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見報的副刊文學,
總是引領著藝文風潮,
璀璨的作品如奔尖的浪花⋯⋯
波瀾壯闊的文學浪潮背後,
推著文學作家乘風破浪的力道──副刊編輯
總是比任何人更先期待掌聲和目光,
精心策畫作品見刊那瞬間的耀眼。
這是,讀者每天等待的報刊背後的故事,
一個推浪的人所經歷的副刊黃金時代。
==特別企畫==
〔收錄〕跨世代|跨平台〔講座〕
30年之間的文壇實況:
同樣曾經身兼作家與編輯身分的林黛嫚與陳又津,大談兩個世代的「作家/編輯人」,在雙重角色(人格)切換的冒險犯難過程!
──《推浪的人》特輯〈跨世代作家/編輯人的對話〉
報紙副刊╳書籍出版╳網路新媒體:
同樣站在浪尖上見證過報紙副刊、書籍出版黃金年代的三位編輯達人,聯經出版總編輯胡金倫、報導者總編輯與中央副刊主編林黛嫚,是怎麼看待網路世代為傳媒界掀起的海嘯呢?
──新書活動12/03松菸誠品3F「跨平台傳媒總編輯對談」
【你將會在本書找到答案】
你知道俗稱「報屁股」的副刊,竟然有冷、熱之分?
你知道周公夢蝶應允了女性的咖啡邀請,會慎重地一早去理髮而盛裝出席嗎?
你知道當年「中副」的特色之一,竟是「訃聞版面」嗎?
菜鳥小編接到珍貴的大作家手稿,卻弄丟了,該怎麼辦?
作者簡介:
林黛嫚
出生於台灣南投。23歲以〈最後一段〉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開始與文字為伍的生涯。24歲出版《也是閒愁》,成為希代小說族當紅作家。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
公費就讀台北女師專,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並持續於台灣大學中文系夜間部進修,後獲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1987年起進入中央日報副刊工作,直至2006年中央日報暫停出刊,近20年副刊編輯生涯,成為其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練。歷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三民書局副總編輯。
著有小說《間愛孤雲》、《閒夢已遠》、《今世精靈》、《粉紅色男孩》、《單獨的存在》等,及散文《本城女子》、《時光迷宮》、《你道別了嗎》等。另編有《中副五十年精選》、《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爾雅版年度小說選《復活》等。現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講授台灣現當代文學及寫作課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蔡素芬、郭強生
——推薦特輯——
跨世代作家/編輯人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文壇名家共同見證——
隱地 爾雅出版社創辦人
李瑞騰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向陽 知名作家、詩人
劉克襄 知名作家
宇文正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朱國珍 知名作家
王盛弘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王聰威 知名小說家、《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孫梓評 知名詩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朱宥勳 知名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編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而報紙副刊編輯隨著平面媒體的式微,今已瀕臨滅絕。這個時候,林黛嫚出版她的副刊歲月之憶述,不無記錄文壇、見證時潮、總結副刊編輯經驗的用心。──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李瑞騰
黛嫚將在中副近20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枱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知名小說家 蔡素芬
閱讀這本回憶錄,讓我尤其驚喜的是,黛嫚不僅僅是分享了她在中副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看到副刊其實也是傳播媒體的一環,它在台灣的藝文生態中所歷經的變化,與它為台灣建立起的許多人文軟實力,需要有像這樣一本書留下記載。──知名作家、學者 郭強生
自1988年解嚴以降,迄於2006年網際網路狼般虎般崛起之際,近20年間黛嫚主編見證了報紙副刊黃金年代,也親炙它的漸趨沒落與沉寂,主編以直白、信實之筆重現了副刊日常,記錄下孫如陵、梅新兩位前輩行誼,同時琥珀也似結晶了名家傳奇,舉凡高陽的快筆、蘇雪林的清寂、段彩華的默誦腹稿、夏志清快人快語……蛾眉淡掃卻有點睛之妙,寫下網路大軍逼境之前,上世紀末的文學傳播小史。——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王盛弘
退伍後,新世紀來臨前,曾與中央副刊有過短暫緣分。徬徨待業的我,接到黛嫚姊電話,問我要不要到中副「喝杯咖啡」?於是我竟獲得了小小的副刊編輯經驗——跟著校版,約稿,採訪,見識過副刊室豐厚的書架,同事們相處的溫度,以及,黛嫚姊危機處理的能力。為期不長的兩個月,沒能有機會聽黛嫚姊細說往事,但知道自己參與過黃金餘暉,而今終於有一冊完整的追憶,將編輯枱工作苦樂鉅細靡遺記下。此刻身為副刊編輯的我,讀來自然別有感觸,然則對一般讀者而言,它更有時間磨瀝而出的貴重。——知名詩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孫梓評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蔡素芬、郭強生
——推薦特輯——
跨世代作家/編輯人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文壇名家共同見證——
隱地 爾雅出版社創辦人
李瑞騰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向陽 知名作家、詩人
劉克襄 知名作家
宇文正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朱國珍 知名作家
王盛弘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王聰威 知名小說家、《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孫梓評 知名詩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朱宥勳 知名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編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而報紙副刊編輯隨著平面媒體的式微,今已瀕臨滅...
