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為藏傳佛法大師堪布卡塔仁波切,他將大手印與大圓滿所包含的一切實修精華,以簡明的教導方式,為忙碌的現代修行人,提供對治煩惱、了悟心性的訣竅。
完整而實用的實修指南
末法時期,我們的煩惱特別粗重,比以往更加忙碌,即使在不忙的時間裡,我們的心,也非常散亂,沒有一刻能安定下來覺察自性,做自己的主人。
這本書,是十七世紀西藏知名的大瑜伽士噶瑪恰美仁波切,用道歌的方式,引導修行者認知心性。噶瑪恰美仁波切精通噶舉以及寧瑪兩大法派的教法,並將心髓融合為一,在當年創立內多噶舉派,並將一生大半時間都投注在觀修心性上,精進實修,無有間斷,是一位大手印與大圓滿傳承的證悟者。經由他的實修心得所傳下來的教導及開示,風格簡明易懂,觀修訣竅清晰完美,也包含了一切應有的法理論述,是初學者甚至資深修行者都能接受的了悟心性之書。
完整而實用的實修指南
讀者經由本書可以很快的領悟到,作者經實修後融合大手印與大圓滿心髓的精華重點,包括基本的轉心四思維,到清淨障礙、積聚福德資糧、本尊的正確觀修,以及將心安住於三摩地的止觀訣竅,乃至臨終時如何解脫的心法,都一一收錄在內文釋義中。
當代大成就者釋論 本書以恰美仁波切的法本《大手印大圓滿雙融心髓》一書為底本,經由大成就者──紐約噶瑪三乘法輪中心住持堪布卡塔仁波切授課時的解說,集結為英文版「The Quintessence of the Union of Mahamudra and Dzokchen」一書,譯成中文後,讀者可熟悉並了解本來就具有的心性智慧,能較為輕鬆的去看待生活中的壓力與不知所措,懂得如何面對它、處理它、轉化它。在繁忙雜亂的生活中,因為這樣的訓練,我們知道如何自處,最後得以任運自成的展現心的力量與智慧。
作者簡介:
堪布卡塔仁波切
是當今藏傳佛教噶舉傳承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以虔誠、信心與無限的慈悲與智慧,教授無數弟子,傳遞噶舉傳承智慧近半個世紀。
西元1924年,堪布卡塔仁波切出生於青海省玉樹惹修地區,今年89歲高齡,現為美國紐約屋士達噶瑪三乘法輪中心住持。噶瑪三乘法輪寺是噶舉傳承領袖大寶法王噶瑪巴在北美洲的駐錫地,仁波切同時也是噶瑪林(Karme Ling)三年閉關中心的指導上師,教育中西弟子無數。
仁波切幼年時,由父親教授讀、寫及學習佛教典籍。19歲在八蚌寺出家,由第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授比丘戒,隨後至創古寺參加傳統三年閉關。出關後接受蔣貢康楚仁波切口傳教授,並進入創古佛學院學習。第二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第八世察列仁波切以及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是堪布卡塔仁波切的主要上師。
堪布卡塔仁波切在30歲時完成進階訓練,獲得堪布頭銜,並曾擔任創古仁波切的侍者與教師,隨後因中共進入西藏,仁波切離開家鄉前往不丹錫金,再轉往印度,後經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指示派駐到美國弘法,為大寶法王在北美未來的弘法事業開創基礎至今。
堪布卡塔仁波切 相關著作
《岡波巴四法》、《證悟的女性》(以上眾生文化出版)
《大手印》、《入悲智之門》、《四加行》、《甚深內義》(上、下)、《了義海》(上)(以上寶鬘印經會出版)
《白度母修法》、《中陰──死亡時刻的解脫》(以上方廣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噶瑪策凌卻準
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教育學院英語教學碩士、台大外文系學士。現為業餘翻譯,曾譯有《雪獅的藍綠色鬃毛》、《白度母修法》、《中陰──死亡時刻的解脫》等書。
章節試閱
認知心性後,四種增上法
第七首道歌 效用增上
