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外灘之外,百年詩意的源頭】
這裡的小路像19世紀的倫敦,或是某個保存完好的歐洲小城。
這種安靜的世俗感,層層疊疊載滿了歷史風霜,在它未來得及整修一新時,好好品味它的滄桑吧。
一直覺得上海有兩個外灘:一個在中山東一路,一個躲在中山東一路背後。前一個外灘屬於所有跟上海有關的明信片,屬於熙熙攘攘的各地遊客,屬於黃浦江上的汽笛和寬闊大道的車流人海。後一個外灘藏在深閨人未識,雲淡風清,卻是你沉澱心靈的去處。
在中山東一路背後的那個外灘,是被遊人和車輛忽略的,藏在萬國建築博覽的背後,隱忍沉寂著,甚至有些許破落。陽光從古老而華麗的大樓之間的縫隙灑照了進來,隱隱劃出一條狹窄的光帶,更多的地方有些陰暗濕潤。橫在路邊的垃圾桶,環衛工人沉沉地推著小車;雜亂無章的停車場,停滿了前往外灘正面的旅遊大巴;廂式貨車和摩托車肆無忌憚地穿行著。說真的,這個地方並不華麗,按照有關部門的做派和頭腦,是恨不得大家沒看到的。可是它真切地存在著。
■遙想那個古老而繁華的年代
你必須要在上海待很久,或許還必須去過很多地方,才能發現外灘背後的美好。相比于喧鬧的中山東一路,這裡的小路更像十九世紀的倫敦,或者某個保存完好的歐洲小城。這種安靜的世俗感,這種逼仄的空間與陽光的透射,這種層層疊疊、載滿歷史風霜而未被來得及整修一新的滄桑感。是的,這裡更像那個原始的外灘,那個試圖在古老東方建立的純歐化的城市。
滇池路、虎丘路、圓明園路,連路名都沾中國最美麗的幾個景點的光,變得清揚灑脫起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外灘現存的最古老建築,正是躲在這樣一個蘇州河邊的角落裡。
外灘三十三號花園曾是英國領事館,一八四九年落成,一八七四年重建,是最典型的十九世紀英式殖民地建築,十字形的結構加上拱形立面門窗,甚至不忘點綴上羅馬式欄杆。
建於一八六六年的聯合教堂因為二○○七年的一場大火而正在重建中,哥德式的磚木結構,三十三公尺高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圓明園路上,那些歷史和風韻絲毫不遜於黃浦江岸卻不為人知的建築更是一字排開,安培洋行大樓、圓明園公寓、哈密大樓、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協進大樓、蘭心大樓、真光大樓……可以說,這裡的建築更接近於外灘本來的面目,他們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上海商貿的中心地帶,也是當時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通道與載體。
說真的,現在的外灘確實壯闊,確實風韻猶存,但又的的確確不復一份詩意。戴著鴨舌帽、舉著小紅旗的旅遊團或許帶來了滾滾財源,卻也帶走了這個東方歐洲最本質的風貌。只有藏在背後的這一小塊,還留著那個古老而繁華年代的深刻印記。
舊區改造只會更好,或是更糟?
從本質上說,像我這種整天遊走和記錄老建築的書寫者,厭惡那些把舊房子改頭換面弄成時髦工廠再抬出來拈花惹草的事情。掐掐手指都能感覺到,現在上海至少有二十個新天地、三十條莫干山路,號稱創意,實則千篇一律;號稱時尚,實則毫無新意;號稱懷舊,實則充斥著商業現金流的浮躁。
當我得知這個「背面的外灘」要改建成為「洛克外灘源」的消息,心中著實掠過一絲惶恐。不過幸好,從目前的狀況來說,或許沒那麼糟,或許這代表著另一種更可取的方式。
以現在的外灘美術館為例。這幢原名亞洲文會大樓的建築,並不算太龐大,坐落於曾稱為博物院路的虎丘路上。事實上,這幢樓本身便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博物院—現在的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圖書館共同的前身。一八七四年,在租界政府的支援下,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募集社會資金,在上圓明園路(今虎丘路)
二十號建成永久性會址,內設圖書館、博物院和演講廳。
