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的韌性,跨過國界的圍籬、縣市的疆界,
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本心」。
九二一大地震雖然帶給人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臺灣社會將這份傷痛轉換為社會支持的力量,無論是農村振興,人際關係與資源的流動,都帶來了不同的啟發並促成政策的制定。
隨著世界的流變,我們也要往前邁進,用遼闊的視野,
流轉在人與人間的正面力量,在尋求安身立命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共好的社會。
記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後的重建與新生故事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蔚藍文化 合作出版
․他們在Gaga指引下協力前進——林建治與黃盈豪
․只想讓學生們多幾箱共讀的好書,一封email產生閱讀的蝴蝶效應——陳一誠
․用空手道讓震災區孩子走出傷痛,更在世界發光發熱——黃泰吉與廖德蘭
․埔里鎮唯一的村長——陳芳姿
․從鏟子到鍋子,長照二十年——廖振益
․走在長照二.〇前面的機車行黑手——邱慶禧
․清圳引水水長流——廖學堂
․為愛多走一哩路——馬麗芬
․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的行動者——馮小非
․從青蛙的社區經驗到蝴蝶的社群營造——廖嘉展與顏新珠
․讓太平藍登上世界舞臺——葉晉玉
․地方創生先驅者,博士回鄉推生物科技——賴敏男
這十二個故事所累積的經驗,不僅是臺灣的資產,過程中,他們面對災難與困境所展現的「信心」,立基於「社會信任」的互助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則正是當前臺灣社會最需要的三要素:信心、信任與堅持。
◆封面故事
封面照片為李慶忠先生拍攝,記錄九二一災後政府聘僱在地民眾以自然生態工法整治崩塌的邊坡。
南投中寮鄉在地青年張燕甲、李慶忠、許文煙、廖學堂等人在九二一災後成立中寮鄉親工作站,修築荒廢多年的福盛圳,發行《中寮鄉親月報》,也拿起相機,走入外人看不到的地方,拍攝外人看不到的影像,細說發生在中寮十八村的故事。當時所拍攝的系列照片,於工作站結束後轉交九二一基金會,目前典藏於台大圖書館。
◆關於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本基金會設立之主要目的係以運用社會資源,統合民間力量,協助因天然災害受災地區之賑災為宗旨。為妥善運用與管理賑災捐款,本基金會以客觀、超然立場統籌運用各界賑災捐款,彌補政府在防救災體系中不足之處,使防救災工作更臻完善,期受災民眾在各界愛心關懷之下,得以早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專文推薦
殷琪|欣陸投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
蔡培慧|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張景森|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謝志誠
財團法人豐年社董事長
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
前台南縣學甲人,1957出生。2013年從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退休。長期投入與關心台灣環境保護議題,2006年6月和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合著「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紀錄投入長達十餘年「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運動;2011年和台灣大學何明修教授合著「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紀實報導糾纏臺灣二十幾年的八輕(國光石化)周遊臺灣的始末,以及臺灣近二十餘年來的石化工業發展來龍去脈,臺灣社會、地方發展與環保意識的轉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於1999至2000年間,擔任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副執行長,2000年6月起擔任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至2008年7月基金會解散,仍固守崗位至2009年11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公告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清算終結登記止。
