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比你想的還強大,萬事問社群就對了!
怎麼問?怎麼經營?如何共享智慧?就是本書要教你的一門藝術!
「現在社群網站幾乎是用來分享生活點滴,但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社群網站會幫助你回答與解決複雜問題。」
──2014年臉書成立十週年,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光靠智慧共享的力量,竟然可以辦到──
.一位媽媽的4歲兒子病得很重,連醫生也束手無策,她靠臉書救了兒子一命。
.一名體重高達151公斤的男子,靠社群人脈在一年內減重超過50公斤。
.本書作者帶了一頭牛上TED演講,請觀眾猜牛的體重,結果幾乎精準命中。
.牛津大學證實,眾多網民編輯的維基百科比專家編撰的大英百科還要準確。
.鵝卵石科技公司投資智慧手錶,原本只要募資10萬美元,但短短2小時就達成目標,40天後募得1026萬美元。
微軟前營銷副總李爾.羅瑞夫(Lior Zoref)指出,只要你懂得運用智慧共享的威力,
就能靠群眾智慧,做出最佳決策,成為你的──
◎人力銀行:建立專業形象,還能打聽薪資行情、面試狀況,轉行沒問題
◎理財專員:幫你聰明花錢,面對財務抉擇。沒錢完成夢想嗎?向群眾募資吧!
◎愛情顧問:群眾就是你的媒人,幫你找到理想對象,甚至解決愛情難題
◎教養專家:打造全球大家庭,父母的數位後盾,遇到育兒教養問題也難不倒
◎群眾醫師:彌補醫師的不足,提升用藥、診斷和科學,照顧你的健康
◎夢想教練:向群眾分享你的夢想,讓他們成為你的推力,助你克服困難
羅瑞夫善用他在微軟14年的經驗,加上自己對智慧共享的研究與實驗,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經營社群人脈、問對問題、充分善用互聯網的潛力,
他還提醒,智慧共享失靈的時間與原因,雖然社群人脈能幫你,也能毀掉你。
寶僑、波音公司、NASA…..已經運用智慧共享創新、解決問題,
現在,只要你擁有臉書、LINE、LinkedIn、Twitter、Google+……的帳號,
你也能打造無所不能的智慧共享,解決萬事!
本書能讓你學到──
.建立智慧共享,至少需要幾個朋友?
.如何與群眾確實建立關係?
.要怎麼分享,才能和社群真正有互動?
.哪些平臺是智慧共享的法寶?
.各種平臺的優缺點。
.經營社群人脈最容易犯的錯誤。
.該怎麼向群眾問問題?
.向群眾提問時,哪些錯誤最好不要犯?
.智慧共享什麼時候會失靈?失靈時,該怎麼辦?
.如何公開找理想對象?
.如何解決愛情、婚姻、財務、育兒、教養、健康等難題?
.靠社群人脈如何實現夢想,甚至進化夢想?
活在智慧共享時代,只要懂得運用社群人脈,
你就能掌握更多機會,創造無限可能!
作者簡介:
李爾.羅瑞夫(Lior Zoref)
群眾智慧研究者、國際演講家與顧問,曾在微軟任職達14年,最後的職位為消費者暨線上服務行銷部副總監。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
喜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文學與人生。
譯有:《什麼都能賣出好價錢》、《我,跟自己拚了!2 挑戰地獄週,證明我可以!》、《贏在好習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李全興|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數位營運總監
林祖儀|割闌尾計畫募資共同發起人
徐 震|嘖嘖共同創辦人
陳小剛|太陽花攝影集募資發起人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葉俊麟|justfont 創辦人暨金萱字型募資發起人
賴柏志|Allrover創辦人之一/八輪滑板設計師
鄭緯筌|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龔建嘉|鮮乳坊創辦人暨募資發起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網路已經成為人類的神經系統,連結我們的集體智能、知識與欲望。李爾.羅瑞夫在這本書裡深入剖析群眾智慧的本質,說明我們做各種人生決策的方式如何因此改變。」——X獎項基金會主席暨執行長、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暨主席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
「李爾.羅瑞夫是夢想家兼激勵家,找出連結眾人的方法,替世界帶來可貴的改變。本書非常值得一讀,閱讀本書會是你做過最棒的決定!」——網路公司Vonage 共同創辦人、《美國商業週刊》科技類顧問 傑夫.帕爾弗(Jeff Pulver)
「本書簡明易讀,引人入勝,充分證明群眾智慧能真正改善並保障你的人生,絕對值得花時間品讀。」——《堅定經理人的無《敵力量》(Bury My Heart at Conference Room B)作者 史坦.史利普(Stan Slap)
「釋放創意的絕佳方式就是善用連結的力量,而本書提供許多實用工具助你釋放群眾的創意智慧。」——《工作潛能大釋放》(Die Empty)作者 塔德.亨利(Todd Henry)
名人推薦:【強力推薦】
李全興|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數位營運總監
林祖儀|割闌尾計畫募資共同發起人
徐 震|嘖嘖共同創辦人
陳小剛|太陽花攝影集募資發起人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葉俊麟|justfont 創辦人暨金萱字型募資發起人
賴柏志|Allrover創辦人之一/八輪滑板設計師
鄭緯筌|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龔建嘉|鮮乳坊創辦人暨募資發起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網路已經成為人類的神經系統,連結我們的集體智能、知識與欲望。李爾.羅瑞夫在這本書裡深入剖析群眾智慧的本質,說明我們做各種人生決策的方...
章節試閱
如何找出群眾,建立智慧共享?
那是我在微軟的最後一天。經過十四年的美好時光,我即將卸下行銷副總監的職務,開始攻讀博士。我內心很驚惶。人資部門在你「離職」時會叫你填寫許多表格,包括可怕的「物品歸還表」,上面洋洋灑灑列出必須交還給公司的各類東西,包括筆電、桌機、手機、手機晶片卡、辦公室鑰匙與公司配車。我交還完公司配車以後,才沉痛領悟到我沒把這最後一天規劃清楚——我發現我沒辦法回家了。
我每交還一樣東西,更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我不是靠微軟的這些東西來定義自己,但它們許多年來是我職業身分的一部分。在職場上,我愈來愈以「微軟的李爾」著稱,現在我再度變回只是「李爾」。我想著這份失落感。當我交出代表專業身分的東西,我還是個專業人士嗎?我先後交出我的筆電、我的手機、我的辦公室鑰匙,還有我的公司配車,變得有些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沒錯,找工作很難,但揮別工作更難。每一樣必須歸還的「財物」,原本都帶有讓我安心的作用。我最後一次踏入電梯,感到一無所有,滿心混亂。我剛交出整個職業生涯了?交出我的未來了?交出我的專業了?
