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怎麼這麼難!
所有曾經讓你感到困惑無解、難受想哭的煩惱,
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和陌生人同乘電梯好尷尬,如果可以戴上墨鏡就好了!
喪禮場合上流了多少眼淚,都被長輩默默評分?!
心儀的女孩明明和我是麻吉,卻跟身旁的朋友告白,我的人生還有意義嗎?!
繼基礎社會學譯作《見樹又見林》於2001年出版後,
終於等到這本更貼近台灣讀者、針對大眾讀者所寫的社會學入門必備讀物。
▌ 特別收錄「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的
台灣版「社會學入門」書單!!!▌
本書從社會學家岩本茂樹的個人生活經驗出發,無論是第一次約會、跟心儀的女孩告白、校園抗爭等成長故事,以及主辦葬禮、品味美酒咖啡等人生經驗,乃至血型與性格的關係、新聞報導的犯罪事件、觀賞好萊塢電影的感想,作者藉由這些不分年齡文化的情境和題材,帶領讀者以社會學的角度重新解讀。原來透過社會學式的思考,這些日常瑣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詮釋,更讓以往令人迷惘的現象全都豁然開朗!
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的這本入門基礎社會學,探討主題囊括時尚流行、自我認同、人際距離、權力關係等,筆風生動有趣、不吊書袋,並不時援引知名文學,更不忘提點社會學權威及其重要論述、關鍵著作,適合青少年及一般大眾一窺社會學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你將發現社會學從來不是一門艱澀的學問,而是一扇窗,連結著我們自己和生活周遭發生的人事物。以社會學家的角度看世界,不僅能解讀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亦有助我們理解自我、發揮自我,進一步解答生活中的疑惑,讓我們更融入這個複雜難解的社會。
本書特色
★ 每個章節最後,作者透過幾個生活化的哲學提問,引導讀者對於自我及社會進行進一步思辨。
★ 特邀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共同作者王宏仁針對每章主題,推薦更貼近台灣讀者的延伸閱讀資訊。
作者簡介:
岩本茂樹
關西學院大學社會科博士。神戶學院大學現代社會學系教授、關西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52年生於兵庫縣。曾擔任小學、中學、高中學校教師達30年。他以對高中的課程經驗為基礎,著有《教育をぶっとばせ―反学校文化の輩たち》(文春新書),廣受好評。其他著作還有《先生のホンネ》(光文社新書)、《憧れのブロンディ―戦後日本のアメリカニゼーション》(新曜社)等。
譯者簡介:
李尚霖
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開南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譯有《陰翳禮讚》(臉譜)、《伊斯蘭的世界地圖》(時報)、《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群學)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像讀小說一樣地學社會學!」
______高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楊佳羚
「我很喜歡這本書,從翻開第一頁開始就欲罷不能的讀下去。我在不同國家的大學裡教過社會學,深深體會社會學的理論要從認識自己的社會與文化開始。我很期待台灣也能有類似的作品出現。如果我自己要寫一本教科書的話,這本書將會是我學習的好範例。」
______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這是一本頗具巧思、可以輕鬆閱讀的社會學讀論。作者先講故事,接下來才導入學術概念,說明其運用。章節中出現的故事來自於新聞報導、小說、以及作者的初戀、約會等成長的經驗,因此容易與年輕讀者產生共鳴。」
______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何明修
「社會學不僅協助人們,廣泛而概念性地理解社會,同時也促使個人,深入而具體化地認識自己。
這本書對研究者來說,是一個明亮的初衷提醒:社會學必須卸下高傲學院身段,努力和群眾共學共創。
而對學習者來說,則是一個清爽的入門導引:社會學不靠艱澀術語堆砌,講求生活經驗的連結與反思。
作者重新點燃社會學的火苗,它讓你想像如何改變糟糕的世界,或者至少,讓你擁有不被這糟糕世界改變的勇氣。」
______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李明璁
好評推薦: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王宏仁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何明修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李明璁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周怡君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公民教師 黃益中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婉琪
高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楊佳羚
名人推薦:「像讀小說一樣地學社會學!」
______高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楊佳羚
「我很喜歡這本書,從翻開第一頁開始就欲罷不能的讀下去。我在不同國家的大學裡教過社會學,深深體會社會學的理論要從認識自己的社會與文化開始。我很期待台灣也能有類似的作品出現。如果我自己要寫一本教科書的話,這本書將會是我學習的好範例。」
______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這是一本頗具巧思、可以輕鬆閱讀的社會學讀論。作者先講故事,接下來才導入學術概念,說明其運用。章節中出現的故事來自於新聞報導、小說、以及作者的初戀、...
