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遽變動,需要嶄新思考!
Z世代帶來的六股力量正影響著企業生存和發展。推薦人:
詹宏志(網路家庭 董事長)
徐挺耀(潮網科技、泛科學 創辦人)
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 創辦人)
企業和社會有一項極深刻的變化,就是繼千禧世代之後出現的Z世代。每個新世代都面臨科技、經濟、政治和社會的裂解,但人類史上沒有其他世代有能力把地球上每個人和其他人串連起來,而且在過程中提供機會讓每個人充分學習,以及參與到社會與經濟每一環節。
對於企業、市場和教育機構而言,這代表什麼意義?在《Z世代效應:改變未來企業經營的六股力量》這本書中,作者辜洛普羅斯和凱德生深入到一個未來的世界,認為大破大立的創新和再創新才是常態,它們影響到我們工作、生活和遊戲的每個面相。今天的企業想要生存並興旺,必須擁抱下列六種力量:
@ 打破世代藩籬:面對迫在眉睫的人口重分配現象,把全球年齡層分布的人口平均化。
@ 網際網路高度互聯:走向人類、電腦、機械和物件彼此指數性的超級互聯。
@ 高科技普及化:在使用者經驗和承受能力上善加利用大破大立的進步,把尖端科技化為常態。
@ 由財富轉向影響力:透過可觀的社群,而非大量資金,善用力量去影響世界大事。
@ 以世界為課堂:推動全球教育普及。
@ 突破障礙:走捷徑超越制度,以便專注結果而非過程,以意義和宗旨作為個人及專業經驗的重心。
《Z世代效應:改變未來企業經營的六股力量》提供一個我們可以咀嚼再三的觀點,讓我們思索為什麼需要擁抱Z世代,以及如何準備好本身及企業迎接世界前所未見的裂解、繁榮和進步的偉大時代。
作者簡介:
湯瑪斯‧辜洛普羅斯 ( Thomas Koulopoulos)
德爾菲集團創辦人,過去二十五年對全球組織就企業及科技未來提供思想啟導。他的著作曾經預見企業與科技的重大變化,如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的崛起,社群媒體的勃興,雲端技術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包括《雲端漫遊》( Cloud Surfing )在內,湯瑪斯曾經出版過九本書。
丹‧凱德生 ( Dan Keldsen)
有二十年以上技術專家、顧問和分析師的經驗,客戶包含《財星雜誌》50大企業及美國聯邦和州級政府機構。他的文章和評論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資訊周刊》、CMS Wire和 Fierce Content Magazine等媒體。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近百本,包括《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美國世紀的終結?》、《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饑渴的巨龍:中國正在改變葡萄酒的消費市場》、《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讚譽
《Z世代效應》顯示科技和新血的匯入如何改變我們的經營方式。——傑佛瑞‧詹姆斯( Geoffrey James ),暢銷書Business Without the Bullsh*t作者
《Z世代效應》分享新鮮見解,讓我們對這個超連結世代有更深的期許,也讓我們理解企業如何利用遊戲化及其他激勵,動員他們及他們跨世代的同僚。——拉傑特‧帕哈里亞,Bunchball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Loyalty 3.0作者
辜洛普羅斯和凱德森生太棒了,凸顯出各世代的異同,展示如何淬鍊每個員工的才智、激發他們的熱情,以便吸引、挽留以及最重要的,發揮每個人的長才。——卡羅斯‧多明尼各( Carlos Dominguez ),思科系統公司資深副總裁,創新的傳播者、未來學家
《Z世代效應》將挑戰你對如何打造及營運企業的最基本信念。好消息是凱德生和辜洛普羅斯提出我們在Z世代世界想要發達所需要的劇本。——馬修‧梅伊( Matthew E. May ),The Law of Substraction作者,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The Elegant Solution作者。
有時候一本書會讓你停下腳步。它吸引你的興趣、挑戰你的世界觀、提點你什麼是重要意見。《Z世代效應》正是這樣一本佳作。——蘇珊‧史科露普斯基( Susan Scrupski ),Change Agent Worldwide執行長兼創辦人。
覺得你的行為辜負了你的歲月嗎?這本書告訴你所有的時代都可以平等地參與工作和生命創新。——湯瑪斯‧達文博( Thomas H. Davenport ),Babson College傑出教授,Big Data@Work作者。
名人推薦:各方讚譽
《Z世代效應》顯示科技和新血的匯入如何改變我們的經營方式。——傑佛瑞‧詹姆斯( Geoffrey James ),暢銷書Business Without the Bullsh*t作者
《Z世代效應》分享新鮮見解,讓我們對這個超連結世代有更深的期許,也讓我們理解企業如何利用遊戲化及其他激勵,動員他們及他們跨世代的同僚。——拉傑特‧帕哈里亞,Bunchball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Loyalty 3.0作者
辜洛普羅斯和凱德森生太棒了,凸顯出各世代的異同,展示如何淬鍊每個員工的才智、激發他們的熱情,以便吸引、挽留以及最重要的,發揮每個人的長...
