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請客!與偉大思想家喝下午茶,
你的煩惱和問題,他們都有答案…那些日常生活的難題和煩惱,思想家都有答案!
他們的見解一針見血,撫慰人心,甚至饒富趣味,
能幫助我們預做準備,面對困難時,更勇敢恣意。
跟柏拉圖一起了解自己、與歌德旅行、與馬基維利談領導…
跟珍‧奧斯汀諮商愛情、看維梅爾欣賞日常、跟著松尾芭蕉從禁錮中逃離…
古往今來,哪些思想最有助於克服當前重大問題?解決生活的棘手難題?
由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主編的《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為我們尋找切乎此時此刻的實用哲思,從哲學、政治理論、社會學、精神分析、藝術、建築,以及文學等領域,選出今日最能啟發我們的偉大思想,並且應用在生活中。
全書慧黠幽默,清楚易懂,提供當今社會最需要的真知灼見──當你面對生活裡的各種難題、喜悅與傷痛,都能回頭尋求書中思想的指引。
作者簡介: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如果說人生是一所學校,艾倫.狄波頓幫你找來了最好的老師,給你立即上手的建議!在人生學校的課表上,你不會看到「哲學」「法文」「歷史」與「古典文學」這類科目,而是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例如愛情、工作、教養、政治等課程,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釐清自己的思考模式,讓你在苦惱和困頓之時有所依憑。
創辦人暨書系主編艾倫.狄波頓如是說:
在一個道德與實際生活都充滿了混亂的時代,勵志書迫切需要改頭換面重新出發。「人生學校」宣告了勵志書的重生,檢視人生的重大議題,包括金錢、理智、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
《週日獨立報》這麼說:
「人生學校」提供基本而務實的方法,協助我們從人生知識寶庫中取得無窮的思想珍寶。
人生學校網頁:www.theschooloflife.com
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
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
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世,在瑞士和英國兩地受教育。通曉法文、德文、拉丁文及英文。現居倫敦。
18歲入劍橋大學歷史系。23歲發表處女作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放異彩,暢銷200萬冊;25歲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似水年華》;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以古老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37歲用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讓《幸福建築》顛覆我們對建築的既定看法,並提出「生活建築」(Living Architecture)計畫,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參與設計,為大眾帶來現代建築的獨特體驗。2009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任命為榮譽院士。201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狄波頓在作品中探討現代生活的各種面向,並多次參與BBC等媒體的紀錄片拍攝,以極富風格的精采創作,向大眾指出哲學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近年更參與創辦「人生學校」(www.theschooloflife.com),實踐他理想中的大學:以文化的功能協助一般人得到生活的方向感與人生智慧。
狄波頓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全球各國更爭相出版他的作品,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書評人康納立(Cressida Connolly)讚嘆狄波頓是「英國文壇的奇葩」,葛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k)則認為:「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帚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帚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知名旅行作家莫里斯(Jan Morris)更說:「我真懷疑狄波頓這輩子有沒有寫過一句乏味的句子。」
狄波頓也策劃網站「哲學家郵報」(www.philosophersmail.com/),以英國小報《每日郵報》網站的模式來運作,並由「人生學校」的哲學學者們執筆,探究政治時事和名人八卦背後的哲學涵義。個人網頁:www.alaindebotton.com)
作品有《哲學的慰藉》《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吻了再說》《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機場裡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新聞的騷動》《愛的進化論》(先覺出版)。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石油與美元》《創新者的六項修練》《信心密碼》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本書所挑選的哲學家,都具有開創新局的特色。最關鍵的是,他們都能脫下哲學家嚴肅的外衣,將平實的人生放進思想裡,並因而成為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有活力的動因。──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等候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已經很久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真心希望它可以成為大眾的思想入門教科書,也同時能夠引領年輕人們進入偉大的思想哲理中,讓他們的靈魂裡不是只有動漫與奇幻文學,可以有更豐富深刻的生命滋養。讓艾倫‧狄波頓這位兔子先生跑過大家眼前,跟著他進入思想森林、漫遊各大思想家的理論秘境。──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李清志
作者是真的想跟讀者對話,並沒有想要炫耀淵博知識,或是用艱澀的學術概念來嚇跑讀者。相反地,作者嘗試與讀者溝通,將問題建立在跟讀者生活當下相關的內容。我的確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這份誠心,也願意跟他們一樣,在這些偉大思想家的指引下,找回幸福生活之道,並把世界建立得更美好。──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本書廣闊且易讀,概略性地抓出各個思想家的論述主軸,用字淺白簡潔有效,沒有太艱澀的細節,卻有鮮活的思考態度。這樣一本書成了非常理想的哲學入門地圖,讓我們可以按圖索驥,挑選想要深究的人物與思維,進一步拓鑿,補齊前人的足跡。──作家 張硯拓
對於生命的困惑,我們需要哲學家提供禁得起普世檢驗的理論。新生代所需要的能力與素養很可能不是我們這一輩的人所得以望見的。如果我們不能用過去所學來教育現在的年輕人去面對未來世界,那麼邏輯嚴謹的思考力、獨立自主的判斷力,以及堅定積極的行動力,或許是哲學能給新生代的佐力,更是這本好書能帶給每個人的慰藉。──南港高中國際人文實驗班老師 林靜君
熱烈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李欣龍(The School of Life Taipei 執行長)
林靜君(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臺北市立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召集人)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凌性傑(作家)
