視之為一種警告,用以避免只從字面上理解某些更聳動的存在主義口號。
把「存在主義者」對人生意義的看法概括推廣得太過頭,可能會造成誤導,因為這些被歸為存在主義者的思想家,彼此的信念有很大的差異。最驚人的是,雖然許多最知名的存在主義者是無神論者─包括沙特、尼采和卡繆在內─但也有信教的存在主義者,像是齊克果、馬塞爾和卡爾.巴特。
雖然如此,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確實有某些共同點,跟我們對自然主義的討論有重大關聯。這些人都會同意,「神不存在」這項「發現」造成了人類生命的意義危機。發生意義危機的原因,在於我們預設目的和道德的根源是我們自身之外的某些事物。當這個假設被推翻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生命意義的來源。
沙特用裁紙刀的類比來解釋這一點。一把裁紙刀有一個明確的本質,因為它實際上是某個人為了滿足特定功用創造出來的;相較之下,像打火石這種尖銳物體卻是沒有本質的,就算它也能用來切割紙張也一樣。人類替打火石找到一項功用,但「就只是湊巧發生」而已。
沙特的論點是,我們假定自己像是裁紙刀,而不是一塊打火石。我們相信自己有某種根本的性質,因為上帝創造我們時,就已經想好了某種特定目的。但如果上帝不存在,自然主義的說法是真的,這幅圖像就是假的了。我們就像一塊打火石,就只是「存在」了。我們可能發現自己或別人的用處,但這些目的用途並非來自我們的本質;而如果自然主義為真,這種觀察對整個宇宙和其中的萬事萬物都成立。
至少有兩種方式可以回應這種看來黯淡的景象。其一,就是乾脆接受生命因此毫無意義。另一種則是質疑那支持這項悲觀結論的假設:我們必須像裁紙刀,生命才能有意義。無神論存在主義者所指出的意義危機,肇因於我們開始了解到,我們認為對人類為真的預設─人類的目的是由他們的創造者給定的─實際上是假的,但這可能只是引導我們得出別的結論:生命意義的根源不在我們原先所想的地方,這跟生命毫無意義還差得遠了。
沙特的思路大致上是朝這個方向走。對他來說,我們必須體認的重大真理是:目的和意義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要自負責任,創造自己的目的。這並不是說生命沒有意義,而是生命沒有「先天預定」的意義。這促使我們正視為自己創造意義的個人責任─沙特相信,我們不太願意這麼做。我們寧可抱著「自我欺瞞的信念」來過活,假裝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應有的生活方式不能由自己選擇,而是命運、外在力量或超自然力量規劃之下的產物。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能自由創造自己的生命目的─這樣的想法可能聽來讓人充滿力量和解放感。然而,對許多人來說,這說法聽來空洞。這就好像光憑一句「只要為自己創造意義就好了」,就想對抗整個無意義宇宙的現實狀態。但是,捏造出來的意義根本不是真的;沙特式的目的是虛構的目的,存在主義式的價值是虛假的價值。
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回應是誤入歧途了。為什麼應該認為自訂的目的比預先設定的目的更差,而且只有預設的目的才能讓生命有意義?沒有一條普遍原則會限定,在設計階段就置入的目的較為「真實」或重要。想想便利貼的歷史吧!便利貼上面可以重複使用的黏膠,是一九六八年一位替3M公司工作的科學家發明的;然而,不論他本人還是公司裡的其他人,大家都不知道這種黏膠可以拿來做什麼。六年後,另一個3M公司的科學家,厭倦了在教堂唱詩班裡老是沒跟上自己該唱的部分,他想著,假如有一種上了少量黏膠的書籤該有多好。隨後他領悟到,那種看似無用的黏膠到頭來還是有用的。現在大家都用便利貼。
乍看之下,便利貼的例子可能很瑣碎,卻清楚顯示出要點:談到用途或目的時,真正重要的不必然是發明者心中所想的,而是那個創意實際上具備的用途和目的。
人類的生命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脈絡,但也可以應用同樣的邏輯。真正重要的,當然是生命對此時此刻的我們有目的可言;至於這個目的是某個造物主做夢夢到的,還是我們自己指定或發明出來的,就沒有那麼重要。如果我們可以給予生命目的和意義,就沒有明顯的理由認為這種意義比造物主給予的更低劣。
說真的,預定的目的有可能反而讓生命更沒意義。舉例來說,想像一個近代的法蘭克斯坦,他可能創造了一個人類,唯一的目的就是幫他打掃房子。相較於出生在自然主義式宇宙的人類,這條生命一定會比較缺乏尊嚴與意義嗎?對這個生物來說,能夠決定自身的存在目的,會比光是遵從創造者的欲求更好。
