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 即將改編成電影,由奧斯卡影后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
★ 榮登《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暢銷榜
★ 美國Amazon當月最佳書籍,超過800名讀者高度評價5顆星
★ 已售出多國版權,讀者熱烈期待(德、荷、意、日、英、韓等多國) 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因為一場暑期實習(檢驗SARS病人檢體),
開啟了她對於疾病檢測新科技的想望,企圖打造「改變世界」的生技新創。
因此,19歲時她決定從史丹佛大學輟學,用一份26頁的文件開始了日後高達九十億美元的「創新」:
一滴血就能做二百多種檢測,從常見的血糖檢驗到癌症篩檢,費用還只要傳統檢測的十分之一!
短短十年,她成為矽谷第一個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女性科技創業家,
《富比世》全美四百大富豪、《時代》(Time)雜誌更封她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
◤美國前國務卿、國會議員、軍方高層、矽谷創投傳奇人物、甲骨文公司創辦人、
全美最大連鎖藥局及各大媒體,如何聯手將這隻「獨角獸」推向世界舞台? 所有成功故事的關鍵字都已備齊:史丹佛休學、改變世界、女版賈伯斯、
顛覆醫療產業、矽谷第一位從無到有的女性創業家……。
藉此吸引了──投資馬斯克(Elon Musk)SpaceX的德豐傑投資(DFJ)、
傳奇創投家唐納.盧卡斯(Donald L. Lucas)、甲骨文公司的共同創始人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
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茲(George Shultz)及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柯林頓政府及川普政府的兩位國防部長威廉.裴瑞(William Perry)和詹姆士.馬提斯(James Mattis),
還有媒體大亨魯伯特.梅鐸(Rupert Murdoch,他同時是《華爾街日報》大老闆)……
黃金陣容的董事會成員,等於給Theranos 蓋上正字標記,吸引無數知名人物投資,
讓Theranos一舉成為矽谷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之一。
◤一個爆料、一封匿名檢舉信!如何讓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在六個月內使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獨角獸極速崩解? 這項劃時代的醫療技術,由一封內部匿名檢舉信開始瓦解。
而這個寄件人,正是董事會裡喬治.舒茲的孫子──泰勒.舒茲(Tyler Shultz)。
即使受到告訴要脅、不知名人士跟蹤,作者約翰.凱瑞魯仍是花了三年多時間,
深入訪談超過一百五十人(其中有六十幾位是Theranos前員工),極力促成報導上線、完成此書出版。
更讓《書單雜誌》(Booklist)書評盛讚:「他費盡心思投入於揭發霍姆斯的犯罪,確確實實有拯救生命的價值!」
而有如電影情節的Theranos真實故事,是改變世界還是走向毀滅?目前仍未結束……
作者簡介:
約翰.凱瑞魯(John Carreyrou)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調查記者,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他對Theranos的深入報導,獲得了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財經報導獎項、羅布傑出商業財經新聞獎(Gerald Loeb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Business and Financial Journalism)的專題報導獎項,以及巴萊特&史提爾調查新聞銀獎(Barlett & Steele Silver Award for Investigative Business Journalism)。
凱瑞魯目前與妻子、三名子女住在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
譯者簡介:
林錦慧
政大英語系畢業,曾任《時代解讀》(TIME Express)雜誌副總編輯,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複業時代來了》、《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惡魔財經辭典》、《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深入Apple直營門市》(榮獲經濟部金書獎)、《一個人的療癒》、《精實力》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揭密推薦 ||──
何佳安│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美國NERD Skincare創辦人、生物醫學工程師
許凱廸│台灣大學生技博士、財經作家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按姓名筆畫排序)
──|| 各界讚譽 ||──
「約翰.凱瑞魯將Theranos的技術與失敗之處描述得清楚易懂,同時生動勾勒該公司有毒的企業文化,以及支持者出於妄想的熱忱擁戴。成就一則耳目一新的警世故事──關於充滿遠見的創業冒險,如何走岔了路。」──《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你絕對不想放下這本引人入勝、寫作技巧純熟的書。不管你覺得Theranos的故事有多糟,實情絕對比你以為的更糟。」──暢銷書《安隆風暴》(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所有魔鬼都在此》(All the Devils Are Here)合著作者貝絲妮.麥克林(Bethany McLean)
「一個精彩、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關於美國企業權力最高層令人震驚的詐欺、監控、法律恫嚇……Theranos可能是繼安隆(Enron)之後最大的企業詐欺案件,同時是很多有權有勢的人如何被一個明目張膽的騙子愚弄的故事。」──阿里(Yashar Ali),《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本書中,備受讚譽的調查記者約翰.凱瑞魯,在2015年首度踢爆這起醜聞,呈現了Theranos執行長伊莉莎白.霍姆斯詐欺行為的大量證據……他揭露Theranos以往不曾曝光的邪惡祕密……這些勇敢的吹哨人,再加上一位頑強的記者訪談了150人(包括60位前員工),成就一本真正讓人一頁翻過一頁、不忍釋手的書。」──艾瑞克.托波爾(Eric Topol),《自然》(Nature)
「引人入勝……這本書擁有電影場景般的細節……作者寫道,Theranos是個旋轉門,人員不斷來來去去,只要稍微發出存疑的聲音就會遭到霍姆斯和包汪尼(Balwani)開除……萬一這個故事的結局不是如此,而是這家公司的血液檢測裝置繼續不斷生產,那就更叫人驚恐了。這個故事正足以證明,許多人挺身直言是冒了多大的風險。」──珍妮佛.庫津-佛蘭克爾(Jennifer Couzin-Frankel),《科學》(Science)
名人推薦:──|| 揭密推薦 ||──
何佳安│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美國NERD Skincare創辦人、生物醫學工程師
許凱廸│台灣大學生技博士、財經作家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按姓名筆畫排序)
──|| 各界讚譽 ||──
「約翰.凱瑞魯將Theranos的技術與失敗之處描述得清楚易懂,同時生動勾勒該公司有毒的企業文化,以及支持者出於妄想的熱忱擁戴。成就一則耳目一新的警世故事──關於充滿遠見的創業冒險,如何走岔了路。」──《出版人週刊》(Pub...
