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面對自我的生活方式、工作態度
天職不是用找的,而是自己創造的如果繼續目前的工作,在人生的最後一刻,
你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我從不後悔」嗎?
★名人推薦:日本IT評論家湯川鶴章表示,人工智慧興起,未來雇用以及就職的生態都將被掀起軒然大波。本書絕對是能夠讓你找到對應方針的聖經!
★以文字組成的視覺現場職涯講座,觀念易懂,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全方位攻破工作困境,與自己誠實對話!本書將成為幫你開啟前所未有全新可能性的一股助力!
工作。對多數人而言,工作時間佔據人生極大的比例,但是大家幾乎沒有機會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工作的定義。如何讓目前負責的工作順利進行?未來想從事哪一行?這些問題大家應該都曾思考過。可是,事實上從未有人認真思考過「何謂工作?」
隨著全球化發展,競爭變得激烈,經濟環境處於不安穩的狀態。加上以網路為主的資訊革命正在進行,隨之而來要求做事更有效率化、速度化。少子化導致未來勞動人口縮減。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失業率持續攀升,僱用正職員工的機會減少。為了不被這樣的變化擺弄或吞噬,希望可以像衝浪那樣,自由凌駕於瞬息萬變的波潮,一定要試著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這麼做絕對不是在浪費人生。
作者以自身經驗以及周遭與世界發生的真人真事為基礎,輔以實證後的理論與方法,帶領讀者按部就班解開對工作的疑惑。從挖掘大家內心的能量與渴望為起始,說明天職的定義,進而詳述將想做的事情作為工作的方法與可能遇到的困難,最後則是創造天職的突破點及過程。期盼讀者能本書而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與工作的關係,或許可以因此讓你找到意想不到、所謂「天職」的工作。
作者簡介:
榎本英剛
一九六四年出生,兵庫縣人。一橋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進入瑞可利株式會社(RECRUIT)工作。一九九四年離職,至美國舊金山的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CIIS)留學,取得組織開發、改革學的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在The Coaches Training Institute(CTI)學習教練技術,並取得專業共創式生活教練(CPCC)的資格認證。二○○○年,成立CTI JAPAN(現在的WAKE UP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本提供教練訓練課程。後來,居留英國期間,邂逅了「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與「Change The Dream」兩個世界級的市民運動,他認為這類市民運動應該於全日本普及,於是創設了NPO法人轉型日本(Transition Japan)與NPO法人Seven Generations。二○一二年成立好生活研究所。著作有《讓下屬成長的教練技術》。
譯者簡介:
黃瓊仙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希望讓讀者感受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章節試閱
序章找尋「工作的真義」
望著父親而萌生、關於「工作」的疑問
到底「工作」的定義為何呢?
長久以來我的心中一直存在著這個疑問。
我生平第一次對工作二字有想法的時候,應該是在我即將就讀小學前的那個時候,望著在銀行上班的家父身影,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每天早上,家父就換上我認為是工作服的「西裝」,興沖沖地出門。然後,到了很晚又以相同的裝扮出現在家門口,但總覺得回到家的他是一臉倦容。不,或許多數時候我都已經睡了,連家父何時回來都不知道。至於家父出門後,整個白天都做了哪些事,當然也無從得知。
我曾經直接問過家父工作上的事,但通常我提到這個問題時,家父的臉上就會出現不悅的表情。有時候我問他:「今天,工作如何呢?」他突然生氣地對我大吼:「少囉嗦,真煩人。」家父應該也有心平氣和跟我聊工作的時候吧?但是在我的記憶當中,只留下家父不悅的表情而已。
因為一直都是這般不堪的經驗,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告訴自己,詢問父親工作的事是一大禁忌。然後,在我心中關於「工作」的問題愈來愈像一道難以解開的謎題。
