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別人的智慧解決你的問題!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彭明輝新作,教你掌握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彭明輝〈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一篇震撼海峽兩岸大學的文章,網站點閱超過100萬次!
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為它舉辦了一次跨校討論會,一個學術研討會將它印給全體與會者。
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連續兩年邀彭明輝演講並錄影,很多實驗室都把這錄影帶列為「新生必看」。
本書《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即由該文延伸而成,是國內外指導教授不會教、攸關碩博士生研究成敗的要領!
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彭明輝《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寫作目標聚焦在碩、博士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畢業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訣竅與潛規則,而不奢談更高深的創意或研究方法。
此外,為了讓這些方法易學、易用,彭明輝還把不可捉摸的研究方法與創意精煉成一套「研究工作DIY」的分解動作,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逐步掌握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與創新的要領,讓他們可以只靠前人的智慧就生產出不錯的碩士論文,但又為讀者的個人天分保留充分的發揮餘地。
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能力還可以轉化為終生受用的核心能力,讓你的工作、人生邁向更高的境界。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有兩種可能的用法:其一碩士生自己培養研究能力或博士生和研發工程師提升研究能力的工具書;其二是研究所新生訓練或企業界研發單位新人訓練的教材。
起步
第1章介紹研究所可以學到的能力,以及它們如何讓人「終生受用」;
第2章區辨學術論文的良窳,讓讀者知道自己要找的是怎樣的「金礦」;
第3章將研究工作分成十三個主要步驟,並且建議一個工作進度表,供讀者參考。如果把研究工作比喻為一趟探險之旅,這三章合起來等於是「行前說明」。
如何進行研究工作
第4章談如何選指導教授;
第5章到第16章討論選題、總覽式文獻回顧、彙整批判性思考的要領與原則、創新的策略、十倍速文獻回顧的要領、研究規劃與風險控管、盤點研究成果與鞏固深化、論文寫作,以及口試委員的期待。
這十三章就是《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核心。
看似遺漏的一章是關於論文研究計畫書的撰寫,它是很多博士生和少數碩士生資格考的項目之一,但是絕大多數碩士生不需要寫論文研究計畫書,作者把它放在書末的〈附錄1:碩、博士論文計畫書〉。
學術界、產業界如何相互為用
第17章談研究所核心能力在職場與人生重大事件裡的轉化與活用;
第18章談台灣這種後進、小國較適用的低成本、低耗時、低風險、高產出研發策略;
第19章討論學界如何跨越產學鴻溝。
這本書所介紹的研究能力不僅對研究生有用,還可以轉化為對台灣產業界與制度設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能力,用以促成產業升級。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下筆力求流暢、易懂,用具體案例來深化讀者的吸收。本書強調方法論層次的觀念、要領和潛規則,目的在掌握建立讀者文獻回顧、自我批判與創新的能力,並且避免用瑣碎的技術性細節和規範來糾絆讀者的理解。
延伸閱讀:
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退休前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專任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並且在清大人類所與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開課。
40歲以前閉門讀書,在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中探索人類心靈最深刻、莊嚴、崇高、美麗的各種表現,想要知道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並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並且跟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即時寫出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聯經)。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天下雜誌)。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