1.結合心性,修「上師相應法」
上師己心體性雖無別,
空性法界境中為一味,
智慧無礙上師無量光,
若觀於頂懇切而祈請,
加持力故證悟倍增長,
是故勤修上師相應法。
現在開示四種效用增上法門,首先是「上師相應法」。
一旦認知心性,你了悟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同一體性,此體性,又稱空性或法界,彼此沒有不同。然而,你依舊要持續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上,並且向他祈請。
此處,我們要觀想自己的上師為阿彌陀佛,當你觀想上師為阿彌陀佛的形相在你的頭頂上時,你思維上師以阿彌陀佛的顯相生起,正是覺性的展現。覺性的展現 (display of awareness)意思是指,形象是心的自然展現,如陽光是太陽本身的自然展現,或者海洋表層的波浪,是海洋的自然展現一般。
由於你觀想上師為阿彌陀佛在你的頭頂上,並且向他祈請,加持會自然生起,你的證悟與認知也會因而增長。基於那樣的理由,效用增上的第一種方法是: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上,持續地修持「上師相應法」。
2.結合心性,修「生起次第」
本尊自心顯現雖了悟,
自身本尊大悲觀音身,
顯空無別觀修持六字,
播下色身種子之因緣,
亦是生圓雙運密咒教。
第二種效用增上的方法是修持生起次第,觀自身為本尊。
你已經認知了你的心性,也認識到你自觀為本尊的顯相,不過是自心的顯現而已,它不過是心的一個特殊展現或影像。然而,你仍然應該持續觀修;你仍然應該觀自己為本尊,這裡的教導是觀自己為觀世音菩薩。當你觀自己為本尊(觀世音菩薩)時,你思維著,顯現為本尊形相的你,雖然極為清晰,卻是空性的顯現,它是你心性的展現。如此,思維著你的身與所有的顯現是觀世音菩薩,同時持誦著六字大明咒「嗡嘛尼唄美吽」。
即使對心性有了些許的認知,持續修持「生起次第」還是很重要。理由是,它能建立吉祥的基礎,以成就你未來的色身。也就是說,當你未來證得佛果位,或者圓滿覺醒時,由於你自觀為觀世音菩薩所存在的願力,你將能夠廣泛地以色身利益眾生。因此,持續修持「生起次第」是很重要的。
更且,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結合,觀己為本尊、持誦本尊的咒語、同時仍然維持著心性的認知,是金剛乘教法的精要,而結合「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就是金剛乘最終的修持。
3.結合心性,修「自他交換法」
六道眾生雖無有自性,
不悟流轉輪迴有情眾,
推論所生慈心與大悲,
效用增上的第三種修持是「自他交換法」(tonglen),或稱「施受法」。
認知自心以後,你認識到六道所有的眾生並非實存。由於他們的本性與你的本性相同,而你知道你並非實存,所以他們一樣也並非實存。你也知道他們並不了解這一點,並且由於不能認知心的真實本性,他們遭受到無比的痛苦。
六道眾生所有罪與苦,
隨息吸入盡融於己身,
觀想一切有情咸離苦,
認知心性的自然展現就是慈悲,那是一種特殊的慈悲,是由於了解到我們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為缺乏對心性的認識,而產生的慈悲。這種認知心性的自然展現或效用,即是「慈」(希望一切眾生具樂與樂因)與「悲」(希望一切眾生離苦與苦因),而它可以更進一步的以「自他交換」的修持來開展。
當你修持「自他交換」法門時,吸氣時,你思維一切六道眾生的過患與苦難,都收攝到你的呼吸中,並且全部融入你的身體;在吸氣結束時,思維一切眾生無有例外,都不再有任何痛苦。
自身所具福德與善根,
隨息呼出融入有情眾,
觀諸眾生獲得無量樂。
當你呼氣時,思維你所有的功德,也就是修持「生起次第」所積聚的功德、認知心性、持誦咒語,以及所有任何其他方式所積聚的善德,隨著呼吸出去,並且平均地散佈在所有眾生之中。這功德實際上是被重複了,因此,每一位眾生都得到你的全部功德與善行。在呼氣結束時,思維一切眾生都達到了無限、無盡的快樂與幸福的境界。