章節試閱
誰是Z世代?
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弄清楚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雖然我們熱切地相信證據顯示,Z世代效應允許我們跨越鴻溝、團結世代,但Z世代打從一開始是以一套新的行為為開端,對出生在上個世紀的我們這一輩而言,它們是陌生的,甚至很難應付。這些行為在出生於過去10年的孩童身上最為明顯。為了便於敘述Z世代始於什麼時候,我們以2005年為基礎向前及向後各推10年,畫出一個時間帶。請記住,我們在〈緒論〉已經講過,世代界限在過去的世紀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因此,當Z世代成為熱門話題時,你可能在許多不同來源看到Z世代的起始日,從1995年至2015年之間都有。給Z世代扣上固定的起始點,不是我們的重點,因為我們在本書從頭到尾要強調的一個基本論點是,Z世代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可以透過有意識的選擇所採納的共同行為。
雖然我們在本書所討論的許多東西,其根源是早在2005年之前就開始的變化,但是最影響我們看待未來方式的,卻是出生在這個時點前後的孩童特定的態度和行為。這些孩子不只是數位原生代,他們是超級互聯的新生代,他們的期望將會永遠、激烈地改變企業面貌。事實上,我們認為千禧世代是Z世代真正數位原生代的測試版。
就Z世代而言,科技是看不見的;它只是世界和他們互動的方式。他們看不見科技和某些東西天生行為之間的差別。對他們而言,科技只是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道絲線。幼體動物往往把牠一出娘胎就看到的東西視為母親,出生在Z世代的孩童也視科技為天經地義的東西。
你預期蜜蜂會螫人,狗會和你玩,一靠近鳥,牠會飛走;同樣地,出生在Z世代的孩童也預期物件會有行為,甚至有個性。雖然認為物件會有行為和個性未必是全新的想法,每個小孩擁有玩具動物,也都認為它有生命。然而,新鮮的是,這些行為和個性現在透過物件表現出來,而不是我們想像它們會有什麼行為和個性。結果就是我們和「智慧」物件雙向互動成為新常態,不再像是「笨拙」物件,它們的生命是主人單向賦予的。這種現象讓年紀夠大、還記得從前不是這樣的人覺得驚奇,可是對五歲的小童而言,一點都不稀奇。簡單來說,對於不是和科技一道成長的人而言,科技才是科技。
我們的好友琳恩(Lynn)最近告訴我們她那兩歲稚女茱莉亞(Julia)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比起我們筆墨還更能說明箇中玄妙。今天美國家庭中有38%嬰童常態使用平板電腦,茱莉亞是其中之一。2她玩的是蘋果平板(iPad),她喊它「帕德」。她會哭鬧著找帕德,就和嬰兒吵著要奶嘴一樣。得不到帕德,她會十分氣惱。茱莉亞是個聰明的小孩,她在「帕德」上最喜歡玩的遊戲是「集中注意力」,她必須拍打觸控螢幕翻牌,使其顯示相同的圖片。茱莉亞若是找到相同的兩張圖片,會尖叫、興奮,為自己的聰明喝采。這是她心愛的遊戲,永遠玩得不厭其煩。說到這兒,沒什麼稀奇呀!你或許也看過你的子女、孫、侄輩玩過這類遊戲,說不定你自己也玩過。
最近,琳恩決定找出實體的「集中注意力」遊戲卡,那是她10歲的兒子在茱莉亞這個年紀所玩的卡片。琳恩很興奮,想讓茱莉亞分享「舊世界」經驗,觀察她玩實體卡片的奇妙滋味。琳恩鋪出卡片時,茱莉亞已經目不轉睛。她高興地拍拍手,曉得好玩的遊戲要開始了。