2015年出版《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聯經)。
2017年出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聯經)。
部落格:http://mhperng.blogspot.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學術界‧產業界大力推薦
治學的人,世界很小,也很大。說小就是研究室,說大卻是全世界,彭教授的書,告訴我們如何享受那個大世界。
──朱國瑞(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物理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彭教授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文憑高分、也不在於如何進入有名的公司。它是一本透過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教導如何培養自我能力與獨立思考的書。
──楊光磊(台積電研發中心處長)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撰寫雖從研究生角度出發,一般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研發部門,若能依循本書的DIY技巧詳實操作,相信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也能獲得極大的助益。
──柯茂全(四零四科技公司董事)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是一本一步步協助你學習的優異指南,讓你除了順利得到一紙文憑當作事業的敲門磚,還真正掌握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
──黃貞祥(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每當有研究生問我關於學術文獻分析與論文題目選取等問題時,我總是推薦他們閱讀彭老師準備給他的實驗室學生的文件。如今彭老師將這些文件內容擴充並且彙整成為專書,……書中雖然是以理工科系作為範例,然而同樣適用於數量方法取向的經濟與財金科系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員。
──何泰寬(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如果我在出國前就讀過這一本書,將會更懂得如何選學校、指導教授與研究題目,不會因為太在意獎學金而失去許多更好的機會。假如我在博士畢業前就讀過它,選擇職場跑道時會有更好的判斷依據,而不會浪費許多時間。
──廖瑞蘋(矽谷科技公司Cisco前資深研究員)
彭教授傾盡畢生研究、教學與產業心得,從「探索求知」一路到「務實應用」,所有心得與方法,都灌注到這本書中。字字金玉,篇篇深刻。
──謝宇程(多年研究教育、人才培育的專欄/書籍作家)
名人推薦:學術界‧產業界大力推薦
治學的人,世界很小,也很大。說小就是研究室,說大卻是全世界,彭教授的書,告訴我們如何享受那個大世界。
──朱國瑞(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物理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彭教授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文憑高分、也不在於如何進入有名的公司。它是一本透過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教導如何培養自我能力與獨立思考的書。
──楊光磊(台積電研發中心處長)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撰寫雖從研究生角度出發,一般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研發部門,若能依循本書的DIY技巧詳實操作,相信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也能獲得極大...
章節試閱
17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常有人在網路上討論「念研究所,值得嗎?」這問題首要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學到可以為人生加分的能力,其次則是你懂不懂得活用自己在研究所裡學到的能力。
博士學位必備的八大核心能力可以進一步被分成三大類:主動取得並正確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自我批判與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如果你有確實學會這三種核心能力,並懂得活用,就可以在畢業後邁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有些人譏諷博士為無用的「狹士」,那是因為他們對於「博士」這個頭銜的認知過於膚淺所致。博士的真正核心能力是「探索未知,明辨是非,推陳出新」,所以才會被冠以「哲學博士」這個頭銜。有這能力的人當然不可能受困於狹隘的知識範圍:當他需要取得新知識時,只需要把它們當作一個「未知領域」,活用文獻回顧的能力,就可以輕易達成任務,甚至還不需要用到「推陳出新」的高階能力呢!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碩士畢業時並沒有學到上述能力,碩士期間就像是「延畢兩年,多修幾門聽不懂的課,換另一張文憑」。還有很多人念完博士時只學會做實驗、推導公式、跟在國際學術界的屁股後炒作熱門題材,依樣畫葫蘆作研究和寫論文,而沒有確確實實地學到上述八大核心能力,甚至連自己拿到的「哲學博士」意味著什麼能力都不知道。這樣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念研究所,思想的層次沒有明顯的提升,也沒有能力活用與轉化,當然就會被譏諷為「專家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