可是,我還是會一直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只要跟父親聊到工作的事,他就會那麼不開心呢?我真的完全摸不著頭緒。讓父親如此不開心的「工作」真實面貌究竟是什麼?還有,既然這麼不開心,為什麼父親還是每天出門去工作呢?對當時年紀尚幼的我而言,因為完全不懂世事,只能任由這個簡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既然那麼不開,不去上班不就得了……」
當時我常有這樣的念頭。
有一次我問母親:「為什麼爸爸要每天去上班?」母親回答我:「只要是大人,每個人都要上班。」迄今我仍清楚記得,當我聽到這句回答時,身體的毛髮都豎起,一股寒意竄流全身。因為下班後回到家的父親總是一臉疲憊,讓我覺得工作是個會吸盡在那個環境中工作的人之精力的可怕怪獸。又想到當自己長大後,是否也必須每天都去那個可怕的地方工作?一想到此,就憂愁不已。
為了深入探討「工作」的定義而留學
從此以後,對我而言,工作不再是別人的事。雖然出社會對我來說還是件遙遠的事,但我從還揹不動書包的年紀開始,就一直在思考關於工作的課題。而且,這樣的思考一點都不快樂。因為就如前所述,對我而言,透過父親窺見的「工作」世界毫無吸引力。說得更明白,對於工作我一直只有負面印象。
我當然也知道,工作並不會讓所有人都感到不悅或憂鬱。後來我出社會了,才知道事實上有這麼多人神采奕奕地工作著。這樣的人或許跟我不一樣,對於工作並沒有抱持負面否定的看法。
然而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有許多人跟我想法一樣。因為當我對人聊起我過往的經驗時,有許多人都有同感,並對我說:「我也如此認為。」
不過,不論如何,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曾經有想過「何謂工作?」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不算少吧?至少想閱讀本書的人,應該都抱持著這樣的疑問。其中應該有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想到這個問題;不過,這樣的人當中,或許也有人後來實際出社會做事後,才發現「現在再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無濟於事」,於是就對這個問題封蓋,再也不想了。
但是我就算出社會做事了,這個疑問一直沒有消失。反而是實際在職場工作後,疑問更深了。然後在我將屆三十歲時,這個問題困擾我到快活不下去了,於是下定決心辭掉當時在瑞可利公司的工作,遠離職場世界。
我想在有點距離的世界,認真思考工作定義,以及自己往後的人生,一九九四年夏天,我單身赴美。
我到了美國的舊金山,取得了一所名叫加利福尼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的小型研究所學籍。這間研究所是印度裔哲學家所成立,可以說是最適合讓人深入思考所有事物的環境。我是私費留學,雖然生活方面極為拮据,但是因為待在如此棒的學習環境中,精神活動非常充實,我用了大約兩年半的時間,徹底面對一直以來對於工作所感到的疑問,並且認真思考,找出答案。
從那以後已經過了大約二十年的歲月,但本書內容幾乎是以我在留學時代所學習到的思想為基磐所撰寫。而且,我不是只有思考而已,從歸國後到現在,我一直在實踐我的想法。經過長年的實踐,想將我現在確信的思想透過文字介紹給大家知道,同時也希望能對跟我有相同疑問的人助一臂之力,於是撰寫了本書。
「正在處理某件重要的事」就是所謂的工作嗎?
我的舊金山留學生涯開始沒多久,便察覺到內心有股不可思議的感受油然而生。那感受就是,儘管我已經向公司辭職,未從事所謂的「工作」,卻覺得自己現在「正在做著某件重要的事」。
對於辭去工作,認為已經脫離職場社會的我而言,會有這樣的感受實感意外。為何明明沒有在工作,卻覺得自己正在做著重要的事?在我不斷反問自己時,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對工作的定義,我認為工作就是「做某件重要的事」。
儘管我不是特別意識到,但是對於工作之定義,想法與我相同的人恐怕不多吧?因為如此,大家沒有工作時,會覺得「做的事都不是重要的事」。
這當然只是某種「觀點」。翻開字典查工作的字義時,也找不到這樣的定義。不過,會如此看待工作的意涵,純粹是我個人的執念。可是,這份執念很強烈。畢竟從小時候開始,這樣的觀念就已經深植心中很長的時間了。
因此,我想反過來利用這份執念。如果工作的定義是「做某件重要的事」,像現在這樣的留學時期,內心會強烈認為自己「正在做某件重要的事」,是否可以把「留學」這件事看成是「工作」呢?我是如此認為的。於是,在那一瞬間,感覺有股強大的力量從身體裡面湧現。
讓我們回歸原點,是誰有權決定哪件事是工作,哪件事不是工作呢?就算其他的某人主張:「那件事不是工作」,但如此自己心裡認為:「不,這是工作」的話,對你而言,你做著這件事也可以說是工作吧?
