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商學院畢業之後,鍾子偉成為三麗鷗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區總經理。他覺得自己年僅二十多歲,就能在國際知名的外商公司任職高階主管,可以每一、二個月跟五六十歲、已經創造百萬財富、萬貫家財的企業主,聽他們如何思考政治,如何思考中國,如何思考經濟發展、未來大局,是很寶貴的經驗。
派駐上海二年多以來,常遇到許多台灣的年輕人問他,走進中國到底是什麼感覺?台商圈子在中國是什麼樣子?韓國、日本、香港企業主是如何看待中國、台灣、香港三地的青年?台灣年輕人的優勢是什麼?如果你將要被外派上海(中國),或是你對外派上海(中國)有響往,你該做哪些準備?於是他將在上海職場的實戰經驗與生活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告訴讀者「中國製造」光鮮亮麗的產品背後的生產線是什麼樣貌?公家機關來信說「我們吃個飯吧」的金錢文化又該怎麼應對?面對這股世界精英紛紛搶進中國的趨勢,台灣青年要怎麼走出去,並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幸運,在這麼年輕就有這麼好的機會,所以他將這些經驗寫出來,分享給年輕人,有機會就去闖一闖。
因為,離開自己國家之後,心胸就會放大一點。而上海是他認為是最好打進一個完全陌生圈子的地方,你遇到的人可能來自加拿大、德國、印度、埃及等等世界各地,當你四周圍的人都是從各國被派去的精英,你的國際觀、視野馬上就會被往上拉高了很多層級。
外人眼中的上海是快速發展的,城市外表是光鮮亮麗的,硬體建設是非常先進的;但是生活在其中,近距離的接觸之後,就會發現這幅「美好畫面」的局部不時有一些灰色地帶,例如上海有全亞洲最漂亮的華爾道夫飯店、全亞洲最有名的西裝店W.W. Chen,但隔一條街,整區都是賣仿冒的名牌包、仿冒的手錶、各式各樣的仿冒商品……它是由很多不同體系的經濟族群拼湊在一起,許多不成文的規矩衝擊著你從小接受的道德標準。
一個上海,有很多不同世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許多真實的上海職場故事與不同面貌的上海都在這本書中。
作者簡介:
鍾子偉Joey Chung
2005年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輔系經濟系畢業。
2009年 哈佛商學院畢業。
2009-2011 年 三麗鷗美國事業開發部經理
2011~2013/04 三麗鷗中國區總經理。
著作:《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關鍵》、《人生不是只有步驟一、二、三》、《記得你22歲的眼神》、《18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
「商業周刊」官網線上專欄〈哈佛之後的人生〉的人氣作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周文德:康搏顧問公司創辦人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名人推薦: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周文德:康搏顧問公司創辦人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章節試閱
和香港女企業家的飯局
有一次,我到香港參加一個很大的亞洲區會議,會議一直開到晚上,有位有錢、有權、有名望的客戶來加入我們。我和這位客戶在上海時見過幾次面。她白手起家,現在已經是全香港前十大的企業家之一,擁有上億的身家財產;但她為人還是非常謙虛,待人客氣,沒有高高在上的傲氣。
我很喜歡和她談生意,因為她是很典型的香港人,敢做敢當,處事果決。例如我跟她說一個提案,她聽了之後覺得可行,便說:「好。給你五百萬。」