為了釐清充斥台灣社會的各種謬見,這一章將談談如何在職場與人生中,活用研究所裡所學到的能力,讓自己「終生受用」。
閱讀能力的提升與活用──在行動運算的時代裡
研究所的首要學習目標,不是知識領域的擴充,而是閱讀能力和思想層次的躍升。以閱讀的能力為例,大學與研究所的最大差別是:大學時代的學習重點在於閱讀與活用教科書的知識,而研究所則是學習閱讀與活用期刊論文的能力。
在大學部接受四年閱讀教科書的訓練之後,優秀的畢業生應該要有能力讀任何教科書,甚至任何有系統、有組織寫就的專業書籍。因此,劍橋大學的很多學院、系所都不設碩士班課程,讓大學畢業生直攻博士,而且攻讀博士期間也不需要修課。有一位教授曾跟我解釋過這個制度的設計理念:如果你大學畢業還沒學會自己讀書,應該去別的學校念碩士,而不是在劍橋念博士。事實上,劍橋的博士生還是有在念書──各系所的博士生都有讀書會,他們輪流報告、一起討論,而不需要老師帶領或講解。
因此,研究所裡應該要培養更高階的閱讀能力,而不該只是大學時代的延伸。而大學生較弱的能力,就是文獻回顧的能力,包括搜尋、篩選、閱讀、分析、批判、彙整、創新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大學時期的學習重點,即使嘗試過,也不曾有系統地學過。
在這個職場變遷迅速,資訊也同時爆炸成長的行動運算時代,文獻回顧的能力更是職場勝利組必備的能力。
陸游有言「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少壯勤學仍是必要的,但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已經不符合今日時勢之需要──在這個職場迅速變遷的時代裡,你不可能知道自己十年後需要哪些職場知識,甚至連兩年後自己會在哪一個職場就業都很難說,因此「書到用時方恨少」已經是必然;如果妄想靠拚命讀書來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反而會陷入莊子所警告的陷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幸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不管你需要什麼知識來解決職場或人生中的重大問題,幾乎都可以隨時從網路上找到答案或關鍵的資訊。以數位電路的設計為例,有些人設計各種數位電路時是完全靠書本和自己腦袋裡的知識,從一無所有開始做起,結果卻曠日廢時、品質低劣。有些人則是在網路上找到很多別人分享的標準電路模組,以此為基礎,往上架構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電路;此外他們通過網路上的討論群組,和全球專業工作者建立起人脈與資訊網絡,彼此分享想法和成果;最後,他們把自己的創意用在最具有附加價值,與最能強化競爭力的地方,以便形成自己的產品特色。後面這一種工作模式當然遠比前者更省事,而且還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然而,前提是你要能找到這些專業的網站或討論群組,並且有能力分辨資訊的可靠性與品質,還要能修改、調節、整合不同來源的設計,以符合自己的需要。這些恰好是研究所訓練過程中可以培養出來的能力。
再以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與行銷這個工作為例,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美國農業部(USDA)的網站,都有豐富的全球農業貿易統計數據,包括數量、價格、關稅與相關的法令規定等,可以用來鳥瞰全球貿易機會。歐美許多國家的外貿單位,也都有全球各國農產品市場分析與競爭策略的報告,還有管理顧問公司撰寫的各國市場現況與前景等專業分析報告,及以國家為單位,討論其貿易障礙、商界潛規則、市場行銷策略的專書、研究報告和期刊論文,可以作為草擬行銷策略的參考;此外網路上還有線上國際貿易網站,國際貿易討論群組,以及各國貿易公司和同業聯盟的網站,可以取得更細部的資訊。除此之外,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傑出的行銷案例,以及各種相關報導和研究報告,可以豐富你對行銷手法的創意與想像。有沒有能力搜尋、篩選、分析、批判、彙整與活用這些資訊和知識,將會明顯影響一個人對國際貿易的視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格局。
在這樣的時代裡,一個人如果完全只靠自己腦袋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絕對是輸家;只有那些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並充分利用行動運算的人,才能擠進職場勝利組。
