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療法
一種治療的改變,一個復原的機會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生物化學異常引起的障礙與症候群,兩大核心症狀為:知覺改變、思考障礙,一般常以藥物來治療。但患者服藥之後,往往出現沒勁、沒精神、不愉快、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社交和工作……等症狀。
對此,患者、家屬、醫師,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疑問:「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
作者賀弗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先驅,認為「營養缺乏」往往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一大主因,因此採取以營養補充為主的治療策略,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 B3 跟維生素 C,合併其他必須營養素,有 90%的急性期與 50%的慢性化患者得以康復。
作者在書中精要提供了具體的漸進式治療指引,除介紹診斷方式,更講解如何不靠藥物,有效療癒精神分裂症,使病患及家屬得到最好的治療效益。
此外,本書還收錄了台灣過來人的親身經驗分享,以及醫師的醫學觀點探討,讓患者及家屬可以對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原理一窺究竟,也提供臨床醫師和醫學研究者新的參考方向。
放眼歷史,治療的典範不斷轉變,但正如過來人「透雲彩的光」所說:「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無法得知前方這條新的旅程會通往何處。」
透過分子矯正治療的概念,以更開放的心胸思考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將可以幫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真正邁向康復之路。
【過來人的話 (節錄)】
其實為了減藥這件事,我考慮過一陣子。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無法得知前方這條新的旅程會通往何處。
─過來人 透雲彩的光
我現在已經減少了理思必妥的量,希望以後可以完全不用吃。衷心希望所有為精神疾病所苦的人,都能愈來愈好,每天都更進步。
─過來人 竹子
我兒子今年32歲,採用了分子矯正治療,並配合原來的藥物,有計畫而安全地逐步調整減少藥物。
減藥後,負性症狀漸改善而走出來,回歸社會,2013年8月他已在上班並能面對客戶,也能和同仁和諧相處。
─過來人 陳爸
作者簡介:
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
醫學暨哲學博士(MD., Ph.D.),是分子矯正醫學的創立者之一。他發現菸鹼酸能降低膽固醇,開啟了營養醫學的新典範,如今已被奉為圭臬,也就是維生素不僅可以預防缺乏症(deficiency disease),更能用於治療。他同時是發現高劑量維生素 B3 跟 C 對精神分裂症具有療效的研究者之一,這論述直到今天都還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的核心。賀弗博士曾任分子矯正醫學期刊《Journal of Orthomolecular Medicine》主編,著有多冊分子矯正治療書籍,並發表五百餘篇文章。
譯者簡介:
蘇聖傑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專科醫師。現任人間診所院長,台北科技大學及台北商業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特約精神科醫師,精神健康基金會講師。
臨床專長為精神分裂症分子矯正治療、憂鬱、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等身心症的整合治療、正念心理治療。
個人部落格:http://earthlyclinic.wordpress.com
張立人
台大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精神專科醫師。現任人間診所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學系講師、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及遠東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臨床專長為精神分裂症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網路成癮、正念心理治療。
個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kaspar/)
章節試閱
過來人的話
透雲彩的光
從發病到現在,一眨眼已經過了 6 年多。記得我剛生病時,在短短一年之中,就連續住院了兩、三次。前兩次是強制住院,那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等到第三次住院,才慢慢有所謂的「病識感」。喔!原來我得了精神病。
事後回想起來,才知道我在捷運上看到的「原始人」,在公車上看到的「女鬼」,都是「幻覺」。當時看到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實。「如夢似幻」這四個字構成當時我所看到的世界。
在明白自己得了精神疾病後,一度崩潰沮喪。嗚……醫院的醫師們都告訴我:「要吃一輩子的藥。」而且每一位醫師都對我說:「不吃藥會容易發病喔,藥要乖乖吃。」對!我都很聽話,我都乖乖吃藥,可是,吃藥以後好像會變得想睡覺、沒精神,而且,思考好像也變遲鈍了。
好難過,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
後來因為緣份的關係,認識了蘇聖傑醫師,他運用菸鹼酸、維生素 C 等補充品,配合我原來吃的藥,開始幫我減藥。剛開始怕怕的,因為我之前碰過的醫師都說不可以亂減藥。
其實為了減藥這件事,我考慮過一陣子。但和蘇醫師討論後,我覺得生命中如果有另一種可能性,是不再使用藥物控制,能回歸到最初身心自然運作的狀況,加上有專業醫師的指導,我想這是一種改變、一個機會。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無法得知前方這條新的旅程會通往何處。
經過蘇醫師很有計畫地幫我一點一點慢慢減少藥量,現在我的藥量已經維持在很低的劑量了。剩兩種藥,樂命達、安立復各半顆,目前持續努力中……
減藥的旅程腳步尚未停歇。在這段過程中,其實我的生理感覺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因為這些改變讓幻聽、幻覺等症狀再度復發,可以安心過正常的生活。記憶力方面似乎也有恢復得好一些。總之,能少吃點藥,還蠻開心的!