卡片整整齊齊排好之後,茱莉亞伸手很快地拍拍一張卡片。「咦,怎麼沒有動靜呢?」茱莉亞臉上露出困惑的表情。她再伸手拍它,這一次比較用力、再用力、更用力,她氣急敗壞揮舞雙手,怎麼卡片就是毫無反應呢?在茱莉亞腦子裡,這個帕德壞了。
在你笑著茱莉亞的憤怒是小孩子被進步的科技搞得分不清現實,而且覺得她實在很可愛之前,先想想,這就是她的現實。在茱莉亞的認知裡,物件應該展現某種行為,或許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能力和我們互動。不遵循這個規則走的物件,肯定是壞了。
我們相信你會認為茱莉亞屬於Z世代。同時,你或許也會描述:茱莉亞的行為使她完全失去活在真實世界的趣味和驚訝。我們很容易遽下斷語,說這就是世代差異。但是,且慢,茱莉亞日後有可能是你的顧客、員工、下一位偉大的創業家、國會參議員,說不定還是你的頂頭上司。這樣你就懂了吧?我們不能否定茱莉亞所預期的世界運作方式,就好像我也不能否定你預期蘋果會從樹上掉下地一樣。但是要活在茱莉亞的世界,你也必須相信,有時候蘋果會和我們對話,告訴我們它們何時熟了、可以吃了。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把Z世代不僅當作一個世代看待,而且還要看作「世界如何運作,以及我們需要如何回應,才能跟上時代、有競爭力」的一套新行為和態度。慢慢地,何時出生已經不重要,要隸屬Z世代就是要接受這些行為,或者至少要了解他們和他們帶來的價值觀。簡單地說,Z世代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它是有意識地選擇去採納新的行為方式。
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亞歷西斯.狄.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寫道:「在民主國家中,每個世代即是一群新人民。」然而,托克維爾和我們這些出生在上個世紀的人,都沒有預見到世代之間差距縮小,以及出現「微世代」(micro-generations),每一世代間隔只有短短幾年,卻成長在完全不同的科技經驗下。
事實就是,傳統上界定世代的所有參數都在改變,壓縮出極其微小的間隔年分。根據他們玩的平板科技,2歲大和6歲大的兒童搞不好就是兩個不同世代。以這層意義來講,我們或許也可以用三星公司(Samsung)推出產品的時程表界定世代界限。
這種微世代的經驗對我們來說都是很陌生的領域。它不是我們過去思考世代的方法。3試想看看,短短幾十年,電子通訊已經從傳真機進展到電子郵件,再到即時通訊、簡訊、推特;在相繼的每4、5年時段,這些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每個新的數位原生代都有他們偏好的通訊方法。
每種新通訊媒介出現,某些全然非直覺的東西也出現:科技行為透過舊使用者向上滲透,而非只是向下滲透。
由於微世代出現,沒有必要再去思索Z世代之後會是什麼世代。不會有什麼後Z世代、2.0世代、AA世代、阿爾發世代(Gen Alpha)。Z世代是值得為它標示記號的最後一個世代。這是好消息,因為和過去的世代不一樣,Z世代的行為和態度是有意識的選擇,而非局限於以一段出生時期定義下的一批人。而選擇了Z世代的行為和態度會有什麼好處,正是本書的重點。
擁抱Z世代效應,你就成為Z世代成員。世代界限的障礙和人為界定不再局限你成為未來一部分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你自己才能局限自己!