其中,博物院也稱「上海博物院」,虎丘路還因此而被稱為「博物院路」。這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曾是遠東地區中國標本和文物收藏最豐富、影響最大、功能最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可以說從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這裡一直是上海、乃至遠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一九三二年重建新樓,亦即如今的
文會大樓,由英國建築師威爾遜(Tug Wilson)設計,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多種元素,典雅而精緻。二層的演講廳、三層的圖書館、四至五層的博物館陳列廳,均具有不同的建築特色,同時又與設計的功能完美結合。一九五二年,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關閉,其博物院藏品及圖書館藏書分別成了上海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基本典藏。
■該慶幸的是,博物館沒有變成賣文創精品的地方
說了那麼多,只是想說明,這幢樓在歷史與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它變成一個時尚基地?一間高檔餐廳?賣著奇形怪狀的所謂創意精品,或者乾脆兜售國際名牌成衣?這似乎更像是商業戰勝文化的一個典型案例。萬幸的是,它揭幕而成為外灘美術館。外形基本完好地保留下來,內飾基本上修舊如舊。是的,我們的要求並不能太高,至少不要動輒在百年歷史的古老經典建築牆上敲開一排大洞改成玻璃鋼幕牆也就好。更重要的,這至少是一個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對於歷史的延續和尊重,應是老建築改建中最基本的常識。
所謂的「洛克外灘源」是一片廣泛的區域—在蘇州河、中山東一路、虎丘路和北京東路的包圍中,粗略估計約有一萬七千平方公尺以上。這一區域承載著外灘一百年詩意的源頭,它的改造遠比南區某一個石庫門或閘北某一座老倉庫要值得更多關注。如果不夠慎重,對這座城市的文化遺產而言,將是非常可怕的淪喪。美術館是可取的第一步,而接下來,作為沒有發言權、沒有資本的文化工作者,我只能靜靜的、帶著一絲緊張的期待著。無論如何,慎重是必須的。
因為請記住,這不是某個二、三線小縣城,這裡是上海。
因為請記住,這不是石庫門或者舊廠房,這裡是外灘。
【歌照唱、舞照跳,和平飯店重出江湖】
上海是個江湖,重出江湖的和平飯店,非但沒有像一般江湖老大那樣徹底把自己的歷史來個大洗底,反倒將一些江湖傳說,坦然地攤開在你面前。不同膚色的人從黃銅的旋轉門外轉了進來,走在吸去了所有聲音的紅地毯上。多年前有部電影就叫《和平飯店》,周潤發演一個江湖老大,對外宣稱,他的和平飯店是個避難所,任何前來住宿的人都能尋得庇護。如果上海灘也算是個江湖,那這座面朝外灘靜默而立的「遠東第一樓」,倒真正稱得上是這個江湖裡的一個安逸所在,同它的名字一樣,即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傳說裡面一樣是歌照唱、舞照跳。
可惜和平飯店北樓的旋轉門,從來只容得下一個人。平常人經過它,還是仰頭望一望的居多。早年即便是魯迅,也在這扇旋轉門的裡面吃過虧。據說因為他身穿長袍,腳上穿著一雙跑鞋,就被開電梯的服務員瞧不起,死活不讓他進電梯,魯迅無奈只得步行上樓。尋常人,更不消說了。
二○○八年,和平飯店改造的時候,有傳言改建後的飯店將不再接受普羅大眾的住房預約,這讓上海人心頭一緊。好在它現在真正重出江湖了,而傳言到底只是傳言。幸好,這座傳奇建築的歲月精髓沒有遭到分毫抹煞,而且變得親民了許多,人們盡可以去樓內一探江湖的神秘隱衷。
■把魂魄留在這裡,我的江湖我的世界
和平飯店當年的老大是個猶太人,靠著雙拐,步出十一樓的露天陽台,俯視上海灘最私人的風景—他建造了一座上海乃至遠東的頂級飯店建築,順理成章把其中最好的房間留給了自己。
這個男人叫維克多.沙遜(Victor Sassoon)。他曾加入英國空軍,在一次戰鬥中受傷致殘,退役後加入家族經商事業,轉戰到上海炒作房地產,大獲成功,幾乎獨攬了上海灘高層建築,上海人都叫他「蹺腳沙遜」。可是蹺腳沙遜很喜歡運動,是個游泳高手,還熱中跳舞。和平飯店的十樓就是個舞廳,他從自家房間下一層,就能過過舞癮。傳說他生活極其奢侈,性格也十分詭譎,終身未娶。反正在和平飯店重開之前,沒人知道沙遜的房間裡究竟是怎樣一番模樣,所以很多人叫它「沙遜密室」。就因為他很古怪,在他身後也總有種種傳說。
