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翁岳生的生命故事
從八掌溪畔的泥巴路到留德深造
從司法學術研究到釋憲實務工作
努力認真、堅持不懈的人生態度
一路走來,無心插柳,漸成濃蔭翁岳生,臺灣司法史上最年輕、任職也最長的大法官,三十五年的司法生涯,長期參與釋憲工作,見證了臺灣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的關鍵時刻。
這本書記述了他的學思歷程和生活體驗,呈現命運滌盪下的個人際遇,反映出時代變遷中的人物與事件。全書以「求學」、「學術」、「司法」、「法治」為敘事主軸,運用多線交叉、平行鋪陳的方式,刻畫不同時期背景下的人生軌跡與社會網絡,串連出張力十足的歷史場景與餘韻醇厚的有情世界。
幼貧失學、力爭上游的求學逆境,慘澹歲月中跋涉的心路歷程,留學時期人脈的展延,學成返國後的學院際遇和訪學遊蹤,後續司法生涯的端緒……,一段段不同風景構成的生命旅程,展現了翁岳生質樸的生活風格和闊達的生命格局。
封面題字 / 書法名家朱振南
作者簡介:
翁岳生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
前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
著有《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1976年)、《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1994年)、《現代法治國家之釋憲制度與司法改革》(2020年)等書。
李建良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合聘教授
著有《人權思維的承與變》(2010年)、《人權理念與憲法秩序》(2018年)等書。
章節試閱
牛車路上奔波的失怙少年
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三月四日(農曆二月十一日),我正要從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時候,父親猝然病逝,寡母孤兒頓失所依。家父生前經營事業,留下不少債務,家裡的草藥舖已經拿去抵押,家母必須一肩挑起經濟重擔。那年我十三歲,身為長子,下有弟妹,理當幫忙家計,不敢奢望升學。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父親的猝逝讓我忽然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把年幼的我推向「大人」的世界,當時小小的心靈已經意識到我的命運將會有很大的改變。時值中日戰爭劇烈,臺灣經常遭受空襲,各地經濟蕭條,家裡生活更為艱困,幾乎陷入谷底、無以維生,出生不久的么妹,就是因為營養不良而病死。
記得常聽人嘆說「做田」、「牽牛」苦不堪言。可是,沒有人知道,當時處在飢餓邊緣的我們,是多麼羨慕別人家有田可做、有牛可牽!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只能吃發黑的番薯籤和野菜,偶而能加入一些米,就算是豐盛的一餐了。老家位處偏鄉,連盞燈都沒有。天黑後,須靠味道濃、黑煙多的煤油燈看書。由於住處偏僻,出入要走上一兩百公尺的牛車路,且經常是泥巴路,奔波往返其上,佔據了我大半的童年時光。
當時鄉下大家都赤足上學,天晴時,路上飛砂走石,扎得人眼睛紅腫不堪;大熱天,腳底燙得不得不加快腳步;下雨了,滿地泥濘,幾乎讓人寸步難行。更糟的是,到城裡上學不能不穿鞋。有一次,我穿著雨衣、踩著長統塑膠雨鞋,走過泥路,像歷經浩劫般地抵達校門口,結果太陽出來了!接下來只能忍受那一雙既濕又熱的塑膠雨鞋,還有同學們接力式連番的笑話攻擊。如此遭遇不止一次,久而久之,就不覺得苦,同學也習慣了我的怪模怪樣。
鄉下小孩子下田做農事、撿拾柴禾,或養雞、鴨、鵝、羊的,都是正常的事,我也不例外,除了經常淋雨、渾身顫抖的經驗餘悸猶存外,生活慘澹,卻也說不上特別辛苦。唯有一件事帶給我無比的「屈辱感」,隨著年歲增長,回想起來倍感辛酸。鄉下地方的番薯田或稻田收成之後,田地主人常會任由附近窮苦人家的小孩到田裡撿拾剩餘的番薯或稻穗。每逢此時,母親都會交給我一只小竹簍,讓我跟鄰家小孩一同去撿拾。起初,我只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做的工作,不作他想,漸漸地卻感到難過。因為我只撿掉落在田間零碎的番薯或稻穗,不敢也不願跟著別的小孩順便去偷採果實,結果經常是我的「成果」最少,回到家總少不了一頓責備。在我幼小心靈裡,咀嚼到貧窮的苦澀滋味之餘,不免對做人的道理感到困惑。撿少了,要挨餓,想吃飽,又要昧著良心,做不法的事,似乎想要做個守規矩的小孩比別人還難!
