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孕婦!我應該坐商務艙!你們到底有沒有銅鋰鋅啊?」
……這些人是有病嗎?
有!──自戀病!!
.要店員下跪的奧客
.毆打醫護人員的怪獸病人
.求復合不成就碎屍萬段的恐怖情人
.要全世界跟他一起死的隨機殺人犯
……這些人都不是反社會人格,而是「自戀」!
自戀病,講好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講難聽就是中二病
自戀,源自於兒童階段控制母親、掌控周遭環境的「自戀式全能感」。
試想,當小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時,他們會怎麼做?
──哭鬧。
無法擺脫自戀式全能感的成人,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跟喜歡的對象告白卻被拒;覺得自己理應得到高收入與社會肯定,卻被裁員……此時,他們保護自己的機制便是「責他」──以嘲諷、咒罵、怨恨、報復等各種形式主動「攻擊」,這就是「自戀怪獸」。
「我花錢我大爺啊!」
「我先來的還不看我?有沒有醫德啊!」
──全世界只有我自己,別人都不是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這些無所不在的自戀病行為,
簡直跟想吸引父母注意的叛逆國中生沒兩樣!
但,你不是沒有責任……
你我一人一把刀,助長自戀、霸凌、犯罪
任何攻擊或霸凌事件,都必須符合多層結構──並非只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就能發生,還要加上周遭起鬨的「觀眾」與視而不見的「旁觀者」。
.假設你家隔壁住的是個角頭老大,不時傳來宛如受暴者的哭叫聲,你是否會充耳不聞,不去報警?
.假設你走在路上,看到大欺小的霸凌事件,你是否會視而不見,就此路過?
.假設你是院方或企業方,你是否會因為害怕被告、被噓、被造謠,就姑息怪獸病人和奧客?
究竟是誰養出了「自戀怪獸」?
所有人,都應該好好認識這個終極世紀病──「自戀病」!
推薦人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片田珠美(Tamami Katada)
精神科醫師,京都大學兼任講師。生於廣島縣,大阪大學醫學院畢業,修畢京都大學人類與環境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取得京都大學人類與環境學博士。以法國公費生資格,進入巴黎第八大學精神分析學院,學習拉岡學派精神分析,取得DEA(深入研究文憑,相當於博士預備班)。巴黎第八大學博士課程肄業。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並以臨床經驗為基礎,分析犯罪心理學與心理疾病的形成。關心社會問題,以精神分析的觀點研究潛藏於社會根基的結構性問題。著作包括暢銷書《不讓自己成為箭靶: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面對時時忍不住攻擊人的人》(天下雜誌),以及《隨機殺人的精神分析》《自尊心強的麻煩人物》《不得不責備自己的人》《對自己說的謊言信以為真的人》《抑止不了嫉妒心的人》《孤獨病》《想停卻停不下來的人》(以上皆暫譯)等多種。
譯者簡介:
林雯
東吳大學日文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興趣為臺灣史、性別研究等。譯有《學資訊安全的第一本書》《拍出美感構圖》《人體復原黃金5力》《日本溝通大師教你生氣的技術》《超強邏輯談判學》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章節試閱
謊言滿天飛的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的普及使慾望加速膨脹。
在臉書或推特等社群網站編織謊言,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有照片,就可以說買了某種東西──即使明明沒有買;泳裝照片經過修改,就可以看起來身材出眾;也可以用網路美女的照片,假裝是自己。即使是謊言,也很容易偽裝成像真的一樣。
在社群網站造假,心理障礙也比較低。一般人如果當面說謊,會因為怕被識破而緊張、害怕。但如果在社群網站這種虛擬空間,沒有人看見自己的神色、表情,就沒什麼好怕的。萬一露出馬腳,只要修改或刪除文章、無視對方的反駁,就可以過關。
