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教養ONLINE中輕鬆闖關、解任務
你需要一本高手直傳的破關密技! 教養像闖關,常常出現狀況題,孩子行為卡卡、情緒卡卡,爸媽教養也卡卡,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聽不懂!不是無理取鬧,是看不懂別人的為難;不是愛爭風吃醋,是不明白父母決策的理由。想要順利闖關成功,你一定要先看懂孩子卡住的點!MISSION 1:孩子行為卡卡,請找出哪裡有問題
孩子調皮搗蛋、上課不專心,怎麼講都講不聽。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聽不懂!爸媽沒看清楚孩子卡住的點,教養當然會卡關。
>>我用遊玩的氣氛,結合動作跟語言,事先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用「孩子聽不懂的話」制止他。
>>慢慢的我才看懂,專不專心是結果,要先找出孩子挫敗的原因,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一直逼著孩子「要專心」。
>>對我來說,沒有天生愛打人的孩子,只有「沒有能力」用武力以外的方式處理事情的孩子。
MISSION 2:孩子情緒卡卡,請找出哪裡有問題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光有「同理心」,是不夠的!孩子卡住的心情沒有解,爸媽再怎麼安撫,都沒有用;孩子卡住的癥結沒有處理,未來只會引爆更大的問題。
>>學會在不委屈自己的狀況下,配合別人;也學會在配合與不配合中,找到平衡點。學會尊重別人的不配合,也懂得說服別人配合。
>>原來,孩子在意的是當下有沒有人聽聽我的委屈,有沒有人看到這件事情的是非對錯。
>>停下來,喘口氣,告訴自己,後面沒有我們對抗不了的山豬!也告訴當了母親的自己,不要成為孩子心中,那隻追趕著孩子的山豬。
MISSION 3:不只要看懂孩子,也要教孩子看懂
不只教養像闖關,孩子的成長更是!在孩子的「成長ONLINE」當中,你要協助他找到打怪的裝備與寶物,讓孩子學會自己過關斬將?還是走在他前面,幫他清除障礙,讓孩子下次遇到狀況,依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孩子常常去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又在做什麼?讓他慢慢想,自己要的跟自己做的有沒有連結。
>>教孩子看懂觀感,他們才懂得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每次被責難之後,只會陷入被否定的痛苦中。
>>對孩子來說,能解決孩子困難的,才是溝通;不能解決孩子困難的,是嘮叨與干涉。
延伸閱讀:
BEP022廚房之歌(增訂版)
BEP021親子難題,紫微有解
BEP022勇氣教養法:鼓勵代替讚美,孩子自信又積極!
BEP011讓孩子什麼問題都不怕!
作者簡介:
王麗芳 Antonia Wang
擔任過立法委員助理,也在貿易等商業領域工作過,因為工作接觸了各個階層,看過很多人生樣貌,卻在孩子出生後選擇當一個全職媽媽。一開始為了讓孩子長大後,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而開始經營部落格,後來成為教養經驗的分享。
將商業上的人際關係經營與政治的觀察分析能力,轉化為觀察親子關係與親子對話的能力,加上機緣遇到許多貴人,協助站在正確的角度看孩子卡住的關卡,而在親子教養上有不同的觀察與想法。
出版過《孩子教我看懂愛》、《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勇於與眾不同:樂當幸福不良媽媽》等書,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梳理了自己的人生,也從自己的多元經驗中,培養與孩子對話、重新看世界的能力。
經營過幾個遊戲團體,也輔導過一些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在過程中看到不同親子間相互撞擊出來的火花,也看到親子之間唯有互相理解,才能打開心結、共同成長,因而希望透過書寫自己的經驗,拉近親子間的相互理解。
部落格:Antonia Wang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 http://wlf43.pixnet.net/blog
粉絲專頁: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王麗芳教養同好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孩子只是卡住了》書中沒有用教條式的說理,也沒有理論式的高空論談,字裡行間不斷看到一位媽媽如何用心向孩子們學習,也會刻意營造機會,讓孩子透過實際的觀察或體驗,開拓他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和視野。──吳玥玢,蒙特梭利理想園幼兒園負責人
這是一本讓我在閱讀過程中頻頻點頭如搗蒜的書。「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容易受傷!話語如此傷人,我們都在傷痕累累中成長,然後再把同樣的話語傳給下一代。」作者如是說,這也成了我在親職教育工作上,最深切的省思。──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名人推薦:《孩子只是卡住了》書中沒有用教條式的說理,也沒有理論式的高空論談,字裡行間不斷看到一位媽媽如何用心向孩子們學習,也會刻意營造機會,讓孩子透過實際的觀察或體驗,開拓他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和視野。──吳玥玢,蒙特梭利理想園幼兒園負責人
這是一本讓我在閱讀過程中頻頻點頭如搗蒜的書。「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容易受傷!話語如此傷人,我們都在傷痕累累中成長,然後再把同樣的話語傳給下一代。」作者如是說,這也成了我在親職教育工作上,最深切的省思。──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章節試閱
PART 1 行為卡卡,問題在哪裡?
