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真正的男子漢,英雄中的英雄
「暗渡陳倉」、「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國士無雙」、「烏江自刎」……
每一句成語和場景都是一幕驚心動魄的歷史現場
這段歷史,比電視電影還精彩
史記名家王立群,還原歷史場景,如臨現場,
呈現一個大時代,劉邦的真實面貌
秦末大亂,眾英雄豪傑備出。
劉邦平民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
他到底憑甚麼贏得蕭何、韓信、張良輔佐,
又憑甚麼跟西楚霸王一爭天下,最後逼得他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最後又如何能在平定天下後,制訂典章制度,建立長達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
英國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史記名家王立群以《史記》、《漢書》為本,深入耙梳史料,以說書的方式,生動地以一個接一個的歷史場景來勾勒出秦末漢初,劉邦如何造神、西入秦關、三招定秦地、鴻門宴脫險、如何分別招募到漢初三傑、他如何克服自己的缺點、廣納奇才、欺騙敵人、如何打天下得民心、在混亂的局勢中迅速判斷的政治敏感度從何而來……王立群一步一步推進核心,以諸多英雄爭霸的場景烘托出劉邦如何在亂世中勝出,證明他的成功絕非僥倖。
且看王立群如何詮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膽識、胸襟、識人眼光、和治理之道。
以鴻門宴始末來解析劉邦和其餘當事人的性格和反應: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場景。劉邦早項羽一步西入秦關,安定關中。項羽大怒,聽從范增建議,要在鴻門宴請劉邦,並擊殺之。項羽本來答應了,卻被劉邦鴻門說詞說服,又被急闖入帳的樊噲打動,打消殺意。范增示意項莊舞劍,伺機殺了劉邦……最後卻被劉邦安然脫險離去。我們幾乎可以說,兩人命運與天下局勢是在這一頓飯局中決定的!從這場危機中,我們來檢視劉邦具備哪些人格特質與危機處理之道。
論情勢判斷準確度:鴻門宴前一夜,項羽營隊中的項伯前來跟張良通風報信,說明項羽要殺劉邦的意圖。張良一轉達劉邦,劉邦馬上在短晚時間內跟項伯結為親家,籠絡項伯,回去跟項羽替劉邦說話,並在鴻門宴上為未來親家護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演出這麼一場出色的戲來欺騙項伯,劉邦判斷情勢的準確度相當驚人。
論政治敏感度:項伯一走,危機稍稍解除,劉邦馬上詢問張良跟項伯是甚麼關係,為甚麼他會來通風報信?
論膽識:明知鴻門宴危險,但為了解除項羽疑慮,劉邦還是硬著頭皮前往。
論口才和政治手腕:劉邦在鴻門宴上一見了項羽,馬上跟他說了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演說「鴻門說詞」,讓項羽默然不語。即使之後范增示意項羽擊殺之,項羽也不為所動。
論用才和馭人術:鴻門宴上只有六個人。項羽那方除了范增跟項莊之外,項伯已經被劉邦收攏,范增就算明白情勢,他的意見也無法被項羽接納。劉邦知道自己缺點,因而能廣納其他人才的建議和分析。項羽雖為霸王,卻因為性格無法善用范增。
鴻門宴只是短短一場宴會,卻將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性格和優缺點表露無遺,也將兩方的人才如何因應危機清楚顯現。王立群厲害之處,在於能以生動的口吻描繪出歷史場景,再清楚犀利地分析局勢和不同人物的心理素質和性格。
作者簡介:
王立群
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2006年於「百家講壇」專欄講述項羽、呂后、秦始皇、劉邦等秦末漢初風雲人物,廣受好評。他以說書的方式解讀信史,夾議夾敘佐以推論與分析,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與閻崇年、易中天並列百家講壇三大名家。
除了著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學術著作外,同時出版了《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秦始皇:從戰國到一統天下》、《女性掌權第一人呂后》等書。。
章節試閱
《史記》中的幾位重量級的帝王,如秦皇、漢武,都沒有像劉邦這樣傳奇,為什麼偏偏劉邦的人生中會有如此多的奇聞異事呢?
