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PUA請支援搜尋碳水循環我討厭貓校園霸凌讀冊選讀季暢銷5折起逆思維套書73折侯文詠松浦彌太郎角川漫博會迎財神謝謝你留下來陪我臺灣世界史東野圭吾時報出版66折起大塊文化75折起大罷免
暫存清單
限量商品已售完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二手書)

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作者:陳麗華

評價
4收藏
0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二手價:72 NT$ 325 NT$ 450

賣家:mi
書況(讀冊判定):普通
備註(賣家自填):無畫線註記
商品備註與退貨說明

限量商品已售完

購買新書
88 396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79 356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79 356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9 356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先蝦上市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
重新思索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

六堆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落,也是桃竹苗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區。不過,「六堆」並不是一個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的地名,它其實是高雄市及屏東縣境內十二個鄉鎮的合稱。其地域名稱來自於清代當地人士組織的軍事性地域聯盟,至今還可清楚分辨不同地域的堆別。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與方法,試圖描繪及說明臺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認同,如何經歷清帝國、日本到戰後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的治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中逐漸形成與演變的歷史。臺灣客語群體的地方文化和認同在清帝國統治時期,已與其祖籍地華南社會存在差異。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則使得臺灣「客家」的想像逐步形成,只是更大程度和語言文化聯繫起來,血統色彩則較為淡漠。而血統色彩強烈的所謂「中原客家」族群觀念,則是在進入二戰末期以及戰後,才逐漸深入臺灣社會。

本書特別著重在「族群」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作者在本書指出,國家既是行政治理的機構,同時也是文化理念的集合體,而族群意識的衍生和表達,深深地植根於不斷變化的國家意識當中。它並不僅僅透過制度性因素表現出來,亦透過禮儀和象徵表現出來。不同國家政權治理下的禮儀和文化元素,如何在臺灣六堆巧妙地、選擇性地納入歷史記憶的框架,成為晚近表達客家認同的方式,亦為本書的論述重心。

作者簡介:

陳麗華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其目前的學術研究集中在臺灣社會史與客家族群史。2010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其研究論文曾發表在《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學術期刊上。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二手書版本、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呈現為準,若影片內未有附件或贈品
呈現即表示此二手商品無提供附件或贈品。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