其他人覺得不是工作的事,你認為是工作的想法,並不會對別人造成任何困擾,也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既然如此,把工作定義為能讓自己產生強大力量的來源不是更好嗎?
人生也被支配的「工作觀」
在我探索「何謂工作?」這道課題的過程中,有了重大的發現。這個發現就是,在我思考工作定義之時,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對於工作的定義,也就是所謂的「工作觀」影響力之強大。
通常人們提到工作這件事時,幾乎都會問對方:「從事什麼工作?」或「工作模式如何?」換言之,關心的焦點鎖定在工作內容或工作方式。
這些想法當然重要,可是,在這麼想之前,是否也需要思考「如何定義工作?」這個問題呢?是的,我就是這麼想的。
而且,首先要探詢自己與身邊人,對於工作的真正看法,也就是必須從「盤問每個人的工作觀」開始。
請試著對你身邊的十個人詢問以下問題。
「對你而言,何謂工作?」
這麼問的話,通常只會聽到抽象的答案,所以我會請對方以比喻的方式回答。於是,就會聽到許多有趣的答案。
譬如,有人說工作像「牢獄」。也就是說,很想逃離工作,但是卻躲不過。此外,還有人把工作比喻為「肥料」,認為工作能讓自己成長。
聽了這些答案後,我明白關於工作的定義是因人而異。提到工作,似乎許多人都認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一樣,其實不然。事實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工作觀。其實不是只限於工作,恐怕對於世上所有的名詞,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
因為每個人與每個名詞的邂逅,以及建立的關係,都不盡相同。就我而言,關於「工作」這個名詞,幼時經常看到的父親姿態、以及我與父親的關係,在我的工作觀形成過程有著莫大的影響。在我的心中,這些個人經驗與工作這個名詞所具備的意義,已經建立了無法割捨的關係。同樣地,閱讀本書的每位讀者心目中,也存在著屬於你們自己的獨特工作觀。
所謂的工作觀,就是一個故事。說是故事,或許聽起來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但它卻是一個「看不見」的故事,因為看不見,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支配、操控那個人的人生,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不過很幸運地,因為是故事,所以是虛構的,是被捏造的,也因此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不過,因為這樣,首先你一定要知道在你的心中正上演著什麼樣的故事。也就是讓「看不見」的故事變成「清晰可見」。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不使用鏡子而要映照出自我姿態」的過程。
日本人用「四副眼鏡」看待工作
各位讀者透過本書回顧自己的工作觀之際,我想介紹多數生活在現代的日本人,多少都會擁有、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工作觀。內容如下所示——
1.工作就是「謀生手段」
2.工作就是「做不喜歡的事」
3.工作就是「讓自己去適應既有的職業」
4.工作就是「同時只能做一件事」
當然也有許多人的工作觀不是這樣的,相反地,許多人共有的工作觀是在這四種以外。可是,我之所以在本書舉例這四種工作觀,是因為我覺得,其他的工作觀都不若這四種工作觀會讓人覺得工作是一件無聊的事,而且偏離「工作的真義定義」,並且會縮減一個人的可能性。
如果現在你對工作有任何負面看法,或覺得工作是極盡無聊之事,你也不需要重新對工作下定義,表示剛剛所提的四種工作觀中,至少有一項你的看法跟大家一樣。
有這樣的念頭並非不好,也不需要感到羞愧。重要的是你自我察覺到內在想法的工作觀為何。自我察覺是改變的第一步,所以是個重要的過程。不曉得自己想改變什麼,就無法有所改變。