概而言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需要。
二是時代限制。
劉邦布衣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成為大漢帝國開國之君。如果不搞一番造神運動,讓天下百姓知道他劉邦絕非平常之人,那後果就會相當嚴重:眼看著如此強大的秦帝國僅僅維繫了十五年便轟然坍塌,一介草民堂而皇之地開闢新朝,天下千千萬萬的人便都會做起皇帝夢來!若真是這樣劉邦就悲劇了,大漢帝國除了要應對匈奴入侵、諸侯王分裂,還得外加時不時冒出來企圖武力篡位奪權的無數「張邦」「李邦」們。所以,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大力宣導君權神授之說,極力演繹著自己天生龍種,真龍天子的身份,潛臺詞無非就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憑藉武力奪得天下的!
歷史在大漢帝國之前的進程中通常是這樣的狀況,諸如秦襄王、秦皇等歷代君王,本來就是君位的合法繼承人,原始身份是公子,繼位元程式也是通過“法律”途徑。秦皇是莊襄王子楚在世之時承認的嫡子,法定的繼承人;漢武帝是漢景帝廢了皇長子劉榮之後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們的繼位合情合法合理公開公平公正,拿到手的又都是最高權力,容不得他人說三道四,也不怕他人覬覦君位。即便如此,秦始皇還不得不在即位後平定了嫪毐的叛亂,剷除了呂不韋的勢力呢。
所以,對於漢高祖劉邦的神化,乃是大漢帝國建立之後的一種必然的政治需要。所謂出生傳奇,喝酒傳奇,娶妻傳奇,面相傳奇,經歷傳奇,這些個說法在劉邦生前就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劉邦下世之後,這些傳奇故事更是被廣為流傳,還被司馬遷寫進《史記》。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學家,為什麼要將這些今天看來如此荒誕的傳奇故事寫進史書之中呢?根據《史記》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出,司馬遷生活的西漢中葉,也就是武帝時期,有關高祖劉邦的文獻記載中原本就充斥了諸多此類傳奇故事,而司馬遷正是根據這些文獻資料撰寫《史記》的。
再者,劉邦畢竟是大漢帝國的開創者,要求司馬遷對這些傳奇故事統統視而不見,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司馬遷對待這些傳奇故事只能有兩種態度:信,或者不信。信,肯定要大書特書;不信,也不能不寫。可以在行文中有意暴露劉邦的某些卑微之處,但絕不能將這些廣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摒棄在《史記》的《高祖本紀》之外。
這是時代的制約,我們不能對當時的學者過於苛求。歷史上真實的劉邦肯定不會是這個樣子,不過很多事情在他死後都成了謎,後人要瞭解劉邦,只能靠史學家的記錄,根據《史記》《漢書》這些史料還原他的形象。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歷史記載都是史學家們篩選整理後所記錄的。劉媼與龍相合而生劉邦的故事在司馬遷那個時代相當盛行,而且被西漢政府所認可。當然,這個美麗的傳說只是自我神化以威懾天下的騙局,它和劉邦酒後睡著身上浮現龍形的謊言都在影射說他劉邦是真龍天子。
人龍相合生子這一現象被稱為感生說,是古人對生育常識無知的表現。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與其他動物是絕對不會通過交配生產後代的,更何況“龍”本來就是杜撰之物。
