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得主黛博拉.布魯姆隨著紐約市第一批法醫的腳步揭開迷人的「爵士年代」(一九二○年代)中有關化學、偵查、毒藥和謀殺的故事。
在《落毒事件簿》中,榮獲普立茲獎的科普作家布魯姆分享了一個爵士時代的故事,內容引人入勝,涵蓋化學與推理,毒藥和謀殺。二十世紀初的紐約,毒藥是完美犯罪的簡單工具。在濫權與貪腐橫行的法醫處裡,科學無立足之地。不過,一九一八年查爾斯.諾里斯(Charles Norris)擔任法醫長以後,從此改變了毒藥界的運作。諾里斯偕同毒理學家亞歷山大.蓋特勒(Alexander Gettler),以開創性的科學偵查方法,顛覆了司法系統,確立了法醫科學。
諾里斯和蓋特勒發揮媲美玄奇疑案的驚人創意,循著證據線索,探訪紐約市內一家家瀰漫煙霧的時髦爵士俱樂部及非法釀酒廠。每樁案件都是新的致命挑戰,各個場景都令人震驚,例如全家離奇禿頭、玲玲馬戲團的知名藍人、骨頭稍碰即碎的工廠工人、賣毒派的餐館等等。
他們從表維醫院(Bellevue Hospital)的實驗室迅速發現,殺手不是唯一有害的威脅,現代生活創造出詭譎的環境,危險就潛伏在我們周遭的每個角落。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瀰漫街頭,嗎啡之類的強效化合物就蘊含在貨架的商品中,從農藥到化妝品裡幾乎都有。禁酒時期引發了非法釀酒業者和官方科學家之間的化學大戰,在紐約擁擠的地下酒吧裡,暢飲每杯雞尾酒,就像在玩俄羅斯輪盤賭局一樣,與玩命無異。諾里斯和蓋特勒聯手排除萬難,成為法醫界的先驅及司法守門人。《落毒事件簿》是結合真實犯罪、二十世紀歷史與科學驚悚的精彩作品,描述那段眾人遺忘但引人入勝的紐約過往。
本書特色
★曲折離奇的真實案例帶您進入毒藥與犯罪的世界 CSI迷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黛博拉.布魯姆 Deborah Blum
1976年美國喬治亞大學畢業,主修新聞寫作副修人類學和政治學,1982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寫作碩士。從1997年起擔任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系教授。她在2002年到2004年這段期間擔任美國全國科學作家協會會長,現任美國科學寫作促進委員會、世界科學記者聯盟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顧問。
1992年獲得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是有關靈長類實驗與倫理議題的報導,這稍後也成為她第一本書《猴子的戰爭》(The Monkey Wars)的主題,這本著作同時也獲得當年度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科學寫作獎。她的第二本書《性別的大腦差異》(Sex on the Brain)入選為1997年《紐約時報》優良書籍,她在2002年出版的《愛在暴力公園》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並且被《圖書館雜誌》、《發行者》週刊、《發現》雜誌譽為當年度最佳書籍。2006年出版的《追鬼人》則被《娛樂週刊》選為當年度夏季閱讀搶先報的前五十名熱門書籍。
布魯姆所撰寫的科學研究文章同時也散見於眾多報章雜誌,像是《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發現 》雜誌、《健康》、《今日心理學》、《滾石雜誌》、《瓊斯媽媽》(Mother Jones)、《優涅讀者》(Utne Reader)等。這些文章也替她贏得許多獎項,例如1995年她替《沙加緬度蜂報》(The Sacramento Bee)所撰寫的一系列文章獲專業記者協會頒發Sigma Delta Chi獎。中文版《追鬼人》於2007年8月由台灣商務出版。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布魯姆釀製了一道令人上癮又美味的好料,結合謀殺、法醫毒理學、二○年代的紐約市與毒藥生化學。我愛死這本書了,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瑪莉.羅曲(Mary Roach),《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和《不過是具屍體》(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的作者
★《落毒事件簿》揭露爵士時代一樁又一樁的精彩謀殺案,這些實例的曲折發展,比虛構的小說還要離奇。在這本精心撰寫、引人入勝的著作最後,布魯姆把你我都變成了法醫偵探,將永遠扭轉你對於科學威脅與拯救人命的威力所抱持的看法。
──馬修.珀爾(Matthew Pearl),《最後的狄更斯》(The Last Dickens)和《但丁俱樂部》(The Dante Club)的作者
★《落毒事件簿》是一本精彩絕倫的科普書,探討一些古怪人物周遭的歷史與科學。前一個場景可能讀起來像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所寫的法醫推理小說,下個場景又像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談神經科學的著作。從電影明星和貴族,到殺人的老祖母和膽大妄為的黑幫,從禁酒時期的酒精中毒,到放射線和汽車污染的危險,布魯姆透過這些公僕先鋒的實驗室,追蹤連串驚人聳動的悲劇。
──麥可.席姆斯(Michael Sims),《阿波羅之火》(Apollo's Fire)和《亞當的肚臍》(Adam's Navel)的作者
名人推薦:★布魯姆釀製了一道令人上癮又美味的好料,結合謀殺、法醫毒理學、二○年代的紐約市與毒藥生化學。我愛死這本書了,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瑪莉.羅曲(Mary Roach),《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和《不過是具屍體》(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的作者
★《落毒事件簿》揭露爵士時代一樁又一樁的精彩謀殺案,這些實例的曲折發展,比虛構的小說還要離奇。在這本精心撰寫、引人入勝的著作最後,布魯姆把你我都變成了法醫偵探,將永遠扭轉你對於...