沙特之所以認為他的存在主義是樂觀的,這就是其中一個原因。由於人類有力量決定自身的目的,因此,相較於由創造者指定了某種本質的區區人造物品,他們有更大的潛能可以過有意義的生活。在沙特口中,有自覺的「自為的存在」(being-for-itself)有別於無自覺的「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選擇自身目的的能力」就是其中的部分區別所在。「自為的存在」可以控制自身的生命,並且運用有意識的思考來指導自身的目的;然而,「自在的存在」就只能是它本來的樣子,別人怎麼用它,它就是什麼。
這對自然主義宇宙中的意義問題有什麼影響?如果我們採取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宇宙並不是有智慧的設計成果,而是自然力量的結果,則解釋我們為何在此,並不能告訴我們生命可能有何目的。這可能顯得像是某種形式的虛無主義,根據這種看法,我們認定宇宙缺乏意義;然而,除非我們做出以下的錯誤假設─目的必須內建於人類生命中─才會得到這種結論。所以事實是:就算我們沒有在人類生命的起源裡找到目的或意義,也不足以假定人類的生命「沒有」目的或意義。
雖然這些想法中有許多是由存在主義者首先闡明的,但是,很多不同流派的哲學家也同意他們的基本主張。比方說,沒有人會把當代的美國哲學家德奈特(Daniel C. Dennett)形容成存在主義者,但他寫道:「為什麼我們的目的一定要來自高空之上(我稱之為「重要性的滴漏理論」(譯注:這個名詞來自經濟學。根據此說,政府與其把金錢直接挹注到福利事業,不如制訂某些對大企業或經濟菁英有利的政策,小企業或一般大眾遲早會從中
分霑到利益。)─每件重要事物的重要性都是承自其他更重要的事物)?為什麼我們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意義呢?」
隨著這本書的進行,這個立場應該會顯得越來越堅強,因為我們會檢視其他據說可讓生命有意義的途徑,也會回歸到這個主題:到頭來,人類生命本身就是自身意義的泉源。不過,首先我們必須考慮自然主義觀點之外的另一選擇:以有智慧的設計來解釋生命的起源與意義。
令人困惑的目的
在人類歷史的大半時期中,甚至到了現在,多數人都還沒接受自然主義的觀點:宇宙是盲目、無目的力量的產物。他們認為宇宙必定有某種創造者,通常被稱為神。
世界上許多宗教的各種創造傳說生動表達了這種信念。猶太教和基督宗教有《創世記》的故事,上帝以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印度教則有《往世書》,這個故事又有所不同:大神毗濕奴躺在他的大蛇謝沙上,還有一朵蓮花從他的肚臍中長出來,裡面出現了梵天,梵天隨後在一個小小的金蛋中創造了整個宇宙。雖然許多人把這些故事視為神話,不過別忘了,還有許多人相信這些是白紙黑字的事實。
也有其他人不相信這些神話在字面上描述了事實,但確實相信神是宇宙的終極起因:《創世記》和《往世書》只是隱喻,但反映了真相:宇宙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刻意創造出來的。有時會有人以精細的論證來證成必定有某種宇宙設計者,但或許更常見的是以本能直覺為根據;許多人感覺到這樣一股強烈的衝動,所以,相信宇宙的存在不會只是一個赤裸裸的事實。
舉例來說,上一個在月球上漫步的人薩南(Eugene Cernan)說:「望著星辰和四處的永恆黑暗時,心智正常的人都不能否認這種經驗中的性靈面向,也無法否認有個至高生命的存在。」然而,這樣的斷言只不過是個人信念的表述罷了。薩南先是對他個人內在「性靈」體驗的性質發表聲明,然後就直接跳到造物主存在的外在事實;他並沒有提出任何論證或理由,讓其他人可以像他一樣接受這個信念。他只是主張,每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像他一樣信心堅定。
就像處理自然主義時一樣,在此,我主要關注的並不是評估各種創造論觀點的優劣,而是要檢視:如果接受這些觀點,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生命目的與意義的看法。然而,應該有言在先,我不是一個中立的觀察者。我認為宗教文本中的創世故事顯然是假的,因為它們不但彼此衝突,也抵觸目前科學界對宇宙如何開始的最佳理解。而且,雖然哲學界中有各種所謂的「宇宙論」和「目的論」論證,企圖證明神必定是宇宙的第一因和設計者,但我和絕大多數當代哲學家一樣,並沒有被說服。