我很欣賞她這種果決的態度。雖然她先生是公司的董事長,但在前線談判做生意的都是她。我也很喜歡她先生,個性很溫和,像一個不問世事的讀書人。每次和他開會吃飯,談不到十分鐘,他就會說:「沒事、沒事,喝酒、喝酒。」多半會變成喝酒為主, 剛開始不熟悉時,有一次,我一個小時之內就被她先生灌完一整瓶威士忌。後來再與他們夫妻倆吃飯,就都會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才去赴約,免得我的胃受不了。
我的工作最有價值的點在「聽故事」
回到前面說的亞洲區會議之後,我們到位在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大樓吃飯,這棟樓是香港最高的大樓,一共有一一八層樓。我們從一○一樓的中國餐廳包廂裡,俯瞰整個九龍島,香港的美景盡收眼底,漂亮又壯觀。
在中國工作一年半以來,我覺得我的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往往都是這些飯局,也就是開完會簽完約,聽這些大老闆述說他們的故事,以及與他們互動的時候,這時可以瞭解老一輩的生意人是如何白手起家、如何賺到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何突破創業的艱辛的。這對於才二十多歲的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每一、二個月可以跟這些五、六十歲、的的成功企業主聊天,聽聽他們如何思考政治,如何思考中國,如何思考經濟發展、未來如何布局……等等,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女企業家的兩岸三地人才分析
企業家的先生向我逐一解說他們以往在香港這裡每一個地方奮鬥打拚的經過。
女企業家說:「我們最近考慮要在中國內地設立一個工廠,大約需要招聘五千人。不過我們希望請台灣人來管理。」
我覺得很奇怪,便問:「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從台灣找人去中國呢?」
女企業家說:「這是我們開工廠不成文的規定,永遠要請台灣人來幫忙。我們在中國經商三十多年,對日本、中國、東南亞、台灣各地區的人都很熟悉,我的經驗是,要管營運,尤其是大中華區,就要請台灣人,因為台灣人踏實又勤奮努力,而且不會耍心機,也不會有偷竊公司資源等不道德的行為。」
接下來,她替我分析了兩岸三地的人才狀況。
中國人現在只到達生產線的藍領階級,要再過一個世代,才能到達知識水平、人文素質、社會經驗都成熟的階段。而這些,台灣的上一世代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有很好的教育程度、工廠(代工)技術、也有很不錯的國際觀,可以到亞洲、東南亞、中國各地去發展。台灣人的優點是,值得信任而且勤奮,只要提供一份優渥的薪水,他就會很滿足,並且認真為你打拚。但是台灣人卻不能當老闆。
「為什麼台灣人不能當老闆?」我有點疑惑。
女企業家繼續分析給我聽,「台灣人的英文沒有香港人好,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期就是國際都市,美國、印度、歐洲,世界各國的人都會到香港經商,環境使然,很多香港人為了做生意,英文自然就練得比中國、台灣人要好許多;國際觀也比中國、台灣兩地的人開闊許多。台灣人的工廠多是做外包、代工起家,這也是台灣人的專長,他們管理工廠有經驗,而且有紀律,所以可以放心把工廠交給台灣人。」
我對她的看法深有同感,這樣的觀點並不表示香港企業家對台灣或中國人有成見,純粹只是以他們自身的經驗做事實的陳述:執行端交給勤奮又有紀律台灣人,會把事情做得很到位,甚至更出色。但任務若需要做重大決定,例如去歐美國家談判,或是投資金額達數百萬美元的案子,則需要有膽識和國際觀的香港人。這是一個企業家在經營企業上對兩岸三地人才的重要觀察,很值得大家想一想。
和香港女企業家的飯局
有一次,我到香港參加一個很大的亞洲區會議,會議一直開到晚上,有位有錢、有權、有名望的客戶來加入我們。我和這位客戶在上海時見過幾次面。她白手起家,現在已經是全香港前十大的企業家之一,擁有上億的身家財產;但她為人還是非常謙虛,待人客氣,沒有高高在上的傲氣。
我很喜歡和她談生意,因為她是很典型的香港人,敢做敢當,處事果決。例如我跟她說一個提案,她聽了之後覺得可行,便說:「好。給你五百萬。」
我很欣賞她這種果決的態度。雖然她先生是公司的董事長,但在前線談判做生意的都是她。我也很喜...
