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但是看看過去和現在,我們也許能悟出一些道理。』
這不是一本科技產業發展歷史集,
而是在這個數位時代,
一本IT人非讀不可,
而非IT人也應該拜讀的作品
本書榮獲-
藍獅子2011十大最佳商業圖書
Google黑板報網友熱烈推薦
各界菁英聯名推薦-
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應用開發技術副理上官林傑、王有禮教授、
程式設計俱樂部站長王鴻翔、創新工場 李開復、
知名作家 吳若權、iThome電腦報周刊總編輯 吳其勳 (按姓名筆劃排列)
“我想,對所有身處並熱愛高科技行業人員與所有渴望創新、欣賞創新的中國創業者來說,《浪潮之巔》都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作品,足以做到「開卷有益」!”
-李開復先生/創新工場總裁
“當人性過度仰賴科技的時候,如何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中學習自我覺察,掌握趨勢的脈動,找到自己的定位,更是一項重要的功課。《浪潮之巔》除了IT從業人員深度的省思之外;對於商管人士來說,也是了解IT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人生和產業,都如潮起潮落,聰明的人總知道如何在浪潮之巔,擁有寬闊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抉擇。”
-吳若權/知名作家
一間企業的發展與崛起,絕非只是空有領導強人即可達成,任何的決策、同期的商業環境,在在都影響了興衰。《浪潮之巔》不只是一本歷史書,除了科技指標企業的發展,對於華爾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風暴對科技產業的衝擊,也多有著墨,此外書中也著力描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將要發生,如微網誌與雲端運算,以及對下一代網路科技產業浪潮的判斷和預測。因為在極度商業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和商機是分不開的。
誠如作者所言:「人的商業知識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地、有心地學習。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我認定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作者簡介:
吳軍博士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腦系(本科)、電子工程系(碩士)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科學系(博士)。就讀在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吳軍博士致力於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特別是統計語言模型的研究。他曾獲得1995年中國人機語音智慧介面會議的最佳論文獎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論文獎。
吳軍博士於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他和Amit Singhal(Google院士,世界著名搜尋專家)、Matt Cutts(Google反作弊官方發言人)等三位原同事一起開創了網路搜尋反作弊的研究領域,並因此獲得Google工程獎。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構的總工程師朱會燦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韓文搜尋部門。吳軍博士是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在Google期間,他還領導了許多研發項目,包括許多與中文相關的產品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專案,並得到了當時公司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施密特和創始人瑟吉.布林的高度評價。此外,他還在Google黑板報上發表了《數學之美》系列網誌。
吳軍博士發表過數十篇論文,並獲得和申請了十餘項美國和國際專利。他於2007年起擔任風險投資基金中國世紀基金的董事。2011年起,當選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
2010年,吳軍博士離開Google,加盟騰訊公司,擔任負責搜尋業務的副總裁。並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尋引擎和瀏覽器」專案的總負責人。
章節試閱
第6章 IT領域的羅馬帝國-微軟公司
1 雙雄會