陳鳳麗
自由時報記者
出生地是台北市,在新北市板橋區成長。世新廣電科畢業,一直以為會靠聲音討生活,沒想到後來成了文字工作者。在南投縣採訪二十多年,習慣在人群中當觀察者,工作需要理性、客觀,卻又常忍不住跟著採訪對象哭與笑。
章節試閱
清圳引水水長流——廖學堂
廖學堂因為九二一地牛翻身,讓消極的生活態度,一夕之間有了重大轉折。先是投入福盛圳的復活計畫,打通一條長約六公里,早已廢棄多年的水圳,再是為了替家鄉的農業找出路,開始探索從產業文化重拾農村活力的可能,投入溪底遙的無毒柳丁夢,和馮小非一起推動「溪底遙學習農園計畫」,創辦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因為他們相信: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可以改變世界。
廖學堂,南投中寮人,世居八仙村馬鞍寮,年少時在外闖蕩,近三十歲才回到故鄉,擔任南投縣中寮鄉公所村幹事。九二一震災後,曾經帶領村民修築福盛圳,把自己奉獻給家鄉的廖學堂,一直希望自己能變成一棵樹,讓中寮的孩子可以在樹下乘涼、玩耍。二○○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廖學堂英年早逝,他投入很深的「溪底遙學習農園」,在部落格上公告了創辦人廖學堂離開人世的訊息:「他已提前在二○○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安詳地走完四十六年的人生,到天上和他的父母親會合。」
當年在中寮拍攝「在中寮相遇」紀錄片的導演黃淑梅,在九二一災後第十九周年的臉書PO文懷念在天上的朋友—廖學堂,希望他已如願成為一棵樹。
黃淑梅為廖學堂與圳工阿伯、阿嬤們的努力與用心,拍攝了《在中寮相遇》(紀錄片)留下完整的影音紀錄,讓痛苦卻美麗的回憶可以一代傳一代。
從成立中寮鄉親工作站開始
中寮,位於南投縣稍偏西,東邊接國姓鄉與水里鄉,西北邊為南投市,西側為名間鄉,南側鄰集集鎮,北面為草屯鎮。全鄉總面積約為一四六平方公里,佔南投縣面積的三.五七%。九二一大地震之前,很少人知道中寮鄉在哪裡,九二一震災中被夷平的永平老街透過媒體的報導,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小鄉鎮才逐漸浮現在國人的腦海裡。其實,中寮在日治時期就以盛產香蕉和柳丁名揚海外。
中寮鄉依山勢及流域可分為北中寮與南中寮兩大區塊,鄉民叫北中寮為「龍眼林」,南中寮為「鄉親寮」。九二一之前,擔任公所村幹事的廖學堂過著平靜的日子:上班時,到社區活動中心幫幫年老村民申請老人年金,辦農、健保,發放兵役通知,有時幫不識字的村民寫寫信、過濾稅單等;下班後,則和三五好友淺酌小飲、下下圍棋。棋力二段的他,若偶逢對手,經常廝殺到天明。生活有些逍遙,也略顯消極的廖學堂在九二一地牛翻身,一夕之間山河變色之後,生命態度有了重大轉折。尤其是看到那麼多的團隊義無反顧的來到中寮投入重建,看在廖學堂和同鄉好友張燕甲等人眼裡,也不得不開始思考:「如果自己還不站出來就太不應該了。」於是他們在果然文化工作室的協助,成立中寮鄉親工作站,並在全盟的邀請下,加入全盟聯絡站的網絡,成為全盟在南中寮的一個聯絡站,隨後馬麗芬、李慶忠和陳秋帆等人也陸續加入工作站團隊。
福盛圳復活計畫
中寮鄉親工作站於二○○○年三月成立後,最初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鄉民重建,包括法律諮詢、心靈重建、地方文史紀錄、社區總體營造等。其後的工作主軸則包含福盛圳復活計畫、編輯鄉親月報、社區婦女與小孩的陪伴工作等。其中,修復福盛圳,帶動許多村民的共同參與,成為大家的共同記憶。
福盛村的福盛圳開鑿於日治時期,水圳經山崖斷壁來到八仙村,全長約六公里。隨著時代演變,灌溉功能逐漸喪失,早已廢棄多年。九二一地震那個夜晚,八仙村住戶因瓦斯桶爆炸起火,火勢竄燒六戶民宅,自來水管線因為地層錯動而支離破碎,村內陷入驚慌失措的火災急難中。幸虧這條廢棄多年的水圳,還有二天前積存的雨水,讓村民得以取水撲滅了大火,也因此讓村民重新省思福盛圳的重要性。
