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比你想像的更好!
水藻生石油;廢水變飲水;晶片化驗血液;3D列印心、腎器官;機器人成為貼身看護……這些將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技術將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
你,準備好迎接這些科技創新了嗎?
想像二、三十年後:連水藻也能生產石油,再沒有能源不足、電價高漲危機;高科技淨水器解決全球水資源匱乏問題;垂直農場與生技培養技術餵飽未來九十億人口;只要手機在手,幾分鐘就能得到血液、痰液檢驗結果,減少不必要的死亡人口;普及的線上教學讓老師轉而扮演輔導角色,沒有孩子會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資訊與通訊技術推翻專制政權,讓民主自由遍地開花……呈幾何級數成長的科技創新,將使全人類過著富足的生活!
科技公司創業家兼慈善家戴曼迪斯及得獎科學作家科特勒除了網羅當前最新的科技資訊,更指出科技慈善家、DIY創新人士、竄起中的數十億人是促成富足的三大主力。二人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人類與地球的發展,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為當今瀰漫的悲觀氛圍注入一劑強心針。此外,書中更洋溢博愛思想,強調人人都能為全民富足盡一份心力,使得此書不只是令人眼界大開的重量級科技趨勢著作,更是充滿人文關懷與思索的絕佳好書。
作者簡介:
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
X獎項基金會主席暨執行長,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暨主席,與多家高科技公司創辦人。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分子遺傳學和太空工程學位,以及哈佛醫學院碩士學位。曾二度登上TED大會,宣揚富足理念。並曾榮獲羅伯特.海勒因獎、尼爾.阿姆斯壯獎、亞瑟.克拉克創新獎、經濟學人無限創新獎、查爾斯.林白獎等多項大項。
譯者簡介:
陳森
縱橫香港財經界多年,論盡財經天下事。心願:改變世界,天國在人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泛科學推薦選書
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王文靜
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
TedxTaipei創辦人暨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許毓仁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溫肇東
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台灣奧比斯基金會董事長 蔡瑞芳
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鄭國威
Tappier.com站長 鄭緯筌
重量推薦
推薦序 願景、目標、價值、信仰--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
胡忠信
《富足》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拜讀以後,一點也不意外。一個文明法治國家的進步,一方面要持續經濟發展,另方面也要讓弱勢者有基本的生存條件;當全球化造成南北對立、貧富差距拉大之際,本書兩位作者懷抱柏拉圖「理想國」般的烏托邦願景,意圖解決最嚴重的糧食、能源、飲水、教育、醫療、自由問題,但他們務實地從科技創新切入,認為以樂觀的進步主義觀念,可以突破基督教的末世論,重啟「美麗新世界」,再造「新天新地」。本書的訴求非常清楚:界定願景與目標,重振價值與信仰,仰仗企業創新與道德羅盤,航向「新國富論」的新疆界。
看法改變,世界觀就改變。觀念的君主就是未來的君主。領導與管理就是二十四小時思考: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又怎麼落實?領導就是做正確、做更好,不斷突破。領導者就是進行宏觀性思考與哲學性思考,有了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後,與人們坦率溝通,承擔起責任,令人們信賴,透過不斷學習以自我定位。本書正是懷抱康德式的永久和平理念,視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為一種天命,這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正如人類對鋁的經驗顯示,在古羅馬時代,當鋁的發現威脅到王朝的生存,發現者就身首異處;但十九世紀下半葉因電解技術使鋁能大量生產且價格便宜,鋁就成為造福人類的工業材質;對科技創新與人文心靈懷抱進步主義者永遠確信,正如神學家尼布爾所揭示的理念:由於值得做的事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達成,我們必須懷抱「希望」;由於真、善、美在歷史情境當下未必能產生意義,我們必須擁抱「信仰」;由於我們所從事的高尚事業不可能獨立完成,我們必須擁抱「愛心」。本書所提出的前瞻與地平線視野,最後都須以希望、信仰、愛心來逐一落實。