雖然吸收我們談論的所有變化似乎很困難,Z世代效應將會有正面的影響;它將激烈地改造我們的體制、期待和行為,並且提供方法解決我們組織和世界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那麼,這對你有何意義呢?了解和擁抱Z世代方法,你就可以:
˙管理最大年齡幅度的人員,並和他們並肩工作。
˙從工作上的密切合作受惠。
˙建立專業關係,善用年輕人的活力和熟齡人士的智慧。
˙啟動終身學習、拋棄所學和再學習。
˙不再有科技隔閡,享受和子女、侄、孫輩的互動。
˙擁抱突破和不確定的價值。
˙能在加速變化的世界一展長才。
我們曉得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沒有想要說服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我們只提出警告,讓你好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變化。Z世代效應將帶來人類歷史前所未見的態度和行為的激烈變化。選擇成為Z世代的人將扮演樞紐角色,既是資訊時代最後一個世代、又是超級互聯時代的第一個世代。
千萬別低估擁抱此一變化所隱含的巨大力量。如果你是Z世代一員,你就是今日我們所成就的行為和將要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行為,兩者之間的橋樑。不論你喜不喜歡,你替全世界的善惡、優勝劣敗,高擎火炬;也就是說,進步和繁榮、社群和連結,乃至貧富不均、恐怖主義和政治動盪、氣候變遷和經濟起伏,這一切全在你眼前展開。然而,如果你選擇要做,你也可以在解決這些艱鉅挑戰上貢獻棉薄之力。
Z世代的應許是,它允許我們選擇指向未來的行為,而不是把我們定錨在過去。Z世代將引導世界走向有可能性的新時代,但我們也將必須忍受巨大的割捨斷裂,才能甩掉可能已經深鑄在我們基因中的舊習。但別忘了,即使基因也有突變的一天。這個道理也適用在Z世代,它已經在過去的兩百年逐漸醞釀,社會已經見證人口變化、科技快速進展。
你只要環視四周,就會看到原本最基本結構的例證(其實還只是暗示),如表1-1所示,它是如何被完全不同的東西所取代且態度如何隨之改變。
表1-1 Z世代之前和之後的態度
Z世代之前 Z世代之後
使用網際網路
特權、人權
影響力
買來的、掙來的
智慧財產權/專利
價值創造者、障礙
失敗
避免、擁抱
遊戲
不能加值地玩、交往的基礎
不確定
要作準備、預測
退休
終點、旅程
連結性
奢侈品、必需品
再來你或許會問:本書兩位作者,一個生在嬰兒潮世代、一個是X世代,怎麼會出現Z世代的念頭?我們希望你也能夠做得到。我們先敞開思想,接受在我們經驗之外存在可能性,然後允許我們自己欣賞Z世代態度和行為的價值。
你在閱讀本書的過程,或許會起心動念,認為態度和行為這兩者哪有那麼重要。會有這種念頭,其實很簡單;畢竟我們還活在世代的陰影下。然而,請讀者諸君試著從我們訪問到的蘇曼.穆路穆迪(Suman Mulumudi)提出的方法來看待Z世代。關於他本人,稍後會再介紹。他告訴我們:「並不是經驗本身不好,而是人們把經驗當作拐杖這件事不好。他們忘掉真正可以看到新科技,是在他們並沒有經驗的地方。我真心相信,未經歷失敗淬煉就不會成功,因為你若不曾失敗,就不會去嘗試不確定的東西,也就沒有跳脫窠臼思考。」
對了,蘇曼.穆路穆迪只有15歲。我們完全同意他的見解,我們將再擴大他的比喻。經驗不只是拐杖,而是骨骼;它讓我們有能力做奇妙的事情,但它缺乏彈性,終於界定了什麼是可能,以至於我們無法或不願再提問。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來,我們並非把每種新行為都盲目地接受,視為Z世代的行為。雖有種種變化,合理的質疑以分辨有價值的行為和破壞性的行為,其實是正確的態度。危險的是,因為新事物不符合我們的經驗就排斥它。簡單地說,別讓過去的局限界定未來的範圍。我們要討論的個案和範例,以及我們將提出的建議,只能透過應用才能徹底了解它們。試圖判斷某一新行為是否有道理,就和試圖判斷我們從未經驗過的新產品是否有道理一樣。唯有經驗才能作出判斷。