我所知道的自然療法
科學史可能的另一次典範轉移 蘇聖傑
「我現在教導你們的,有一半在 20 年後會被證明是錯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某不知名醫學院教授
這則醫學院裡流傳的笑話,聽來或許令人莞爾,但在現實裡卻有其悲傷的一面。醫學在不停的思維改變中,不斷被再塑造,兩千多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時代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體內 4 種體液失衡,而歇斯底里(現今稱轉化症)是女人獨有的疾病,病因是子宮在體內流竄,治療方法是結婚。這跟我們現今看待疾病的觀點當然有很大不同,然而我們都知道,前人們往往盡了最大努力,在他們所處時代的知識限制與框架中,提出他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直到有人試著突破那框架。
匈牙利裔醫師伊格涅斯‧山謬懷思(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在維也納綜合醫院的產科病房工作期間,對於致死率達 10%~35% 的產婦殺手「產褥熱」感到相當棘手。他細心觀察不同產房間的死亡率為何有所不同,得出一個結論:當產科醫師做完屍體病理解剖後就直接進產房接生,其接生的產婦死亡率,高於有更衣跟洗手的醫師。他的研究很清楚指向,簡單的洗手就可以挽救許多產婦。他提出在術前使用次氯酸鈣溶液洗手,而將產褥熱的死亡率成功降到 1% 以下。
然而當時醫學界除了古典希臘醫學的體液說之外,主流的信仰是漳氣致病說,也就是環境中不好的空氣會令人生病,特別是地底升起的空氣。護理先驅佛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1910)就是擁護者之一,因此她主張醫院應該有流通的空氣與清潔的飲水,沒有人認為洗手(消毒)是件必要或重要的事。
山謬懷思的想法衝撞當時醫學界普遍的認知,外科醫師甚至感到被羞辱,認為他們怎麼會有「不潔」的雙手而傷害到產婦。他被同儕們排擠,在生命晚年依然不停嘗試與學界抗爭,但嚴重的憂鬱、認知功能退化跟行為異常,終使他被送進精神病院,入院後第 14 天,被病院的警衛活活打死,在 47 歲那年抑鬱而終。數年後,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得(Louis Pasteur, 1822-1895)在實驗室證明細菌學說,山謬懷思的想法終於翻案,很快為學界接受,並廣泛應用在外科領域,也因此發展出現今被視為標準及再當然也不過的無菌程序。山謬懷思促成了一次科學歷史學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所說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從「大監禁」到抗精神病劑
在歐陸,啟蒙時代以前則有很長的時間,精神病患者被視為惡魔附身,或具有不良血統。中世紀晚期開始有神職人員以宗教慈善之名,成立照護機構收容精神病患,而法國到了路易十四開始有國家力量介入,紛紛設立收容所來處理這些「不理性」的人。這個被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稱為「大監禁」的浪潮,目的不在治療,反而比較像是一種社會治安管理的手段。某種角度來說,精神醫學是為了處理這些機構中的病人才開始發展。1820 年英國正式立法,要求公立療養院必須有醫師,然而在那之前,對精神病的「治療」是約束、放血、灌腸與催吐,因為長久以來認為瘋人就像野獸一樣,必須以殘忍手法來馴服他們的獸性……
直到 1950 年代第一個抗精神病劑 Chlorpromazine 問世,精神病症狀終於有藥物可以控制,病患得以離開機構,精神藥物被視為精神醫學基於藥理及神經生理的一大勝利!藥物可以快速控制症狀的特質,讓生物精神醫學成為治療主流,受歡迎的程度從抗精神病劑在藥物市場的規模即可一窺究竟,2010 年美國銷售金額前 10 名的藥物,抗精神病劑就占了兩名(第五及第六名),銷售金額達 90 億美金(近 2,700 億台幣),這 60 多年間陸續有不同的抗精神病劑上市,宣稱副作用更少、效果更佳,但事實?