我按下一樓的按鈕,感覺一顆心連同電梯往下沉。我還剩下任何屬於我的專業嗎?我回想那張物品歸還表,感覺似乎遺漏某個重要東西、某個關鍵東西。這時我才明白,那份表格沒有叫我交還臉書上的朋友、推特上的追隨者,或者LinkedIn(最大的專業人才社交網站,中文名為領英)上的人脈。我沒有把一切交還給微軟。我最重要的專業資產並不屬於任何公司,而是屬於我自己。
我仍有人際網路。
我仍有我的「群眾」。
建立智慧共享,需要多少朋友?
如今我們能以嶄新方法變得聰明,從中獲得智慧。哈佛大學教授尤查.班克勒(Yochai Benkler)在《網路財富》(The Wealth of Networks)一書中把這稱為「社群生產」(social production),也就是網路社會的一種創新生產模式。根據他的理論,連繫在一起的群眾能以全新方式產生價值,社會不再只能仰賴工業生產或組織生產。由此衍伸,智慧共享可謂社群網站時代的智能生產模式。班克勒認為社群生產不只是一股潮流,更是最關鍵的經濟與文化變革,將讓社會改頭換面。藉由智慧共享來集思廣益,我們能做出更聰明完善的好決定。無論在任何地方,成功不只來自與人競爭,也來自能否集思廣益,有些人甚至認為集思廣益更為重要。然而要善用一己群眾的智慧,首先得建立群眾。
如果你有用臉書,你臉書上的「群眾」有多少呢?看一下朋友名單,你是有三個朋友還是三千個朋友?為了善用群眾智慧,你至少需要二百五十個朋友。為什麼是這個數目?二○一○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克里斯汀.華格納(Christian Wagner)與湯姆.費納蒙(Tom Vinaimont)發表共同研究成果,他們試圖從科學角度(而非空泛觀察)證實:群眾比專家更能做出準確的猜測或預估。他們發現,單一一位專家能勝過幾位非專家,但輸給一大群非專家。他們找來兩組受試者,一組有三十名成員,一組有九百九十九名成員,「兩組人員跟預估準確度勝過一般人達十倍的專家較量,模擬測驗結果發現,三十人那組贏得三八%的競賽,九百九十九人那組贏得八九%的競賽。」三十人那組在猜測容器內糖果數目的競賽表現得相當出色。
現在我手上有「三十」這個數字,再來要怎麼推導出二百五十個朋友是善用群眾智慧的下限人數呢?臉書研究指出,每則動態更新平均會讓一二%的朋友或追蹤者看到。如果你想善用群眾智慧,你至少需要三十名群眾(九百九十九名當然更好),所以需要二百五十個朋友(二百五十乘以一二%等於三十)。這不是精確計算結果,不過是我個人發現(而且經由研究證實)的下限人數。除了總人數以外,實際互動的人數也很重要。不是每個人都有問必答。如果你的問題乏味無趣,或者顯得另有所圖,無論朋友總數再多,也只是中看不中用。我們會在本書第二部「智慧共享的藝術」討論這一點,至於現在你該知道的是,即使你有三千個朋友,如果雙方沒有互動,你也不算具備能共享智慧的社群人脈。
首先,基本原則是至少要有二百五十個朋友。如果數目不到,趕快多傳送交友邀請吧。臉書會根據共同好友、居住地點、所上學校與工作地方等資訊,列出你可能認識的朋友,你可以趕快查看臉書的建議名單,或者也可以自己搜尋朋友。加入朋友,就是在替智慧共享打下良好基礎。切記,為求善用群眾智慧,你的群眾既要人數眾多,也要背景各異(不同年齡、性別、居住地點等)。只要達成這兩個條件,你就有辦法靠群眾智慧解決難題,做出好決定,甚至實現夢想。
臉書有個好處,那就是你始終能選擇向你的群眾提問。儘管不是每個臉友(臉書上的朋友)都跟你熟識,但他們至少能各抒己見,而且通常對你尚稱了解,有辦法幫助你妥善思考與做出決定。
臉書的一個潛在缺點在於並非匿名。如果主管有在臉書上加你為朋友,你也許不適合在臉書說你一直討厭目前的工作,很想設法跳槽。當你不希望事情讓好友、家人或同事知道,其他匿名網站就派上用場,我們會在後面章節詳加探討,但其中一個網站值得現在提起: Quora。Quora(www.quora.com)是首屈一指的線上問答平臺,每個月超過一百五十萬名用戶在上頭提問,涵蓋四十萬多個主題,大家熱中於提問與回答,回答者不見得是專家,但通常確實自認能貢獻一己之智。你能選擇用匿名或真名提問,把問題歸為特定主題,追蹤這些主題的用戶能看到問題並提供解答。跟臉書一樣,用戶能彼此「追蹤」。
想知道你這年紀該如何加入馬戲團嗎? Quora 會提供答案,而身邊的人(尤其是主管或伴侶)完全不知道你問過這種問題。
薪資行情、面試狀況都能先打聽
求職與面試的一大難題關乎薪水。你也許曾在面試時被問到:「你想要多少薪水?」這問題讓人備感壓力。搞不好我薪水開太高,他們決定不錄取我?搞不好我薪水開太低,他們決定不錄取我?搞不好他們決定錄取我,但我原本能領到更高的薪水?