章節試閱
一 氯仿(CHCl3),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五年那個彷彿遭到詛咒的冬天,冰風暴席捲了整個紐約市,傷寒帶原者偷溜了出去,曼哈頓的法醫常酩頂大醉地出現在犯罪現場。瘋狂小雜工就是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坦承他犯下了八起毒殺案。
起初,他的供詞聽起來只像當時紐約市盛行的普遍瘋狂現象,當時的紐約深陷在嚴冬中,大家舉步維艱,馬車搖晃地行駛在積雪的百老匯大道上,冰雪的重量壓迫著纜線,導致電車卡在布朗克斯區與康尼島之間動彈不得。路管單位的長官招募了一萬五千位「剷雪大軍」來剷除道路積雪。即使剷雪大軍努力地鏟雪除冰,雪花依舊不斷飄落,冰雨持續降下,在路上又鋪起一層溼滑的積雪。
在那個天候昏暗、冰天雪地的時節裡,政府當局急著想阻止突然爆發的傷寒傳染開來。紐約市最惡名昭彰的帶原者瑪莉.馬龍(Mary Mallon)違反療養院釋放她的條件,到當地醫院擔任廚師。在衛生當局設法逮捕到她、把她扭送隔離之前(她尖叫咒罵有關當局是在迫害她),她已導致二十五人感染,兩人喪命。
XXX
紐約市的法醫對該案的調查從頭到尾都毫無助益。
事實上,有人指控派翠克.瑞爾登(Patrick Riordan)醉醺醺地上班,他正忙著為自己編造巧妙的藉口。一位憤怒的目擊證人指出,瑞爾登帶著「呆滯的眼神和傻笑」,搖搖晃晃地走進命案現場,不屑地看著屍體。證人的指控發生在跨區捷運公司(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 Company)私營的第九高架鐵道發生意外之後。
那條擁擠的通勤路線在幾週前的十二月底發生了碰撞意外。報紙形容當時的場景有如煉獄——剎車失靈,列車先撞上當地人,之後又追撞在第八大道與一一六街車站等候的快車尾端,結果發生爆炸,竄出火苗,導致木造列車變成熊熊火海;火花四處飛濺,月臺跟著著火。乘客茫然失措,滿身鮮血地逃往街頭,從七十五英尺高的高架軌道跌落搖晃的樓梯,群眾在大火照亮的昏暗天色中群集在一起以接住掉落的乘客。兩名鐵路員工在事故中身亡,還有數十位鐵路員工和乘客因燒燙傷、割傷和休克送醫。
報紙也刊出當晚法醫出現時令人難忘的模樣。事故發生八小時後,就在時鐘的指針剛滑過凌晨兩點時,瑞爾登終於醉顛顛地走進安放死者遺體的警局。警員指出,當時有一名助理扶著他,由於他的個頭不小,連助理都被他壓得側著身子。瑞爾登低頭看著屍體,當警方告訴他死者是五十二歲的約瑟夫.柯林斯(Joseph Collins)和二十七歲的戈利布.明尼克(Gottlieb Minnick)時,他口齒不清地喝斥:「這兩個名字竟然可以在這種夜裡把我們都拖過來,實在沒道理。」以上敘述都是根據記者對當晚事故的報導,他們幫忙啟動了檢方對瑞爾登瀆職的正式調查。
一九一五年一月,就在這個法醫爛醉如泥、剷雪大軍在街頭奔波、傷寒在病房中肆虐的月分,一個聲稱自己是連環殺手的人走進了地方檢察官的辦公室,坦承自己犯下毒殺案的離奇過程。
XXX
弗雷德里克.摩斯(Frederic Mors)身材矮小,外型瘦弱,一臉不安。他有一雙藍色的小眼睛,頂著蓬鬆的深髮,鬍上卡著菸灰,菸不離手。他抽著埃及香菸,一邊述說自己的故事,一邊來回踱步。他從維也納移民到美國不久,英語不太靈光,說得很慢,所以警方找來口譯人員幫忙。警方最初偵訊他時,他說:「噢,我希望我的英語可以說得好一點。」不過,警方還是可以從他的供詞中拼湊出事情的全貌。
