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
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主持引導力X對話統整力X班級經營力,
搭建五道教學增能之梯,協助每位教師自我成長
在台灣一方面進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儼然也成為「教育輸出國」之際,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對學思達理念有極深期許。他說:「我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什麼是「學思達」?2013年,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率先提出「自學、思考、表達」的教學理念,歡迎各界隨時前往他的課堂觀課。四年多的時光,已有超過6000位教師曾造訪輝誠老師課堂;學思達的影響力,也早已跨出明星高中和語文科目,從幼兒園到醫學院,從國文科到數學、自然、英文、公民、藝術人文……各領域都有教師投入學思達行列,試著汲取理念並活化自己的課堂。
然而,究竟要如何成就一堂流暢的學思達教學?課前如何編製完整的自學講義?面對個別型與統整型的知識點,問題設計各有哪些眉角?課堂中教師如何成為適切的主持人?師生對話該如何兼顧知性交流與情意連結?課餘之際如何與自己、與學生深刻對話,理解並覺察師生行為底下的感受、渴望、期待?……
諸如上述各種學思達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從高度自學、培養多元能力,到有效學習甚至高效學習,輝誠老師均透過本書不藏私分享。這本書,「正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越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專業教練,」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如此點評。
想要了解「學思達」如何實踐於課堂教學?推動教學創新的第一線教師,想知道有哪些迫切的增能與修煉,打造自主且高效的課堂?輝誠老師統整這些年各界回饋與提問,不斷反思更新,提煉出實踐學思達課堂的五大心法:「講義製作力」、「問答設計力」、「主持引導力」、「對話統整力」與「班級經營力」,引導教師有系統地為自身教學增能,讓學生在最符合人性化的教學場域,透過自學、合作、討論、溝通、發表、聆聽,培養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
【本書特色】
★教師必修!學思達增能五大心法,具備3大特色──
1.實用:學思達創始人張輝誠老師再次力作,深度剖析課堂務實步驟與環節。
2.兼顧:娓娓道來學思達實踐心法,同時兼顧學生課業成績的祕訣。
3.前瞻:援引ORID焦點討論、PISA評量、薩提爾理論等內涵,讓學思達精神與時俱進。
推薦人
方新舟(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重量級推薦】
這一兩年,每當出席國內外重要場合,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一方面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已經變成教育「輸出國」了!能夠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個人認為台灣翻轉教育重要推手之一,張輝誠老師及其學思達創新教學團隊,可說是功不可沒!我也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嚴長壽 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輝誠老師的新書《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就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過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的專業教練。誠如輝誠老師在書裡說的:「台灣任何創新教學,如果迴避了成績的競爭,也就迴避了傳統講述式明星老師、甚至是補習班所能創造出的好成績挑戰,這樣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教育」。──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四年間超過全世界六千位老師前來觀課;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有四萬五千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每天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網路「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三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臺灣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更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北京、南京、西安、山東、杭州、廣東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章節試閱
15覺察:用薩提爾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
當老師開始進入知識點的教學,他必須馬上化身為主持人,開始讓每一個知識點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
當然,要順利運轉五步驟,並非易事,必須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端的自學習慣與能力、受過填鴨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的各種能力(討論、發表、合作);以及老師端的學思達觀念的確立與否、流程的清晰度、講義的製作良窳、主持能力、專業學術素養等等。若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意味著老師必須從頭開始教起學生,起始點比較辛苦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讓學思達老師聚集在一起開設學思達專班,這樣訓練起學生就事半功倍,一個老師訓練好了,同一班的其他老師就不需要再另外訓練了);若是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先從小幅度、時間較短的方式開始進入學思達,慢慢熟悉,熟而生巧,最後再進入完整的學思達。
然而,當老師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很快就會遭遇到學生出現以下反應:不自學、不思考、不討論、聊天、發呆、做其他事、滑手機、睡覺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老師必須面對學生的真實狀況並進行處理,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這是怎麼說呢?