張硯拓(作家)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蔡淇華 (臺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推薦序〉 思想的力量遠大於科技
苑舉正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你或許感覺得到,我們活在一個變化極為快速的時代裡,但是你可能沒注意,這些變化其實都來自思想的推動。對很多人而言,思想只是心靈的啟發與召喚,卻沒有實質的影響力。他們會以為,真正影響時代的是科技。閱讀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思想的力量遠大於科技,極有可能是這個世界不斷求新求變的主要動力。 本書主編艾倫.狄波頓是有名的哲學暢銷書作者。
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將一些與哲學相關的題目,以最有感覺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他的書,讓讀者發現,閱讀哲學不但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回答人生疑惑的方向。不過這一本書卻與先前的著作稍有不同,理由是他談的不只哲學,而是思想。 思想家與哲學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對世界的建構與改變。哲學家就像是一個織布的工人,把理念交織成為一個整體,然後讓旁人可以看得出來這塊布上的圖案與花紋。思想家則更為廣闊,他們不但有織布的能力,而且他們還有剪裁、包裝、販售與行銷這塊布的能力。簡單來講,哲學家一直不斷地提出理念,而思想家卻能夠從所有人的角度,看出這些理論對世界的幫助以及引領的方向。
本書作者在前言中坦承,偉大思想家並不容易定義,但他依然做了選擇。事實上,他不但選出這些思想家,還將他們分別歸為七個不同的思想領域。哲學打頭陣,然後是政治理論,接著是東方思想。再來,有鑑於思想對人倫關係改變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社會學與心理治療這兩個領域。
接著在作者的判斷下,認為改變世界的思想,還包含了建築與藝術,最終以文學思想收場。 在這七個領域當中,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讀者,作者的選擇是有想法的。他認為,讓思想偉大的原因有兩項:一是,新思想指出前人的限制;二是,新思想締造新的時代。基於突破限制與創造時代的想法,哲學類的第一位思想家,就是柏拉圖。哲學人都知道,柏拉圖的哲學以理想與規範為主,而後來的哲學家都在批判前人,改進理想的大道中挺進。在這個方向裡,第一個指出柏拉圖限制的人,就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本書所挑選的哲學家,都具有開創新局的特色。最關鍵的是,他們都能夠脫下哲學家嚴肅的外衣,將平實的人生放進思想裡,並因而成為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有活力的動因。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像蒙田與沙特這種跨領域的思想家,都名列哲學代表不說,連眾所周知的小說家卡謬的大名,也赫然列於哲學家之中。單從這一點,讀者就可以立即體會其實是在記錄改變近代世界的思想家們。
政治理論是改變近代世界最重要的部分。在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中,馬基維利的現實分析,結果讓政治與道德分道揚鑣。這個分離讓所有政治思想家,都不斷地在後來逐漸講求個人權力的近代社會中,重新界定倫理道德的價值。這份工作不但在西方思想有其關鍵意義,就連東方思想中,也不例外。印度的釋迦牟尼嘗試理解苦難,中國的孔子與老子則分別建立規範與打破規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人倫價值。至於日本則以空間與詩做為思想的主軸,也是另外一種意境。 思想在西方的發展,逐漸轉向社會變遷與心理治療。社會的改變出現了政治民主、經濟發展、社會壓抑、族群融合、性別認同,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這些我們日常司空見慣的題目,竟然都因為幾百年來的思想而出現。作者專門介紹心理治療,強調它在內心世界中所引發的震撼。
從佛洛伊德開始,加上他的女兒安娜,以及一連串的心理分析師,都不斷地確認人的成長,以及形塑人格的過程,都來自童年時期。 有關建築與藝術的思想家,是本書中最令人感到驚艷的部分。最讓我震驚的地方是,當我們欣賞一棟房子的時候,看到的其實是建築師的藝術理念。同時,當我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的是藝術家在生存環境中所建造出來的思想。藝術家透過作品呈現他們所認知的前衛思想,但這個思想本身卻不一定以房屋或藝術品展示。時尚的穿著,本身就是藝術品在商業化社會中的展示。
當你看到安迪.沃荷的藝術化商品時,你更會發現,周遭的一切,來自思想。 在文學的世界裡,本書介紹幾位有名的作家。奧斯汀、歌德、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等,毫無疑問都是幾世紀以來最重要的作家。雖然在文學的領域中,偉大思想家太多了,但如果你銘記在心,作者選思想家的標準在於突破前人限制,扭轉時代新局的話,那麼你會發覺,在文學這個領域,作者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我誠摯地建議國人,當你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一旦發覺哪個思想家特別讓你引發共鳴的時候,不妨自己針對本書內的簡短介紹,再找一些資料來閱讀。我相信,這也是本書作者以如此簡短方式介紹這些思想家的目的。最後,基於個人的愛好,我向國人誠摯地推薦本書!
〈推薦序〉 帶你到思想森林裡漫遊的兔子先生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愛麗絲跟著戴高帽子的兔子先生,進入了一個充滿奇幻魅惑的森林夢境;我們總是羨慕著愛麗絲,希望有一天,眼前會出現一隻戴著高帽子的兔子,匆忙跑過,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奇妙的森林裡。人生學校主編艾倫.狄波頓就是這位兔子先生,藉著這本書,帶我們到這座充滿文史哲學與藝術建築的神奇森林裡。 現今的年輕學生們,普遍缺乏哲學歷史思想知識,他們只閱讀哈利波特之類的奇幻文學作品,只是沈溺於火影忍者之類的動畫世界裡,對於廣闊的哲學思想世界,卻完全未曾涉獵。這種哲學思想知識的缺乏與無知,使他們在面對人生困境或抉擇時,無力去面對與抗拒,甚至無法自我脫困,走上極端或毀滅的道路。
對於哲學思想知識的無知,讓年輕人的生命呈現空洞的狀態,缺乏對於人生意義的追求與思索,不知道人生為何而活?要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個世代將只是淪為短暫歡愉的追求與個人利益的自私取得,這樣的世代光景,將無法造就出偉大有意義的社會文明。 年輕人為什麼不去閱讀思想哲學經典著作,「感覺艱難」「不易了解」,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
人類歷史過程中,所孕育出的思想哲學,猶如一座巨大的原始森林,高深莫測,複雜又充滿未知;想找到路徑進入森林其中,已經很不容易,進入森林裡,想要全身而退,更是不容易。 因此對於思想哲學經典的閱讀,需要有人的導讀與分享,好像我們要進入豐富茂盛的叢林中,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導遊,才可以順利的走入哲學思想的大森林,而不會被阻絕於外,不知其門而入。 因此我們需要有知識淵博的嚮導,他必須要十分熟悉這座哲學思想森林的每個角落,並且曾經鳥瞰過整個森林的全貌,才能引領我們深入又全盤地了解這座森林。不過這種思想導遊的人才難尋,狄波頓可以說是極少數具有縱觀能力的角色。 我一直很喜歡狄波頓的著作,不論是《旅行的藝術》《幸福的建築》《哲學的慰藉》以及《機場裡的小旅行》等,都是讓人多次閱讀也不會厭倦的好書。