章節試閱
編I走上編輯枱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剛進報社工作時,也許因為我是新人,還在學習與進入狀況的階段,不敢派給我重要工作;也許是當時的工作環境,人手足夠,當時副刊兩間辦公室,我還弄不清楚要負擔幾個版面,但數一數文字編輯就七、八位。我埋首的例行工作很快就可以做完,抬起頭來,看看身旁的同事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上的事務,若是坐在位子上發呆未免可疑,於是我常拿著文稿到撿字房去看工人做事。
通常副刊的稿子和其他版面的文字作業並無不同,一樣是把文稿做好編輯工作送到排字房,再由該組的組長發配撿排,只是當時副刊版上有兩位大作家的文稿需要專人負責,一個是高陽長篇連載《醉蓬萊》,該長篇很受歡迎,編輯總是想每天多登一些以饗讀者,偏偏高陽寫作的速度趕不上刊登,經常發生明天要見報的長篇已沒有存糧的事,於是這時就得編輯發揮催稿本事,想辦法拿到續篇,高陽的稿子一拿到,排字工人就直接在鉛字版面上撿排,而編輯也是直接在打樣上頭校對。
有一次負責長篇的編輯手頭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得有人去拿隔天要見報的《醉蓬萊》文稿,我便充當一次快遞。當時正在一場飯局上的高陽看到我,已經電話聯絡過,他知道我的來意,於是放下手上的筷子,坐到旁邊的桌椅上,拿起紙筆開始寫稿,不到半個小時,他停下筆,對我說,「八百字夠了吧」,把手上的稿紙交給我,又回到餐桌上繼續宴飲。大作家快手快筆的風範令人傾心,而那隔天要見報的八百字自然是要高手來撿排才不會誤事。專責處理副刊文稿的排字工人D,圓短粗壯的身材很難想像那手眼的協調力量驚人。
還有一次高陽就在辦公室裡寫稿,先問說,要多少字,寫到剛夠把那空白填滿的字數就停筆,翩然離去。那一剎那有點像勢鈞力敵的籃球賽最後一記三分球定勝負之後,全場閧然暴響起掌聲,只不過,我們這些等下班等累的小編輯,不敢鼓掌,只想快點把那方塊填滿好下班。
處理高陽的稿子需要迅速確實,而另一位大作家倪匡的稿子,則需要過人的才華。我第一次看到倪匡的手寫稿,心下著實一驚。當過四年多小學老師,加上從小就習慣大量閱讀,我自認辨識文字的能力還不錯,但是倪匡的字實在太草,我要看到撿排出來的鉛字印出的打樣,才會豁然開朗,是啊,原來他寫的就是這個內容。據說倪匡每天可寫一萬字,當時同時有七八個長篇在港台連載,為了快速寫就,他用鉛筆寫稿,那輕而快的筆尖總在紙面輕輕滑過,而且筆劃連接並不斷開,於是可以一寫就一長段,如果在撿字時就錯誤百出,文句不通,恐怕校對也很難正確校正,所以我覺得能撿倪匡文稿的工人真是天才,這位D先生在排字房也是老大,因為倪匡而老大。
有一次我問D,「你怎麼看得出那個字是哪一個字?真的只是熟能生巧嗎?」D告訴我,也許文字對編輯來說,每個字都有那個字的意思,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就有那個詞的意義,但是字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像圖畫,這個字畫這樣是「我」,那個字畫那樣是「你」,每個人寫字他都當成是畫圖,同一個人寫的字他看久了,自然知道他是怎麼畫那個字的。所以我們看起來很潦草的字,對他來說和刻寫得端端正正的字是一樣的。
