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現代中國佛教新興曙光的一代居士:楊仁山。
漢傳佛教自宋、元、明、清以來,未能開創新局而逐漸衰頹。在佛法的格局、研究、修證上,幾成向下的無盡迴旋,佛教不但被指稱淪為時代翻新的障礙,而歷代累積的龐大寺產,也成了覬覦的對象。佛教實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楊仁山居士的出現,給了中國佛教翻轉的曙光,為現代中國佛教帶來了新機運。
他創立「金陵刻經處」,從日本蒐羅中國失傳的經論重刻,徹底影響了中國佛教如淨土、華嚴、密宗、唯識、三論等宗的復興。他並發願編輯〈大藏經輯要〉,準備陸續刊印,而且又擬作大藏經和續藏的提要,使中國佛學界,有了一番輝煌氣象!
而「金陵刻經處」所附設的「祇洹精舍」,更是當代中國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的學堂,為現代佛法的僧伽教育,指引出一個全新的方向。尤其就讀其中的僧俗學生,後來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太虛大師,即是其中之一。
本書收錄楊仁山居士數篇經說、法義、書評、書信等,得以窺見其對佛法傳續的慧眼獨具與巨大影響,「現代中國佛教之父」偉岸身影,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楊文會(1837-1911),號仁山,安徽石埭縣人,是清末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對現代中國佛教的復興有很大的影響。楊氏所造就的佛學人才甚多,
譚嗣同、桂伯華、太虛以及歐陽漸等人都是楊氏的及門弟兄。由於其門下弟子在民國佛教界具影響力者為數甚多,
因此美國學者唯慈(Holmes Welch)乃稱之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可見其歷史地位之重要。
章節試閱
楊仁山居士事略
石埭楊居士文會,生於道光丁酉年十一月十六日丑時。母孫太夫人娠居士時,夢入一古刹,庭有巨甕,覆以箬笠。啟視,則有蓮花高出甕口。旋驚寤。是年,居士生。居士父樸庵先生適於是年舉于鄉,先生因是益鍾愛之。明年成進士,授職西部,舉家北上。
居士童時,示現遊戲,條理秩然。九歲南歸,十歲受讀,甚穎悟。十四能文,雅不喜舉子業。唐宋詩詞,時一瀏覽,間與知交結社賦詩為樂。性任俠,稍長,益復練習馳射擊刺之術。年十六,夫人蘇氏來歸。次年,洪楊起事,鄉時俶擾,不遑安居。計自樸庵先生以次老幼幾十人,轉徙徽贛江浙間,往還十年,屢瀕于危。然卒未嘗遭險者,居士部署之力也。里居,襄辦團練。在徽甯則佐張小浦中丞、周百祿軍門。理軍事,跌足荷槍,身先士卒,日夜攻守不倦。論功,則固辭不受。生平好讀奇書,流離轉徙,舁敝簏貯書以隨。凡音韻、曆算、天文、輿地,以及黃、老、莊、列,靡不領會。
同治元年壬戌,皖省平,由江西遷居安慶。逾年秋,樸庵先生捐館舍,時居士年二十七。家無儋石儲。曾文正檄委穀米局。甲子,歸葬樸庵公于鄉。事畢回省,感時疫,病久。自是厥後,率為居士學道之年矣!
先是有不知誰何之老尼,授居士「金剛經」一卷。懷歸展讀,猝難獲解,覺甚微妙,什襲藏弆。嗣於皖省書肆中得「大乘起信論」一卷,擱置案頭,未暇寓目。病後,檢閱他書,舉不愜意。讀「起信論」,乃不覺卷之不能釋也。賡續五徧,窺得奧旨。由是徧求佛經。久之,于坊間得「楞嚴經」,就几諷誦,幾忘身在書肆;時日已斂昏,肆主催歸,始覺悟。此後凡親朋往他省者,必央覓經典。見行腳僧,必詢其從何處來,有何刹竿,有無經卷。一心學佛,悉廢棄其向所為學。