更讓我佩服的是,雖然他是文學背景出身,但是其知識之廣博、思想涉獵之深遠,令人自嘆弗如!特別是在《幸福的建築》書裡,狄波頓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文學作家,卻具備豐富多元的建築哲學知識,因此可以論古知今,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才是幸福的建築! 在本書中,人生學校作者群提到的思想家涵括文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藝術、建築等,其中對於建築理論與思想的深刻認識,令人十分佩服。關於古典建築大師帕拉狄歐,以及現代建築師路易斯康恩、奧斯卡尼邁耶,甚至美國城市理論家珍雅各的理論思想,深入淺出的敘述說明,連建築師的風流韻事也如數家珍,博學多聞的程度,令人咋舌! 等候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已經很久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也真心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中學生的思想入門教科書,引領年輕人們進入偉大的思想哲理中,讓他們的靈魂裡不是只有動漫與奇幻文學,可以有更豐富深刻的生命滋養。讓艾倫.狄波頓這位兔子先生跑過大家眼前,跟著他進入思想森林、漫遊各大思想家的理論秘境。
〈推薦序〉 建立美好生活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如果要理解本書的書寫核心,建議先閱讀放在政治理論的「馬修.阿諾德」那一章,即能有更多體會。畢竟在該章結語,提到「本書即以自己的一套辦法,對阿諾德的宏大理想做出微薄貢獻」。 作為十九世紀的文化與教育改革者,馬修.阿諾德以《文化與失序》一書聞名。按照本書的解釋,現代社會的民主體制與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無序現象,依舊宰治著當代人的生活,而阿諾德所謂的文化,「是一種指引、教導與撫慰的力量。簡言之,從至高角度來看,文化是療癒的媒介。」 「療癒」向來是艾倫.狄波頓的論述關鍵字,不論是談哲學、文學或藝術,他都更重視這些文化媒介所能帶來的治療功能,而非停留在形而上的玄思辯論。本書原文書名《Great Thinkers: Simple Tools from 60 Great Thinkers to Improve Your Life Today》,其副標也強調了工具(tool)與改善(improve)等實用的觀念。這也呼應了阿諾德強調「如果文化要妥善發揮力量,首先要學著打動普羅大眾」。
所以當我開始讀第一章柏拉圖時,馬上覺得驚喜又有收獲。多年前自台大哲學系畢業以來,即使我沒有從事哲學相關工作或學術研究,哲學閱讀也一直是我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大部分的哲學概論,只要提到柏拉圖,就一定會談他的洞穴之喻或者理型論。但本書卻另闢蹊徑,分享了柏拉圖對幸福的看法,接著談愛與美的重要性,強調「藝術有治療心靈的功能;詩人與畫家(如今還有製片,小說家與設計師)的職責是協助我們過美好的生活」。
我是在出國期間於候機與飛機上,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很詳細地閱讀此書。當時第一個感受是作者們是真的想跟讀者對話。這一批來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的作者群,並沒有要跟我們炫耀他們的淵博知識,或是要用艱澀的學術概念來嚇跑讀者。相反地,他們嘗試與讀者溝通,將問題建立在跟讀者生活當下(today)相關的內容。所以青少年問題、環保議題、消費主義、經濟發展、種族歧視、職場生涯與人際互動等,成為全書行文中經常關心的話題。
與傳統哲學家皇帝的自傲心態相反,本書同時也引薦了社會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建築師、心理學家與茶藝師等人的觀念,暗示了偉大的思想家不是由學院來決定,而是由他們對世人的影響力來界定。既然要談影響力,這些思想家作為一個人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很欣賞本書在帶領我們進入這些思想家的觀念之前,先談談他們過了什麼樣的人生。這些介紹篇幅雖然不長,但行文優美,娓娓道來,更像在講故事,而不是在交代生平。
過去兩千多年來,不論東西方思想家,總是以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即使語言可以形塑問題,逼近形而上世界,但在大量資訊充斥與閱讀圖像化的今日,如果不做適當調整與改變,思想就只能停留在阿諾德所擔心的「晦澀難解,抽象飄忽,太過專業,由菁英獨占」的狀態。因此,本書配有圖片,同樣是在實踐阿諾德所提到的「任何人想推廣嚴肅(但可以相當有益)的事,都應該學習包裝的藝術,呈現方式必須有趣迷人,充滿魅力。這不是譁眾取寵,卻是出乎誠心」。 我的確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這份誠心,也願意跟他們一樣,在這些偉大思想家的指引下,找回幸福生活之道,並把世界建立得更美好。
〈推薦序〉 攤開一張三千年的藏寶圖
張硯拓(作家,著有《剛剛好的時光》)
恭喜你正打開一本書,據說在這時代願意好好閱讀的人,已經珍稀如異獸了。 事實上文字在這當下,確實貶值得厲害。但另一方面,它們的產製和被吞服的量,又到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傳播媒體的樣貌—不論是靠電子訊號或紙本印刷—都不只在大幅度重整,還根本是投胎轉世和重生中。許多靠生產文字維生的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在這同時文字所代表的「表達」和「敘事」,亦即人類想要「思考」、還想與人交換這些思考的衝動,卻越來越強烈,強烈到不能夠「即時」,不能「完全自我掌握」,不能夠客製化「我想跟誰分享」以及「我想追蹤誰」,就無法滿足的程度。
很多人說,在這樣的時代思緒無法久留,耐心急遽下降,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甚至與它互動的方式都被鎖在一個虛擬層次,無根地漂浮著。如果換用我更熟悉的詞彙,即是在所謂的「同溫層」中,跟體溫相近的人相擁取暖,說自己懂的話,得到片刻的安穩卻難以累積,於是所有思考終將變成方言,你我看世界的角度也只剩下頭頂的一線天。
但這樣的現象,跟我自己的經驗並不相符。尤其在過去這三四年,在某種程度上「公民覺醒」的台灣,每當有議題引發辯論,隨著各種觀點的文章被身邊朋友轉載,今天的我常常否定昨天的我,因為看事情的角度又多了一種;而明天的我也可能再否定今天的我,因為學海真是無涯。
這樣的網路閱讀體驗,並非困在原地,而是一直在前進著,正如同人類思考的歷程也不斷向前,過去如此,未來想必亦然。這樣不斷再造自己的過程是過癮的,甚至還讓人想要主動求知—而這時候,《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這樣一本書,就來得正是時候了。
這是一本從哲學出發,跨往政治和社會學,最後再帶往藝術和美學的人物大百科,搜羅的對象上下貫穿三千年,而且橫跨東西,一路讀下來會發現:其實所有思想家的辯述和自我詰問,最終都圍繞著兩大命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人類)作為一個群體,該怎麼讓共同的生活變得更好? 從希臘三哲一路往下,到形塑我們這時代經濟和政治思潮的人文學者們,再到東方的老子和孔子,來自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的作者們寫意地帶領讀者,認識蒙田的俏皮自在,理解拉羅什福柯對箴言(也就是現代「金句體」)的重視,向梭羅學習公民不服從,跟羅爾斯學習用「無知之幕」來檢驗社會。
經過這趟回顧,你將更清晰地看待身處的世界,藉前人之眼洞穿當代的結,包括針砭資本主義,指出民主制度的不足……等等。這同時,你還能學習品嚐千利休的茶室風景,松尾芭蕉的俳句意象,還會明白佛洛伊德有個女兒叫做安娜,她提出的各種精神分析方法是更實際,而且溫暖的。你還會發現可可.香奈兒最初想打造的,是簡潔俐落而且能夠持久的平民時尚,還有迪特.拉姆斯在工業設計上的貢獻,絕對會讓你想起某個被3C愛用者崇拜的CEO……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正是現在的我所需。
它廣闊,而且易讀,概略性地抓出各個人物的論述主軸,用字淺白簡潔有效,沒有太艱澀的細節,卻有鮮活的思考態度。對很多寫作者來說,書寫是一種消化,甚至是一種消耗,在不斷與新知、新事、新議題面對面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多前人的思考體系及語彙,才能夠擦撞出新觀點,跟讀者分享的同時更充實自己。於是這樣一本書成了非常理想的哲學入門地圖,讓我們可以按圖索驥,挑選想要深究的人物與思維,進一步拓鑿,補齊前人的足跡,以追求下筆如有「神」。
