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遊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的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商業活動、軍對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文明的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強敵瑞典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衣奴制。女皇的業績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度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覆中,這個在傳統和現在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爾斯泰等一批俄羅斯知識份子希望能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俄羅斯逐漸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
突顯兩岸思考差異、強調台灣在地觀點
耗時近三年完成的「大國崛起」系列影集將精采內容編輯成八冊圖文書,青林國際出版公司將各書大道行思部分單獨抽出、獨立成冊,並邀請國內二十餘位學者專家適當地加入台灣觀點,以呈現台、中兩地的差異趣味,也提供給國內讀者對比兩地觀點的思考空間。
全方位剖析世界強權形成要素
從各國教育、法律、政治、經濟等制度層面,呈現大國之所以興盛的因素與過程。考據、論理的功夫紮實,有別於目前坊間其他同類圖書,特偏重趣味而少見省思的編輯取向。
兼具閱讀深度與廣度
有別於紀錄片濃縮重大事件始末,《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著重完整鋪陳事件演變過程,從各方面深入分析大國從興盛到殞落的關鍵轉捩點,更具閱讀深度與參考廣度。完整收錄製作團隊幕後編輯過程與採訪素材,對於DVD影集內容的豐富度與完整性有更完美的呈現。
廣邀世界各國百餘位頂尖學者對談
深入訪談各國百餘位來自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頂尖學者,反映出各國學者對於該國崛起相關問題的思考,對了解各國現階段對世界歷史與現實的認知,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政大科管所2008年科技管理百大好書推薦
名人推薦:
拋棄意識形態 從歷史探索世界脈動無任所大使 陸 以 正 序
歷時三年,動員數以百計的紀錄片專業人才,敦請學者專家提供原始資料,派遣多組人員分赴九個國家實地拍攝,又經各國駐華大使館轉請本國政府協助,北京中央電視台在二○○六年十一月起播出的十二集《大國崛起》電視紀錄片,一開始就在全球華人地區造成轟動。
有朋友從上海來,帶了DVD片送給我,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底看完後,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如片中影像與旁白絲毫不涉意識形態,完全沒有說教,純以史事為根據,客觀地探討這九個國家何以能在特定時空裏,成為世界霸權的表面與潛在的原因。
電視紀錄片播映的同時,中央電視台集體編撰、也以《大國崛起》為題、八大本厚厚的系列圖文書,由大陸的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印行。如此高級的紙張與精美的印刷、裝訂在任何國家都很少見。二○○七年元月時,台灣的青林國際迅即取得正體字版權,以更高標準印行這套系列圖文書,也應該獲得海內外思考歷史起伏、關懷民族前途者的注意。
一九七九至一九九○年間,我有幸先奉派駐奧匈帝國舊都維也納,後調中美洲古都瓜地馬拉,因而對歐洲中古史,尤其領域從西班牙與奧地利,一直延伸到荷蘭的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後裔伊莎貝爾女王發生極大興趣,讀了不少西班牙文和英文的書籍。書中並未介紹哈布斯堡王朝,但西班牙確實是它的一支。若無這些機緣遇合,我也不敢承擔為本叢書寫序的責任。
任何人想把近五百年縱橫世界最重要的事件要言不煩地納入九冊書裏,是極其艱難的任務。好在每一本都有獨立的內,雖與另八本呼應,卻不具連貫性;雖宜連續閱讀,卻又各自獨立。顯現自成一書的用心,想法與我不謀而合。
《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能夠問世,起自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所說,要用「深遠的歷史眼光,寬廣的世界眼光」去看其他國家歷史發展提供的經驗教訓。《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編輯確實遵照他指出的方向,發揮已達極致。
使我佩服的另一點,是他們既未把一四○五年起鄭和下西洋的艨艟艦隊拿來與一四九二年才出航由哥倫布率領的三條小船相比;更對一七九二年英國公使馬戛爾尼求見乾隆皇帝的故事,直斥為「聾子與瞎子的對話」,完全擺脫了大國沙文主義思想,難能可貴。我是歷史迷,尤喜讀中西交通史,但我完全同意中央電視台編製團隊將大國崛起的開始定位於一五○○年左右,然後大約每百年做一切割。當時中國文明雖領先各國,卻自視為世界中心,對境外一切茫無所知,與歐洲人的夜郎自大如出一轍,所以不該提,也不值得提。
從十六世紀起,《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選出每百年最重要的脈動:十六世紀為要尋找免使食物敗壞的香料;在英國,則是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十七世紀殖民新大陸,讓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世界霸權;達伽瑪發現印度洋後,歐洲人才對地球有了概念。十八世紀法國路易十四以一句「朕即國家」,把專制君權擴充到最高點。十九世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稱帝,反而埋下民主自由的種籽,同時也記錄了日本、俄羅斯與德國的崛起。二十世紀則因兩次世界大戰,最後導致美國稱霸。上下五百年,縱橫全世界,卻條理如此分明,很不容易做到。
我讀歷史有幾項心得,願藉此機會與讀者共享。其一就是任何帝國的崛起,頂層菁英份子固然不可或缺,但也不能沒有底層的廉價勞工。說得清楚些,建立一個大帝國,僅賴軍事征服是不夠的,同時必須有政治安撫與經濟開發,方能持。葡萄牙與西班牙帝國之成為過眼煙雲,正因為它們只知從殖民地搜刮金銀,運回母國後,浪費在無盡無休的宗教戰爭,連本國人民都未能分享其利。