1984年,《舊金山檢察人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科技新聞記者約翰.杜沃拉克(John Dvorak)寫道:「麥金塔電腦使用一種實驗性的指示儀器,稱之為『滑鼠』。沒有證據說明人們想要使用這玩意兒。」4當然沒有證據呀,因為商業使用的滑鼠是1983年才問世的產品!不過,對杜沃拉克公道一點,他的觀點跟其他許多預測比起來還不算離譜失真,還有許多人對嶄新的科技在市場上的表現也經常烏鴉嘴、不看好呢!往回看,只有一條路通達到現在;往前看,卻有數不盡的路通往未來。往回看總是更容易選對道路。
對於未來進行學術討論是一回事,要生活在其中又是另一回事。只有透過經驗,我們才能決定通往未來的許多路中哪一條值得走。因此我們提出警告:Z世代需要有開放的心智,願意演進,能容忍改變所帶來的不方便。
世代界限終結的起點
若不界定Z世代和Z世代效應,我們無法再繼續說下去。本書從頭到尾一直會用到這兩個詞,它們可能很容易被搞混,但是兩者是不同的。Z世代是指一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行為和態度。你可以出生在其中,你也可以選擇加入其中。Z世代效應則是指科技的簡單化和人人花得起,將世代團結起來而非分化之後所發生的狀況。
如果有下列情況,歡迎加入Z世代:
˙你是個嬰兒潮世代,正要展開下一個事業而不是邁向退休。
˙你出生在2005年前後不久的年份。
˙你剛開始就業,但預期不會停止學習進修。
˙你相信創新來自於跨越分隔我們的界限,不是停留在界限內。
˙你是個領導人,希望永保青春鬥志,也鼓勵別人這麼做。
˙你相信挑戰傳統智慧,即使那是你本身原有的主張。
˙你是個老師,不希望再教一門把你置於不可批評地位的課程。
˙你相信雖有27億人使用網路,但仍有43億人有待伸出援手、讓他們也能使用網路。
˙你不認同唯有富裕的人才能有影響力。
這並不是說,我們在某一天早上醒來就決定要成為Z世代。目前的世界人口不會支援這種突變。今天的人類仍活在過去5個世代,這裡頭存在廣闊的世代差異,出生在光譜這一端和那一頭的人,是出生在非常不同的世界,而不同的人對變化會有不同的反應。
目前發展速度愈來愈快的情況是,早期世代之間的差距正在穩定地縮小,未來世代之間的差距則幾近消滅。Z世代效應以兩種方法起作用。
讓科技簡單化是一件很難的事
Z世代效應縮小世代差距的第一個方法是,透過新科技的簡單化和人人花得起(譬如行動裝置和平板電腦)讓跨越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能使用它們。但是科技簡單化是一條長久、複雜的旅程才得到的結果。最簡單的科技底下有極大的複雜性質,那是使用者看不見且不關心的東西。
以電子書為例,你或許發現幼稚園孩童和八旬樂齡退休老翁都捧著一本電子書。電子書其實有很悠久的歷史,第一本電子書在1971年,也就是網際網路之前,在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之下就問世了。古騰堡計畫的本意是把不再受到版權保障的書籍,建置數位線上圖書館。40年之後,古騰堡計畫還存在,已經收納超過4萬本書。你可以在「Gutenberg.com」上點閱它們。然而,我們懷疑大多數人點閱過它,因為比起一路走來的電子書研發,它實在太落後了。19年之後的1990年,索尼(Sony)試圖進入巿場,推出電子書播放機(Data Discman),從唯讀記憶光碟上閱讀書本(大多是參考書),索尼電子書播放機比較像今天的手提電腦,而非電子書閱讀器。這是把未來和過去的組裝強加套在一起的典型案例。光碟是索尼從1970年代中期出生的後代。索尼電子書播放機比較新穎,最後和有相當大的螢幕可以閱讀的手提電腦對撞。
再隔8年,第一部真正的手持電子書閱讀器「火箭(Rocket)」才在1998年由美國新媒體公司(Nuvo Media)推出,後來慢慢演進為有點獨立的行動裝置。我們說「火箭」「有點」獨立,是因為你必須利用一條串連纜線(即今天「通用序列匯流排(USB)」的前身)從個人電腦下載你的電子書。