於是,謊言經由社群網站,對不特定的多數人散播出去。瀏覽者中,也有人會把假話當真──他們就像給酒癮患者酒錢,再幫酒後闖禍的人擦屁股的縱容者(enabler)※,將發出虛假訊息者視為重要人物,給予讚賞,等於助長他創造出下一個謊言。
二○一五年因涉嫌詐欺而遭逮捕的松永佳苗(在推特上自稱Babylon Matsuko),應該是很典型的例子。松永冒充「名流」,上推特發表在國外避暑勝地、高級餐廳的自拍照,以及購買的名牌商品照,吸引了許多追蹤者,被捧為「閃閃發光的女子」。不過,她的貼文都是謊言。她在中國等地購買仿冒的名牌飾品、包包,在拍賣網站偽裝成真品出售。根據報導,詐騙總額
確定達一千萬日圓(約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上。可以想見,她在推特發表的奢華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是假的。
※縱容者:在上癮或有其他問題行為者身邊的人。他們會照顧成癮者,幫他收拾殘局、為他負起責任,無形中鼓勵成癮者持續其行為。
社群網站燃起的妒羨
松永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在社群網站上打腫臉充胖子的人絕非少數。尤其是用本名進行交流的臉書,這種傾向可說特別明顯。
例如,有些人經常在臉書貼出全家圍繞豪華餐桌、幸福洋溢的照片。這種行為背後的心態,就是用自己的幸福來引人注意。很少有人貼自己孤單地吃便利商店便當的照片,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想暴露自己悲慘的一面。這種心態下,社群網站的動態就被看似幸福快樂的照片、文章所淹沒。
直到不久前,我們仍不太有機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現在,社群網站的使用已成了家常便飯,我們經常看到他人幸福的樣子,和他人比較、嘗到匱乏感的機會也增加了。
我們內心深植「所有人一律平等」的幻想,但現實卻非如此。至少在經濟層面,「勝利組」和「失敗組」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社群網站的出現,使看到他人幸福模樣的機會愈來愈多,「受不了他人的幸福而憤怒」的妒羨(envy)心理就愈來愈嚴重,慾望也受刺激而增強。這種狀況下,怪獸就更容易產生了。
「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
比起從前,現代人的慾望受刺激的機會多了很多。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失控。失控與否的關鍵在於兩種行動原則──「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與「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快樂原則指依照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本能衝動來行動,行動是為了即時、直接獲得滿足。現實原則指為了因應現實,在某些情況下限制快樂原則──即使感到不快,仍順應現實。簡而言之,快樂原則是遵從慾望,像小孩子一樣行動;現實原則則是像成人般理性地行動。
人不能完全遵照現實原則而活。若一味抑制慾望,違背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因太過勉強而導致身心失衡。但若只想滿足慾望,完全遵循快樂原則,慾望失控的危險性就會提高。
松永有獲得他人重視、讚美及喜愛的強烈慾望。她依照現實原則行動時,並沒有造成什麼大問題,如果她只是自拍、修圖、美化照片,就算露出馬腳,不過遭人恥笑罷了。但她為了滿足慾望而犯了詐欺罪,因為她將獲得周遭奉承的快樂置於犯罪的風險之前。
把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放在天秤的兩端,能以現實原則為優先的人,精神狀態應該是比較健康的。而當慾望增生,視野變得狹窄,在被快樂原則支配的瞬間,人就已奔向怪獸的道路。
與慾望和平共處的三種方法
要讓所有慾望都得到滿足,是相當困難的事。當然,如果是「飽餐一頓」「好好睡到明天早上」之類的慾望,實現的可能性應該很高。但如果目標是「當世界第一的溜冰選手」或「年薪一億」,能實現的人就很少了。
人在慾望無法實現的時候會如何因應呢?此時的因應方法稱為「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大致可分成三種。
一、在其他方面補償慾望。