不過,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你必須要有能力研判資訊的可靠性、迅速進行篩選,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你所需要的所有文件。其次,網路上的文章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前後關係,且難易深淺不一,充滿未定義的術語,你必須要有能力自己搜尋出必要的補充材料,規劃出最有效的閱讀次序。最後,網路上的文章觀點不一,各有其隱藏之假設,以及預設的應用場合,你必須要有能力進行批判性的閱讀,並且進行分析、比對、校正、篩選與彙整,最後才能把網路上海量的資料整理成前後一致的系統性知識。
如果你沒有上述的能力,很容易就會淪陷在一大片是非難辨的資訊裡,而不知道要如何取捨,甚至不知何所是從。譬如,關於石墨烯(graphene)的許多傳聞和評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中錯雜著各種是非難辨的訊息。
……
英國有位傑出的教育家曾經說過:「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是教育的終點。」當一個人有能力自我學習時,他就不再需要學校,甚至不需要老師了;反之,如果一個人一輩子無法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那麼無異於教育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看,當一個人精通文獻回顧的要領,有能力從是非難辨且無組織的資訊中搜尋、篩選、比對、分析、批判、彙整出正確的知識,並且和既有的系統性知識接軌,他才真正達到學習的終點,而不再需要學校,也不再需要老師──這樣才夠格被稱為「大師」或碩士。
反之,如果你無法嫻熟上述批判性閱讀與文獻回顧的能力,不管你在畢業前準備過多麼豐富的知識,都有可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陷入知識嚴重不足的困境;此外,即便你有各種搜尋引擎和無遠弗屆的網路,照樣有可能會被各種嘩眾取寵的報導、言論所愚弄,甚至被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所愚弄,在犯下認知錯誤時繼續維持著「我是對的,因為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的錯覺。
因此,當你在大學時期培養出閱讀教科書與應用系統性知識的能力之後,必須在研究所階段培養出搜尋、篩選、分析、批判、彙整既有文獻,並產出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夠讓自己的閱讀、思考與判斷能力有層級上的躍升;如果只是延續大學時代的讀書習慣,只追求知識的擴充,而完全沒有達成閱讀、思考與判斷能力的躍升,那就有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或者「探驪遺珠,盡得鱗爪」。
……
結語
在這個知識爆炸、網路無遠弗屆的行動運算時代,研究所培養出來的能力,原本是產業升級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可惜的是台灣社會對這些能力的理解太粗淺,而研究所的訓練與要求太鬆散,以至於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只學到研究能力的皮毛。
其次,台灣的產業體質、經營環境和市場定位都跟歐美先進國家大異其趣。例如,台灣的產品在建立起品牌之前,售價往往只能有國外產品的一半,而產品開發的時間與人力往往不到國外的十分之一,產業界急需的是低成本的應用研究,因此必須善於利用文獻回顧與後進國家的優勢,充分發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用前人的智慧,解決眼前的問題」的槓桿效益,才能夠讓產業界在嚴峻的經營條件下,有效提升技術與產品附加價值。然而學術界與剛出研究所的碩、博士,對產業界的現實嚴重欠缺認識,總是無法擺脫歐美原創性研究的高成本、高風險、高耗時模式,因而與產業界「成本低、開發週期短」的運作模式格格不入。不幸的是,三十年來產學各執一端地埋怨對方,而上述的產學鴻溝卻鮮少有所改善。
於是,明明是後進國家的產業,所需要的技術絕大部分已經被先進國家公布在各種不同的公共領域,實際上卻仍舊只憑員工腦袋裡的知識在解決問題,而沒有去利用先進國家的智慧和經驗來加速縮短跟先進國家的技術落差。結果,過去三十年來,企業的技術與知識累積太緩慢,因而在大陸、印度、東南亞與其他新興國家的追趕中,被逼到牆角,雇主、員工和整個社會都看不到未來。
要突破以上困境,就必須根據台灣產業界的現實條件,把文獻回顧的要領發揮到極致,以便建立起「低成本、低風險、高產出」的後進國家研發模式與策略。
這是我們下一章的主題。
17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常有人在網路上討論「念研究所,值得嗎?」這問題首要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學到可以為人生加分的能力,其次則是你懂不懂得活用自己在研究所裡學到的能力。
博士學位必備的八大核心能力可以進一步被分成三大類:主動取得並正確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自我批判與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如果你有確實學會這三種核心能力,並懂得活用,就可以在畢業後邁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有些人譏諷博士為無用的「狹士」,那是因為他們對於「博士」這個頭銜的認知過於膚淺所致。博士的真正核心能力是「探索未...