東後寮農場的「牌仔工」
日治時期,八掌溪畔有一座糖廠,位於鹽水(舊稱「鹽水港」)的「岸內」,原名是「鹽水製糖株式會社」,後來改名叫做「岸內糖廠」。聽說,二次戰後,大陸人剛到臺灣的時後,看到「鹽水製糖」,還以為臺灣人可以把鹽水製成糖,變甜!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嘉商畢業以後,我原本想要去家鄉的農會上班,沒有成功;後來靠一位岸內糖廠農務課課長的安排,才有工作。在那個時代,糖廠農務課管甘蔗,特別是糖廠的農場好幾百甲地,面積很大,農務課課長是很重要的職位。農務課有一間辦公室在離我家不算太遠的地方,叫「東後寮」,位在義竹到朴子之間。當時,義竹鄉屬於東石區,包括朴子、布袋、東石、六腳、鹿草等鄉鎮,以朴子最熱鬧。林金生(一九一六∼二○○一年),就是林懷民的爸爸,光復後曾當過東石區區長,後來歷任嘉義縣縣長、雲林縣縣長、內政部部長、交通部部長及考試院副院長。朴子,就是東石區區公所的所在地,旁邊是太保,都是台糖的土地,故宮南部院區的現址也在此。
說到這位課長,名叫黃港,人很仁慈,過去跟我父親有一些交情,戰後在岸內糖廠擔任農務課課長,非常不簡單,其主管下有農場股,統轄岸內糖廠農場。家母帶著我去請他幫忙,他把我安排到東後寮的糖廠農場當臨時工,不算是正式職員,也就是當時俗稱的「牌仔工」,白日戴著牌子做工,每天收工後,拿著自己的牌子去給監工簽名,再憑牌領取工錢。名義上雖然如此,實際上卻是讓我在辦公室裡幫忙,不必跟其他工人一樣到農場上從事勞力工作。我相當感念黃港先生的厚愛,後來我就讀大學後,還特地回去拜訪,當時他在新營的生新製蔴廠股份有限公司任職。
這一年,我十八歲,就用這樣的「身分」,在東後寮農場工作了將近一年。其間,有時會到岸內糖廠幫忙蔗農計算送來多少公斤甘蔗能分配到多少糖,以價格折算是多少錢。那時候沒有計算機,都是靠算盤慢慢打。
一年當中,在岸內糖廠大概工作至少兩個月,其他時間都在東後寮。雖然無法繼續升學,時感鬱卒,但岸內糖廠有一條美麗的菩提大道,走路來回其間,好不愜意。後來好不容易買了一部腳踏車,第一次騎車往返糖廠和農場上班,高興得很!
考取免錢的臺南師範
在農場的這段時期,有一些臺中農學院、嘉農或南農的畢業生經過職業考試,分發為台糖的職員,被派到農場實習。因為只有高農或農學院才能夠到糖廠當職員,初中或初級職業學校是不夠資格的,所以待遇完全不一樣。這些年齡跟我差不多的年輕職員,讓我好生羨慕,在這段與他們工作相處的日子裡,我深受影響,一心想要繼續念書,也深切體認到必須自立自強、力求上進。那時候在辦公室有報紙可以看,我時常翻閱,有一天看到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的護理學校要招收二十名男護士,最重要的是「求學期間,一切免費」,而且提供住宿,也不問自己對護理是否感興趣,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準備報考,可見我當時求學若渴的心情!