以前薪水堪稱公司內部的高度機密,但現在已非如此。Glassdoor 網站(www.glassdoor.com)提供你一窺各個行業或企業的內部祕辛,了解為特定企業或執行長工作的酸甜苦辣,明白薪資的實際高低。
網友在Glassdoor 網站分享在各間公司工作的心得。你不必死守官方宣傳話語,而是從群眾身上獲得第一手的真實情報,就像正好有朋友在你心儀的公司工作,他把在茶水間會講的八卦一五一十說給你聽。Glassdoor 之於求職者,正如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Advisor 之於旅行者。每位面試人員大概都會跟你說:「我們的員工都很熱愛公司」,但Glassdoor 這類網站把真相向你揭露。比方說,Glassdoor 的資料中指出,以五分制而言,臉書員工對公司文化的滿意度為四.五分,Google 員工為四.二分,蘋果員工為三.九分,微軟員工為三.六分。
求職過程最讓人焦慮的是面試。Glassdoor 的網友不只能助你減輕焦慮,還分享他們在各公司面試時遇到的提問。想知道蘋果公司的面試內容嗎?好奇美國運通的徵人程序嗎?你要去Google 面試,但用Google 搜尋不出半點實用建議嗎?儘管各大企業不見得樂意,Glassdoor 都讓它們變得更加透明公開,求職者得以省下許多胡思亂想與輾轉難眠的時間,轉換工作更為容易。
防止信用卡被盜刷
為求妥善遵守規則一,我們不僅要留意該怎麼花錢才划算,還要避免像全美國每年約一千五百萬個受害者那樣信用卡遭盜刷。現在我們來看智慧共享如何在此派上用場。
蘇珊娜.布倫納(Suzanne Brenner)正準備從紐約前往聖路易,卻赫然發現一件糟糕的事情——她的現金卡疑似遭到盜刷。三筆各二十九.九九美元的不明刷卡紀錄,金額不算很大,她努力回想自己是否有刷卡,但毫無印象,連忙打給銀行詢問刷卡內容。銀行無法回答,最後把她轉到防詐騙部門,但那邊依然說不出來這三筆消費為何會核准,也不知道交易內容,只能立刻替她把現金卡停掉。她連忙找另一張卡來應付這趟遠行。
這不是布倫納第一次遭遇盜刷。前一年,她的現金卡幾乎前前後後被盜刷將近三十五次,由於每次才九.九九美元以下,金額不大,她也就不放在心上,以為只是自己隨手刷卡卻忘記而已,例如:在哪裡順手買了貝果或咖啡,還是訂閱了哪個網站,結果她任由現金卡遭盜刷將近八個月,才終於察覺有異並停掉卡片。
從聖路易回來以後,她跟一位以前的同事聊起,還抱怨一路上沒現金卡有多麻煩,他聽完後建議她用BillGuard(www.billguard.com)這個創新外包服務。這個服務會自動偵測盜刷跡象並加以提醒(例如:免費試用變成付費訂閱,或者某家線上公司「意外」對同一筆交易重複扣款)。這些統稱為「灰色扣款」(gray charge),在美國每年金額幾乎高達一百四十億美元。
如今大家逐漸能靠智慧共享互助合作。BillGuard 公司蒐集大量盜刷受害者的資料,藉此立刻提醒其他可能的受害者。這類資料就在那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受害民眾把盜刷問題回報給銀行或信用卡公司,隔天又有成千上萬個民眾可能遭盜刷相同款項,如果沒有智慧共享的協助,他們也許在一個月或更久以後才發覺被盜刷,但有了智慧共享的協助,大家能立刻共享群眾智慧,省下時間與金錢,少傷許多腦筋。
智慧共享能讓信用卡盜刷事件絕跡嗎?沒辦法,但仍頗有幫助。太常出現盜刷的公司將無法再做生意,執法單位能靠群眾的大數據逮捕不良分子或遏止未來犯罪。智慧共享讓數百萬名盜刷受害者站在一起,共享群眾智慧,團結一致,互助合作。
布倫納加入BillGuard 之後,立刻收到新卡疑遭盜刷的警告郵件。她不必再花好幾個月才搞懂狀況,不必花一大堆精力打電話跟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囉嗦半天,而是能立刻採取行動。這就是絕佳的智慧共享:集結群眾智慧與經驗,幫你保護好荷包。
巴菲特會很滿意。
人人是媒人
數世紀以來,大家把撮合姻緣的神聖工作外包給神職人員或其他專人(在部落或古老文化是這樣),撮合的依據也許是各自有養幾頭牛。如今事情稍微變得更複雜。近年配對網站靠演算法撮合用戶,而且大受歡迎,我想也不是什麼新聞了。二○一三年,皮尤民調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指出,五九%的美國網友認為網路是找對象的好途徑,但五四%的網友也認為大家「沒有靠線上個人檔案好好呈現自己」。
在社群網站上,我們有朋友,也有朋友的朋友,人人可以替朋友找對象,也可以靠朋友找對象。現在回頭想一下格蘭諾維特教授那篇<弱連結的力量>,如果弱連結更有助於找到工作,是否也更有助於找到對象?由於強連結對象跟我們認識差不多的人,靠他們找到新對象的機率較低,弱連結對象則能帶領我們認識全新的一群人,獲得約會的新機會。
不過為什麼別人發文說想找對象時,我們許多人會踴躍幫忙?為什麼我們想撮合別人?畢竟我們又沒收費啊。原因在於,根據杜克大學與哈佛商學院的一項合作研究,成功撮合他人能帶來愉悅感受,屬於利他行為。找到對象,會很開心;幫別人找到對象,同樣開心。
蘿特.法蘭珂(Reut Frenkel)聰明美麗,卻老是單身。她用線上配對網站想找到白馬王子,結果只找到一堆青蛙,好幾次的約會對象害她大失所望,跟網路上的形象相差十萬八千里,最後她決定改靠臉書找對象。經過多次掙扎以後,她鼓起勇氣寫說:
認識我的人大概能了解對我來說發這則動態並不容易,但我還是要面對問題,好好走出去。這三十二年以來,我很幸運,有很好的家人,有許多要好的朋友,我熱愛工作,熱愛生命中的每一天,然而我還沒找到生命中的那個人,那個在八十歲時跟我一起笑看這則動態的人。
所以我希望你們怎麼幫我呢?
也許你認識那個人卻忘記介紹給我,或者也許那個人正在某處尋找我,很想看到這則動態。你可以幫忙分享出去,而且你知道怎麼找到我。
告訴他說,我在等他。
高達八千人分享這則動態,數百個男性跟法蘭珂聯絡,她開始跟許多不錯的對象約會,效果好過配對網站。她的社群人脈聽見她的請求,出面協助她追尋愛情。
她鼓起很多勇氣才發出這則動態,也花很多時間主動約會,這都多虧社群人脈(八千則分享可以帶來多少對象啊)。社群人脈顯著增加她找到對象的機率,跟我上廣播節目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使你的人脈不廣,只要真心誠意並且展現脆弱面,觸及人心,別人會有所回應,紛紛分享轉發。法蘭珂的這則動態遠遠超乎個人交友圈,也許能讓那個在八十歲時跟她一起微笑回顧的人看到。如今法蘭珂靠社群人脈已經找到對象,只是她說目前要認定對方是此生摯愛尚嫌太早,但她頗有信心,而且不後悔當初願意信任群眾。
如何找出群眾,建立智慧共享?
