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希望用「通史」的概念,把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裡各個民族的起源、朝代興衰,以及歷史上的雙邊或多角互動關係都包括在裡面,將東亞歷史相互間關聯互動的關係論述清楚。作者將各個平行的國史變成交叉縱橫的網狀區域史,用大區塊的歷史解讀幫助讀者用不同角度去看我們與鄰國的關係與歷史,希望藉由對彼此歷史的瞭解,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客觀地面對歷史全局,進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
我要特別指出,呂先生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值得鼓勵的方向。
──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副院長王汎森序
正理兄一再重複他在〈自序〉裡寫的一句話:「以我個人的看法,比較現代企業的起落和歷史朝代的興衰,其間實在沒有很大的差異。」深獲我心。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序
一個人如果只讀自己國家的歷史,而對別國的歷史所知有限,通常不會知道一個發生在本國的歷史事件究竟會對另一個國家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很少人會聯想到,本國人民所歌頌的豐功偉業,常常是由另一個國家的人民付出代價。
──作者自序
作者簡介:
呂正理,生於台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公司台灣分公司(ICI Taiwan Ltd.)總經理,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並曾參與創辦多家光電和顯示器相關產業的公司。2003年創辦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管理之變革及組織再造;輔導過光電、精密材料、特殊化學品、IC設計、新能源等相關之企業,並協助完成數件併購案。
本書是作者在歷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
章節試閱
朱子儒學傳入高麗
高麗王朝在對蒙古人稱臣入貢以後,與元朝的互動密切。高麗忠烈王年輕時曾經在蒙古做人質,又娶元世祖忽必烈的長公主為王妃。忽必烈為了要遠征日本,在高麗設立征東行省,任命忠烈王為左丞相。忠烈王乾脆下令全國都改穿蒙古人的衣服,和蒙古人一樣編辮子。總之,一切都向蒙古看齊。
忽必烈入主中國之後,以標榜「上尊下卑,三綱五常。」的朱子儒學做為官方哲學,用來當作舉辦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一二八九年(高麗忠烈王十五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高麗學者安裕(或稱安珦)隨忠烈王到達大都(北京)。忽必烈送給忠烈王一部《朱子全書》。這是高麗人第一次接觸到有系統的朱子理學。安珦回到高麗之後,便極力鼓吹朱子理學。許多年後,忠烈王把王位傳給兒子忠宣王,自己又帶著安裕的學生白頤,以及一些學者再次到北京,向元朝的所有博學名儒請益朱子儒學。白頤等人在中國居留多年,攜回儒家經籍上萬卷,回到高麗之後,掀起了朱子儒學的熱潮。經過了幾代,朱子儒學已經成為高麗的儒學正宗。
在同一段時間內,佛教經過三十幾代國王的翼護,漸漸腐敗。僧侶只知大肆擴大寺院,舉辦鋪張的法會,坐擁龐大的寺產及田地,斂財營利。凡此種種,與中國南北朝及唐朝中、晚期都極為相似。中國曾經因為佛教過度發展而發生了四次滅佛事件,稱為「三武一宗」;看起來高麗佛教的災難也不遠了。再從思想史說,宋朝部分的理學家們矢志要維護儒家的正統,把佛教視為異端,極力推展排佛運動,朱熹正是一個代表人物。因而,傳承朱子儒學的高麗學者必然也是要強烈批判佛教,並要消除儒家思想裡的佛教色彩。
朝鮮王朝崇儒抑佛