作者序
〈前言〉這就是上海
這本書的想法實際上源自在大直Friday餐廳的一次談話。
那是周五晚上。
我剛從上海返回台北度周末,而和我一起工作最久、也是我最初幾本書的編輯邀請我一起吃晚餐,瞭解近況。
在那幾個月裡,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公司政治變得日益複雜,而我幾乎每周都得飛往香港或上海。我很累,壓力很大,幾乎有點麻木。
那天傍晚踏進餐廳時,我臉上可能明顯可以看出倦怠感,看起來不太好。
我的編輯問我是否有新書的想法。
當時,也就是大約一年多前,<商業周刊>線上專欄集結而成的作品剛要出版,而我也已經跟另一家出版社簽好合約,準備要細談十八歲到二十八歲之間會發生的事情。每一章描述一個年度,內容包括朋友、兩性關係、學校、家庭、職業生涯等的小故事,以及這些如何隨著我們每年的成長而改變。
我們討論到這點時,我很累,但我依然清楚記得:我跟她說話時,靠著桌子,頭枕在我的手臂上,就像我們在學校或工作午休時打算要小憩片刻的樣子,即使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在眼前,我仍覺得沒有食慾,盤子連碰也沒碰。
我說,我很抱歉,專欄的書很快就要出版,接著還有一本講述我從十八歲到現在的書。我的故事都用完了,我真的沒有其他故事可以給你,而且我也累到現在想不出任何好故事了。
她問我,那麼寫點不一樣的東西,如何?除了一般對學校的建議、職涯規劃之外,這些日子以來,你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什麼?想想看吧。
然後她起身去洗手間。
我繼續懶懶地靠在那兒,想著這個問題。
確實,這些日子以來,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哪些?
答案立刻非常自然地浮現了。這些日子以來,老師、學生、父母經常會問:
在中國工作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住在上海這個世界上最忙碌、成長最快速也最刺激的其中一個城市,並和那麼多各國專業人士往來,是什麼樣子?
工作、社交生活和經驗是怎樣的呢?
我是不是該鼓勵我的學生、我的孩子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去看看?
現在中國正在快速成長,我應該現在就去上海或北京等的中國一線城市工作,去瞭解這件事情嗎?
千萬別告訴我們「老一代」的答案:中國正在快速崛起,有很多台商在那裡了,在那裡的事情很不一樣……等等。這些答案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情。
從一個年輕人的角度,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像什麼樣子呢?
我的編輯回來了,於是我坐直了身子。
「OK,我有個想法。台灣真的有許多人很好奇在上海工作和住在上海究竟是什麼樣子?而這對台灣從社會或經濟角度來看,代表什麼意義?用那些答案來寫成一本書,如何?但是不像之前關於這個議題的那些書,我不想說教,沒有一般城市數據或事實的說明,或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無聊比較。我只想要這本書是以非常短的故事為基礎,大約十到十二個故事,有一些故事講工作,有一些描述社會現象,還有一些描述文化……等。整本書的論點在於,讀過這些故事之後,你會感覺就像周四夜晚,跟我們一起坐在餐廳裡,聆聽一些人分享上海的故事;之後,你會瞭解:這就是在一個一線中國城市中生活、工作和娛樂的方式。這就是從我們這世代的眼光來看,在上海生活像什麼樣子的答案,然後,作為一個讀者,你就可以自己決定那是否是你想要考慮的事情。」
我的編輯點點頭。
我繼續說:「同樣的,不要說教,不要有明確的對或錯的訊息,希望只有引領讀者走過每種經驗的故事,就好像我描述每一次聚會、每一次社會事件、或是每一次在飯店中和客戶應酬的場景時,你就在現場一樣。做為一個外來者,我想要這本書儘量真實且能真正捕捉到上海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充分捕捉到那種刺激、奇蹟、寂寞、疏離、空洞、絕望……的各種感覺。事實上,如果我們要這樣做,那麼在開始之前,我希望有件事情你能先充分理解:前面的兩本書,可能是關於哈佛商學院的經驗、職涯規劃,或是工作生活中那些愉快的故事,以及我們這一代的夢想和不安全感。因此,從出版社的角度,它們總是被行銷成正面或是『好影響』的書籍,賣給某些目標學生群或年輕的工作者。
「這一本書,我希望不是勵志型的書。
「我想不會有那麼正面或歡樂的故事。如果我們試著要捕捉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會是怎樣,那麼關於那些好的、壞的經驗或灰色地帶的每一樣事情,我們都一定要公平的放進去,而那些故事最終也可能甚至沒有一個清楚的訊息。不過,它是經驗整體的一部分。如果前面的兩本書比較是給普遍級讀者看的,那麼這本書絕對是給比較成人的目標讀者,就像這本書的讀者已經隨著我這個作者長大了一樣。就像在真實生活中,一旦我們離開了學校,並非所有關於工作、夢想和生活的故事都會有快樂的結局。」
我的編輯再一次點頭。
我們對寫作方向和風格取得了共識。
這就是這本書突然而意外的誕生經過。
所以,現在,我們坐下來,一起重訪上海,好嗎?