一座冰山 V.S 三十座冰山
容我先岔開主題,我自從認識李崇建老師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用美國心理諮商學家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的冰山圖來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同時也用冰山圖來做為與其他老師討論教學時的共同語言,幫助老師進行自我內在察覺,以及如何進行有意識的師生對話。
薩提爾女士以冰山圖做為人的內在隱喻──用浮露於水平面上的冰山,比喻人表現於外的外顯行為;用水平面底下的巨大冰山塊,譬喻隱而未顯的人的內在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每一位老師都是一座冰山,能夠讓他人看見的外顯部分,只有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行為(包括表情、姿態、言語、動作等等)。而且每一個學生也各都是一座冰山,如果老師面對三十個學生,那就是老師這一座冰山面對學生共三十座冰山。
我在學思達工作坊經常以一個真實情境來解釋薩提爾的冰山圖。這個情境是這樣:假使當一位老師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忽然看到一個學生不支倒地、伏在桌上睡著了。
這時請您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如果你剛好是這位任課老師,當看到學生睡著時,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會感到興奮的請舉手?會感到成就感的請舉手?」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
好,我們再想一想,當你上課時看見一位學生睡著了,請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有一點點失望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沮喪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挫折感的請舉手?」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上課時才一個學生睡著,在一瞬間幾乎老師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無蹤,而且超過一半會浮出負面感受。
也就是說,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睡著的外顯行為時,很快就會牽動老師內在冰山下的第一層──「感受」。感受就是情緒,情緒有很多,喜怒哀樂諸般情緒,可以劃分的非常細膩,重點在於老師能不能察覺、關注、甚至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老師還不能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就會開始直接應對,從冰山圖來看,假設老師看到學生上課睡覺的外顯行為,自己內心懷抱著一些負面情緒,結果馬上就要開始應對,而且這些應對方式大多是後天學得的慣性反應,正如薩提爾提到的最常見的四種應對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這也是大多老師最常採用的應對方式,因為老師相對於學生,權力大,位階高,口氣也就不會太客氣,何況心裡還有負面情緒,也許刻意壓抑著怒氣,伸長手指著睡覺同學,語帶指責:「怎麼睡著了?醒醒!」
第二種是「討好」。少數老師會採用這樣的方式,語氣過度溫和:「同學,不要再睡囉,醒一醒囉,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
第三種是「超理智」。對著學生大談道理,例如:「同學不要再睡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的生命有限,上課不能睡覺……。」
第四種則是「打岔」。老師完全忽視學生睡覺現實,根本不處理,當作沒看到。我們從小到大遭遇過朋友發動的冷戰,或我們主動對親友發動冷戰,都是「打岔」的一種。
這四種就是薩提爾認為人常見的四種求生存應對姿態,人們在什麼樣的位置、情境,就會依循著自己的習慣採取應對姿態。老師對學生、對自己的小孩很可能經常出現指責、面對校長又可能出現討好或超理智、面對家長可能出現超理智(背對家長又可能變成指責)、面對棘手的同事關係可能就選擇打岔。不同的狀況,就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應對姿態。
但是薩提爾認為,最好的應對姿態是第五種:「一致性」。意思是,內在和外在保有一致性。
內外和諧一致,可能不容易懂;但是內外不一致,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我們看一個人聲嘶力竭、面紅耳赤地說:「你不要再講了,我告訴你,我已經完全沒有在生氣了!」這是典型的內在與外在不一致。還有一種,我覺得應該也很常見,就是內外並不對等,好比說,父母對著小孩什麼都講了、都罵了,就是不告訴小孩,爸爸這樣做、媽媽這樣說,都是因為爸爸媽媽擔心、害怕,還有愛小孩。
薩提爾認為人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一致性」,內在與外在和諧一致,用很平和、穩定的語調和聲音,把內心的想法直接講出來,不帶著討好、也不帶著指責,沒有超理智、也沒有打岔。如果老師學會了這樣的應對方式,和學生的溝通和對話就會進入很迷人的狀態。(關於「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可以上網觀看李崇建老師演講影片的聲音和姿態,以及對話示範,比較容易知道何謂「一致性」。)
老師若能察覺自我「感受」之後,不急著馬上採用應對姿態,才比較有可能進入冰山底下更深的「觀點」、「期待」和「渴望」。如果老師連自己的的情緒都沒辦法察覺的話,自己難以穩定下來,就更難能夠察覺學生內在的感受?所以老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察覺自我的內在感受。
李崇建老師提醒大家,記得深呼吸,停頓,靜靜察覺內心情緒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開始轉化情緒,穩定自己之後,轉為欣賞自己,自己再給自己力量。其過程如下:
覺察:我「感覺」自己有一點兒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
承認:我「承認」自己是生氣、沮喪、挫折的。(停頓十秒)
允許: 我「允許」而且「接納」自己感到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甚至更長時間。然後做五次深呼吸,感覺呼吸從鼻腔進,從鼻腔出)
轉化、欣賞自己: 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生氣、沮喪、挫折,我依然面對學生的問題,我依然這樣努力不放棄,我很「欣賞」這樣勇敢的自己、這樣認真的自己。
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遇到任何問題,第一件事永遠都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才能繼續深入自己的內在,去察覺「感受」下面更深一層「觀點」。
教師自身的觀點、期待與渴望
為什麼上課時學生睡著,老師會很快浮出負面感受?原因通常要挖掘老師心中既定的「觀點」,那就是──學生上課就應該醒著,醒著代表上課認真,一旦學生睡著,就意味著學生不認真。學生睡著了,就違背了老師既有的「觀點」,老師自然會浮出負面的情緒。反過來說,如果老師的「觀點」是:「學生上課愛聽不聽是學生自己的事,我管不著。」這樣如果學生上課睡覺,這樣的老師大概不會浮出任何負面感受。