在 2011 年一份研究報告裡,研究人員對 211 位精神分裂症初發個案,做平均 7.2 年的追蹤,這些個案使用抗精神病劑並接受腦部掃描,檢驗 4 個變數對大腦皮質減少的影響:疾病長度、抗精神病劑的使用、症狀的嚴重程度、物質濫用(酒精、菸草、毒品等)。研究發現生病愈久,大腦皮質減少愈多(這點或許不令人意外)。但抗精神病劑即使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本身就似乎會造成皮質減少。作者不禁問,雖然抗精神病劑可以減少幻聽、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但是否不僅沒有治療到背後真正的病理變化,反而加劇了大腦的退化?2012 年一個追蹤 20 年的研究報告還告訴我們,不使用抗精神病劑的病人在初發之後,不只精神症狀比起用抗精神病劑的病人更少、康復期更長,更令人訝異的是,更少復發!
精神科醫師們面臨兩難,無法不使用抗精神病劑來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但同時又面臨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及長遠預後的不確定性。吃或不吃抗精神病劑都令人為難。
從維生素預防到腎上腺氧化色素假說
加拿大籍精神科醫師亞伯罕‧賀弗,歷經維生素大發現的年代,當時醫學界陸續了解到食物不只是熱量而已,許多營養素缺失會造成疾病,最著名的就是缺乏維生素 C 會造成壞血病。1940 年代的美國則有維生素 B3 缺乏所造成的糙皮病大流行。糙皮病有皮膚炎、腹瀉跟精神異常等症狀,而其精神症狀表現,有時跟精神分裂症幾乎沒辦法區分。當時的認知是,維生素缺乏症只需要小劑量維生素就可治療,所以對小劑量維生素 B3 有反應就是缺乏症,反之則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這個「信仰」排除了個人體質差異性,也就是每個人體內的生化條件有相當差異,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不同健康狀況下,對特定營養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而奠定了維生素做為預防的思考教條。但賀弗醫師發現:
1. 慢性維生素 B3 缺乏症(書中稱之為維生素 B3 依賴症),體內有一生化反應出現問題,並衍生出精神症狀,不同於急性糙皮症或壞血病等維生素缺乏症,此症需要更高劑量的維生素來治療,而非普遍認知中的微劑量,且其身體對此營養素的需求超出正常飲食所能取得,必須長時間使用(所以稱為依賴)。
2. 精神分裂症是一群成因不同但表現相似的疾病,維生素 B3 依賴只是其中一種原因,但維生素 B3 缺乏的相關生化異常,可能為產生精神病症狀的共同途徑,換言之,維生素 B3 可以治療其他成因所造成的精神病症狀。
在 1950 年代,賀弗醫師等人建立精神分裂症的腎上腺氧化色素假說,在事隔 40 多年後他對這假說的解釋如下:
A. 在正常情況下,兒茶酚及其氧化衍生物間存在一個平衡,兩者都不會過多。
在嚴重的壓力下,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及其他交感神經促進胺。心肌內過高濃度的腎上腺素被氧化成為腎上腺氧化色素(adrenochrome)。
B. 腎上腺色素造成心臟顫動及其他的功能異常。
C. 腎上腺色素及其衍生物經血液進入大腦,引發精神病症狀。
我們在演化過程使用腎上腺素及其他的兒茶酚,協助我們應付每天面臨的壓力,但這個對我們生存有利的機制,在 1% 到 2% 的人身上卻過了頭,導致上述 B 跟 C 的情況。賀弗醫師根據慢性糙皮症的觀察及腎上腺氧化色素假說,了解到正腎上腺素在轉甲基化作用形成腎上腺素的過程,身體會利用維生素 B3 來承接甲基,避免過多的腎上腺素形成。換言之,維生素 B3 會有用是有其道理的,使用維生素 B3 等於阻止腎上腺素的過度生成,而再合併維生素 C 的抗氧化作用,淨結果就是毒性腎上腺素氧化產物的減少。
這個模式運用正常本來就存在於人體的分子,對病人做個別性的最佳劑量補充,透過矯正失衡的體內生化反應以治療精神疾病,被諾貝爾得主萊納斯‧鮑林命名為「分子矯正精神醫學」,並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