之後的各國都學聰明了:重商主義的荷蘭,雖開創了國際貿易與銀行信用的觀念,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仍在今日的印尼有用之不竭的勞工。英、法帝國主義懂得把殖民地當做原料供應地、成品銷售市場兼低價勞工的來源,適逢工業革命初期,所以經歷二百多年不衰。美國至今每年仍吸引世界各國數以萬計的移民,裏面有愛因斯坦般的菁英科技人,卻也有大批拉丁裔人的賤價勞力,因而才能不斷擴張、更新,至今仍無停頓跡象。
不可否認地,中國二十幾年來急速開放改革,結果是貧富差距加大,農民湧入都市,老實說,各大城裏的「流動人口」就是廉價勞力的來源。凡自由社會均有階級存在,古今中外都一樣。台灣也有幾十萬合法與非法外勞,不必隱諱。只是在今日大陸政治環境下,不宜刻畫階級意識,可以諒解。雖可避而不談,卻不能不坦承它是國家崛起的一項必要因素。
其二,中國固有的歷史觀,從來就自當政者觀點出發,用意在教導君王如何治理天下。《資治通鑒》的書名已明白昭,用意與義大利馬基雅維利的《王子》(The Prince)一書並無二致。二十五史裏多的是賢相名將的列傳,僅《史記》與前後《漢書》對諸子百家有所描述,嗣後就絕跡了。
到了近代,我查過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與五百三十六卷的《清史稿》目錄,雖然連「貳臣」與流寇都有列傳,卻找不到容閎、嚴復、魏易、辜鴻銘等在「西學東漸」時的啟蒙人物,可見儒家獨尊如何侷限了中國人思想的自由發展。
相形之下,《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強調五百年來引導這九個國家在各方面發展的人物或事件,發人深思。以英國為,從牛頓開始,瓦特、亞當‧斯密、威靈頓公爵、〈大憲章〉和維多利亞女王有什麼共通點?實在不多,但他們卻塑造了英國兩百年的霸權。
法國有笛卡爾、路易十四與十六兩位專制君主、盧梭、孟德斯鳩、拿破崙和戴高樂。是這些互不關連的事物一起創造了大國的歷史,與中國只有改朝換代不可同日而語。
從台灣觀點出發,我們該怎樣看待《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帶來的震撼呢?像鴕鳥般把頭埋在沙堆裏,假裝看不見嗎?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早日歸順,以便分一杯羹?
《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讀者如認真消化了這部劃時代作品的內容,就知道崛起不是一朝一夕可致。它需要全國各個階級共同長時期努力合作,至少五十年或一百年後,方見端倪。
台灣今日需要保持頭腦冷靜,營造和平相處的氣氛,敞開心胸與中國大陸修好,用兄弟般的關懷,幫助一個自由、民主社會早日誕生。但也不能放棄保衛自己的實力,唯自尊始能換取對手的尊重。
看得更深一些,九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曾面對強敵環歭的局面,應付得宜,方能繼續崛起,應付不當,則阻礙橫生。大陸在胡溫體制下,早藉〈反分裂法〉劃下清楚的紅線,越此一步,即使美、日聯手也救不了台灣。當政者如謹守分,正可與對岸作和平發展的競賽。大陸也深知唯有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避免虎視眈眈的外來干涉,兩全其美,均享其。
這是一部好書,我願意鄭重向海內外華人讀者推薦。二○○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台北
媒體推薦:
聯合晚報好書推介(2008.6.9)中國時報開卷書評推介(2008.8.26)商業週刊書摘推介(1021期)
得獎紀錄:政大科管所2008年科技管理百大好書推薦名人推薦:拋棄意識形態 從歷史探索世界脈動無任所大使 陸 以 正 序
歷時三年,動員數以百計的紀錄片專業人才,敦請學者專家提供原始資料,派遣多組人員分赴九個國家實地拍攝,又經各國駐華大使館轉請本國政府協助,北京中央電視台在二○○六年十一月起播出的十二集《大國崛起》電視紀錄片,一開始就在全球華人地區造成轟動。
有朋友從上海來,帶了DVD片送給我,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底看完後,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如片中影像與旁白絲毫不涉意識形態,完全沒有說教,純以史事為根據,...
章節試閱
一、學徒
在今天的荷蘭贊丹鎮,有一個供遊人參觀的古老造船廠。
1697年的8月,贊丹鎮船廠來了一群學習造船的俄國留學生。留學生們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鑿木頭、造軍艦、學駕船,還獲得了造船技術合格證書。
冬天到來的時候,由這些學生製造的一艘木製三桅巡洋艦在這裡的海域下水了。
學生中最出色的是一個名為「 彼得」的人,自稱是個下士,師傅和工友們都推薦他為「優秀工匠」,因為他不僅學會了船舶建築學和繪圖技術,而且已達到專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造船廠的廠長還親自給他披上綬帶,頒發了證書。
彼得和留學生們屬於一個250人的俄國大使團,除了荷蘭,這個大使團還到了瑞典、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家。
身高兩公尺多的彼得是大使團裡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有著令人驚訝的學習能力。除了當木匠之外,彼得還在各國學習了數學、天文學、繪畫、解剖學、印刷,他向婦女學紡織技術,甚至參加外科手術,還學會了替人拔牙。
學習之餘,彼得總是去博物館和各種工廠,訪問學者和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工匠們傳說他是俄國沙皇。
沒錯,這位對一切都深感興趣的俄國人正是15年前登基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特別為出國訂製了一個印章,上面刻著一句話:「我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
一國之君以這樣的方式尋師問道,這一空前絕後的行動,締造了俄國關注世界發展的開放姿態,也使俄國獲得了用世界的發展來衡量自身發展的開闊視野。
彼得一世是俄國歷代君主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這也使得俄國此後的道路與眾不同。因為,俄國社會的變革是由君主來推動的,社會的前進源自君主的力量。
那麽,是什麽讓這位君主產生了改革的動力,並甘願親自來做一個西方的學生呢?