如果用眼鏡來比喻,應該更容易明白。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就好比是一副眼鏡。因此,工作觀就是關於工作的一副眼鏡。因為是眼鏡,當然可以換戴另一副眼鏡。可是,在換戴眼鏡前,如何沒有發現自己正配戴某副特定的眼鏡,也無法換戴新的眼鏡。換句話說,只要能察覺自己正戴著某副特定的眼鏡,也就比較容易可以換戴其他眼鏡。
我稱呼這四種工作觀為「四副眼鏡」。本書中,會依序列舉四副眼鏡,敘述這四副眼鏡對於我們與工作之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同時,還會提出與這四副眼鏡截然不同的眼鏡。
改變我的「創造天職」的故事
或許,有人會對我所提出的眼鏡感到不解或抗拒。這樣也沒關係,我反而更開心有這樣的反應,這正是本書的目的。
當我們改變觀點時,一定會伴隨著意識上的「動搖」。當我們第一次出國旅遊,接觸到與自己本國不同的風俗民情時,許多人都會有種被衝擊到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文化衝擊」,也是說明這種動搖感的最佳例子。一個陷入文化衝擊的人,在習慣那樣的風俗民情前,會有一段時間覺得不舒服,可是,如果能順利度過這段時期,最後應該會發現自己的想法與視野更加寬廣。
同樣地,撰寫本書的目的絕對不是要將我的工作觀強硬灌輸給各位讀者,只是想藉由提出不同以往的工作觀眼鏡,讓大家的意識產生動搖,進而讓大家對於工作的想法與視野能更加寬廣。
而且,一旦想法與視野變寬廣,就可能從當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許也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工作觀。不,我衷心期望能有這樣的改變。
因此,對於閱讀本書的讀者,我有個請求,就算你們對於我所提出的工作觀眼鏡感到不舒服或抗拒,也請務必要試戴看看,不要一開始就拒絕。
而且,我希望你們能反問自己:「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看待工作,自己的內心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可以開創出什麼樣的可能性呢?」如果這樣你還是覺得不悅或有所抗拒,再戴回平常的工作觀眼鏡也沒關係。
嘗試新眼鏡,並不表示就必須將以前戴的眼鏡丟掉。透過本書試戴新眼鏡不用花錢,也不會浪費時間,根本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你需要的只是「好吧,就試試看」的意志力而已。萬一新眼鏡很適合你,或許你也能跟我一樣,感覺到從自己的心裡湧現出極大的力量。
本書的內容,不過就是我自己的故事罷了。不過,「即使只是故事,還是有其意義存在」。一個人內心中所上演的故事,會影響其人生是天堂或是地獄。每個人腦海中所存在的故事蘊藏著如此強大的力量。就算上演的故事情節一樣,應該有許多人希望這個故事不是一個會搶走內心力量的故事,而是一個能給自己力量的故事。
關於我工作上的故事,我為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創造天職」。就如大家所想,我是仿效聖經裡的話──「創造天地」。我並不是基督徒,但我知道對於相信創造天地故事的人,這個故事對其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同樣地,創造天職這個故事對我的人生也帶來莫大影響。在我邂逅創造天職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誕生的那一瞬間,我的人生就有了巨大改變。至於這個故事對我的人生有何改變,我打算透過本書,一點一滴與各位分享。
序章找尋「工作的真義」
望著父親而萌生、關於「工作」的疑問
到底「工作」的定義為何呢?
長久以來我的心中一直存在著這個疑問。
我生平第一次對工作二字有想法的時候,應該是在我即將就讀小學前的那個時候,望著在銀行上班的家父身影,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每天早上,家父就換上我認為是工作服的「西裝」,興沖沖地出門。然後,到了很晚又以相同的裝扮出現在家門口,但總覺得回到家的他是一臉倦容。不,或許多數時候我都已經睡了,連家父何時回來都不知道。至於家父出門後,整個白天都做了哪些事,當然也無從得知。
我曾經直接...