鉛字很快走入歷史,電腦引起的資訊革命來報到,報社每個人都要學打字,有一天D跑來找我,說是主管要他們學習打字或排版,短期間內要學會,並且通過考試,不然就會被資遣。即使通過考試也還有人要走路,因為電腦化後人力精簡許多,原來兩個人的工作只需要一個人來做。我知道他希望我能幫助一些排字房的工人轉任編輯或校對,可我只是一個小編輯,不能呼風喚雨。於是我安慰他,像你撿字這麼快、這麼準,學打字並不難,一定可以通過考試的。何況我也要學打字,要通過每分鐘正確字廿字的考試才能留任(現在看來這是多麼低的標準)。後來他果然通過考試,成為打字員,然後又調任校對組,再之後當每位記者、作家都自己打字寫稿時,打字員、校對也漸漸裁撤,甚至印務都整個外包給另一家公司,D和許多離開報社的工人、校對、記者、編輯,包括那種綠色格線的「真善美」稿紙,也和「鉛字」一起走入歷史。
買報的詩人・約周夢蝶喝咖啡
都說他化蝶去了,怎麼我手掌心彷彿還感覺到他那使勁將生命握在手裡的溫度。
印象裡周夢蝶周公是個低調行事卻也不離群索居的人,一九八○年代文藝活動盛行時,在一些場合也見得到周公,只是他是前輩詩人,自有詩人主編梅新先生招呼。
我和周公熟稔起來是中央日報虧損鉅大,逐漸縮減規模的時候,因為發行管道耗資,加上很多小地方只有一兩家訂戶,往往送報員都會遊說訂戶改訂他報,甚至自作主張送抵他報,經營訂戶變得分外困難之際,周公因此養成了到報社發行部買報紙的習慣。據說除了中央日報,他也買中華日報。他總是十天半個月來報社一次,一買就是半個月分,帶回去一次看個夠。對於周公如此堅持要看我們編的報紙,讓我們很感動,當然也要盡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才不辜負盛情讀者的期待我在偶然中知道周公定期來報社買報紙, 遇上了便邀他去喝咖啡。我記得,第一次在一個緊得讓右手掌發麻的握手之後,我說,「走吧,我們去喝咖啡」。雖然我是個女主編,但在工作上,我從來沒有性別之分,不管是和男性作者或女性作者餐敘、喝咖啡的事經常發生,對我來說,那是工作,不是約會,但是我提出喝咖啡的邀請後,周公沉默了片刻,才說,「好吧」。感覺像是他思考了許久才決定接受我的邀約。
就在走出報社幾步路的一家以賣咖啡豆為主的咖啡館,我作主點了兩杯曼特寧,我想不管是在等待咖啡送來,或是慢慢品嘗咖啡的時刻,我們都很少說話,默默享受單純的寧靜,因為事後我完全想不起在我們對坐的時刻曾說過些什麼。
二○○三年我為台北市文化局辦活動,設計了在中山堂把明星咖啡屋復活。我的工作夥伴聯繫到明星咖啡屋的簡先生,得到他的支持,把存放在苗栗倉庫的當年的桌椅借給我們,讓明星咖啡屋在中山堂重新開張。周公在武昌街口的書報攤是台北市難忘而珍貴的風景,這麼重要而特別的活動自然少不了周公。於是我打電話給周公,邀請他某月某日某時來明星咖啡屋喝咖啡。
周公一口答應。只是不曉得是我沒說清楚,還是周公沒聽清楚,活動開幕當天,周公遲了許久未出現。我因為現場有許多文友要招呼,也不能挪開心思去追踪。活動進行到一半,周公出現了。我開心招呼他坐下,來了就好,遲一些又何妨。事後忘了是哪位文友告訴我,周公去了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屋原址,當時是歇業狀態,他左右徘徊看不到要請他喝咖啡的人。他不知問了什麼人,運氣不錯,問到看過活動宣傳海報的路人或店家,告訴他好像在中山堂裡面,於是他一路尋了過來。那位文友還告訴我,若是有女性邀請周公喝咖啡,當天上午周公會先去理髮,梳洗整齊,要赴盛宴啊。
這次換我愣住片刻了。感覺就像是在報社周公來買報紙遇上了我邀他去喝咖啡一樣自然的舉動,而周公卻當一回事鄭重以對。
報社結束後,周公不需再坐公車到八德路買報紙了。沒了編者與作者的關係,我們也少了聯絡,最後一次見面,是曾任人間福報社長的永芸法師想和周公敘舊,我出面聯繫周公在青康藏書房小聚,當時周公依舊靜默,握手的力道也不那麼瘦骨嶙峋了,然後他就真的化蝶而去。
編IV 後台逸事
主編的難題・退掉文壇泰斗的稿件