高麗末期發起攻擊佛教的一大群儒家學者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鄭夢周及鄭道傳。鄭夢周是高麗儒家朱子學派的泰斗,人稱「東方理學之祖」。鄭道傳也是一個大學者,寫了十五篇《佛氏雜辯》,明明白白地說佛教是社會的寄生蟲。鄭夢周及鄭道傳兩人後來都是李成桂的左右手,因而,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以後,佛教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不過李成桂並沒有採取十分激烈的手段,而只是採取度牒制度,限制僧侶的數目,又不准隨意興建或擴充寺廟。然而,當性格剛強的朝鮮太宗李芳遠即位後,對佛教來說,真正是大禍臨頭了。朝鮮太宗下令全國原有的幾千間寺院只留下兩百四十間,其餘全部拆除;和尚、尼姑幾乎都被迫還俗,土地田產被充公,奴婢也都沒入官府。朝鮮佛教受到嚴重打擊,一蹶不振,佛教徒在社會上地位一落千丈。
朝鮮在後來雖然有零星幾位國王對佛教表示同情,但是大部分都秉持「崇儒抑佛」的政策。一代暴君燕山君(一四九四~一五○六年在位)更帶給佛教另一次大災難。燕山君不但廢掉教宗的本寺興德寺及禪宗的首剎檜巖寺,更將首都的圓覺寺改成為妓院。不過燕山君並不是只有針對佛教,因為當時的最高學府成均館也改為宴樂的場所。又過了約四十年,到第十三代朝鮮明宗時,由於國王與王后都虔誠信仰,佛教才又獲得喘息。
士禍與黨爭
在李氏朝鮮王朝的五百多年中,儒家已經獨霸,成為國家唯一的思想及價值標準,儒生是皇親國戚以外社會上地位最高的一個族群。既然沒有人能夠再挑戰儒家,理念不同的官僚於是形成不同的派系而結黨互鬥,因而前有「士禍」,後有「黨爭」。
士禍從朝鮮建國(一三九二年)時已經開始醞釀。李成桂放任兒子李芳遠殺害鄭夢周,除去篡位路上的障礙,使得部分儒生既寒心又不滿,因而有士林派和勳舊派之分。士林派退出朝廷,歸隱林下。朝鮮世祖李瑈又篡位(一四五五年),導致勳舊派也分裂,有更多人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朝鮮第九代成宗(一四六九~一四九四年在位)開始重用士林派的金宗直。士林派於是在朝廷中與勳舊派分庭抗禮。等到成宗的兒子燕山君繼位之後,勳舊派挑起燕山君的仇恨心理而屠殺士林派,「士禍」爆發。從此勳舊派與士林派之間的鬥爭越演越烈,朝鮮許多菁英分子紛紛在鬥爭的過程中死於非命。然而,最終得勝的士林派卻又再次分化,而於第十四代宣祖時(一五六七~一六○八年在位)時轉為黨爭。黨爭所牽涉到的問題遠比士禍複雜,而必須從儒家學術的派系開始說起。
黨爭的背景及其禍害
中國的性理之學在南宋時分成幾個派別,如朱熹的理學派、陸九淵的心學派、張載的氣學派及陳亮的事功派等。其間的差異,在第二十二章已經詳細說明。
朝鮮吸收中國的性理之學,士林派在十六世紀初開始分裂為「理學派」與「氣學派」,相互爭論。後來「理學派」出現一位集大成的大人物,名叫李滉(一五○一~一五七○年),人稱「東方朱子」。「氣學派」也出現一位大人物,名叫李珥(一五三六~一五八三年),人稱「東方聖人」。李滉領導的「嶺南學派」,是朱子哲學的基本教義派,拒斥其他一切的學派,使用極具攻擊性的語言、文字批判所有他認定是不純正的思想及學說,如老莊思想、功利主義、心學派、氣學派等。相對地,李珥的學派稱為「畿湖學派」,對於實務及經世致用也相當關心。這兩個學派之間,原本只是為了學問而爭論,但漸漸擴大為意氣之爭,最後又進一步轉為爭權奪利,而水火不容。
宣祖八年(一五七四年),有兩個大臣沈義謙與金孝元公開決裂。起因其實只是為了要爭一個五品官的主導權,但這個導火線使得過去既存的矛盾爆發開來,所有朝臣被情勢所逼,不得不全部選邊站台。站在金孝元這邊的稱為「東人黨」,大部分是李滉的門人。站在沈義謙那邊的稱為「西人黨」,大部分是李珥的門人。
黨爭開始之後,歷經二百五十幾年而不斷。東人黨得勢之後,又分裂為南人黨及北人黨。北人黨得勢後,又分裂成大北黨、小北黨。但西人黨也沒有消失掉,而是在等待許多年後,又奪權成功,然後又分裂為老西派、少西派;老論派、少論派;僻派、時派等等。
為什麼黨爭可以延續兩百多年呢?這要從「書院制度」說起。
朝鮮建國以後,士林派的儒者既然不得勢,便紛紛選擇隱居山林,在各地設私塾,如崔沖一樣,招收學生講學,不過並沒有大規模的書院。世宗大王注重文教,在城市及鄉村廣設書堂、鄉校,不過博學大儒仍然集中在成均館。朝鮮中宗時,有一個重大的變化發生,國家決定撥給充裕的經費,在部分殷實的農莊之上建立書院。此後地方書院蓬勃發展,到宣祖時已經不下一百所。書院既是依附在農莊之上,不但是士林儒者講學之處,也是被逐出政界的失意政客避居的地方。漸漸地士林不同派別分別佔據各書院,父子相傳,把同族同鄉的子弟聚集起來教育,形成一種血濃於水,師生之情交錯的集合體,難以拆散。書院因而是參加黨爭各黨派的堡壘,各黨派在政治上得勢便援引同黨,執政於廟堂之上,失勢便回到家鄉的書院,等待下一次機會。
為什麼黨爭又會一再分裂呢?