1981年,在矽谷的庫比蒂諾市蘋果公司的總部,舉行了一次微電腦領域的世紀雙雄會。事業正蒸蒸日上的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邀請了剛剛拿下IBM-PC作業系統合約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茲洽談合作事宜。賈伯斯讓蓋茲看了新設計的麥金塔個人電腦,以及漂亮的架構於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還沉浸於拿下IBM大合約的蓋茲一下子嚇呆了。這種圖形介面加上一個小小滑鼠的作業系統比他們的DOS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前者使得電腦的操作比以前方便了許多。蓋茲馬上意識到,眼前這個雖然還不完善的作業系統就代表了今後的趨勢,而微軟當時產品線上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寒酸而落後。那一年,賈伯斯和蓋茲都是26歲。雖然兩個人都是科技工業界的新星,但是沒有人意識到未來年產值萬億美元的個人電腦工業,將由這兩個人來爭天下。正春風得意的賈伯斯當時並不瞭解蓋茲這個人,他只是知道微軟做事情很快、很好,請蓋茲來的目的是讓微軟替蘋果開發應用軟體。如果時光能倒流,賈伯斯一定不會舉行這次雙雄會,因為後來大家知道蓋茲和微軟都是不會甘居人下的,他們一旦瞄上哪個領域,那個領域原有的公司離災難就不遠了。賈伯斯在這次會談中顯得很傲慢,因為他有麥金塔這個寶貝在手。而在合作的談判上,出了名的談判高手賈伯斯又斤斤計較。這兩點都讓蓋茲很不喜歡賈伯斯,但他還是促成了交易,他答應為蘋果開發3種應用軟體,因為他對這種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本身感興趣。
在電腦領域雙雄的第一次交手中,賈伯斯在合約上得到了一些小便宜,但是,蓋茲才是真正的勝利者。26歲的賈伯斯雖然是科技奇才,但是當時畢竟閱歷和經驗都不足。他太大意了,他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在他面前這個衣著隨便、帶著永遠擦不乾淨的厚厚眼鏡的電腦怪傑,日後幾乎要了蘋果的命。當時,在賈伯斯眼裡,微軟不過是一個靠賣BASIC起家、陰錯陽差拿到IBM合約的小小的軟體公司(連它的名字都是取自「微」電腦+「軟」體),無論如何不能和他那個開創了整個微電腦工業的蘋果相比。我們無法得知微軟1981財政年度的收入,因為它在1986年上市時只公佈了1984年以後的財政情況。但是可以肯定,微軟當時的收入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即使是在高速發展了幾年後的1984年,微軟已經為世界上80%的微電腦提供作業系統時,它的營業額也不過區區一億美元。直到1990年微軟發佈Windows 3.0並成為軟體霸主時,它的營業額才達到蘋果同時期的1/5。賈伯斯不是神仙,很難料到比自己小得多的微軟以後會威脅到自己。
毫無疑問,賈伯斯不經意的錯誤等於告訴了蓋茲今後個人微電腦作業系統發展的方向。我想,如果賈伯斯年齡大上個20歲,他不會犯這個簡單的錯誤。我在學校的導師佛瑞德.賈里尼克(Fred Jelinek)院士在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前曾經在IBM擔任要職,因此我們經常去IBM作報告,但是每次去以前,賈里尼克都要確認我們報告的每一頁內容是已經公開發表過的。原因很簡單,IBM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可以用比你還快的速度將你沒有發表的想法實現、申請專利並發表。在這次雙雄會上,賈伯斯犯下了兩個大錯誤。首先,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作業系統在今後整個微電腦工業中的重要性,即微電腦工業的統治者可能不需要製造電腦而只需要控制作業系統,否則他不會過早地讓別人看他還沒上市的產品;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低估了蓋茲:他給誰看都可以,就是不該給蓋茲這個人看。
賈伯斯和蓋茲都意識到了微電腦及其相關工業將是一個大產業,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個萬億美元的大產業。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電腦產業比任何行業都容易出現壟斷公司。賈伯斯和蓋茲都想做壟斷者,但是他們的方式不同。前者是想做原來IBM那樣的壟斷者,從硬體到軟體全部壟斷,這後來證明是行不通的。而蓋茲的天才之處在於,他在微電腦工業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意識到只要壟斷了作業系統,就間接壟斷了整個行業,因為作業系統和別的軟體不同,是在買電腦時預先裝好的,一般用戶沒有選擇權。而其他的軟體使用者則有選擇權。所有的應用軟體又必須在作業系統下開發。因此,作業系統必然會在自由競爭後,率先出現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20年前,IBM、微軟和蘋果3家公司都有壟斷微電腦作業系統的可能性。另外3家公司,網威、昇陽和甲骨文也有可能從中分到一杯羹。20年後的結果是微軟一家獨大,不僅後3家公司設想的網路作業系統沒有成功,IBM和蘋果這兩個曾經「雇傭」了微軟的公司,也都被當年的店小二打得落花流水。雖然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成為羅馬帝國的路只有一條,就看誰能找對了。
第21章 金融風暴的衝擊
3 潛在的商機到處都是
臺灣OEM大王郭台銘先生在2010年金融風暴後講,他原本已經在考慮退休了,現在遇到了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危機,他決定不退休了,因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投資和發展的機遇。我很欣賞他的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也同意他那危機意味著轉機的看法。