在這時代,學習已經不再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是掛在快艇的船尾,不伸手努力撈一點什麼,一整片資訊之洋就這麼從底下流過。然而會打開這本書的你,想必是喜歡思考的,而在這時代想要抓住一套價值觀,作為信仰的人,其實更像薛西弗斯,一再把石塊推上自我認知的安穩山頭,再看它垮啦垮啦地滾下山去。 但這時候,別忘了卡繆的名言提醒:「我們該當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因為獲取知識的目的,就是要讓明天的自己,一再超越今天的自己。 祝展讀愉快。
〈推薦序〉
標準答案以外的哲學課,讓青少年成為具有自由意志的主體 林靜君(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臺北市立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召集人)
幾週前,我參加了一場讀劇會,劇本是作者成為大學新鮮人不久時的作品,內容描述四個高中生的愛恨事件。觀劇過程中,我這個高中老師心底直冒出一個疑問:「天哪!我的學生在校園以外也有著如此驚心動魄的情與愁嗎?」作者告訴我:「是的。而且,越聰明的學生,藏得越好。」 學生當然沒有義務對老師袒露自己的全部,而我也不是個意圖打包學生所有面向的老師。
然而,我卻因此更加警覺到學校教育的限制。校園生活不僅只是人生的眾多階段之一,它也僅只是青少年們在此階段的其中一種樣貌罷了。課本之外的,才是真正的考題。 那些從青春期開始便一輩子糾纏不放的,有關生命意義、自我認同、人我關係、情感取向、職涯發展等的考題,不只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答案的標準都因人、因時、因地而大相逕庭。更讓人沮喪不安的是,它們多半在人生旅途中以抽考的形式直撲而來。 於是,當我在閱讀《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時,腦海中不時出現「這段應該給那個誰誰誰看一下!」那個誰誰誰或是學生,或是身邊的友人,從年輕稚嫩到歷練豐厚都有。 這正是本書的企圖:將真知灼見講得深入淺出,幫助任何一個有需求的人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困惑與傷痛。
《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像是一張古往今來東西方重要思想的地圖,精心挑選足以提供參考答案的思想大家,將他們分入哲學、政治、社會、藝術與文學五大範疇。雖然在形式上捨棄編年體的形式,但依舊清楚交代了人物與其思想成就的時代背景。如果讀者想了解更多,也很容易依照地圖上的座標位置,查找更多資訊。此外,全書的文字優美精準卻又淺顯易懂,在幽默感的穿針引線下,讀起來可謂如輕舟過江。 例如,當我們怨歎為何總是愛上不對的人,《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會告訴我們:叔本華早就說過了,我們得先失去理智,才有辦法生養下一代。
畢竟養兒育女那麼花錢,同時還得犧牲奉獻。因此,我們終究是在潛意識中愛上生命意志所認為最能生下「平衡小孩(以達爾文的說法就是「有利於適應環境的基因組合體」)」的對象,而不是愛上那個跟我們最處得來的人。 對人際關係尤其手足無措或備感傷痕累累的讀者,不妨直接翻到「心理治療」那一章節,看佛洛依德父女剖析兒童時期所經歷的親子互動,如何影響成人後的精神官能症狀。
我們或許因而理解何以容易對他人發脾氣、卻又否認自己的情緒、還常常為自己找一堆藉口、或者沉迷於某種物品戒都戒不掉。如果本書只是宣達佛洛依德父女針對以上行為的理論就算了事,那麼讀者在理解這些行為可能源自一個受傷的童年時,我們可能更加沮喪挫敗,畢竟歷史無可重塑。然而,《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值得一讀的地方正在於它會溫柔地告訴讀者:安那.佛洛依德提醒我們,防衛機制並非出於刻意,因此我們要謙遜,對那些願意陪伴在身邊的人多些感謝。
有關愛情與人際互動的箴言諺語並不罕見,尤其在這個資訊傳播平台的無遠弗屆的時代。然而,對於生命的困惑,卻往往不是天外飛來的一句省思警語就可以解決。如果我們運氣夠好,一句道德勸說式的省思警語便足以讓我們安然度過餘生。但如果我們運氣不夠好呢?難道就只得如賭徒般,期盼某天在某個轉角巧遇能夠擺渡我們的一句話嗎? 對於生命的困惑,我們需要哲學家提供經得起普世檢驗的理論。如此才有可能達到真正安身立命,因為,不管我們選擇哪一派哲學系統(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僵固地「信仰」某個派別,只要「欣賞並選用」就好),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依據。這很重要,說得出選擇的理由才能彰顯人類作為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主體」;當我們清楚自己是基於哪一種價值取向而做出選擇,比較容易在內心深處感到篤定踏實,而非如機器般地複誦「擇你所愛,愛你所擇」這樣便宜可口的格言。
這或許是為何我的學生常被描述為「具有自信而從容的氣質」。二○一四年,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從而產生行動力,進而能對自身乃至社會發揮影響,我在任教的高中引入哲學課。課堂中沒有教科書,而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直逼學生檢視過去所習以為常的詞彙與概念,如:「什麼是正義?」「『道德規範』和『社會要求』有什麼不同?」「如何判斷對與錯?」「人有助人的義務嗎?」 剛經歷國中會考,大腦模式還停留在記憶與背誦的十五歲少年們一開始飽受驚嚇。但很快地,他們期待每週兩個小時的哲學課,因為「開始懂了一些不大一樣的思考角度」「開始思考以前所學的正確性,而不只是接受被教的事情」。
不久,班級達到完全自治,學生們能夠獨立與校方溝通歧異、課業成績逐步爬升,每次段考都穩居全年級前兩名。到了三年級要申請大學時,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學生不願屈就於學測成績,毅然決然地立心衝刺難度加倍的指定考試。因為心中早有選擇,所以不願將就,也不怕吃苦,這正是「自由意志」與「主體性」的展現。 當人工智慧時代舖天蓋地而來,而世代汰舊換新的週期也從十年一路降到三年,新生代所需要的能力與素養很可能不是我們這一輩的人所得以望見的。
如果我們不能用過去所學來教育現在的年輕人去面對未來世界,那麼,邏輯嚴謹的思考力、獨立自主的判斷力,以及堅定積極的行動力,或許是哲學能給新生代的佐力,更是《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這樣哲學意味濃厚的好書能帶給每個人的慰藉。
〈推薦序〉 精簡掌握每個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成為改善自身生活的實用工具 李欣龍(The School of Life Taipei 執行長、TEDxAmbassador 大使)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會遇到的問題大致相同,差別在於是否選擇面對,以及情境或劇情有所不同。本書中的六十位思想家未必偉大或至為重要,但卻提供了多元跨界的思考方法,為讀者建構一個個抽屜或窗門,協助面對、解決各種煩惱、關卡、困境。 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普及化之趨勢,代表傳統學科轉化為活用知識的重要性,成為人文學科的新顯學。如同讀這本書,不論你的所學專業或是工作領域為何,可以在短時間內,精簡掌握每個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成為改善自身生活的實用工具。「人生學校」在台北的成立,即是以此為主旨,啟發、引導學員思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本書所挑選的哲學家,都具有開創新局的特色。最關鍵的是,他們都能脫下哲學家嚴肅的外衣,將平實的人生放進思想裡,並因而成為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有活力的動因。──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等候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已經很久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真心希望它可以成為大眾的思想入門教科書,也同時能夠引領年輕人們進入偉大的思想哲理中,讓他們的靈魂裡不是只有動漫與奇幻文學,可以有更豐富深刻的生命滋養。讓艾倫‧狄波頓這位兔子先生跑過大家眼前,跟著他進入思想森林、漫遊各大思想家的理論秘境。──實踐大...