在中國古代典籍裡,明確記載的感生說人物共有七例:其一是炎帝,其二是黃帝,其三是顓頊,其四是堯,其五是舜,其六是禹,其七是劉邦。這七位都不是一般人,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有著崇高的地位。特別是炎黃二帝,他們被稱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堯、舜、禹則是古代的聖人,七人中就只有劉邦是個開國皇帝,這證明劉邦與始祖炎黃二帝、聖人堯、舜、禹一樣,皆為非凡之人。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便採用了這種說法。
話說回來,劉邦神化自己究竟源於何時呢?是起於稱帝之後,為了威懾天下?還是起於隱匿芒碭之時,為後來的造反服務?我個人認為:關於出生傳奇的故事產生于劉邦稱帝之後的可能性比較大;面相奇異之說,《史記》是有些記載的,但是這些記載並不能證明劉邦命就那麼好;呂公相面嫁女一事也值得斟酌,呂公如果真有那麼高超的相面之術,他對兩個女兒呂雉和呂媭婚姻的不同做法就令人費解了。
據《史記•樊噲傳》記載,樊噲是一位「以屠狗為事」的賣狗肉的屠夫,他的妻子是呂公的二女兒呂媭。樊噲這麼一個賣狗肉的屠戶也娶到了呂公的女兒,而歷史文獻並沒有記載樊噲的面相也屬於貴不可言之類的。呂公總不能給大女兒找了個大福大貴之人,二女兒就馬馬虎虎嫁給個賣狗肉的屠夫吧?樊噲後來的確因追隨劉邦而功封舞陽侯,但呂公當年嫁女之時,是絕對想不到這小子還能有這出息的。可見,呂公避難沛縣的時候,其實只是想趕緊在沛縣安頓下來,於是兩個女兒一個嫁了劉邦,一個嫁了樊噲,均為當時的社會底層人物。沒想到後來竟都成了氣候,當皇帝的當皇帝,當大臣的當大臣,其實都是時勢所造,哪是看面相能看出來的呢!所以,關於呂公相面嫁女的傳說大可不必深究。
說到劉邦的面相,真會讓呂公如此驚為天人嗎?估計也不大可能。相貌堂堂和其貌不揚確實有區別,但一個人長什麼樣絕不是決定一生事業成就的主要因素。看看清代的歷代皇帝,也都是普通人的長相,可見當皇帝並非一定要生有異相。
如果不是因為相面,那呂公憑什麼就看中了劉邦呢?我認為:「呂公大驚,起,迎之門」的重要原因是劉邦「賀錢萬」那三個字!誰能在這種場合拿出一萬錢來喝個份子酒呢?不可能!呂公作為遠逃異鄉躲避仇家的人,看中的正是劉邦這種當面忽悠人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從容與膽略。
劉邦靠一點小伎倆進了堂屋,坐了上座。入席之後,毫無羞怯之態,還一個勁兒地戲弄在座的其他客人。你想想,能夠拿出一千錢以上的會是些什麼人?肯定個個都是縣裡的大腕兒。劉邦能渾水摸魚到這程度靠的是什麼?膽略!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參加宴會的人對他都非常熟悉,知道這位泗水亭長不是個省油的燈。
至於要水喝的老人為劉邦、呂雉和兩個孩子相面的故事,有兩種可能:一是確有此事,二是富貴後的附會。假如真有此事,老人是出於感謝還是真會相面,這也很難說。老人從呂雉那兒得了水喝,還意外地得到一頓飯,自然要說點好話。這類好聽話我們現代人也常說,其中有多大的可信度,我們也不言自明。不過這件事倒是給了劉邦極大的信心。如果是富貴後的附會,那就和龍種之說一樣,既是炫耀,也是對他人的威懾。
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顯然太玄幻,斬蛇可能會有,但赤帝子斬白帝子簡直是瞎掰。可這種玄幻故事對劉邦來說很實用:一是能搞得人人都怕他,二是讓劉邦自命不凡。
那麼,「豐凱撒」縱徒又是個什麼性質的事件呢?有人說是劉邦自覺反秦的開始。真是這樣嗎?《史記•高祖本紀》有一條明確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說的是,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採用巡遊的方式以壓制這股氣。劉邦覺得這可能是指自己,便「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這句話清清楚楚地表明,劉邦是「亡匿隱」在芒碭山中。所以我們可以確定,「豐凱撒」縱徒事件純屬意外,使得劉邦偶然被迫走出了體制,也正因為如此,秦末首義者是陳勝,而不是劉邦。劉邦隱匿逃亡的唯一原因是犯了法,而且是死罪。至於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東遊以厭之」,應該也是胡謅之詞。如果劉邦在被捲入秦末大起義之前就有目的地對自己進行藝術包裝,那也只是一種示威的手段,為自己撐撐腰壯壯膽而已,並不是意味著在為反秦大起義作什麼準備。