目錄
序章 找尋「真正的工作」
望著父親而萌生、關於「工作」的疑問
為了深入探討「工作」的定義而留學
「正在處理某件重要的事」就是所謂的工作嗎?
人生也被支配的「工作觀」
日本人用「四副眼鏡」看待工作
改變我的「天職創造」的故事
第一章 存在意義──為何總是把藉口說成是「為了錢」而工作呢?
物質時代與心靈時代
能相信存在意義真的存在嗎?
因「下定義」而截然不同的雙胞胎人生
不論在地球上、歷史中,你就是獨一無二
第四波解放開始了
第一副眼鏡:工作=金錢
探尋工作與自我存在的意義,然後忠實傳達
「首先走出家門吧」
認同感喪失才是失業的真正打擊
存在意義進化了
「內在工作」與「外在工作」
第一章總整理
天職創造故事1 井上WIMARA先生[瞑想促進者]
第二章 純粹意願──為什麼「想做的事」不能當成工作?
想做的那份心意從何而來?
改變了我的人生的想法
「純粹意願」不需要理由
削弱靈魂的意願、滋潤靈魂的意願
──挑戰看看吧!作業①
探索心靈的湧水
從純粹意願到存在意義
第二副眼鏡:工作=忍耐
「不做想做的事」只是一種任性想法?
人無法做「想做的事」的四個理由
讓分母大於分子
痛苦或悲傷也是純粹意願的泉源
為什麼我對「工作」如此執著?
──挑戰看看吧!作業②
當自我療癒了,也能療癒他人
神的拼圖
問題點就是「天職」的所在
每個人都有其該做的事業
──挑戰看看吧!作業③
第二章總整理
天職創造故事2 高橋良子小姐[食物設計師]
第三章 天職創造──如何讓「想做的事」成為謀生工具?
把「想做的事」當工作的人們
為何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創造「只屬於自己的工作」的方法
──-挑戰看看吧!作業④
第三副眼鏡:工作=合適的職業
就算景氣恢復,工作也不會再增加
第四副眼鏡:工作=定職
活用「計程車工作」
在我創造天職前所走過的路
「履歷檔案」的想法
做想做的事,也能賺到錢嗎?
這就是「神的生意」
為了填飽肚子到底需要多少錢?
「為什麼」工作比做「什麼」工作還重要?
天職是多種工作的組合
──挑戰看看吧!作業⑤
第三章總整理
天職創造故事3 加藤大吾先生「和平生活實踐者」
第四章 共鳴行動──想創造天職,該從何做起?
所有的現實就在理想當中
裝「大人」的代價是什麼?
小心「惡魔的竊竊私語」
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
挑戰看看吧!作業⑥
聽聞純粹意願,人會想對其有所貢獻
驚人的共鳴力量
──挑戰看看吧!作業⑦
「微不足道的情報」也能改變人生
找出充斥世間的共鳴
把共鳴視為指針「率先」行動
「孤獨會扼殺夢想」
──挑戰看看吧!作業⑧
許下承諾,神也會感動
「放棄」吧!
神給的回饋
創造天職的四步驟
實踐「敞開哲學」是通往天職之道
天職進化中
第四章總整理
天職創造故事4 志村季世惠小姐「整脊師」
後記
序章 找尋「真正的工作」
望著父親而萌生、關於「工作」的疑問
為了深入探討「工作」的定義而留學
「正在處理某件重要的事」就是所謂的工作嗎?
人生也被支配的「工作觀」
日本人用「四副眼鏡」看待工作
改變我的「天職創造」的故事
第一章 存在意義──為何總是把藉口說成是「為了錢」而工作呢?
物質時代與心靈時代
能相信存在意義真的存在嗎?
因「下定義」而截然不同的雙胞胎人生
不論在地球上、歷史中,你就是獨一無二
第四波解放開始了
第一副眼鏡:工作=金錢
探尋工作與自我存在的意義,然後忠實傳達
「首先走...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