《成為和平飯店》的作者陳丹燕說,和平飯店頂樓小餐廳工作的服務生常常聚在十一樓,擠坐在一套黑色皮沙發上,輪流講鬼故事。一直講到他們覺得那些一九二九年做工精細的護壁板都動了起來,向他們逼近,某個人忍不住發出驚叫,然後,他們爭先恐後的從沙發上跳起來,飛跑過幽暗的房間,跑過牆上鏡框裡的那些關於這家飯店的老照片,撤退到廚房裡。他們總是傳說,晚上能在十一樓聽到腳步聲,蹺腳沙遜好像一直留在這裡。
但傳說的人都覺得他是無害的,他只是忘記不了這個唯我獨尊的江湖。
重出江湖的和平飯店,將沙遜密室改建為總統套房。價格也與這個稱號相當匹配,每晚十萬元加一五%服務費。總面積約有三百平方公尺,包括會客室、起居室、臥室、盥洗室等,從會客室的每一扇窗戶都能看到毫無遮擋的外灘江景,房外當然還有一個花崗石造的西式小陽台。只要底氣足夠,盡可在總統套房裡緬懷一下江湖老大的情懷。
■九國套房,黃銅旋轉門內的上流社會
《上海外灘:中國面對西方》書中提到:「華懋飯店(和平飯店)絕不只是個社交場所。它是上海的化身—在那個年代,上海既給了所有僑民熟悉的安定感,又像是一座充滿新奇和驚喜的摩天輪。」
當年的和平飯店簡直就是一個聯合國辦公室。照陳丹燕所說,那裡有「維也納來的咖啡,紐約來的黑色絲襪,巴黎來的香水,彼得堡來的白俄公主,德國來的照相機,葡萄牙來的雪利酒,全部來陪襯一個歐洲人在上海發跡的故事。還有那個時代的名人,美國的馬歇爾將軍、美國的司徒雷登大使、法國的蕭伯納、美國的卓別林、中國的宋慶齡、中國的魯迅。」
這些不同膚色的人從黃銅的旋轉門外轉了進來,走在吸去了所有聲音的紅地毯上,走向集合了七十多名頂尖廚師的餐廳,他們能吃到「加利福尼亞桃、波斯無花果、俄羅斯魚子醬、德國火腿、義大利乳酪、巴黎鵝肝和澳大利亞黃油」,舌頭一點也不會有思鄉之苦。吃完飯,他們就去以中、英、法、美、德、日、意、西、印九國風格裝設的九國套房休息。
九國套房是和平飯店獨一無二的特色。據說同濟大學建築系的畢業生,寫畢業論文必來此處細讀建築神韻。如印度式套房,一進門即是兩扇籬笆式花紋的鐵柵門,按印度人的風俗習慣,客人進門前需雙手合攏,以示禮貌。會客室房頂是兩隻曲線形球根狀的圓頂,精美的波斯圖案,光彩奪目,進門的兩邊牆上雕刻著各種花卉圖案,正面一
排窗戶,由紅、黃、藍、白等顏色鑲嵌拼成,一派濃郁的印度風情。
改建後的和平飯店裡,這些九國套房盡可能修舊如舊的保持了原來的面目。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英國式套房。英式老家具、浮雕頂、壁燈,都是英國工匠手工敲出來的。一九六○年,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元帥來華,途經上海就住在該套房內。
■在和平館店當服務生,走路有風
一九六○年代,能在和平飯店工作是莫大的榮耀。當時工資每月四十元,季度附加工資十元,於是每月再發三塊三毛三。當年最吃重的重工業工人,月薪也只有四十二元。可是也很難搶得到這活:除了表現良好,祖宗三代歷史清白,連身高都有要求,最好還是帥哥美女。
這些服務生,只穿青年裝、卡其布、純白色。白色從來不是屬於勞動者的顏色,太容易髒,但他們就能穿,髒了有酒店專門人士洗晾熨平,再送到手上。女生還能穿半高跟皮鞋。偶爾出飯店在南京路上走一走,其他人都要嫉妒死了。所以,當年和平飯店哪怕是一個服務員,也算是才貌雙全,當然還很有儀態,見多識廣。他們多半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甚至有人能用三十二國語言同老外「辟情操」(上海話,談心、閒聊)。
一九七二年,曾有一個英國左派學生訪問團訪問中國。事後其中一個英國女生回憶:「我看見了一個到處殘留著裝飾藝術痕跡的豪華飯店,還聽說了沙遜家族的故事。席間,一位五十歲左右、表情極其溫順的服務生走到我身邊,他彎腰下來,問我是要喝蘇打水還是茶。我驚奇的發現他使用的英文,竟然是我媽媽時那個代的人所用的英文舊稱。」她還吃到了地道的中國菜,美味的江南清炒河蝦,那麼清爽溫存,沒有唐人街上的菜式裡無所不在的棕色肉汁。
在新開張的和平飯店裡,這些服務生的優良素質,無疑都會保留。更令人興奮的是,建成後的北樓客房部,每個樓層提供管家式的一鍵服務。也就是說,客人無需再打到總台尋求服務,只需按一下房間裡的一個鍵,各個樓層專門的「管家」就會來到客房,為客人服務。
【白俄敎堂,一頁滄桑史】
原來的教堂一樓被改造成西班牙風格的酒吧,教堂窗邊的彩繪玻璃讓室內彌漫著一股既浪漫又熱情的拉丁風情,這裡成了夜貓族的天堂。
不清楚歷史的人,會以為皋蘭路十六號的那個洋蔥頭房子,只是一家刻意打造成教堂模樣的異國餐廳,誰能輕易相信,這座餐廳曾是白俄流亡於上海時艱難營生的一個標記?!