章節試閱
│Prologue│
序幕
二○○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提姆.坎普(Tim Kemp) 有好消息要告訴團隊。
曾在IBM擔任高階經理人的坎普,現在是Theranos 生物資訊部門的負責人。Theranos 是一家新創公司(startup),開發最先端的血液檢驗系統。這家公司才剛完成首場大型現場展示,對象是製藥大廠。年僅二十二歲的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飛到瑞士,向歐洲製藥巨擘諾華(Novartis),展現自家血液檢測系統的厲害之處。
坎普寫了封電子郵件給部門十五位同事:「伊莉莎白早上打電話給我,表達了謝意,還說『展示很完美!』她特別要我謝謝大家,讓各位知道她很感謝。另外她還提到,諾華非常驚豔,甚至要我們提出財務合作的計畫。此行圓滿達成任務!」
這是Theranos 很關鍵的一刻。至此,這家成立三年的新創公司,不再只是霍姆斯當初在史丹佛宿舍裡突發奇想、雄心勃勃的點子,而是晉升為一家跨國大企業有興趣採用的實際產品。
展示成功的消息,一路傳到高階主管辦公室所在的二樓。
其中一位高階主管是亨利.莫斯利(Henry Mosley),Theranos 的財務長,八個月前才加入,也就是二○○六年三月。莫斯利穿著一身皺皺的衣服,綠色雙眼透著洞悉一切的銳利,個性不疾不徐,是矽谷科技圈的老鳥。成長於華盛頓特區的他,在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取得MBA,隨後在一九七○年代末期來到加州,從此沒離開。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矽谷的先驅之一),後來陸續掌管四家科技公司的財務部門,帶領其中兩家股票上市。Theranos 絕對不是他的第一次。
莫斯利之所以加入Theranos,是衝著聚集在伊莉莎白身邊的人才和經驗。儘管伊莉莎白很年輕,身邊圍繞的人卻盡是閃耀的明星。她的董事長是唐納.盧卡斯(Donald L. Lucas),一九八○年代中期栽培出身價億萬美元的軟體創業家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協助艾利森帶領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股票上市。而盧卡斯和艾利森也拿出自己的錢投資Theranos。
董事會還有位名號響叮噹的成員──錢寧.羅伯森(Channing Robertson),史丹佛工學院副院長。羅伯森是史丹佛的明星師資之一,一九九○年代末期,由於他的專業證詞:香菸具有令人上癮的特性,使菸草業者不得不跟明尼蘇達州達成指標性的天價和解(六十五億美元)。根據莫斯利少數幾次跟羅伯森的互動,羅伯森對伊莉莎白有很高的評價。
此外,Theranos 的管理團隊也很堅強。坎普在IBM待了三十年,商務長黛安.帕克斯(Diane Parks)在藥廠和生技公司有二十五年經驗,產品資深副總約翰.郝爾德(John Howard)以前在Panasonic 掌管製造晶片的子公司。小小的新創公司就能網羅如此等級的高階經理人,實屬罕見。
不過令莫斯利買單的,並不只是董事會成員和高階管理團隊。Theranos 鎖定的市場非常龐大,各大藥廠每年花在新藥臨床試驗的金額高達數百億美元,若是能成為藥廠不可或缺的夥伴,只要分到那筆金額的一小部分,就賺翻了。
伊莉莎白要求莫斯利整理一些財務估算,以便她拿給投資人看。莫斯利第一次提供的數字不合她意,於是他向上做了調整。調整過的數字讓他有點不安,但他心想,只要公司每件事都執行得很完美,這樣的數字還算在合理範圍內。況且,創投(venture-capital)業者也心知肚明,想方設法取得資金的新創公司往往會誇大預估,這是遊戲的一部分。創投甚至對此有個術語:曲棍球桿預估,意指像曲棍球桿的形狀一樣,營收先是停滯好幾年,然後奇蹟似直線竄升。
莫斯利不確定自己是否完全了解的部分是: Theranos 的技術到底可不可行。每當有潛在投資人上門,他便帶他們去找蕭內克.羅伊(Shaunak Roy),Theranos 的共同創辦人。蕭內克是化工博士,曾在史丹佛和伊莉莎白於羅伯森的實驗室共事。
蕭內克會將自己的手指扎出幾滴血,然後滴到一個信用卡大小的白色塑膠匣,接著把塑膠匣插入如烤麵包機大小的長方形盒子裡。這個盒子稱為「讀卡機」,可以提取出塑膠匣的數據訊號,再用無線方式將訊號傳送給伺服器,由伺服器分析數據後再將結果傳送回來。大致是如此。
當蕭內克為投資人示範這套系統時,會指著電腦螢幕,螢幕上顯示血液流過讀卡機內的塑膠匣。其實,莫斯利並不理解其中的物理或化學原理,但這不關他的事,他是財務人員,只要這套系統能成功顯示結果,他就很高興,而每次也都有結果。
★ ★ ★
幾天後,伊莉莎白從瑞士返回,臉上掛著微笑、四處閒晃。莫斯利心想,這更加證明瑞士之行非常順利。倒不是說這樣的她很不尋常,她是個積極樂觀的人,具有創業家無上限的樂觀,喜歡在寫給員工的信裡用「extra-ordinary」(非常不凡)來形容公司使命,「extra」(非常)還特別用斜體字再加上連字符號來強調。這的確有點過頭,但似乎真的發自內心,而莫斯利也很清楚,矽谷成功的創業家都如同傳福音般報喜不報憂,憤世嫉俗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可是很奇怪,陪同伊莉莎白前往瑞士的同事,似乎不像她那麼興致勃勃,其中有幾個甚至一臉垂頭喪氣。
是誰的狗狗被車子碾到了嗎?莫斯利半開玩笑納悶著。
他漫步走下一樓,公司六十位同事大多一群群坐在一樓的小隔間。他視線尋找著蕭內克,想必蕭內克知道什麼他不知道的事。
蕭內克起初謊稱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不過莫斯利感覺他有所隱瞞,不斷追問下,他才逐漸卸下心防,承認Theranos 1.0(這是伊莉莎白給這套血液檢測系統取的名字)並不是每次都能用。他說,其實有點像擲骰子,要碰運氣,有時會出現結果,有時不行。
這是莫斯利聞所未聞的大新聞,他一直以為這套系統很準確可靠。每次投資人來看時,不是都運作得好好的嗎?