二、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逃避現實。
三、攻擊其他對象,消除欲求不滿(frustration)。
如果你現在想要一百萬,但不管怎麼努力都賺不到,你就會用這三種方法中的任一種來因應這個現實。
第一種方法,心理學稱為「代替性防衛機制」。具體來說,就是用「雖然得不到一百萬,但我有比一百萬更有價值的家人和朋友」之類的想法來補償慾望,自己說服自己。這可說是比較正面積極的解決辦法。
第二種方法稱為「逃避性防衛機制」。例如,「因為沒有想買的東西,就算得到一百萬也沒有意義」,或「(為了忘記沒有得到一百萬這件事)來聽聽音樂解悶吧」之類的想法。這個方法可以暫時擺脫慾望,但想必不久後仍不得不面對慾望。
第三種方法稱為「攻擊性防衛機制」──詆毀、譏諷靠自己的力量得到一百萬的人。
「那傢伙是守財奴!」
「那個人用惡劣手段取得金錢!」
此外,也有人會為了紓解壓力而破壞手邊的東西,或對人、寵物行使暴力。
每個人都有慾望。我們當然要腳踏實地、努力不懈,讓慾望得到滿足;當無法滿足時,如果能用「代替性防衛機制」等因應方式,就不會有太嚴重的問題。酗酒、嗑藥、閉門不出、攻擊他人以發洩積怨等行為,只能應付一時。若無法即時處理慾望,不斷拖延,問題就會持續燜燒。恐怕不久後,慾望便會再度增生肥大,朝怪獸的方向發展。
※防衛機制:心理適應行為的一種方式。日常生活中,當受到外界壓力、挫折及威脅,或內在的爭執、衝突,引起無法負荷的焦慮不安時,人會在不知不覺中用一些方法來扭曲事實,保護自己,以免因面對現實而引起創痛,佛洛伊德稱此為「防衛機制」,是個人用來降低焦慮、減少內心的爭執和不安的潛意識過程。
用兩個軸分類自戀怪獸引起的事件
網路(尤其是社群網站)的發達,使我們看得到「他人的幸福」。因此,與他人比較而引起匱乏感的人增加了,慾望無限增生、無法控制的案例也愈來愈多。
不過,無法控制慾望,變成「自戀怪獸」的人所引起的事件,其實相當多樣化。
因此,本書用以下兩個軸來將事件區分類型,作為說明這些事件的依據。
一、想要攻擊對方還是依賴對方?
二、鎖定特定個人還是不特定多數?
不過,一件事未必完全適用某個類型。例如,過度投訴醫療機構的「怪獸病人」(請參考一六四頁),表面上看起來適用「攻擊」類型,但也有不少怪獸病人心中潛藏「依賴」心理,希望獲得醫療人員的溫柔對待。
Smiley菊池遭誹謗事件(請參考一一三頁)中,加害者點名搞笑藝人Smiley菊池,進行恐嚇、中傷。但對這些人來說,詆毀對象不一定要是特定人物,只要能洩憤,其他對象也無所謂。
這個分類方式未必周密,但分類的好處是能讓各種類型的特徵更明確,所以我還是以這樣的方式說明。
「攻擊者」與「依賴者」
自戀怪獸中,有些會因為攻擊、支配對方而得到快感。對某個人施加暴力、在網路上謾罵、命令家人照自己的意思行動的人,應該屬於這一類。有些則想依賴某個人,例如奧姆真理教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的信徒,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兩種類型乍看之下完全相反,但實際上有很多案例並非如此。以下試著用酒癮患者及其家人為例說明。
酒癮患者經常對家人暴力相向。有的是借酒裝瘋,有的是因為喝酒受家人指責,要家人閉嘴。因此,酒癮患者容易被視為攻擊、支配的一方;家人則被視為被攻擊、支配的一方。
但酒癮患者也不可能隨時想喝就喝。酒必須用錢買,有時也需要人幫忙買酒。也就是說,不少酒癮患者周圍存在「縱容者」,為他提供能夠喝酒的環境。
許多酒癮患者的妻子會邊對丈夫發牢騷,邊給酒錢。因為她們隱約意識到,只要提供喝酒費用,丈夫就不會離開自己。她們以「沒有我,他就活不下去」的信念,確認自己的存在意義。
丈夫若因沉迷酒精而動粗,周圍的人就會認為:
「老公這麼過分,她還願意扶持他,真是堅強又溫柔的好太太!」
她會因此滿足尊重需求。
從現實原則考量,不給丈夫酒錢,讓他徹底和酒精斷絕,顯然是比較好的做法。但妻子還是給他錢了。當然也可能是在暴力脅迫之下才給,但妻子心中也潛藏了一種想法。
「他戒除酒癮後,或許就不需要我了!說不定會去找別的女人……」
依我的經驗,酒癮患者的妻子中,高學歷美女成為縱容者的比例很高。她們以前可能有強烈的自信與驕傲,但年齡增長後,似乎失去了自信的依據。正因如此,「沒有我,他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對她們而言是自我肯定的最後堡壘,所以無法停止縱容者的行為。
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是互為表裡的。請大家記得,很多情況中,表面上看起來是被支配的人,實際上卻是支配者。
攻擊特定對象?還是不特定的多數?