東正教的教堂總是很醒目,高高聳起的大洋蔥頂,一站上皋蘭路便能看見。這座建築在空間布局上遵循著拜占庭建築形式,用相互垂直的兩條中軸線來處理建築形象—正中最高以一個圓頂統帥整座建築,繼而對稱的向前、後、左、右降低下來,彷彿一朵盛開的花朵。一九三二年,當時漂泊在上海的俄國建築師耶朗(A. J. Yaron)設計了這座小教堂,取名為「聖尼古拉斯」。相較於許多宏偉精緻的正東教大教堂,它從外觀上而言或許算不上什麼,但當年曾流落到上海的白俄後人們,如果回到上海,一定會去看看這座小教堂。對他們的祖輩而言,有了一座屬於自己的教堂,就等於在茫茫亂世中有了一個歸宿。
所謂「白俄」,不是白俄羅斯的簡稱,而是專指一九二○年代流亡到中國的俄羅斯難民。
■離鄉背井的白俄難民,豐富了上海的夜生活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吳淞港亂得不成樣子。十五艘船先後靠岸,其中除了軍艦,竟然還有漁船、破冰船和郵輪,甲板上的雜物應有盡有,從鍋碗瓢盆到嬰兒用品,甚至還能看到一個白俄婦女用一支步槍扛著包裹裡的嬰兒。這些船上,擠著三千多名白俄人,臉上毫無血色,聲音嘈雜。那是相當絕望的一派景象。兩個月前,白俄軍隊最後的據點也淪陷了。上海,這個不需要護照,也不需要工作簽證的城市,成了他們的一處避難所。而他們,不管在家鄉姓啥名誰,自此,都被打上了一個統一的烙印:白俄難民。
墨西哥駐上海名譽領事毛瑞斯歐.弗蘭斯科寫過一本關於上海的書,提到一九三○年代,他曾前往一家名為「復興」的俄羅斯餐廳,剛走進餐廳,就撞上一個裝束簡
單、面容豔麗的白俄女子,她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必須交這個月的房租,請光顧我吧。」
上海大大小小的歌舞廳,就此被白俄女子壟斷。在當時,要想獲得穩定的工作,必須會講英語,但白俄人多半是不會的。成年男子只能去做保安、民兵、保鏢之類的體力活,卻未必能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出身優越的白俄女人們,不得不出賣自己,唯有在聲色場所的收入,才能養活一大家子人。
一九三四年出版過一本介紹上海旅遊景點的小冊子《上海簡介》,內有針對白俄女子夜總會的介紹,列舉了最知名的八個,按照字母排序,煞有介事的羅列了花魁和其他特色節目。這不是地下發行的「有色刊物」,而是在當時上海市政府的資助下,向所有遊客公開發行的。
白俄豐富了當年上海灘的夜生活。對普通的上海人來說,自從有了白俄難民,他們才意識到,原來高鼻樑的洋人們,不都是趾高氣揚、瀟瀟灑灑的。
■聽歌劇、拉小提琴,他們改變了上海的上流社會
當年的新聞曾報導過,也有白俄難民是走陸路來上海的。有一家三口據說取道新疆,一路南下,真是顛沛流離。這樣的白俄人,當然也不會甘心於貧瘠和墮落。漸漸的,他們白手起家有了成效。
男的大都當起了餐館侍者、門衛、司機、廚工,甚至酒吧琴師。有些年老乏力的,索性拉著手風琴或小提琴在街頭賣藝,演奏的曲子大都是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有時也彈奏俄羅斯民歌,倒是很受行人的歡迎。從中,他們明白家鄉的某些文化是此地欠缺的,不妨好好利用。於是,上海有了專為富裕家庭的小孩教授小提琴、鋼琴的家庭教師,還有很多芭蕾舞老師,她們都是帝俄時代的芭蕾女演員。
白俄帶來了正宗的交響樂和芭蕾舞,在一段時期裡,上海市六成交響樂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們還帶來了歐洲的歌劇,當時在很多大規模的俄羅斯餐廳裡,會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劇,這在如今都是相當奢侈的。另外,很多白俄女子開設了私人裁縫店,她們的設計也影響了很多上流社會女士的審美和著裝風格。
儘管窮困,很多白俄家庭仍舊保留著貴族式的生活傳統,這些傳統的價值遠遠超越了經濟價值,影響了當時上海很多中產階級市民的生活方式。