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其實在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深切地向西方凝眸的是10世紀的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他廢除多神教,從拜占庭引入東正教,命令基輔市民跳到聶伯河集體接受洗禮。
這是俄羅斯第一次向西方靠攏,與歐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聯繫。但是13世紀來自東方的劍斬斷了俄羅斯「西方化」的進程,蒙古鐵騎開始了在東方的統治。
蒙古高原上湧來的劍與火佔領了俄羅斯達兩個世紀,這為俄羅斯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東方的血液。俄羅斯在苦澀的浸泡中,以深沉的忍耐悟出了東方以柔克剛的真諦,學會了在廣袤疆域上後發制人的苦戰功夫。
更重要的是蒙古200多年的統治讓俄羅斯形成了個人服從於團體的意識及全民皆兵,或者說是普遍服役的觀念,而君主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雖然後來許多人因為蒙古的殘酷統治而對東方抱有一種混合著鄙視與畏懼的排斥心態,但這些蒙古的觀念卻早已融入俄羅斯心靈。
俄羅斯用200多年的時間打敗蒙古人,西方再一次進入俄羅斯的視線。
1472年,一場盛大的儀式在莫斯科舉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一位佩戴著雙頭鷹徽記的公主,她叫索菲婭,來自被鄂圖曼土耳其滅亡的拜占庭帝國。
羅馬的教宗把索菲婭嫁給俄羅斯,是為了藉以對付鄂圖曼土耳其,但這不是俄羅斯的目的。當公主帶著雙頭鷹踏上俄羅斯的那一刻起,俄羅斯便與基督教世界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係。
伊凡三世宣佈自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同時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國徽,並且宣佈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還給自己冠以「TSAR(凱撒的俄語發音)」的頭銜,音譯就是「沙皇」。正是由此開始,雙頭鷹徽記被俄羅斯繼承下來,並成為俄羅斯的象徵。
俄羅斯認為自己是基督教最正統的傳人,在此後的歲月裡,俄羅斯人在宗教精神上是非常自豪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統,而整個西歐的基督精神早已走入歧路,因此俄羅斯擁有拯救世界的責任,而世界則應該服從他們的領導。
正如俄羅斯一位修道院長老在給伊凡三世之子瓦西裡三世上書時所說:「至高至貴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您將取代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因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將統一於您的王國,您將成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可以說,遠在那個時代,俄羅斯的大國意識便和宗教情懷緊緊糾纏在一起,成為一種全民的訴求。杜思妥耶夫斯基在定義如何做一個俄國人時,說:「努力使歐洲的諸種矛盾得到化解,在自己俄國的心靈裡指出歐洲苦悶解脫的出路,把各個弟兄間的兄弟情誼帶進心靈之中,最後按照基督福音教導,使各民族間達到普遍的和諧。」
即使到了今天,大國的情結依然在推動俄羅斯前行。
1547年,伊凡四世乾脆廢除大公稱號,宣佈自己為全俄羅斯的沙皇,在俄國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 「沙皇」,這個詞意味著像古羅馬統治者凱撒一樣的權力,他運用雷霆般的殘酷手段在俄羅斯確立起沙皇專制統治,而這種沙皇專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其實,在對國家的絕對權力的控制上,俄國的沙皇們遠遠超過了羅馬的凱撒。
俄羅斯的沙皇們對權力的理解是蒙古式的,但他們把西方的宗教與權力緊緊滲透在一起,他們不僅是世俗的統治者,還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
與此相適應,深受這種宗教力量影響的俄羅斯農民總是對沙皇抱有一種本能的親近,他們常常親密地稱沙皇是「小父親」。至於自己所受的苦難自然與「小父親」無關,那是「小父親」身邊的奸臣所為。
那麽就「清君側」吧!但這通常也不會是俄羅斯農民的選擇,他們往往會逆來順受。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東正教教義中的「原罪」,他們認為人人生而有罪,在世就是為了經受苦難來實現救贖,主人的鞭撻、沙皇的暴政都不過是上帝要自己受苦受難來獲得靈魂的拯救。
這種對集權和沙皇的親近,不僅在農民中是如此,在高級知識分子中也是如此,如19世紀一位俄羅斯著名的思想家所說:「我從來認為人類只應追隨自己的天然領袖,即上帝冊封的君主,只應追隨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從上天本身那裡領受使命並有能力實現這一使命的那個人,沿著那條能夠使自己真正進步的道路前進。」
正如馬克思評價說:「俄國沙皇把北方征服者的軍事統治同拜占庭皇帝後裔的神權專制制度合為一體,從而同時成為他的臣民在地上的主人和在天上的庇護者。」
當然東、西方的因素並不僅僅給沙皇們帶來權力,也給俄羅斯的道路帶來許多困惑。走東方的道路還是西方的道路,這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經常引起激烈的爭吵,甚至成為俄羅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正如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說:「東方與西方兩股世界歷史潮流在俄羅斯發生碰撞,俄羅斯處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俄羅斯就像這雄視東西的雙頭鷹,兼有東、西方文化的淵源。
也許正是東、西方兩股力量塑造了俄羅斯之鷹。