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自我肯定,希望自己的存在有意義,所以要尋找自己被需要的證據。
如果有特定對象能滿足自我肯定的需求,就再好不過了。
例如配偶、父母、兄弟姊妹或情侶之間,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也獲得社會高評價的人,應該會為了尋求自我肯定而脫離正軌。
而和家人關係疏遠,身邊也沒有朋友支持的人,如果又缺乏社會認可,就會想得到其他人的肯定。某些情況下,也可能藉由犯罪來滿足自己的尊重需求。
為了「想得到特定的人重視」而犯罪的典型例子,就是跟蹤狂。針對藝人的犯罪事件也屬於這一類。早在一九五七年,就有女歌迷對美空雲雀潑鹽酸。近期則在二○一四年,有歌迷攜帶鋸子砍傷當紅女子團體AKB 48的團員。
鎖定不特定多數的犯罪事件中,最典型的就是隨機殺人。其中,二○○八年的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請參考一三一頁)是相當具代表性的例子。其他屬於這一類的還有:入侵他人電腦散播病毒、預告犯罪的駭客恐嚇事件(請參考一七九頁);為了得到名聲、讚賞而捏造實驗結果的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請參考二○○頁);在推特、YouTube影片分享網站上炫耀犯罪行為等。後面的章節會詳細說明這些案件。
下一章起,將討論無法控制慾望而變成「自戀怪獸」的實例,並說明其中的機制。乍看之下,那些人或許與普通人大為不同,但心理上也有很多和我們相同的部分。了解怪獸的真實狀況,才能防止我們變成怪獸。
謊言滿天飛的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的普及使慾望加速膨脹。
在臉書或推特等社群網站編織謊言,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有照片,就可以說買了某種東西──即使明明沒有買;泳裝照片經過修改,就可以看起來身材出眾;也可以用網路美女的照片,假裝是自己。即使是謊言,也很容易偽裝成像真的一樣。
在社群網站造假,心理障礙也比較低。一般人如果當面說謊,會因為怕被識破而緊張、害怕。但如果在社群網站這種虛擬空間,沒有人看見自己的神色、表情,就沒什麼好怕的。萬一露出馬腳,只要修改或刪除文章、無視對方的反駁,就可以過關。...
推薦序
推薦序
歡迎來到自戀年代
──沈政男
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十八世紀是啟蒙時代,二十一世紀呢?一百年後,史家會如何形容你我生存的時空?
恐怕是「自戀年代」幾個字吧。
政治民主、經濟富裕、社會開放及科技進步以後,人人過著比古代帝王更好的生活,於是潛藏在人心中,過了三、五歲就該收拾起來的唯我獨尊心態,逐漸被煽惑起來,不只附身並主宰了當事人,還散播出去,宛如一種新興傳染病一般蔓延開來。
《自戀病:從奧客、隨機殺人犯、怪獸病人到暴走老人》便是一本由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以日本發生的諸多社會事件為案例,生動闡述自戀這種世紀病的專書。書中所舉的案例雖然發生在日本,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類罹患「自戀病」的「自戀怪獸」,在臺灣也比比皆是,而且「症狀」更加嚴重。
自戀者的特徵之一,是希望獲得特殊待遇、另眼看待。而在過度講求「以客為尊」的年代,便會出現各種離譜的「奧客」。在日本,有便利商店店員因制止客人在店內亂拿東西,而被強迫下跪道歉;也有「怪獸病人」因不耐等待,就對醫療人員拳打腳踢。而在臺灣,這類事件早已司空見慣。「奧客家長」動輒到學校興師問罪,好像自己的孩子是王子公主,碰都不能碰;醫療人員不只要提防被「怪獸病人」毆打,下班後還得擔心接到莫名其妙的客訴單,甚至是胡亂告人的法院傳票。