可是,電子書閱讀器仍然只是消費者市場上不起眼的東西。時間快轉到亞馬遜(Amazon)在2007年推出「點燃火焰(Kindle)」(此商品名稱原意是暗示結合書籍與智慧的熱情)。「點燃火焰」問世兩年之內,電子書閱讀器銷售量上升到每年約300萬組。然後在2012年躍升到約2,000萬組。
然而,達到這個高峰之後,怪事發生了。電子書閱讀器的銷售量開始下降,直到今天還跌不停。不是說電子書廣受歡迎嗎?是的,但是電子書不等於電子書閱讀器。這裡就是簡單化把科技彈射到另一個更大的使用者軌道的典型例子;這是科技提供者正確搞出科技、卻把行為判斷錯誤的例子。
這也是我們搞錯的原因:用來說明科技擴張最常見的模式之一就是指數曲線模式。這個成長模式顯示並投射某一科技如何依據指數增長,在其使用、力量或能力的某些方面,隨著時間進展而散布。一般常說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就是一個例子,它預測每兩年積體電路板上電晶體的數量會倍增。
不過我們把指數成長模式應用到科技時,出現一個瑕疵;也就是說,我們以為任何單一科技或裝置會永久循著指數曲線走。從來沒有這種事。反倒是多項科技循著所謂的「S曲線」走,我們將它稱為「力量曲線」。這些曲線最後會停滯,好比圖1-1的S曲線,而非J曲線。力量曲線不會一直走;它們緩步上升,然後快速斜坡上升,最後就逐步停止,通常也會墜落。
個人電腦和資訊科技循著S曲線或力量曲線函數走。每一力量曲線最後都會走到一個失速點、停頓下來,其效應即每個力量曲線都循著累積指數性成長率,漸進地借助前一道力量曲線前進。我們把這種累積效應稱為行為曲線。雖然特定的科技會繼續增進目前或許還不存在的計算裝置之速度、數額或能力,但藉由預測行為曲線,我們可以看到未來。
任何一項科技未能呈指數成長,這並不會停止多項科技對我們行為整體影響的指數改變。
再以音樂產業為例,卡匣磁帶取代黑膠唱片,然後它在1990年代初期被光碟取代,2000年代初期數位音訊播放器(MP3)的數位格式又取而代之。你能下載帶著走的歌曲數量持續呈指數性成長,但是每種媒介走到它力量曲線盡頭時,你使用的裝置就變了。我們在圖1-1看到的結果是每項科技個別的力量曲線,它的累積效應是循著科技整體成長及其影響的指數曲線。我們把這種跨多個科技成長的持續能力稱為「行為曲線」。在第三章,我們會探討這一現象在過去幾年怎麼發展,以致造成我們永遠位於行為曲線的肘部或拐點。
想要利用Z世代效應,你需要了解行為曲線,你才能適時、有效地從一項科技力量曲線,跳到下一個力量曲線。「Kindel Fire HDX」就是一個及時跳出力量曲線,回到界定行為曲線的下一個科技最好的例子。這項產品仍然能夠下載愈來愈大量的書籍,但它不再只是電子書閱讀器,它也是平板電腦,在作者執筆的當下,它也是巿場上成本效益比最棒的平板電腦之一。
跳下原本的電子書閱讀器力量曲線,亞馬遜維繫「點燃火焰」經驗盯住購買電子書的趨勢,讓它成為行動裝置行為整合的一部分,不再只是個別、單功能的電子書經驗。亞馬遜比其他平板電腦更進一步強化經驗,並且以其「求救信號」按鈕支援行為預期。「求救信號」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取得對裝置的支援,不是只能和「點燃火焰」的顧客支援平臺說話;使用者可在「點燃火焰」上直接透過現場視頻和支援代表溝通。現場支援的功能有如24小時全天候科技奶媽,使「點燃火焰」用起來易如一按開關、燈光就亮,而且全無年齡鴻溝。最重要的是,它讓亞馬遜成為領袖,界定使用者經驗的下一個力量曲線。
現在再拿它和索尼走的路線作比較。雖然索尼推出它第一部電子書閱讀器,比起亞馬遜推出「點燃火焰」早了兩年,領先並沒帶給它長期優勢。亞馬遜跳下力量曲線時,索尼開始退出電子書市場,先關掉電子書書店,再把所有的使用者移轉給另一家電子書內容和裝置的領袖科博(Kobo)。附帶補充一點,索尼雖然已經退出電子書市場,在本書寫作時,它仍然活躍於平板電腦市場。
如此灰頭土臉退出市場,在索尼也不是第一遭。蘋果公司(Apple)挾蘋果播放器(iPod)進入數位音樂市場,搶走索尼的支柱地位後,索尼偃兵息甲退出。索尼獨樹一幟的錄影帶「Betamax」輸給國際牌(Panasonic)的「VHS」規格後,它也選擇走上同樣的道路。如此斷然退出當然比循著力量曲線落到陳舊過時要好得多,但是它們無可避免傷害顧客感情,這些顧客可是對索尼的品牌投下信心的死忠粉絲!