孫如陵主編在一篇〈中副內情〉的文章中提到,「任何人當中副編者,都要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而問題的求得解決,又不在他的權限之內,以致問題成為死結,弄得外不諒於人,內有怍於己,重重誤會,種種非難,皆因緣而至」。他說的難題之一是篇幅,因為篇幅有限,而來稿眾多,便得面對大量退稿之難題,他說每天退稿五件,一年一千多件,如果副刊主編走在街上,便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主編中華副刊的蔡文甫先生也有同樣難題,他說「副刊每天只用五、六篇作品,而來稿往往超過若干倍,無法刊出必須退稿,所以主編的敵人遠比朋友多」。被退稿者的反應也有不同,有的越退越投、再接再厲;有的從此不相往來,有的還加碼寫封信來羞辱編者一番。
孫如陵主編時期中副退稿效率高,那時負責處理稿件的編輯,上班時間一手拿著剪刀,剪開信件封口,認為不合適,立刻寫好信封在下班前送到郵局,當時的作者都說中副效率高、退稿快。但是「不用的稿件不在中副過夜」的原則可能也有缺點,當天就處理完這天收來的稿件,往往會發生第二天收到的稿件還不如前一天退掉的水準,而且僅憑初審編輯一人的喜好,也可能把優秀的作品退掉了,例證如下:余光中先生曾說過,他有一首詩被中副退稿,自己看看覺得寫得不錯啊,怎麼不用呢?於是原詩再投寄一次,結果刊登出來了,事後他才知道原來之前孫主編休假,退稿的是代理主編;寫小說時的蔡文甫主編也有同樣遭遇,他有一篇〈女生宿舍〉的短篇小說被
孫如陵主編的《中國文選》刊用,孫先生對他說,這篇小說寫得很好,他說:「那是中副退稿的作品」。
我當梅新主編的助手時,負責初審以及退稿,但那些被退稿的作者,應該都是把賬算到梅新主編頭上,不會怪罪我這個小編輯的,梅新主編是知名詩人,文友不少,大約也飽受退朋友稿的難題。
到了我擔任主編時,退稿的問題對中副來說,似乎不是那麼困難,歸納原因,其一,台灣報紙副刊計畫編輯的風潮已形成,容納自由投稿的空間相對縮小許多,寫作者大多已經體會到此一現實,故而能體諒編輯退稿的心情;其二,報紙副刊的發表園地越來越少,解嚴以來新創辦的報紙又紛紛收攤,寫作者能投稿增加的篇幅又退回去,甚至比解嚴前還要限縮,但寫作的人口卻有增加的態勢,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們筆猶未老,中生代成熟,新生代作家崛起,老中青數代競逐有限園地,成名作家占有較大發表優勢也是不爭的事實,稿子不能留用,大部分的作者應能理解其中的難題。
此外,各家報社人事一再精簡,我剛進報社時,副刊有兩間辦公室,我所在的那一間,辦公桌擠得滿滿的,以致美編要對著牆工作,人力相對精打細算的中央日報都如此了,其他大報用人更是濶綽。一位離開中時人間副刊多年的編輯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們副刊「一屋子都是人」。到了副刊晚期,主編、編輯加美編,便是副刊的標準配置了,甚至有一人編制的副刊,主編從邀稿、審稿、退稿、組稿都一手包辦,連寄剪報和發稿費的瑣事也得自己來。
因應報社人事精簡以及電腦時代來臨,自留底稿不是難事,各家報刊也都進入「刊用稿通知,不用稿恕不退還﹂的時代。退稿的意義原本就不是稿子如何回到作者手上,關鍵是刊用或不刊用,到了這兒,退稿這件事終於以另一種姿態道別了。
離開副刊主編之職多年之後,在校園裡遇見師長輩、也常向中副投稿的學者,他當著一群學生輩面前,說我從來沒有退過他的稿子。這位師長學養豐富,篇篇稿件可用也是自然,不過既然有從未被我退稿的作者,一定也有常被我退稿的作者,能告別退稿的難題,對所有副刊主編都是一大樂事。