章節試閱
第五章 尖峰時刻的焦慮——人際距離學
動物之間的距離
前年,我與妻子前往信州的蓼科高原。在飯店櫃台推薦下,我們出門享受了二個小時左右的輕郊遊。
在飽覽了八岳的美麗稜線與横亙於其山麓的茅野市的美景後,我們沿著飯店回程導覽路線,走下某條細長、傾斜的小徑,在抵達小徑與寬度較大的道路交接處時,發生一件事。
我們發現,我們前方約50公尺左右處,不正有一隻體長約1公尺左右的黑色動物,與我們對視著?在除我們之外別無他人的山中,遇到未知的動物,心驚之餘,我們仔細一看,原來是隻日本羚羊。
能在近距離觀野生的日本羚羊,欣喜的同時,我們也預測牠會立刻逃離。
然而,當我們漸漸縮短彼此的距離,接近到約10公尺左右,那隻日本羚羊依然直挺挺地站著注視我們。
如此一來,偶遇的感動消失無蹤,起而代之的是,心生「不會襲擊過來吧」的恐怖心。雖說如此,也不能因此回頭,於是我們立刻拿起行動電話,打給飯店櫃台。櫃台的工作人員雖然接到詢問關於生命安全的緊急電話,卻毫不緊張,以淡淡的口吻說出了如下的回答。
「能遇到是好事。日本羚羊親近人,不怕人。如果你們再靠近一點的話,就會逃離,沒問題的」。
我們相信櫃台的話,緩緩靠近日本羚羊,大約逼近牠到約6、7公尺的距離吧!原本一直注視我們、動也不動的日本羚羊,突然跑上山那一邊去。
在霍爾的著作《隱藏的維度》(《隠れた次元》,“The Hidden Dimension”)中,他引用瑞士學者赫迪杰(H. Hediger,1908年-1992年)的研究,以與我們人類相關的空間、距離方面的論述為前提,說明不同種類的動物相遇時,如何取距。
據他所述,有些動物具有他命名為「逃走距離」的空間、距離(spacing);在這段距離內,即使敵人迫近,在到一定距離前,該動物不會逃走。
我們與日本羚羊之間,正挾置著這「逃走距離」。就突然與我們相遇的日本羚羊而言,牠在我們侵入所謂的「逃走距離」之前,不會逃跑,而是注視著我們;之後由於我們似乎侵入、逼近了這領域,因此牠拔腿逃走。
當然,「逃走距離」因動物而異。日本羚羊的話,由於人類靠近相當近的距離也不會逃走,或許距離較其他動物短也說不定。也或許,因此牠才會被人們主觀地說是「親近人」之類的。
只是,赫迪杰亦以獅子為例,說明這「逃走距離」一旦被擅自闖入,將搖身一變的例子。這被叫做「臨界距離」的領域,是指獅子做為「逃走距離」所擁有的空間、距離,如被擅自侵入的話,在觸犯到某一狹長的帶狀空間,將轉變為攻擊的境界線。
霍爾更進一步引用克里斯汀(Christian)研究詹姆斯島(James Island)的日本鹿(以下略稱鹿)所發生的大量死亡事件,以這事例為基礎,來說明不只是異種生物間會保持距離,同種生物的生員亦會相互保持適當距離。
所謂的詹姆斯島,乃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劍橋以西14英哩,横亙在企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的近海1英哩左右的地方,面積約0.5平方英哩(280 英畝)的無人島。這島在1916年時,野放了4、5頭日本鹿,在自然繁衍的狀況下,鹿竟然增加至280~300頭。因此之故,1頭鹿的生存空間比率,約1英畝(約4047平方公尺)的土地。生物學者對這樣的增殖感到驁訝。之所以如此,乃因為300頭左右的鹿需要相當廣的土地,詹姆斯島一般認為未免太過狹窄。
因此,克里斯汀對這數量異常增加的個體數抱有疑問,1955年,開始著手研究。他不僅射殺5頭鹿,詳細調查牠們的身體器官組織,亦紀錄了鹿的體重、胃袋的內容物等等。56、57年一切正常,但到了58年,突然在3個月間,鹿群半數死亡。接著,在隔年,鹿亦陸續死亡,總數降至約80頭左右時,情況才穩定下來。
為何在2年間死了將近190頭鹿呢?