作者序
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談研究生所需要知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策略──它們的步驟、要領、秘訣與潛規則。它把研究工作分成十五個步驟,並以十六章的篇幅依序討論每一個研究步驟的方法與要領,從時程的安排、選指導教授、選題目、文獻回顧、彙整批判性思考、創新的策略,以及研究的構想與規劃等,直到論文寫作與口試。
我曾把其中一小部分內容寫成〈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這篇文章傳遍海峽兩岸,網路上未經同意的轉載不計其數;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為它舉辦了一次跨校討論會,一個學術研討會將它印給全體與會者。交通大學圖書館連續兩年邀我演講並錄影,很多實驗室都把這錄影帶列為「新生必看」。退休至今,在我的部落格有三十萬人次點閱該文章;加上退休前實驗室網站的點閱量,累計應該已經超過一百萬次。
本書和前述文章寫的都是攸關研究成敗的要領,但卻又是國內外指導教授通常不會教的。所以,我將本書命名為「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當你在學術叢林中迷失方向或進退維谷時,希望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如何自力救濟,困境求生。
本書特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學術的首要任務是創新,這本書不談難以掌握的天分和靈感,只談一般研究生都可以學會的要領:從學術界的文獻找創意,以便「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要學會這些方法,就可以產出夠資格拿碩士的創意;至於個人的才華與靈感,則是用來追求「更上層樓」的創意。
牛頓曾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本書的核心目標就是教讀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距離創新就只剩一步之遙而已。
學術研究不只需要創新,還要有專業級的批判性思考與自我批判的能力──你必須先找到既有文獻的不足或缺失,才能談改善與創新。要碩士生去找到學界大師們的缺失與弱點,豈非痴人說夢?不然!只要從既有的學術文獻去彙整大師們的彼此批判,就可以整理出研究工作需要的批判法則和要領,並且在研究過程中隨時保持自我批判,挑出所有的弱點並加以補強,而不讓口試委員找到任何重大缺失。
很多教授和學生都認為專業領域的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能力很難教,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因而稱它為「默會知識」或「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其實,高段的研究方法雖然很難傳授,「取法前人」和其他的基本研究方法還是可以教導也是可以學習的。
本書的寫作目標很務實,它聚焦在碩、博士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畢業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訣竅與潛規則,而不奢談更高深的創意或研究方法。此外,為了讓這些方法易學、易用,它把不可捉摸的研究方法與創意精煉成一套〈研究工作DIY〉的分解動作,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逐步掌握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與創新的要領,可以只靠前人的智慧就產出不錯的碩士論文,但又為讀者的個人天分保留充分的發揮餘地。
本書對讀者的背景知識要求也不多: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認認真真地想學會文獻回顧和研究的方法、訣竅、潛規則。它像是一本「學術叢林的探險地圖和求生手冊」,或者「所羅門王寶藏導引手冊:含地圖、重要地標、沿途土著方言對照,及非洲野外求生舉隅」。只要你有心想學,這本書就可以引導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出你所需要的能力。
但是別低估本書所能帶給讀者的好處。如果你學會這一套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輕易完成碩士論文的研究和撰寫,並能進而發展出博士論文的研究構想與創新的策略。
此外,身為後進國家,台灣技術升級所需要的核心知識,往往就在國外的學術期刊與專利文獻裡。如果你擅長文獻回顧與「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找到答案所需要的時間與成本將遠低於自己埋頭苦幹,閉門造車。
深入淺出,易讀、易學、易用─且夠用
為了讓本書深入淺出且易讀、易學、易用,我在第3章將研究工作的流程分解成十三個主要步驟,藉此呈現學位論文研究的完整流程,與各主要步驟的目標,以及完成研究工作必須經歷的所有路標和關卡。接著,我根據DIY的精神,依序把每一個步驟的工作內容、目標、方法和要領各寫成一章,讓讀者在讀完每一章之後,都可以清楚掌握到每一個步驟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評估成效的判準與潛規則,以便讀者在每一個階段都知道自己要挖的「寶」具有什麼特徵──而不是抱著「創新」這個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卻茫茫然不知道自己在找的究竟是什麼,
以及「為何而戰」。
如果說學位論文的研究歷程很像「摸著石頭過河」,這本書企圖標示河裡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大石塊所在位置,以及渡河的路徑和基本要領,讓讀者減少摔跤的次數和滅頂的風險──而不是像很多指導教授那樣站在遙遠的彼岸,對著險象環生的研究生不斷大喊:「不要灰心,再試一次,我相信你最後一定做得到!」