成佛法中無此不可得,
自他交換觀修深法要,
這樣的自他交換修持是必要的,沒有如此的修法,就無法證得佛的果位。因此,「自他交換」或者「施與受」的修持是甚深法教的精髓。
4.結合心性,修大圓滿虹光
早晨黃昏太陽光線下,
雙眼半瞇所見之虹光,
顯現圓圈點字母本尊,
彼與所修心性融合觀,
能見明空雙運報身土。
在此簡略地解說,最後一種效用增上的修持,它是大圓滿的一種修持。在早晨與黃昏時,以半瞇的雙眼(梵文:caksu)凝視著太陽的光線(梵文:surya),如此觀修時,你會見到彩虹光、光的明點、較小的明點、種子字,以及本尊身。
將這一點與心性的認知結合修持,在注視著這些顯相的同時,不偏離心性的認知,你將能夠直接並且真正地見到「明空雙運」的報身淨土。當你注視並且見到這些時,你應該認識那不過是你的自心本性,覺性的展現,它們並不存在於外,其自性與你的心性是相同的。
見地勿流於意識伺察,
直接體驗大圓滿深要。
此法門是大圓滿的甚深特色,能讓你直接體驗,見到覺性的展現。如此,它不會成為知識的一個對境,並且此見地決定能超越概念性的了解。
導死亡入修道
在死亡時,依止上師與修持佛法的利益必須顯現,除非你在此生已經證得佛果,你必須將修行的成果用以準備面對死亡,否則你就會像一些人,當他們看到敵人到來時驚慌失措一般。
舉例來說,在中共進入西藏時,有些等待共產黨軍隊到來的人們,他們聚集了武器要與共軍打仗,但當共軍真正出現時,他們卻驚慌失措,雖然帶著槍枝跑去打仗,卻忘了攜帶子彈;或是他們拿著子彈,卻忘了帶槍。對修行者而言,這種情形類似死亡,重要的是,你的修行必須要能夠使你成功地準備好面對死亡。當死亡發生時,你就不會驚慌恐懼。
1.記住,你一定會死
此處的第一個要點是,恆常記住,你一定會死亡,而且你不知道死亡何時會發生。於一切時,尤其是當你瀕臨死亡時,你應該確定沒有任何執著。你所執著的是什麼並不重要,你可能是一位富可敵國的君主,或者你可能是位非常貧困的人,只要你執著於財富,或任何其他的東西,不論你所執著的是鉅是細,都無關緊要,因為執著本身就是個問題。
了知這一點,你就必須為死亡做準備,要記住,當你死亡時,你勢必留下所有你執著的東西,你將留下你自己的血、肉與身體。此外,你必須放棄執著的每一個人、執著的每一件事、你的親朋好友、你的財富,總而言之,要放下每一件事!
當你趨入死亡時,最好的作法是,在心裡將所執著的每件事物供養上師及三寶。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去除物主身分的想法,這些人與物是你的人與物的這種想法。一旦你捨棄了物主身分的這個念頭,在死亡時,你就能夠更容易地放下。
簡單來說,第一點是,要持續憶念死亡隨時可能發生的這個事實。
2.為死亡作準備,一切執著供養三寶
第二點是,將你所執著的每件事,在內心供養上師與三寶,以準備死亡。
3.修頗瓦法
第三點是修遷識法(頗瓦法),為死亡做準備。這是依據法本上所教導的生起次第的修法。觀想自己為觀世音菩薩,並如第七首道歌甚至是之前所說的,觀想你的上師為三寶總集,以阿彌陀佛的形相顯現在你的頭頂上,向他祈請。
為死亡做準備,其他部分的觀想如下:首先,以種子字「舍」(HRI)封閉八個竅孔,這個八的數目需要闡明一下,因為我們不只有八個竅孔,此處指的是:雙眼、雙耳、雙鼻孔、嘴,而下部所有的竅孔統合為一個,共八處。
思維你身體的主要竅孔各自被一白色「舍」字封閉,以避免你的神識由該處逸出。接著,在身體的中央,你觀想中脈阿瓦都底 (avadhuti),如中等竹莖的大小,在中脈內,心間的部位,觀想你的神識現為一白色「舍」字,接著思維白色的舍字,它就是你的神識,向上射入阿彌陀佛的心中。你做一百次這樣的觀想,或者至少二十一次,在你死亡之前做此觀修,你也可以將它做為準備死亡的修持,養成你的神識從頭頂梵穴出去的習慣。
當你完成觀修,而且已經將你的神識,以白色「舍」字的形式,融入頭頂上阿彌陀佛的心中後,你不再思維任何事情,將心安住在心性的完全認知中。尤其當你真正要死亡時,在完成遷識的觀想後,也就是將你的神識融入阿彌陀佛的心中之後,你將心安住在其本性的認知中。