章節試閱
●斯多噶學派 當別人遭遇不順,例如遺失鑰匙、工作受辱、求愛遭拒或丟臉蒙羞,我們也許會叫他們要「斯多噶一點」或「哲學一點」,這如同在向斯多噶學派致意。綜觀所有哲學思想,也許依然就屬斯多噶主義最直接有助我們面對不安與驚恐。他們的著作淺顯易懂,相當撫慰人心,是難眠夜晚的理想讀物,有助減少午夜夢迴的恐懼害怕與鑽牛角尖。尤其有助面對四大難題:
◎焦慮 許多壞事隨時可能發生。一般人的安慰方法是認為自己終究不會有事: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不會被發現,醜聞不會爆發,銷售成績會上揚……然而斯多噶學派反對這種安慰策略,原因是他們認為焦慮源自一道鴻溝:一邊是我們害怕可能發生的事情,一邊是我們希望可以發生的事情。鴻溝愈大,心情愈忐忑不安。 為了重新冷靜下來,我們需要剷除所有希望,滴水不漏,善用智慧。斯多噶學派認為,與其拿美好想像安慰自己,不如勇於面對最壞結果,進而全然安於其中。我們該直接面對恐懼,想像惡夢成真的結果,進而得到關鍵的領悟:我們應付得了。即使我們會鋃鐺入獄,散盡家產,顏面盡失,所愛的人紛紛離去,業績數字奇慘無比—依然應付得了。我們通常緊閉眼睛,不敢正視可能的下場,所以被恐懼緊緊掐住。可是塞內卡說:「為求減少擔憂,你得假定所恐懼的必將成真。」
◎憤怒 我們都會生氣,尤其是生伴侶的氣,生小孩的氣,生政客的氣。結果氣急敗壞,傷害他人。斯多噶學派覺得憤怒是一種危險的沉溺,更是一種愚昧,理由在於所有憤怒源自一件事:對存在的錯誤認知。憤怒是天真的惡果。 在斯多噶學派的分析裡,憤怒源自希望與現實的劇烈衝突。我們不會每次碰到壞事都大聲咆哮,只會為意料之外的壞事光火。為了心平氣和,我們務必學著大幅降低對人生的期望。所愛的人當然會讓我們失望,同事理應會搞砸事情,朋友必然會矇騙我們……這些都屬意料之中,沒什麼好意外的。如果我們信奉斯多噶主義,可能為此難過,但絕不為此生氣。
智者該設法讓外在事物無法突然擾亂內在平靜,預先想過所有悲劇。塞內卡問:「何須為一時際遇哭泣?整個人生本就使人淚流。」
◎妄想 我們很容易自認特別倒楣,責怪自己,埋怨別人,變得憤世嫉俗。 斯多噶學派希望我們另做他想:這或許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任何別人的錯。
……
如果我們預先有這種認知,則能對成功泰然處之,對失敗淡然處之。無論怎麼看,我們不配領受大多數好事。因此,智者永遠不該相信命運的禮物:舉凡名聲、金錢、權力、愛情或健康皆非自己所有。即使我們得到這些禮物,也要時時戒慎恐懼,切莫看得太重。
◎陷於自身觀點 我們天生容易把自己看得太重,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放得很大,所以有時變得緊張驚慌,罵東罵西,甚至亂摔東西。為了長保沉著,我們務必時常跳脫自己的觀點,別陷入一個常見的麻煩幻覺:以為自己這個人很重要,以為自己怎麼做很重要。
斯多噶學派如同熱中的天文學家,推薦所有探究哲學的人思索宇宙之妙。傍晚出門散步,抬頭看一看天上星斗:在漸暗的天際,你會看到金星與木星閃閃發光。夜幕愈來愈低垂,你看到其他星星,例如畢宿五、仙女座與白羊座,由此想到太陽系與銀河,擴及無邊無際的宇宙。斯多噶學派推崇當中的鎮靜作用。與宇宙相較,人如同滄海一粟,種種難題、失望或盼望其實不足為道。
我們經歷的遭遇,我們所做的事情,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不啻過眼雲煙—而這是一種幸福。
●約翰.羅爾斯 John Rawls
我們許多人覺得社會有些(甚至非常)「不公平」,卻很難向握有權力的人妥善解釋,很難講得有憑有據,又不致陷入一己的氣惱或執著個人的苦痛。正因如此,我們需要羅爾斯這位二十世紀的美國哲學家,他教我們如何簡單看出不公,爭取他人支持,設法解決問題。 ……..
一九七一年,羅爾斯出版《正義論》,就此確立名聲,而且至今值得推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詳讀過他的著作,廣為討論,稱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哲學家」,還常請他到白宮吃飯。 …….
這個崇尚公平的模範人物到底有什麼話想對現代社會說呢?
◎當今之世明顯不公 統計數據指出今日社會嚴重不公,平均壽命懸殊,貧富差距驚人,這不啻當頭棒喝,我們平常卻很難認真看待諸般不公,尤其在談到自身之際。
我們該怎麼辦?羅爾斯很懂政治,知道只要談到不公現象與解決之道,通常會陷入枝微末節,爭得面紅耳赤,年復一年僵持不下,最後依然一無改善。因此,羅爾斯只想向民眾清楚呈現社會的不公,點出面對的方法—不涉各種爭吵,直接觸及心靈(他知道情緒在政治上有多重要)。
◎請想像你不是你 社會沒有變得比較公平的一大原因在於,既得利益者無須認真想像自己如果出身不同會怎麼樣,但如果沒有發揮想像,就擺脫不了根深柢固的偏見與歧視。羅爾斯憑直覺認為他必須先讓這群人有所體認—訴諸他們的想像與內在道德。 他設計出政治思想史上極厲害的思考實驗,直追霍布斯、盧梭跟康德。
這項實驗稱為「無知之幕」。羅爾斯叫我們想像自己尚未出生,但有一顆清楚的腦袋,只是不知道會出生在何種環境,未來由無知之幕罩住。我們高高懸浮於地球之上,不知道父母會是誰,鄰居會是誰,學校會是怎樣,地方醫院會是怎樣,警察與司法制度會是怎樣,諸如此類……羅爾斯請所有人思考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有何出身,我們想生在怎樣的社會?在無知之幕揭開以後,怎樣的政治制度堪稱合理明智?
唔,首先,不會是美國。從社經地位來看,美國的許多家庭當然很棒,很多人住好社區,讀好中學,念好大學,迅速得到好工作,上設備一流的鄉村俱樂部……平心而論,在這廣大而美麗的國家,至少三○%的人享有機會與特權。難怪這體系遲未改變:因為有太多人從中得利。
此時「無知之幕」派上用場:我們別再去想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而是想到進入美國社會的驚人風險。在無知之幕後頭,一切如同樂透,你也許生在鳳凰城市中心,父母是做牙齒矯正的牙醫;也許生在底特律東邊的貧民區,由非裔單親母親一手帶大。在這國家裡,七○%的人只有次等的健保,住在糟糕的房子,法律系統不好,教育系統出問題—哪個頭腦清楚的人想賭上一把,參加這場出身樂透?哪個頭腦清楚的人不會疾呼改變,讓每個樂透玩家更可能抽到好結果?