災變後,大家對這條水圳充滿了感念,也重新思考水圳存在的意義,於是讓水圳復活的共識一時間化為具體的行動—二○○○年四月九日,中寮鄉親工作站發動附近村民清理水圳。由於福盛圳全長約六公里,寬不到一公尺,僅屬水溝規模,但是全程多蜿蜒在山腰懸崖之間,穿山而過的水流隧道就有三、四座,荒廢數十年,很多圳段早被走山的土石淹沒,無跡可尋,要以義工的方式來清理不是長久之計。加上看壞者眾,要推動水圳復活計畫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主管的農田水利會根本不予理會,為了一張水圳路線圖,還得奔波省政府黎明辦公處。即使路線圖到手,按圖索驥,也未必能找到圳道位置。所幸獲得全盟的經費支持,在和老一輩的「巡圳員」阿錦伯及曾經修復過這條圳的一些耆老討論後,估算出所需費用,決定申請勞委會「重建大軍方案」的奧援,爭取到三十四名臨時工作津貼名額。
二○○一年二月一日,舉辦了福盛圳開工典禮。經過圳工們一年多的努力,二○○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十月二日先行引水、試水,終於在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舉行通水典禮。
福盛圳的修復通水為中寮賦予新的生命!並持續引水灌溉至今,當年廖學堂與圳工阿伯、阿嬤們的努力與用心,令人懷念與感佩。
以行動回報援助之恩
二○○一年,臺北市遭逢納莉颱風重創,廖學堂在獲知消息後,隨即動員八仙村民帶著畚箕、鋤頭連夜北上,幫忙臺北市民清理打掃。村民出自回饋心理,暫時拋下身邊的工作充當義工,以行動回報臺北市民的援助之恩。
溪底遙的無毒柳丁夢
身為中寮子弟的廖學堂很清楚產業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深沉的問題。當米甕是空的,孩子的學費沒有著落,環境綠美化作得再好,社區藝文活動辦得再風光,歡樂場面只是假象,大家還是苦哈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農村重建不能過度依賴觀光,能夠在地生活最為重要,也是重建工作的真正目標。
為了替家鄉的農業找出路,廖學堂背後有一股很大的推力,只是不知從何著手。在參與社區重建的過程中,廖學堂開始接觸農業經營的新概念,潛藏在他心裡頭「推動有機農村,提升水果價值,讓人們親近無農藥果園」的想法逐漸浮現。
就在福盛圳開通之後,中斷數十年的圳水重新奔流。這時,地震後進駐創辦《中寮鄉親報》的馮小非也正探索如何從產業文化重拾農村活力,兩個人的理念相投,於是開始了溪底遙的無毒柳丁夢。
廖學堂想要朝「友善耕作」與「有機農業」發展,改變家族種植的柳丁園,提升水果價值,成為讓人們可以親近的無農藥的果園。但是,廖學堂面臨的第一道難關是父親的反對,爸爸根本不相信可以種植有機柳丁。學堂就先從自家的果園做起,在家族的果園邊,搭起簡單的工作室,開始進行有機種植,透過實際行動的說服,務農近一甲子的老父才勉強答應。「溪底遙的無毒柳丁夢」終將成真。
今天,大家看到「友善耕作」與「有機農業」兩個詞會覺得「無感」,認為那已經是朗朗上口的、處處可見的詞彙,這其實是近十幾年來,一波又一波的「食安」風暴與官方及民間合力推動下所換來的成果。在十幾年前,「友善耕作」與「有機農業」對農民朋友而言是一個需要溝通、溝通、再溝通的觀念,所以開園後的最初幾年,週邊農民仍然止於觀望。但廖學堂並不氣餒,他很清楚「觀念改變非一朝一夕,農業從來沒有速成班,學習等待,也是一種紮實的教育」。
從無毒柳丁夢到學習農園
廖學堂與馮小非從無毒柳丁種植開始合作,經過四年的時間轉型有機種植,二○○三年正式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陸續加入新成員,更吸引了在地的果農廖國平來學習有機技術。有機種植並不容易,溪底遙希望在傳統農業區扮演帶動者的角色,讓其他的農民知道有機種植的方式是可行的。溪底遙同時也是連結農民與消費者的介面,農友負責用無農藥的方式來栽培或加工農產品,並且按時記錄農事履歷;溪底遙則負責銷售、服務消費者、開發產品及協助引介技術。在這樣的協力關係下,農家以土地生產健康食物支持消費者的營養與精神,消費者則透過購買或閱讀來支持農家的耕種。
斯人已遠 精神仍延續
地動之後,從清圳引水開始,到推動有機農業,廖學堂深刻地實踐著對於家鄉、土地的摯愛。
廖學堂雖然已經離開,但當年成立的「無毒柳丁果園」與「溪底遙學習農園(https://www.befarmer.com/)」依然持續;曾經和他在中寮鄉親工作站一起打拼,開通福盛圳的伙伴張燕甲與李慶忠等人,則在家園重建後回歸日常;熱心地方事務的李慶忠在二○一八年當選福盛村村長。投入重建的過程中,他的太太馬麗芬另外成立了「仙鹿巷壹號布工房」帶領著社區媽媽剪裁碎布,用針線縫製布偶,走出屬於她的路。