你不需要嘗試認知死亡時逐一消融的階段,在許多典籍上有詳細敘述,死亡時發生以及你會見到的事情,譬如,「顯」(appearance),所有事物轉成白色;「增」(increase),所有事物轉成紅色或橙色;「得」(attainment),一切事物變成黑色等等。
不論生起任何顯相,也不論它們發生在任何階段,你不需要擔憂而想嘗試去逐一認清它們,因為這一切無一不是你自心的顯現。因此,此處的教示是,只要持續看著你心中升起的任何事物之本質。
法身、報身、化身三身遷識
一,法身遷識:「法身遷識」(Dharmakaya transference)的發生是,當一個人修習大手印的「觀」,已經培養出對心性的認知,因而在死亡時,能夠安住於心性的了悟中。當他們經歷死亡的過程,安住在心性時,死亡過程的最高點,基淨光,即諸法的本質,清晰且明顯地在他們的經驗中生起。那時,由於生前修行時對它的熟悉,他們認知基淨光而證得法身。如此,他們轉化為法身。
二,報身遷識:頗瓦(phowa)一詞的意思是,「從一境界移到另一境界」。在此文義中,「報身遷識」(sambhogakaya transference)是如此敘述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認出基淨光,因此在死亡時刻,沒有獲得法身解脫,那麼死後中陰的顯相就會升起。起初,這些心性清淨展現的顯相,會以寂靜尊與忿怒尊等相出現,他們有各自的面向、顏色、裝飾、服飾、法器等等,通常我們被其強烈的顯相驚嚇而逃離。
如果認出他們是本尊,不是什麼令人畏懼的事物,並認知他們是永恆的皈依處,他們是我們本具的,並非外在的眾生。那麼經由此種認知,一個人就能在報身得到解脫。
會投生在哪一佛土,就要看在中陰時,他們與哪一佛部的特別寂靜尊或忿怒尊結了因緣。因為那些佛土是完全清淨而且沒有苦難的(極樂世界是其中之一),在此處,它們是報身佛土,那是報身的解脫。
三,化身遷識:如果一個人逃離了寂靜尊與忿怒尊,在中陰飄蕩得更久,而將要投生時,如果他們能選擇好的投生處,那就是「化身遷識」(nirmanakaya transference)。好的投生,也就是適當的投生,是指誕生在有佛法的家庭,或者投生在半清淨地。半清淨地是指有佛住世的地方,它仍然有某些程度的痛苦。例如,鄔地雅那 (Uddiyana),兜率天(Tushita),或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我們知道這決不是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
能夠有覺知地選擇一個適當的地方投生,不論那是不清淨或是半清淨之處,它即是化身遷識。因為你有意地接受投生,那就是化身的面向。
此處,運用法本解說的觀想,將你的神識投射入阿彌陀佛心中的這種遷識法,若達到其最殊勝的結果(死後立刻生在極樂淨土),它實際上即是報身遷識的法門。成功的將神識從頭頂遷識出去的其他可能結果,至少是可以適當投生於善道的。
至於一個人修持此法門,是否能投生淨土,要看他們往昔的業;無論如何,他們將能免於墮入惡道。如果由於修習遷識法,而獲得投生善道,並且有機會修習佛法,那就是化身遷識的一個例子。
把握中陰,得到解脫機會
■安住心性明光,法身解脫時刻到了
在臨終過程的某一刻,當你的呼吸停止了,但是身體內微細的循環尚未完全停止時,基淨光或基光明,諸法的基礎本質,將如同經驗到無雲晴空一般地升起,當它出現時,你只要安住在基淨光的認知中。
若在死亡前的修持中,你已認知心性,並且在修持中培養出那種認識,那麼你已認知了「子光明」 (child clear light),如此的稱謂是因為它與基淨光相似。在死亡時刻,基光明──在此文義上稱為「母光明」(mother clear light)──會在你面前出現,因為在生前的修持過程,你已經認識類似的情景,你會認出它,這就是所謂的「母子光明會」(meeting of mother and child),在那時刻,如果你認出它,你就解脫了。