「觀點」再往下一層就是「期待」。薩提爾將「期待」分成三類: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移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變成老師對自己有期待,老師對學生有期待,他人對老師有期待。「老師對自己的期待」就是,我備課這麼認真、教學年資這麼豐富、口才這麼好、教過那麼多傑出學生,我期待我自己的良好表現能夠讓學生都炯炯有神上課。而「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就是,學生上課應該要全心全意投入、用專注的眼神來回饋給老師。還有「他人對我的期待」,如果校長、主任等一下走過去巡堂,他們看到有學生睡著,他們會怎樣評論我?於是一個學生睡著之後,老師的期待全部落空,自然就會浮出負面的感受。(所以面對一個充滿情緒或是抱怨連連的學生,通常他們釋放的訊息就是「內在期待落空」、「期待沒有被滿足」,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核對出學生的期待。)
冰山圖中的「期望」底下,還有「渴望」。薩提爾歸納出每個人都有內心最深的共同渴望,渴望被愛、渴望自己是可愛的、渴望自己被接納、被認可、渴望自己是有意義、有價值,渴望自己是自由的。但是課堂上學生一睡著,老師很快就感覺到學生並不接納老師、不認可老師,老師不被學生愛(老師會想:如果學生真心敬愛老師,是不可能會倒下去睡覺)、老師不覺得自己可愛了、老師突然覺得自己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而且老師是不自由的(老師被迫要處理學生睡著的問題)。─學生上課一睡著,沒想到會從最深的內在地方,深深地傷害了老師。
演講時,我經常舉一個實例來示範,「觀點」一旦改變,「感受」和「期待」都會跟著改變。
四年多前,我開始隨時開放教室,當時我號稱:「沒有一節課不是高效益、高品質,而且沒有一個學生會睡著。」一年過去了,風風火火,確實成功做到。但是一年之後,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百多位觀課老師,整間教室的空缺處坐滿觀課老師,教室擠不下還擠到外面的走廊上。上課上到一半,結果有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我當時見狀,怒火中燒!但是太多觀課老師,我不能發作(這也是我認為開放教室的好處,老師不能情緒失控,也不能對學生進行言語暴力),只能壓抑著怒火,走到這位學生的旁邊,指責地問:「為什麼睡著了?」結果學生抬起病懨懨的臉,說:「老師對不起,我經痛。」
重點來了,我會問之前看到學生睡著會有負面感受的老師,如果知道學生趴下去睡著是因為經痛,還會生氣、難過、沮喪嗎?所有的人都不會舉手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老師的「觀點」改變了,「感受」和「期待」也跟著改變。
所以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老師困在自己的內在(困在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困在自己的應對姿態(內外不一致,而且如果是單向講述,還要被迫停止上課,壓力也就更巨大),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在(學生也有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所以當老師要開始和學生對話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穩定老師自己內在(察覺、承認、轉化自己的感受,核對自己的觀點與期待),老師自己穩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逐一核對學生的內在(核對學生的行為、感受、觀點、期待),用內外和諧一致的應對姿態,連結學生內心最深的渴望(愛、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意義、有價值、自由),這樣就能點燃學生內在最深的生命力,老師和學生都能在平和的學習狀態中不斷相互滋養著、相互成長著。
15覺察:用薩提爾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
當老師開始進入知識點的教學,他必須馬上化身為主持人,開始讓每一個知識點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
當然,要順利運轉五步驟,並非易事,必須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端的自學習慣與能力、受過填鴨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的各種能力(討論、發表、合作);以及老師端的學思達觀念的確立與否、流程的清晰度、講義的製作良窳、主持能力、專業學術素養等等。若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意味著老師必須從頭開始教起學生,起始點比較辛苦而已(這也是為什麼...
推薦序
【推薦序】千辛萬苦的快樂 / 方新舟(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在第二屆的學思達亞洲區年會中,張輝誠老師問參加教育願景的幾位來賓,在 AI人工智慧的壓力下,教育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我請在場的七百位老師閉起眼睛,想像二〇五〇年的景象。為何是二〇五〇年?第一,現場大部分老師到那時已經超過六十五歲,開始依賴年金生活。更重要的是,今年進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二〇五〇年時四十歲,他們受過完整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進入社會服務十多年,是社會中堅、國家棟樑,但是他們的工作卻極可能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屆時,全世界人口會從現在的七十五億成長到九十八億,世界會變得又熱又平又擠 。而臺灣人口會從現在的二千三百萬減少為二千萬,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三五%,人口結構呈倒三角形,能做事賺錢的人不到一半,即使沒有發生大災難像地震或戰爭,大家今天含淚接受的年金制度也會破產。
我相信很多人在想像這景象時,會為自己、為下一代緊張。我們確實應該很緊張,而且應該立即採取行動。畢竟臺灣沒有任何天然資源,在大環境變化這麼大這麼快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依賴的是用教育開發每一個人的腦礦,讓臺灣渡過難關。教育的本質,不就是希望一代能比一代好嗎?
但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只要看幾個統計數字,無論是實質工資或會考成績,就知道我們花很多錢在教育上,但是並沒有產生應有的成效。這問題錯綜複雜,尤其在多元民主的社會,各方利益團體各據山頭,爭論不休,難有共識。
我個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只有一點:政府效能太低,拿不出辦法解決教育投資不彰的問題。政府早就在說高齡化少子化是臺灣的國安危機,但是我們做了哪些事來降低危機呢?當人工智慧機器人兵臨城下,而我們還在用填鴨式教育教死書,未來還有希望嗎?