本書提出深具啟發性的「新三角關係」,也就是科技創新者、新科技慈善家與金字塔底層平民的結合,三者結合所產生的幾何級數成長,勢必顛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悲觀論調,也將超越「羅馬俱樂部」的「成長的極限」理論,這也是衛理公會創始者約翰.衛斯理的「金錢觀」:「盡可能賺錢,盡可能省錢,盡可能花錢」。企業家的定位,是以他對社會的回饋為標準,這也是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日漸成為主流聲音的原因;要解決全球貧窮、糧食、能源危機,科技企業家必須承擔「超級代理人」的責任。
慾望與恐懼,貪婪與意義驅使人性往前邁進或往後墮落,本書不是道德的說教,而是植基於豐富的學識所淬煉出來的前瞻理念,是一種可付諸實踐的精神呼召。當台灣社會陷入了教育、核能、年金、能源、物價、貧富的爭論泥沼之際,本書如同天空的星辰,使我們仰望一個新理念。讀畢本書,不禁使我們回到靈魂深處,在獨特處境下,思考生命的意義,然後化為行動往前努力邁進。
(本文作者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推薦序 邁向一個富足的未來
許毓仁
彼得.戴曼迪斯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談到,未來將在科技的基礎上建構一個富足的世界。他遠播的願景勾勒出人類未來的希望,他說人工智慧將飛快地躍進,機器人將取代許多人類的工作,太空探索將會是資源開發的另一個領域。他也提到網路、寬頻等基礎建設也將讓未來更加開放,不論是在教育、工程、商業、醫學等等。彼得充滿熱情,擁有矽谷創業家的冒險精神,以這個「富足」的想法為前提,跟幾個矽谷的科技先鋒,如雷蒙.庫茲威爾(Raymond Kurzweil)、保羅.薩孚(Paul Saffo)等創辦了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以奈米科技、太空與物理、能源與生態、生技與生物資訊、醫學與腦神經科學、創業與未來學等為討論方向。彼得不僅邀請到矽谷等重量級的專家來學校授課,課程中還包括參觀美國太空總署(NASA)、谷歌(Google)等機構。如此前瞻的課程正像人類不斷向極端挑戰,創造未來的可能性。
我跟彼得算是有一些緣分,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結束,我短暫地跟彼得聊了一下,後來也讀了《富足》一書的英文版,最近也幫彼得規畫了幾次線上對談活動。他在Google Hangouts上跟全世界的觀眾對談,提到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好的生存守則是「維持敏捷」(stay nimble)。現在正是創業最好的時機,所有未來的威脅如全球暖化、人口暴增、疾病、貧窮等全球性問題,都極有希望獲得解決。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悲觀下去。他的大聲疾呼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向前進,迎向未來。
如同彼得說的:「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靠自己去創造。」僅獻給這個時代無所畏懼的創業家們。
(本文作者為TEDxTaipei創辦人,TED亞洲大使)
推薦序 相隨心轉
溫肇東
傳統的經濟學是建立在資源稀少,慾望無窮的假設上。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到羅馬俱樂部「成長的極限」都在強調資源的不足。唯一不同調的是一九六○年代,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富裕的社會》(Affluent Society)描述美國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發展與繁榮已超越資源匱乏的狀態。之後,七○年代經過二次石油危機,全球環境生態的情況日趨惡化,人口問題、飢餓貧窮的問題看似一直沒得到妥善的解決。
但五十年後,兩位作者卻再度提出「富足」(abundance)的觀念。這只是不同年代都有樂觀科學家的妄想,還是真的有什麼新的證據、新的發展,值得我們重視?