每一次經濟危機就會導致一些產業的變遷和行業的內部調整。1975年的石油危機,讓美國人紛紛淘汰掉他們製造的體積大而耗油的汽車,像凱迪拉克、水星(Mercury)和別克(Buick)等,轉而購買日本產的小而省油的豐田和本田的汽車。就是從那時起,日本汽車在世界上逐步取代了美國汽車的市場和地位。
在IT行業也是如此,微電腦時代最重要的三家公司微軟、英特爾和蘋果都是從那時誕生和起步的(英特爾雖然是在1968年成立的,但是它的成名CPU晶片8000系列是從1974年開始生產的。1978年Intel 8086誕生)。在1975年以前,整個電腦行業基本上是由生產大型機的IBM公司和生產小型機的DEC公司壟斷。所謂的小型機其實並不小,體積也有現在幾個電冰箱那麼大。那時電腦從硬體到服務都很貴,貴到一些公司不是購買而是租賃電腦。但是無論是IBM還是DEC的電腦可靠性都非常好,兩家公司的服務也很好。1975年以前,西方經濟從二戰後在很長時間裡沒有遇到大的挫折,公司的利潤總是飆漲,整個工業界以開源為主,很少注意節流。因此,只要IBM和DEC的客戶,即大中型公司自己的利潤有保障,它們不在乎花營業額的百分之幾在辦公自動化上。那時,即使有微型電腦PC,也無法打入企業級市場,因為改用當時技術還不成熟的PC機的風險非常大。
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造就了廉價PC機發展的大環境。1975年源自於石油價格上漲的經濟危機,對於西方人心理的衝擊相當巨大,人們至今記憶猶新。雖然以羅馬俱樂部為代表的許多經濟學界人士,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懷疑世界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發展,並發表了後來備受關注的研究報告《成長的極限》,但是在危機沒有到來之前,社會各界都不願意承認危機的存在,學術界認為該報告是杞人憂天,普遍持批評的態度。1975年後,當各家公司的發展速度和盈利真的受到重創後,才回過頭來考慮節流的問題。羅馬俱樂部在1978年又發表了研究報告《超越浪費的時代》,再次提醒全世界的人節流的重要性。而成本不斷上升的整個工業界不得不考慮降低營運成本的問題(實際上全球化是從那個時代興起的)。雖然羅馬學派的觀點和結論至今備受爭議,但是很多人和企業都開始意識到他們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在企業發展中,這種擔憂表現在成本的縮減。當然一些成本,比如原材料的成本是不可能降低的,但是像企業資訊化這樣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一些財力不太雄厚的中小企業,在資訊化時,開始採用廉價的微電腦而不是IBM和DEC的大型機和小型機。當微電腦技術足夠成熟後,大跨國公司也開始用微電腦逐步替代大型電腦系統。從上世紀80年代起,大部分電腦市場和銷售人員向客戶推銷產品時不斷強調的觀點就是:微電腦將逐步取代大型機和小型機。整個20世紀80年代電腦產業的歷史就是微電腦起飛,IBM和DEC江河日下的歷史。當然IBM經過脫胎換骨起死回生,而DEC等小型機公司幾乎全部被淘汰(只留下惠普一家)。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經濟再度陷入停滯階段。日本,這個以製造業和資訊工業硬體為主的世界經濟火車頭終於無法拖動世界經濟的火車身。但是,這次危機卻導致了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並開創了全球電子商務。這就是柯林頓所說的新經濟。關於這段歷史我們在以前的章節中已經有了很多介紹,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當前這次金融危機,其影響面之廣、程度之深超過了1929年到1933年大蕭條以來任何一次經濟危機。全球的工業結構和佈局將會發生大洗牌。而各國政府拯救經濟力度之大也是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這些將刺激新興產業和公司的迅速崛起。中國政府在經濟進入滑坡前就迅速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經濟計畫,而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一上任,就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裡,在權力互相制約的美國推出了近80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畫,並且投入大量的資金收購各種各樣的壞賬。2010年美國央行再次投入5000億刺激經濟的資金。這些巨額資金不僅會扭轉貨幣流通性不足,並且將逐漸形成流通性過剩。在歷史上,任何流通性過剩都會大大擴大經濟規模,直到形成新的泡沫。而現在,全世界任何現存的行業無論怎麼發展,都不足以彌補這些年來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更不要說全球經濟復甦了。雖然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房市的崩潰—很多家庭無法負擔房貸了。但是任何救助房市本身的行動也不過是拖延問題,最多只能防止經濟進一步的惡化。全球經濟的復甦必須依靠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很多傳統的高能耗並且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產業的衰退,並且促成了以電腦和半導體為核心的高科技行業的興起。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30年,資訊革命帶動了全球經濟30年的發展。現在,我們要想走出危機,要麼將現有產業重新提升,要麼創造出一個和資訊產業規模相當,甚至更大的產業出來。無論是二者中哪一種方式,都會創造出巨大的商機。現在關鍵的問題是這個或這一批產業在哪裡。