他們的身分,終於得到了些許的承認。包括三座東正教教堂的興建,皋蘭路十六號的聖尼古拉斯教堂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一種標誌。
■你沒有來錯地方,教堂變身為餐廳
歲月自有一股不動聲色的力量。就譬如,聖尼古拉斯教堂倏忽間成了一間餐廳。
文革時期,上海的教堂幾乎被破壞殆盡,聖尼古拉斯教堂卻因為門口雨蓬遮掩的門楣上,貼有偉人肖像而躲過一劫,其後曾一度成為洗衣廠、中餐廳,直到現在的西餐廳。
東正教教堂的內部裝飾與天主教堂不同,在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周圍牆有聖徒畫像,通常東正教的唱詩班也沒有樂器伴奏。今天再走進這家「阿香蒂」餐廳,聖像沒有了,唱詩班的天籟也沒有了。原可容納四百多位教徒一同禱告的教堂,再也不能一眼望盡穹頂。原來,在洗衣廠的年代,為了放置更多機器,教堂就被隔成兩層。現在,一樓是西班牙風格的酒吧,代表著熱情的紅色沙發是主要擺設,搭配金色的珠簾以及水晶吊飾,加上教堂窗邊的彩繪玻璃,全屋瀰漫著一股既浪漫又熱情的拉丁風情,這裡是夜貓族的天堂。侍應生會把用餐的人直接帶往二樓,換言之,幾乎就在教堂的穹頂下用餐,感覺應該很肅穆吧。
教堂的壁畫非常精緻,金藍兩色跟俄羅斯套娃的釉彩如出一轍,滿室流淌著古典音樂。通常一餐吃足三個小時,從前菜到甜點,至多會有三桌人先後進來用餐,還以外國人居多。
侍應生說,以前餐桌旁的柱子上都雕有聖母像,後來因為有些食客投訴,在聖母面前動刀叉未免不雅,就這樣,柱子被去掉了。在教堂外院子閒逛時,邂逅了一位老者。原來他已經移民海外,這次回滬探親專程來看看兒時住過的皋蘭路。他還記得,那時每到秋風掃過,聖尼古拉斯教堂的院子裡落滿黃葉,小孩子都很喜歡溜進院子,去摘柏樹上的柏子玩。忽然傳來腳步聲和生硬的中國話:「快出來!」大家就四處亂竄,嘴裡還大聲喊叫:「紅頭阿三,壞來西……」有一次他在慌亂中被看守抓到,本想
一頓臭駡是逃不過,對方卻從口袋裡拿出一塊糖給他,他拿了糖便飛快的跑走。
■白天不懂夜的黑,這裡有兩個世界
老先生年輕時喜歡畫畫。「一九六一年整個夏天都在馬斯南路、皋蘭路口寫生。」路兩旁有高高的梧桐樹,行人稀少,偶爾能看到白俄老者,推著一輛磨刀小車,慢吞吞的走。或是幾個修女橫排著慢慢踱步,夢幻城堡般的教堂就在她們的前方。「這個鏡頭似乎是一幅畫,一個電影鏡頭,有些恍惚,又似乎很清晰,一直留在我的腦子裡,我覺得很美。」
沒有一條街像皋蘭路這般「兩面派」。白天,這條二百七十三公尺的單車道小路安靜極了,沿街沒有讓人光顧的店面。復興公園—放在巴黎也不會遜色的典型法式公園,法國梧桐歷經世事變遷,依然鬱鬱蔥蔥,樹下聚集各路從容不迫的市井黎民。公園的皋蘭路出口緊鄰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故居,口口相誦的愛情被白牆和低調的紫藤層層包裹,不知道典故的行人很容易一掠而過。唯有在路的西頭,盧灣區中心小學內不時傳出喊口號的高亢聲,總算有了些許聲響。
但黑夜降臨,這靜謐的世界突然光怪陸離了起來。復興公園像是被曖昧的燈光點燃了,官邸、加州俱樂部、Baci……從酒吧的這頭擠向那頭,幾乎要走出一身汗來。凌晨兩點,計程車大排長龍;凌晨三點,一撥人走了一撥人又來;凌晨四點,有穿著細高跟的好看女子歪歪斜斜的同朋友擁抱說再見。她媚眼如絲,跟我說:「在上海,白天見的人,和晚上見的人,是不會重疊的。」
【外灘之外,百年詩意的源頭】
這裡的小路像19世紀的倫敦,或是某個保存完好的歐洲小城。
這種安靜的世俗感,層層疊疊載滿了歷史風霜,在它未來得及整修一新時,好好品味它的滄桑吧。
一直覺得上海有兩個外灘:一個在中山東一路,一個躲在中山東一路背後。前一個外灘屬於所有跟上海有關的明信片,屬於熙熙攘攘的各地遊客,屬於黃浦江上的汽笛和寬闊大道的車流人海。後一個外灘藏在深閨人未識,雲淡風清,卻是你沉澱心靈的去處。
在中山東一路背後的那個外灘,是被遊人和車輛忽略的,藏在萬國建築博覽的背後,隱忍沉寂著,甚至有些許破落。陽光從古...