呃……每次「看起來都運作得好好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蕭內克說道。電腦螢幕上出現的影像是真的—血液流過塑膠匣,流入一個像井一樣的小通道—但是有沒有結果就不得而知了。
於是他們預先錄下某次有結果的檢測,在每次展示的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事先錄好的。
莫斯利聽得目瞪口呆。他以為檢測結果是即時從塑膠匣裡的血液提取出來,而他帶來參觀的投資人當然都這麼以為。蕭內克剛剛所描述的情況,聽起來就像一場騙局。你可以用滿滿的樂觀向投資人推銷,也可以不掩飾你對成功的飢渴,但這中間有一條不能跨過的線。而現在,在莫斯利看來,已經跨過去了。
那麼,諾華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莫斯利無法從任何人口中得到老實的答案,不過現在他開始懷疑諾華的展示會上動了同樣手腳。他的猜想果然沒錯,伊莉莎白帶到瑞士的兩台讀卡機在一抵達就故障了,跟她一同前往的員工整晚沒睡、努力搶修。隔天早上展示時,為了掩飾這個問題,提姆.坎普在加州的團隊傳了假的檢測結果過去。
★ ★ ★
那天下午,莫斯利跟伊莉莎白有場例行週會。他踏進伊莉莎白的辦公室時,馬上感受到她不凡的氣場魅力。她有一種不屬於她那個年紀的大器風采,大大的藍色雙眼盯著你看,眨也不眨,彷彿你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近乎催眠,再加上她異常低沉的男中音嗓音,更增添迷惑效果。
莫斯利決定先按捺下疑慮,讓會議順其自然進行。Theranos 剛結束第三輪募資,不管從什麼標準來看都是不同凡響的成功:前兩輪向投資人募到一千五百萬美元,第三輪又募到三千二百萬美元。這些數字還不算什麼,最驚人的是Theranos 最新估值──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沒有多少成立三年的新創公司,敢說自己值這麼多錢。
之所以有這麼高的估值,一大原因是Theranos 告訴投資人它已經跟幾家藥廠達成合作協議。根據一份簡報,其中一張投影片列出Theranos 已和五家公司談妥六筆交易,未來一年半可衍生一億二千萬至三億美元的營收;此外,還列出十五筆正在談判的交易,如果都成功敲定,營收可望達到十五億美元。
製藥公司將會採用Theranos 的血液檢測系統,來監控病人對新藥的反應。進行藥物臨床試驗時,塑膠匣和讀卡機會放置在病人家中,患者每天自己扎手指幾次,再由讀卡機將他們的血液檢測結果,傳送給委託臨床試驗的藥廠。若結果顯示藥物反應不佳,藥廠立刻就能減少劑量,不必等到試驗結束。如此一來,藥廠的研發成本足足可降低三成之多。投影片上大致是這麼說的。
自從有了早上的發現,莫斯利開始對以上這些說法愈來愈不安。一來,從他進入公司至今八個月,他從未看過任何藥廠合約,每次他問起,總是被告知「法務部門正在審閱中」。更重要的是,他之所以同意做出那些深具野心的營收預估,全是因為他以為公司的系統是準確可靠的。
如果伊莉莎白跟他一樣感到不安也就算了,但是並沒有。她一派輕鬆開心,新出爐的估值更讓她得意破表,她告訴莫斯利,董事會可能會有新成員加入,意味著投資人名單愈來愈長。
眼見正是提起瑞士之行和辦公室傳言的好時機,莫斯利順勢開口提起。伊莉莎白承認有問題存在,但她聳聳肩不以為意,她說問題很容易解決。
莫斯利對她的說法感到半信半疑,於是提出蕭內克告訴他的展示情況。莫斯利說,如果展示不完全是真實的,就應該停止,「我們欺騙了投資人,不能繼續這麼做。」
伊莉莎白突然臉色大變,幾分鐘前的興高采烈瞬間消失無蹤,換上一臉敵意,就像某個開關被切換,她冷冷地盯著她的財務長。
「亨利,你不是團隊成員了,」她用冷冰冰的語調說:「我想你應該馬上離開。」
沒有搞錯,伊莉莎白不只要他離開她的辦公室,而且要他離開公司,馬上!莫斯利就這樣被開除了。
│One│
敬有方向的人生,乾杯!