幸好近年有幾位老師不怕別人指指點點,也不怕被貼「造神」的標籤,勇敢地站出來大力推廣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翻轉教育,讓新的學與教模式由下而上遍地開花。其中以張輝誠老師所創的「學思達創新教學法」最受到肯定。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學思達跟近代腦科學所發現的有效學習方法緊密結合,因此能適用最多學科,效果最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Coursera上的一門課:「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就知道學思達方法是符合現代科學方法的。
輝誠老師在上一本書《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談了很多學思達的理念,以及學思達教師們的實踐成果,帶動很多老師及家長的興趣。但是很多老師很掙扎。他們看了書、觀過課,內心非常嚮往能用學思達教他們的學生,但是他們找不到時間來刻意練習。偶爾鼓起勇氣嘗試,因為沒有人可以現場指導,怕失敗、怕耽擱學生學習,熱情很快就消失,又退回到自己不喜歡的填鴨式教學。
輝誠老師的這本新書《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就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過學習障礙,成為學思達的專業教練。誠如輝誠老師在書中所言:「臺灣任何創新教學,如果迴避了成績的競爭,也就迴避了傳統講述的明星老師、甚至是補習班所能創造出的好成績挑戰,這樣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教育」。
雖然我衷心期望這本書能協助很多老師很快地翻轉,不過以目前體制,我覺得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想起北一女孫譽真老師告訴我的地球生物演化史:三十八億年前地球上幾乎沒有氧氣,這時藍綠菌可能就已經存在,默默地利用陽光能量,把水分子轉化成氧氣,釋放出氫離子與二氧化碳結合成醣類,成為地球生態系的重要生產者。十幾億年過去,藍綠菌產出的氧氣在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濃度、產生了隔絕有害紫外線的臭氧層,於是生物爆發性的演化,也才會有今天的人類。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藍綠菌被真核細胞所吞喫,成為了光合作用植物裡的葉綠體,直到今天仍在以各種樣貌寧靜地進行大氣改造。
老師就像藍綠菌,我們每一位都發揮光合作用,改變學生,學生也吸收了我們的文化及價值觀,在未來的某一代學生將會改變臺灣。這不是科學神話。大家只要看到翻轉成功的學思達老師,他們各個精神抖擻,像布農族歌謠〈負重歌〉裡說的:「縱然汗流浹背,千辛萬苦,我的心裡卻非常快樂。」謹以此向輝誠老師和所有實踐翻轉教育的老師們致敬!
【推薦序】用「學思達」,帶領孩子從「齊一」、「其一」走向「獨一」、「唯一」 / 嚴長壽(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一兩年,每當出席國內外重要場合,我可以很驕傲的說,臺灣一方面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已經變成教育的「輸出國」了!能夠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個人認為臺灣翻轉教育重要推手之一——張輝誠老師及其學思達創新教學團隊,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我也深信,從臺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在過去的這一年,我跟輝誠老師有著近距離的接觸,我們或者一起工作,或者透過交流了解他心之所繫的各種教育與社會議題。坦白說,張輝誠老師真的是太不簡單!不管是對他的家人,對他的工作,或者對他所要思考、解決的各種問題,都是竭心盡力的全力以赴。讓我更心疼的是,每到了寒暑假或難得的休假時間,他一下子人在馬來西亞、一下子飛到大陸,一下子又到香港澳門,去推廣、分享他學思達的教育心得。一個在學校任教的老師,而且是一個時時把授課責任放在心中的人,花了那麼多的時間,而且都是自己課外的時間,不求任何報償地各地奔走,為的就是想把一個理念推廣到所有華人社會去。從他一個人的教學開始到今天漸漸掀起教育界的波瀾,我認為這不是只靠著輝誠老師一個人的努力,背後還有著支持他的家人,以及那麼多被他感動,也充滿熱情與理想的老師們一起默默付出,才走到了今天,這種眾人齊心,匯聚起來的力量,真的是非常感動人!