史海鉤沉:雙 頭 鷹
俄羅斯國徽,整體是紅色盾牌,上面有一隻振翅欲起的雙頭鷹,掌握金球與權杖。
中間那個白馬、藍袍、銀甲的屠龍勇士是聖喬治。他在西元260年出生於巴勒斯坦,後來成為羅馬騎兵軍官,驍勇善戰。他因試圖阻止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於西元303年被殺。西元494年被教宗格拉修一世封為聖徒。
聖喬治在西方有種種傳說,諸如聖喬治屠龍、聖喬治救少女等。不管故事是否真實,都傳達了保護弱者、直面侵略者的犧牲精神。聖喬治「保護聖徒」,象徵著拯救無防禦者和消滅壓迫者的正義力量。
雙頭鷹最早是羅馬軍團的標記,曾經飄揚在大半個歐洲大陸和亞、非的一部分。後來隨著羅馬的分裂,雙頭鷹由東羅馬帝國所繼承,成為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皇家徽記。
拜占庭帝國曾橫跨歐亞大陸,虎視東西。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輝煌一時的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個弟弟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婭•帕列奧洛格逃到羅馬。兄妹3人由羅馬教宗撫養成人。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羅馬教廷將索菲婭嫁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497年,雙頭鷹首次出現在伊凡三世的國璽上。此後,歷代沙皇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到1882年亞歷山大二世時,雙頭鷹國徽完全固定下來。
在當時的國徽上,雙頭鷹頭戴三頂皇冠。兩頂小皇冠象徵著俄羅斯東、西部諸公國分享權利;大皇冠淩駕於兩頂小皇冠之上,象徵著俄羅斯統一於沙皇的最高權力之下;鷹爪上的金球和權杖象徵著沙皇專制王權;聖喬治屠龍,寓意著光明必然戰勝邪惡。
赫爾岑曾經說:「我們望著不同的方向,與此同時,卻又像有顆共同的心臟在跳動。」這是對俄羅斯國徽的經典解釋。
1917年11月1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頒佈《關於取消等級制度和文職官員的命令》,俄羅斯等級標誌、勳章、國旗和國徽均被廢除。
1993年11月30日,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簽署《俄羅斯聯邦國徽令》,雙頭鷹「飛」回到俄羅斯國徽上。
2000年,俄羅斯國家杜馬從法律上確定了雙頭鷹是俄羅斯的國家象徵。
逝去的時光改變了一切,雙頭鷹的回歸也被賦予了新的寓意。鷹首上繪有彼得大帝的三頂王冠,象徵新時期整個俄羅斯聯邦及其主體的主權;金球和權杖代表統一國家和國家權力;聖喬治象徵善良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表明全體人民捍衛自由與獨立的決心與勇氣。
獨家訪談:謝•葉辛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
俄羅斯性格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話題,這種性格恐怕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這個性格裡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特點,包括善良、好客,也有一些非常複雜的方面。
總體上講,俄羅斯人非常開放,俄羅斯人非常適應非個性的社會生活,我們可以一輩子都對抗世界,僅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也就出現了所謂的「俄羅斯團體」。因此我們也就有了社會主義,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在一起共同來完成的。當我們在一起,當我們聯合起來的時候,我們就非常的強大。
當我們為了一種思想或者圍繞著一個人團結起來的時候,你明白我們非常需要英雄,為了這個英雄,我們可以戰鬥到最後。
我這樣想,有了寬廣的心,就有了廣闊的俄羅斯土地。俄羅斯的胸懷很適合於「寬闊」這個詞,我認為寬闊的心靈不可能植根於不廣闊的土地。
一切都處於一定的聯繫之中,處於一定的比例中。當然了,寬闊(的大地)有著自己的作用,但是一切都不是來自於寬闊(的大地),而是來自於一個人的心靈。
獨家訪談:索科洛夫•安•康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談俄羅斯性格就像談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性格一樣,可以理解為自己對本民族的一個完整的、舊有的概念,或者是其他民族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理解,整個理解老是在變化。
俄羅斯的性格首先是寬廣的心靈,譬如談起德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循規蹈矩,而俄羅斯人不具備循規蹈矩的性格。
另外一個特點是熱情好客,我要說寬闊的心靈並不是所有的、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的。例如波羅的海那些國家的人,他們就沒有什麽寬廣的概念,比較拘謹。
俄羅斯民族性格另一個特點是服從,覺得自己應該屬於某一個集體。
2沒有護欄的嬰兒車。
烏拉山是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界碑以東是亞洲,以西是歐洲。歐亞大陸北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是俄羅斯的舞臺。做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它的歷史是從16世紀初開始的。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加冕,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沙皇俄國迅速向東擴張,越過烏拉山,侵入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國家版圖急劇擴大。