那是我在微軟的最後一天。經過十四年的美好時光,我即將卸下行銷副總監的職務,開始攻讀博士。我內心很驚惶。人資部門在你「離職」時會叫你填寫許多表格,包括可怕的「物品歸還表」,上面洋洋灑灑列出必須交還給公司的各類東西,包括筆電、桌機、手機、手機晶片卡、辦公室鑰匙與公司配車。我交還完公司配車以後,才沉痛領悟到我沒把這最後一天規劃清楚——我發現我沒辦法回家了。
我每交還一樣東西,更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我不是靠微軟的這些東西來定義自己,但它們許多年來是我職業身分的一部分。在...
推薦序
【推薦序】 社群就像白洞,無止境創造新事物與價值
──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數位營運總監 李全興
在科幻電影裡,曾經看到過一種「物質生成場」的概念,或者可以稱為「白洞」,也就是「黑洞」的相反。「黑洞」是會無止境地把物質,甚至是「光線」吸入,而「白洞」則像是「黑洞」的另一端,可以無止境地產出物質。雖然真實世界裡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但在數位的世界裡,「物質生成場」已經藉由「使用者創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興起,內容與資訊的提供者不再集中於少數媒體,而是變得無所不在。應該可以這麼說,只要你想得到的資訊,透過搜尋引擎和社交分享,都可以源源不絕地湧出來,甚至遠超乎你的需要。
本書全面解讀了社群時代如何集群眾之力解決各種問題,創造不同的新事物與價值的現象與做法。
如果你以為只在名人或少數意見領袖才擁有這種力量,那你就錯了,其實你我都可以辦到。本書作者曾擔任微軟顧客與網上服務營銷副總裁超過十四年。在他離開微軟之後,思考他的下一步時,意外地從社群獲得許多有用的意見與協助,進而讓他開始研究與歸納如何經營個人社群關係,以及善用社群相互協助之特性與力量的種種方法。透過社群人脈的協助,讓他成功登上TED的演說臺(網友們還建議他要帶頭牛上臺,而這竟然也真的發生了),也為他的第二段生涯開啟了新的契機。
不管你是需要想法、需要意見、需要經驗與知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甚至是需要資金,都有可能從社群的凝聚與互動、擴散中獲得助力,如同二○一四年國際瘋傳的公益活動「冰桶挑戰」為漸凍人症患者在一個多月募集到八千多萬美元的基金,或是臺灣自創字體「金萱體」透過群眾募資所獲得的資金支持,這些案例只是社群力量眾多案例的一角,本書除了各式各樣的例子,也透過有層次與主題分明的方式,讓你可以領會與掌握社群帶來共享、共有的新思維與力量,在此誠意推薦。
【推薦序】 在社群上如何做人?看本書就對了!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我有個認識很久的朋友叫做鄭國威。我相信很多讀者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他所共同創立的「泛科學」網站現在已經是台灣最大的科普網站社群。他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他們剛開始弄泛科學的時候很多東西都不知道該怎麼弄,但就跟三國演義中孫策臨終之前交代孫權的那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他們「基本上是『萬事問社群』,什麼事情不知道該怎麼做,問社群。」
他的這段話大概可以做為《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這本書的註腳。
本書講的就是一個本來有穩定工作的人(作者本人),如何透過他所長時間經營的社群,解決了很多他生活上的問題(身體有莫名的毛病卻檢查不出來、交還公司配車之後新車該買哪一台),甚至到完成他的幾個夢想(成為TED講者、寫書)。
作者是一個有點年紀的數位移民(他一九七○年生),而書中最重要的想法對於新一代的數位原住民應該完全不陌生,也就是網路社群經營的重要性和好處。
但是即便對於七年級生(或九○後)來說在臉書或是現在的Instagram上經營社群跟朋友聊天,甚至跟陌生臉友互動是如此自在的事情,好好經營社群,讓網友成為你的「群眾軍師」、「群眾醫師」、「群眾教練」依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經營一個大家願意彼此支援並互相關心的網路社群,就跟打造一個實體社群或互助會一樣,是需要方法、心力和感情的。
這無關乎技術,而比較關於人心,是分享一種心態。某種程度來說,這其實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人」的書。
你該如何才能建構你自己的「群眾大腦」?如何對你的社群發問才能獲得真正有幫助的答案?如何跟你的社群互動才不會你的網友覺得你在利用他們?如何放開心胸暴露自己害怕、軟弱的一面以便獲得社群最真誠的幫助?
本書就是在分享這件事情,分享羅瑞夫在社群中學到的事情,也期待更多人能夠打造自己的社群,讓未來全世界的智慧,都可以串連在一起,做出更棒的更有智慧的決定。
【推薦序】 活在社群意識高漲的年代,你得善用群眾力量來圓夢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鄭緯筌
http://tesa.today
http://vistaschool.today
聽到三采文化即將出版由微軟公司前行銷副總李爾.羅瑞夫(Lior Zoref)所撰寫的新書《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感到非常高興。
我知道李爾.羅瑞夫已經有一段時日,過去也常看他的個人網站(http://mindsharing.info/)。我是從TED的演講得知這位長期在數位策略暨行銷領域耕耘的專家,當時看到他的演說感到非常震撼,因為這位仁兄不按牌理出牌,居然牽了一頭活生生的公牛登上講臺,這可是TED大會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上網做了一番功課之後,我才知道李爾.羅瑞夫身為一名國際演說家,長期以來便嚮往有一天能夠登上TED大會的講臺,但當他爭取到這個機會的時候,卻又苦惱於不知該發表什麼主題的演說?於是,他就在臉書上頭發問,直到有個青少年回答:「你何不帶頭牛上去?讓大家猜猜牠有多重?」
當天觀眾都被他的演講所激勵了,也紛紛猜測那頭公牛的重量,最少的數字是一百四十公斤,最重的則超過三千三百六十公斤,平均下來則是八百一十三公斤。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頭公牛的重量是八百一十五公斤,竟然和大家所猜測的答案只差了兩公斤!