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本的論述是由於網路及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已從有形的物質與能源轉為無形的科技知識與創新;產出的產品或服務,也因數位化的普及,產業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的現象已浮現,如音樂唱片業、軟片及相紙的照片業早已走入歷史。新經濟的原動力及產出形式,由於知識的非排他性、非互斥性,且越交換越多,為地球的永續帶來一線曙光。
另一方面,大陸及印度市場崛起,所需的物質與能源確實造成價格的緊張。基本原料的上漲,會激發出替代物質及產品的創新,能源效率也因此日漸提高。近年來,更有簡樸創新(frugal innovation)、平價奢華的趨勢,因科技的進展以及人類的創意,使得「享受」及「富足」的碳足跡亦可相對減少。
雖然我們都受制於「地球只有一個」,但腦袋創意可以有無限多。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世界觀、生活觀,我們的心智活動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甘地曾說過這個地球可以滿足所有的人,但滿足不了一個人的野心。糧食、潔淨水的問題,當然有實質的總量供給問題,但有更多是分配與利用的問題,不同地區、不同產業間的替換,就有機會大幅改善現況。
人類關注的問題更可以被「激勵」出來,作者本身以其設立X獎及執行的經驗,特別明瞭獎勵與創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因網際網路的普及,鄉民、群眾的創意與力量不容被忽視,分散的智慧會讓豐盛的創意得以參與解決「不足」的問題。富足的概念之外,我覺得還可加上機緣(affordance)的觀念,我們講的科技進步,乃至各種危機,都是激發我們創意的機會。另一個是「負擔得起」(affordable)的概念,當人類用「負擔得起」的概念來面對各種問題時,我們也會變得較為「富足」,不會再強求非屬於我們的福分。當大家都有匱乏的意識,就會有自私相互爭奪的行為;當大家都有富足的意識時,可能會改變你爭我奪的行為,尤其知識越分享越多的網路效應,應有機會改寫過去的古典經濟學。
泰國「充足經濟」(sufficient economy)的概念,對一直在講究效率(efficient)的台灣是一個很好的對照。泰國的科技並沒有我們發達,但近年來其創意經濟的發展卻有目共睹,讓每一個人都「充足」出發點,會寫出的篇章和效率掛帥的經濟將會十分不同,也就是相隨心轉。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關懷與奉獻
蔡瑞芳醫師
文明的演進與科學及醫學的進步,使人類擁有過去所沒有過的物質享受與壽命的延長,同時也歷經經濟的興衰、國際間的冷戰與衝突、流行疾病及宗教或恐怖分子戰爭……。
物質文明的發展往往扼殺了精神文明的文化寶藏,當複製人呼之欲出的高度醫學發展同時,遠在非洲地區的流行病及在文明國家新產生的禽流感也不斷地上演中。
作者以一個又一個的科學與歷史實證告訴我們,人類的長遠發展,必須從「提升資源效率」以及「改善生活水準」兩大方向著手;更重要的是,要以開放的胸襟與眼光,看待世界上每個角落所發生的事件,並且合理地把資源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本書提到「國際奧比斯」(ORBIS International)非營利人道救援組織,並以奧比斯眼科透過飛機醫院(Flying Eye Hospital)在落後地區國家從事醫療救濟,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改善未開發國家人民的眼睛醫療問題,國際奧比斯基金會所做的是,將最好的眼科設備及技術裝置在飛機上,再號召世界上優秀的眼科醫師做義工,到這些落後地方敎育訓練當地的眼科醫護人員,將設備及技術輸入,協助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
對於未來可能產生衝突與文明的享受,我們應以關懷為出發,奉獻所長為手段,再回味所創造出來的果實,減少貧窮及富足間的差距,建立心靈與世界的富足。
(本文作者為台灣奧比斯基金會董事長暨眼科學教授)
推薦序 《富足》: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
鄭緯筌(Vista Cheng)
提起X Prize,相信在科技、醫療與人文等產業的朋友並不陌生。這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基金會,自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便以高額獎金鼓勵各國菁英發展創新、前瞻的科技工具,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X獎項基金會企圖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難題尋求重大突破。
像是獎金高達千萬美元的阿坎基因組X獎(Archon X Prize for Genomics),堪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醫學獎,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比賽來網羅全球的優秀團隊,共同尋找人類基因定序,以期未來可應用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新藥研發上。
競賽領域從太空與海洋探索、生醫科學、能源環境到教育與全球發展,涵蓋各種複雜的面向,多年來也奠定了該基金會以競賽促進科技創新的領導地位。
最近,X獎項基金會創辦人彼得.戴曼迪斯所出版的書籍《富足》即將在台出版,很高興有機會可以搶先拜讀。這本書有很大的願景,作者從民生、教育、科技、經濟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透過科技慈善家、DIY創新人士以及竄起中的數十億人來達成全民富足的目標。