然後,作為一個讀者,你在最後可以告訴我,我們是否成功地回答了你的問題。
這就是上海。
Joey
二○一三年四月,於台北
和香港女企業家的飯局
有一次,我到香港參加一個很大的亞洲區會議,會議一直開到晚上,有位有錢、有權、有名望的客戶來加入我們。我和這位客戶在上海時見過幾次面。她白手起家,現在已經是全香港前十大的企業家之一,擁有上億的身家財產;但她為人還是非常謙虛,待人客氣,沒有高高在上的傲氣。
我很喜歡和她談生意,因為她是很典型的香港人,敢做敢當,處事果決。例如我跟她說一個提案,她聽了之後覺得可行,便說:「好。給你五百萬。」
我很欣賞她這種果決的態度。雖然她先生是公司的董事長,但在前線談判做生意的都是她。我也很喜歡她先生,個性很溫和,像一個不問世事的讀書人。每次和他開會吃飯,談不到十分鐘,他就會說:「沒事、沒事,喝酒、喝酒。」多半會變成喝酒為主, 剛開始不熟悉時,有一次,我一個小時之內就被她先生灌完一整瓶威士忌。後來再與他們夫妻倆吃飯,就都會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才去赴約,免得我的胃受不了。
我的工作最有價值的點在「聽故事」
回到前面說的亞洲區會議之後,我們到位在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大樓吃飯,這棟樓是香港最高的大樓,一共有一一八層樓。我們從一○一樓的中國餐廳包廂裡,俯瞰整個九龍島,香港的美景盡收眼底,漂亮又壯觀。
在中國工作一年半以來,我覺得我的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往往都是這些飯局,也就是開完會簽完約,聽這些大老闆述說他們的故事,以及與他們互動的時候,這時可以瞭解老一輩的生意人是如何白手起家、如何賺到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何突破創業的艱辛的。這對於才二十多歲的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每一、二個月可以跟這些五、六十歲、的的成功企業主聊天,聽聽他們如何思考政治,如何思考中國,如何思考經濟發展、未來如何布局……等等,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女企業家的兩岸三地人才分析
企業家的先生向我逐一解說他們以往在香港這裡每一個地方奮鬥打拚的經過。
女企業家說:「我們最近考慮要在中國內地設立一個工廠,大約需要招聘五千人。不過我們希望請台灣人來管理。」
我覺得很奇怪,便問:「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從台灣找人去中國呢?」
女企業家說:「這是我們開工廠不成文的規定,永遠要請台灣人來幫忙。我們在中國經商三十多年,對日本、中國、東南亞、台灣各地區的人都很熟悉,我的經驗是,要管營運,尤其是大中華區,就要請台灣人,因為台灣人踏實又勤奮努力,而且不會耍心機,也不會有偷竊公司資源等不道德的行為。」
接下來,她替我分析了兩岸三地的人才狀況。
中國人現在只到達生產線的藍領階級,要再過一個世代,才能到達知識水平、人文素質、社會經驗都成熟的階段。而這些,台灣的上一世代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有很好的教育程度、工廠(代工)技術、也有很不錯的國際觀,可以到亞洲、東南亞、中國各地去發展。台灣人的優點是,值得信任而且勤奮,只要提供一份優渥的薪水,他就會很滿足,並且認真為你打拚。但是台灣人卻不能當老闆。
「為什麼台灣人不能當老闆?」我有點疑惑。