編I走上編輯枱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剛進報社工作時,也許因為我是新人,還在學習與進入狀況的階段,不敢派給我重要工作;也許是當時的工作環境,人手足夠,當時副刊兩間辦公室,我還弄不清楚要負擔幾個版面,但數一數文字編輯就七、八位。我埋首的例行工作很快就可以做完,抬起頭來,看看身旁的同事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上的事務,若是坐在位子上發呆未免可疑,於是我常拿著文稿到撿字房去看工人做事。
通常副刊的稿子和其他版面的文字作業並無不同,一樣是把文稿做好編輯工作送到排字房,再由該組的組長發...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黛嫚將在中副近二十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枱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
我和黛嫚有兩天的中副同事情誼。一九八七年,我原擔任《國文天地》國學月刊主編,梅新主編於年末找我進中副,懷著新鮮與好奇,我從《國文天地》下班後即進中副辦公室,開始下午四點以後的副刊編輯工作。第二天傍晚,我的對面坐進了新同事,黛嫚神清氣爽看來十分活潑愉悅地加入這個辦公室,空氣頓時生動不少,而我也不過早一天進入中副,她變成了最新的新人。同事們都友善的跟我們介紹新環境。
然而第三天我就走人了,原因之一是《國文天地》一時尚無主編接任者,希望我留任,之二是進入後才知道要同工同酬得加入國民黨,由於我非黨員,思忖加入政黨得由於本願,而非為工作加入,所以第三晚和梅新主編訪問了牟宗三大師後,跟他提出無法在中副待下來,很記得他勸慰我「別那麼傻,很多人想進中副工作還進不來。」而我仍然選擇告別,以致沒能與黛嫚繼續當同事。但三天內也略可認識了梅新主編的做事風格,他做事熱情澎湃、拼勁十足,三個晚上,天天跟他出去採訪或文友晤談,回家都半夜了。沒想到的是,雖沒待成中央副刊,繞了一圈,卻回到副刊編緝界,成為體驗及見證副刊變化的一員。
因此黛嫚書中陳述的副刊工作內容和媒體變化,深得我心,同時代同質性的編輯者深知其中冷暖,我們都是起於八○年代中的作者與編者,見識了副刊在七○年代以來最活躍、影響力最深的年代,當我們處身其中時,整個媒體環境的變化十分急遽,這和時代變化潮流是一致的,大環境講究快速淺薄,需要耐心閱讀的深度文學成為冷僻孤高的區塊,在已然擴充了許多流行素材的報紙版面裡,不再成為軟性版面矚目的焦點,有時還成為報社無廣告效益還增加成本的不可承受之重。
文人辦報的時代漸去漸遠,將資源挹注在文學版面上的榮景不再,報紙仍然維持副刊,一是傳統使然,但傳統不必然不能挑戰,要嘛擇菁去蕪,要嘛翻轉創新,媒體的形式不會一成不變,變化是可能存在的,目前已在進行中,會到達什麼程度,我們身在其中,時間的距離還沒產生,憑的是經驗上的預測;文學副刊仍然存在,另一個原因是報紙既講究提供豐富多元的閱讀,文學仍算是其中一元,雖然越是豐富的版面性質,越是培養了分眾的閱讀取向,文學版面是讀者選項之一。資方要照顧的是所有版面,資源挹注的輕重,與資方思維有關。資方必然要顧慮到報社事業的維持,維持的判斷又與哪塊版面與讀者較密切,可以討好閱讀群有關。供與需站在不同立場,各有思維算計,這是複雜微妙的關係,報紙提供了什麼版面,常常成因於一個非賺無以維持的事業體與編輯所組織的版面到底值不值得再成為成本中的一塊。在輕薄、易消化、鼓勵消費取向的報紙面貌中,還需要一些理想性做為社會責任,現在副刊仍能維持,是證明了還有理想性的存在,說來,只要還有文學副刊存在,即使資源有限,副刊編輯仍有責任透過版面讓文學發揮應有的分量 。