自戀者的自尊不穩固,必須時時尋求外界的肯定與讚賞,才能繼續自我膨脹,否則便會像消風的氣球一樣,整個人委靡不振。日本轟動一時的「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導致當事人聲名狼藉甚至自殺;臺灣也不惶多讓,近幾年來陸續有頂尖大學教授的論文被外國人抓到造假,也有當事人因而羞愧自殺。看見自己的名字被登在國際期刊,會有飄飄然的感覺。大部分人淺嘗即止,不會沉迷;而自戀者為了虛名卻可能喪失自制力,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臉書這類社交媒體的出現,讓自戀行為更加方便,多少人為了討「讚」而賣力貼圖發文的姿態,像極了反覆按壓鐵桿來獲得快感的白老鼠。許多的網路愚行,比如自我裸露、虐貓虐狗、謾罵攻訐等,都為了滿足這樣的自戀需求。日本不流行臉書,如果片田珠美醫師來到臺灣,必定大開眼界。
自戀者心中住著帝王,而帝王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長生不老。日本的「美魔女」駐顏有術,五十歲看起來像二十歲;但臺灣更厲害,滿街都是醫美診所、整形外科,讓人造美魔女每天早上可以對著鏡子問一聲:
「誰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臺灣人對身體的自戀,還表現在健康議題上,老人家一年花在保健藥食品的費用多達新臺幣一千億元。而每逢食安議題爆發,總引來消費者的非理性抗議與抵制,那些人好像金枝玉葉,一點雜質都不能吃進口中。
帝王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而當代自戀者有了科技協助,便可以躲在小螢幕後頭,像個暴君一樣從九趴總統罵到不讓座的高中生。日本有搞笑藝人被網友誣指為殺人犯,等到真相大白,名譽已經掃地;也有許多人以轉型正義為由,攻擊在日韓國人。但如果跟臺灣的「鄉民正義」相較,根本是小巫見大巫。網路是當代自戀小霸王的搖籃,弄個假名登入帳號,宛如穿了隱身衣,便可以在虛擬世界胡亂罵人。一個人撒野不過癮,集合起來「肉搜」「噓爆」「狂推」,便能「帶風向」,捲起千堆雪。前陣子便有一位脆弱敏感的年輕女藝人,因受不了這類網路霸凌而自殺。
臺灣的自戀霸王更橫行街頭,開著暴發戶一般的進口車,或者俗豔的國產改裝車,對著擋路者大叭特叭,髒話亂飆;一被別人叭又暴怒,馬上下車要跟人拚輸贏。許多人車上帶著棒球棍、拐杖鎖防身,行車紀錄器更是廣為流行,開個車好像上戰場一樣,都是「自戀病」作祟的後遺症。
臺灣更有一種自戀怪獸叫檢舉達人,這類人藉著行車紀錄器到處抓別人小辮子,即使沒有報酬也甘之如飴,因為這讓他們有一種「替天行道」的虛假正義感,弄得員警跟著疲於奔命。
自戀者進入情場以後,自然想要霸占對方;而如果對方有一點點想要脫離掌控的跡象,便會氣得揍人殺人。這幾年臺灣出現太多駭人聽聞的「恐怖情人」──留學生在日本殺害心儀的女同鄉、碩士高材生當街砍死想分手的女友、醫學系學生灌醉情敵同學後將其殺害……這些行為背後都有難以遏抑的控制慾與病態的忌妒,而這兩種情緒反應都是自戀者常見的表現。
片田珠美醫師在《自戀病》裡描述了好幾件日本的隨機殺人事件,剛好臺灣這幾年也陸續爆發這類凶殺案。這類人的行兇動機不是為了對象明確的情仇財殺,而是在成長過程或日常生活中,因為自戀式幻想與期待得不到滿足,或者因自尊脆弱而把尋常挫折看成重大打擊,於是逐漸累積復仇能量,最終把帳算在不特定民眾身上。臺灣最著名的「恨世生」,當然是北捷大規模殺人案兇手鄭捷,他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受到羞辱式管教而立下殺人志向,這樣的志向後來甚至成為一種律令,讓他躲無可躲──一定要殺人,否則會看不起自己!