很多投資人和創業者已經開始賭博了。歐巴馬政府已經投資扶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和風能。這讓人很容易猜想能源革命是今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重點。事實上,投資家們已經開始投其所好,投資這些行業了。但是,近期內,可替代能源不可能對全球經濟有很大的提升,甚至不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太陽能和風能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占的比重太小,即使有十幾倍的發展,也影響不了世界能源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因為其成本太高,大量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源幾乎不可能。目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太陽能發電每度電的成本高達25美分,而煤和核能只有5美分。實際上,現在太陽能發電之所以能有一點市場,完全靠各國各級政府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單純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來講,核能產生的溫室氣體比水能和太陽能更少,污染也更低(製造太陽能發電矽片本身就是一個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產業,而建立水電站比修建核電站需要更多的鋼材和水泥,這兩種產品也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因此,新能源對振興經濟也許會掀起一個小的漣漪,但是在短期內很難形成一次浪潮。
世界上大多數成功的投資和新產業的出現並不是靠政府的扶植,而是商業發展的自然結果。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扶植的新能源至今沒有什麼值得圈點的地方,但是各國政府沒有太投入的兩個領域卻成果累累。首先是網際網路的社交網路平台,在美國有Facebook,在中國有騰訊和開心網,這些企業要麼只有很少的投資(比如Facebook和開心網),要麼完全靠自籌資金(比如騰訊)發展起來。這些基於Web 2.0的社交網路平台完全不同於它們前輩的交友網站。它們是開放的、通用的網路平台,在它們上面,內容提供者和開發商可以提供自己的服務。比如遊戲開發商Zynga,它利用Facebook這個開發平台,在短短的兩年裡就從無到有發展了幾百萬的用戶,獲得了上億美元的營業額。Facebook上的小應用軟體開發商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這實際上將傳統的軟體產業完全從個人電腦擴展到網際網路領域。而由於Facebook等平台的通用性和開放性,使得應用軟體的開發門檻變得很低。由於傳統的IT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相對變弱,使得Facebook和Zynga這樣的公司得以用較低的成本雇到高水準的人才。
另一個成功的領域是以蘋果iPhone和Google的Android為代表的3G手機,這部分我們在前面已經提了很多了。這兩家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在技術上領先於對手,另一方面在於金融危機大大加快了傳統手機製造商衰落的步伐,逼著它們或者轉到Google的Android聯盟中(例如摩托羅拉、新力易利信),或者繼續衰落而讓出市場(比如諾基亞、黑莓Blackberry、Palm)。我們不妨大膽地預測,即使是目前全球市場佔有率還不錯的黑莓手機,可能最終要像諾基亞一樣放棄掉自己的作業系統。
扭轉全球經濟衰退需要一個甚至一組非常大的產業,整個過程顯然不能在一瞬間興起,並且馬上達到高峰。這些產業一定要能夠持續發展很長的時間,並且容納非常多的人就業。因此,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不必急於趕上某一班快車,因為新產業發展的時間足夠長,涉及面足夠廣,只要有心,並不難抓住機遇。我們會在以後的兩章「雲端運算」和「尋找下一個Google」中作具體介紹。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蘋果公司在iPhone之後又推出了觸控型平板電腦iPad,加上雲端運算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這從根本上將顛覆20多年來IT產業的WinTel體系。
第6章 IT領域的羅馬帝國-微軟公司1 雙雄會 1981年,在矽谷的庫比蒂諾市蘋果公司的總部,舉行了一次微電腦領域的世紀雙雄會。事業正蒸蒸日上的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邀請了剛剛拿下IBM-PC作業系統合約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茲洽談合作事宜。賈伯斯讓蓋茲看了新設計的麥金塔個人電腦,以及漂亮的架構於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還沉浸於拿下IBM大合約的蓋茲一下子嚇呆了。這種圖形介面加上一個小小滑鼠的作業系統比他們的DOS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前者使得電腦的操作比以前方便了許多。蓋茲馬上意識到,眼前這個雖然還不完善的作業...