可是,臺北沒去過,也沒有親戚或朋友住在臺北,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隔幾天剛好又看到省立臺南師範學校(臺南師範)的招生新聞。「這間學校也免錢!」還有零用錢!讀完這則消息,內心激動不已,一整天反覆叨唸這句話,高興得坐立不住。過幾天,一大早我就偷跑去臺南報了名。為了考上臺南師範,我特地跑到新營找一位以前火車通學時認識的好友沈鴻圖,他之前念長榮中學,後就讀臺南一中,頭腦很好、很聰明,後來考上臺大商學系,畢業後任職於臺灣銀行,一直做到退休。他是新營人,我們兩個人很談得來,是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他經常把心裡的話告訴我,頗感有志難伸。我把報考臺南師範的決定告訴他,他很贊成,就借我一本考高中或高職的升學指南,裡面有一些學校的考題,對我幫忙很大。
考臺南師範要考數學,像是三角函數,但我讀過的商業學校只教算術、打算盤之類的,沒有學過三角。剛好家鄉有人讀過高中,我下班就到他家裡請教,英文、國文也一樣。總之,想盡各種辦法,就是希望能夠考上。還有一項難題是,要報考哪一科呢?我當時決定考美術科!為什麼?
念小學的時候,我畫的圖常常被老師拿出去展覽,還曾經代表學校到朴子國小參加畫畫比賽。心想我畫畫應該還不錯,才會被拿去展覽、被派去比賽;而且只要考上就好,考藝師科(美術科)的人也許比較少(臺南師範從那個時候才有美術科、體育科等),就這樣我填了藝師科。結果呢?成績沒有想像中的理想,沒能考上!但是,後來卻發生了影響我人生的轉折。
那個時候,報考臺南師範普通師範科的人很多,大概有三千多人,但錄取率很低,加上又有保送制度,光是保送就佔掉一半的名額。許多在臺南的家長就去抗議,可能因為家長的持續抗議,結果教育廳就決定增加一班。
普通師範科原本只有兩班,一班幾乎都是保送,剩下的一班是招考進來的,報考的男生比較多,男生跟女生錄取又分開,對男生來講確實不公平,因此決定增加一班普通師範科。我們在鄉下並不知道抗議的事情,後來我接到通知,說我錄取在普通師範科,因為只要成績好就被錄取,不管原本報考的是什麼科。忠、孝、仁三班,我是仁班,孝班大概都是保送的,忠班才是原來考進去的,我這一班就是仁班,新增加的。說來也是運氣,假如沒有增加這一班,我絕對沒有機會。
我決定報考臺南師範時,事先並沒有跟我母親商量。因為我決定不讓自己受命運左右,一心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自己的路。考試地點在臺南,剛好我嬸嬸有一個哥哥住在臺南,我問了住址,考試前兩天就住在嬸嬸的哥哥家。等到確定錄取了,才讓母親知道,我要去念一所「不花錢就可以讀書的學校」!
牛車路上奔波的失怙少年
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三月四日(農曆二月十一日),我正要從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時候,父親猝然病逝,寡母孤兒頓失所依。家父生前經營事業,留下不少債務,家裡的草藥舖已經拿去抵押,家母必須一肩挑起經濟重擔。那年我十三歲,身為長子,下有弟妹,理當幫忙家計,不敢奢望升學。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父親的猝逝讓我忽然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把年幼的我推向「大人」的世界,當時小小的心靈已經意識到我的命運將會有很大的改變。時值中日戰爭劇烈,臺灣經常遭受空襲,各地經濟蕭條,家裡生活更為艱困,幾乎陷入谷底...