我們看劉邦身上的各種傳奇,都有哪些值得回味,其一,製造輿論爭取認同;其二,自我暗示,強大內心。這時候的劉季,已經開始向劉邦「變形」。
不管劉邦如何包裝,「亡匿隱」在芒碭山上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此時的一介草莽接下來又將怎樣謀劃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請看下一章:《被逼出來的沛公》。
被逼出來的沛公
無論劉邦的人生充滿多少傳奇色彩,畢竟“豐凱撒”縱徒事件將他逼進了人生的死胡同,他只能用“亡匿隱”的方式,蟄伏在芒碭山中,過著亡命天涯的生活。恰在此時,一個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件發生了。正因為這個突發事件,蟄伏於芒碭山的劉邦憑空得到一塊墊腳石,從死胡同裡翻牆而出,迎來了他人生中重見天日的重大轉機。那麼,這個拯救了劉邦的重大事件是什麼?劉邦將怎樣利用這一意外的機遇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呢?
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起義開始了。這場政治颶風來勢之兇猛,連陳勝、吳廣自己也始料未及。他們最初是做好被殺的思想準備的,「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大雨造成的誤期已經成為他們無法回避的死穴。現實逼得他們下定決心:「等死,死國可乎?」為國事折騰一番再死又能怎樣?反正造不造反都是死,不如死個痛快。
大澤鄉起義的消息一傳出,舉國震驚,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各地民眾紛紛效仿,有的地方殺了縣令,有的地方斬了郡守。「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糧而影從。」一時間整個秦國亂成一鍋粥。
到底亂成什麼樣了呢?
《史記•陳涉世家》裡說:「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高祖本紀》寫道:「諸郡且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史記•秦始皇本紀》裡說:「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各地百姓殺死地方長官以回應陳勝、吳廣的起義,這在當時竟成了一股時代熱潮。
秦國律法之嚴苛,大家都是知道的。大澤鄉起義之後出現這樣的局面,而且,這種局面還成為了一種大趨勢,那可是蔚為壯觀啊!按照秦國嚴苛的律法,就算只是殺死一個平民百姓也罪不可恕,更何況是殺死地方長官!顯然,這「目無法紀」的局面背後正醞釀著一場來勢洶洶的政治風暴。
這場風暴給「亡匿隱」在芒碭山的劉邦騰出了一個英雄用武之地!
如果沒有這突如其來的機遇,劉邦可能還得乖乖地蟄伏在芒碭山上,可能會被秦國剿滅,以其個人之力和追隨他的百十號人,想要推翻強大的秦國,成為新帝國的開國皇帝,可能就有點癡心妄想了!
不過,要說這起義是突如其來,倒不如說是如約而至更為玄妙。它使劉邦在歷史的轉角處被老天爺恩賜了一回,頗有點絕地逢生、柳暗花明的意思。劉邦從個人被迫反秦變為自覺參加大起義,從一個全國通緝的逃犯搖身一變成為了義軍領袖,這就叫天賜良機!
「變身」沛公
沛縣縣令面對各地地方主官屢有被殺的狀況慌了神。為了自保,便想要舉兵反秦,加入起義聯盟。當然啦,這只是一種革命投機行為!