黛嫚書中陳述的,正是我輩進入副刊工作時的環境生態和趨勢變化,中央副刊的停刊促使黛嫚以退後一步觀看的距離,得以冷靜敘述二十年來的報紙副刊變化,以及編輯者的思考。所謂旁觀者清,她所提的對未來副刊的存續隱憂不無道理。但她也以編輯「在野」的身分,說明做為一名編輯,即使副刊停刊,仍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寫作、推動文藝工作,猶如她以這本書,回憶編輯生涯點滴,讓我們看見一篇作品或採訪刊登在報紙上,背後是龐大的事業體運作與工作人員投注了他們長期的精力和熱誠,與許多人事交流才得以成就一塊版,日積月累,以版面顯現文學活力的縮影。
以文學能量來講,文學將始終存在,因為能量不滅,只是流竄,與時俱變的在不同媒介呈現。電子化閱讀使新聞紙本岌岌可危,紙本明日何在,都是個問號,明日副刊又將何在?但也不必太悲觀以為消失近在眼前,要樂觀看待會有不同的形式安置文學,電子化、影像化、網路社群化……,或者回歸紙本的樸實可親,因為未知,所以我們還努力著,站在此處凝視未來,在這個時代,應變是必要的準備。
不管未來變化了什麼,黛嫚曾為編輯人,以此書註記一段報紙副刊編輯歲月,她多稱頌梅新主編,其實在她擔任主編期間,必有許多擔當,副刊主編除了才識,還需要有一付好肩膀,擔起誤解批評責難,這部分她沒多著墨,說與不說間,謹守了格子內的分寸。此書在現在及未來回溯,於大眾認知與學院研究上都會深具意義。
蔡素芬
知名小說家。現任自由時報影視藝文中心副主任、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曾任《國文天地》月刊主編、《自由時報》撰述委員、副刊主編。著有《鹽田兒女》、《橄欖樹》、《星星都在說話》、《燭光盛宴》、《姐妹書》、《海邊》、《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等長短篇小說。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郭強生
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央日報走過七十九個年頭,印行了最後一天的報份,從此走入了歷史。就這麼巧,那一天中副版面上的專欄方塊正好輪到由我「值星」。報紙停刊的決定來得倉促,主編黛嫚一知道消息便通知了我,囑我為副刊寫下最後一次的「方塊」。我們在電話上沒有多講什麼,盡在不言中⋯⋯
時間回到一九八八年。
早我半年進入中副的黛嫚,替我引見了當時的主編梅新先生,第二天我便成為了梅新先生口中「一群小蘿蔔頭」的副刊編輯一員。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報禁解除,三大報增張,中副一下子擁有了三個版,正適合意氣風發、對文學滿腔熱血的梅新先生好好大展身手!不怕我們這群才剛離開校園的文學科系畢業生之前毫無編輯枱工作的經驗,梅新主編一個個從頭教起。我本來決定要出國念書的,就因為這樣在國內多待了一年。
雖然一年後離職,但是我與中副的關係始終未斷,只因為那一份「革命情感」。在資源與另外兩大副刊明顯懸殊的工作環境,再加上報紙特殊的黨報色彩,我們這群年輕編輯在主編梅新的帶領下,更加認知到堅持這樣一塊兼具開放視野與文化內涵的純文藝園地之重要。大家每天都抱著﹁輸人不輸陣﹂的傻氣,把其他幾家的副刊攤開比較,一邊觀摩,一邊體會,一邊學習,怎樣可以讓副刊這個版面更靈活、更醒目、更⋯⋯