賀弗醫師在 1951 年開始使用此方法來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並在 1950 跟 1960 年代進行多次雙盲試驗,發現接受維生素 B3 治療的精神分裂症病人,2 年的復原率是控制組的 2 倍,但當時尚未了解到慢性化的病人需要更長治療時間,因此初步建議是使用在急性期的病人(後來發現慢性的病人並非沒有助益,只是治療時間需要更長)。
然而賀弗醫師的看法一直被忽略,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成立一個專責工作小組,檢視賀弗醫師的理論與維生素的療效,並在 1973 年發表 60 多頁的正式報告,結論認為維生素 B3 沒有療效,即便此報告的研究方法有瑕疵並引起爭議,但因 APA 代表整個美國精神醫學界的權威,加上天然物質不像設計出來的藥物,可以註冊為私有財,以利益為導向的藥廠自然將所有資源放在藥物的發展跟行銷上,這一切使得賀弗醫師的療法,以及他本人治療過的數千個成功病例,被主流學界忽視。
進入 21 世紀,精神科醫師及科學家們還在努力設法找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基於臨床表現(而非病因)的診斷,使得治療依然停留在不具特異性(僅處理症狀)的抗精神病劑跟抗癲癇藥物上,同時卻有愈來愈多證據,讓我們重新審視賀弗醫師跟萊納斯‧鮑林博士的理論,例如一直以來的觀察:精神分裂症病人皮膚對菸鹼酸(維生素 B3 的一種形式)貼片,不會出現血管擴張的生理現象,而一般人會。背後的原因還在研究中,但無可否認這又將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及治療指向維生素 B3。這本小手冊讓我們看到賀弗醫師近 50 多年對精神分裂症的經驗與思考,他在 2009 年辭世,如同書中所提,對研究人員而言,如果能有更開放的心胸,不只在問題的下游思考症狀,而能回頭審視上游身體的基本運作原理,分子矯正的概念便可以提供觀看疾病更大的視野;對醫療人員而言,分子矯正治療可以是一個更大的診斷架構跟治療模式,除了消除症狀的化學藥物,也使用營養從底層強化,唯有如此才能幫助深受疾病所苦的病患脫離疾病與藥物的雙重桎梏,達到最少的藥物(最少的副作用)與最佳的功能,並重拾人生的希望。
前言
1996 年 6 月中一個愉快的星期六午後,我去參加了我病患的畢業派對。他剛從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拿到心理學學士學位,並計畫攻讀研究所。
這年輕人最值得注意的成就在於,他的家人四年多前才被精神科醫師告知:一、他永遠無法好轉;二、他無法完成高中學業;三、他將永遠無法脫離抗精神病劑。病患的父親聽到醫師這麼說,感到無比絕望,但他兒子確實有精神病症狀,而在當時,抗精神病劑是標準治療。假如這個男孩持續給這位醫師照顧,這位醫師的預言很可能都會實現,因為 90%僅接受藥物治療的初發精神分裂症病患,最終都是走向這樣的命運。
幸運的是,這位病患被轉介給我,並開始接受分子矯正治療,今日的他已復原。我對「復原」(well)的定義是:病人沒有症狀,可以和家人與鄰居相處,已經有工作,或準備要工作。此外,我還意外地替加拿大省下了 200 萬加幣,因為一個精神分裂症個案初發後,不管藥物治療與否,社會在未來 40 年內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這麼多*。
在派對上,這位病患向我介紹他的表姊,她有社工碩士學位,過去一直從事教職並表現良好,但她 3 年前發病,並開始有精神分裂的症狀。她接受過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並服用鋰鹽(lithium)、可致律(clozapine)及理思必妥(risperidone)。她悄聲地告訴我,至少吃藥讓她不再有幻聽,但另一方面,若沒人穩住,她的手會抖到沒辦法喝咖啡。
她有嚴重的遲發性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這種神經肌肉障礙會造成顫抖跟不自主運動,對於人的日常生活影響甚深。她服用的藥物使她變得肥胖、從腳踝到腰部積水臃腫。據她的母親說,她一點元氣也沒有,參加數小時的茶會,就會讓她累到連續躺床上好幾天。難怪她這麼沮喪。