正因如此,當我收到輝誠老師在百忙之中仍完成這本新書《學思達增能》,細讀之後發現,這是一本為所有老師而寫,能幫助每位有意願的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實現學思達教學的實用工具書!這本書同時也是為所有家長、所有關心翻轉教育理念的人而寫,透過輝誠老師的介紹,將能更深入理解創新教學的精神與價值。
臺灣教育在過去這段時間,真是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而我認為教育部在政策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調整。例如針對公辦民營學校,有了更開放的空間,讓學校有機會走出一些新的方向,這些改變都值得肯定。但是除了政策的鬆綁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做老師的,也要有勇氣,走出那個所謂的「舒適圈」(Comfort Zone)。面對新的一〇八課綱,必須以更活潑開放的方式適性揚才,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前導者、能夠改變。而我們每個人都承擔著重要的使命,一定要讓新的教育政策能夠落實。
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講過一句話:「多數人死於二十五歲,只是葬於七十五歲罷了。」想想現在的醫學更加進步,我們一不小心可能要到九十五歲才會被埋葬。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要找到生命中的使命,不要只在意那所謂「終身」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我的生命是不是能活得更有意義。
我想大聲呼籲:請各位勇敢的面對你的生活,勇敢地把你的教育理念執行起來。我相信只要有大家的齊心努力,我們絕不孤單,無論是參與公益平台的董事及志工、在學校任教的老師、擔負著孩子家庭教育責任的家長,大家看到世界上的種種亂象,看到各種社會問題,最終都要靠教育才能解決。教育,不是從大學開始,而是從最基礎的小學、幼兒園時期開始扎根,甚至更是從家庭中家長的教育開始做起,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公民。
未來的科技社會,面臨的是電腦大量取代人力記憶的時代,孩子所面臨的競爭不再是學歷,而必須反省自己有沒有能力,在跨越國界沒有藩籬的環境,去跟全世界競爭。這時如果我們還用過去的方法來教導學生,我們勢必將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希望我們都能用務實的態度,思考如何讓孩子培養起深入自「學」的能力、創新「思」考的能力、自信表「達」的能力,用「唯一」、「獨一」來取代「齊一」、「其一」,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為了改變台灣、改變世界、改變我們共同的未來,我相信,張輝誠老師的這本新書,可以給大家一同努力的方向。
【推薦序】千辛萬苦的快樂 / 方新舟(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在第二屆的學思達亞洲區年會中,張輝誠老師問參加教育願景的幾位來賓,在 AI人工智慧的壓力下,教育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我請在場的七百位老師閉起眼睛,想像二〇五〇年的景象。為何是二〇五〇年?第一,現場大部分老師到那時已經超過六十五歲,開始依賴年金生活。更重要的是,今年進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二〇五〇年時四十歲,他們受過完整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進入社會服務十多年,是社會中堅、國家棟樑,但是他們的工作卻極可能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屆時,全世界人...
作者序
【自序】一起用十年,改變亞洲教學
學思達一開始,我就告訴自己,用十年時光,憑一己之力,愚公移山,傾全力努力看看,能否改變臺灣填鴨教育。
一轉眼,邁入第五年了,我還是繼續努力著,沒有放棄、沒有懈怠、沒有氣餒。
這四年多以來,我到處奔波,經常累倒在高鐵、飛機上,在全臺各地學校累積起來,總共面對過幾萬名老師、講了幾百場演講、舉辦了數十場工作坊,其中一場和葉丙成老師共同主持的整天工作坊甚至創下紀錄,共集結了兩千兩百三十六位老師犧牲教師節假日,紛紛從全臺各地來參加演講。不僅在臺灣,我也努力將學思達推廣到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北京、南京、山東、廣東、杭州等地,即使疲累,但想到會有一個又一個老師因學思達而重新點燃教學熱忱,我每天幾乎都處在亢奮狀態,恨不得每天東西南北到處講,一點都不覺得累。
二〇一六年和二〇一七年,學思達更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董事長和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的全力行政支持,以及方慶榮董事長(第一屆)及國教署(第二屆)的經費挹注下,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學思達亞洲年會。從第一屆參與的三百多人擴增到第二屆的七百多人,海外學思達老師從七十多位到一百多位同來參加,學思達的共鳴者、支持者、同行者愈來愈多。