孩子不是愛搶人玩具,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借」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貿易公司助理,負責運動鞋開發部門。每年冬夏兩個季節,義大利籍的運動鞋設計師會來台灣,依照我們平常幫他們收集的材質樣品,設計下一季的新作品。
設計師設計好圖面之後,會指定哪一部份的鞋面,要使用哪種材質,哪個部位需要放什麼樣的射出片,又該選用哪種鞋子大底。拿到完成稿之後,我們會決定適合的廠商下訂單,讓留在台灣的打樣師傅,製作設計師需要的樣品鞋。
每到這兩個季節,我們一次要出好幾百款的樣品鞋,每個樣品鞋都必須完整呈現設計師的創作概念。通過設計師那關之後,我們再把所有的鞋子打包,送去歐洲參加鞋展。在鞋展接到訂單後,再將樣品送到東南亞各國工廠,讓工廠按照樣品與設計圖大量生產。
我很佩服那些設計師,看著各式各樣的材料樣品,就可以畫出不同的設計,在那短短的一個月內,把之前努力到處觀察、吸收到的養份,全部發揮出來,那些設計決定了下一季歐洲男女足下的風光。
兒子出生後,他最常模仿的對象就是姊姊。姊姊最近在學校學了哪一首歌,兩歲半的兒子總是可以朗朗上口;女兒小的時候,我常常放了音樂,跟女兒拿著假麥克風唱唱跳跳,兒子則是常常跟著姊姊唱唱跳跳。
跟姊姊的成長歷程相比,兒子的朋友比較少,但我一點也不心急。在孩子開始到外面與人交際互動之前,我有許多前置作業要做,其中一樣就是「當孩子的樣品」。
扮演孩子的最佳「樣品」
兒子剛要學在餐椅上吃飯的時候,常常猛然站了起來,老公總會說:「坐好!坐好!」兒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坐好,一歲多的孩子腦袋裡面怎麼會有「坐好」的畫面呢?他連什麼是「坐」,恐怕都還不知道。於是,我抱著兒子坐下,告訴他:「這是『坐好』。」再抱著兒子站起來,說:「站起來。」那一陣子不管我走到哪裡,只要坐下,我就會示範「這是坐下」、「這是站起來」給兒子看。
姊姊上學時,我常帶兒子去台北市的親子館玩,看到兒子很想跟人玩,卻不會說,我知道他卡在語言能力還無法傳達他的想法。回家後,我就會趁他在玩車的時候,蹲在他旁邊輕輕問他:「請問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我們一起玩,好嗎?」如果兒子在玩煮飯遊戲,我就會走過去扮客人,對著兒子說:「請問有什麼菜可以點呢?」「請問我可以點一杯飲料嗎?」「老闆,請問義大利麵多少錢?」我反覆跟孩子玩,在我跟他的互動中當一個樣品,一個示範怎麼自然而然跟別人玩在一起的樣品。
我常常在親子館看到孩子搶別人手中的玩具,他們的父母在一旁罵「不可以搶!」「不可以搶,用說的。」「用借的。」卻從來沒看到父母告訴孩子「用說的」是該說什麼? 怎麼說?「用借的」又該怎麼借? 怎麼樣才能借到?