這不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籍,字裡行間也穿插了許多的典故和案例,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讓思緒停下腳步,再回頭檢視前面的篇章。但你會發現,這一切都很有收穫:這不是一本單純的科技趨勢叢書,雖然裡面也介紹了時下最夯的3D列印科技,但這本書更有濃郁的人文氣息。
好比書上提到的OLPC計畫,就讓我印象深刻。那已經是二○○五年時的事情了,當時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所發起的「每童一機」(One Laptop Per Child,OLPC),希望把電腦的價格控制在一百美元,並可大量帶給貧困國家的小孩,讓他們也能親近資訊科技。
雖然這個計畫沒有完全成功,也無法達到每部電腦售價一百美元的目標(目前約為一百八十美元),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落差總會慢慢被弭平。
八年之後,平板電腦已蔚為流行,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更指出今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將超過二億台。但每次只要聽聞OLPC計畫,總會讓人連想起當年「讓每個孩子都有一部平板電腦」的夢想。我也還一直記得那個由塑膠材質所打造的簡易電腦,雖然構造很簡單,但背後卻懷抱著遠大的理想。
在這個充斥著生存壓力的年代,我們已經聽到太多悲觀的論調,但人生終究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不是嗎?閱讀《富足》,除了能夠增廣見聞,更可以體會作者用樂觀的態度看待人類與地球未來的用心。
想要過富足的生活,那麼就讓我們從看這本書開始吧!讓我們來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
(本文作者為Tappier.com站長)
推薦序 地球只有一個,但很夠了
鄭國威
我是個悲觀的人,所以當我看見一本書的書名是《富足:未來比你以為的更美好》(此為英文版書名)的時候,你可以猜到,我其實是嗤之以鼻的。
因為興趣也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關注(有時也參與)橫跨國內外許許多多的人權、社會與科技議題,我看見不斷擴大的衝突跟總是重演的悲劇螺旋:戰爭、飢荒、腐敗、壓迫、背叛、冷漠……絕大多數的課題沒有被解決,反而變得更糟。日復一日的擔心,然後灰心,然後擔心,然後灰心……。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敘利亞戰火下斷手殘肢的屍體與柬埔寨金邊愛滋兒童枯瘦的病體在我的臉書上輪播著,中間穿插著「陌生人朋友」到北歐旅行的快樂照片,以及一個莫名其妙的三國App遊戲廣告。
我原本以為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感想會是再次嗤之以鼻(我的鼻子真忙)地說:「真是無藥可救的樂觀主義者!」但顯然我錯了。
可能跟許多人的感受不同,我認為本書作者之一彼得.戴曼迪斯(X 獎項與奇點大學創辦人)其實反而是我最認同的那種悲觀主義者;他認知現況有多麼糟糕,但他也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對戴曼迪斯來說,儘管這世界上的問題看似龐大到無法解決,但他那融合科學家與創業家的經驗與眼光告訴他:解決之道就在問題裡頭。為了讓科學家能夠聚集力量、獲得資源去挑戰不可能,他成立了X獎項基金會,要在重賞之下鼓勵智勇兼具者挺身而出;而為了培育更多像他一樣致力於解決十億人規模「大問題」的創業家與未來領袖,他創立了奇點大學,讓這些人共聚一堂,互相碰撞。這些大到即使是國家領袖都不敢想、也不面對的問題,都是他的守備範圍。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多次登上TED的講者,學者與政治行動家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他在今年二月於TED演講最後提到有位女士在他某次批評國會腐敗體制的演講之後回應:「教授,你說服我這沒希望了,沒希望了,我們束手無策了。」雷席格原本不知道如何回應這種絕望,但他想像一位醫生跟他說:「你六歲的兒子得了末期腦瘤,而你束手無策。」如果是你,你會什麼都不做嗎?
不,我們還是會做,儘管徒勞無功的機率極高,但我們什麼都願意去做。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人類的確面臨重大的挑戰,但同時,我們也首度擁有回應這些挑戰的科技。科技本身或許沒辦法改變什麼,但是科技加上意志可以。我們的確只有一個地球,也沒人反對節約,但如果我們要讓數十億人不用再受飢荒、疾病、貧窮所苦,我們需要的是革命性的新能源技術、生物醫學,跟傳播科技。這本書討論了許多足以回答這些巨大問題的科技創新,當然,我們期待這些創新趕快變得過時、落伍,被更先進的科技取代,但這本書所揭示的契機,將會持續帶給所有悲觀者前行的勇氣。
(本文作者為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名人推薦:泛科學推薦選書
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王文靜
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
TedxTaipei創辦人暨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許毓仁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溫肇東
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台灣奧比斯基金會董事長 蔡瑞芳
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鄭國威
Tappier.com站長 鄭緯筌
重量推薦
推薦序 願景、目標、價值、信仰--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
胡忠信
《富足》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拜讀以後,一點也不意外。一個文明法治國家的進步,一...
