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物館、藏家、刺青師的罕見珍藏,首度曝光
台灣第一本刺青文化史圖鑑 1914-NOW
可愛復古到酷炫時潮
人體的圖像博物館跨百年時代影像,逾400張珍貴圖片
歐美、日本、流行文化中的酷人奇事
288頁全彩圖文,跨地域+跨階級+跨時代的刺文化軌跡
演進百餘年,刺青早已不是令人斜視的「次」文化。透過名人示範與大眾傳播,讓人凝視的「刺」文化,無疑是現代社會個體美學與認同形塑的重要表現。本書豐富華麗地展現了刺青的多重意義,向每吋肌膚上留下的美好印記致敬。──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詳細又珍貴的資料書,可以看熱鬧又看門道,認真看幾眼更精神百倍。──大毛叔叔(刺青師)
歷史與文化的時間軸一目了然,刺青師與刺青迷必讀入行書。──林彼得(伊比薩刺青師)
推薦給喜歡或從事美式傳統刺青的人。──House & Kenny(棺材蟋蟀刺青師)
終於有出版社願意用心出版紋身書。──阿本(東區入墨NN8紋身創辦人)
抱歉!刺青不是今天才夯,早已流行百年
刺青名流如貝克漢、裘莉常占據新聞頭條版面,時下的高級時尚由身上帶有刺青的超級名模背書,呈現當紅刺青師工作實況的電視實境秀《邁阿密刺青客》吸引著全球上百萬觀眾收看。對許多熱衷於刺青的人來說,唐‧艾德‧哈迪(Don Ed Hardy)等同於跟超強時尚品牌劃上等號,金‧卡達夏、碧昂絲跟琳賽‧蘿涵等,身上的刺青全都由他操刀。難以想像刺青曾是一種禁忌。福斯新聞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調顯示,全美約有20%的人口有刺青,與2007年相較成長了13%,刺青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在廣為推崇的同時也遭受到許多非難。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刺青是一種愛國的象徵,到了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期間,刺青成為表達非主流立場的手段,然而在1940跟1950年代,刺青被貶為是與社會脫軌的行為,甚或讓人聯想到犯罪。刺青對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意涵,帶給人的社會觀感也隨著政治、國際情勢以及瞬息萬變的時尚流行而產生變化。有時是野蠻的象徵、有時是上流階級的盲目跟風,有時則是墮落的印記。
人體的圖像博物館,時代影像說故事
本書由英國熱愛流行文化的記者David McComb撰寫,深入相關主題20年,將刺青文化的歷史時間軸,以圖像貫穿全書,選出最精彩的時代影像和檔案資料,講述百年來的刺青歷史。全書400張珍貴影像,由專業圖像編輯Tom Broadbent精心挑選,遍尋收藏家、檔案室、藝術家、代理商手中的珍藏圖像,刻意選出難得一見的歷史鏡頭。
從百年來的流行圖案、第一位受封「全世界刺青紋得最美的男人」、20世紀初巡迴表演的馬戲團刺青人、公開聲明死後歡迎競標購買他刺青腦袋的狂人雅各、監獄中的刺青密語、俄國受刑犯的不爽宣言、重機車手謳歌的自由與速度、最酷、最顛覆的布里斯托刺青俱樂部、日本獨步世界的刺青手藝、1990年代大為風行的新部落風格、超級做自己的全球刺青展、龐克與搖滾樂的刺青解放、小賈斯汀的刺青手臂……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世人對於紋身藝術的評價如同乘坐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攝影技術的進步、關於戰爭期間或是時尚潮流與次文化的大量紀錄,讓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影像觀察刺青的社會觀感變化。雖然在當代歷史中,刺青賦予大眾多半是不佳的負面印象,但本書將證明,在身體上紋下圖樣的這項行為,是何等強而有力,同時刺青如何引發出人類兩極的情緒──從愛與榮耀到偏見、沙文主義以及憎恨。
這些有趣的刺青事……
◎古代觀點
希臘及羅馬人會在不安分的奴隸或囚犯身上烙下不名譽的標記,因此對羅馬人來說,刺青象徵的是污名(stigma),污名的語源來自於希臘字根「stig」,它的意思是「刺」(to prick)。這個字傳承到現代就意味著惡名或是恥辱。
◎刺青重返歐洲