有位署名傑夫(Jeff P.)的索尼忠心客戶在「goodereader.com」貼文,針對索尼宣稱一向以顧客為尊的公開信,發表以下的評論:
可惡!可惡!可惡!我從2007年11月起就是會員。我只用過索尼的閱讀器或平板電腦,這樣我才能使用閱讀器軟體。我曾經告訴營業員,我買的是索尼,我不需要延長保固。我擁有的每一種電子產品幾乎全是索尼製造。今後我再也不會買索尼任何產品。是的,你說以顧客為尊,而我現在就是第一個顧客要告訴你:你犯了可惡的大錯,我今後再也不會購買索尼任何產品。5
雖然亞馬遜和索尼都轉移到下一個力量曲線,即平板電腦,但亞馬遜的作法增強它的品牌所代表的意義,可是索尼卻是感受到失敗的壓力才去做。
停留在某一科技的力量曲線上太久,會製造世代差異,因為後續的科技之間其差異已經擴大。
試圖騎在力量曲線末尾的公司,當它下跌時,令人想到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最後一幕,康少校跨騎在核子炸彈跌出B52空中堡壘砲彈艙門,走向毀滅。差別在於康少校腦子裡已有堅定的目標,而這些公司卻只是隧入空洞的深淵。停留在長期的力量曲線,同時又能從一道力量曲線無縫轉移到下一個力量曲線,這是能掌握Z世代效應的企業之表徵。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能夠開發Z世代巿場的關係,把科技引領給愈來愈多的群眾。透過不斷地簡化裝置和過程,它們方便人們從一個科技過渡到下一個科技,因而允許整個市場不因科技的世代分割,而相互合作並分享經驗。
(摘自本書第一章〈Z世代:跨世代〉)
誰是Z世代?
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弄清楚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雖然我們熱切地相信證據顯示,Z世代效應允許我們跨越鴻溝、團結世代,但Z世代打從一開始是以一套新的行為為開端,對出生在上個世紀的我們這一輩而言,它們是陌生的,甚至很難應付。這些行為在出生於過去10年的孩童身上最為明顯。為了便於敘述Z世代始於什麼時候,我們以2005年為基礎向前及向後各推10年,畫出一個時間帶。請記住,我們在〈緒論〉已經講過,世代界限在過去的世紀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因此,當Z世代成為熱門話題時,你可能在許多不同來源看到Z世代的起始日,從...
目錄
各界讚譽
作者序
緒論
第一章 Z世代:跨世代
第二章 打破世代藩籬
第三章 網際網路高度互聯:從我到我們
第四章 高科技普及化:彈射現象
第五章 由財富轉向影響力
第六章 以世界為課堂
第七章 突破障礙:Z世代的劇本
結論 歡迎來到Z世代
附錄 反向教導制簡易指南
註解
參考文獻
致謝
各界讚譽
作者序
緒論
第一章 Z世代:跨世代
第二章 打破世代藩籬
第三章 網際網路高度互聯:從我到我們
第四章 高科技普及化:彈射現象
第五章 由財富轉向影響力
第六章 以世界為課堂
第七章 突破障礙:Z世代的劇本
結論 歡迎來到Z世代
附錄 反向教導制簡易指南
註解
參考文獻
致謝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