章節試閱
成長的極限
自地球上有生命以來,資源匱乏就始終是個問題,但其現代化身(常被稱為「稀缺模型」)則可追溯自十八世紀後期。當年英國人口學家暨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意會到,食物供應量是以線性速率增長,但人口卻是以爆炸性幾何級數式速度增長。馬爾薩斯由此推斷,人類終有一天將無法吃得飽足。他說:「人口的發展,將永遠大於地球的生產能力。」
從此,馬爾薩斯的需求供應失衡理論引起不少思想家應和,這理論的影響力廣泛,到了六○年代初期,各界更好像形成了一種共識。一九六六年,馬丁.路德.金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指出:「比起我們所不明白的黑暗時代瘟疫或現代疾病,人類已能透過新發現的手段以及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來解決人口過剩此一現代瘟疫。」兩年後,史丹佛大學生物學家博士保羅.埃利希(Dr. Paul R. Ehrlich)出版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敲響了更亮的警鐘。然而,這危機的嚴重性之所以真正驚動全世界,卻源於一九六八年舉行的一場小型會議。
那一年,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和義大利實業家奧雷利奧.佩切伊(Aurelio Peccei)在羅馬一棟小別墅內,聚集了不同專業的國際大師。此一迅速為世人所知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11成員聚首一堂討論的題目是:短視的思維將為永續的世界帶來何種問題。
一九七二年,他們將討論結集成書公諸於世,《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 )登時洛陽紙貴並成為經典,在全球翻譯成三十種語言,銷售量高達一千二百萬冊,閱畢者幾乎全被書中的內容嚇得臉無血色、冷汗直流。俱樂部使用由系統動力學鼻祖杰.佛瑞斯特(Jay Forrester)開發的模組,把全球人口增長率和資源消耗率互作比較。此模組建基於複雜的科學理論,但其所傳達的訊息卻清楚易明。簡單地說:「我們會耗盡資源,我們已時間無多。」
轉眼間,此報告面世已四十多年。雖然報告裡許多可怕的預言並未成真,但時間依然無法弱化報告提出的多項觀點。我們今天仍能夠從多數的情況舉出例證支持當年的看法:今天每四種哺乳類動物便有一種面臨絕種的威脅,百分之九十的大型魚類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的地下儲水層開始枯竭,我們的土壤過度鹹化影響農作物生產。我們已快耗盡石油,鈾的存量也已告急,甚至磷(肥料的主要成分)也供不應求。你讀完這句話當下,地球上已有一個孩子死於飢餓;當你看完這個段落,另一個小孩也已因缺水而渴死20(或為解渴喝下髒水而死)。
這一切,專家們說,只是個開始。
現時地球上的人口已超過七十億,如果趨勢持續,到二○五○年時,這數字將會接近一百億。研究地球承載能力(即地球究竟能支持多少人過符合水平的生活)的科學家所做的估計天差地別:狂熱的樂觀主義者認為是二十億;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可能僅只三億。但是,即使你傾向相信最樂觀的預測─如美國國務卿科學暨科技顧問尼娜.費多羅夫博士(Dr. Nina Fedoroff)最近向記者透露的,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需要減緩全球人口的增長速度;地球無法再支撐更多人口。」
然而,有些事總是說易行難。
說到政府由上而下推行人口控制制度,最惡名昭彰的例子便是納粹的優生計畫;除此以外,還有幾個類似的可怕案例。一九七○年代中期,印度政府便曾對成千上萬的人民強行實施輸卵管或輸精管結紮手術,有些人至少在做出犧牲後得到了金錢補償,有些人則只能被迫乖乖接受手術。當權者最終因此惡行下台,但其所引發的爭議仍不停延燒。與此同時,中國推行一胎化政策已三十多年(儘管當地政府視之為國策,但計畫執行率實質只達百分之三十六的人口)。據中國政府的說法,這人口政策成功減少了近三億人口;然而,按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26,這政策換來的結果亦包括賄賂貪腐、自殺率、墮胎率上升、強制性結紮手術,以及不時流傳的殺嬰傳聞。(由於中國人重男輕女,常傳出初生女嬰遭殺害的傳言。)不管怎樣,人類的經歷告訴我們,強制人口控制不論從理論或實際面來看,都是極為野蠻殘酷的。