調查所捕抓的鹿,每頭都筋肉發達,亦積蓄了相當的脂肪,因此大量死亡的原因不是饑荒。而死亡的鹿與以前調查過的鹿比較,外觀上亦一模一樣。
唯一僅知的一點不同,是腎上腺的臟器重量,在大量死亡中殘存下的鹿隻,重量都大幅的減輕。腎上腺的功能在調節身體成長、生殖、防御力,是身體的重要器官。然而,腎上腺的大小、重量並不一定,會因應壓力而產生變化。總之,動物如曝露在高壓環境下,腎上腺為了因應緊急事態,會陷入機能亢進的窘境,導致肥大化。
根據克里斯汀的資料分析,所得知的結論是,詹姆斯島的鹿大量死亡,不是因為傳染病,也不是因為饑荒,而是因為壓力引發的腎上腺機能亢進所造成的。那麼,這些鹿又承載了怎樣的壓力呢?
1958年2月是個嚴寒的冬天。寒冷本身便會對鹿群造成壓力,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嚴寒之故,阻絶詹姆斯島與大陸之間的海水温度非常之冷。如果是往常的話,由於島太過狹窄,為了減緩高密度所帶來的壓力,鹿會游泳渡海到大陸去。總而言之,往來大陸這消解壓力的手段,這時無法進行。
如此,克里斯汀說明,鹿群之間由於完全無法保持正常的距離,造成壓力遽增,腎上腺超過臨界限度,造成大量死亡的結果。
鹿雖然聚成群體生活,但群體間個體與個體門必須保持距離。這種保持距離群聚的動物,叫做非接觸動物。
非接觸動物麇集生息,個體間又彼此保持距離,赫迪杰將這距離稱之為「個體距離」。總之,詹姆斯島上鹿群的大量死亡事例,說明了非接觸動物若無法保有這維持一定距離的「個體距離」,則無法生存下去。
只是,同樣群體生活在一起,海豹便不一樣。像鹿之類的非接觸生物,必須與同伴間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生活;海豹與其不同,爬上海岸後,便彼此身體靠在一起。換句話說,海豹是接觸動物。因此,詹姆斯島上的海豹,沒有發生同樣的不幸事件。
赫迪杰的研究中又提及,與這「個體距離」並存,尚有一名為「社會距離」的空間、距離。
與鹿同樣是非接觸動物的羊、牛、馬等,亦群體維生。牠們之所以聚集成群,是因為若離開群體,便有被捕食者襲擊的危險。如此,自己所隸屬的群體與其他同類的群體之間,所必須保持的距離,便是「社會距離」。
那麼,在下一節中,我們便試著來思考人與人之間空間、距離的處理法吧!