1862年作風前衛的英國威爾斯親王艾伯‧愛德華(Albert Edward)在結束一趟中東之旅重返英國之際,手臂上多了一個十字架的刺青,這等於給予刺青來自皇室的非官方認可。這項背書引發一股刺青熱潮,席捲了英國上流社會。不久後刺青的熱潮退去,刺青這項身體藝術轉而為一般大眾所擁抱。
◎戰爭與刺青──海軍水手的思鄉記號
即使美國海軍禁止士兵在身上紋美女圖,美女圖依舊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廣受水手們歡迎。有些年輕人會在身上刻意紋下美女圖來逃避兵役這一點,也成為戰爭期間口耳相傳的軼事。儘管女性相關題材的刺青圖樣觀感不佳,美國海軍在1909年宣布:「有意從軍的年輕人,假若身上的刺青圖樣有變更空間,處理合格後就能加入軍隊。」這番宣言在刺青師之間掀起一股為低級圖樣「添新衣」的潮流,讓新兵不再因為不合格的紋身藝術而被軍隊拒於門外。
◎刺青的黃金年代
20世紀前半的刺青店多半與理髮店共用一個店面,上門的顧客泰半是水手。許多刺青師會提供一項名為「消除瘀青眼」的特別服務。不想被標上會惹事生非記號的工人,可以請刺青師用水蛭吸取瘀青眼處的瘀血,以掩飾他們近來和人鬥毆的痕跡。
◎挑戰體制的前衛先驅
貝蒂・布洛本(Betty Broadbent)是全美最著名的人體刺青展示者,刺青師們在她身上紋下560個以上的圖樣。布洛本在今日被譽為女性主義代表,因為她參加了舉辦於1939年國際博覽會期間的第一場電視選美秀。即便布洛本知道自己在這場競賽中勝算不大,但她為了挑戰傳統對於女性美的觀念,還是決定參賽。
◎顛覆時代的刺青俱樂部
當紋身在美國還是犯罪者或是重機車手的專利時,英國有一群叛逆分子卻引以為傲,於1953年成立俱樂部。入會者前胸或是後背必須紋滿刺青,或者手臂上的刺青是花費至少5英鎊紋下的。
◎20年金氏紀錄保持人
珍妮˙魯斯蒂˙史庫斯是全英國刺青最多的女性,1961年她17歲時紋下生平第一個刺青後,1964年全身刺青已增加到62個以上。她將母親給她21歲禮物的100英鎊全花在刺青上,保持金氏世界紀錄的歷史超過20年。
【推薦人】
大毛叔叔 刺青師
大萬寶 CAT TOWN TATTOO刺青師
李明璁 社會學家、作家
林彼得(髒貓) 伊比薩刺青師
阿本 東區入墨NN8紋身創辦人
蘇文聖 導演、插畫家
Chino & Moaji 13ink Social Club刺青師
Chris Liang 黷刺青刺青師
House & Kenny 棺材蟋蟀刺青師
Kim Kim’s tattoo刺青師
作者簡介:
大衛‧麥庫姆 David McComb
為精通流行文化的記者,20年來針對了多元主題執筆——從電玩遊戲到流行音樂、從黑暗觀光到非主流電影都有所涉獵。曾是引發高度爭議的英國另類文化雜誌《Bizarre》(怪誕)的編輯,經手過多本刺青書的編輯作業,記錄下過去10年間刺青打入主流時尚文化的戲劇化歷史,為刺青文化的重要推手。
譯者簡介:
李佳霖
臺大外文系畢,日本同志社大學文化史學碩士。
曾任職於出版社,喜歡閱讀、旅行,在城市巷弄中探索新鮮的生活風景。
作者序
前言
當今名流的刺青經常占據新聞頭條版面,時下的高級時尚由身上帶有刺青的超級名模背書,呈現當紅刺青師工作實況的電視實境秀吸引著全球上百萬觀眾收看,生活在這樣的年代,我們很難去想像在過往刺青其實是一種禁忌。
近年來刺青越來越普遍流行──福斯新聞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調顯示,全美約有20%的人口有刺青,與2007年相較成長了13%──在過去這個世紀,西方社會對於刺青的觀感有相當大的變化,刺青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在廣為推崇的同時也遭受到不少非難。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刺青是一種愛國的象徵,到了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期間,刺青成為表達非主流立場的手段,然而在1940跟1950年代,刺青被貶為是與社會脫軌的行為,甚或讓人聯想到犯罪。刺青對於不同年代的人來說帶有不同意涵,同時刺青帶給人的社會觀感也隨著政治、國際情勢以及瞬息萬變的時尚流行產生變化。
但是對於刺青的觀感變化並非現代獨有的現象,在過去好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對於在身體紋下圖樣這樣的行為,抱有多樣的看法。隨著時代的不同,刺青有時是野蠻的象徵、有時是上流階級的盲目跟風,有時則是墮落的印記。