伊莉莎白.安.霍姆斯從小就想成為成功的創業家。七歲時,她動手設計出一部時光機,筆記本滿滿都是詳細的工程設計草圖。
九歲、十歲時,一次家庭聚會上,一位親戚問了每個小男孩、小女孩遲早會被問到的問題:「你長大想做什麼?」
伊莉莎白毫不遲疑地回答:「我想做億萬富翁。」
「妳不想做總統嗎?」親戚繼續問。
「不想, 總統會娶我, 因為我是億萬富翁。」這並不是小孩的童言童語,根據目睹這一幕的家族成員表示,伊莉莎白說得極為認真、堅定。而她的雄心抱負是父母養成。爸爸克利斯勤(Christian)和媽媽諾兒(Noel)對女兒有很高的期待,這是源自一個尊貴家族的歷史傳統。
★ ★ ★
她的童年在華盛頓特區度過。父親接連服務於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等政府機構,母親則在國會山莊(Capitol Hill)擔任議員幕僚,直到伊莉莎白出生才中斷事業,全心撫育伊莉莎白和弟弟克利斯勤(Christian,與父親同名)。
每逢夏天,諾兒和兩個孩子會南下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Boca Raton)。伊莉莎白的阿姨(也叫伊莉莎白)和姨丈朗.帝茲(Ron Dietz)在那裡有間大樓公寓,可俯瞰美麗的沿岸水路。他們的兒子大衛(David)比伊莉莎白小三歲半,比弟弟克利斯勤小一歲半。
表兄弟姐妹們會一起睡在公寓地板的泡棉床墊上,一早衝到海邊游泳,下午則玩大富翁消磨度過。如果伊莉莎白領先,她會堅持玩到分出勝負,不斷累積手上的房屋和飯店數量,直到大衛和弟弟破產為止。偶爾幾次輸了,她就暴怒抓狂,不只一次直接衝出大門,剛強的好勝性格可見一斑。
上了高中,伊莉莎白並不是受歡迎的學生。當時父親轉任天納克公司(Tenneco,編按:全球汽車排氣系統和零件製造龍頭),全家搬到德州休士頓,兩個小孩就讀休士頓最有名望的私立學校聖約翰(St. John's)。十幾歲的伊莉莎白身材高瘦,還有雙大大的藍色眼睛,為了融入環境,她把頭髮漂成淺色,並且為了飲食失調所苦。
高二那一年,她開始埋首功課,常常熬夜念書,搖身一變成為每科都拿A的學生。更從此養成終身的生活型態:工作努力、睡眠很少。除了學業過人,她的社交生活也找到立足點,還跟休士頓受人尊敬的整形外科醫師之子交往,兩人結伴到紐約旅行,在時代廣場慶祝新的千禧年到來。
隨著上大學的日子逼近,伊莉莎白把目標設定在史丹佛大學。對一個夢想成為創業家、對科學和電腦有興趣的優秀學生,史丹佛是想當然耳的選擇。這所由鐵路大亨利蘭.史丹佛(Leland Stanford)創辦的大學,原本只是成立於十九世紀末的小小農學院,如今已經跟矽谷密不可分。
那時網際網路熱潮正盛,幾顆最閃耀的明星,例如雅虎(Yahoo),就是在史丹佛校園誕生。伊莉莎白高三時,又有兩位史丹佛博士生以一家小小的新創公司谷歌(Google),開始吸引世人目光。
伊莉莎白對史丹佛並不陌生,一九八○年代末期他們曾住在加州林邊(Woodside)好幾年,距離史丹佛校園數英里。當時,她和隔壁鄰居潔希.綴波(Jesse Draper)結為好友,潔希的爸爸提姆.綴波(Tim Draper)是創投第三代,當時正逐步邁向矽谷最成功的新創投資人之一。
而伊莉莎白跟史丹佛還有一個淵源:中文。她的父親因為工作之故常常往返中國,因而決定小孩必須學中文,於是和太太安排家教,每週六早上到休士頓家中教中文。高中念到一半,伊莉莎白就進入史丹佛暑期中文班。該課程原本只接受大學生申請,但是她以流利的中文驚豔主事者,破格錄取。課程前五週在史丹佛位於帕羅奧圖(Palo Alto)的校園授課,接下來四週則移師北京上課。
★ ★ ★
二○○二年春天,伊莉莎白以「總統獎」得主的身分錄取史丹佛。總統獎是頒發給頂尖學生的殊榮,有三千美元獎學金,可供她用於追尋任何有興趣的知識。
父親一向灌輸她一個觀念: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擔任公職期間,克利斯勤.霍姆斯督導過多次人道救援,像是一九八○年馬列爾事件(Mariel boatlift,編按: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移民事件之一),當時有十幾萬古巴人和海地人移居美國。家裡掛滿他在飽受戰亂國家提供援助的照片,伊莉莎白從中學到,如果想真正對世界產生影響,光變成有錢人是不夠的,而是要做到為眾生謀利。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有機會讓她兩者兼得,於是她選擇主修化學工程,這是進入生技產業的入門磚。
史丹佛化工系的門面是錢寧.羅伯森。渾身散發魅力,英俊、風趣的他,自一九七○年開始在史丹佛教書至今,是少數能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也是工學院最時髦的教授。頂著一頭日漸灰白的金色濃密頭髮,身穿皮衣外套站在講台上,看起來比實際年齡五十九歲小了十歲。
伊莉莎白不只選修羅伯森的「化學工程入門」,也參加研討會聽他講授可調控的「投藥裝置」。此外她還遊說他,讓她到他的研究室幫忙。羅伯森答應了,把她交付給一位正在尋找適用於洗衣劑酵素的博士生。
除了長時間投入實驗室,伊莉莎白的社交生活也很活躍。她會參加校園派對,並且和大二學生貝森(JT Batson)交往。貝森來自喬治亞州的小鎮,他很驚訝伊莉莎白的優雅自信和世故,但也發現她有防人之心。他回憶,「她不是世界上最樂於分享的人,行事總是留了一手。」