人們的距離
霍爾將屬於動物的人類視為同樣具有社會性的非接觸動物,他套用動物的空間關係,展開他對人們取距的論述。
如同每個女性都會知道的--男性對女性抱有戀情的最初徵候,便是他會靠近她。女性若沒有抱持同樣的感情的話,便會後退表達其意。
不需霍爾指陳,與旁人的距離取法,我們自然而然便能學會,因而總而言之,我們會懂這一回事。總之,即便沒有意識到,我們亦能直覺明白必須與旁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潛規矩」、亦即「默契」。而且,我們遵從這規矩生活。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說不定我們暗中早已明白,如果違反了這規矩,很可能會引起麻煩。
在所有的分類體系的背後,都存在著關於資料的性質及其組織的基本形態之相關理論或假說。空間關係的分類,存在於其背後的假說,是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具有一項特質,即會表現出一般稱之為占地盤的行動。在從事此種行動時,動物驅使著區分彼此空間或距離的感官。這時所選定的特定距離,乃根據相互作用,亦即彼此互相交涉的個體的彼此關係,根據牠們此時感受到什麼、做了什麼來決定。
霍爾指出,一直以來,學界對人類將自己週圍視做個體性延長的空間、距離,都未明確地標舉出,視而不見。因而,他自己將這研究命名為「proxemics」(人際距離學),以考察人類個體的空間關係。
霍爾透過觀察與訪談出身於美國東北沿岸的居民,如同赫迪杰將鳥類、哺乳類的取距分類為逃走距離、臨界距離、個體以及社會距離般,他以親密性、個體性、社交性、公眾性距離帶這樣的四分法,加以說明。
以下我想介紹一下這四種分類的概要。另且,霍爾在這四種分類的下,又各自安置近接相、遠方相做為下位分類,來加以說明。在這裡,我僅止於概括地說明四種分類。另外,霍爾的研究乃以英呎表述,由於我們不習慣英制,因此改標以公尺。
首先介紹公眾距離。約超過3.5公尺的距離,與人的距離超過這以上的話,在這距離下,即使遇到動作敏捷的威脅者,亦能脫逃或防備。但在這距離下,無從得知對方肌膚上的細微狀態。
另外,霍爾提及,在公眾場合,重要人物與大眾之間所取的距離,其週圍會自動保持約9公尺左右的間隔。如此說來,明星、偶像站在舞台上時,與觀眾間會保持這樣的距離,亦能得到解釋。另外,大學中的授課,挾在教桌與學生間的距離,亦可能屬於這公眾距離。
接下來是社會距離,長度為3.5公尺的公眾距離以內,至約1.2公尺以上。距離超過約1.2公尺以上,便無法看清楚對方臉部的細部。另外,不特別刻意,亦無法接觸到對方,甚或連接觸對方的意圖亦無。部屬與上司的距離,在這社會距離內,亦屬較遠端的距離。
因此,上司辦公桌的大小,為了與秘書、訪問者保持相當距離,都製成必要的份量,即使是標準尺寸的辦公桌,幅寬也有2.4~2.7公尺。在這距離下,可以看清對方臉部整體,無須移動視線。如果無法與對方四目交接,那是因為在閃避對方,或是談話不順利。
之所以如此,霍爾表示,社會距離的最大值,可以隔離、阻擋人與人彼此的接觸,只要保持這距離,即使在人面前,繼續工作也不會失禮。
所謂的個體距離,乃是赫迪杰用於指稱非接觸性種動物與同種動物間的恆常性間隔距離。這是一種小型防御領域,總之,是保護生物本身與他者隔離的防護罩。如置換在人身上的話,霍爾指出,距離大約在由雙方的一方伸手可以接觸到對方的距離,到雙方伸手手指可以互相碰觸的距離,這距離大約在76公分~1.2公尺的範圍。
這是身體性支配真正意義上的界限,因此,我們若無法擁有雙手得以張開的空間,便無法安心生活。這可說是可以不讓對方覺察到自己的體温、氣息,同時,自己也不用體感身受的距離。