鷹是視野廣闊的猛禽,更何況是雙頭鷹。伊凡四世之後的新興俄羅斯像鷹一樣野心勃勃地注視著歐亞大陸。
擴張就意味著戰爭,戰爭成了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
西元800至1237年間,俄羅斯每4年擊退一次外來進攻。
在西元1240至1462年間,222年裡,俄羅斯共擊退了200多次入侵,達到了每年1次的頻率。
俄羅斯剛趕走強敵就開始大規模擴張,這種過渡十分自然,似乎一瞬間就完成了角色轉變。
蒙古鐵騎使俄羅斯感到自己就像「沒有護欄的嬰兒車」,沒有天然的山嶽險隘阻擋來自東、西方的威脅。
消除這種天然的不安全感和對外界的不信任感成為俄羅斯歷任統治者的戰略訴求,在他們看來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就是最大限度擴大疆域,把「嬰兒車」造就成領土廣闊、令人生畏的大帝國。
索菲婭協助伊凡三世把俄羅斯的土地基本統一起來,緊接著,俄羅斯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張,到16世紀中期,領土面積已經擴大到280萬平方公里。
西元1370至1895年,525 年裡,俄羅斯有329年在打仗,也就是說每三年中有兩年在作戰。透過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高加索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僅彼得一世在位的36年就進行了53次戰爭,平均半年多就要打一仗。
凱薩琳二世在位的34年也是戰火連天。她曾經得意地說:「我兩手空空來到俄羅斯,我現在終於透過我的努力為俄羅斯送上了我的嫁妝,這就是克裡米亞和波蘭。」
在俄羅斯歷史上,不但經常發生戰爭,而且幾乎和每一個鄰國都發生過戰爭,如果說最早是抵抗外來入侵,那麽在後來俄羅斯自己也成為入侵者,這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在帝國擴張中,貴族們獲得物質利益,人民獲得心理滿足。俄國不是一個國家,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獲得的領土有無經濟價值並不重要,空間本身就已說明俄羅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廣闊的大地使俄羅斯民族的內心感到安全。
這也許就是俄羅斯在500年的時光中不停地向外擴展疆界的心理基礎。它直到20世紀初才停止前進的腳步。
那時它已擁有世界土地的六分之一,東西長達15000公里。當夜晚降臨西邊的彼得堡時,在東邊的海參崴,天已破曉。
3我絕不認為俄羅斯是最好的地方。
不過在彼得一世接任之前,俄國雖然已經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領土面積世界第一的大國。但這個大國是一個封閉的國家。
俄國基本上是一個內陸國。周邊的北極海和太平洋,因為常年嚴寒和荒無人煙,不適合航海;而通往波羅的海的道路上有瑞典阻擋,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擋。這兩個國家隔斷了俄國與歐洲的直接聯繫,還常常侵入俄羅斯,燒殺搶掠。
在歐洲眼中,俄羅斯是一個蠻荒、落後、野蠻的國家,在歐洲舞臺沒有一個相稱的位置,俄國的聲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觀點的大哲學家笛卡爾,認為俄羅斯的重要性還不如神聖羅馬帝國中最小的日耳曼公國,俄羅斯被置於歐洲視野之外。
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俄國對於歐洲各國也總是心存疑慮。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皇村,這個距離莫斯科7公里的地方,曾經被稱做「日耳曼郊區」。
17世紀中期,這裡是外國人在俄國集中居住的地方。沙皇政府這樣做的原因是想儘量減少外國人與本國人的接觸。與此同時,幾個世紀以來,普通俄國人被禁止直接出國旅行。
彼得的父親,老沙皇阿列克謝曾經發佈詔令說:「俄國人不得離開自己的國土,因為到了國外,他們將學到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染上其他國家人民的思想,這是很可怕的。」
但是要保持俄羅斯的正常運轉和發展,又不得不依賴一些外國技術人員,甚至一些軍隊指揮官也由外國傭兵擔任,他們有時甚至在戰爭關鍵時刻叛變投降。雖然明知如此,俄國依然離不開他們,因為俄國缺少像樣的人才。事實上,俄國沒有真正的常備軍,沒有海軍。
因為宮廷鬥爭的原因,少年彼得就生活在「日耳曼郊區」的附近,他從那裡的外國人口中知道了遠方的世界。彼得對歐洲和海洋充滿興趣,他說:「我絶不認為俄羅斯是最好的地方,我打算從宮廷侍衛中挑選50個年輕人,到歐洲去看看,到各個國家留學,一切從頭學起。」
彼得之所以認為俄羅斯不是最好的地方,是因為封閉的地理位置和同樣封閉的心靈,已經使俄國全面落後於歐洲各國。
此時,荷蘭已經輝煌了近百年,17世紀的荷蘭人幾乎控制了全世界的海洋貿易,相對寬容、自由的環境使國家充滿活力。
英國在17世紀裡完成了政治變革,君主立憲制初步建立。牛頓對宇宙的認識帶動了一個科學的時代,整個國家處於快速上升的時期。
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帶領下,在17世紀中葉成為歐陸首強。法國的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巴黎成為整個歐洲競相模仿的榜樣。
而此時的俄國東正教會認為,西方的科學文化可能腐化俄國社會,大多數俄國人本能上對先進的知識抱有一種排斥和畏懼心理。
與此時的西歐相比,俄國經濟落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而且在農奴制控制下,農業的發展水準和效率都很低。
在這個國家裡,95%的人是農奴,極度窮困,每一口飯都得靠辛苦耕耘和上天的恩賜。半數的孩子過不了第一年就會夭折,能活到40歲的人被認為非常幸運。
文化也一樣落後。連貴族中都有很多人沒有受過教育,平民中上過學的就更少了。即使在首都莫斯科,100個人中識字的也不超過3個。
城鎮非常原始,房屋基本上都是木製的,道路沒有怎麽修整過,乾燥的季節四處塵土飛揚,雨季泥濘難行,冬天常常大雪封門,人們只好在房裡用酒精打發時光。