作者序
從八掌溪畔的泥巴路走向司法大道
我的故鄉在義竹,位於八掌溪畔。童年記憶裡,踩著雨鞋走過泥路雙腳溼熱的難堪、目睹美軍空襲後滿目瘡痍的慘烈情景、帶著竹簍到田裡撿拾剩落蕃薯卻不願偷採果實的苦澀、聆聽胡先德老師講述林肯奮鬥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法律是什麼都還沒有輪廓,就已經知道法律可以救人、可以伸張正義,暗暗立下運用知識力量消弭戰爭、帶來和平的志向。
儘管求學之路多艱,人生際遇曲折離奇,千迴百轉之後,最終走上法律之途,考取臺大法律系司法組。大學時通過司法官考試、參加司法官訓練所第四期(中途退訓),留德期間特別留意司法制度,並撰寫司法權憲法地位的博士論文;返國後,公法著作多半環繞在司法權與司法制度,因緣擔任司法官訓練所教席逾三十年;時運際會,出任最年輕、又是任職最久的司法院大法官;初任大法官時,參與奠定司法改革基石的審檢分隸專案小組,畢生難忘;臨退休之齡,獲李登輝總統提拔,接任司法院院長,又在陳水扁總統堅持下,續任院長,成為首任的大法官並為院長。從農村子弟到司法首長,從司法學術研究到司法釋憲實務工作,從旁聽德國憲法法院開庭到親自主持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從職司憲法解釋到主掌司法行政,從催生憲法訴訟法到推動司法改革,加上無以數計的司法學術活動與司法外交之旅,一路走來,與司法的不解之緣,看似偶然,回首由幼及長的心路歷程,實又是必然,無心插柳,漸成濃蔭。
走在漫漫的司法長路上,受到多少人對我的提攜、扶持與慷慨相助,飽嚐無數酸甜苦辣的人生際遇與生命滋味,更有我個人對司法的深刻體認與理想願景。「司法」是人類有社會就有的制度,幾經演化,功能時有變遷,學說層出不窮。進入二十世紀,司法應是「有權利、必有救濟」的所在、人權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還有更廣義的理解,就是稟持法的精神,奉行法治,這是我身為法律人的信念。
常有人問我:「什麼是我的成功之道?」其實,我只不過是「認真吃飯、認真讀書、認真工作」,從未因為擔任司法院大法官或院長而自覺成功。什麼是成功?我以為生活過得充實,就是成功。只要確立目標、訂定計畫,然後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去執行,每一天都過得充充實實,就是成功的人。小學老師胡先德先生的兩句話:「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盡人事、俟天命」,就是奮鬥人生的最佳註腳,受用終生,也是我生命故事的忠實寫照!
我原本沒有發表回憶錄之類書籍的打算。退休之後,我的義竹鄉親——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多次提起,我也許可以把成長過程、求學機遇、職涯體認以回憶敘事的形式出版。適巧二○○九年間,經常幫我處理著述事宜的李建良教授,不止一次來家裡和我敘話,聽我憶往述懷,爰有以筆記或錄音保存問答對話的想法。之後,建良把紀錄整理成文,並參酌相關訪稿及資料,撰述成篇,多年下來不覺積稿盈尺。其間,承蒙榮文兄的鼓勵及敦促,終能有這部書的問世,謹此對榮文兄和建良致上誠摯的謝意。
翁岳生
二○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後言】
永不過期的憶念
書寫翁岳生老師的生命故事,是一趟溫厚篤實的感性之旅。
這本書記述了老師的學思歷程和生活體驗,呈現命運滌盪下的個人際遇,反映出時代變遷中的人物與事件。全書以「求學」、「學術」、「司法」、「法治」為敘事主軸,運用多線交叉、平行鋪陳的方式,刻畫老師在不同時期背景下的人生軌跡與社會網絡。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適時切換敘事介面,捕捉老師的每一個生命神情,讓每一幀照片的畫色更為飽滿。