有些學者認為研究方法是隱性知識,無法有系統地寫出來。但是如果把討論範圍侷限在碩、博士階段所需要了解的研究方法、訣竅和潛規則,可以寫清楚的部分是很可觀的。本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毫無經驗的研究所新生必須讀兩次:第一次讀完後可能只懂五、六成,但是會知道要如何開始,邁向何處,要經歷哪些步驟,以及每一個步驟的主要目標;接著一邊做研究,一邊逐章溫習每個步驟所需要的要領與潛規則,確實體會其中訣竅,從而逐步完成全部的研究
工作,並且懷著自信(而非惶恐)走向口試會場。
本書適合理工學院和其他計量科學的學生,絕大部分的內容也適用於重視實證精神的質性研究。
一本針對時弊的書
過去十年來,我有機會跟許多不同學科領域的年輕人互動,有些是碩、博士生,有些已經拿到碩、博士。跟他們談研究所的學習經驗時,我發現幾個研究生普遍的困擾和時弊。
首先,不管是哪個科系,絕大部分研究生都無法精準說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如何評價一篇論文的好壞。但是,假如你無法精確陳述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要如何評價一篇論文,你就不知道為何而戰,如何迎戰,以及該如何寫論文和準備口試。
其次,很多人都不知道文獻回顧可以協助自己提升批判能力和創意,誤以為研究過程所需要的批判能力與創新都完全靠天分。其實,只要認真整理文獻中不同派別的彼此批判,就可以勾勒出既有方法的相對優缺點;只要再從這些既有方法截長補短,並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產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創意──所以我將這訣竅叫作「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只要你擁有高段的文獻回顧能力,就可以「用最少的創意,產出最大的突破」,便自然具備產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的能力。
然而學術期刊論文的閱讀方式和要領,迥異於大學時代讀書的經驗,卻很少有指導教授教導學生文獻回顧的方法與要領。因此,許多碩、博士生拿到學位之後,對於「何謂研究方法」依然一頭霧水,甚至對於「為何要進行文獻回顧」也說不出所以然,至於「如何才能畢業」和「什麼是好的學位論文」更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就是說,整個研究所生涯都是在「不知為何而戰」中度過,也不知如何自衛與進擊,完全是「不教而趨之戰」,甚至淪為指導教授接計畫與發表論文的助手、工具、廉價勞工。
我希望本書可以引導碩、博士生走出上述的學術叢林,不再讓象牙塔變成虛度青春的苦牢或煉獄。
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談研究生所需要知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策略──它們的步驟、要領、秘訣與潛規則。它把研究工作分成十五個步驟,並以十六章的篇幅依序討論每一個研究步驟的方法與要領,從時程的安排、選指導教授、選題目、文獻回顧、彙整批判性思考、創新的策略,以及研究的構想與規劃等,直到論文寫作與口試。
我曾把其中一小部分內容寫成〈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這篇文章傳遍海峽兩岸,網路上未經同意的轉載不計其數;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為它舉辦了一次跨校討論會,一個學...
目錄
推薦序:「資訊、知識、思考」三部曲(楊光磊)
推薦序: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交會點(柯茂全)
推薦序:陪伴人生的一本書(黃禎祥)
自序: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1 達摩面壁,慧可立雪──研究所學什麼
2 黃金與糞土──學術著作的要件與良瓢
3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研究的歷程與時間表
4 恩師與廉價勞工──指導教授與研究能力的養成
5 萬綠叢中一點紅──研究主題與論文題目的關係
6 告別大學時代──期刊論文的閱讀技巧
7 鳥瞰全局──總覽式文獻回顧與田野
8 眾里尋他千百度──論文題目與研究範圍
9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上)
10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中)
11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下)
12 上窮碧落下黃泉──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
13 運籌帷幄──研究工作的策劃、進展與風險
14 為山九仞──整併補強,鞏固戰果
15 擲地有聲──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領
16 終戰秘笈──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
17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18 後發優勢──後進國的產業研發策略
19 走出象牙塔──跨越產學鴻溝的經驗談
附錄1 :碩、博士論文計畫書
附錄2 :網路資源與延伸閱讀
讀後記
推薦序:「資訊、知識、思考」三部曲(楊光磊)
推薦序: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交會點(柯茂全)
推薦序:陪伴人生的一本書(黃禎祥)
自序: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1 達摩面壁,慧可立雪──研究所學什麼
2 黃金與糞土──學術著作的要件與良瓢
3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研究的歷程與時間表
4 恩師與廉價勞工──指導教授與研究能力的養成
5 萬綠叢中一點紅──研究主題與論文題目的關係
6 告別大學時代──期刊論文的閱讀技巧
7 鳥瞰全局──總覽式文獻回顧與田野
8 眾里尋他千百度──論文題目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