暫且假設我錯了,創造論是對的。正如我們在前一節所看到的,一般人會很快達到一個結論:如果沒有造物主,生命就沒有意義和目的了。但是,「有了」一個造物主之後,意義或目的「是」如何產生的,卻一點都不清楚。一切似乎都只是來自於一個信念: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而設計者為我們想好了某種目的。那個目的是什麼,我們該不該欣然接受,就不是那麼確定了。這並非企圖針對宗教提出批判或是以論證相抗,而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宗教性解釋有其限制,信徒也應該接受(通常他們也接受了)。舉例來說,沒有任何基督徒或猶太教徒能只憑引用聖經文字,就適切回答神為何創造我們的問題。《創世記》告訴我們的一切,就只有神告訴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8)。
確實,隨著敘述的進行,對於人類被創造的目的,聖經中還出現更貼近世俗的主張。經文中說:「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2:15)而夏娃之所以被創造出來,是因為「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2:20)。許多人如此詮釋:這表示神曾經賦予我們管理這個星球的責任。不過,首先我們就不知道為什麼非要有人看守不可,或這項工作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
神為何創造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在尊崇這些經文的基督徒或猶太教徒之中,當然沒有人會聲稱這些經文已經窮盡一切可能的解釋;然而,其他宗教性解釋也沒有提供更妥善的說法。舉例來說,常見的說法是,我們在此是為了依循神的意志行事。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就會像是先前描述過的那種掃地怪物了。對於創造我們的存在來說,我們的生命確實會有個目的,卻不是給我們自己的目的。每個人都會像是沙特說的「自在的存在」(為了滿足他人的目的而被利用的物件),而不是一個「自為的存在」(一個有意識的存在,做出對自身有意義的決定)。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侍奉神,那我們可能會覺得,缺乏預定目的其實也沒那麼糟。到底是當個在宇宙中扮演某種角色的奴隸比較好,或是當個能為自己創造角色的自由人比較好?
我們是被創造出來服侍神明的看法之所以不可取,不光是因為這種看法剝奪了人性的尊嚴,也應該認為這種看法極端不可信,因為連倡議這種說法的某些宗教派別,都無法把這種看法融入他們的宗教世界觀。畢竟,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的?至高的存在居然會覺得有必要創造如此麻煩複雜的人類,而且有那麼多苦難和辛勞隨著人類的生命而來,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讓那個至高存在能得到其他生物的伺候嗎?這種形象的神是一個自私的暴君,決心運用祂的力量在身邊安置眾多隨扈,還要讓身邊堆滿其他人的稱頌之詞,這不是大多數宗教信徒崇拜的神。所以,如果說我們在這裡就是為了服侍這種神明,這種看法不值得認真支持。
第 1 堂
尋找藍圖
Looking for the blueprint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我是誰?我是什麼?我從何而來?我的目的地在哪?這些問題老是去而復返,但我無法解答它們。」
任何具備自省意識的生物,幾乎都會在某個時刻提起這類問題,但通常無法找到令人滿意的答覆。然而,在這個例子中,提問者處於一種非常不尋常的位置;在瑪麗.雪萊筆下的哥德式寓言裡,他是法蘭克斯坦博士的創造物。這個生物跟人類不同,能夠發現關於他生命源頭的真相,也能知道他為什麼會被製造出來。那是否表示他發現了他個人的生命意義何在?而藉由更了解自己的根...
目錄
課前準備
第一堂 尋找藍圖
第二堂 生命向前看
第三堂 更多天上人間事 第四堂 伸出援手
第五堂 更大的善
第六堂 只要你高興
第七堂 成為一名鬥士
第八堂 及時行樂
第九堂 失去自我
第十堂 無意義感的威脅
第十一堂 理性對此一無所知
課後感言
延伸閱讀
課前準備
第一堂 尋找藍圖
第二堂 生命向前看
第三堂 更多天上人間事 第四堂 伸出援手
第五堂 更大的善
第六堂 只要你高興
第七堂 成為一名鬥士
第八堂 及時行樂
第九堂 失去自我
第十堂 無意義感的威脅
第十一堂 理性對此一無所知
課後感言
延伸閱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