嗯,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奇妙點子,讓李爾.羅瑞夫的演說大為成功,也讓他聲名大噪,從此更大力對外推展「智慧共享」的觀念。他更有一句名言:「英雄固然所見略同,但聰明的頭腦卻得以共同思考。」
李爾.羅瑞夫不只是主張運用「智慧共享」來找到會談的點子,更在本書中舉了許多諸如求診、戀愛的案例,也剖析了網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新商業模式,以多元的管道來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共享智慧。
李爾.羅瑞夫還提到善用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的力量,好比他認為我們每個人至少應該在臉書上結交兩百五十位朋友,以便在社群之中可以得到足夠的回應,並具此產生群眾智慧,讓我們得以變得更聰慧,並能做出快速、有智慧且客觀的決定。
整體而言,《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在這個社群意識高漲的年代,身為廣大社群之中的一分子,我們也該懂得善用群眾力量來圓夢!
【推薦序】 群眾智慧,幫你借力使力,成為高效率的決策工具
──Allrover創辦人之一/八輪滑板設計師 賴柏志
我人生第一次真正體驗到群眾智慧的力量是在二○一二年,我很榮幸在某個機緣下參加了一家日本跨國企業所舉辦的全球水資源研討會,其中有個章程是讓在座的三十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數學家,共三十位專家一起組隊參加工作營,這些與會者都是世界各地年約二十到三十歲充滿創意的佼佼者,不乏來自牛津與劍橋等高材生。這些自動自發的高材生們,在這為其五天密集的工作營展現了腦力激盪、辯論、創意發想的極致,調查與發想出來的結果絕對不輸給一個企業部門花費一年所產出的結果(這也是該日本企業每年都承辦該活動的原因)。
後來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座每個個體的知識、經驗、背景都有很大的差異,最初發想之時簡直就像是在亞馬遜叢林裡看到的基因庫,有著令人驚奇的多樣性。但隨著題目逐漸明朗、限制也越來越多的時候,最後的結果竟然逐漸導向一致性,從豐富狂野的亞馬遜叢林變成單調的極地生態圈。這樣的結果讓我第一次了解,在群體之中,原來世界上被稱為天才的人們跟普通人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巨大。因為發現了這一點,我們這一組並沒有從最基礎的腦力激盪開始著手,反而是利用了群眾的結論做「再腦力激盪」,也因為我們提早發現了這個方法讓我們的組在最終的比賽中勝出。
很多好點子就像嬌弱的蘭花,會因為很小的困難而告終,群眾智慧像是一個肥料,他與生長激素一樣幫助我們減少障礙,跳過知識與人際關係交換速度較慢的世代所面臨的資訊交換障壁。但並不代表我們只需要利用群眾智慧就可以得到「正確解答」,也不是說群眾智慧可以取代個人的知識、經驗、個人意識或想像力,只是如果沒有借由群眾的智慧,一直以來很多有形無形的障礙會讓點子這朵蘭花在發芽之前就會告終。
我所參與的群眾募資本身也像是一個微型的商業模型。在古老的時代裡,想要做生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只有國家支持,後來誕生了家族企業、銀行借款、投資人和各種新的方式。群眾募資誕生於二○○四年,算是相對比較年輕的商業模型,向「群眾」來取得「資金」而不再(或有限度地)透過家族企業、銀行或投資人來證明自己的商業計畫可行性。因為有了這樣的模型,讓更多有美好想法的點子可以存在世界上,除了提供更精於市場專家的意見外,更透過最終端的消費者直接金錢的回饋。
誠如此書所說的,群眾智慧它並不是取代個人意見的一言堂、也不是推向羊群效應的盲從。群眾智慧是一種借力使力的概念,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決策工具,大多數的智慧會組成一個超過個體的智慧,如果妥善地使用這種「肥料與生長激素」可以提高知識使用上的妥善度,幫助人類更聰明地解決問題。
【推薦序】 一個動作、一個按鍵、一個回覆,擴大你的人脈
──鮮乳坊創辦人暨募資發起人 龔建嘉
二○一四年,臺灣發起了幾場改變社會氛圍的群眾運動,很短的時間內聚集了巨大的力量。而最近幾年很夯的「群眾募資」,是運用眾人的力量來支持一個理念或一個產品。這兩件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共同參與」已經成為一個趨勢,人與人的互動越來越緊密,社群縮短了人與人對話的距離,也降低了對於「參與」的門檻。
如何有效率且有計畫地運用身邊信任的人脈,來協助做人生中的各項決定,這絕對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想法。就像許多平價個人電腦的串聯,可以成為一臺驚人的超級電腦。本書就是有系統且清楚地教你運用你現有的人脈資源,並教你如何將這些人脈最大化,為你的人生提供重要的幫助。
我曾經在FlyingV平臺上發起群眾募資「自己的牛奶自己救」,集合了眾人的力量而開始了改變乳品產業的路,我知道沒有群眾的支持,絕對不可能跨過一開始的巨大門檻,也因為這個故事,讓我成功的站上了TED的舞臺與大家分享,但一直到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過程當中的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以前,溝通成本過高,光要把一件事情和一位朋友講清楚,就要花費巨大的時間成本。現在,只要一個動作、一個按鍵、一個回覆,就可以參與。「做決定」往往是最困難的,從你的信任圈或好友圈來出發,給予有幫助的建議,結果往往會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我推薦大家在這本書當中學習叫別人和我們一起想主意!
【推薦序】 社群就像白洞,無止境創造新事物與價值
──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數位營運總監 李全興
在科幻電影裡,曾經看到過一種「物質生成場」的概念,或者可以稱為「白洞」,也就是「黑洞」的相反。「黑洞」是會無止境地把物質,甚至是「光線」吸入,而「白洞」則像是「黑洞」的另一端,可以無止境地產出物質。雖然真實世界裡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但在數位的世界裡,「物質生成場」已經藉由「使用者創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興起,內容與資訊的提供者不再集中於少數媒體,而是變得無所不在。應該可以這麼說,只要你想...