作者序
『推薦序一』
最早看到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是在Google黑板報上。2007年,任Google資深研究員的吳軍,應邀為Google黑板報撰寫文章,介紹他對網路和IT業界興衰變化的觀察和思考。由於文章篇幅較長,被單列為「浪潮之巔」專欄分次刊出。設立該專欄的直接收穫就是,Google黑板報隨後人氣大增,增加了大批的追隨者。身為《浪潮之巔》的最早一批讀者,我當時就感覺,這個系列完全應該編纂成書,如今,這個感覺變成了現實。
對於吳軍,我比較熟悉,因為在語音辨識領域,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研究興趣,並曾作為同事有過很多交流。吳軍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電腦博士學位,致力於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研究。我在2005年加入Google時,吳軍已經在那裡工作多年。他在Google期間參與主持了許多研發專案,並在國內外發表過數十篇論文、獲得和申請了近十項美國和國際專利。
我認識很多頂尖的工程師,但具備強大敘事能力的優秀工程師,我認識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吳軍是其中之一。從AT&T、微軟、Google、思科等引領整個時代浪潮的公司歷史敘述,到矽谷之所以成為科技中心所依靠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再到科技公司發展壯大過程中創業投資、銀行、產業規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新時代背景下金融危機和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為科技產業帶來的衝擊和革命……雖然每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透過這本書中看似波瀾不驚的行文,你會讀出一個從事網路行業十多年的「老行家」個人獨到的見解,以及一個身處「浪潮」中的「弄潮者」的切身體會。
《浪潮之巔》更不僅是一部提供「快樂閱讀」的大公司商業史,它融匯了作者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更包含了大量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這份心血,不僅是他個人的天賦使然,也是他始終在研究領域孜孜不倦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吳軍的文章,沒有將目光局限在太平洋彼岸,內容上也不僅是停留在對若干龍頭企業的探查。作者試圖從整個產業鏈上向讀者揭示科技公司的運作規律,並透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觀察,客觀分析中國本土企業在這次科技浪潮中的地位與影響。實際上,作者吳軍本人也已離開了Google,目前正在一家中國著名網路公司擔任其核心業務的領軍人物。
作為「兼才」,《浪潮之巔》恰恰因此具備了兩方面的優勢。首先,作為一位曾每天與程式、演算法、科學研究打交道的Google最優秀的研究員,勢必能更客觀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興衰得失,不會人云亦云,更不至於離題萬里;第二,作為一位擁有寫作天賦的工程師,吳軍能夠確保文章的有趣與可讀,不會容忍自己的作品成為一本呆板的教科書式讀物。
《浪潮之巔》不是一本歷史書,因為書中著力描述的,很多尚在普及或將要發生,比如微博與雲端運算,又比如對下一代網路科技產業浪潮的判斷和預測。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科技、對創新、對網路都充滿「虔誠」信仰,並為之熱情四射。
我想,對所有身處並熱愛高科技行業人員與所有渴望創新、欣賞創新的中國創業者來說,《浪潮之巔》都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作品,足以做到「開卷有益」!