如果能安住在基光明或基淨光的認知中,那就是「證得圖當」(attainment of thukdam)或「三摩地」,在那種情況下,亡者的身體不會像一般死亡時那樣變化,這種成就是所謂的「法身解脫」 (liberation in the dharmakaya),對旁觀者而言,證得此成就的人,其徵兆是亡者的容貌,不會如通常死亡後立刻變化,他們的眼睛可能保持半闔,而且他們實際上可能面帶微笑。
死亡時身體的姿勢,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當一位上師圓寂時,侍者通常會將他的身體安置為某一姿勢,例如直正坐姿(sitting-up posture)、跏跌坐姿(cross-legged posture)、或獅子臥姿(sleeping posture of a lion)。但這不會真正影響對基淨光的認知,因此身體的姿勢不應該被視為一種徵兆,容顏以及其他的身體跡象比較有關聯。
■執行遷識,神識融入阿彌陀佛心中
若你沒有認出基淨光,或是你認出基淨光但過早被擾動打斷了,然而由於你死前曾做過遷識的觀修,將你的神識向上方融入阿彌陀佛的心中,這時當基淨光的覺受停止後,你的神識離開你的身體時,它會從你頭頂出去,這會帶來大利益。此種究竟或法身遷識,等同於證得「圖當」或三摩地,這是應了解的甚深要點。
■認清中陰所有顯相,不被迷惑
如果你沒有認出基淨光,並且如果你也沒有立即投生極樂淨土,那麼,中陰的顯相就會開始。雖然你發現自己漂流於中陰,但你若能直觀任何生起與顯現境相的本質,並且認清所有這些中陰的顯相,就是你自心迷惑的投射,那麼你就能在中陰得到解脫。不論你見到任何顯相,例如寂靜尊、忿怒尊、或如閻羅的邪魔形相等,這些無一能實際存在於你心之外。
■憶念淨土,斬斷投生輪迴的執著
假使在中陰時你沒有得到解脫,你就會發現自己正被迫去投生。在那時,應該記住的第一件事是,從無始輪迴直到今日,你一次又一次地在六道中不斷的投生,有如旋轉之輪一般,像這樣連續的經驗,基本上全部相同,生、老、病、死,然後又是生、老、病、死,一個接著一個,如同念珠上的珠子一般,重複輪迴不已。
為了要停止投生的過程,你應該牢記這一點,並且培養對平常輪迴投生的強烈厭離感。切記!惡道的痛苦連想一下都難以忍受,更遑論要去經歷了,而人道與天道暫時的安樂也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只是輪迴中生與死的另一種例子。
在思維厭離輪迴的同時,要憶起有一處沒有苦惱,真正幸福的地方,這就是極樂淨土,它被認為是在西方。如此,決心不再投生於輪迴內,而希望能往生極樂淨土,能夠在阿彌陀佛尊前聽聞佛法。簡單來說,憶念極樂淨土,斬斷你對輪迴的執著,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在中陰時,即使你已經趨近投生階段,只要憶起極樂世界,並且希望能去那裡,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置身其中。你不需長途跋涉,也不需像鳥一般地飛到那裡,你擁有意生身,因此一旦你憶起一個地方,你會發現自己已置身該處了。
一旦你認出自己已經在中陰,如果你尚未證得解脫,就要決心即刻前去極樂淨土。在那裡你將永遠快樂,沒有任何痛苦,一旦生在極樂淨土,不僅你自己得到幸福,你也會成為無盡利益他人的來源。這是因為你將迅速證得菩薩地,且證得之後,你將立刻開始分生無數化身,積極地利益世間眾生。
認知心性後,四種增上法第七首道歌 效用增上1.結合心性,修「上師相應法」上師己心體性雖無別,空性法界境中為一味,智慧無礙上師無量光,若觀於頂懇切而祈請,加持力故證悟倍增長,是故勤修上師相應法。現在開示四種效用增上法門,首先是「上師相應法」。一旦認知心性,你了悟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同一體性,此體性,又稱空性或法界,彼此沒有不同。然而,你依舊要持續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上,並且向他祈請。此處,我們要觀想自己的上師為阿彌陀佛,當你觀想上師為阿彌陀佛的形相在你的頭頂上時,你思維上師以阿彌陀佛的顯相生起...