1996 年 12 月,這個年輕人跟他父母再次來見我,追蹤他的狀況。他上了些研究所的課程,並計畫要完成學業。他感到有自信,也覺得自己愈來愈好。他家人告訴我,那個在派對上遇到的女子症狀惡化,在床上躺了好幾個星期。然而數個月後,她詢問她的精神科醫師,是否能跟她表弟一樣,接受高劑量維生素 B3 與維生素 C 的治療。她的精神科醫師坦承,過去 3 年中並沒有成功幫助她,因而同意了她的要求。她接受短期住院,但持續接受分子矯正治療,狀況開始有了改善。
這兩名個案,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治療模式。標準治療,也就是僅使用藥物,使這名女子的功能受損,並逐漸走下坡。相對地,她的表弟接受了分子矯正治療。在現代精神醫學認為不可能復原之下,他確實復原了。在數個月的分子矯正治療後,這位女病患也同樣邁向了康復之路。假如他們都沒有接受分子矯正治療,這些病患將難以有機會過正常生活。四年多的抗精神病劑治療沒有療效,而才數月的分子矯正治療,已經讓個案有明顯、正向的變化,並成為復原的墊腳石。
*:根據 2009 年的研究,台灣社會因精神分裂症付出的經濟總成本約 360 億
新台幣,以該病 1%的盛行率計算,台灣約有 20 萬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每
人 18 萬元。
過來人的話
透雲彩的光
從發病到現在,一眨眼已經過了 6 年多。記得我剛生病時,在短短一年之中,就連續住院了兩、三次。前兩次是強制住院,那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等到第三次住院,才慢慢有所謂的「病識感」。喔!原來我得了精神病。
事後回想起來,才知道我在捷運上看到的「原始人」,在公車上看到的「女鬼」,都是「幻覺」。當時看到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實。「如夢似幻」這四個字構成當時我所看到的世界。
在明白自己得了精神疾病後,一度崩潰沮喪。嗚……醫院的醫師們都告訴我:「要吃一輩子的藥。」而且每一位醫師都對...
目錄
過來人的話
過來人 透雲彩的光
過來人 竹子
過來人 陳爸
前言
「分子矯正」的演進
典範衝突的歷史:維生素預防 vs. 維生素治療
維生素預防
維生素治療
何謂精神分裂症
症狀
精神分裂症定義簡史
診斷如何影響治療
我的診斷及治療思維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檢測
精神分裂症:一個症候群
營養史
大腦過敏
難忘的大腦過敏案例
維生素
維生素 B3
安全性與副作用
劑量
治療長度
礦物質
鋅與銅
硒
鎂
藥物
抗精神病劑
抗精神病劑與復原:一種兩難
合併抗精神病劑與分子矯正處方
抗憂鬱劑和分子矯正治療
其他藥物與分子治療
綜論
已經在使用藥物的病人
沒有用藥的病人
分子矯正治療的結果
急性病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隔空研討會
累積治療經驗,讓患者有最大的可能 陳奇硯
整合醫學的時代已經來臨 楊紹民
期盼激發更多專業應用 鄭光男
反思:我們吃的是身體要的,還是排斥的 歐忠儒
我所知道的自然療法
科學史可能的另一次典範轉移 蘇聖傑
為兼顧療效與安全性,奮戰下去 張立人
過來人的話
過來人 透雲彩的光
過來人 竹子
過來人 陳爸
前言
「分子矯正」的演進
典範衝突的歷史:維生素預防 vs. 維生素治療
維生素預防
維生素治療
何謂精神分裂症
症狀
精神分裂症定義簡史
診斷如何影響治療
我的診斷及治療思維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檢測
精神分裂症:一個症候群
營養史
大腦過敏
難忘的大腦過敏案例
維生素
維生素 B3
安全性與副作用
劑量
治療長度
礦物質
鋅與銅
硒
鎂
藥物
抗精神病劑
抗精神病劑與復原:一種兩難
合併抗精神病劑與分子矯正處方
抗憂鬱劑和分子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