面對這一切的落後,大多數人以為世界本該如此,俄羅斯以外的世界對人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甚至可能是魔鬼撒旦誘人墮落的邪惡幻夢。
後世的人們如此評價當時的俄國:「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彼得大帝之前的俄羅斯社會和家庭生活方式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下列景象:有力量卻很軟弱,有巨大的財富卻很貧窮,有頭腦卻無思想,有靈氣卻很蠢笨,無論在習俗和生活條件方面還是在訴訟和判刑方面,都在貶低和侮辱人的尊嚴,而且是在基督教存在的情況下貶低人的尊嚴。」
17世紀末,一位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現了。他將用君主的強權帶領俄國向西而行,走上強國之路。不過,在此之前,他先得承受住權力之爭的考驗。
俄國沙皇的寶座與其他國家的王位一樣,要登上它必須付出血的代價。而俄國的皇座也許更為血腥。
獨家訪談:彼沃沃洛夫
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彼得一世去歐洲學習時的俄羅斯狀況
17世紀末的俄羅斯處於危機狀態,舊的發展道路已完全喪失了優勢,此時應該尋找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彼得於1697年前往歐洲學習,待了一年半,這可以稱之為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彼得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身分去歐洲的,而不是以沙皇的神聖身分。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彼得之前的俄羅斯,沙皇實際上意味著上帝的化身。可是突然間,上帝變成了荷蘭人、日耳曼人的學生。
彼得大帝之前的俄羅斯很封閉,如果家裡來過一位外國人,那麼主人會在他走後,脫掉衣服,把它們燒掉,讓房間重新通風,然後請神父重新進行洗禮。但彼得大帝卻跑到歐洲去學習,這對俄羅斯人來講簡直是個葬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他們認為自己是唯一掌握宗教真理的民族,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法律存在和生活的,而其他民族和國家非常的落後。但突然,他們的彼得大帝卻變成了日耳曼人和荷蘭人的普通學生,因此就出現了一種說法,說那個人不是彼得大帝,他被人替換了,真正的沙皇已經被殺了。
俄羅斯後來走的就是彼得大帝指引的路,我不認為這是最好的導路,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改革,改革當然需要,但是彼得大帝選擇的好像是最不好的一條改革道路。這種情形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經常發生,這條道路非常的可怕,具有強迫力,是流血的道路。根本就沒考慮到任何一點俄羅斯的特性和國家的歷史。好像在他之前俄羅斯歷史就不存在,似乎俄羅斯歷史就是一張白紙,由他重新書寫,重新繪製在他之前的俄羅斯千年歷史。我認為這是一場悲劇,這是一個錯誤,但是很遺憾俄羅斯的歷史就是這樣形成的。
◆彼得時代的歐洲
歐洲其他國家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17世紀的前半段,歐洲發生了長達30年之久的宗教戰爭,當時的歐洲分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他們相互屠殺,日耳曼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這場戰爭。17世紀的後半段,也就是彼得改革前,這段時間是平穩的階段,歐洲恢復了元氣,經濟發展,科學、文化繁榮,英國產生了牛頓這位偉大物理學家、哲學家。
這段時間是君主專制體制形成時期,在法國、日耳曼出現了開明的君主專制體制,在英國出現了議會制。17世紀後半段,歐洲發展得非常快,而俄羅斯此時更顯落後。因此俄羅斯要有改變,包括在軍事方面。當時的歐洲經常發生戰爭,而俄羅斯軍隊只一次顯示出它根本就不能勝任自己的職責,不管是在軍事藝術方面,還是在軍事技術方面。在教育方面也顯得很落後。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俄羅斯落後歐洲很多,俄羅斯是歐洲的鄰居。我不認為俄羅斯是歐洲的一部分。也許,中國人會認為俄羅斯是歐洲國家,我認為俄羅斯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文明,這些都不屬於歐洲。俄羅斯可以被看做是歐洲的農民,這可能是唯一能使俄羅斯和歐洲有聯繫的一點。其他的地方並不像歐洲,不管是歷史還是氣候條件,包括經濟、政治,甚至於我們的東正教也與歐洲的天主教和新教不同。
彼得的學習及後來的改革,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強大的軍隊,特別是海軍,擁有進入各大海洋,包括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也就是在北邊和南部都有出海口。
彼得明白,為達此目的必須有受過西方教育的工程技術和軍事人員,這是最主要的。他在其他方面,包括社會、文化方面的改革,都是以此為出發點。
因此,他長期和瑞典人作戰,僅僅只是為了實現這些目的。他是一個有著堅定目標的人,為此他必須向歐洲學習。我不認為他有一個具體的改革方案。但是我要強調他是一個非凡的人,他不會在任何犧牲面前停止自己的腳步,比如說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他殺死了不支持自己改革的兒子。他不顧一切。
◆與瑞典的戰爭
在很早以前,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有出海口,就是做為俄羅斯一部分、處於東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公國。俄羅斯在800年前通過波羅的海與西方進行積極的貿易。然後俄羅斯喪失了這些出海口,這些領土被瑞典和其他一些國家所奪取,包括立陶宛人、波蘭人等。