孩子的腦中沒有樣品,他聽不懂父母的意思,自然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處理,而這樣的反應,看在父母眼裡,卻誤以為這個孩子「講都講不聽」。
我認識一個學法律的媽媽,堅持不打罵孩子,她很得意她跟孩子從小用講的,不用處罰。只是五歲的男孩還是會搶人玩具,還是會聚眾打人。每次媽媽一發現這種情況,就拉著男孩到一旁,開始講道理。
男孩被母親叫去,眼神就四處飄移,甚至轉頭去看別的地方,腦袋不知神遊到哪裡去,根本聽不懂母親在說什麼。什麼刑法、尊重別人的權利,對那個孩子來說,都像是外星語。他在玩得最開心的時候被拉走,被迫聽母親「講道理」,聽煩了,想趕快回去玩,就隨便敷衍母親說懂了。
我就想,如果孩子一直被迫聽自己明明聽不懂的道理,是不是以後只要別人一開始說話,他就會自動放空? 這樣的狀況,會不會造成往後學習上的阻礙?
母親很會講道理,卻從來沒有跟孩子一起玩,並且在玩的過程中,為孩子示範怎麼借玩具,怎麼尊重別的孩子的自主權。這樣的孩子就好像一個沒看過設計圖跟樣品的工廠,聽一個外國設計師用義大利話解釋,就必須生產出一雙符合設計師想法的鞋子一樣困難。
孩子不是講不聽,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不懂大人腦中的形象與對話,到底是什麼樣貌。
又如收玩具,怎麼收才符合母親心中的要求?有哪些過程跟順序?如果媽媽沒有帶孩子收一次,孩子怎麼懂得媽媽口中收玩具的標準?
整理房間、做家事,不是我的強項,剛好朋友的家事營,可以教孩子一步步學會,怎麼折衣服最省空間、怎麼收納最精簡、清潔劑有哪些種類、各該怎麼使用……然後,陪著孩子在家練習了好幾次。
我把前置作業先做好,告訴孩子整件事情的步驟。對小小孩我用玩的方式,讓孩子懂得怎麼跟別人一起玩、怎麼尊重別人。我不會一直在旁邊喊「要用借的」,卻不示範怎麼借;我也不會要求孩子「要用功」,卻不教他們什麼叫「用功」,該怎麼做才是用功。
我也不會對著兩歲半的兒子喊「餐廳不能跑,危險!」卻沒有在進入餐廳之前,先抱著他看看什麼叫餐廳?在餐廳裡大家都在做什麼?服務生怎麼上菜?菜熱不熱?小朋友跑來跑去,會不會撞到?有哪些危險?我甚至會教孩子在等菜的過程中,怎樣做才不無聊,有哪些可以在座位上玩的遊戲。如果孩子太小,不容易安撫,夫妻之間又該如何互相合作,不抱怨。
這些年來,看懂孩子們的困境之後,我常常很佩服自己這一代的人,在那樣的年代成長,是怎樣慢慢摸索出父母真正的意思;在多少責罵中,慢慢推敲、學會在沒有樣品、設計圖,光靠聽不懂的話,就做出鞋子;不知道被退貨多少次,承受過多少責罵和痛楚。這樣的人生中,還有多少因誤會而造成的傷痕?
每次我看到一直被喊著「用說的!」「用說的!」的孩子,因為不懂到底該說什麼,而受到誤解、處罰時,我知道他不是講不聽,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卡住的點是沒有樣品,看不到父母腦袋中,要孩子做出來的產品。
※爸媽可以這樣做
在家裡,我會特意準備一些「屬於媽媽的」玩具,孩子想玩的時候,就一定要來跟我借,我也會常常跟孩子借玩具玩,利用這樣的方式教孩子了解「物權」的概念,並示範「如何向人借東西」。
當孩子拒絕借我玩具時,我會說:「好吧!那是你的玩具,你可以決定。」刻意表現出沮喪卻尊重的樣子,一次又一次讓孩子知道,雖然借不到玩具時會沮喪,但每個人都有拒絕他人的權利。
PART2 情緒卡卡,問題在哪裡?