看來,我們只剩下一種選擇。若不能減少人口,我們唯有發力增加資源─而且是大幅狂增。人們對於如何實踐始終爭辯不休,而近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倡議的幾點原則,似乎被推崇為唯一可行的選擇。這樣的結果令我感到困擾,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對「提高效率」的理念有所非議。老實說,誰會反對「節約資源,增加效益」呢?我所擔憂的反而是把「效率」推崇為「唯一」方案這說法。然而,我畢生的經驗卻告訴我,仍有其他值得步上的蹊徑。
我營運的X獎項基金會為非營利組織,理念在透過設計及推行比賽來提供巨額激勵獎項,藉以引出有利於人類福祉的重大突破。出發到馬斯達爾前一個月,我主持了基金會「透視未來」(Visioneering)週年委員會議。參與的委員包括自成一格的發明家,如狄恩.卡門(Dean Kamen)、克萊格.凡特(Craig Venter),還有卓越的科技企業巨星賴瑞.佩吉(Larry Page)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他們和國際商業巨頭拉丹.塔塔(Ratan Tata)以及安如仙.安薩里(Anousheh Ansari)一起論戰如何在能源、生命科學、教育,和全球發展上推動重大的突破。這些人全都創建了前所未有、但又改變世界的新產業,而且他們大多解決了過去一直被視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揚名四海。總的而言,他們的戰績告訴我們,應付能源匱乏這威脅更好的方法,不是把現有的「大餅」分薄,而是想出如何製造更多「大餅」。
富足的可能
誠然,要製造更多的「大餅」並非新鮮的想法,但這回有幾個不同的關鍵點,而這些關鍵點正是此書要談的重點。若以一句話來說明就是:「有史以來,人類的能力首度開始趕上我們的遠大抱負。」人類已踏入徹底轉型期,科技蘊含的潛力可大幅提升地球上每一個男女老幼的基本生活水平。我們將能夠在這一代的時間內,將目前只有少數富人能夠享用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任何需要的大眾。達到全民富足是觸手可及的。
在這犬儒主義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對這樣大膽的宣言必然心存抗拒,但推動這蛻變的元素早已萌芽。過去二十多年,無線技術和網際網路已成為無處不在、人人可負擔、人人皆可使用的普及品。在這項科技上,非洲不像西方先經歷了固網的歲月,而是呈隔代跳躍性發展,直接躍進無線年代。其行動電話普及率的增長更是驚人,從二○○○年的百分之二,到二○○九年的百分之二十八,預期二○一三年將成長到百分之七十。沒受過教育、糧食短缺的非洲人現在已能接觸無線網路,這在三十年前根本前所未聞。如今,一位馬塞勇士的手機所擁有的行動電話功能,要比二十五年前美國總統使用的更佳。如果他通過智慧型手機連接谷歌(Google)搜尋引擎,他尋找資訊的能力就會比十五年前的美國總統更強。到二○一三年底,全球絕大多數人將一同落入這個由即時、低收費的通訊和資訊科技所架構出的全球資訊網。換句話說,我們現時已生活在一個資訊和通訊富足的世界。
同樣道理,其他推動轉變的嶄新科技發展,如計算系統、網路和感應器、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生物科技、生物資訊學、3D列印、奈米技術、人機介面和生物醫學工程等等,在不久將來亦將讓大多數人得以享用今天只有富翁才能負擔的體驗。更令人振奮的是,上述技術並非變革中唯一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重要的技術亦同時在推動變革,而每一個都受到呈幾何級數成長的科技所支持,也都具備達到全民共享目標的極大潛力。「自己動手做」(DIY)革命在過去五十多年來一直不斷在醞釀,近年終於開始達到巔峰。在今天的社會,喜歡在自家後院自己動手做些東西的工匠已不滿足於改裝汽車或組裝電腦,他們的版圖已擴展至一度深奧難解的範疇,如遺傳學、機器人技術。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今天的DIY狂熱分子所組成的小組,成就已完全可媲美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航空業巨頭以為這情況不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但伯特.魯坦卻飛進了太空。
在解開人類基因體序列的競賽中,凡特帶領的塞雷拉基因組公司(Celera Genomics)與強大的美國政府打成了平手。這些別具一格的創新者所具備的新力量,正是第一個主力。
第二個主力是資金,而且是以極為獨特的方式所投入的龐大資金。高科技革命造就了新一代富有的科技慈善家,他們正利用其巨富試圖攻克環球性、與富足相關的挑戰。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已向瘧疾宣戰;臉書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正試圖重塑教育;eBay的皮耶.歐米迪亞伉儷(Pierre and Pam Omidyar)致力於讓發展中國家有電可用⋯⋯這些人還只是名單中的冰山一角。綜合各人的心力,驅動變革的第二股力量,正是史上無可匹敵的技術慈善力量。