女企業家繼續分析給我聽,「台灣人的英文沒有香港人好,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期就是國際都市,美國、印度、歐洲,世界各國的人都會到香港經商,環境使然,很多香港人為了做生意,英文自然就練得比中國、台灣人要好許多;國際觀也比中國、台灣兩地的人開闊許多。台灣人的工廠多是做外包、代工起家,這也是台灣人的專長,他們管理工廠有經驗,而且有紀律,所以可以放心把工廠交給台灣人。」
我對她的看法深有同感,這樣的觀點並不表示香港企業家對台灣或中國人有成見,純粹只是以他們自身的經驗做事實的陳述:執行端交給勤奮又有紀律台灣人,會把事情做得很到位,甚至更出色。但任務若需要做重大決定,例如去歐美國家談判,或是投資金額達數百萬美元的案子,則需要有膽識和國際觀的香港人。這是一個企業家在經營企業上對兩岸三地人才的重要觀察,很值得大家想一想。
找到自己在大中華區的定位
大概到上海一年多之後,我開始認識上海當地的head-hunters(幫企業物色或挖角高階主管的人,通稱獵人頭公司),或許這個例子可以用來思考,台灣年輕人在這整個大中華地區要如何定位。
當這個獵人頭公司知道我在哪裡上班,在公司擔任的職務之後,多半會說,「可以留下聯繫方式嗎?之後若是我們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看你有沒有興趣跳槽。」
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我通常會回問,「你現在手上有哪些工作機會?讓我瞭解一下現在大致的行情如何?我會有怎樣的機會,或我該往哪些方向去思考。」
最常出現的回答就是,某個國際精品名牌想在大中華地區找一個高階主管,希望是有國外大學學歷的台灣人、香港人、或ABC的高階主管。
聊天時我問他們,為什麼這些外商需要特意找這種背景的人?
這些國際大品牌,譬如POLO、GUCCI、PRADA等,或許十年前十分慎重的進軍中國市場,首度前來的時候,是外派國外總經理,然後找當地經理,開始訓練他們,再交接給他們。但是交接給當地經理五年之後,外商總公司經常發現的一個問題是,當地經理的水準還是無法獨當一面。
或是往往某個大品牌聘用一個當地人當經理,但三年後,歐洲總公司查帳時會發現,為什麼上海的營運成本這麼高?雖然業績也很高,但是比起其他城市的辦公室,營運成本高了這麼多?總公司派人來查帳的時候才發現,中國本地人當了大老闆之後,出現了中國人的習慣,或說亞洲人的習慣:公司的IT就給做IT的親戚來當承包商、設計工程就交給經理人的朋友來設計、物流就交給經理人的表弟公司來做。這就是中國人做生意有的不好關係,因為公私不分明,往往會出現利害衝突、不公平、費用升高的問題。
所以這些歐美的外商總公司經過四、五年失敗的經驗之後,就會想取一個中間值,這個中間值就是,他們需要一個會講中文,瞭解大中華文化這種遊戲規則的人,同時他最好又受過西方教育訓練。所以理想的人選就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的華人,會講中文,能夠跟當地人做生意、打成一片,但前提是他們有外國學歷,或是在歐美等外商公司工作過。
前述例子讓台灣年輕人可以思考的,是我們的自我定位,以及如何把握自己的優缺點和優勢。台灣年輕人的優勢就是:比起中國本地人,至少在五年內,幾乎所有外商和國際企業都覺得,台灣人、香港人的素質、教育水準都比中國高,同時我們的語言和我們在大中華地區的知識與經驗也足以搭起一個橋樑。假如我們現在有其他的優勢--語言能力、或國際舞台的經驗、或外國學歷,那麼剛好能完美搭起一個不只是去幫別人獻策或工作的工作者,而是當一個規劃和領導的橋樑,領導一個國際品牌進入中國,開發中國市場。
獵人頭公司在找人的時候,幾乎都在找這種背景的人。例如,歐洲某公司想到中國上海設辦公室或到廣州開設工廠,但是歐洲人難以真正瞭解中國市場,或是外國人不敢自己進入中國,就會透過獵人頭公司來找一個類似副總經理這樣的中間人,這個中間人的條件就是台灣人有西方教育學歷或外商工作資歷,然後帶領著他們進入中國市場。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值得大家參考。