目錄
01 外灘之外,百年詩意的源頭
這裡的小路像十九世紀的倫敦,或是某個保存完好的歐洲小城。這種安靜的世俗感,層層疊疊載滿了歷史風霜,在它未來得及整修一新時,好好品味它的滄桑吧。。
02 外灘鐘樓,光陰的故事
大鐘見證最多,看過人事更迭浮沉,有滿腹的故事。然而,除了十五分鐘一次劃破外灘上空的鐘鳴之外,它默默無言。掌握了時間的大鐘,選擇緘默。
03 聖三一堂,紅牆隱隱雲中見
清水紅磚,讓人一塊也不捨得動,正是這座教堂迷人之處。早年的西文書裡,洋人常提到:「輪船駛入黃浦江,看到了大教堂的尖頂……上海到了。」那座尖頂,正屬於聖三一堂。
04 歌照唱、舞照跳,和平飯店重出江湖
上海是個江湖,重出江湖的和平飯店,非但沒有像一般江湖老大那樣徹底把自己的歷史來個大洗底,反倒將一些江湖傳說,坦然地攤開在你面前。
05 白俄教堂,一頁滄桑史
原來的教堂一樓被改造成西班牙風格的酒吧,教堂窗邊的彩繪玻璃讓室內瀰漫著一股既浪漫又熱情的拉丁風情,這裡成了夜貓族的天堂
06 上海文廟,愛書人的天堂
說起盤踞在老城廂裡的文廟,上海人都曉得是景仰儒宗先師的聖地。只怕少有人知道:文廟前藏著個「鬼市」,文廟內隱著滬上首家市立圖書館。
07 在梓園,尋找愛因斯坦的足跡
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曾經在上海住過,這棟洋房還在。精緻的木造百葉窗和大理石砌成的雕花陽台,在一層層油漆背後,說著它當年的榮耀。
08 紙片樓,我不是釘子戶
天色不太好,灰濛濛的,紙片樓和天際構成的角度是薄薄的切片,有點像在看魔幻片。走近了看,這幢四層樓的老房子是帶有三角的多邊形建築。
09 瑞金賓館,內斂與矜持是本色
跨過悄無聲息的沉重鐵門,每一個角落都浸透著過往足跡的堅定或猶疑,瑞金賓館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是歷經時光洗禮的信仰者,已不需任何人評斷。
10 在若瑟堂,窺見歲月不動聲色的力量
上海之大,真是無奇不有,教堂與小學混搭,你一定沒見過幾回吧?工作日是小學,禮拜天供信徒做彌撒,世俗與神聖碰觸,竟也處得和樂融融。
11 公益新天地,接棒慈善薪火
公益新天地園區的前身是辛亥革命後建立的「新普育堂」,由中國慈善家陸伯鴻先生為收養孤兒及醫治孤寡病殘等弱勢群體所創設。如今薪火相傳,美好的祝願得以延續。
12 周公館,那片被歲月侵染的竹籬笆
風,滲透進思南路上周公館外面的籬笆牆。這排籬笆牆,腔調怎可以如此美好?除了風和陽光日日浸淫之外,其他一概不理,它有自己的節奏,踩著永不凋零的藍調。
13 文化廣場,白貝殼下的藝術啟蒙
在上海,找不出第二個地方,比這裡更命運多舛。她迎來人聲鼎沸,也送走滿目瘡痍;無數次凋敝,又被撈起與拯救。但她始終對所有上海人敞開懷抱,很多人第一次的藝術啟蒙,就來自這裡。
14 克萊門公寓,斜陽外的寧靜
這裡,最美的時刻是黃昏。如火的斜陽,照著紅色調的房子,罩著最濃重的華美。不得不承認,克萊門公寓是火性的,是法租界透徹的鮮紅,是法國人的浪漫奔放。
15 首席公館,流氓大亨攢錢的大本營
在這裡,杜月笙坐在矮圈椅上,把鴉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名伶梅蘭芳、孟小冬都在此留下足跡。這兒的房間看得見風景,更看得見歷史,記錄了上海灘青幫教父的恩怨情仇。
16 武康路,一條永不拓寬的文化名街
電影《色戒》最後那段,拿了大鑽戒但是放走了易先生的王佳芝淡定的坐上黃包車,隨即輕描淡寫的說了句「到福開森路去」。提到的福開森路便是現在淮海中路與華山路之間的武康路。
17 愛廬,此情只關風月
房子四壁爬滿了藤蔓,四季各有不同風情。有人認為,蔣介石喜歡愛廬,是因為這棟房子和中山故居相似,而宋美齡喜歡愛廬,是因為這裡的生活是她喜歡的西式。
18 大福里,抖落滿地金銀
當年法租界的一個高端里弄,有很多歷史名人居住於此。路上隨便一幢花園洋房,都是品相一流。那些藏於綠樹背後的建築,抖一抖就是金銀滿地。
18 董家住宅,好光景掰著吃