俄國沙皇從伊凡雷帝開始,一直試圖重新奪回出海口,其目的是貿易。當時俄國人想獲得面向黑海的出海口,因為那裡氣候比較溫暖,而且南歐比北歐發達,但是俄國人沒能獲得黑海出海口,因為處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之下的克裡米亞韃靼人不願意給俄國人出海口。彼得大帝當時希望在現在的敖得薩建立聖彼得堡,但土耳其人不願意,彼得大帝在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中遭到失敗。之後,他做出最終決定,把聖彼得堡城建在現在所處的位置。這就成了加強與歐洲聯繫的推動力。因此偉大的普希金說彼得大帝打開了通向歐洲的窗戶。俄羅斯開始與歐洲做貿易,逐漸地向歐洲接近。和歐洲做貿易對俄國經濟來說非常重要,歐洲有俄羅斯不生產的產品和值得俄國學習的技術。
在彼得大帝於1725年元月去世以後,彼得以全國之力創建的海軍艦隊隨之不復存在,首都又遷回了莫斯科,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遷回聖彼得堡。從某種程度說,彼得大帝一生功業遭受了失敗,首都遷回了莫斯科,海軍艦隊也沒有了。
4這種遊戲卻成了步入真正事業的起點。
1672年 5月30日清晨,莫斯科聖母升天大教堂的鐘聲突然響起,隨後整個莫斯科數百口大鐘發出了悠遠的響聲。按照傳統,人們意識到有一位皇子降生了。
此時,老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滿心歡喜,因為他雖然兒女眾多,但女兒個個健壯,兒子們卻都身體孱弱,5子只活下來3個,活下來的長子得了敗血病,次子眼睛近乎失明,智力低下。而第二個皇后為他新生的這個兒子身體健康,欣喜的老沙皇為他取名彼得。
彼得的運氣不好,剛長到4歲,老沙皇就突然病逝,病弱的長子被大貴族們捧上皇位,但不久也死去。如此一來,圍繞著次子伊凡和三子彼得形成了相對立的兩派,一派以索菲婭公主為首擁立伊凡,執掌大權,另一派以皇后為首,卻沒有多少實權。
經過一系列的血腥爭鬥,索菲婭公主得到了射擊軍的支持,兵圍皇宮,皇后的眾多親屬人頭落地,一顆顆頭顱被挑到射擊軍的矛尖上。此情此景讓彼得深受刺激,一生都在殘暴與恐懼之間彷徨,人們懷疑彼得偶爾發作的歇斯底里就源於此時。
最後,兩位皇子都登上了皇座,而真正的大權卻集中在索菲婭公主的手裡。彼得與伊凡僅僅是裝裝門面。但此時,彼得已經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瑞典大使館秘書描寫過一次接見的情景:
「在鋪著土耳其地毯的接見廳裡,在聖像下麵的兩把銀交椅上坐著一對沙皇,他們身穿朝服,上面綴滿閃閃發光的貴重寶石。為兄的帽子低得壓著眉頭,目光低垂,旁若無人,幾乎紋絲不動地坐在那裡。弟弟雙目掃視眾人,他面容開朗,容貌俊秀,每當臣下稟告時,他身上便散發出一種青春的活力。」
為了避禍,彼得的母親將他帶到莫斯科郊外的皇家莊園,希望韜光養晦,靜待彼得長成。但不知為什麽,彼得的教育被安排得十分簡單,老師只教他寫信和背誦祈禱書,以至於彼得到死的時候,還是錯字連篇。但好在彼得本人酷好學習,而且對歷史、地理、砲學、造船充滿興趣,親自做手工,這些手工包括槍支和馬刀。
彼得最鍾愛的遊戲是打仗,他常常組織皇村裡的小孩子們玩打仗遊戲,而這種遊戲越來越真實,甚至向索菲婭公主申請真的槍支、彈藥。索菲婭暗暗歡喜,鼓勵沒什麽文化的弟弟沉迷在遊戲中,於是不僅同意了彼得的請求,送去了大批槍支、彈藥,甚至還有大砲和正式的編制。索菲婭沒有想到,正是這些看似玩鬧的遊戲斷送了自己的權柄。
彼得搜羅了一些外國專業軍人訓練他的童子軍,完全按照西方軍隊的方式訓練。在這些與彼得同時成長的孩子中,產生了不少彼得的重臣,比如大元帥緬什科夫。而這支童子軍也成為俄國真正意義上的正式軍隊,遠比射擊軍精銳。
後來,彼得對這段遊戲歲月評論道:「儘管那時我們在科茹霍沃玩戰爭遊戲花了很多氣力,腦子裡除了遊戲什麽也沒有,但是這種遊戲卻成了步入真正事業的起點。」
隨著彼得的成長,索菲婭越來越感到威脅。姊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頻頻衝突。最後一次衝突發生在1689年7月,彼得拒絕接見遠征歸來的射擊軍,因為其功勳很值得懷疑。而索菲婭藉此在射擊軍中大造輿論。
8月7日夜間,克里姆林宮裡響起一陣警報聲,流言四起,射擊軍拿起了武器。射擊軍中擁護彼得的一派星夜馳報彼得,結果,警報是假的,但假警報卻推動著俄羅斯歷史的車輪向著不可逆轉的方向發展。
被連夜叫起的彼得腦海中閃過了7年前的情景:被捅得千瘡百孔的屍體,狂吼亂叫的射擊軍。在日後的歲月裡,彼得驍勇善戰,無畏死生,但在那一刻,他只是一個被嚇壞了的16歲少年,在3個侍衛的幫助下狂奔一夜,到聖三一教堂尋求庇護。
隨後,童子軍和射擊軍中的擁護者紛紛集中到聖三一教堂。這一消息讓索菲婭一派大為震驚,她派大主教去勸說。不料,大主教乾脆投奔到彼得的旗下。至此,形勢為之一變。許多大貴族向彼得效忠,射擊軍中不斷有人投奔彼得。
看著大勢已去,索菲婭不得不到修道院出家。不久,伊凡病逝,彼得獨掌大權。
但在彼得到國外學習的時候,索菲婭於1698年挑動射擊軍再次起兵叛亂。彼得連夜趕回俄國,不過當他回到莫斯科時,叛亂被忠於他的將軍謝英鎮壓。
彼得新舊賬一起算,1000多人被殺,一些已經死去的大貴族屍體被挖出來鞭屍,在索菲婭公主的窗外,掛著射擊軍的屍體。此時的彼得宛如嗜血的惡魔,甚至親自充當劊子手,砍下射擊軍的頭顱,還逼著大臣們跟著他下手。
在這一片血腥之中,彼得建立了絕對的權威。
此後,彼得興致勃勃地試圖在更大領域內嘗試他的戰爭遊戲。
1695年1月,彼得率大軍進攻土耳其,試圖佔領亞速城,打開俄國南下的通道。因為沒海軍,俄軍無法從海上包圍亞速城,土耳其艦隊卻可以從海上提供援助,此次遠征失利。
黯然返回莫斯科之後,彼得並不灰心,下令在5個月內建立一支艦隊。1696年春,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俄軍水陸並進,圍攻亞速城,土耳其戰敗求和,亞速城落到了俄國人手中。這一勝利,也引起了西方各國的關注。
但這一勝利距離真正擊敗土耳其帝國還差得很遠,而且他的軍隊並不能使他滿意,抱著聯絡盟友和建設軍隊,以及實現少年時代夢想的目的,這位年輕的君主開始了對他本人及整個俄羅斯意義非凡的遠行。
彼得刻意隱瞞帝王的身分,以普通人的身分來到歐洲,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一切他感興趣的東西。在歐洲的18個月當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俄羅斯與西歐各國的差距。
留學歸來的彼得,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國家改造成一個同樣強盛的、真正的歐洲國家,而不僅僅是在地理上佔有歐洲領土的國家。