一九一四年年初,他從奧地利赴美,想在醫藥界工作。他在揚克斯市的德國安養院裡找到一份工作,擔任醫務雜工。那間安養院有兩百五十名孤兒以及一百位靠養老補助金生活的老人。摩斯在那裡工作的薪資微薄,月薪十八美元包吃住,不過他可以實際參與他喜歡的醫務工作。他說,院方很快就「把他當護士來用,因為主管發現他懂一些護理知識,比其他雜工受過更多的教育」。之後不久,院長又叫他負責另一項工作:幫忙「移除」一些病重又耗本的院友。
在偵訊室裡,摩斯聳聳肩,又點了另一支菸,繼續陳述。他發現院長是個專橫的惡霸,最好乖乖照他的要求辦事。不過,他也小心提到,這項任務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困擾:「那其實是在做善事,那些病人都痛苦不堪,生不如死,他們的日子本來就所剩不多了。況且,他們的身體或精神狀況對自己或別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對摩斯而言,唯一的挑戰在於如何執行這項任務。他研究了各種可能後,覺得下毒是最明顯的解答。在這個專收孱弱老人的地方,很容易把下毒偽裝成他們是自然病逝。
這個安養院的護理站裡有一整櫃的毒物,由一位孤兒負責看管以換取生活費。那裡的瓶瓶罐罐裡有鉛糖(治皮膚紅疹的銀色晶體);可待因、嗎啡和粉狀鴉片之類的止痛藥;阿托品(顛茄科植物的萃取物,用來加快緩慢的心跳);芳香的氯仿(麻醉用);白色的粉狀砷(治療梅毒、牛皮癬等多種疾病);番木虌鹼(能量補給);汞(治療感染)。唯一的問題是,哪種藥劑最適合用來達成任務。
摩斯首先嘗試砷,但是他挑來實驗的老人並未順利過世,而是病得很重,接著身體逐漸癱瘓,拖了好一陣子才死。最後的情況很淒慘,摩斯反而需要持續看護那位老人,把自己累得要命。他說,那對病患和他來說都是一場惡夢。後來那老人終於過世後(他已經忘了老人的名字),他們將他埋葬,大大鬆了一口氣。
於是,他又回到藥品護理站,或許是空氣中瀰漫的化學香氣讓他決定採用那誘人的東西。他對著偵訊的警方露出微笑,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對下一個選擇如此滿意:「把氯仿用在老人身上,就像哄小孩入睡一樣。」
一 氯仿(CHCl3),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五年那個彷彿遭到詛咒的冬天,冰風暴席捲了整個紐約市,傷寒帶原者偷溜了出去,曼哈頓的法醫常酩頂大醉地出現在犯罪現場。瘋狂小雜工就是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坦承他犯下了八起毒殺案。
起初,他的供詞聽起來只像當時紐約市盛行的普遍瘋狂現象,當時的紐約深陷在嚴冬中,大家舉步維艱,馬車搖晃地行駛在積雪的百老匯大道上,冰雪的重量壓迫著纜線,導致電車卡在布朗克斯區與康尼島之間動彈不得。路管單位的長官招募了一萬五千位「剷雪大軍」來剷除道路積雪。即使剷雪大軍努力地鏟雪除冰,雪花依舊不...
目錄
序言:毒藥圈
一:氯仿
二:木精
三:氰化物
四:砷
五:汞
六:一氧化碳(第一單元)
七:甲醇
八:鐳
九:乙醇
十:一氧化碳(第二單元)
十一:鉈
後記
作者手記
謝辭
參考書目
序言:毒藥圈
一:氯仿
二:木精
三:氰化物
四:砷
五:汞
六:一氧化碳(第一單元)
七:甲醇
八:鐳
九:乙醇
十:一氧化碳(第二單元)
十一:鉈
後記
作者手記
謝辭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