只是,霍爾亦將比起76公分~1.2公尺間、較綽裕的空間窄些,約近至45公分左右的空間、距離,稱為個體距離。在這距離範圍內,可以以自己的手腳碰觸到他人的某處。根據觀察,如果雙方是夫妻關係,即使不是特意地做出愛情表現,通常雙方進入這距離帶也不會有厭惡感,霍爾因而將個體距離延伸至約至45公分的距離。總之,如果是家人間,個人距離可允許縮至45公分的距離。
四分法的最後距離分類,為45公分以下的近距離,亦即所謂的密接距離。
霍爾表示,一侵入這距離,對方的存在便會異常清晰,連氣味、體温、呼吸都可以感受到,成為與他人密切接觸的明確信號。
即使如此,若離15公分以上,雖然無法輕易地碰觸到頭、腿、腰等處,但能用手碰觸、握住對方的手。亦能低聲講話,或竊竊私語。由於這距離可說是非常親密的關係之中所取的距離,因此關係只要沒有到彼此認可的程度,通常不會維持這距離。
感官變得只剩下嗅覺與輻射熱能。而且這兩種感覺會變得敏銳。在最大限的接觸相中,會以筋肉與皮膚進行溝通。有時運用腰、腿、頭部接觸,有時亦以手臂擁抱。
在聽到上述15公分以內的說明,我想有人會想到擁抱嬰兒的母親,有人會聯想到情侶摟抱的模樣。不管如何,這確實是只有在極為親密關係中才能取的距離。然而,霍爾雖然亦述及這是愛撫、安慰、保護的距離,同時亦指出,這密接距離亦是「格鬥」的距離。
例如,粗暴之徒對自己不中意的對象,將自己臉貼近至快碰到對方鼻子的距離,喊道「要幹架嗎!」之類的光景;另外,在職業運動的世界,對判決不滿的選手逼近裁判的光景等等,便是霍爾所說的表示格鬥的距離。總之,這類行為是藉由進入對方的密接距離,進行威嚇乃至於攻擊。
距離的調整
霍爾在研究中所言及的,人類會依場面、關係性來調整與他者間的距離。因此,讓我們試著依照霍爾的理論,將日常生活中所生的距離問題,以本章開始時所提及的痴漢問題為討論材料,試著詮釋看看!
請思考一下,當你站在沒有任何其他人的月台時的狀況。
通常,我們會站在表示乘車位置的標幟處。當你站在自己喜好的車廂標幟前,月台上沒有其他人,其他還有很多乘車標幟,突然有個陌生人站到你旁邊,大家會做何感想?如果是我,會有莫名的厭惡感。
那是因為,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應該會遠離約3.5~1.2公尺。相同地,如果我們坐在空蕩蕩的列車角落的位子,如果有某個陌生人坐到同列、而且鄰近的座位,光這舉動,我們便會覺得該人行動可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不快感,不外乎原本在公眾場所想要保持的距離,亦即公眾距離,被人入侵,甚至連社會距離都被侵犯。
然而,由於通勤、通學時的電車內異常擁擠,別說想確保約1.2公尺的身體安全距離,連最後的界限45公分的個體距離都無法死守。換句話說,處於原本只有在親密關係中才會出現的密接距離被某人侵入的狀態。若按照霍爾的說法,靠近到這距離,是為了「藉由筋肉與皮膚進行溝通」。與不存在親密關係的人處於密接距離,這狀況,厭力升高,乃理所當然。更何況,「格鬥」這密接距離的另一個機能,不曉得何時會爆發。
如此,在霍爾的論述視野中,將密接距離所引發的危險性納入,為我們敲響了如下的警鐘。
成年人的美國中產階級,看到情侶在汽車、海邊親親我我,即使那是自己的孩子,亦不會覺得在公開場合採行密接距離是恰當的行為。在擁擠的地鐵、巴士中,素不相識的人們,彼此進入了一般來說屬於親密關係的空間。然而,地鐵乘客,處於這大眾交通工具的親密空間中,為了去除真正的親密性,只得講究採取防御手段。基本的戰術,是儘量不動,身體的部位、手腳碰觸到他人時,儘量蜷縮。如果這亦無法如願時,那一部位的筋肉會繃緊。身為非接觸生物,與陌生人做身體性接觸時,每個一流名士可是忌諱以放鬆的姿勢享受的!在人滿為患的電梯中,人們上臂下垂,為了保持身體穩定,會抓住扶把之類的東西。眼睛則看著無何有之鄉,即使與人相視亦只是匆匆一瞥。