中副歷經了孫如陵主編的盛世、梅新主編的重新擦亮招牌(共獲得了四次金鼎獎)、到了黛嫚掌舵時,大環境已經越來越惡劣了。但即使如此,她不僅仍維持了中副一貫的品質,更時有前瞻性的精彩企畫佳作,身為老同事的我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藝高膽大。沒錯,黛嫚執掌華文報紙歷史最悠久的副刊那年,不過才三十出頭!
美好的一仗,我也曾在場。我們都在場。
這一仗,不光是為編一個副刊,而是為台灣文壇的深耕與傳承盡一份力。那個所有海外華人唯一看得到的副刊就只有中副的年代⋯⋯那個曾經在海外的大陸作家都渴望能在他們最熟悉的中副發表文章的年代⋯⋯
我彷彿知道,黛嫚有一天一定會把這一切都記下來的。果然,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當《推浪的人》的PDF檔一傳到我電腦,我便迫不及待一睹為快。許多往事歷歷在目──「中副新春茶會」的熱鬧、「百年文學研討會」的氣勢與名家雲集、諾貝爾文學獎開獎之夜的人仰馬翻⋯⋯──隨著黛嫚感性的文筆一一又重回到了心頭。但更多是我不知道的。那些是在黛嫚成為中副主編後所經驗的壓力與如履薄冰。在二○○○年後台灣社會與人文思想如炸彈開花,既可謂之多元,有時亦可稱之為莫衷一是的氛圍下,作為一個副刊主編,顯然必須對社會有更全面的觀察,對媒體有更深刻的體認,才能扮演好那個既要發掘新的聲音、又要保存文學超越政治傳統的掌門人角色。
閱讀這本回憶錄,讓我尤其驚喜的是,黛嫚不僅僅是分享了她在中副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看到副刊其實也是傳播媒體的一環,它在台灣的藝文生態中所歷經的變化,與它為台灣建立起的許多人文軟實力,需要有像這樣一本書留下記載。
所以,這不光是一本散文集子,它也像一部文化史。黛嫚除了擁有一枝散文之筆,更有資料蒐集消化再重新鋪陳的學術科班訓練,在爬梳與副刊編輯相關的所有事務上顯得尤其駕輕就熟。不管是否曾是死忠的副刊讀者,你都會從她的書中發覺,台灣社會在過去三十年間的種種變遷,都相當程度地反映在副刊這個版面。而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副刊就這樣悄然熄燈了,這背後亦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但,記憶的斷層卻可能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深、更黑、發生得也更快速。
而黛嫚的這本書,某種程度像是抵擋了台灣社會失憶的洪流──在「翻開報紙第一件事是讀副刊」這說法還未成為一句謎語之前。
郭強生
知名作家,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散文《何不認真來悲傷》兩度榮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另著有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黛嫚將在中副近二十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枱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
我和黛嫚有兩天的中副同事情誼。一九八七年,我原擔任《國文天地》國學月刊主編,梅新主編於年末找我進中副,懷著新鮮與好奇,我從《國文天地》下班後即進中副辦公室,開始下午四點以後的副刊編輯工作。第二天傍晚,我的對面坐進了新同事,黛嫚神清氣爽看來十分活潑愉悅地加入這個辦公室,空氣頓時生動不少,而我也不過早一天進入中副,她變成了最新的新人...