西方將台灣視為進軍中國的跳板
台灣年輕人要不要在上海經商、要不要前往中國工作?對一般讀者而言,該思考的就是,在這整個大中華區的棋盤裡面,我們該如何自我定位。
在上海這兩年的經驗當中,有一點我想再強調的,現在有很多外國品牌,尤其是比較高風險的服飾、精品業者已經進入中國,這些穩定且會賺錢的產業,會跳過台灣,直接進軍中國。
但是有很多高科技、IT、APP、網路之類的產業和領域,很多外商或是創投公司會因為台灣市場小,相較下成本、人事都比較便宜,利用台灣當培養皿,找台灣經理人、ABC或到國外念過書回來的當創辦人,投資一筆資金開公司或是聘請來管理公司,大概半年或一年之後,產品成熟,業績不錯,也通過台灣市場試驗了,這些創投者會馬上再增加贊助或投資,希望將這產品帶到大中華地區、帶到中國市場,而且越快越好。
據此,對於該如何下大中華地區這盤棋,台灣年輕人可以思考的就是,台灣市場很小、台灣市場成本很便宜,導致很多大品牌不進來,這是缺點;相對也是優點,就是前述的,另一批外商、創投者反而願意投資,利用台灣或香港的語言、文化的優勢來當跳板,進軍中國。
我們對於生產、工程、IT、這些產業有過去領導的經驗,再利用台灣市場的優勢,即使失敗了,在成本低風險小的情況下,可以快速調整,讓產品成熟。或許開兩家店,在網路上賣,招募團隊,然後一年半或是兩年後,公司制度與產品都調整完成,夠成熟了,下一步就是進駐香港、上海、北京、廣州。
這並不是每一個產業都適合,很多服飾業、精品業,尤其是潮牌名品,根本就繞過台灣,直接進軍中國。因為台灣實在太小,沒有必要做這件事。例如,中國市場是非常大的,開一家LV店絕對會非常成功,所以他們無須借力台灣,可以直接進駐大陸市場。
但是對於很多風險較高的外商或品牌,他們不知道要如何進軍中國,我們要思考、要注意的就是,我們的特色與特點是什麼?
往往就是有創意、或有某個發明、或有很好的領導能力跟經驗,協助他們做一兩年之後,這個事業發展得很好且成熟,合作非常愉快,於是我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或許當初這個台灣團隊就是之後代表這個品牌或公司進去中國,在上海或北京設立辦公室。
這就是一個凸顯如何發揮我們的台灣價值,很好的範例。我們是從台灣當起始點,等於是從台灣來影響中國。台灣人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去中國發揮專長,代表外國的品牌、外國的創意或代表台灣的創意,進入中國發展市場,這就是非常能發揮台灣所有優勢的強項,無論是地理、歷史、文化、語言或其他。進軍中國,去做中國品牌或其它一些地區性門市暫時在能力上、水準上做不到的,我們不妨好好思考與把握。
三天兩夜的上海之旅
上海對於外地人而言,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它的特色又在哪裡。如果朋友或有學弟妹來上海找我度過一個周末,通常的行程安排是:周五下午我去機場接他們,先帶他們回我家把行李放下來之後,傍晚時去外灘找一間有名的上海餐廳吃上海菜。上海菜有名的特色就是,無論肉類、海鮮類都有一點微甜。我個人覺得上海菜跟台灣菜差異並不大,並不像東北菜或川菜等辣味、鹹味差很多,重點是上海菜有一點微甜。
吃完晚餐,我們會從外灘三號慢慢走到外灘十八號。沿途會經過很多百年建築物,外灘的高級飯店頂樓有一些都是外商、外國觀光客去的酒吧,可以看到整個外灘的景色。再慢慢走到最北端,是有百年歷史的和平飯店,很多港劇、台灣劇都演過和平飯店在二○、三○年代,殖民時代、列強時代扮演的歷史角色。
參觀有九十年歷史的和平飯店,雖然內部已經整修過,但還是可以瞭解它在上海象徵的歷史,中西文化、現代古代、資本主義、列強主義,所以的文化統統撞擊在一起的特色。然後請他們在一樓英國鄉村風的老年爵士酒吧,聽聽名聞遐邇的老年爵士樂隊的現場演奏,並拍照留念。