獨家訪談:彼沃沃洛夫
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聖彼得堡的作用
聖彼得堡不是俄羅斯式的,它是歐洲建築師設計出來的。這是一個穿著歐式服裝、講著歐洲語言的城市,生活著很多外國人,彼得大帝希望看到這樣的俄國。聖彼得堡很開放,受歐洲影響很大,與歐洲聯繫緊密。
彼得改革涉及各個領域,國家的發展方向完全發生了改變,例如行政機構完全改變,成立了新軍隊,俄國人被迫穿上歐式服裝。很多俄羅斯人看上去不像俄羅斯人,更像歐洲人,這些人包括貴族、官員和軍人。俄國社會精英開始說外語,一開始說的是德語或荷蘭語,最後全都改說法語。
生活標準從歐洲引進,俄國精英們在倫敦、巴黎、柏林、羅馬找到了自己要模仿的對象。彼得的父親——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最終完善的農奴制,在此期間用更加殘忍的手段強化了,也就是說達到了農奴制頂峰。同時俄國已經沒有自由人,即使是貴族。儘管他們擁有農奴,屬於社會的最高層,但他們實際上也是農奴,因為從19歲開始一直到死都必須為政府服役,只有為政府服役,他們才能獲得一定的特權和財產,國內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
宗教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宗教在彼得之前是相對獨立的。大牧首由宗教團以民主的方式產生,彼得在位時,牧首制和牧首被取消了,宗教管理方式變成了新教的方式,彼得把忠於自己的官員而不是宗教人士安插在領導宗教的部門,這些官員一般都是軍人出身。
各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例如說曆法也發生了改變,以前俄國以創世紀為歷史紀元,而新立法則以耶穌誕生為歷史紀元。如果原先新年是9月1日,那麼現在和歐洲一樣是1月1日。俄羅斯完全改變了。
在古老的莫斯科俄羅斯公國之上存在著兩個俄羅斯,一個是舊的、凍結起來的俄羅斯,這個俄羅斯還處於農奴制,而另外一個則是歐化了的俄羅斯,它希望確立歐洲的價值觀和思想體制,希望建立歐洲的生活方式,甚至於使用歐洲語言,穿歐式服裝。
一個國家存在兩個俄羅斯,它們之間肯定會產生矛盾,這些矛盾就是隨後俄羅斯歷史上發生各種悲劇的原因。1917年的俄國革命,先是推翻了沙皇統治,然後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這場革命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彼得大帝的改革所造成的新、舊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引發的,也就是古老的莫斯科俄羅斯公國和在俄羅斯土壤上產生的歐化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他們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衝突不止一次地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發生過。例如彼得大帝死後50年發生的普加喬夫起義,這場農民起義是老舊俄羅斯反對歐化俄羅斯。
◆彼得改革後,俄羅斯在歐洲的政治地位的變化
彼得改革後,俄國政治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在這之前,歐洲俯瞰俄羅斯,認為這隻俄國熊什麼都不會做,是一個落後國家,處於半開化狀態。但是他們突然間發現,俄羅斯有了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能打仗,還能打勝。他們發現俄國人中有很多天才,這些天才能迅速接受歐洲教育,18、19世紀的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大國,它是一個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歐洲和整個世界的國家。這一切都是由於彼得大帝改革的結果。
◆彼得時代,俄國與歐洲的交流
交流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文化、貿易,以及技術領域。但俄羅斯最感興趣的還是軍事技術,包括航海、建築工程、造砲等技術。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肯定會學到歐洲的文化、語言及各種成果。在彼得改革後的100年,俄羅斯貴族已經歐化了,他們受教育程度不遜於法國人、英國人,他們是真正的歐洲人。但是很遺憾,他們全都忘記了俄羅斯語言,偉大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一直讚揚彼得改革,但是很遺憾,在他給友人的信中,還有寫情書、祈禱的時候,用的都是法文。俄國貴族的母語是法語,而俄語講得很糟,這意味著我們的民族精英失去了民族的根。這確實是18、19世紀俄羅斯的悲劇。
◆彼得大帝與俄歐關係
我認為彼得非常珍視這種關係,他曾經很露骨地說:「我們得向歐洲學習,然後我們就會轉過身背對他們,確切地說是把背部以下的部分朝向他們(我們先向他們學習,然後就不需要他們了)。」也就是說,我們從歐洲學習好的東西,然後自己來決定做什麽。
◆彼得大帝對俄羅斯的定位
彼得大帝想使俄國變成一個歐洲國家。當時俄羅斯人沒有什麽東、西方概念。譬如說俄國人根本不知道中國、日本,他們對世界沒有完整的概念。彼得和周圍的人看到的俄羅斯是和歐洲在一起的。
一、學徒在今天的荷蘭贊丹鎮,有一個供遊人參觀的古老造船廠。1697年的8月,贊丹鎮船廠來了一群學習造船的俄國留學生。留學生們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鑿木頭、造軍艦、學駕船,還獲得了造船技術合格證書。冬天到來的時候,由這些學生製造的一艘木製三桅巡洋艦在這裡的海域下水了。學生中最出色的是一個名為「 彼得」的人,自稱是個下士,師傅和工友們都推薦他為「優秀工匠」,因為他不僅學會了船舶建築學和繪圖技術,而且已達到專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造船廠的廠長還親自給他披上綬帶,頒發了證書。彼得和留學生們屬於一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