廖學堂的有機農業理想更持續蔓延拓展。「溪底遙學習農園」與無毒柳丁夢已經由馮小非延伸到「上下游News&Market 新聞市集」,友善環境的農產品,確實也在一步一步地改變世界。而馬麗芬則持續屬於她自己的使命,正透過「壹號糧倉商號」支持許多努力經營友善農耕的農友們,用不影響生態的方式來耕作,而大眾的購買就是支持他們延續好的價值與工作態度的最佳鼓勵。
謹以此文懷念在天上的學堂,希望你在天上安好,無牽無掛!
清圳引水水長流——廖學堂
廖學堂因為九二一地牛翻身,讓消極的生活態度,一夕之間有了重大轉折。先是投入福盛圳的復活計畫,打通一條長約六公里,早已廢棄多年的水圳,再是為了替家鄉的農業找出路,開始探索從產業文化重拾農村活力的可能,投入溪底遙的無毒柳丁夢,和馮小非一起推動「溪底遙學習農園計畫」,創辦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因為他們相信: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可以改變世界。
廖學堂,南投中寮人,世居八仙村馬鞍寮,年少時在外闖蕩,近三十歲才回到故鄉,擔任南投縣中寮鄉公所村幹事。九二一震災後,曾經帶領村民修築...
推薦序
【推薦序 】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
文|蔡培慧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九二一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全臺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有感地震,造成建物全倒五萬一千七百一十一間,半倒五萬三千七百六十八間。十九年前的這場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也改變許多人一生的命運。
在九二一大地震前,我是個必須時常往返工作城市與農鄉之間的人。九二一那一震,我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家。」回到南投、回到魚池、回到頭社,我迫切的想知道家鄉是否一切安好?房子是否倒塌?頭社壩是否潰堤?鄉親是否已安全脫困?在返家的路上,心情無比複雜。
記憶中的家,僅能在夢中回憶
九二一的震央在南投集集,造成當地人員傷亡慘重,多數建物也傾毀。災後的七十二小時是搶救的黃金期,每一個投入救災的人員都在跟老天爺比賽。為避免災情持續擴大,國軍進駐重災區域,開始透過機械進行救援工作、清運傾倒的房舍。為了在重災區把握時間救援,即便只是一面牆倒塌,也必須將房舍全數拆除。
經過漫長的駕車與徒步,我總算回到家。映入眼簾的家,門口全是一地殘磚斷瓦,記憶中的老家三合院土牆早因餘震不斷而散落,關於老家的一切,就停留在國軍救災的怪手。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只能將過往與阿公阿嬤生活的點滴與童年記憶深埋心中,生命彷彿缺了一塊,空著,再也無法完整。
堅持不懈的韌性,跨過國界的圍籬、縣市的疆界,凝聚了「本心」
許多人自九二一大地震後,選擇與原本人生規劃相反的路徑走去。他們放下原本的生活,投身於南投,奉獻於農村,搭建起隱形於農村社會中的社會安全網。如空手道教練黃泰吉與廖德蘭,在地震過後,為尋找失聯的學生,從此移居南投十八年,貢獻空手道專業,投身偏鄉學童體育培訓與生活照顧。車行老闆邱慶禧成立工作站,投入地方的實體建設、社區服務、老人送餐與心靈重建。廖振益於災後發起共同開伙,與村民共食,開辦社區學園,成立福利協會,也透過產業推廣增加社區收益,改善生活品質。
紙教堂是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暫時替代原倒塌教堂的聚會所。二〇〇五年阪神地震十周年之際,紙教堂在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努力下,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落腳埔里,持續給予人們安定的力量。「信任、信心與堅持」書寫了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強韌不懈的經驗,為這近二十年來持續奮鬥的人留下軌跡。猶如紙教堂的移動,抑或是來自外地但投入南投工作的夥伴,不只是打破國界圍籬,跨越縣市鄉鎮的疆界,更是人與人之間「本心」的凝聚。