當孩子總是用哭鬧表達意見
先生要帶兩歲半的兒子出門,站得直挺挺的對兒子說:「要穿外套,不然不帶你去。」兒子很擔心爸爸不帶他出門,一直哭著說:「我要去!我要去!我要去!」兒子越哭,先生的火氣就越大,更大聲的喊著:「要穿外套,不然不帶你去。」我知道兒子無法理解「穿外套=可以出門;不穿外套=不能出門」的邏輯,聽到「不帶你去」,就一直哭,隨著他的哭聲越來越大,先生也越來越不耐煩。
我拿著外套蹲在兒子面前,直視著兒子的眼睛,指著外套說:「穿外套,出去玩?還是不穿外套,不出去玩?」我認真看著兒子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用詢問的語氣問:「穿外套,出去玩? 不穿外套,不出去玩? 選一個。」兒子終於停下哭聲,眼帶淚光看著我的眼睛說:「穿外套出去玩。」於是,我幫孩子穿上外套,兒子擦乾眼淚,跟先生出去了。
回家後,先生抱怨為什麼同樣一句話,我說孩子就會聽,他說孩子還是繼續哭。我回答:「態度問題,你用跟人幹架的方式談,別人就會防備,怎麼會去想你說的話。」
我如何突破兒子的哭哭關卡
兩歲多的兒子,有時候會有一些莫名的堅持。有一天我要帶他出門,走到門口他忽然說:「我想到了,我要帶Hello Kitty的望遠鏡,媽媽陪我進去找。」
我說:「我不知道什麼Hello Kitty的望遠鏡,你自己找。」兒子卻一直堅持他要Hello Kitty的望遠鏡,從「拜託妳幫我找!」「請幫忙!」到躺在地上哭。我蹲在他旁邊慢慢跟他說:「媽媽真的不知道什麼是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沒辦法幫你,你想哭就哭,媽媽陪你。」
兒子還是一直哭,但是這個場面他已經經歷過很多次,他知道媽媽聽不懂他哭哭的語言,光哭要不到東西,不過媽媽會在一旁陪伴他,等他哭完,擦乾眼淚面對事情。
過沒多久,兒子站起來,看著我說:「我要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還是跟他說:「媽媽不知道Hello Kitty的望遠鏡,你可以哭哭,也可以先跟我去買蛋糕,回來再找。」
接下來我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給孩子選擇。我舉起左手說:「哭哭,媽媽陪。」然後再舉起右手說:「出去買蛋糕,回來再找。」我重複了兩次,兒子終於擦乾眼淚說:「出去買蛋糕,回來再找。」我點點頭:「媽媽了解了,我們走吧!」我站起身,伸出手讓兒子牽著我的手出門去。
晚上回到家,我把這件事說給女兒聽,女兒想了想,拿出她在迪士尼樂園買的米老鼠望遠鏡,問弟弟說:「是這個嗎?」兒子馬上把望遠鏡掛在脖子上,開心的說:「Hello Kitty的望遠鏡!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跟女兒臉上頓時佈滿三條線! 整個晚上我們反覆的教兒子,那是Micky,不是Hello Kitty。
我常常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總是大罵:「有什麼好哭的?」「幹嘛哭?」「愛哭鬼!」我也看過在旁邊一臉冷漠,等孩子哭夠的人,「反正哭累了就不哭了!」我想每個人都無法接受一天到晚用哭處理事情的人,只是,我們用哪種態度面對別人處理情緒,處理完情緒之後想什麼辦法面對問題,這些後續的處理,才是重要的精髓。
我用哪種態度去面對? 我又用哪種語氣去商量? 這些才是重點。
我可以分享很多我跟孩子講的話,可是,不是每個父母講同樣的話,就可以跟我得到同樣的效果。我的語氣、我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關鍵。孩子跟大人一樣,你用什麼樣的態度與語氣,去跟他商量,便決定了他接不接受你的說法,也決定了他定義爸爸媽媽是找他碴、討厭他,還是關心他卻用錯方法。
說話的語氣與態度,可以練習
我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她玩語氣、態度的遊戲,用餐時女兒不客氣的說:「爸爸給我水!」
餐後,我會問她:「如果同一句話,用不同語氣說會怎樣?」然後開始玩這個遊戲,用生氣的態度說:「爸爸給我水!」用甜蜜可人的態度說:「爸爸給我水!」用要打架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用溫文有禮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用小貓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讓女兒體驗用不同的語氣說話,然後去問爸爸喜歡哪種語氣。