作者序
前言 智慧共享,讓社群人脈成為你的貴人
「現在社群網站幾乎是用來分享生活點滴,但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社群網站會幫助你回答與解決複雜問題。」
——二○一四年二月四日臉書成立十週年,臉書創辦人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狄波拉的兒子李歐發燒跟起疹子,但她不太著急,反正四歲小朋友會生病在所難免,發燒也是家常便飯。那天是星期天,更是母親節,狄波拉完全不想待在候診室,但還是盡責地帶他去看小兒科。
狄波拉在候診室更新臉書動態:「一大早到小兒科報到,真是好一個母親節啊!」醫生診斷後認為是鏈球菌感染,開抗生素給李歐。狄波拉再次更新臉書動態:「還好啦,鏈球菌感染而已。」
幾天後,李歐病情加劇,抗生素不太管用。在他們等待喉部菌種的檢驗報告之際,狄波拉拍下李歐躺在檢查臺上的可憐模樣,發布在塗鴉牆上,再次更新臉書動態:「小寶貝病得更嚴重了,眼睛很腫,體溫很高,盤尼西林沒有用,可能是得到猩紅熱,也可能是玫瑰疹,也可能是……????唉!」
許多人紛紛加油打氣,祝李歐早日康復。隔天她再發了一張李歐的照片,是在家裡拍的,他旁邊擺著心愛的小熊玩偶,她的動態寫說:「更腫了,尤其是眼睛跟下巴那邊,體溫也還是超高,可憐的小寶貝。」
有些人說他可能是過敏,有些人說絕對是猩紅熱,有些人則叫她不要擔心,希望檢查結果趕快出來。大家都盡量給予支持,許多人自己也是為人父母,知道小孩生病卻愛莫能助的感覺有多可怕。
狄波拉發表最後一次貼文過後沒多久,一位在臉書上追蹤她的朋友打電話給她,這個叫做史蒂芬妮的網友不是醫生,只是個媽媽,她跟狄波拉分享說她兒子以前有過相同症狀,最後因為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住院,而川崎症是一種容易致命的罕見疾病。史蒂芬妮大力勸她說:「你們趕快去醫院,拖愈久愈糟糕。」
狄波拉發現臉書上收到很多私訊,另外兩個網友是小兒科醫師,也提起川崎症,叫她趕快帶李歐去醫院。
一個小時出頭以內,三個不同的人認為李歐有可能罹患這種容易致命的罕見疾病。當時還沒有「智慧共享」(Mindsharing)這個名詞,但狄波拉已經在運用她的線上人脈,善用她的社群網站,結果救了李歐一命。她在一篇網誌說:「當初我有刻意想在臉書上問到答案嗎?並沒有。但潛意識裡,我一定想過也許臉書上的幾百個『朋友』當中臥虎藏龍,會有人知道這個侵襲我孩子的怪病是什麼。」
狄波拉跟他們確認過後,連忙帶李歐就醫,把川崎症的事情告訴小兒科醫師。
醫師怎麼回答呢?他說:「臉書太讚啦!」狄波拉知道她靠發文跟貼照片,促成集思廣益,結果救了她兒子一命。
靠群眾智慧,做出更佳決策
當我們面臨職涯、財務、健康、人際關係、子女教養等課題,總想盡量做出最佳決策。如果我們做每個重要決定時,能獲得世上最聰明的人提供一臂之力,該有多好?這乍聽是天方夜譚,但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辦法集結幾百個人的智慧,甚至幾千個人的智慧,而且「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大家集思廣益後比得上任何專業顧問。
做正確決策很難。每當面臨重大關頭,我們很容易受情緒左右,無法做出理性客觀的選擇。任何情緒都會影響決策,即使引起情緒的事件已經過去許久也往往如此。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哈斯商學院行為經濟學家愛德華多.安卓德(Eduardo Andrade)與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指出:「微小情緒本身似乎已消失,但仍會對決策造成影響。」這代表我們的決策有可能根本不理性或有缺陷,甚至往往都是如此。他們的研究指出,即使只是微小的情緒事件,也可能化為後來決策時的參考基準,棘手的是,我們自己根本渾然不覺。某人在你開車上班時擋到你的去路,結果好幾個鐘頭以後,你回絕掉籌劃數週的商業提案。你也許再也不會想起被擋到路這件事,但一時之間,對那名駕駛的火大不耐,卻影響到工作決策或私人決定,而你對此一無所知。
當我們訴諸群眾智慧,可以獲得不受我們自己情緒影響的他人意見,當作權衡依據,避免被自己單方面的偏頗想法徹底局限。如果我們學著善用群眾智慧,相信集思廣益的結果,我們能更迅速、容易做出更佳決策。群眾智慧很有威力,我們能靠科技與社群網站善加運用。我的群眾(具體來說,是年輕的以色列行銷學教授安雅.謝皮耶[Aya Shapir])把這股力量稱為「智慧共享」。聽起來類似美國經典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裡「瓦肯人的心靈融合」,但其實智慧共享很簡單,那就是善用手頭上現有的工具與科技來取得並分享人類最棒的資源——我們彼此。
只是這種心靈融合並不局限於兩個人之間。
重點在於,當我們共享智慧之際,不是叫別人替我們想主意,而是叫別人跟我們一起想主意。當別人跟我們一起腦力激盪,我們做的決定會好上許多。我不是叫你放棄個人意志,被大家牽著鼻子走,而是靠智慧共享善用「大家的頭腦」(這遠比「個人的頭腦」更強),藉此在職場上走得更順暢,把人際關係經營得更理想,好好實現任何夢想與目標。
無關盲目從眾,講究獨立思考
從小到大,別人都教說最好是由我領導別人,不要被別人領導。大多數人都聽父母講過:「如果你朋友從橋上跳下去,你也要跟著跳嗎?」在現在這個時代與文化下,我們崇尚個人自主,講求獨立思考,不想受他人左右。然而智慧共享的重點在於,我們要以嶄新眼光看待群眾智慧,靠集思廣益來解決問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美國專欄作家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在《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書中表示,有時多數比少數聰明。群眾智慧理論的核心在於,如果你問一群人問題,他們合作得出的答案能媲美專家見解。