再到浦東的金融圈,環球金融中心、伊勢丹等高級百貨公司,讓他們看一下原來上海的百貨業、商場、做生意的金融圈,不僅不輸台灣,而且已經比台北發達好幾倍了。最後再去浦東最高的柏悅飯店,鳥瞰整個浦東。
從浦東看過去到浦西,會有一種非常虛幻的感覺,原來上海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國際化如此深入,通常到這個時候,很多從台灣來的學弟妹,就會瞭解,台灣有麻煩了,台灣確實被邊緣化,台灣之後真的是要加油的,否則和國際化舞台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星期六中午,我們會去新天地吃早午餐。新天地象徵新的上海,政府想要吸引觀光客,街道維持的非常乾淨,商場的水準也很高,有很多外國人或觀光客都會來這邊拍照。吃飽後就在步道散步,下午去法租界區,也就是歷史上法國政府在上海租借的地區。法界區的街道相較之下比較狹隘,多半是單行道,就像在歐洲的感覺,左右兩側都是非常古老的紅磚建築物。偶爾會有上海的老房子,是之前很有名的大使或是有錢的外國政府官員、外國特使住的大房子,現在改裝成古蹟的歷史博物館或是高級餐廳。
週六下午,我覺得非常適合去法租界走一走。
慵懶的禮拜六,帶著朋友在樹蔭底下慢慢走,看著太陽是如何從樹蔭底下照在古老的街頭上,那一霎那,要是沒有車子,真會讓人搞不清楚自己在上海、還是在法國、或是在一九二○的上海,還是在現代的上海。真的會萌生我們前面有無數人走過的街道,我們走過之後,日後也會有無數人走過這個街道,這種生命非常渺小的感覺。
這種衝突感非常重要,一定要帶外來的朋友來看看和感受。這種衝突感,我覺得就是上海的特色,你可以十分鐘前在法界、十分鐘後跑到外灘、二十分鐘後又跑到浦東,非常現代化、高樓大廈,然後三十分鐘後到虹橋,又有很多台灣人、韓國人,這種衝突感,非常有意思。
晚上就到南京西路看一下上海的東區,外國品牌、各大百貨公司、恆隆廣場、靜安區、看一下上海本地人的消費習性,他們的消費水準,有多少品牌都已經進軍到中國,但是台灣並沒有,可以瞭解一下整個浦西的狀況。
星期天早上去田子坊,就是中國政府特意保留的上海古老建築物。這邊街道非常狹隘,左右兩側都是一些手工藝品、藝術照、舊上海時期的共產黨文宣、帽子、毛語錄,中國政府刻意保留給外國人看。所以有一些小咖啡廳、小餐館、吃上海菜的飯館,範圍非常小,但是又刻意保留三、四十年前,那種大城市街道非常小,不能騎車、不能開車、連騎腳踏車都不能騎進去,就是人擠人,肩膀碰肩膀的古巷道,去瞭解那種三、四十年前上海人原來是這樣過的。在經濟改革之前、在還沒有外國品牌、在還沒有這麼多外國人進來之前,上海真正生活的方式就是這個樣子。
當然,下午上飛機之前,要帶他們去體驗一下上海的按摩。或帶他們去買想要的盜版手機、光碟,再回家拿行李去機場。
總之,三天兩夜便足以看到上海的各種面貌,從外灘到浦東、到南京西路到新天地、法租界、到田子坊,它代表的就是現代、過去、經濟發展、保守派、西方、東方、所有的衝突感,這些也是為什麼上海會讓人覺得這麼有魅力,為什麼外國人會特別喜歡。因為它像是半個外國,但又不是,它有現代化、國際化的感覺,又有中國的感覺;有很多外國人,是國際競爭的大城市,又非常現代化、又講中文,又可以講英文,真的會有一種好像昨天才在法國、今天又在一百年前、晚上回到現代,明天又要去上海…….時空會完完全全錯亂。
這書裡一直在講的就是,來自於什麼國家、從哪裡來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來上海做什麼,這些幾乎都不重要,上海就是全世界各式各樣的人種、生意人、被外派、為了逃避問題、為了尋找新體驗,或想要來迷失自己、或想來大開眼界、或想來探索一個新世界,就會跑來這個大熔爐。來者都不是這邊的人,都不會永久在這邊待下去,但這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這麼耐人尋味,因為上海是綜合所有這些體驗的地方,所以,你因此無法完全離開。