伊莉莎白直到隔年秋天才真正休學,在她到新加坡基因體研究所(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結束暑期實習回來後。二○○三年初,亞洲爆發一種前所未知的疾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伊莉莎白的暑期實習就是負責檢驗病人的檢體。而檢體的取得是透過注射器和鼻咽拭子(nasal swabs)等古老的低科技方法,這次經驗讓她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存在。
從新加坡回到休士頓家中後,她連續五天坐在電腦前,每晚只睡一、二個小時,三餐就吃媽媽用托盤送來的食物。她引用實習期間以及在羅伯森教授課堂上學到的新技術,為一個手臂貼片寫了份專利申請書──一個能診斷又能治療疾病的手臂貼片。
媽媽開車從德州送她到加州展開大二生活的路上,她在車上呼呼大睡。一回到學校,她馬上把專利申請書拿給羅伯森和蕭內克.羅伊過目。蕭內克就是她擔任實驗助理時協助的那位博士生。
幾年後在法庭上作證時,羅伯森還記得當時對她的創造力感到驚豔,「她就是有辦法用我從沒想到的方法,將科學、工程和技術整合起來。」他也很驚訝她竟有這麼強烈的動機和決心,要把想法落實成真,他說:「我教過的學生有幾千個,從未遇過像她這樣的,我鼓勵她走出校門追尋夢想。」
蕭內克則是抱持比較懷疑的態度。他的父母是印度移民,從小在芝加哥長大,截然不同於喧鬧的矽谷。他自認是個務實、腳踏實地的人,伊莉莎白的點子在他看來有點牽強,不過當時他也感染到羅伯森的興致勃勃,贊成她去成立新創公司。
伊莉莎白遞出公司申請資料的同時,蕭內克完成了獲得博士學位所需的最後一個學期工作,二○○四年五月,他加入伊莉莎白的新創公司,是第一個員工,拿到公司少數股份。羅伯森則加入這家公司的董事會,擔任顧問。
★ ★ ★
剛開始連續好幾個月,伊莉莎白和蕭內克窩在伯靈格姆(Burlingame)一個小小的辦公室,直到找到另一個較大空間。新的辦公地點完全不光鮮亮麗,雖然地址在大企業林立的門洛帕克(Menlo Park),但實際位置卻在東帕羅奧圖邊緣一個貧瘠的工業區,不時發生槍擊事件。某天早上,伊莉莎白來到辦公室時,頭髮上掛著玻璃碎片。原來有人朝她的車子開槍,造成駕駛座車窗破碎,只差幾英寸就打到她的頭。
伊莉莎白把公司名稱登記為「Real-Time Cures」(即時治癒),結果一開始的員工在薪資單上打錯字,變成「Real-Time Curses」(即時詛咒)。後來她把公司名稱改成Theranos,結合「therapy」治療)和「diagnosis」(診斷)兩個字。
為了籌募資金,她開始動用家族人脈。她成功說服提姆.綴波,投資一百萬美元(就是兒時玩伴潔希.綴波的爸爸),綴波這個名字很有分量,給伊莉莎白增添了一些可信度,因為矽谷第一家創投就是提姆的祖父在一九五○年代末期成立,而提姆自己的公司德豐傑投資(DFJ)也是Hotmail等網路電郵公司早期的投資者,獲利豐厚,聲名大噪。
她利用家族人脈取得的另一筆大資金,是來自父親的老友:已退休、擅長將企業轉虧為盈的維多.帕米爾利(Victor Palmieri)。父親和帕米爾利結識於一九七○年代末卡特政府(Carter administration)時期,當時父親服務於國務院,帕米爾利是無任所大使(編按:代表國家的高級外交官,沒有固定駐所),主管難民事務。
伊莉莎白以熱情奔放的活力,以及將奈米科技、微科技(microtechnology)原理應用於醫療診斷的願景,成功收服了綴波和帕米爾利。她用一份二十六頁的文件招募投資人,文中詳細說明一種黏著性貼片,可用微針頭無痛穿透皮膚抽血。此外,還會透過無線方式把讀數傳送給病患的醫師。文件還附上彩色圖示,描繪出貼片的形式和組成。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買單。二○○四年七月的某個早上,伊莉莎白和MedVenture Associates 碰面,那是一家專門投資醫藥科技的創投。隔著會議桌,伊莉莎白和MedVenture 五位合夥人面對面坐著,她用華麗辭藻快速地敘述她的技術有可能改變人類。
可是等到MedVenture 合夥人問到微晶片系統的具體細節,以及跟Abaxis(編按:醫療產品公司,主要開發、生產用於醫療及獸醫市場的血液分析儀)現在已商品化的系統有何差別,她明顯慌亂起來,會議氣氛隨之緊繃。她回答不出幾位合夥人詢問的技術問題,大約一小時後便起身氣沖沖離去。
MedVenture Associates 並不是唯一拒絕這位十九歲大學輟學生的創投,但是到了二○○四年底,她仍然成功募到將近六百萬美元,投資人來自各方。除了綴波和帕米爾利,還有年邁的創投人約翰.布萊恩(John Bryan),另外還有房地產和私募基金的投資人史蒂芬.費恩伯格(Stephen L. Feinberg),他同時是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董事。
她也成功說服史丹佛的同學麥可.張(Michael Chang),其家族掌控了台灣數十億美元的高科技儀器經銷。整個霍姆斯大家族也有好幾個成員投注資金,包括諾兒.霍姆斯的妹妹伊莉莎白.帝茲(Elizabeth Dietz)。
資金不斷湧入,蕭內克心裡很明白,一個小小的貼片要做到伊莉莎白想要的所有功能,無異於科幻小說。理論上或許可行,就像載人上火星理論上也是可能的,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為了讓貼片的概念更加可行,他們把貼片的功能縮減到只剩診斷,但就算如此仍是困難重重。
最後他們完全捨棄貼片,改採類似於糖尿病患監測血糖所用的手持裝置,伊莉莎白希望像血糖機一樣方便攜帶,但又希望不只能監測血糖,還能檢測血液中多種物質。如此一來就會變得更複雜,