老師歷經幼貧失學、力爭上游的求學逆境,慘澹歲月中跋涉的心路歷程,自是一段無可複製的生命版本,娓娓道來,構成相對完整的結構敘事。學成返國後,老師的學院際遇和訪學遊蹤,打破編年敘事,橫向是留學時期人脈的展延,縱軸則為後續司法生涯的端緒,遠近取景與特寫交互組合,節奏或快或慢或停格的生動畫面,處處引人入勝。
在臺灣司法史上,老師是最年輕、也是任職最長的大法官,與擔任司法院院長合計三十五年的公職生涯,前無古人,後恐亦無來者。老師把三分之一強的人生歲月奉獻給了司法,長期參與釋憲工作,見證了臺灣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的關鍵時刻,鉅細難以畢舉。老師常說:「大法官解釋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在回顧指標性釋憲案件之餘,穿插其間的敘事段落,交織成可推想前因後果的司法故事。
身為法律人與公法學者,老師最關切者,莫過於臺灣法治的發展,即使淡出司法舞台,仍心繫之。法治的落實不能紙上談兵、無法一望即知,需要在地實踐、積微成著。透過對比視角,側寫襯托老師對法治的關懷,以法學社群聚合、跨域學圈交流、司法外交行腳等看似獨立的平行時空,串連出張力十足的歷史場景與餘韻醇厚的有情世界。
一九八六年,我在中興大學剛完成碩士論文,於口試會場上初見老師。我的論文主題是「論公益」,高度抽象,初無頭緒,便設法把主軸聚焦在相對具體的問題上。論題之一是「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之應否區別,我從公益角度切入得出某種否定的觀點。猶記老師問我:「你真的認為這兩者無區別的必要嗎?」這道問題一直伴隨著我,思索至今。
再次遇到老師,是在臺大法研所博士班入學口試的會場上。那(一九八八)年,我僥倖通過考試,得以參加老師每週六下午的「行政法專題研究」。在老師嚴格的要求和剴切的提點下,師友問學長短,午後時刻,只有愜意。當年底,我幸運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德獎學金,以法學研究為志業的心願,初露曙光,不意在申請入學過程中屢屢受挫。恰逢德國哥廷根大學史塔克教授訪臺,承蒙老師不棄,特為我引介,方得赴德受業教授門下,於一九九四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返國續行於學術之路。
儘管書山有路勤為徑,在公法學涯途上,仍不免踉蹌,幸得老師持續的提攜和適時的點撥,庶不致偏離正軌,不覺間,已近半甲子。師恩之情,點滴在心,難以言盡。
大約是二○○九年的夏天,開始與老師促膝聊話當年,或錄音或筆記,斷續把老師的生命歷程轉化為文字,兼而蒐集師朋友輩的撰述,並查證相關資料,補綴漏逸。經過老師多次審閱、補充細節,逐成定稿。在一次次的言談中,聽著老師口述一段段不同風景構成的生命旅程,領略老師質樸的生活風格和闊達的生命格局,體會老師對理念的執著和深厚的情義,每每有感於懷、滿心溫暖。一回,老師說起當年留德時期師母的種種付出,感念至深,一時凝噎無語,多少回憶在默然間無聲地迴轉……。
記憶是一種念想,承載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片段,漸層積累,新舊交疊,隨著時空的遞移,也許不復真實,卻不會過期。沉澱思緒,重溫存於內心角落的如煙往事,總能品味出那超越時空的無盡情意。
李建良
二○二一年二月十四日
從八掌溪畔的泥巴路走向司法大道
我的故鄉在義竹,位於八掌溪畔。童年記憶裡,踩著雨鞋走過泥路雙腳溼熱的難堪、目睹美軍空襲後滿目瘡痍的慘烈情景、帶著竹簍到田裡撿拾剩落蕃薯卻不願偷採果實的苦澀、聆聽胡先德老師講述林肯奮鬥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法律是什麼都還沒有輪廓,就已經知道法律可以救人、可以伸張正義,暗暗立下運用知識力量消弭戰爭、帶來和平的志向。
儘管求學之路多艱,人生際遇曲折離奇,千迴百轉之後,最終走上法律之途,考取臺大法律系司法組。大學時通過司法官考試、參加司法官訓練所第四期(中途退訓)...
目錄
自序:從八掌溪畔的泥巴路走向司法大道
楔子
卷一 升學?升學!