陽光似乎特別厚愛這棟小樓,每個角落都無所遺漏,連地上縫隙中生長的不知名藤蔓,也沐浴在豔紅色的光線中,牆壁被染成好看的鐵銹紅,拱形的扶手和雕欄,此時顯得格外恬靜。
19 不進老圖書館,不算交大人
都說不進徐家匯的門,不算交大人。而若去了徐匯校區,又錯過了交大老圖書館,壓根算不得去過交大。
20 周家花園,上海第一天價老洋房
庭院深深深幾許,位於寶慶路的這棟房子,或許是上海最負盛名的花園洋房。她因為沉默而美好,在牆壁的每一條縫隙中滲透出生命,刻畫著歷史。
21 走進太原路,走入時光隧道
跨過一段竹籬牆,任時光流轉。白日裡,太原路一帶多是老人家,甚至讓人懷疑這裡根本就是空城一座。被爬山虎糾纏的太原路別墅群在沉屙往事中,已經漸漸鎖緊眉頭,再也不曾計上心頭。
22 徐匯濱江,尚有寧靜就好
對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來說,徐匯濱江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這裡人流稀少,附近也沒有臨近的大片住宅或是交通集散點,清靜優雅、傲然世外,是它引人的地方。
23 諾曼第公寓,巨輪泊在大上海
沒親眼見過諾曼第公寓,你的想像力便難以企及。它似一艘隨時揚帆啟航的艦艇,呈現蓄勢待發之勢,卻永遠地停泊在霞飛路上。
24 摩西會堂,猶太人在上海的諾亞方舟
一個庇護所,一個信仰中心,在亂世中提供了流離失所的猶太人一個喘口氣的安身之所,也展現了戰亂中的人性光輝。摩西會堂,成了猶太人來上海必逛的地方。
25 北川公寓,最值錢的是故事
一棟建築,是人的故事。如果除掉了魯迅、內山書店還有白俄咖啡館,這些曾經留下的印痕,北川公寓的故事還能講下去嗎?
26 溧陽路,滿溢著上海久違的安靜
這條路,還算是一方養在深閨的寶地,有屬於舊時上海生活的淡然與恬靜。隨意行走,竟然也能撞見那些躲藏在歷史中的軼事。
27 從禮查飯店談起:那一夜,我們等的男人
從禮查飯店到曾經的三角地,這塊菱形區域像是陽光在黃浦江邊留下的一塊陰影,是這座城市曾經最難以啟齒的一段私生活。虛無的影像與顏色,日子久了,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它的真實過往。
28 壓馬路的小浪漫,連路名都很幸福
擺脫聲光影像、奢華享樂,攜手壓馬路,軋軋上海最浪漫的幾條馬路,一起把風景都看透,回到最初的感動,愛情才能細水長流。
29 威海路,老宅子鋪陳的故事
上海人都知道威海路老房子多,電影《歲月神偷》告訴我們:「在變幻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這個小偷可能會帶走許多珍貴的東西,但或許,也能憑空變化出你我都意想不到的故事。
30 董家住宅,好光景掰著吃
這棟紅色的老洋樓是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老家,歐陸式的建築裡曾經喧囂熱鬧,現在則擠進了三十戶人家,木門油漆早已斑駁,露台上曬著橫七豎八的衣物,反映了時光的無可奈何。
31 靜安別墅,美好的時代剪影
世界上有那麼一些新舊相安無事的東西,上帝將它們組裝在靜安別墅裡。翻開上海地圖,你是找不到「靜安別墅」這四字的。這個城市,有太多的人就生活在地圖上那些空白裡,這並不妨礙它迷人的程度。
32 上海作家協會,昨日的愛神花園
這棟宅子有上海最美的希臘式噴泉,也有中國古典的月洞門,一時間好像丘比特和梁山伯,世界上所有的愛情故事,都可以發生在裡面了。
33 望德堂,跳一曲熱辣的佛朗明歌
三層磚木石的混合結構,走的是少見的西班牙風情。原隸屬於羅馬教廷,現已劃分給普通民居。但意想不到的是,這處聖地居然還曾是製造化妝品的「地下工廠」。
34 復興島公園,最寂寞的人間仙境
身處市區唯一的小島,公園安靜得似乎不合時宜。在到處渲染著時尚休閒的上海,不用塗脂抹粉就能讓人誤認為是歐洲,這裡彷彿成了最後的寧靜之地。
35 楊樹浦水廠,超夢幻的童話城堡
還在運營的自來水廠變成童話裡的城堡?這在其他城市絕對難以想像。始建於一百多年前的楊樹浦自來水廠,夢幻程度絕對無愧於城市一景。
36 到海洋大學,看鯨魚去!