智慧共享智慧並不代表盲目從眾,也不代表放棄獨立自主。做決定的不是整個群眾,而是我們自己。只是我們在利用智慧共享之際,能獲得可貴的消息、洞見與知識,大幅增進思維,明顯改善生活。但別誤會了,智慧共享跟「團體迷思」(groupthink)無關。根據團體迷思的定義,各成員會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整個團體一致,或是追求和諧與共識勝過追求事實,結果做出錯誤決策。這個共識往往源自成員認為整個團體具有某種價值觀或思維體系,尋求某類「正確」答案,結果團體裡淪為一言堂,缺乏不同聲音,從根本上不鼓勵獨立思考。
然而智慧共享講究的正是獨立思考,大家的想法各形各色,並不預設某種「正確」的決定或結果。只有當你集結一大群人,大家的年齡、背景、興趣與專長等互不相同,提出的想法多元各異,你才能獲得群眾智慧。
智慧共享與團體迷思完全相反。智慧共享強調的是集結所有人(至少是一個龐大社群網絡)的智慧結晶。
群眾智慧是一項有力資產。正如總統向來有顧問智庫團在一旁輔佐,你也能有一群厲害顧問在一旁待命,每當碰到超越個人知識或專業的疑難雜症,就能找他們伸出援手。你會從本書學到如何打造並管理數位關係,領略智慧共享如何在職場與生活上幫你一把,從而讓你幾乎達成任何目標。這不是什麼高深學問,而是以一套很簡單的方式,充分發揮一己社會網路的潛能。正所謂兩顆腦袋勝過一顆腦袋,那如果有五顆腦袋、五十顆腦袋,甚至五千顆腦袋呢?總之,本書會把所需訣竅統統教給你。
跟群眾一起思考,解決萬事
智慧共享是善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達到集思廣益的目標,藉此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發揮創意,還有替生活創造便利與樂趣。我們不要自己想破腦袋,而是靠網路科技跟一群人共同思考,先是提出問題,接著分析回應,最後靠群眾智慧得出答案。
二○○五年,美國新聞工作者郝傑夫(Jeff Howe)根據「外包」(outsourcing)這個用詞,提出「群眾外包」的概念。外包是把工作交給第三方去做,例如:聘請廣告公司擬定行銷策略。這是很熱門的商業策略,有些公司想專注本業,往往把特定工作外包給專門公司打理。相較之下,群眾外包是指外包給「一大群人」(群眾),而不是外包給特定專家或公司。
維基百科無疑是群眾外包最知名的例子,規模最龐大,從許多方面來看,也是目前最重要的群眾外包成果。維基百科最初的前提假設,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能提出可貴知識,因此任何人都能在一個免費線上百科新增或編輯資訊。維基百科的內容包羅萬象,但是否精準可靠呢?一群自願的非專業人士不受監督與指導,漫無章法組織,真有辦法呈現正確資訊給大眾嗎?
二○○五年,《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一則研究,由專家分析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四十二則條目,衡量何者較為準確,結果群眾外包的維基百科幾乎跟專家編撰的《大英百科全書》不相上下:維基百科的每則條目平均有三.九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的每則條目平均有二.九個錯誤。二○一二年,牛津大學發表另外一個研究,指出維基百科甚至比《大英百科全書》更勝一籌。
難道群眾會變得更聰明嗎?
「群眾集資」(crowdfunding,或譯群眾募資)是群眾外包的另一個例子。群眾集資不是找單一投資人投注大筆資金,而是找一大群人各自投注小額資金,畢竟一百個投資人不是好過一個投資人嗎?那如果有一千萬個投資人呢?雞蛋沒有全擺在同一個籃子裡不是比較安全嗎?
傳統上,需要資金的新創公司會找銀行或創投公司說明點子,設法說服高層投入資金。如今有了群眾集資,創業者能把「不錯」或「沒那麼不錯」(由群眾決定)的點子直接呈現在一大群潛在投資人面前。鵝卵石科技公司(Pebble Technology)投入智慧型手錶的研發工作,目標是讓手錶能跟智慧型手機同步更新,他們上知名群眾集資平臺「Kickstarter」尋求種子資金,起初集資目標是十萬美元,每位出資超過一百一十五美元的投資人日後能以折扣價購買這項產品,結果才短短兩小時就達成目標金額,最終在不到四十天的集資期限內募得一千萬美元。這是目前數一數二成功的集資計畫,吸引到將近七萬名投資人。
維基百科與鵝卵石科技公司都是善用群眾力量的例子,但這類群眾外包很花時間與心力。相較之下,你可以光靠社群網站共享智慧,在日常生活獲得同樣效用強大的可貴資源。你不只可以用臉書和推特打卡、標記同行的友人、分享晚餐內容或發表愛貓的影片,也可以用簡單創新的方式獲得群眾智慧與力量,讓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全球各地的人們,跟你一起集思廣益。狄波拉靠群眾智慧救了她兒子一命,無數人正靠智慧共享進行投資、提升職場表現、找到此生摯愛、學習如何教養子女,還有實現看似渺茫的夢想。
這就是智慧共享,而且跟傳統的群眾外包不同,因為外包出去的是思考而非工作——是靠群眾外包協助你做決策。你能靠智慧共享找一大群人跟你一起思考。我要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智慧共享不是叫別人替你思考。箇中要點,是善用群眾智慧與群眾力量來做出更聰明的決定。
你也許會問:「我用搜尋引擎查資料,不就算是在利用大家的智慧嗎?」答案是:不對。當你搜尋資料的時候,你並沒有叫大家跟你一起思考,而是靠一套演算法試圖找出相關資訊,結果往往資訊是查到了,卻是來自某間想賣東西給你的公司,例如:你想找出最棒的度假地點,於是打開搜尋引擎,結果搜尋到各家公司的廣告,他們在各個「度假天堂」投入資金,只想吸引你過去一擲千金。
然而當你利用智慧共享來決定度假地點,你可以提出個人的偏好與需求,大家憑這些條件給予建議,背後沒有牟利考量。搜尋引擎是查資訊、資料與數據的好工具,卻不算是下決定時的好幫手。智慧共享不是叫別人幫你做決定,而是請別人提出可供參考的決策依據,關鍵是革新與創意。
群眾的力量猜中牛的重量
在我開始替TED演講做準備以後,我問大家:「你們覺得我該怎麼展現智慧共享所能提供的群眾智慧與力量,最能讓觀眾恍然大悟立刻贊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演講現場釋放出蚊子、美國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當眾展示人腦,我又該怎麼做呢?」