話說此時沛縣縣令身邊有兩個人,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這兩位七年後成為劉邦旗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開國功臣。此時蕭何的身份是主管人事、總務的「主吏」,曹參的身份是輔助主管獄訟的「獄掾」(原為輔佐之意,後為副官或官署屬員的通稱),說起來都是縣裡最有勢力的官員(豪吏)。蕭、曹二人對沛縣縣令說,你原本是秦國的官員,現在卻要率領沛縣人反秦,我們擔心你駕馭不了大局,大家不聽你的怎麼辦?不如召集流亡在外的逃犯,一下子就能有支幾百人的隊伍,再利用他們的力量劫持眾人。眾人看你勢力大,「不敢不聽」,豈不更好?縣令一聽,是個辦法。而此前劉邦「亡匿隱」的消息早已傳開,蕭何、曹參提出的主張其實就是要召劉邦回來。陡然開竅的縣令立刻派人找樊噲,再通過樊噲去找劉邦(樊噲和劉邦是連襟兄弟)。
與此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劉邦手下的人馬已有好幾百號了。一聽樊噲說縣令召自己回縣城,自然樂不可支,心想這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遞了個枕頭。
殊不知,樊噲領著劉邦回來,縣令卻起了變化。原來這位縣太爺本打算自保,所以才聽了蕭何、曹參的建議;樊噲走後,他想來想去,還是擔心自己這個秦國縣令的身份到時候不被造反者們承認。劉邦手下數百之眾也讓他深感恐懼,一旦劉邦來到沛縣,自己寡不敵眾,恐怕駕馭不了這個逃犯。所以,他改變主意,關閉城門,並想殺掉蕭何、曹參。蕭何、曹參可不是等閒之輩,他們當初提出建議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與劉邦聯手的充分準備。縣令一變卦,他們立馬翻城而逃,投奔劉邦去了。
劉邦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當即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牆上。這封信是寫給沛縣百姓的,信裡說,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經好久了!現在沛縣百姓為沛縣縣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勢卻是「諸侯並起」,早晚會殺到沛縣來的。如果殺了沛縣縣令,選一個可勝任領袖之人,響應天下諸侯,則可保家室完整。要不然,只能全家一起等死了。
這封信一傳到城裡,即刻得到沛縣百姓的積極回應,沛縣的年輕人一齊動手,殺了沛縣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欲以為沛令」。
劉邦心中暗爽,面子上卻推辭說:當前天下紛紛,「諸侯並起」,如果選擇的領袖不合適,則會「壹敗塗地」。我不是自私,而是擔心能力有限,無法擔當父老兄弟的重托。此等大事,希望推舉更能勝任的人。
劉邦這番謙讓顯然是個姿態,他早就對皇帝寶座垂涎三尺,想當年,「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回有了當領袖的機會,還能真心辭讓?逗你玩兒呢!
平時頗有些威望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官,深知一旦起兵不成功,秦國一定會滅了他們全族,於是兩人連袂推薦劉邦做領袖。
沛縣百姓平日早就聽說過有關劉邦的許多傳奇,而且占卜的結果也是劉邦最吉。所以,儘管劉邦屢次推讓,不去擔當,但是大家都不敢做帶頭人,於是立為沛公(沛縣縣令,依照楚國習俗縣令稱「公」)。
就這樣,劉邦把機遇逮了個正著,憑著蕭、曹的力薦、自身的膽識、百姓的擁戴以及一些技術含量並不算太高的小伎倆,成了沛縣義兵的頭兒。這是劉邦人生命運正式轉變最為關鍵的第一步!