學思達至今已經推廣四年多了,目前的發展已經從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一直貫通到大學、研究所,就連醫科教授如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余權航教授,都嘗試在課堂中實施學思達。學思達的實踐同時橫跨不同學科(文、理、工、藝術、甚至全民國防),可以不斷在體制內保有強大競爭力(已有實例證明可以勝過填鴨教育的佼佼者老師),也可以在體制外發揮影響力;已經開始影響都會學校,同時也可以幫助偏遠學校;可以幫助學校裡的正常教學,也可以幫助課後的補救教學;可以影響普通型學校,也可以影響明星學校,甚至影響補習班;可以在臺灣生根,也可以輸出海外、影響更多國家和地區;可以用最樸素、簡單的樣貌出現,也可以結合最新科技的各種教學工具,展現出高難度與多樣化的教學樣貌。學思達可以單純只用學思達教學法,就能獨立舉辦一個又一個大型工作坊,涵蓋不同科目,又能不斷在臺灣各地密集辦起一場又一場的工作坊與培訓坊。這四年下來,一共舉辦了幾百場演講、幾十場工作坊和培訓坊,甚至一路辦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
四年多來,我和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已經有四萬五千多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打破校際藩籬,共享教師教學講義。如今,學思達能力成熟的老師愈來愈多,並組成一支三十多名學思達核心老師團隊,每天在全臺各地分享學思達。同時,學思達也不斷將臺灣成功經驗推廣到海外各地,各地也逐漸出現可以在當地推廣學思達的推手老師們,例如:新加坡的陳君寶先生、陳麗仁副校長、胡容儀主任、鄧祿星老師、吳依璇老師;馬來西亞的蕭翡瑥校長、藍志東老師、王韋雯老師、林瑋寰老師、許詩潔老師;香港鄭建德校長、劉振華副校長、李振輝老師、鄭淑華老師;以及大陸東莞小牛津集團的執行長、校長和老師們,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地區,持續而穩定地推廣學思達,影響愈來愈多老師一同加入學思達的行列。
四年多過去了,學思達站穩了第一步,接下來學思達的五年目標是希望可以做到:
˙持續影響、培養出更多「學思達老師」。
˙幫助更多老師做到「隨時開放教室」。
˙深化學思達各種專業教學素養與能力(結合薩提爾、學思達講義設計、課程設計等等)。
˙培養出更多各學科「學思達社群領導者」。
˙匯聚學思達老師的能量,同校之間出現一間又一間「學思達專班」(讓家長有機會選擇在體制內不被填鴨)。
˙打造一間又一間的「學思達學校」(全校隨時開放,目前馬來西亞德信中小學、以及廣東小牛津教育集團轄下的兩所學校正全力轉型為學思達學校)。
最後,我想談一談學思達的精神。
學思達的精神,就是分享模式,優秀的老師把自己變成階梯和舞臺,幫助老師走上階梯,登上舞臺,發光發熱,然後發光發熱的老師又將自己變成舞臺,幫助更多老師走上更高的階梯和舞臺,帶領出、連結出更多優秀老師,這樣將來的老師就能站在資深的老師的基礎上,一代勝過一代,持續發光發熱。當老師一代勝過一代,就能培養出一代勝過一代的學生。
而且學思達老師本身不斷自學、思考和表達,因此不斷精進、永保創新、又樂於分享,幫助更多老師和學生,形成一股能量愈來愈巨大的正向循環。
因為這樣的緣故,更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一起用學思達來改變填鴨教育,讓亞洲教育變得愈來愈好!
【引言】擁抱未來──從傳統課堂邁向學思達的教師增能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可以在課堂上長期而穩定的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綜合多元能力。
透過教師的專業介入,製作以問答題為導向、補充完整資料的講義,掌握學生學習的最佳專注時間,不斷切換學習樣貌,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課堂設計者,讓學習權交還學生。每一堂課、每一種學科都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各種能力、訓練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判斷、分析、應用、創造等綜合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
學思達教學的五個步驟「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歷程(如圖一)。一開始非常簡單、易學,而且便於複製,同時每一個步驟,又可以讓不同學科、不同能力與不同專業的老師,以及不同特質的學生,再各自延伸出不同的高度專業。
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學思達真正的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學技術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首推「學思達講義」。學思達講義是教師專業學養的表現,老師必須將學術專業導入學習、用問答題讓學生從低階學習(記憶、理解為主的傳統教學)轉為高階學習(應用、分析、評鑑、創造),以及課堂之間頻繁而大量的師生的對話與連結……這些都是學生之所以能夠產生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的主要成敗關鍵。
學思達並非只是單純表面字義上的「翻轉教學」,也就是所謂將傳統老師的單向「教」導授課為主,改為學生自主「學」習而已,而是還藉由教學觀念和技術的改變,進一步翻轉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速度」、翻轉學生的「高低認知目標」。學思達也不是只單純一直強調「傾聽」和「等待」,而是強調「師生對話」和「專業介入」,上課時師生表層上是透過對話和學生傳遞、交流、討論知識、激盪思考,底層卻不斷透過對話,讓師生彼此都生出內在的連結,連結渴望,相互成長;再經由教師專業涵養的介入、設計、提問與引導,幫助學生進入高速度、高效率、高品質、多元樣貌、高創造力、嚴肅學習、深刻思考的學習,同時又展現出生意盎然、活潑潑、滿盈生命力及喜樂的迷人學習現場。