為家鄉與農村盡一份心力
那段日子,壓抑難過的情緒,我全心投入救災及復原的工作,也下定決心留在南投,與鄉親生活在一起,一磚一瓦重建農村。一九九九年震災後,我與韋薇修女帶領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埔里宏仁國中設立原住民物資站,確保能夠將資源送往道路的每一個端點,協助二〇〇多戶移住、租屋於埔里的原住民短暫安置於宏仁國中,持續推進復原工作。在慈濟與各界善心人士協助下,於同年十二月在埔里建置大愛二村,安頓一〇五個受災戶。而後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八年,我投入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工作,陪伴受災家庭一步一步重建家園,更看見家鄉族群的多元性,發掘在地特色,促進地方經濟,活化、產業振興。大家現在所熟悉的「愛的書庫」、「居家照護」、「地方產業」及「老人送餐」等服務,都是當時基金會與投入重建的每一個夥伴所種下的種籽,至今仍持續生發、茁壯。
九二一雖然帶給人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臺灣社會將這份傷痛轉換為社會支持的力量,無論是農村振興,人際關係與資源的流動,都有了不同的啟發與政策。隨著世界的流變,我們也要往前邁進,用遼闊的視野,流轉在人與人間的正面力量,在尋求安身立命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共好的社會。
【推薦序 】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
文|蔡培慧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九二一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全臺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有感地震,造成建物全倒五萬一千七百一十一間,半倒五萬三千七百六十八間。十九年前的這場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也改變許多人一生的命運。
在九二一大地震前,我是個必須時常往返工作城市與農鄉之間的人。九二一那一震,我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家。」回到南投、回到魚池、回到頭社,我迫切的想知道家鄉是否...
目錄
推薦序/回顧九二一(殷琪 / 欣陸投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蔡培慧 /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推薦序/堅持,讓社會充滿溫暖(張景森 /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信任、信心與堅持
他們在Gaga指引下協力前進—林建治與黃盈豪
只想讓學生們多幾箱共讀的好書,一封email產生閱讀的蝴蝶效應——陳一誠
用空手道讓震災區孩子走出傷痛,更在世界發光發熱——黃泰吉與廖德蘭
埔里鎮唯一的村長——陳芳姿
從鏟子到鍋子,長照二十年——廖振益
走在長照二.〇前面的機車行黑手——邱慶禧
清圳引水水長流——廖學堂
為愛多走一哩路——馬麗芬
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的行動者——馮小非
從青蛙的社區經驗到蝴蝶的社群營造——廖嘉展與顏新珠
讓太平藍登上世界舞臺——葉晉玉
地方創生先驅者,博士回鄉推生物科技——賴敏男
致謝
推薦序/回顧九二一(殷琪 / 欣陸投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蔡培慧 /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推薦序/堅持,讓社會充滿溫暖(張景森 /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信任、信心與堅持
他們在Gaga指引下協力前進—林建治與黃盈豪
只想讓學生們多幾箱共讀的好書,一封email產生閱讀的蝴蝶效應——陳一誠
用空手道讓震災區孩子走出傷痛,更在世界發光發熱——黃泰吉與廖德蘭
埔里鎮唯一的村長——陳芳姿
從...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