◎古代觀點
西方世界排斥刺青這項身體藝術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臘跟羅馬時代,在當時,色雷斯人(Thracian)、高斯人(Gaul)、皮克特人(Pict),這幾個歐洲部族的刺青習慣被看做是一種野蠻行為。
希臘跟羅馬人對於在身體上刻劃下永恆不滅的印記的這項行為感到相當詫異。對他們來說,刺青用於懲罰上,他們會在不安分的奴隸或是囚犯身上烙下不名譽的標記。也因此,對羅馬人來說,刺青象徵的是污名(stigma),污名的語源來自於希臘字根「stig」,它的意思是「刺」(to prick)。這個字傳承到現代就意味著惡名或是恥辱。
羅馬帝國崩毀後的幾世紀,刺青這項傳統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普及,依舊持續遭受打壓。西元787年,教宗哈德良一世公開聲明禁止刺青,這項異教徒傳統也就因此銷聲匿跡。
但就在刺青因為偏見而近乎滅絕的同時,西方世界與太平洋另一端數千年來將刺青納入人生儀式的部族產生了接觸,最終大大扭轉了歐洲對於這項身體藝術的看法。
◎刺青重返歐洲
儘管在1700年代末期英國皇家海軍出發進行大航海旅程之前,水手們就已經有刺青的習慣,但是將刺青這項傳統藝術重新引進歐洲,並且給予其正式稱呼的則是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
庫克在大溪地觀察到這項傳統後,在1769年時這麼寫道:「男女身上均紋有圖樣,在他們的語言裡,這項行為被稱作是tattow。」這同時是刺青(tattoo)這個字眼首度出現於英文中(有時會被寫做ta-tu或是tatau)。
雖然刺青幾世紀以來在歐洲社會持續遭受打壓,庫克的冒險傳說以及身上紋有繁複圖樣的神祕部族故事,在他返回歐洲後引發了大眾與學界的興趣。
在廣大迴響的激勵下,1774年庫克自他第二趟的旅程返回歐洲。這趟返歐,他身邊多了一位來自波里奇西亞群島瑞亞堤亞(Raiatea)的年輕男性。歐麥(他的本名是麥(Mai))在英國待了兩年,這段期間他被介紹給倫敦上流社會,同時也為大眾媒體廣為報導,大篇幅介紹紋在他手背上引人注目的圖樣。
隨著媒體對於刺青的關注持續增長──部分原因是身上有刺青的水手會在市區的酒吧或是劇院展示,並藉此收費──刺青的社會觀感逐漸開始產生變化,有刺青能力的人也發現他們可以藉由這一行來賺錢。不久後,西方世界第一家專門刺青店開始營業。
1870年馬丁‧希德布蘭特(Martin Hildebrandt)於紐約開設了全美第一間刺青店,他以這間店為據點培訓出許多刺青師,日後這些刺青師紛紛展開個人工作室為大眾提供服務,刺青變得觸手可及,不再僅是遠赴異地探險的水手專利。
另一方面,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國在歐洲也成為這項身體藝術的據點,1862年威爾斯親王(日後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艾伯‧愛德華(Albert Edward)在結束一趟中東之旅重返英國之際,手臂上多了一個十字架的刺青──這項傳統可上溯至中世紀,當時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會在身上刺下十字架或是其他帶有宗教意涵的印記,以確保即便他們喪命於異地,也能以符合基督教形式的儀式下葬──這件事等於給予了刺青來自皇室的非官方認可。
隨著皇室成員刺青的消息擴散,這項背書引發一股刺青熱潮,席捲了英國上流社會,同時也激發了英國的業餘刺青師成立專業工作室來服務有錢的客戶。
在20世紀初期,刺青吸引了歐洲最為富裕的上流階級,但流行總是瞬息萬變,不久後刺青的熱潮退去,刺青這項身體藝術轉而為一般大眾所擁抱。
◎刺青世紀
在過去一百年間,全球社會因為國際戰爭以及政治、道德觀與宗教信仰的劇烈變化而起伏震盪,刺青的社會觀感也呈現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動。在古代,刺青的觀感要產生變化需耗時好幾個世代甚或好幾個世紀,但這數十年來,對許多人而言,這項身體藝術在他們的一生當中反覆被時尚流行接納與淘汰──絕大多數的情況是重返潮流。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世界的刺青──基本上跟航海以及軍隊脫不了關係──多半被認作是愛國的標記或是自由的象徵。