仔細思考的話,時代到了近代,人們不得不依賴高容量的大眾交通工具。在大眾往都市集中移動的早上,以及由都市往郊外移動的傍晚回家的時間帶裡,電車的擁擠已變成了理所當然的日常。另外,即使是在學校中,我們亦被長時間封鎖在無法保障個體距離的狹小教室內。當然,有人在職場中,亦被塞在同樣的空間裡。
這樣的光景,與養雞場中,只是吃著餌食,只能不斷產卵的可悲雞隻,不是一模一樣!我們人類已淪落到與家畜動物相同,被週遭的環境世界所豢養。
在現代,我們是不是已再無餘裕可以傾耳聆聽霍爾的警鐘?這事實,換個表達方式,亦即表示現代社會中充滿著焦慮的人們。
第五章 尖峰時刻的焦慮——人際距離學
動物之間的距離
前年,我與妻子前往信州的蓼科高原。在飯店櫃台推薦下,我們出門享受了二個小時左右的輕郊遊。
在飽覽了八岳的美麗稜線與横亙於其山麓的茅野市的美景後,我們沿著飯店回程導覽路線,走下某條細長、傾斜的小徑,在抵達小徑與寬度較大的道路交接處時,發生一件事。
我們發現,我們前方約50公尺左右處,不正有一隻體長約1公尺左右的黑色動物,與我們對視著?在除我們之外別無他人的山中,遇到未知的動物,心驚之餘,我們仔細一看,原來是隻日本羚羊。
能在近距離觀野生的日本羚...
目錄
序
第一章 開啟社會學的門扉——後設訊息
語言不通
所謂的電話號碼單純只是號碼?
意識背後的社會
訊息背後的訊息
第二章 「時尚流行」的社會學——關於行為的意義解釋
何謂流行
因為大家都這樣做
隱性的社會貢獻
預測未來
預言創造現實
犯罪對社會來說很正常?
第三章 向「尋找自我」說再見——鏡像自我
重要他者/摡括化他者
我內心中的另一個我
《人間失格》
向「尋找自我」說再見
第四章 喪禮亦是舞台——充滿演技的社會
難受的電梯空間
崇拜個人
面對母親之死
由卡繆的《異鄉人》來看行為
配合狀況的演技
第五章 尖峰時刻的焦慮——人際距離學
電車中的事件:犯罪/冤罪
人與人的距離取法
距離的調整
第六章 我們是否戴著有色眼鏡看社會——被創造的現實
血型與性格
環境印象
丁髷與假髮:隨時代變化的觀感
對烏鴉的觀感
黑鱸是善?是惡?
創造出來的現實
第七章 興趣有高下——日常生活中的異文化遭遇
煎蛋
咖啡
可以區分不同的男人:經濟之外的資本
力爭上游與戰略
祕而不宣的生前贈與
第八章 這個世界是個展示秀——以社會學解析影像
《神鬼交鋒》
象徵互動論
這個世界是個展示秀
第九章 再一次擁抱那愛情——以社會學解析文學
司湯達的《紅與黑》
欲望的三角關係
「模範=對手論」與《心》
第十章 你知道豹獅嗎——科學的進步與幸福
豹獅所引發的問題
生殖醫學能創造幸福嗎?
野性的思考
現代性思考所潛藏的問題
第十一章 所謂的權力看得到嗎——權力論之一
巨大的統治權力
看得到的權力/看不到的權力
所謂的權力是遊戲?
第十二章 知識與資料的影響力——權力論之二
小夏之戀
性經驗與年齡
統計圓餅圖襲來
知識即權力
知識的權力
後記
參考文獻
序
第一章 開啟社會學的門扉——後設訊息
語言不通
所謂的電話號碼單純只是號碼?
意識背後的社會
訊息背後的訊息
第二章 「時尚流行」的社會學——關於行為的意義解釋
何謂流行
因為大家都這樣做
隱性的社會貢獻
預測未來
預言創造現實
犯罪對社會來說很正常?
第三章 向「尋找自我」說再見——鏡像自我
重要他者/摡括化他者
我內心中的另一個我
《人間失格》
向「尋找自我」說再見
第四章 喪禮亦是舞台——充滿演技的社會
難受的電梯空間
崇拜個人
面對母親之死
由卡繆的《異鄉人》來看行為
配合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