有時候,我們也會加入肢體動作,例如站成三七步說:「爸爸給我水!」用日本人奉茶的恭敬姿態說:「爸爸給我水!」像在演戲一樣,嚐試很多不同的態度與語氣,隨便一句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玩起來。
這幾年,隨著女兒越來越大,理解能力越來越強,我跟她的溝通也越來越短,當她用「盧」的方式跟我討玩具時,我只要輕輕的說:「妳確定妳用對語氣跟態度,在說服我買這個東西嗎?」
短短的一段話,女兒就會停下來,然後開始想該用什麼策略來跟我談,用什麼語氣、什麼態度、什麼說服點,是跟爸爸談比較有利? 還是跟媽媽談比較有利?我再也不需要罵她,也用不著喝止她,溝通變得相對簡單;而當我語氣不好的時候,女兒也會說:「媽媽,我知道妳這麼說一定有原因,可是妳的語氣讓我很不舒服。」
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孩子面對願意好好跟他說的人,接受度也會增加,而大人面對孩子的狀況,不也是卡在孩子的態度跟語氣嗎?
語氣與態度,在親子關係中是很重要的必修學分。
※爸媽可以這樣做
除了文中示範的語氣的練習之外,態度的練習也很重要。同一句話用挑釁的態度跟商量的態度說,往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很多爸媽會罵孩子:「你那是什麼態度?」然而孩子內心卻只是「因為你都不聽,所以我才大聲說。」孩子無法理解父母口中的「態度」是什麼,更不懂哪些態度會讓人誤以為是挑釁,嚴重不但會惹禍上身,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與夫妻關係。
PART 1 行為卡卡,問題在哪裡?
孩子不是愛搶人玩具,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借」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貿易公司助理,負責運動鞋開發部門。每年冬夏兩個季節,義大利籍的運動鞋設計師會來台灣,依照我們平常幫他們收集的材質樣品,設計下一季的新作品。
設計師設計好圖面之後,會指定哪一部份的鞋面,要使用哪種材質,哪個部位需要放什麼樣的射出片,又該選用哪種鞋子大底。拿到完成稿之後,我們會決定適合的廠商下訂單,讓留在台灣的打樣師傅,製作設計師需要的樣品鞋。
每到這兩個季節,我們一次要出好幾百款的樣品鞋,每個樣品鞋都必須完整...
作者序
後記──看懂孩子,也看懂自己
將近三年前,遠見天下的希如找我出版一本「看懂孩子卡住的點」的書,我心想:「這有什麼好寫的?不是每個父母都看得懂嗎?」我一直覺得,寫作只是分享我的看法、幫孩子做記錄;看懂孩子,應該每個父母都會,只是做不做而已;我也覺得,很多事情,只要幾句話就能讓孩子理解,寫出來大概會像流水帳般無趣,因此,那時就先擱置了出書的提議。
三年後,我經歷了女兒自學、進入公立小學,也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開始面對孩子的學習障礙。慢慢的,我終於懂了要突破那些關卡,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我也發現,女兒當上姊姊後產生的誤解、面對學習時的所有困難,完完全全是我從小到大的翻版,也是我一直面臨的問題。在這三年來的陪伴中,我終於看懂了,自己那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也終於看懂了母親的難。
在決定寫這本書之前,我有幾次機會接觸一些國高中的孩子,我問他們,為什麼大家都會去問別人:「這個遊戲,你怎麼破關的?有什麼方法?」卻從來沒有人會去問別人:「你是怎麼讀書的?用什麼方法?怎麼這麼厲害?」我們羨慕別人的成功,卻從來沒有去問過:「你怎麼想的?怎麼操作的?」「你是怎麼學的?」但是要說成績好的人,都有方法卻藏私不說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成績好的人,有時候會誤以為「大家都是跟我一樣這樣讀的,只是他們不用功。」
跟孩子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來,我似乎也是如此。我一直以為,大家也跟我一樣,用同樣的方式在生活、在教養,也因為這樣,我對很多父母的要求,就好像太嚴苛了,我忘記了有些大人也跟我一樣,從來不知道自己卡在什麼地方,一路跌跌撞撞的長大。