作者序
前言
這本書的目的是以簡明且包含一切的方式,提供每一個人為了證得覺醒所必須修持之事。其教示的風格,簡短且直接,最適合目前的時代,因為我們的煩惱熾盛,並且生命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可浪費。
~堪布卡塔仁波切
2000年與2001年,堪布卡塔仁波切在紐約州屋士達鎮,噶瑪三乘法輪寺(KTD)每年的十天教學中,教授噶瑪恰美仁波切所撰《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心髓: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仁波切於2001年至2007年繼續教授廣軌版本《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精要: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
這部十分精簡的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教法,原是十七世紀西藏的大師瑜伽士噶瑪恰美仁波切於虎年的三天期間傳授的。之後,商人补魯請求教授法本,所以噶瑪恰美仁波切親自寫了下來,一如過往,噶瑪恰美仁波切以無盡的慈心與無限的悲心來教導,目的是要引導修行者(他的重點是在修行者,而非學者)能夠認知他們的心性。
堪布卡塔仁波切,當今藏傳佛教噶舉傳承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以無盡的慈悲、寬宏與智慧教導我們,仁波切對噶瑪恰美仁波切這部著作的典雅論述,簡明易懂,又不失清晰與完全,令初學者甚至是資深學員都能接受。仁波切教學所使用的噶瑪恰美仁波切的著作取材於「口訣藏」(Dam Ngak Dzo)──蔣貢康楚洛卓泰耶的「五寶藏」(The Five Treasuries)之一。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心髓: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包含了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的心要──最純淨、最精要的形式。以八首道歌組成的這部著作,是詩歌與佛法的非凡結合體,描述了完整的證悟之道。此書開始的基本題目包括「止的禪修」、「轉心向法四思維」,以及「前行法」(四加行),接著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重要教授,最後則清楚地解說了死亡時刻的遷識。
在全書中,噶瑪恰美仁波切對大手印與大圓滿道歌給予無價的洞察,指出兩者的差異,但最終則頌揚它們的根本一體。噶瑪恰美仁波切曾說過:他的教授正如大鵬金翅鳥──一種有翅膀的動物,如本書封面(編註:英文版)所描繪,象徵著本初智慧──是鳥也是人,他的教授是大手印,同時也是大圓滿。
如堪布卡塔仁波切在書中的論述,「大手印與大圓滿兩者指出相同的本質。並非有兩種不同的本質,有些人有大手印的本質,而另一些人有大圓滿的本質;也不是說那會成就兩種不一樣的佛,有大手印之佛與大圓滿之佛。」
我們深深感激仁波切的妙言甘露,我們也感謝能有機會以此書分享仁波切的教學。
前言
這本書的目的是以簡明且包含一切的方式,提供每一個人為了證得覺醒所必須修持之事。其教示的風格,簡短且直接,最適合目前的時代,因為我們的煩惱熾盛,並且生命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可浪費。
~堪布卡塔仁波切
2000年與2001年,堪布卡塔仁波切在紐約州屋士達鎮,噶瑪三乘法輪寺(KTD)每年的十天教學中,教授噶瑪恰美仁波切所撰《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心髓: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仁波切於2001年至2007年繼續教授廣軌版本《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精要: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
這部十分精簡的大手印與大圓滿...
目錄
目錄
作者序(中藏文對頁)
前言
原著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略傳
釋論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 略傳
文本《大手印大圓滿雙融心髓: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根本頌
釋論
壹 導言
第一首道歌 甚深法義的教授
正確的見地
禪修的要點
行持的要點
果位的深意
迴向的利益
問與答
貮 前行
一.四共加行
第二首道歌 人身難得的精義
問與答
第三首道歌 思維無常與業報因果
無常的人生與輪迴的悲傷
把握難得人身修習正法
問與答
二.四不共加行
第四首道歌 觀修次第
四不共加行的義理
四不共加行的觀修
問與答
參 正行
一. 生圓與止觀
第五首道歌 初修生圓次第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義理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觀修
止與生起次第結合觀修法
觀與圓滿次第結合觀修法
問與答
二. 止觀實修的覺受
第六首道歌 覺受生起與消除障礙
根器與覺受
止的覺受
觀的覺受
無修的覺受
現身說法的懺悔與迴向
問與答
三.認知心性後,四種增上法
第七首道歌 效用增上
結合心性,修「上師相應法」
結合心性,修「生起次第」
結合心性,修「自他交換法」
結合心性,修「大圓滿虹光」
問與答
肆 結行
第八首道歌 導死亡入修道
面對死亡的三個要點
把握中陰得到解脫機會
問與答
【附錄】
英文版致謝詞
詞彙解釋
資訊
目錄
作者序(中藏文對頁)
前言
原著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略傳
釋論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 略傳
文本《大手印大圓滿雙融心髓:聖大悲者觀世音菩薩實修教示》根本頌
釋論
壹 導言
第一首道歌 甚深法義的教授
正確的見地
禪修的要點
行持的要點
果位的深意
迴向的利益
問與答
貮 前行
一.四共加行
第二首道歌 人身難得的精義
問與答
第三首道歌 思維無常與業報因果
無常的人生與輪迴的悲傷
把握難得人身修習正法
問與答
二.四不共加行
第四首道歌 觀修次第
四不共加行的義理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