體積也會更大。折衷結果是利用「卡匣搭配讀卡機」,結合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和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患者自己扎手指抽取少量血液樣本,然後將血液置入一個很像厚信用卡的卡匣,再把卡匣插入一台稱為讀卡機的較大機器。讀卡機裡的幫浦會把卡匣裡的血液從很小的通道擠壓出來,流入塗有一層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抗體)的小井,流向小井途中會有過濾器將血液中的固態成分(也就是紅血球和白血球)和血漿分離,只讓血漿通過小井,血漿接觸到抗體會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出訊號,讀卡機會「讀取」訊號後,轉譯為結果。
在伊莉莎白的想像裡,卡匣和讀卡機可放在患者家中,讓他們定期檢測血液。讀卡機有個使用行動通訊技術的天線,可透過中央伺服器把檢測結果傳送到病患醫師的電腦,如此一來,醫師就能快速調整病人用藥,不必等患者到抽血中心或下次約診時再來驗血。
直到二○○五年底,蕭內克進入Theranos一年半後,他才開始覺得公司有進展了。原型機出爐,取名為Theranos 1.0,員工人數成長到二十多位,此外也有一套可望快速帶來收入的營運模式:他們打算把這套技術授權給製藥公司,幫助藥廠在新藥臨床試驗時,揪出藥物不良反應。
這家小公司甚至開始成為話題。耶誕節那一天,伊莉莎白寄了封電郵給員工們,主旨欄寫著:「佳節大快樂!」信中除了祝福大家,還提到她接受科技雜誌《紅鯡魚》(Red Herring)採訪,末尾寫上:「為『矽谷最炙手可熱的新創公司』乾杯!!!」
│Prologue│
序幕
二○○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提姆.坎普(Tim Kemp) 有好消息要告訴團隊。
曾在IBM擔任高階經理人的坎普,現在是Theranos 生物資訊部門的負責人。Theranos 是一家新創公司(startup),開發最先端的血液檢驗系統。這家公司才剛完成首場大型現場展示,對象是製藥大廠。年僅二十二歲的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飛到瑞士,向歐洲製藥巨擘諾華(Novartis),展現自家血液檢測系統的厲害之處。
坎普寫了封電子郵件給部門十五位同事:「伊莉莎白早上打電話給我,表達了謝意,還說『展示很完美!』她特別要我謝謝大家,讓各位知...
推薦序
推薦序 1 : 讓人放不下書的警示神話
文/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美國NERD Skincare創辦人、生物醫學工程師)
拜讀這本書時,勾起我陣陣的回憶。
二○一五年我帶著兩箱行李到矽谷創業,記得當時書中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大肆被媒體報導,譽為「女版賈伯斯」,也曾是全美創業女首富。她創辦的公司Theranos,在矽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在生物科技融資才要開始有超級榮景的時期,更被所有創投家和生技新創視為生技的聖杯。幾年後的今天,看了本書所敘述的完整過程,令人不勝唏噓。
本書中不僅僅是探討這個三千億的商業和醫療詐欺而已,作者更從伊莉莎白.霍姆斯從小長大的環境,與家人的關係,世交變成世仇的背景,甚至是男友的影響來完整刻畫這個人物。幫助讀者更能理解和想像,為什麼年輕的伊莉莎白.霍姆斯會一步一步,愈陷愈深到最後身敗名裂的心理狀態。
裡面提到幾次一般人無法應付的危機,卻被伊莉莎白.霍姆斯輕鬆解決。除了要有過人的頭腦、毅力之外,成長時期的痛也是造就她異常地沉著,還有要不顧一切成功的關鍵。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伊莉莎白.霍姆斯的願景,用一滴血讓病人在家就可以檢測幾百種項目,簡直是神話。要是能成功,必定會讓整個醫療照護往前好幾步,也能造福無數的病人。
可惜的是,因為個人因素和賈伯斯情節,她堅持一定只能用微量血液,和建造如蘋果產品一樣大小的消費性家用機器。此舉讓公司的研發之路困難重重,這些非理性限制,現今技術幾乎無法達成。因此,Theranos才會一步一步地離事實愈來愈遠,謊言也變成傷人的詐欺。
作者約翰.凱瑞魯(John Carreyrou)是《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有名的記者,也是兩次普立茲獎得主。這次,他花了三年半時間收集資料,並和上百位Theranos相關人士訪談,歷經被超有錢的Theranos施壓,美國王牌大律師威脅,被私人偵探追蹤,甚至是線人因為太害怕被報復所以失蹤等。
因為,他要調查的對象──伊莉莎白.霍姆斯,可是個握有強力的政商資源和金援的超級對手。有把她當孫女疼愛的前國務卿老人,四星將軍加持還有王牌明星律師護航,作者可是花盡心思才慢慢把真相一點一滴拼湊起來,最後在《華爾街日報》頭版舉發Theranos罪行。
這本書一環扣一環,深入淺出地描繪科學環節,讓非理科生也能了解Theranos玩弄數字的輕重和後果。對於每個人物心態和利益糾纏,公司權力鬥爭又有很詳細的描繪。
原本打算先看幾個章節,結果整本書我看到放不下來,所以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一字不漏地讀完。難怪,這本書之後有可能被好萊塢翻拍成影片,然後由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讀完書之後,我已經迫不及待要看電影了!