這個時期特別受歡迎的刺青圖樣被畫成彩色設計圖,大量裝飾在刺青店的牆上,題材多半是歌頌對國家的奉獻、航海迷信或是來自異國的猛獸。也因此,在戰爭間期刺青的流行很快地從軍人間擴散出去,吸引了眾多藍領階級。這些藍領階級透過刺青來逃脫乏味的勞動日常,藉由在身上刺下帶有異國風情的圖樣來品味實際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冒險人生。
雜耍團中身上紋有大量刺青的表演者,在20世紀初期至中葉,從市中心往來於鄉村地帶間,他們也是這項身體藝術流行背後的推手之一。各地的刺青師也被納入表演環節,他們在往來各個城鎮之際會順便幫上門的顧客刺青,美國與歐洲各地的一般民眾因此生平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刺青,對於刺青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但是就在刺青獲得了社會的些許認可之際,接踵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將刺青的社會觀感導引至相反方向。
納粹軍在戰爭期間的暴行於大西洋兩端報導開來,集中營的囚犯身上被紋下編碼的事件,強烈影響了刺青的社會觀感,對許多人而言刺青因此與憎恨產生了強烈連結。自戰場歸來的軍人,發現先前被看做是英雄象徵的刺青讓他們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西方世界的刺青師紛紛被迫歇業,不得不另覓生路。
但就當這項身體藝術的評價在1940年代結束前達到谷底之際,刺青被另一群遭社會邊緣化且拒於門外的族群所接納,刺青成為他們用來表現反抗精神的一項強而有力的手段。
◎脫軌的標記
黑色與灰色是時下最流行的刺青風格,這種風格誕生於美國刑罰歷史中,最早見於來自墨西哥的囚犯身上。
但是由於北美的監獄禁止刺青,二戰後的囚犯必須自監獄工廠中能搜刮到的零件拼湊出紋身機。同時,他們也得利用煤灰來取代黑色染色劑,以便於呈現這種以暗色調為最大特徵的刺青風格。
這種讓人印象深刻的黑白刺青對於來自墨西哥的移民而言是一種榮耀的象徵,這讓被美國社會拒於門外的他們可以獲得些許的歸屬感。這種黑灰色調的刺青隨即被生活在市區的墨裔美籍年輕人接納,他們身上的繁複圖樣所傳遞的祕密訊息,跟監獄受刑人身上的圖樣如出一轍。
在美國,不法的機車次文化成員──其中包括了像是惡名昭彰的異教徒幫(Pagans)跟地獄天使幫(Hells Angels)──也將刺青做為表達異議的手段,他們在身上紋下具攻擊性或是傳遞反叛訊息的圖樣,以對抗讓他們感到強烈疏離的社會。
1940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基本上是刺青藝術的暗黑期,但就在黑幫分子跟不良機車車手屢屢躍上新聞頭條並引發道德恐慌的同時,幾位關鍵性的刺青藝術家也在幕後為刺青的進展鋪路。
在英國,刺青師萊斯‧史庫斯(Les Skuse)於1953年成立布里斯托刺青俱樂部,他孜孜矻矻地為紋身藝術開創新格局,讓這項藝術不再僅僅是刺青店內牆上的圖樣。他為身上紋有大量刺青的同好策劃了可以交流彼此人生故事與想法的聚會,為他們建立了社群的歸屬感。
在地球另一端的夏威夷,諾曼‧「水手傑瑞」‧柯林斯(Norman ‘Sailor Jerry’Collins)與日本藝術家互換手頭上的圖樣跟紋身機,為刺青開創了生氣十足的新路線。他運用繁複細膩的背景將獨立的圖樣相互連結,發展成全身或是全手臂的刺青,將西方世界的刺青藝術推向新的境界。
柯林斯的重要性在於,他的作品同時給予了1970年代踏入這項產業的新世代藝術家相當大的啟發,這些新世代藝術家日後也接二連三改變了西方社會對於刺青的觀感。
◎刺青藝術
對許多熱衷於刺青的人來說,唐‧艾德‧哈迪(Don Ed Hardy)這個名字可說是跟超強時尚品牌畫上了等號,他的影響力自2004年開始滲透於鬧區跟購物中心,金‧卡達夏、碧昂絲跟琳賽‧蘿涵等名流,身上的刺青全都由他操刀。
雖然評論家對於唐‧艾德‧哈迪將他的招牌刺青圖樣引入主流文化這一點發出譴責之聲,但做為一位出身於1970年代的刺青藝術家,他為刺青創造出嶄新的可能性,並將刺青引介給全新群眾的這些面向上,可說是功不可沒。
身為諾曼「水手傑瑞」柯林斯的門徒,哈迪繼承了導師未竟的志業,善用自己過往在美術學校所受的訓練以及與日本刺青師的合作經驗,持續讓紋身藝術在西方世界進步。
哈迪以舊金山為據點,創立了全美第一間客製化工作室,這間工作室捨棄老套的圖樣,由顧客以及刺青師共同創造,而非死守毫無新意的既有設計。在1960年代末期反主流文化運動的激發下──中產階級大學生將刺青做為表達政治不滿的手段──擁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有錢階級成為刺青的新族群,他們蜂擁至哈迪的工作室,企圖透過身體來為個人意見與信仰發聲。