最後的主力是最貧窮的窮人,亦即最底層、最貧窮的十億人—他們終於開始與全球經濟接軌,蓄勢待發成為我稱之的「竄起中的十億人」(the rising billion)。建立全球運輸網絡是重要的第一步,但網際網路、微型貸款與無線通訊技術的相互結合,令最貧窮的貧窮人逐漸轉化成新興市場的力量。這三股力量各自都擁有巨大的潛力;但三者合一的力量,再經過呈幾何級數發展的科技加持,令以前難以想像之事確實變得可行。
那,這些「可能」是什麼?
試想像一個擁有九十億人的世界,人人都能擁有乾淨的飲用水、營養的食物、可負擔的住房、因才施教的教育制度、頂級醫療護理、沒有污染且無處不在的能源。建立這個更美好的世界,是人類最大的挑戰。而以下的內容將告訴你,我們可以如何群起令夢想成真。
成長的極限
自地球上有生命以來,資源匱乏就始終是個問題,但其現代化身(常被稱為「稀缺模型」)則可追溯自十八世紀後期。當年英國人口學家暨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意會到,食物供應量是以線性速率增長,但人口卻是以爆炸性幾何級數式速度增長。馬爾薩斯由此推斷,人類終有一天將無法吃得飽足。他說:「人口的發展,將永遠大於地球的生產能力。」
從此,馬爾薩斯的需求供應失衡理論引起不少思想家應和,這理論的影響力廣泛,到了六○年代初期,各界更好像形成了一種共識。一九六六年,馬丁.路...
目錄
〈推薦序〉願景、目標、價值、信仰—
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006
〈推薦序〉邁向一個富足的未來............008
〈推薦序〉相隨心轉............010
〈推薦序〉關懷與奉獻............012
〈推薦序〉地球只有一個,但很夠了............013
〈推薦序〉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015
彼得.戴曼迪斯香港講座專訪............017
作者的話............025
第一部 觀點............029
01 人類最大的挑戰............030
02 建立金字塔............042
03 見樹再見林............061
04 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074
第二部 幾何級數型科技............089
05 雷蒙.庫茲威爾及快跑鍵............090
06 奇點迫近............100
第三部 建立金字塔底層............121
07 合作的工具............122
08 水資源............133
09 餵飽九十億人口............153
第四部 創造富足的主力............177
10 DIY創新人士............178
11 科技慈善家............196
12 竄起中的十億人............208
第五部 金字塔頂層............227
13 能源............228
14 教育............255
15 醫療保健............276
16 自由............299
第六部 加速推動............311
17 推動創新與突破............312
18 風險與失敗............328
19 下一步該怎麼走?............341
後記 下一步—趕上富足的大潮流............347
附錄 幾何級數型科技帶來的危機............349
參考圖表............367
〈推薦序〉願景、目標、價值、信仰—
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006
〈推薦序〉邁向一個富足的未來............008
〈推薦序〉相隨心轉............010
〈推薦序〉關懷與奉獻............012
〈推薦序〉地球只有一個,但很夠了............013
〈推薦序〉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015
彼得.戴曼迪斯香港講座專訪............017
作者的話............025
第一部 觀點............029
01 人類最大的挑戰............030
02 建立金字塔............042
03 見樹再見林............061
04 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