推薦序 2 : 人人都需要生醫投資「解盲」
文/許凱廸(台灣大學生技博士、財經作家)
「世界頂尖大學休學」、「令人憧憬的夢想藍圖」及「強烈個人魅力」的特質集合,會使你想到誰?是蘋果史帝夫.賈伯斯還是臉書馬克.祖克伯?本書的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除了具備以上的「傳奇特質組合」,更擁有迷人的外表與顯赫的身世。
此外,她十九歲時創辦的Theranos以「花最少的血,得到最多檢測結果」為號召,連美國大型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都趨之若鶩,帶動這間公司市值一度高達到九十億美金,成為美國矽谷最不可忽視的新創獨角獸。
但大眾萬萬沒想到,這家集結前美國財政部長、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等黃金陣容董事會的明星公司,居然是一家靠「願景」募資、但不具備任何「創新技術」含量的空殼新創。在被踢爆造假後短短半年,創辦人霍姆斯從四十五億美元身價的高峰變成一張壁紙,社會萬萬沒想到這家經營者背景與募資狀況如此傑出的公司,竟毫無任何競爭力。
實際上,擁有生技博士與財經作家跨領域背景的我,對於投資市場上的泡沫一點也不意外。從千禧年網路泡沫到近年台灣生技股超高本夢比都如出一轍,皆是「資金氾濫」下對於趨勢科技的追捧,只要公司名字跟.com或生技沾上邊,不用技術就能讓市值翻好幾倍。
一個新藥需要臨床試驗解盲(unblind,藥物測試中將病人隨機編入實驗組及對照組,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直至研究結束,再進行資料解盲與分析),成功後才能核准上市,從研發、臨床到上市動輒耗時十年以上,與人命相關的一切是如此謹慎。有趣的是一到投資市場中,最需要「長期臨床驗證」的生醫產業反而化身「短期募資萬靈丹」,投資人關注的是投資ABC輪的結果而跟單進場,而不是依據臨床一二三期的數據。
「資訊不對稱」是導致虧損的致命原因,當缺乏對投資標的之相關知識,一無所知的投資者就會過度迷信企業成員背景和股東組成,被公司牽著鼻子走。要知道資本市場是世界最殘酷的戰場,如果只憑藉公司擁有大咖背書與知名財團資金就能投資賺錢,那麼大家就不用辛苦工作了,不是嗎?
那投資人該如何避免犯下大錯?
我建議採取「第二層思考」與「相信專業」,這是每個人都該辦到且都能做到的。在學歷的部分,放眼生醫研究界擁有博士甚至醫師暨博士雙學位的人滿滿都是,且這是門需要實際研究與數據佐證的「實證科學」,相關從業人員的養成皆相當漫長。因此,一位十九歲的史丹佛大學化工系輟學生能開創出全球頂尖藥廠都做不到的技術,機率有多高?
再者,沒有任何專業生技創投投資Theranos,也無大藥廠為其技術認證與背書。如果連這些生醫專業機構都沒認可Theranos,那投資人只憑公司勾勒的美好願景就投資,顯得過於天真。
本書絕對是近代生醫投資經典教材,提醒投資人要依據「客觀事實」評估,而非像Theranos的投資方是因害怕錯過致富列車的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而出手。
推薦序3 : 如果這一切都能成真……
文/何佳安(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
Theranostics 是一個新鮮的科技名詞,結合therapy(治療) 與diagnosis (診斷)的概念而新興的研究領域。該領域對於成就「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及「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的價值,根植於延長病患的壽命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二○一三年Theranos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首度在媒體上提出她對於血液分析與癌症篩檢的劃時代技術,強調以一滴血即可進行百種健康檢測的偉大創新。對於開發疾病檢測新科技極有興趣的我,及其他具有類似專長、族繁不及備載的學者專家們而言,伊莉莎白.霍姆斯口中描繪的這個劃時代的技術,曾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伊莉莎白.霍姆斯想要改變世界、為大眾謀利的想望何錯之有?然而,過度對理想的狂熱,太氾濫的企圖心,太膽大的鋌而走險,太多的金錢糾葛,配上一連串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樂觀與隱瞞,硬生生把這位「女版賈伯斯」揪下台來,讓這個充滿遠見與願景的創意冒險,走偏了路。
我在校園裡待了大半輩子,自然是不懂《惡血》一書中所描述美國企業權力最高層的黑暗;在我的內心深處,也確實不希望稱呼伊莉莎白.霍姆斯為騙子,因為她口中的劃時代高科技並非決然無法達成的虛擬與空想。然而,醫療相關技術關乎民眾的生命及生活品質,在開發新穎醫療技術的過程中,更需要破表的誠實態度與嚴謹的原則。
生醫產業為台灣「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的重要計畫之一,而醫療器材的開發為生醫產業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政府極力培植的關鍵性產業之一。在不捨棄傳統檢測方法的同時,若能搭配更先進的醫療檢測技術,並與正在建置中的生醫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確實可以提供我們機會找出個人差異及疾病表現的異質性,並根據所得結果訂下預防及治療的策略,達到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的願景。
伊莉莎白.霍姆斯這個前浪雖然已經死在沙灘上,但是還是需要千千萬萬的後浪更穩紮穩打的精進努力、更嚴謹誠實的小心謹慎,共同朝向增進眾人健康、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前進。
若干年後,可以有效執行醫療檢驗的「微型實驗室」一旦問世,不僅可以幫助降低病患試藥風險與痛苦,更能即時並精準地提供正確的治療與預防醫療策略,減少無效醫療及疾病復發的機會,提升疾病治癒之成功率。