除了日本、臺灣,自戀怪獸也在歐美出沒。比如,挪威的夏令營屠殺兇手,就把自己看成拯救歐洲人的現代十字軍;美國夜店屠殺兇手,則是要報復美國對伊斯蘭國的入侵。
《自戀病》作者片田珠美不但是日本精神科醫師,更在法國受過完整的精神分析訓練,可說是引領讀者認識「自戀怪獸」的最佳人選。本書舉例豐富,文筆平實,翻譯流暢,相當值得一讀。
準備好了嗎?歡迎來到自戀年代!
推薦序
歡迎來到自戀年代
──沈政男
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十八世紀是啟蒙時代,二十一世紀呢?一百年後,史家會如何形容你我生存的時空?
恐怕是「自戀年代」幾個字吧。
政治民主、經濟富裕、社會開放及科技進步以後,人人過著比古代帝王更好的生活,於是潛藏在人心中,過了三、五歲就該收拾起來的唯我獨尊心態,逐漸被煽惑起來,不只附身並主宰了當事人,還散播出去,宛如一種新興傳染病一般蔓延開來。
《自戀病:從奧客、隨機殺人犯、怪獸病人到暴走老人》便是一本由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以日本發生的諸多社會事件為案例,生...
作者序
前言 自戀這種病
二〇一五年八月,我聽說了一件事,十分駭人聽聞。原本是職業拳擊手,目前就讀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研究所的小番一騎,竟然用園藝剪剪斷了一個律師的陰莖。
小番的妻子在律師事務所擔任祕書時,和受害律師發生性關係。小番指責妻子出軌的行為,但妻子不想離婚,謊稱遭律師性侵,小番便憤而行凶。
這件事背後交織了各種不同的慾望。
小番會做這件事,除了對妻子和有婦之夫偷情的憤怒之外,還有其他動機;他目前是法律研究所學生,而妻子的外遇對象是律師,這可能激起他強烈的嫉妒心。妻子則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而說謊;她因為不想離婚,又怕原本是職業拳擊手的丈夫暴力相向,於是編造謊言,把責任都推到律師身上。最重要的是,該律師被年輕貌美的女祕書挑起慾望,成為事件的導火線。三人的慾望這樣相互碰撞,悲劇就發生了。
我一聽到此事,立刻想起一句俗話:
「犯罪是反映世態的鏡子。」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滋事惹禍。例如,跟蹤狂會尾隨已分手的情人、愛慕對象或藝人,糾纏不休,甚至犯下殺人罪;奧客會指責店員微不足道的疏失、強迫其下跪道歉;怪獸病人會對醫護人員施暴;還有所謂的「笨蛋推主」,會為了得到他人的讚美,在推特上揭露自己的犯罪行為,還洋洋得意。這些行為的基礎都是因為「認為自己很特別」,這是一種優越感,是自戀的來源。愈是自戀,慾望愈會無止境地膨脹。
跟蹤狂或奧客之類的人,堪稱「自戀怪獸」,他們因極度自戀而面臨毀滅的深淵。現在似乎有愈來愈多人被自戀心魔吞噬,或即將被吞噬。小番的案子應該可說是自戀怪獸們共同演出的不幸事件。
當然,慾望不一定都是壞的。例如,求知慾讓我們想了解未知的事,上進心使我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這些都能讓我們的社會大步前進。但也不能否認,有些慾望會對自己或周圍的人造成傷害,甚至毀滅;而慾望中的首惡,就是自戀。潛藏在犯罪者心中的自戀是什麼樣子?為何自戀過度就無法控制慾望?慾望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才會爆發?本書想藉由探討一些廣為人知的事件,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我身為精神科醫師,也想提供一些專業建議,教大家如何控制自戀的膨脹。現在任何人都有被自戀心魔入侵的危險性,很有可能你明天就變身為自戀怪獸。
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自戀。為避免走向毀滅,預先知道該如何面對、處理自戀,是非常重要的事。
前言 自戀這種病
二〇一五年八月,我聽說了一件事,十分駭人聽聞。原本是職業拳擊手,目前就讀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研究所的小番一騎,竟然用園藝剪剪斷了一個律師的陰莖。
小番的妻子在律師事務所擔任祕書時,和受害律師發生性關係。小番指責妻子出軌的行為,但妻子不想離婚,謊稱遭律師性侵,小番便憤而行凶。
這件事背後交織了各種不同的慾望。
小番會做這件事,除了對妻子和有婦之夫偷情的憤怒之外,還有其他動機;他目前是法律研究所學生,而妻子的外遇對象是律師,這可能激起他強烈的嫉妒心。妻子則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而說謊;...