答案很簡單,義理之爭其實不過是表面,黨爭實際上就是在爭權奪利。一個黨派得勝以後,內部的利益往往也是擺不平,總是有貪婪無厭的人希望得到更多,而另一方堅持不讓。於是鬥爭再起,又一次分裂。
黨爭不停另有一個原因,就是從宣祖到英祖的八位國王在位期間,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斷地發生,無一例外。這些問題包括政變、廢立國王、王位繼承人之爭、後宮妃嬪之間爭寵奪權,以及對明朝、日本及女真人之間的外交政策及戰爭,等等。實際上,政治問題與黨爭是互為因果。政治問題使得意見不同的官僚及知識分子發生爭執而分裂,黨派也以鬥爭為目的而製造出新的政治問題,從而開闢新的戰場。
朝鮮第二十一代英祖(一七二四~一七七六年在位)有鑑於惡劣黨爭嚴重傷害國家,即位之後立即推行「蕩平策」。他下詔說:「一廷之中,攻擊為事,一室之內,干戈相尋,如此而國將奚似?」於是召回所有在前朝被放逐的大臣,又費盡心力安排,讓老論、少論、南人、北人四個黨派(稱為四色黨派)都在朝任官,以達到權力平衡,又強力勸使各黨派和睦相處。然而,這種平衡只不過是一個臨時的假象,到了英祖後期,由於世子早逝,王位繼承之爭又使得黨爭劇烈起來了。
(摘自「第23章 佛教及儒家思想在韓國的發展及影響」)
朱子儒學傳入高麗
高麗王朝在對蒙古人稱臣入貢以後,與元朝的互動密切。高麗忠烈王年輕時曾經在蒙古做人質,又娶元世祖忽必烈的長公主為王妃。忽必烈為了要遠征日本,在高麗設立征東行省,任命忠烈王為左丞相。忠烈王乾脆下令全國都改穿蒙古人的衣服,和蒙古人一樣編辮子。總之,一切都向蒙古看齊。
忽必烈入主中國之後,以標榜「上尊下卑,三綱五常。」的朱子儒學做為官方哲學,用來當作舉辦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一二八九年(高麗忠烈王十五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高麗學者安裕(或稱安珦)隨忠烈王到達大都(北...
目錄
目錄
王汎森序
史欽泰序
自序
誌謝
■上冊□
第一卷 歷史源流篇
第1章 遠古的中國──黃河文明的歷史源流
第2章 遠古的中國──從春秋、戰國分裂到秦朝統一
第3章 遠古的中國──從兩漢統一到三國再分裂
第4章 韓國的歷史源流
第5章 日本的歷史源流
第6章 遠古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源流
第7章 台灣原住民的歷史
第二卷 交錯的歷史(西元四至十世紀)
第8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五胡十六國
第9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南北朝
第10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隋、唐、五代及突厥、回紇、吐蕃的興衰
第11章 韓國的三國時代、新羅統一及高麗王朝的建立
第12章 日本的大和、飛鳥、奈良及平安時代
第三卷 交錯的歷史(西元十至十八世紀)
第13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宋、遼、夏、金及蒙古帝國
第14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明朝、北元及滿清建國
第15 中國的治亂循環──清初盛世及中衰
第16章 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第17章 日本的戰國及江戶時代
第18章 韓國的高麗王朝及李氏朝鮮時代
第19章 台灣歷史的開始
■下冊□
第四卷 思想及宗教篇
第20章 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
第21章 道教、佛教、回教及其他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2章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演變及影響
第23章 佛教及儒家思想在韓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4章 神道、佛教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發展及影響
第25章 基督教在中國、日本、朝鮮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卷 近代篇
第26章 西方威脅下的東亞巨變
第27章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
第28章 中國的革命及列強的干涉
第29章 中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30章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韓國及台灣
第31章 二次大戰後東亞的分裂及後續變局
第六卷 歷史的借鏡──論興亡之道
第32章 從中國歷史上的十四次大動亂說起
第33章 國家為什麼會滅亡?
第34章 從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中借鏡
第35章 從成吉思汗的成功之道論組織及變革
第七卷 歷史的借鏡──論人物、思想及價值觀
第36章 從歷史記載及小說論曹操、關羽及諸葛亮
第37章 清談、玄學及竹林七賢
第38章 從岳飛及袁崇煥的兩齣悲劇借鏡
第39章 談武士道
第40章 論戰爭及侵略思想
附錄:中、日、韓、台灣及世界大事年表
目錄
王汎森序
史欽泰序
自序
誌謝
■上冊□
第一卷 歷史源流篇
第1章 遠古的中國──黃河文明的歷史源流
第2章 遠古的中國──從春秋、戰國分裂到秦朝統一
第3章 遠古的中國──從兩漢統一到三國再分裂
第4章 韓國的歷史源流
第5章 日本的歷史源流
第6章 遠古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源流
第7章 台灣原住民的歷史
第二卷 交錯的歷史(西元四至十世紀)
第8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五胡十六國
第9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南北朝
第10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隋、唐、五代及突厥、回紇、吐蕃的興衰
第11章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