這幾年,我跟女兒的關係,很自在、開心、甜蜜,我陪著孩子學習,去看懂每個學科,看懂孩子的問題,可以怎麼跟學科的精神接軌;我不停思索著,要用怎樣的態度與角度切入,孩子才會紮實的學習與研究;我去研究孩子在學習中卡住的點,我懂了孩子在學習動機上遇到的困難。很多父母問我怎麼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我卻發現他們的孩子連跟父母對談都很難,不能對談,當然就無法協助。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們一起面對她在學習上的問題。想要解決親子之間的很多狀況,必須動用到孩子從小跟父母一起攢下的親情存摺。我的孩子越來越大,我知道我與孩子的互動,越來越無法三言兩語寫在網路上,因為我們的互動,跟我帶孩子去看的東西,一開始就跟大家不同,後來呈現的親子關係樣貌,也很難讓一般父母想像。
這一年來,除了自己的孩子以外,我遇到來求救的父母不再是問:「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孩子去幼稚園會哭,怎麼辦?」而是「孩子已經四十幾公斤,長大了,還是會打媽媽,怎麼辦?」「孩子大了,跟我不只是頂嘴而已,會拿杯盤砸我。」「我一勸他寫幾個習題,他吼我讓他成為考試機器。」「我禁止他吃過敏食物,他卻去商場偷。」「我叫他念個書,他嗆我『你不是說成績不重要?』」「我兒子弄傷了別人,對方父母堅持要提告。」「我的孩子不讀書,怎麼辦?」
每次遇到這些問題,我都很感嘆,孩子年幼時沒有處理好的狀況,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面對的問題就越來越大。
情緒的問題沒有處理,就會干擾學習的意願;看人的角度沒有建立,就會成為人際關係的障礙,也影響學習;父母跟孩子的對話方式沒有建立,就無法提供協助。情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影響學業,而學業的困難影響的,除了孩子的自信之外,也影響著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後的人際關係與朋友群,而人際關係與朋友群影響的是婚姻與人生。
於是,這一次我拋下了堅持,也反省了自己的偏見,回頭再寫教養。我在讀友的社團中詢問大家,最困擾的親子問題有哪些?我開始針對大家的問題與困擾回想,我怎麼處理孩子的同樣狀況,寫出這本書。
每個父母會遇到的問題都差不多,坊間也有不少解決教養困擾的書,我只是將我的方法與觀點寫出來,提供各位父母參考,也希望可以解決你們心中的疑惑。
在我的教養中,我不引導孩子一定要活在別人的善意之下,我不再抱怨別人對我的孩子不善意,而是帶孩子去看懂每個行為、每件事情背後的動機,看懂別人的心意,看懂事情的全貌;我也帶孩子去看懂別人的配合,看懂什麼叫做觀感。這些練習在我家就好像牙牙學語的孩子學說話一樣,持續的交叉進行著。
「你覺得老師為什麼出這樣的作業,背後目的是什麼?可是老師用的方法真的可以達到他的目的嗎?」
「你覺得老師為何要這樣規定?這樣你覺得有配合的必要嗎?」
「你討厭這個同學,是討厭他亂告狀的這個行為?還是討厭他這個人的一切?」
「你討厭他這個行為,而不是討厭他這個人,所以,你覺得只要他改變這個行為就好了嗎?」
「真可惜,沒人願意跟他說,這樣的行為造成別人的難過,所以大家才不跟他玩,其實改一下這個行為就好了。這樣想想,媽媽要謝謝你,我哪些行為造成你的痛苦,你都願意用我能接受的態度跟語氣來告訴我,不讓我一直犯錯。」
「你覺得用這樣的語氣,可以達到你要的目的嗎?還是反而傷了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觀感?」
我試圖在這本書中寫出,看懂孩子卡在哪兒的大量角度與觀念,也記錄下很多對話與案例。此外,我也著墨於父母卡住的點,因為我發現,有些親子問題卡住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在這本書中,我不是教父母怎麼對待孩子,而是要告訴讀者,我用什麼角度去看懂孩子;我不是教父母怎麼教孩子,而是要告訴讀者,我怎麼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用更深層的角度去看行為背後,而不只是表面;用更寬廣的態度去看不同的事物與人。我想送給孩子的是,他們未來看事情時,在內心自然便能發揮的思考廣度、深度與包容度。
真心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幫助更多的父母與孩子,在親子關係的這一關中,可以享受互動的甜蜜、一起成長的愉悅,多一點相互的理解,少一點衝突、少一點因誤解而必須付出代價。