李開復
2011年4月於北京創新工廠
『推薦序二』
從科技產業的觀點來看《浪潮之巔》這本書,它的確詳實地摘要出近百年來,幾家科技龍頭老大的興衰,與產業的演變。包括這些在「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勢」的風潮下竄起的大公司,因為本身獨特的核心價值,所帶來的拓展契機、乃至發展瓶頸,以及當權者的管理判斷。
但讀者千萬別忽略潛藏在字裡行間,科技趨勢發展背後,更多人性的深層與幽微。尤其是創投與華爾街對IT業的影響,更是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有人說:「科技始終基於人性!」;或許《浪潮之巔》無意間揭露出:「科技也會扭曲人性!」。尤其是當人性過度仰賴科技的時候,如何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中學習自我覺察,掌握趨勢的脈動,找到自己的定位,更是一項重要的功課。
《浪潮之巔》除了IT從業人員深度的省思之外;對於商管人士來說,也是了解IT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人生和產業,都如潮起潮落,聰明的人總知道如何在浪潮之巔,擁有寬闊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抉擇。
吳若權
知名行銷企劃顧問
暨業餘作家
2012年3月
『前言-有幸見證歷史』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到幾十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從一百多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Apple)公司、英特爾(Intel)公司、微軟(Microsoft)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和Google公司,也許還有接下來的Facebook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它們都曾經是全球性的帝國,統治著自己所在的產業。
這些公司裡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來都是時代的幸運兒。因為,雖然對於一個公司來講,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它長盛不衰;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講,一生趕上這樣一次浪潮就足夠了。對於一個弄潮的年輕人來講,最幸運的莫過於趕上一波大潮。
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Gr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 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國,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斐勒。這一不符合統計規律的現象的背後有著其必然性,他們都在自己年富力強(30~40歲)時,趕上了美國內戰後的工業革命浪潮。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實業鉅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個高峰年代就是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間,出現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昇陽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和比爾.喬伊(Bill Joy)、戴爾公司的創始人麥克.戴爾(Michael Dell)、Google的創始人賴瑞.佩奇(Larry Page)和瑟吉.布林(Sergey Brin)等,因為他們在自己年富力強時幸運地趕上了資訊革命的大潮。而這恰恰發生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幸親歷了資訊革命的歷史。
要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但是看看過去和現在,我們也許能悟出一些道理。我希望將我這些年來看到的和聽到的人和事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幫助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對當今世界科技產業的發展有系統的瞭解。我會談一談我對每次浪潮的看法,對上述每個公司的看法,以及對其中關鍵人物的認識。在極度商業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和商機是分不開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間接影響到科技浪潮的創業投資公司,諸如KPCB和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以及百年來為科技捧場的投資銀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等等。
本書最初應崔瑾女士的約稿,以部落格的形式在Google黑板報上連載。Just-Pub出版團隊負責人周筠女士讀後一直在熱情地向讀者推薦,並且後來和我約稿出版實體書。這前前後後有三四年的期間,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T)產業的世界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這次在出版實體書時,我不僅補齊了全部的章節,也對原有章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書中適當地保留了一些章節的原貌,以幫助讀者瞭解我的思考過程。
本書的結構有些獨特,經常是介紹完一些公司後,中間穿插著一些其他的話題。一些媒體的朋友問我為什麼這樣組織全書?原因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一些公司決策的原因和它們的商業模式,必須提前介紹和它們相關的IT產業的一些規律。