一九四四年,父親猝然病逝,讓我忽然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歷經崎嶇坎坷的求
學之路,終於如願考上第一志願——臺大法律系司法組……
牛車路上奔波的失怙少年 ▎ 影響我最深的小學老師 ▎ 插班進入省立嘉商
東後寮農場的「牌仔工」▎ 考取免錢的臺南師範 ▎ 大專聯考,一試中第
卷二 大學生活
成為全國最高學府新鮮人,投入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住在學校宿舍,開始大
學生活,正式接觸法律、參加國家考試……
整日待在圖書館的大學新鮮人 ▎ 大二考取檢定考與高考 ▎ 參加司法官訓練
卷三 留學起步
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讓我體會到學術研究的樂趣,漸漸有了出國留學的念
頭。一九六一年考取公費留學,成為戰後第一批到歐洲留學的公費生……
助教與研究生的抉擇 ▎ 五日定終身 ▎ 考取公費留學
卷四 留學之路
帶著親友和師長們的祝福與期待,啟程飛往德國,初到異邦備嘗艱辛,開始新
人生的同時,留學大道、學術之門,也在我面前敞開……
踏出國門,送行場面感人 ▎ 邂逅海德堡,初嚐別愁 ▎ 定居夫妻學生宿舍
念公法的體悟 ▎ 指導教授開出的條件 ▎ 專攻憲法行政法
卷五 德國求學
在海德堡,我觀察德國的社會現象,體會法治的精神,思考司法制度,耙梳文
獻,不知不覺間,論文積稿盈尺,博士考試程序已經來到眼前……
亦師亦友的塞爾布 ▎ 學位資格筆試 ▎ 博士口試正式登場 ▎ 多出來的學期
卷六 學院際遇
一九六六年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回國後隨即獲聘為臺大法律系副教授,而在準
備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時,我的人生卻出現了重大轉折……
初執大學教席 ▎ 與不同系所老師切磋交流 ▎ 力邀福斯特霍夫來臺訪問
筆耕行政法 ▎ 被提名為大法官
卷七 訪學遊蹤
在漫漫司法長路上,我心繫法學的初衷始終不變,不斷致力於促進公法學的發
展,將研究心得用於釋憲實務上,善盡法律人的責任……
心繫法學,緣續德國 ▎ 展開美國之旅 ▎ 與日本法學界的淵源
結緣維也納 ▎ 歐洲二度蜜月遊 ▎ 不解的學術緣牽
卷八 司法生涯
一九七二年以四十歲之齡被任命為大法官,以迄二○○七年卸除司法院院長一職,我從臺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法官,成了擔任大法官最長的司法老兵……
最年輕大法官 ▎ 第四屆大法官 ▎ 審檢分隸:臺灣司法改革里程碑
臺灣法治時刻 ▎ 師友攜手釋憲 ▎ 終結萬年國會 ▎ 赴美短期講學
成立憲法法庭 ▎ 憲法法庭審理重大憲法爭議 ▎ 憲法違憲乎?!
平議不同意見 ▎ 擔任司法院院長 ▎ 接手司法改革 ▎ 司法院定位爭議
大法官並為院長 ▎ 堅持司法獨立與超然 ▎ 三十五年司法人生
卷九 法治與我
半生於司法院度過,目睹政治生態時移勢轉,親歷釋憲功能由枯而榮,見證臺灣法治起落變遷,品賞箇中諸般曲折況味……
心繫公法學教育 ▎ 投身行政法建制 ▎ 草擬稅捐稽徵法
催生行政程序法 ▎ 改造行政訴訟法 ▎ 法學傳承與永續
成立東亞行政法學會 ▎ 設立臺灣行政法學會 ▎ 行政法兩岸一會
大陸之行,尋根之旅 ▎ 德臺公法學術交流 ▎ 司法外交首航之旅
南非憲法法院攬勝 ▎ 大法官解釋的譯傳
卷十 惜福與感恩
多年來,我一步一腳印,踏實地向前走,從未想過能達到今日的境地。回顧自
己的人生,我受過很多人的幫忙、鼓勵與教導……
飲水思源:最是溫厚故鄉人 ▎ 同是南師一家親 ▎ 職涯前輩手足情
德國師友恩澤永在 ▎ 海外存知己——憶Frau Ofer ▎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跋 叫太陽起床的人
後記 永不過期的憶念
翁岳生年表
自序:從八掌溪畔的泥巴路走向司法大道
楔子
卷一 升學?升學!
一九四四年,父親猝然病逝,讓我忽然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歷經崎嶇坎坷的求
學之路,終於如願考上第一志願——臺大法律系司法組……
牛車路上奔波的失怙少年 ▎ 影響我最深的小學老師 ▎ 插班進入省立嘉商
東後寮農場的「牌仔工」▎ 考取免錢的臺南師範 ▎ 大專聯考,一試中第
卷二 大學生活
成為全國最高學府新鮮人,投入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住在學校宿舍,開始大
學生活,正式接觸法律、參加國家考試……
整日待在圖書館的大學新鮮人 ▎ 大二考取檢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