謝謝生命中相遇過的每一個人、謝謝每個善意與惡意批評,讓我成長,也謝謝努力催生這本書的讀者與編輯。教養很個人,接觸越多,就越知道教養不是單一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方法,不同的孩子與不同的父母,交叉出來的是不同的問題與關卡,而教養最終其實回歸的是做人態度與做人處事的基本。越看懂父母,越心疼也越不想戳出他們的問題點,謝謝你們在我想縮手的時候,努力的推了我一把,謝謝每個孩子。
後記──看懂孩子,也看懂自己
將近三年前,遠見天下的希如找我出版一本「看懂孩子卡住的點」的書,我心想:「這有什麼好寫的?不是每個父母都看得懂嗎?」我一直覺得,寫作只是分享我的看法、幫孩子做記錄;看懂孩子,應該每個父母都會,只是做不做而已;我也覺得,很多事情,只要幾句話就能讓孩子理解,寫出來大概會像流水帳般無趣,因此,那時就先擱置了出書的提議。
三年後,我經歷了女兒自學、進入公立小學,也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開始面對孩子的學習障礙。慢慢的,我終於懂了要突破那些關卡,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我也發現,女...
目錄
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養關卡全攻略 目錄
推薦文
PART 1 行為卡卡,哪裡有問題?
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孩子不是不專心,而是「身體不配合」
孩子不是愛搗蛋,而是「選錯了開關」
孩子不是愛罵人,而是「以為大聲才是贏家」
孩子不是愛搶人玩具,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借」
孩子不是愛欺負朋友,而是「被控制了」
孩子不是愛打人,而是「不懂拿捏力道」
孩子不是愛暴力,而是「心結沒打開」
孩子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不懂分辨合理/不合理」
孩子不是頑皮,而是「不會分辨不同」
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有畫面」
孩子不是沒大沒小,而是「以為父母永遠會原諒他」
PART 2情緒卡卡,哪裡有問題?
當孩子感覺委屈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
當孩子覺得父母偏心
當孩子覺得父母偏心2
當孩子總是劍拔弩張
當孩子遭受威脅
當孩子成了受氣包
當孩子總是用哭鬧表達意見
當孩子報喜不報憂
當孩子傷了你
PART 3不只看懂孩子,也要教孩子看懂
教孩子看懂,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教孩子看懂,練習的重要
教孩子看懂,別人的立場
教孩子看懂,別人對我們的好
教孩子看懂,對錯之外,還有……
教孩子看懂,人是不一樣的
教孩子看懂,行為背後的動機
教孩子看懂,人與動物的不同
教孩子看懂,禮物的意義
教孩子看懂,事情的不同面向
教孩子看懂,自己的關卡
教孩子看懂,別人的關卡
後記──看懂孩子,也看懂自己
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養關卡全攻略 目錄
推薦文
PART 1 行為卡卡,哪裡有問題?
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孩子不是不專心,而是「身體不配合」
孩子不是愛搗蛋,而是「選錯了開關」
孩子不是愛罵人,而是「以為大聲才是贏家」
孩子不是愛搶人玩具,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借」
孩子不是愛欺負朋友,而是「被控制了」
孩子不是愛打人,而是「不懂拿捏力道」
孩子不是愛暴力,而是「心結沒打開」
孩子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不懂分辨合理/不合理」
孩子不是頑皮,而是「不會分辨不同」
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有畫面」...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