學思達教室裡的角色翻轉
學思達可以訓練自學而讓學生受益,同時也會反過來讓老師受益,讓師生走向共同成長。原因在於:
1.老師會從課堂上的「男、女主角」,升格轉為「主持人」、「導演」與「劇本家」
老師上課一旦採取單向講述為主,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變成課堂上的男、女主角,學生的眼光必須全部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成為課堂上動見觀瞻的對象,而這也是一般老師畏懼開放教室的主因之一,因為老師並不覺得自己是最佳男女主角,所以壓力倍增。
傳統單向講述的老師,課前會不斷仔細準備上課內容,強化自己的口說和解釋能力(如果還有一點表演能力就更好了),課間就是讓自己使出渾身解數、發光發熱,好讓學生如癡如醉。在這種模式之下,久而久之,老師口才會愈來愈好、能力也會愈來愈強,也許學生的知識量確實增加了,但學生的能力常常是不動如山。這樣的老師其實很容易被取代,如果補習班的老師教得更好、網路教學影片教得更好,學生就會一窩蜂往這些教得更好的人靠近。
但是老師一旦升格為導演,相對而言,就不太容易被取代,老師可以引導讓學生閱讀最專業的觀點、觀看最好的教學影片、思考最好的問題,讓所有的資源都變成我可以調動和運用的教學利器,這樣就不用再自己一個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獨撐大樑、一人扮唱獨角戲,事倍功半,而是萬事萬物皆為我用,我是導演,我可以選擇用、如何用、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用,主導權在教師手上。
老師轉換為導演和劇本家,這個過程很迷人,老師就會開始認真考量課堂的流程、時間的控制、效果的高低、教學工具的使用與切換、學生的反應與回饋……通通都會進入老師的課前規劃、籌備。一旦進入課間,老師就直接化身為主持人,實踐導演所有的規劃與理想,開始和學生展開知識的探索、對話的碰撞、情感的交匯。老師的位階提高了,就不容易被取代,因為補習班老師不會這樣教書、網路教學影片教得再好、網路資源再豐富、時代再怎麼變化、知識再怎麼激增,老師都可以拿來成為教材的一部分,只要老師會搭配「問題和補充資料」,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老師上課的教材和內容。
實施學思達成功與否,主要是以「能否隨時開放教室」為標準,這一點很奇妙,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原因就在於,學思達讓老師的位置改變,從男女主角升格,在課堂上化身為「主持人」,即使有要擔任男主女角的時間也很短暫(只有在進行「統整」時),在課前擔任課程設計之「劇本家」與「導演」,然後把舞臺還給學生,把學生訓練成最佳男女主角。這樣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學思達要隨時開放教室,因為唯有觀眾才能不斷訓練男女主角的膽量、臺風、機制和反應,終至成材。
這裡當然有一個風險存在,如果學生表現不盡理想,甚至上不了臺、露了醜、出盡洋相,該怎麼辦?這時候老師的應對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感受到即使遭遇挫折、遭遇困難時,老師依然包容他、愛護他、支持他──而這也是學思達老師為什麼如此需要「薩提爾」的主因,也是學思達老師學習「薩提爾」效率極高的主因,因為每天幾乎都在「刻意練習」。
2.老師會從「課本的傀儡」,轉變成「課本的主導者」
傳統講述為主的老師,課本寫什麼,老師就先設法弄懂這些,然後在課堂上教到學生聽懂為止,這個過程基本上就是「理解」層次,而且幾乎都會受限在「教科書」本身,老師「理解」了課本知識,再教會學生「理解」,老師除了傳遞低階的認知目標(依照布魯姆的認知六目標而言,而且理解效果還會出現遞減),還會變成「課本的傀儡」,課本寫什麼,老師就教什麼。
但是學思達老師面對教科書就有很多可能、很多變化:
首先,老師面對教科書的內容時,除了理解之外,老師也可以設計問答題可以讓學生進入更高階的認知目標,讓學生可以「分析」、「評鑑」、「運用」、「創造」。例如我很敬重的臺南教大附小溫美玉老師,她分享出來的各種精彩教案,就是以教科書為基礎,展開各種高階認知目標的訓練與達成。換句話說,她是教科書的主導者,不是教科書的傀儡,教科書只是她的一個起始點工具,溫老師甚至經常拋開教科書,進入她結合課程各種新知識點與創造力的全新教學歷程與內容,她讓學生進入更驚人的各種高認知目標,展現出無窮的創造力。
再者,老師也可以利用「補充資料」的方式,一邊搭配著教科書的知識點,除了提供詳細註解之外,也可以補充一個到數個與教科書上不同的觀點,設計出問題讓學生比較,如此便可以訓練學生「評鑑」和「分析」;當學生自學速度增快,就可以增加更多教科書之外的額外資料,教科書的重要性也就會慢慢降低,因為學生能學到比教科書更多的知識、更高階的認知目標。當然,老師也可以將教科書知識點結合真實世界,設計出應用型的題目,讓學生「真實運用」與「創造」的訓練。
學思達,可以讓老師從「教科書的傀儡」,轉變成「教科書」的主導者。唯有老師成為「教科書主導者」,老師的專業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掌握在教科書的編輯者手上。
3.老師會從「單一講述」,轉變成「師生頻繁對話」
傳統老師講述為主,自然就不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對話,一有對話通常是出現在閒聊、或者指正學生行為,課堂上大多時候只是充斥著老師一個人的聲音,而且整堂課從頭到尾都是如此。
學思達剛好相反,課堂上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師生對話為輔」,老師和學生之間有頻繁的師生對話。對話的原因,在於學思達老師設計問題和講義給學生,讓學生來回答,一方面核對思考成果,另一方面又為了確定學生的思路、確定學生對於細節的掌握程度,所以師生對話時,老師必須擁有穩定的身心狀態、平和的應對姿態、靈敏的反應、良好的主持能力、寬廣的知識能力。