這是一座關於海洋的樂園,關於人類心靈深處,對於蔚藍色那份永恆嚮往的殿堂。正式名稱叫做「水產大學魚文化博物館」,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它鯨魚館。
37 舊市立圖書館,西安式的蒼涼
這裡,更像是從關外大漠入境的一個驛站。蒼涼、年久失修的破敗,不招人眼;但館內立柱底層包裹的黑色花崗岩、牆角某個精緻的浮雕、白牆紅柱的迴廊,隨時給你意外的驚喜。是的,舊圖書館的華麗是需要細細發掘的。
38 江灣體育中心,飄著濃濃的中國風
「修舊如舊」是個時髦用語,但老建築再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仍能如幾十甚至上百年前那樣發揮相同的公共性,才會真正讓人肅然起敬。重新開放的江灣體育中心,就做到了這一點。
39 三十六宅,一沉寂便是七十年
天青色等煙雨,它又在等什麼?隱藏在上海東區的三十六幢豪宅,曾經有過盛大的露天宴會,風光的花園婚禮……但繁華落盡後已無人聞問。
40 葉家花園,那一片深邃的綠
有沒有奢望過一個人獨享一座公園?一個橫空出世的驚喜,就藏在一所現代化的醫學大樓後面,在這座上海最美的園林中,蜿蜒的石洞和怒放的石榴花安靜地處了近一個世紀。
41 上海灘學堂,中學那點事兒
照理說,中學不宜過分美麗,那太容易令不定性的少男少女無心課本了。但在上海灘,偏生一座座既多風景又多傳奇的學堂。
42 英雄金筆廠,終歸難過歲月這道關
世間一切都沒有恆定美麗的那一天。總在歲月的侵蝕下,時光的剝離中,沒落了,黯淡了。就連曾經豪情萬丈的「英雄」金筆廠,也難過時間這道關。
43 真如寺,幾經重生的元朝古剎
造訪的最佳時機是清晨,寧靜中唯聞鐘磬音,再躁動不安的心都安頓下來了。誠心頂禮後,還可去逛逛真如老街。
44 利西路,把老房子都寫成詩
利西路是意外之中的驚喜,這樣曲折而平常的小路,卻洶湧著所有壯闊歷史的章節。路邊上有乘涼的居民、下棋的老頭,彷彿幾十年來一直如此,無關星月流轉。
45 西園大廈,人物個個有戲
這幢本身不具有戲劇色彩的大樓,曾經入住過好些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或是在戲台上風華絕代的大師,或是乾脆把人生折騰成一齣戲的貴公子。
46 特務迷城,時代造就的詭異建築
很久以前,有一部電影叫《特務迷城》,在愚園路上也有一個如假包換的特務之家。在那些血雨腥風的日子裡,為了隱藏及逃逸還建造了迷宮般的弄堂。
47 息焉堂,動物園裡的君士坦丁堡
在上海感受土耳其式的奢華與神聖?如果你選好時機,如果你夠有膽識,就能獨享整個宏偉的拜占庭教堂。在空無一物的教堂內部,欣賞那些絕妙的光影設計,把整個內室照得如此聖潔。
48 華政教師宿舍,鬧市裡的桃花源
華政教師宿舍有簡單的紅磚綠瓦,有舊日的精雕細刻,有小塊的田地、木籬笆,有寧靜平和。似乎所有你對大隱隱於市的夢想,都能在這裡實現。
49 嘉定孔廟,東吳第一學宮
孔廟裡盤根錯節的古樹,屹立數百年不倒,有的樹上居然長出了完全不同的葉子,但有的又只剩下枝杈,不見一片葉子。
50 玻璃博物館,一個剔透的主題樂園
我們如何看待玻璃,或許就像我們如何看待這座城市,靠近她感受她,而不是用力地敲打她。溫柔易碎,請小心輕放!我們理當隨時提醒自己。
01 外灘之外,百年詩意的源頭
這裡的小路像十九世紀的倫敦,或是某個保存完好的歐洲小城。這種安靜的世俗感,層層疊疊載滿了歷史風霜,在它未來得及整修一新時,好好品味它的滄桑吧。。
02 外灘鐘樓,光陰的故事
大鐘見證最多,看過人事更迭浮沉,有滿腹的故事。然而,除了十五分鐘一次劃破外灘上空的鐘鳴之外,它默默無言。掌握了時間的大鐘,選擇緘默。
03 聖三一堂,紅牆隱隱雲中見
清水紅磚,讓人一塊也不捨得動,正是這座教堂迷人之處。早年的西文書裡,洋人常提到:「輪船駛入黃浦江,看到了大教堂的尖頂……上海到了。」那座尖頂,正屬於聖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