◎你需要改變認知 羅爾斯替我們說出答案。在無知之幕實驗裡,頭腦清楚的人都希望社會具備若干優點:學校要非常好(包括公立的在內),醫院要非常好(包括免費醫療在內),法律制度要完善有保障,人人住在還不錯的房子裡。
無知之幕實驗使一個人明白,自己其實想隨機出生的國家會偏向瑞士或丹麥。換言之,無論出身高低都能過得不賴,無論是貧是富,都平等享有不錯的學校、醫院、交通系統與政治制度。說到底,你其實知道自己想活在哪種社會,只是先前沒認真想過。 這個實驗讓我們站在客觀角度,仔細思考一個公平的社會在各方面是什麼模樣。當我們思考資源分配這個重大問題,為了避免失之偏頗,有必要捫心自問:「如果我站在無知之幕後面,我會怎麼看待這個議題?」當我們思索自己在最糟狀況下需要什麼,公平的答案自會浮現。
◎接下來怎麼做? 主要取決於你的社會有何缺點。羅爾斯在這方面保持開放,明白無知之幕實驗的結果各形各色,該當因地制宜:有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解決空汙問題,有些社會則是改善學校系統。
羅爾斯想出這個簡單漂亮的實驗,供我們針砭當前的社會。唯有當我們站在無知之幕前面,卻不在乎自己將生在哪戶人家或哪個地區,才終於能理直氣壯的說,我們打造了一個公平的社會。我們現在說不出口,足證社會仍有多少事情不公平—而我們仍有多少事情得努力。
●安娜.佛洛伊德 Anna Freud 「防衛」行動是我們跟自己與他人之間諸多問題的根源,因而把責任歸咎到錯地方,把合理批評當成惡意中傷,以冷嘲熱諷代替真心誠意。 最有助我們明白防衛行動根源的是精神分析家安娜.佛洛伊德,也就是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是六個兄弟姊妹裡的么女,一八九五在維也納出生,當時她父親正提出有關性與內心的激進理論,在世紀末的歐洲聲名鵲起。安娜表現「平庸」,在學校讀得吃力,還被同學冠上「黑魔鬼」這個難聽外號,但日後當上學校老師,再投入精神分析,成為研究兒童發展的先驅。 安娜.佛洛伊德出版提出一個核心概念,就是我們會出於本能以各種防衛方式保護「自我」(ego,可接受的自我面貌)。防衛機制意在避免痛苦。問題在於防衛動作也許短期來看有利,但長期來看有弊,沒有妥善因應現實,錯失發展與成熟的機會。 …….
◎否認 我們不認為有問題存在,也許會這樣想:「我愛喝酒,有時候宿醉得很嚴重,但終究沒有喝到太多嘛。」也許這樣想:「我是花了點錢,但沒比別人會花,算不上是個在金錢方面不負責任的人。」如果別人(親友或伴侶)對此有異議,我們往往很不爽。 當下的求生機制是一種短期本能,想覺得自己沒怎樣,不肯認為有問題存在,原因是如果承認有問題的話,必須面臨各種難題。但是否認對長遠來說有害,光是否認有時顯得不夠安全,還會另找證據支持。一個九歲的男孩有時很愛抱著母親,卻不願對自己承認,所以可能會說她很討厭可惡,向自己「證明」他不需要她,這樣一來,當他覺得有點想哭跟孤單時,就不可能是因為他想找媽媽。 否認不是說謊。這個防衛機制像是煙幕,使我們看不清自己。
◎投射 這涉及體認到負面感受,但不當作自己的黑暗情緒,而是投射到別人身上。這乍聽古怪複雜,其實隨處可見。
你接獲主管要找你談重要事情的通知,第一直覺可能是公司要開除你,主管要說你哪裡做得很糟。你腦中浮現主管的樣子,態度冷淡,咄咄逼人,顯得氣焰很高。然而你去見主管時,他只是對接下來的新案子提出些實用建議而已。舉凡恐懼、冷淡跟震怒等情緒其實源自於你,只是投射到主管身上,你不希望是自己有負面情緒,所以推給別人。
再舉個例子。你覺得如果你今年的收入沒比去年高,另一半會變得很愛找碴。你為此頭痛不已,想像他們會怎麼說話帶刺,尖酸刻薄,但其實他們沒有這種感覺,反而真心理解,毫無怨懟(雖然如果收入能增加當然更好)。刻薄話語不是在另一半的口中,是在你的心中—也許源自你的母親。可是你投射到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樣一來,你不是對自己失望(這種感覺很不舒服),而是覺得遭受不平對待(這種感覺較易承受),畢竟至少在你腦中有個從不滿足的強硬伴侶。不必面對難受的事情,苦惱為什麼賺得不夠多,或是為什麼不能照自己喜歡的做,而是創造另一個箭靶:「討厭」的另一半。
◎退化 童年大多為一段安逸時光,至少長大後回想是如此。小孩不必擔責任,不必通曉世事,不必做困難決定,不必行事前後一貫,不必說話頭頭是道。
退化這種防治機制是在關鍵方面變得幼稚。比方說,一個人可能猶豫不決,而非做出決定並承擔後果。退化的核心特徵在於,相信問題永遠都是別人的錯。這種策略回歸一個兒時的想法:世界由父母主宰,如果哪件事不對,他們有責任搞定,至於最不該怪罪的當然是小孩自己。
發脾氣是典型的退化防衛機制。一個人不是設法解決問題,而是(以兒時邏輯)靠生氣解決問題。這在成人世界很荒唐,但嬰兒確實必須靠啼哭、大叫或亂踢等方式發出求助信號,別無他法。發脾氣其實意謂著:我只是個嬰兒,可沒半點責任,你一定要來幫我。 ……….
◎轉移 轉移是把矛頭導向替代對象。這往往源自有惹人厭的傢伙使我們感受威脅,於是把感受導引到比較好欺負的人事物。一個經典例子是有人對主管不滿,卻回家對另一半大小聲。
安娜.佛洛伊德對防衛機制抱持相當寬大的態度。我們深感威脅,才會尋求防衛機制,這是避開危險與減少痛苦的本能。她一直提醒我們,防衛不是出於刻意,並非有意識的選擇,自己其實蒙在鼓裡。我們不認為自己有在防衛,有在否認,有在合理化。防衛機制不在理解事實,而在避免痛苦。
安娜.佛洛伊德是在告訴我們要謙遜,她指出防衛機制很可能正深深影響我們,只是自己渾然不覺,所以該對那些願意陪伴在身旁的人多些感謝。
●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世人常錯解何謂有魅力,問題其實不在魅力本身,而在我們認為何為魅力?進步不會來自完全破除魅力的概念,而是我們必須更明智,對適當的對象提出讚美。藝術家能為我們做的重要貢獻就是撥亂反正,讓魅力的光芒照在最妥善與有益的方向。有些事物備受忽略,值得更多關注,而藝術家正能夠發現這類事物,憑技巧、美感、柔情與智慧描繪出來,將真正的價值展現於世人眼前。
一六五○年代晚期,世人可不認為女僕、麵包和牛奶有什麼出奇之處,但維梅爾選擇描繪倒牛奶的女僕,成就一幅經典名畫。他不是找人見人愛的模特兒,而是花時間細察自己喜愛的事物,儘管這些在世人眼中無聊乏味,根本不屑一顧。
……
維梅爾其實相當能代表一種(當時)新興的重要身分:中產階級人物。維梅爾十幾歲時,荷蘭(準確來說是七省共和國)獨立建國,世上第一個「布爾喬亞共和國」。荷蘭不同於周圍的半封建國家,不屬社會頂端的人民也享有榮譽與政治權力,例如商人、官員、企業家與出色工匠。這是世上第一個貨真價實的現代國家。 ……
基督教信仰有種灼見,與周遭的其他神學觀毫不相干,認為人人的內在生命都很重要,即使外在並不顯赫亦然。從思維層面來看,將軍與皇帝的想法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裁縫學徒的想法感受也很重要。 ….