目錄
推薦序
歡迎來到自戀年代 ──沈政男
自戀病,現場目擊中! ──國中老師A
前言 自戀這種病
第一章 自戀衍生出無窮慾望
就算是沒「性」趣的草食男也有慾望
慾望來自「匱乏感」
與「過去的自己」比較而產生的匱乏感
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匱乏感
怪獸因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
第二章 時代與社會加速自戀暴走
「所有人一律平等」的幻想
謊言滿天飛的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燃起的妒羨
「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
與慾望和平共處的三種方法
用兩個軸分類自戀怪獸引起的事件
「攻擊者」與「依賴者」
攻擊特定對象?還是不特定的多數?
第三章 攻擊他人的自戀怪獸
【CASE 1】尼崎連續殺人事件
掌握人心的能力非比尋常
「旁觀者」的存在助長犯罪
「連鎖攻擊」產生悲劇
支配他人的快感
【CASE 2】三鷹跟蹤狂殺人事件
憤怒成為行為的原動力
跟蹤狂無法忍受「沮喪」
妄想與現實顛倒
獨占慾引起的「復仇式色情」
【CASE 3】仇恨言論
扭曲的轉型正義?
抨擊外遇名嘴們的心態──「否認」與「投射」
為掩飾自己的內疚而攻擊他人
第四章 假正義的自戀怪獸
【CASE 4】Smiley菊池遭誹謗事件
容易成為標靶的搞笑藝人
化為正義英雄的快感
人只看見自己想看的現實
【CASE 5】便利商店強迫下跪事件
弱者欺負弱者的結構
江戶的仇在長崎報
支配對方的快感
【CASE 6】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導火線是派遣契約的結束
為什麼大規模殺人犯幾乎都是男性?
向整個社會報復
第五章 想成為最特別存在的自戀怪獸
【CASE 7】奪命連環三萬叩的奧客
想要「利益」之外的東西
藉客訴排遣孤寂
八十二歲的內褲偷竊犯
為什麼暴走的老人愈來愈多?
偷竊癖的老人
【CASE 8】東海大醫院縱火事件
依賴醫療機構的人
怪獸病人愈來愈多
患者與醫療機構的「共依附」
醫療人員正是「縱容者」
【CASE 9】奧姆真理教事件
為何奧姆真理教聚集了那麼多高學歷者?
教主與信徒的關係使慾望膨脹
第六章 想得到社會肯定的自戀怪獸
【CASE 10】駭客恐嚇事件
想炫耀自己比警察優秀
替社會的不平出聲
御宅族的英雄
【CASE 11】西鐵巴士劫持事件
十七歲少年罪犯遽增的二〇〇〇年
高度自我評價與現實的差距
強制住院是犯罪行為的導火線
嚮往過去的殺人犯
兩種需求──渴望攻擊,也渴望被認同
【CASE 12】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
想讓自己看起來更重要的「空想的謊語症」
學習「自知之明」的機會減少
兩種謊言──「不告知事實」與「虛構事實」
女性看穿謊言的能力較強
如何敉平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第七章 如何避免變成自戀怪獸
每個人都有變成自戀怪獸的危險性
現代社會容易累積欲求不滿
自我負責的沈重壓力造成「責他」傾向
「認命」未必是壞事
擺脫對社群網站的依賴
客觀的觀點能為自戀踩煞車
不要忽略憤怒的原因與身體狀況的變化
超越報復願望的最佳方法
結語
參考文獻
推薦序
歡迎來到自戀年代 ──沈政男
自戀病,現場目擊中! ──國中老師A
前言 自戀這種病
第一章 自戀衍生出無窮慾望
就算是沒「性」趣的草食男也有慾望
慾望來自「匱乏感」
與「過去的自己」比較而產生的匱乏感
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匱乏感
怪獸因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
第二章 時代與社會加速自戀暴走
「所有人一律平等」的幻想
謊言滿天飛的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燃起的妒羨
「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
與慾望和平共處的三種方法
用兩個軸分類自戀怪獸引起的事件
「攻擊者」與「依賴者」
攻擊特定對象?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