沒多久,許多點子紛紛出現,有些不好、有些很讚,其中十六歲的歐爾.薩吉(Or Sagy)建議我重現一百多年前某個有關群眾智慧的知名實驗。他說的那個實驗最初是一九○七年由英國博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發表於《自然》期刊的一篇文章(話說一個十六歲少年怎麼會知道這種事?),高爾頓在英國普利茅斯的鄉下市集舉辦競賽,請八百位觀眾猜測一隻經過切塊加工的牛有多重。
他們沒人知道正確答案,於是把所有猜測加總起來,得出平均值,結果竟然很準,勝過待在一旁的任何養牛專家。
薩吉沒有建議我把牛大卸八塊,而是叫我把一隻活生生的牛牽上臺,請現場觀眾猜測重量。起初我覺得這點子很瘋狂。牽一隻活生生的牛上臺?拜託……但群眾智慧有個特點:群眾會衡量彼此的點子。許多朋友看到這個點子,紛紛讚不絕口,突然間每個人都說:「快去找隻牛吧!」
我感到緊張,有些猶豫不決。找牛上臺真的好嗎?不過我決定相信大家,於是寫信給TED團隊提出演講計畫,信尾寫說:「拜託,可以幫我找隻牛嗎?」我點擊「傳送」,開始等待。一小時過去了,毫無回音:又一小時過去了,仍無回音。
那天晚上我做了第一場有關TED的惡夢(後來還有好多場)。在那一場夢中,
TED團隊收到我的電子郵件,臨時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這個傢伙在搞什麼鬼!」他們全都坐在會議室裡,決定告知我說,很抱歉,他們決定取消我的演講,找牛上臺的主意實在太扯了,更扯的是,他們原本竟然以為我夠格擔任TED的講者。
我醒來的前一刻,夢裡的他們正好在對我說:「抱歉,你別打過來,我們會打給你。」我立刻衝向電腦確認郵件,萬萬沒想到,他們竟然回信說很喜歡這個點子,會盡全力替我找來一隻牛。我喜出望外,但也再度害怕起來:要是某位前排觀眾身穿紅衣,那隻牛衝過去展開攻擊該怎麼辦?要是那隻牛喝太多水,在臺上拉尿該怎麼辦?許多夜晚我輾轉難眠,想像帶牛上臺的各種悽慘下場。我死定了,而這完全是因為我自作聰明要尋求群眾智慧,決定在TED演講會場把牛請上臺。
兩個星期後,主辦單位說他們找了一家替好萊塢電影提供動物演員的公司,我不只請到一隻牛,而且是請到一隻電影明星牛,牠是一隻公牛界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那隻牛上臺時,我心跳暫停一拍,呼吸變得沉重,但仍硬著頭皮走向牠,幸好牠跟惡夢中徹底相反,顯得自在放鬆,實在非常專業。
我把手搭在牠的背上,歡迎牠上臺,然後請觀眾猜一猜牠有多重,用智慧型手機把預估數字傳給主辦單位。大家開始點著手機,我則繼續演講,但那隻牛突然盯著一位恰巧身穿紅衣的女性觀眾。我跟她說穿紅衣可不太妙唷!觀眾聽得開心叫好,但我心想:「希望主辦單位有投保,就算這隻牛發飆也賠得起。」
接下來是揭曉時刻。現場有五百多名觀眾,最低預估數字為一百四十公斤,最高預估數字為三千六百三十四公斤。怎麼會有人認為那隻牛超過三千六百三十公斤啊(但四位觀眾都這麼認為)?我在臺上收到計算結果的信封,開心得鬆了一口氣。那隻牛的實際體重為八百一十五公斤,而觀眾預估數字的平均值為八百一十三公斤。沒有任何觀眾完全猜對,但大家同心協力得出的結果足以跟任何專家媲美。群眾智慧在一百年前管用,如今在TED舞臺上管用,在我寫書之際管用,在你面對人生之際也同樣管用。
現在我們開始來探索智慧共享的威力吧。
前言 智慧共享,讓社群人脈成為你的貴人
「現在社群網站幾乎是用來分享生活點滴,但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社群網站會幫助你回答與解決複雜問題。」
——二○一四年二月四日臉書成立十週年,臉書創辦人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狄波拉的兒子李歐發燒跟起疹子,但她不太著急,反正四歲小朋友會生病在所難免,發燒也是家常便飯。那天是星期天,更是母親節,狄波拉完全不想待在候診室,但還是盡責地帶他去看小兒科。
狄波拉在候診室更新臉書動態:「一大早到小兒科報到,真是好一個母親節啊!」醫生診斷後認為是鏈球菌感染,...
目錄
各界好評推薦
【推薦序】 社群就像白洞,無止境創造新事物與價值/李全興
【推薦序】 在社群上如何做人?看本書就對了!/楊士範
【推薦序】 活在社群意識高漲的年代,你得善用群眾力量來圓夢/鄭緯筌
【推薦序】 群眾智慧,幫你借力使力,成為高效率的決策工具/賴柏志
【推薦序】 一個動作、一個按鍵、一個回覆,擴大你的人脈/龔建嘉
【前言】 智慧共享,讓社群人脈成為你的貴人
Part 1 迎戰職場,贏在智慧共享
第1章 如何找出群眾,建立智慧共享?
第2章 找工作、寫履歷、轉行沒問題
第3章 打通職場任督二脈,你的人力銀行
Part 2 智慧共享的藝術
第4章 如何經營群眾,顧好數位關係?
第5章 問題怎麼問才能得到群眾智慧?
第6章 如何靠集思廣益找靈感,發揮創意?
第7章 群眾何時會失靈?為什麼?怎麼辦?
Part 3 無所不在的化身,讓生活變更好
第8章 理財專員──教你聰明花錢、投資
第9章 愛情顧問──幫你找對象,解決感情難題
第10章 教養專家──父母育兒的好幫手
第11章 群眾醫師──照顧好你的健康
Part 4 讓智慧共享成為你的夢想教練
第12章 有夢,就找群眾一起追夢
第13章 一起思考、一起創造,讓夢想進化
第14章 群眾指導,幫你圓夢的推力
【結語】 智慧共享時代,社群比你想得還強大
【附錄】 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資源
各界好評推薦
【推薦序】 社群就像白洞,無止境創造新事物與價值/李全興
【推薦序】 在社群上如何做人?看本書就對了!/楊士範
【推薦序】 活在社群意識高漲的年代,你得善用群眾力量來圓夢/鄭緯筌
【推薦序】 群眾智慧,幫你借力使力,成為高效率的決策工具/賴柏志
【推薦序】 一個動作、一個按鍵、一個回覆,擴大你的人脈/龔建嘉
【前言】 智慧共享,讓社群人脈成為你的貴人
Part 1 迎戰職場,贏在智慧共享
第1章 如何找出群眾,建立智慧共享?
第2章 找工作、寫履歷、轉行沒問題
第3章 打通職場任督二脈,你...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