比如,在介紹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時,就一定會談及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和個人電腦時代的WinTel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微電腦時代IT產業的生態鏈。我們在後面分析其他公司時,又會多次提到這個生態鏈,因此必須在英特爾/微軟之後,其他章節之前,對IT的一些規律先做介紹。而對於影響科技公司業務和發展的幕後推動力,包括投資銀行和創業投資公司,也必須在談及一些公司的決策前,先對其做一番介紹。因此,這本書在章節上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但是,全書基本還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也就是從AT&T和IBM這兩個百年老店講起,到微電腦時代,再到網路時代,以及現在的雲端運算和Web 2.0時代。
在我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和鼓勵,包括李開復博士、崔瑾女士、周筠女士、Google和騰訊的數百名年輕人,以及成千上萬名的部落格讀者。Google北京的工程師吳根清、宿華和單久龍先生幫助我校對了部分章節,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妻子張彥女士和我的母親朱秀珍女士,她們不僅是我部落格的第一讀者,而且在我寫作中給予我不斷的鼓勵和幫助。
吳軍
2011年5月於深圳騰訊公司
『推薦序一』
最早看到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是在Google黑板報上。2007年,任Google資深研究員的吳軍,應邀為Google黑板報撰寫文章,介紹他對網路和IT業界興衰變化的觀察和思考。由於文章篇幅較長,被單列為「浪潮之巔」專欄分次刊出。設立該專欄的直接收穫就是,Google黑板報隨後人氣大增,增加了大批的追隨者。身為《浪潮之巔》的最早一批讀者,我當時就感覺,這個系列完全應該編纂成書,如今,這個感覺變成了現實。
對於吳軍,我比較熟悉,因為在語音辨識領域,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研究興趣,並曾作為同事有過很多交流。吳軍在清華...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有幸見證歷史
第1章 帝國的餘暉—AT&T公司
AT&T 100年來發展得非常健康。雖然它一直受反壟斷法的約束,但是美國政府司法部並沒有真正要過它的命,每一次反壟斷其實是幫助AT&T修枝剪葉,然後讓它發展得更好。
1 百年帝國
2 幾度繁榮
3 利令智昏
4 外來衝擊
結束語
第2章 藍色巨人—IBM公司
葛斯納在到IBM以前也是做(晶)片的,但是,是洋芋片(He also made chips,but potato chips)。
1 趕上機械革命的最後一次浪潮
2 領導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
3 錯過全球資訊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晶)片的
5 保守的創新者
6 內部的優勝劣敗
7 後金融危機時代
結語
第3章 「水果」公司的復興—賈伯斯和蘋果公司
在每一次技術革命中,新技術必須比老的技術有數量級的進步才能站住腳。
1 傳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創輝煌
4 大難不死
5 i十年
結語
第4章 電腦產業的生態鏈
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
1 摩爾定律
2 安迪比爾定律
3 反摩爾定律
結語
第5章 奔騰的心—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的CEO葛洛夫雖然是學者出身,但他同時也是微電腦時代最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數次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CEO。
1 時勢造英雄
2 英特爾、摩托羅拉之戰
3 指令集之爭
4 英特爾和AMD的關係
5 天步艱難
結語
第6章 IT領域的羅馬帝國—微軟公司
當賈伯斯給蓋茲看了新設計的麥金塔個人電腦,以及漂亮的基於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時,蓋茲嚇呆了。那一年,賈伯斯和蓋茲都是26歲。
1 雙雄會
2 亡羊補牢
3 人民戰爭
4 帝國的誕生
5 當世拿破崙
6 尾大不掉
7 條頓堡之役
8 客廳爭奪戰
結語
第7章 網際網路的金門大橋—思科公司
據說史丹佛兩個系的電腦中心主管列昂納德‧.波薩克和珊蒂.勒納要在電腦上寫情書,由於各自管理的網路不同,設備又是亂七八糟,什麼廠商的、什麼協議的都有,互不相容,情書傳遞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兩人乾脆發明了一種能支援各種網路服務器、各種網路通訊協定的路由器。也因此思科公司賴以生存的「多協議路由器」便誕生了。
1 好風憑藉力
2 持續發展的絕招
3 競爭者
4 諾維格定律的宿命
結語
第8章 英名不朽—楊致遠、費羅和雅虎公司
一百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網際網路貢獻最大的人,那麼這兩個人很可能就是楊致遠和費羅。
1 當世福特
2 流量、流量、流量
3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4 既生瑜,何生亮
5 紅巨星
6 自廢武功
結語
第9章 矽谷的見證人—惠普公司
作為矽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見證了矽谷發展的全過程,從無到有,從硬體到軟體,惠普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矽谷歷史的縮影。
1 昔日矽谷之星
2 有爭議的生死抉擇
3 最有爭議的CEO
4 亞洲製造的衝擊
5 峰迴路轉
結語
第10章 沒落的貴族—摩托羅拉公司
如果我們認為公司之中也有所謂的貴族,摩托羅拉無疑可以算一個。曾幾何時,摩托羅拉就是無線通訊的代名詞,同時它還是技術和品質的結晶。
1 二戰的品牌
2 黃金時代
3 基因決定定律
4 銥計畫
5 全線潰敗
6 回天乏力
結語
第11章 矽谷的另一面
美國的矽谷只占國土面積萬分之五,卻創造了無數的商業神話。在這裡,大約每10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國前100強的公司中,矽谷占了四成。
1 成王敗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機會均等