我們不妨認為,每個人生來都帶著一份特殊的歷史使命,他是否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完成,則需要綜合各種因素與條件。而時代的大趨勢和個人的小宇宙定然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環境,再生猛的人也無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是機緣不到;相對應的,如果這個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自然也無法駕馭時代的大趨勢傳遞給他的力量。
洶湧澎湃的反秦浪潮無疑是時代的大趨勢,而沛公的身份只是個人小宇宙的表徵而已。劉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趨勢與小宇宙的結合,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利用秦末大起義拉起一支隊伍!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這百十號人的隊伍雖然暫時未成大氣候,但畢竟拉起了一支隊伍,總比一無所有之人占了些許先機。
其次,堅實的左膀右臂輔佐。劉邦得到了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的推薦,要知道這蕭、曹都是當地的名吏,有他們的輔佐,劉邦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窺。
再次,膽識確有過人之處。此時反秦浪潮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秦國依然非常強大,很多人心中仍存著強烈的畏懼。反秦起義的前景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清。按理說,蕭何、曹參此前的社會地位都比劉邦高,和事件的發生地沛縣的關係也深,都比劉邦更有資格當這個頭兒。但是蕭何、曹參有一個共同的弱點:膽小!他們怕呀,怕萬一起義失敗,必定會遭到秦朝政府的報復,落得個滿門抄斬。兩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無劣跡無案底,從沒到“局子”裡掛過號的。一旦誅族,損失太大!而劉邦就不同啦,已經是逃亡之軀,當不當這個沛公被抓住都是個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視死如歸,一個死刑犯只有滅了秦國才有活路。如今有了滅秦的機會,劉邦又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蕭、曹瞻前顧後,劉邦潑皮膽大,這兩種性格倒是很互補,一起創業挺不錯。蕭何和曹參,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為什麼還要尊奉他呢?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事件的最終結局已經說明了一切:劉邦有膽,無所畏懼。說句套話,這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不是哪個人都幹得來的,歷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後,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給劉邦樹立了一道強大的心理防線,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迎難而上,並在日後多次失敗後也不放棄;政治手段讓劉邦處處受擁護,深得民心,這在後文中還將多次提及。就這樣,劉邦自然不會錯失沛公之位,更不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始終存有一個真理:時勢造就英雄,時代玉成大業。秦末大亂的局面定然要有一個去收場的人,劉邦能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史記》中的幾位重量級的帝王,如秦皇、漢武,都沒有像劉邦這樣傳奇,為什麼偏偏劉邦的人生中會有如此多的奇聞異事呢?
概而言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需要。
二是時代限制。
劉邦布衣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成為大漢帝國開國之君。如果不搞一番造神運動,讓天下百姓知道他劉邦絕非平常之人,那後果就會相當嚴重:眼看著如此強大的秦帝國僅僅維繫了十五年便轟然坍塌,一介草民堂而皇之地開闢新朝,天下千千萬萬的人便都會做起皇帝夢來!若真是這樣劉邦就悲劇了,大漢帝國除了要應對匈奴入侵、諸...
目錄
上冊
這個皇帝很有料
被逼出來的沛公
入秦關,謀江山
搶先入關的秘訣
在劫「可」逃
命懸一線的一頓飯
彎下腰做漢王
我劉邦又回來了
戰敗的絕望和希望
韓信北伐
滎陽拉鋸戰
韓信的重大突破
項羽的十宗罪
大結局:天下歸漢
皇帝大戲開幕
立規矩,定國都
一個好漢三個幫
田家兒郎夠血性
人和人不能比
一升一降間的手段
分封這事難啊
漢初政壇的不倒翁
都是出主意,名聲大不同
下冊
哥倆好
老呂家的三位侯爺
幸運總是眷念有準備的人
聰明人張良
亂世文臣不值錢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姓劉的都有份兒
老子姓劉名太公
都是拆遷惹的禍
劉老三的太子夢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幸運兒張耳
罵人引發的血案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蓋棺未必定論
拔出蘿蔔帶出泥
高祖還鄉
英雄暮年,折騰不已
布衣天子的多重形象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有魅力才有勢力
懂軍事更要懂政治
馬背上的皇帝
因材用人的學問
上冊
這個皇帝很有料
被逼出來的沛公
入秦關,謀江山
搶先入關的秘訣
在劫「可」逃
命懸一線的一頓飯
彎下腰做漢王
我劉邦又回來了
戰敗的絕望和希望
韓信北伐
滎陽拉鋸戰
韓信的重大突破
項羽的十宗罪
大結局:天下歸漢
皇帝大戲開幕
立規矩,定國都
一個好漢三個幫
田家兒郎夠血性
人和人不能比
一升一降間的手段
分封這事難啊
漢初政壇的不倒翁
都是出主意,名聲大不同
下冊
哥倆好
老呂家的三位侯爺
幸運總是眷念有準備的人
聰明人張良
亂世文臣不值錢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姓劉的都有份兒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