當我的上海經驗要結束了,我要離開的時候,我還是無法完完全全的跟你形容,上海到底是什麼,上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對我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無法完全精準的詮釋,因為上海是everything,上海也是nothing;上海是everywhere,上海也是nowhere。這個本質,這個特色很難形容,但這也是上海之所以耐人尋味的地方。
〈前言〉這就是上海
這本書的想法實際上源自在大直Friday餐廳的一次談話。
那是周五晚上。
我剛從上海返回台北度周末,而和我一起工作最久、也是我最初幾本書的編輯邀請我一起吃晚餐,瞭解近況。
在那幾個月裡,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公司政治變得日益複雜,而我幾乎每周都得飛往香港或上海。我很累,壓力很大,幾乎有點麻木。
那天傍晚踏進餐廳時,我臉上可能明顯可以看出倦怠感,看起來不太好。
我的編輯問我是否有新書的想法。
當時,也就是大約一年多前,<商業周刊>線上專欄集結而成的作品剛要出版,而我也已經跟另一家出版...
目錄
〈前言〉這就是上海
Part 1 放膽去闖
唯有走出去,你才能看見不同的世界。
第一章:中國崛起時,你在哪裡?
第二章:你該知道的中國官場文化
第三章:在中國經商不會有黑道問題
第四章:蓋在窮鄉僻壤的世界知名遊樂園
Part 2放大你的工作格局
在全球化的世界村,你要競爭的對手已經不是同班同學、隔壁的鄰居、辦公桌旁的同事、同城市或同國家的人,而是海峽對岸的中國人、南半球的澳洲人……等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人;也不再是苦讀努力就能出頭天,你的工作觀必須跨越國界,才能躍上國際舞台。
第五章:和香港女企業家的飯局
第六章:日、韓、台、中的人才角力賽
第七章:為什麼世界精品店都要搶進中國
第八章:為什麼世界人才匯聚中國
Part3上海的繁華背後
外人眼中的上海是快速發展的,有著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先進的硬體建設、
但是生活在其中,近距離接觸之後,就會發現這幅「美好畫面」的局部不時出現一些小破綻,它是由很多不同體系的經濟族群拼湊在一起。
一個上海,多種面貌,等著你去探險,去尋夢。
第九章:不真實的外派生活
第十章:外派上海一定要做的事
第十一章:人力勞動的上海
第十二章:第一次踏進酒店
Part4中國夢
任何一個平民小孩在美國偏僻鄉鎮,只要好好讀書,他就有機會上好學校。
好學校會無條件提供他獎學金,讓他就讀;有了好學歷,他就能找到好工作;畢業之後,他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往上爬,進入一流的圈子。這就是美國夢!
那麼,中國夢呢?
第十三章:「中國製造」,光鮮亮麗的產品背後
第十四章:未來是中國的市場?
第十五章:跟跨國企業大公司說NO
〈結語〉暫別了,上海
〈前言〉這就是上海
Part 1 放膽去闖
唯有走出去,你才能看見不同的世界。
第一章:中國崛起時,你在哪裡?
第二章:你該知道的中國官場文化
第三章:在中國經商不會有黑道問題
第四章:蓋在窮鄉僻壤的世界知名遊樂園
Part 2放大你的工作格局
在全球化的世界村,你要競爭的對手已經不是同班同學、隔壁的鄰居、辦公桌旁的同事、同城市或同國家的人,而是海峽對岸的中國人、南半球的澳洲人……等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人;也不再是苦讀努力就能出頭天,你的工作觀必須跨越國界,才能躍上國際舞台。
第五章:和香港女企業家的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