4 矽含量不斷降低
5 亙古而常青
結語
第12章 短暫的春秋—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公司
在人類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1 昇陽公司
2 網威公司
3 網景公司
4 RealNetworks
結語
第13章 幕後的英雄—創業投資
對於想找投資的新創業公司,紅杉創投有一些基本要求—公司的業務要能幾句話就講得清楚。紅杉創投的投資人會給你一張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的有限空間把你想做的事情寫清楚。
1 創投的起源
2 創投的結構
3 創投的過程
4 投資的決策和公司的估價
5 創投的角色
6 著名的創投公司
結語
第14章 資訊產業的規律性
人類的文明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有清除掉阻礙我們進步的那些龐大的恐龍,才能為人類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昔日跨國公司的衰亡,也許是它為我們這個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1 70–20–10律
2 諾維格定律
3 基因決定定律
結語
第15章 矽谷的搖籃—史丹佛大學
二戰後,幫助史丹佛大學解決財政危機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萊德里克.特曼,後來被稱為「矽谷之父」。他仔細研究了史丹佛夫婦的遺囑,發現裡面沒有限制大學出租土地,於是他興奮地聲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建立史丹佛科技園區。
1 充滿傳奇的大學
2 矽谷的支柱
3 紐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4 創業的孵化器
結語
第16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資銀行
華爾街的貪婪既會捧起,也會扼殺一個科技新星。
1 華爾街和美國的金融體系
2 著名的投資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過程
4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5 華爾街與微軟、雅虎和Google的三國演義
結語
第17章 挑戰者—Google公司
Google是個奇怪的地方。也許是因為Google的年輕人太多,他們不懂得傳統也不拘泥傳統,只要認准了對公司對社會有用,就大膽去做了。
1 歷史上最轟動的IPO
2 早期歲月
3 商業模式
4 個人英雄主義和群眾路線
5 絕代雙驕
6 感謝上帝,今天是星期五(TGIF)
7 不作惡
8 不敗的神話
9 秘密軍團
10 雲端運算和資料中心
11 Google的新氣象
12 3G時代
13 進攻,永遠是最好的防守
結語
第18章 成功的轉基因—諾基亞、3M、GE公司
由於科學技術是最革命、發展最快的生產力,一家科技公司要想在幾次技術革命大潮中都能夠立於浪潮之巔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1 從木工廠到手機之王(諾基亞公司)
2 道瓊指數中的常青樹(3M公司)
3 世界最大的聯合體(GE公司)
結語
第19章 印鈔機—最佳的商業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業模式,很多大公司的興起,不是靠技術的革新而是靠商業模式的轉變。
1 Google的廣告系統
2 eBay和亞馬遜的線上市場
3 戴爾的虛擬工廠
4 騰訊的虛擬物品和服務
結語
第20章 Web 2.0
Web 2.0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台,讓用戶可以在平台上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並且提供給其他用戶使用。
1 網際網路的前世今生
2 Web 2.0的特徵
3 著名的Web 2.0公司
4 是革命還是泡沫
結語
第21章 金融風暴的衝擊
雖然全世界在200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裡陷入嚴重的衰退,同時人們的恐懼心理加重了這場危機,雖然在更長一些時間裡我們仍將處於衰退,但是,明天仍然會好起來。今後的44年裡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社會都將獲得長足的發展,就如同過去的44年一樣。—華倫.巴菲特
1 金融危機的成因
2 瑞雪兆豐年:優勝劣敗
3 潛在的商機到處都是
4 格局的變遷
結語
第22章 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保證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和處理資訊,並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與人共用資訊。它的好處是讓全社會的計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 雲端運算的起源
2 雲端運算的本質
3 雲端運算的核心技術和工程
4 對IT產業鏈的顛覆
結語
第23章 下一個Google
雖然我們不知道下一個Google在哪裡,但是可以肯定它不在搜尋領域,這就如同幾年前我們尋找的「下一個微軟」不會是一家軟體公司,而最終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一樣。
1 千億俱樂部
2 歲歲年年人不同
3 新領域
4 關注亞太地區
結語
後記
推薦序
前言 有幸見證歷史
第1章 帝國的餘暉—AT&T公司
AT&T 100年來發展得非常健康。雖然它一直受反壟斷法的約束,但是美國政府司法部並沒有真正要過它的命,每一次反壟斷其實是幫助AT&T修枝剪葉,然後讓它發展得更好。
1 百年帝國
2 幾度繁榮
3 利令智昏
4 外來衝擊
結束語
第2章 藍色巨人—IBM公司
葛斯納在到IBM以前也是做(晶)片的,但是,是洋芋片(He also made chips,but potato chips)。
1 趕上機械革命的最後一次浪潮
2 領導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
3 錯過全球資訊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晶...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