哈迪同時也在1970年代的刺青文化復興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給予多數勇於挑戰新風格的年輕刺青藝術家支持──當中包括了日後在1990年代最為流行的部落圖騰刺青──同時由他創刊、鎖定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群的雜誌《刺青時代》(Tattoo Time),讓刺青從街頭技藝躋身進高級藝術的面向上功不可沒。
就在1970年代即將告終之際,刺青再度為大眾流行文化擁抱,同時也為舉凡龐克、重金屬或是龐克搖滾等眾多次文化音樂類型所接收,紋身藝術持續往主流文化邁進。
隨著MTV在1981年開台,刺青也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台,使其得以觸及全新的群眾。這個大受歡迎的電視頻道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音樂錄影帶,搖滾或是流行歌手身上的刺青瞬間變得醒目,瓦解了刺青長期以來屬於罪犯或是危險飆車族專利的偏見。
同一期間,另有一群新銳藝術家大放異彩。他們多半畢業於美術學校,捨棄過往陽剛味十足的傳統圖樣,為這個產業注入了富含創意的新穎技術與設計。這股新銳浪潮同時也讓女性藝術家在這個過去是由男性主導的產業中有機會展露頭角。
之後的幾年,刺青名流像是大衛・貝克漢跟安潔莉娜・裘莉更為刺青打開了大門,將當代刺青文化更加發揚光大,推廣至對時尚流行敏感的大眾族群。「邁阿密刺青客」(Miami Ink)之類的電視實境秀的開播,為刺青的神祕過程揭開面紗,當觀眾有機會一窺現代刺青工作室的工作實況。紋身展的舉辦與年俱增,讓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刺青同好有機會在活動上共襄盛舉,同時也讓刺青擺脫過往脫軌的形象,有機會成為流行文化中鮮活的元素之一,並爭取值得受到敬重的一席之地。
過去的一個世紀,世人對於紋身藝術的評價如同乘坐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攝影技術的進步、關於戰爭期間或是時尚潮流與次文化的大量紀錄,讓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影像來觀察到刺青的社會觀感變化。雖然在當代歷史中,刺青賦予大眾多半是負面的不佳印象,但接下來的章節將會向我們證明,在身體上紋下圖樣的這項行為,是何等強而有力,同時刺青可以如何引發出人類兩極的情緒──從愛與榮耀到偏見、沙文主義以及憎恨。
前言
當今名流的刺青經常占據新聞頭條版面,時下的高級時尚由身上帶有刺青的超級名模背書,呈現當紅刺青師工作實況的電視實境秀吸引著全球上百萬觀眾收看,生活在這樣的年代,我們很難去想像在過往刺青其實是一種禁忌。
近年來刺青越來越普遍流行──福斯新聞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調顯示,全美約有20%的人口有刺青,與2007年相較成長了13%──在過去這個世紀,西方社會對於刺青的觀感有相當大的變化,刺青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在廣為推崇的同時也遭受到不少非難。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刺青是一種愛國的象徵,到了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
目錄
第一篇 1914-1945 戰爭與刺青
黃金年代
看過來!看過來!
第二篇 1946-1969 來自監獄的刺青
叛逆的刺青
刺青革命
第三篇 1970-1990 刺青的文藝復興
女性與刺青
挑戰傳統
第四篇 1991-NOW 有料的風格
主流狂熱
第一篇 1914-1945 戰爭與刺青
黃金年代
看過來!看過來!
第二篇 1946-1969 來自監獄的刺青
叛逆的刺青
刺青革命
第三篇 1970-1990 刺青的文藝復興
女性與刺青
挑戰傳統
第四篇 1991-NOW 有料的風格
主流狂熱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