目錄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推薦序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郭強生
○編I 走上編輯枱
轉換跑道・吳淡如推薦了我
這就是編輯枱・蔣經國去世電召急奔回報社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來稿留用匣・黨國大老也可能被黨報退稿
附刊與副鐫・瘂弦說副刊是美麗的錯誤
副刊也有溫度・熱副刊主編梅新的熱編輯會議
採訪寫作・時效與確實之間的為難
作家編輯・不要聘請作家來當編輯?
寫作CP值・身兼編輯的,比專職寫作的多
發稿工夫・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文學編輯
熱情與才華・齊邦媛給年輕主編的贈言
編輯的性別・馬蹄型會議桌上的女性主編
○編II 副刊傳統
中副作者宴・出道時滿心期待的盛宴落空
中副夢咖啡・文學下午茶,文學在其中
追思專版・是人物的,都要做上一版紀念特輯
副刊插圖・幾米親送《中副》的插畫稿
副刊方塊・鉛字文排列千字,剛好成方形
專欄投稿・某某,你可以不要占據報刊版面嗎?
徵文之必要・文學獎盛事的緣起與衰落
人與書的對話・為賴國洲電視節目而闢的專欄
在閱讀的中央・書評版面打造中文創作空間
中副與我・百萬社教館及文學選手村
文學選集・值得再讀三讀的副刊經典
○編III 文壇傳奇
買報的詩人・約周夢蝶喝咖啡
學術會議・夏志清吹捧一下就紅了
編輯的福利・見證王洛賓一生一次的訪台
獨立採訪・颱風夜總想起張秀亞
諾獎大戰・高行健得獎隔天的頭版合照
筆耕不輟・畢璞文墨是副刊重要資產
東寧路十五巷・蘇雪林寓所中的文章千古事
長輩文人・與國文課本中的陳之藩相識
梅新中副十年・他一面推敲詩句,一面黯然遠去……
○編IV 後台逸事
珍本原稿・余光中的詩還沒刊登就弄丟了
主編的難題・退掉文壇泰斗的稿件
文字的重量・當文壇大老碰觸到國軍禁忌
格子裡的字・一張請帖差點撤了一個主編
井然有序・副刊主編是求序熱門人選
出門見總統・青年作家與李登輝談文學
你從哪裡來・中副首次刊登向陽的台語詩
高額稿費・靠中副撐過苦日子的嚴歌苓
記得之必要・某年《文訊》重陽敬老宴
文友旅行・在路上,伴曹又方面對未知的前方
以文會友・寄贈海內外作家的中副稿紙
○編V 往事如煙
未完的連載・京夫子十年叫座最後的結局?
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文藝營出身・步入文壇靠媒介,持續創作靠自己
文人的掌控・從戒嚴時代走來的文藝團體
大分水嶺・解嚴前與後,台灣的文學傳播
震不垮的蓮花・九二一之後的文化重建
職場與同事・副刊編輯是責任制
相偕走過・與青春為伴的文學及文友
文青理想職・原來我們是這樣不合時宜
最後一刊・曲終人散回頭一瞥
後記・格子與枱子──那些文學人與編輯事
特輯・跨世代作家/編輯人的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推薦序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郭強生
○編I 走上編輯枱
轉換跑道・吳淡如推薦了我
這就是編輯枱・蔣經國去世電召急奔回報社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來稿留用匣・黨國大老也可能被黨報退稿
附刊與副鐫・瘂弦說副刊是美麗的錯誤
副刊也有溫度・熱副刊主編梅新的熱編輯會議
採訪寫作・時效與確實之間的為難
作家編輯・不要聘請作家來當編輯?
寫作CP值・身兼編輯的,比專職寫作的多
發稿工夫・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文學編輯
熱情與才華・齊...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