維梅爾抱持相同看法,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她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少女,不怎麼有錢,雖然耳環還不錯,但從時裝標準來看只是個廉價首飾,其他裝扮更是便宜貨。然而她不需要什麼平反,也沒有被世界壓迫或踐踏。她很平凡(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但她的內心當然(跟別人一樣)毫不平凡:她就是她,絕無僅有,獨一無二。 ……
維梅爾命不長,一六七五年,他才四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然而他已經傳達一個相當睿智的重要想法:對我們重要的往往不是刺激、超凡、壯盛與激越,生命多數時候是在面對平凡、樸實、簡單、慣常,還有(老實說)乏味。我們的文化該著重於欣賞普通,欣賞日常,欣賞平凡。
當維梅爾畫著自己居住的小城時,他並沒有選擇特定大日子,天色並非陰鬱或晴朗,沒有事情發生,沒有名人造訪,但正如同他讓我們所體認到的,此中自有一種超凡。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一般人主要是喜歡珍.奧斯汀把英國攝政時期的風尚描寫得精采迷人,舉凡優雅房舍、舞蹈、僕役與駕駛四輪大馬車的青年都躍於紙上。然而她自認的任務卻大不相同,她是有抱負且嚴格的道德家,敏銳觀察世人的諸般缺失,希望讓大家變得更好—更無私,更理智,更高貴,更體察他人的需求。小說是珍.奧斯汀選來改革世人的武器,畢生寫出六部作品,分別是《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與《勸服》。她主要想教你的道理如下:
◎讓愛人教育你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先生與伊莉莎白一開始真心討厭對方,但漸漸發覺愛慕彼此,成為極浪漫的一對愛侶。他帥氣多金,頗具人脈;她才貌過人,活潑爛漫。不過到底為什麼他們是天作之合呢?
珍.奧斯汀說得很清楚。這是基於一個我們現在不太會去想的原因:因為他們能教育彼此,一起變好。達西搬到地方上時,自認比其他人都「優越」,畢竟他更加有錢有地位。在一個關鍵時刻,伊莉莎白當面批評他太過自大傲慢,非常冒犯與尖銳,但後來他承認這正是他需要的……
伊莉莎白也認為愛情是教育。他們很相配的原因在於: 他們都從這段關係獲益。從她的輕鬆活潑,他的心變軟了,態度變好了;從他的知識與見識,她更是深為獲益。
我們聽在耳裡會覺得奇怪,畢竟大家往往認為愛情就是喜歡對方原本的樣子,全然接納。珍.奧斯汀卻說理想對象不只是能讓我們舒服自在,還要協助我們克服缺點,變得更沉穩正直,變得更寬宏客氣—而我們也該這樣協助對方。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與伊莉莎白攜手讓彼此愈來愈好,然後作者讓他們訂婚。他們有良好發展,故事才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小說的結構之美正是在此,不僅匠心獨具,還呈現一個基本事實:婚姻仰賴成熟與教育。
◎我們不該停止評斷他人,但該評斷得更謹慎 在《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開頭,內向怕生的芬妮搬去與貝特倫姨丈一家同住,待在他們位於鄉間的曼斯菲爾德莊園。他們比她家有錢得多,聰明自信,時髦上流。從一般角度來看,他們是耀眼之星,芬妮則不值一提(她不知道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所以被表姊茱莉亞看不起),然而珍.奧斯汀是從截然不同的角度評斷各人。 一般來說,世人主要是以財富地位評斷他人,但珍.奧斯汀主要是以人格特質評斷他人。她不是看誰有最高級的衣服,有最豪華的馬車,有最多僕人,而是看誰自私自利或虛榮冷酷,誰則誠實正直謙恭高貴。根據這個評斷標準,有權有勢的人可能微不足道,無權無勢的人可能透著光輝。在這本小說的世界裡,美德與物質財富無關:彬彬有禮的富人不見得良善,沒上過學的窮人不見得低劣。粗野的跛童可能良善,貧困的腳夫可能良善,躲在閣樓的駝子可能良善,地理不好的女孩可能良善。芬妮確實沒有漂亮衣服,沒有錢,不會法語,但是到《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結尾,芬妮顯得更為高貴,至於顯赫的姨丈一家卻品德可議。
珍.奧斯汀不是敵視身分地位,而是希望名實相稱,而在每本小說的結尾,此理皆獲彰顯。芬妮往上提昇,將成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女主人,而她自私無知的表姊茱莉亞則落了下來。
◎認真看待金錢 珍.奧斯汀對金錢很坦白。她向我們詳細描述角色的財務狀況:在《傲慢與偏見》裡,她說賓利先生每年的收入是四千英鎊(顯然頗多),達西則是兩倍。她不認為說人有錢沒錢會不禮貌,反而認為金錢是嚴肅文學極合適的主題,畢竟財務對人生有重大影響。
珍.奧斯汀關注世人易犯的兩大金錢錯誤。在《曼斯菲爾德莊園》裡,茱莉亞嫁給拉什沃思先生(珍.奧斯汀所有小說裡最有錢的角色),卻處得痛苦糟糕,婚姻很快分崩離析。不過她同樣認為錢不夠就結婚是一大錯誤。在《理性與感性》裡,愛蓮娜與愛德華無比相配,唯獨錢不夠多,結果無法結婚:「他們都沒愛到認為一年賺三百五十英鎊(略低於中產階級水準)能過得了好生活。」愛蓮娜認為「有錢與快樂大大相關」,不過她所謂的有錢不是家財萬貫,而是夠過尚稱舒適的生活。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婚姻不啻一種愚蠢。 ……..
珍.奧斯汀並沒有明白指出她對好壞高低的見解,而如同牧師講道那般,善用出色的小說技巧與幽默文筆,訴諸我們的同感,激發對錯誤看法的反感厭惡。她沒有明說為什麼這種看法很重要,而是融入小說情節,讓我們讀得擊節大笑,如癡如醉,急著趕快吃完晚餐繼續讀下去。
……
我們讀完她的小說,會回到她帶我們暫時離開的現實,懷著她的教誨來待人處事,留意種種貪婪、自大與傲慢並加以避開,迎向自己與他人的良善。
●斯多噶學派 當別人遭遇不順,例如遺失鑰匙、工作受辱、求愛遭拒或丟臉蒙羞,我們也許會叫他們要「斯多噶一點」或「哲學一點」,這如同在向斯多噶學派致意。綜觀所有哲學思想,也許依然就屬斯多噶主義最直接有助我們面對不安與驚恐。他們的著作淺顯易懂,相當撫慰人心,是難眠夜晚的理想讀物,有助減少午夜夢迴的恐懼害怕與鑽牛角尖。尤其有助面對四大難題:
◎焦慮 許多壞事隨時可能發生。一般人的安慰方法是認為自己終究不會有事: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不會被發現,醜聞不會爆發,銷售成績會上揚……然而斯多噶學派反對這種安慰策略...