師生頻繁對話的同時,表面上是知識的討論與交流,但同時在底層又是師生之間情意的連結與交匯(這點又再一次說明薩提爾有多重要),時間一久,連結愈來愈緊密,課堂就會出現一種迷人的教學氣氛,課堂就彷彿學生的家庭一般親切、溫暖而動人。
師生對話的同時,也會讓老師不斷成長。因為老師設計出一個問答題之後,無論是封閉型的問題(有標準答案)或是開放型的問答題(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心中總已預設了一個或數個答案;但當學生答出來答案(千萬不能忘了每一個後來的學生都是新世代的小孩,他們生活的世界和思維都是全新的)在老師預設答案之外,而且老師用專業判斷之後,覺得比自己預設的答案更好,通常老師很難不激動、不感動,因為學生的答案回過頭來開闊了老師的觀念和視野。如此一來,師生便會一起成長。
4.老師會從「停滯學習狀態」走向「終身持續成長」
傳統講述為主的老師大約十年教學會走向成熟,教學熱情卻可能會下探到谷底(這是我的觀察,當然未必對、未必準確,大家可以參照看看)。
我且以國、高中教學三年一輪為例說明,頭一輪教書,第一年到第三年,老師會很認真備課,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一方面充實自己學術專業知識、一方面鍛鍊自己的口才和班級經營能力;到了第二輪,也就是第四年到第六年,備課時間可能只需要第一輪的一半不到,口才和班級經營能力也開始穩定下來(第一輪不好的地方可以在第二輪得到修正);到了第三輪,基本上,備課時間大幅度減少,甚至上課前只要瞄一眼即可,口才也已經愈來愈好,班級經營也漸上軌道;到了第四輪,也就是第十年,老師基本上不用備課了,連講笑話讓學生笑得東倒西歪,老師自己都不會笑了,班級經營也日漸上手。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驚人交叉,很可能老師連教科書都不看了,甚至連書都不看了。倘若真是如此,意味著老師就會停滯在不再看教科書、不再看書的某一個時空點。不幸的是,學生卻是不斷更新著,老師很可能會用某個停滯不動的時空點,一直面對全新世代的學生、教導他們,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形成一個新、舊時空持續拉扯的衝突。(當然,這只是我的觀察,未必是對的。)
學思達迷人處就在於,當學思達老師要教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自己就必須先自學、思考和表達,一旦老師進入自學,設計問答題、製作學思達講義,老師必然就入搜尋資料、大量閱讀、文字註解、創造、思考、設計問題等自學過程;老師要訓練學生有高階認知目標,老師必定也要先擁有高階認知目標的這些能力。這些過程都讓老師不再只是「理解教科書」而已,而是「主導教科書」,而且會展現出教師強大的學術專業、學養、思考力和創造力,並且學思達講義會隨時學生的程度與反應、時代的發展、考試的變化、知識的推陳出新,而不斷更新與精進。換句話說,老師也會因為不斷修訂學思達講義而不斷精進與成長,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內在充滿動能和成就感。
成熟的學思達老師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熱情洋溢」,並且會「終身持續成長」,都和上述這些結構有關。
【自序】一起用十年,改變亞洲教學
學思達一開始,我就告訴自己,用十年時光,憑一己之力,愚公移山,傾全力努力看看,能否改變臺灣填鴨教育。
一轉眼,邁入第五年了,我還是繼續努力著,沒有放棄、沒有懈怠、沒有氣餒。
這四年多以來,我到處奔波,經常累倒在高鐵、飛機上,在全臺各地學校累積起來,總共面對過幾萬名老師、講了幾百場演講、舉辦了數十場工作坊,其中一場和葉丙成老師共同主持的整天工作坊甚至創下紀錄,共集結了兩千兩百三十六位老師犧牲教師節假日,紛紛從全臺各地來參加演講。不僅在臺灣,我也努力將學思達推廣...
目錄
推薦序 千辛萬苦的快樂 方新舟
推薦序 用「學思達」,帶領孩子從「齊一」、「其一」走向「獨一」、「唯一」 嚴長壽
自序 一起用十年,改變亞洲教學 張輝誠
引言 擁抱未來——從傳統課堂邁向學思達的教師增能
心法一、講義製作力
01起點:從傳統講述邁向學思達課堂
02翻轉:為什麼需要學思達講義
03關鍵:學思達講義製作核心
04連結:學思達如何進行講義共備
心法二、問題設計力
05客製化教學:學思達問題設計的結構
06問題思考點設計:講義製作的預先考量
07問題思考點設計:問題與資料間連動關係
08問個好問題:個別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
09問個好問題:統整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
心法三、主持引導力
10運作與引導:學思達課堂的三個準備
11對話與連結:學思達第一堂預備課
12建立機制:學思達分組策略與計分機制
心法四、對話統整力
13修鍊:兼具知性與情意的師生對話及連結
14觀摩:桑德爾的精采課堂實錄
心法五、班級經營力
15覺察:用薩提爾對話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
開展:學思達連結網
16擴散:跨校、跨科、跨國界的學思達連結網
17廣被:學思達如何推廣
18傳承:學思達如何觀課
附錄一 學思達教師分級參考表
附錄二 學思達連結與資源
推薦序 千辛萬苦的快樂 方新舟
推薦序 用「學思達」,帶領孩子從「齊一」、「其一」走向「獨一」、「唯一」 嚴長壽
自序 一起用十年,改變亞洲教學 張輝誠
引言 擁抱未來——從傳統課堂邁向學思達的教師增能
心法一、講義製作力
01起點:從傳統講述邁向學思達課堂
02翻轉:為什麼需要學思達講義
03關鍵:學思達講義製作核心
04連結:學思達如何進行講義共備
心法二、問題設計力
05客製化教學:學思達問題設計的結構
06問題思考點設計:講義製作的預先考量
07問題思考點設計:問題與資料間連動關係
08問個好...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