希望讀者藉由這本書可以了解到,成熟的醫療生技的確能為民眾帶來改善及好的改變;更希望有志以「改善人們健康環境」為目標的新創生技及生醫科學家,能因此書而獲得啟發。
推薦序 4 : 野心過大的詐欺犯,還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文/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伊莉莎白.霍姆斯創立並經營Theranos的故事,是這時代很少數,在幾年內先成為典範,又瞬間輿論反轉,成為負面案例的傳奇。而這一切的反轉關鍵,就是本書作者約翰.凱瑞魯在二○一五年十月十五日的《華爾街日報》頭版,所刊出的調查報導。
由於凱瑞魯深厚的調查功力(報導此事之前,已獲得兩次普立茲獎),與報導證據力的堅持,目前的主流認知,就是一個「曾經很有才華、很努力很堅持的年輕創業家,擁有超強的募資與行銷能力,但研發管理與技術實現出了問題,於是越過道德與法律邊界,開始以詐欺手段、訴訟技巧、政商公關等方式,支撐遲早會破的檢測大夢。然後,牛皮真的吹破了」的故事。
這個沒被完成的檢測大夢,就是「用指尖的一滴血,完成全套血液生化檢測」。而且,就作者的訪查,在科學層面,Theranos 一直沒做出令業界認可的技術突破。
但書中也提到,霍姆斯在輿論轉向後,仍作了一次困獸之鬥。他接受了《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訪,不直接回應技術缺陷與違法事實,而是嘗試重新定義故事:暗示自己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並被一個仇女的記者盯上。這一切報導,只是見不得女性創業者成功的男人,所精心設計的抹黑。
這正好帶出了「性別」議題。
本書作者,不愧是長住紐約的資深記者,在堅持「報導正確」的同時,也非常注意書寫方式的「政治正確」,避免落人話柄,削弱報導力道。書中持續專注在醫療技術、詐欺手段、患者權益等面向,盡量避免任何性別指涉。提到可能與「性別」相關的事件時(如:眾多具有強大政商影響力的男性董事會成員),也全以訪談內容、真名與實際發生的事件帶過,避免加入自己的主觀描述。
但做為讀者,我們擁有更自由的思考空間。伊莉莎白.霍姆斯如果是男性,會不會在其吹噓並取得資源的同時,真能獲得更多技術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技術突破。在大宗合約兌現前,真正實現微量檢驗的願景?會不會真是因為身為女性,導致他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逆風,落得如此狼狽不堪?
或者,如果伊莉莎白.霍姆斯是男性,根本不可能獲得史丹佛教授、矽谷傳奇創投與眾多政商名流的強力背書支持,Theranos 終將只是個從未被報導的矽谷失敗創業?正是因為我們太期待一個成功的傳奇女性創業家,導致一切的評估失準,不尋常的寬容,養出了不尋常的醜聞。
又或者,霍姆斯摔了這一跤後,學習其心靈導師賈伯斯,沉潛十年,專注研發,達成技術突破。凱旋回歸矽谷創業圈,獲得超過以往的估值,再次創造神話?
作為醫療從業者與創業者雙重身分,我相信本書作者的論述:他是個野心過大的詐欺犯,用不成熟且違反法規的產品,置數萬人的健康於風險之中。至於,到底所承受的是性別歧視還是性別優勢,或有討論空間。閱讀本書時,也建議您加入「性別」這個向度,去做批判性思考,會很有意思的!
推薦序 1 : 讓人放不下書的警示神話
文/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美國NERD Skincare創辦人、生物醫學工程師)
拜讀這本書時,勾起我陣陣的回憶。
二○一五年我帶著兩箱行李到矽谷創業,記得當時書中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大肆被媒體報導,譽為「女版賈伯斯」,也曾是全美創業女首富。她創辦的公司Theranos,在矽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在生物科技融資才要開始有超級榮景的時期,更被所有創投家和生技新創視為生技的聖杯。幾年後的今天,看了本書所敘述的完整過程,令人不勝唏噓。
本書中不僅僅是探討這個三千億的商...
目錄
│推薦序│
如果這一切都能成真…… 何佳安
讓人放不下書的警示神話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人人都需要生醫投資「解盲」 許凱廸
野心過大的詐欺犯,還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蔡依橙
主要人物介紹
作者的話
序幕
│01│敬有方向的人生,乾杯!
│02│膠水機器人
│03│蘋果情結!女版賈伯斯
│04│歡迎來到──最強大聯盟
│05│兒時鄰居的專利訴訟
│06│桑尼
│07│J博士
│08│迷你實驗室
│09│一場「健康布局」
│10│「休梅克中校是哪個傢伙?」
│11│點燃引信!訴訟戰爭即將開始
│12│伊恩.吉本斯
│13│全球最有創意的廣告公司──Chiat\Day
│14│不顧一切,全面上線!
│15│「獨角獸」九十億美元的祕密
│16│美國前國務卿的「叛逆」孫子
│17│名聲與神話──矽谷女性科技創業家
│18│希波克拉底誓詞,宣誓!
│19│爆料!勇敢的吹哨者與質疑人
│20│Theranos律師的埋伏與糾纏
│21│媒體報導權與商業機密
│22│準備、等待,然後一刀斃命
│23│「超級英雄」的損害控制
│24│女王的新衣──祕密、謊言與金錢
尾聲
謝辭
附注說明
│推薦序│
如果這一切都能成真…… 何佳安
讓人放不下書的警示神話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人人都需要生醫投資「解盲」 許凱廸
野心過大的詐欺犯,還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蔡依橙
主要人物介紹
作者的話
序幕
│01│敬有方向的人生,乾杯!
│02│膠水機器人
│03│蘋果情結!女版賈伯斯
│04│歡迎來到──最強大聯盟
│05│兒時鄰居的專利訴訟
│06│桑尼
│07│J博士
│08│迷你實驗室
│09│一場「健康布局」
│10│「休梅克中校是哪個傢伙?」
│11│點燃引信!訴訟戰爭即將開始
│12│伊恩.吉本...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