作者序
〈前言〉
最有助克服當前重大問題的思想 這本書是人生學校的名家選集:我們檢視哲學、政治理論、社會學、精神分析、藝術、建築與文學等領域,選出如今最能啟發我們的偉大思想家。 「名家選集」這個概念可能令人略感不當,甚至冒犯。許多名家遭遺漏,似乎不甚公平。到底是誰選的?編撰這部選集的傢伙肯定會有偏見吧? 對此我們欣然承認。大眾有時視偏見為洪水猛獸,彷彿最好的資訊該完全不偏不倚,交由讀者自行定奪,強調這種中立其來有自,畢竟偏見導致的惡果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尤以二十世紀為甚。然而我們終究相信目標不是根絕偏見,而是提供「好的」偏見,亦即由大思想家替我們指引明路。在人生學校裡,我們相當偏頗的強調情緒智商,著重憑文化提供慰藉與啟迪人心。
我們是憑相當具體的標準衡量思想家是否「偉大」。一般來說,百科全書是以名氣為衡量標準:哪些思想家影響最為深遠,哪些思想形塑人類智識最為顯著。然而我們抱持不同看法:我們想探究哪些思想最有助克服當前的重大問題。在我們看來,一位思想家要堪稱「偉大」,其思想必須最可能有助我們面對此生。 名家選集必然有所取捨,自然易起爭議,而我們對取捨倒是持正面態度:如今各類資訊五花八門,有所取捨實屬必要。重點不在迴避取捨,而是力求取捨得適切,表示所選的思想家要有助解決政治、專業與日常生活裡的棘手難題。我們不是在研究歷史,而是尋找切乎此時此刻的實用哲思。
我們盡力使這本書中的思想家顯得平易近人,甚至(但願)別具魅力。在過去,這些思想家明明說出寶貴的真知灼見,卻因為傳達方式使然,註定曲高和寡,備受大眾排拒:他們的著作太過艱澀,有些思想乍聽古怪,許多核心概念往往是藉由二手資料傳入眾人耳中。如此實屬可惜,所以我們決定依照以下幾個大原則,妥善取捨這些偉大思想家的重要概念: ◆一個思想家無論再偉大,也只有寥寥幾個核心概念能夠歷久彌新。 ◆這些關鍵概念可以與其著作整體分開來看。 ◆人類相當健忘,時間有限,讀完複雜論證之後往往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簡潔有力的傳達核心訊息。 ◆無論學術圈怎麼說,我們仍認為脈絡並非一切。有些珠玉埋於砂石之間,大可獨立觀之。真知灼見也許出自三世紀的中國,也許出自十八世紀巴黎的貴族沙龍,也許出自十九世紀的瑞士鄉間小屋,重點終究是現在能否為我們所用。 ◆矛盾在於,愈尊崇一位偉大思想家,往往愈對其思想敬而遠之,殊為可惜,也與尊崇的原意根本背道而馳。輕鬆一點,才是對偉大思想家的最大致敬。 ◆我們認為重要思想必須廣為人知,在生活裡付諸實行。
不過我們明白有些人對「簡化」的擔憂。學界認為一旦簡化必有所失:你會省略掉某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理解這份焦慮,但不願就範,原因是長篇大論同樣有其弊病:如果說明得過度複雜,也會適得其反。我們認為切合人生的真知灼見可以講得深入淺出,老嫗能解,不必非得曲高和寡,在大眾眼中顯得高深莫測。
我們認為把道理說得老嫗能解是一件崇高任務,尤其如今我們身在消費者帶頭的民主世界,菁英文化(或多或少)不再獨占鰲頭。思想要說得淺顯,才能真正切合社會。再怎麼說,我們從來不是活在純粹的智識思考中,而是依照某些直觀想法來行為處事,這些想法才有益日常生活,至於把真知灼見供奉於廟堂之上反而是一種辜負。 現代社會大多把偉大思想的研究與傳播工作交由大學裡的人文學院負責,但他們主要在研究偉大思想家本身。我們的做法大異其趣:想知道偉大思想家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綜觀人類歷史,從中選出與當代最息息相關的重要思想。如果日後你憑這些思想面對日常生活裡的各種難題與傷痛,我們就成功了。
〈前言〉
最有助克服當前重大問題的思想 這本書是人生學校的名家選集:我們檢視哲學、政治理論、社會學、精神分析、藝術、建築與文學等領域,選出如今最能啟發我們的偉大思想家。 「名家選集」這個概念可能令人略感不當,甚至冒犯。許多名家遭遺漏,似乎不甚公平。到底是誰選的?編撰這部選集的傢伙肯定會有偏見吧? 對此我們欣然承認。大眾有時視偏見為洪水猛獸,彷彿最好的資訊該完全不偏不倚,交由讀者自行定奪,強調這種中立其來有自,畢竟偏見導致的惡果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尤以二十世紀為甚。然而我們終究相信目標不是根絕偏見,而是...
目錄
引言 〈推薦序〉 思想的力量遠大於科技 苑舉正 帶你到思想森林裡漫遊的兔子先生 李清志 建立美好生活 耿一偉 攤開一張三千年的藏寶圖 張硯拓
標準答案以外的哲學課,讓青少年成為具有自由意志的主體 林靜君
精簡掌握每個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成為改善自身生活的實用工具 李欣龍 〈前言〉最有助克服當前重大問題的思想
◎哲學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斯多噶學派
伊比鳩魯 奧古斯丁 阿奎納 蒙田
拉羅什福柯 斯賓諾莎 叔本華 黑格爾 尼采 海德格 沙特 卡繆 ◎政治理論 馬基維利 霍布斯 盧梭 亞當‧史密斯
馬克斯 約翰‧羅斯金 梭羅 馬修‧阿諾德
威廉‧莫里斯
約翰‧羅爾斯
◎東方哲學 釋迦牟尼
老子 孔子 千利休 松尾芭蕉 ◎社會學 聖本篤 托克維爾 韋伯
涂爾幹 瑪格麗特‧米德 狄奧多‧阿多諾 瑞秋‧卡森 ◎心理治療 佛洛伊德
安娜‧佛洛伊德 梅蘭妮‧克萊恩 唐諾‧溫尼考特 約翰‧鮑比 ◎藝術與建築 帕拉底歐 維梅爾 卡斯巴‧弗里德里希 馬諦斯 愛德華‧霍普 奧斯卡‧尼邁耶 路易斯‧康恩 香奈兒 珍‧雅各 賽‧湯伯利 安迪‧沃荷 迪特‧拉姆斯 耶拉瑟夫夫婦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 珍克勞德‧耶拉瑟夫 ◎文學 珍‧奧斯汀
歌德 托爾斯泰
普魯斯特
吳爾芙
引言 〈推薦序〉 思想的力量遠大於科技 苑舉正 帶你到思想森林裡漫遊的兔子先生 李清志 建立美好生活 耿一偉 攤開一張三千年的藏寶圖 張硯拓
標準答案以外的哲學課,讓青少年成為具有自由意志的主體 林靜君
精簡掌握每個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成為改善自身生活的實用工具 李欣龍 〈前言〉最有助克服當前重大問題的思想
◎哲學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斯多噶學派
伊比鳩魯 奧古斯丁 阿奎納 蒙田
拉羅什福柯 斯賓諾莎 叔本華 黑格爾 尼采 海德格 沙特 卡繆 ◎政治理論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