乙丑,來金陵,得經書數種。明年,移居甯。于時,董江甯工程之役。同事真定王公梅叔邃于佛學,相得甚歡。復與邵陽魏剛己、陽湖趙惠甫、武進劉開生、嶺南張浦齋、長沙曹鏡初諸君子遊,互相討論,深究宗教淵源。以為末法世界,全賴流通經典普濟眾生。北方龍藏既成具文,雙徑書本又燬于兵燹,于是發心,刻書本藏經,俾廣流傳。手草章程,得同志十餘人,分任勸募。時發心最切者,為江都鄭學川君;鄭君未幾即出家,名妙空子。創江北刻經處于揚州東鄉之磚橋雞園,刻經甚夥。居士乃就金陵差次,擘畫刻經事。日則董理工程,夜則潛心佛學。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就寢。所辦工程,費省工堅,軼其儕輩。曾、李諸公,咸以國士目之。知其淡于名利,每列保獎,不令前知。
夙著勤勞,身兼數事,頗以障礙佛學為苦。癸酉歲,屏絕世事,家居讀書,北洋李文忠函聘辦工,辭不往。是歲,參考「造像量度」及淨土諸經,靜坐觀想,審定章法,延畫家繪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並搜得古時名人所繪佛菩薩像,刊佈流通,以資供奉。甲戌,泛舟遊歷蘇浙,禮舍利,朝梵音,聞洞庭西山有古刹,度多舊經,隻身獨往,搜求殆徧,迄無所得,而資斧缺乏,幾至不成行。時家計亦艱窘,因復就江甯籌防局差。綜計數年以求所刻之經,漸次增益,擇定金陵北極閣,集資建屋,為藏庋經板地。延僧住持,供奉香火。旋為人所覬覦,起爭端,乃移藏家中,延友人專司其事。居士後雖暫離金陵,而刻印不輟。
光緒元年乙亥,經理漢口鹽局工程。明年,曹君鏡初約赴湘,議長沙刻經事,兼受曾惠敏聘,襄辦傳忠書籍。因獲覽南嶽之勝,登祝融峰頂。戊寅,惠敏奉使使歐洲,隨赴英、法,考求法國政教生業甚詳。精究天文、顯微等學,制有天地球圖並輿圖尺,以備將來測繪之需。期滿假歸,辭不受獎,仍以刻經為事。壬午,至蘇州,覓藏板之地于元墓山香雪海。經費未集,購地未成,比輟議。丙戌春,應劉芝田星使召,隨往英倫,考察英國政治製造諸學,深明列強立國之原。三年既滿,先行假歸,仍不受保獎。居士時已五十有三,嘗語人曰:「斯世競爭,無非學問。歐洲各國政教工商,莫不有學。吾國倣效西法,不從切實處入手,乃徒襲其皮毛。方今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欲興國其可得乎?」復以世事人心愈趨愈下,誓不復與政界往還。乃于東瀛購得小字藏經全部,閉戶誦讀。
庚寅夏,走京師,禮旃檀佛像,並求藏外古德逸書。適居士內弟蘇少坡隨使節東渡,則寓書南條文雄君,廣求中國失傳古本,南條學梵文於英國,與居士素稔。厥後,由海外得來藏外書籍二三百種,因擇其最善者,亟付剞劂。資不給,則出售西洋賚回之各種儀器充數。甲午,與英人李提摩太君譯「大乘起信論」,譯成英文,以為他日佛教西行之漸。乙未,晤印人摩訶波羅于滬瀆。緣其乞法西行,興復五印佛教,志甚懇切,居士於是提倡僧學,手訂課程。著「初學課本」,俾便誦讀;一以振興佛學,一以西行傳教,庶末世佛法有普及之一日。是時,日本真宗設本願寺于金陵,幻人法師建講席于江南。相與辯論教宗,書牘往來,不憚萬言,期以補偏救弊為宗。
丁酉年,築室于金陵城北延齡巷,為存經板及流通經典之所。是夏,孫太夫人壽終。闋服,詔其三子曰:「我自二十八歲得聞佛法,時欲出家,徒以有老母在,未獲如願。今老母壽終,自身亦已衰邁,不復能持出家律儀矣!汝等均已壯年,生齒日繁,應各自謀生計,分炊度日。所置房屋,作為十方公產,以後毋以世事累我也。」居士自此得安居樂道。然會釋經疏,維持法教,日無暇晷。嘗語人曰:「吾在世一分時,當于佛法盡一分時之力。」戊戌夏,患頭風,電召長子自新由滬歸來。囑曰:「我病如不起,『楞嚴正脈科判』可托陳樨庵成之,以完此書。」嗣幸醫藥奏效,得以漸痊。丁未秋,就刻經處開佛學學堂,曰:祇洹精舍。冀學者兼通中西文,以為將來馳往天竺,振興佛教之用;國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學,居士自任之。就學者緇素二十餘人,日有進益。未及兩稔,因經費不給而止。
宣統庚戌,同人創立佛學研究會,推居士為會長。月開會一次,每七日講經一次,聽者多歡喜踴躍。居士憫宗教之頹衰,悲大道之沉淪,非具擇法眼,難免不為邪見所誤。見日本重印「續藏經」,多至一萬餘卷,似駮雜,特加以選擇,歸于純正。詳訂書目,編輯提要,以示門徑。志願未遂,慧燈輟照,悲哉!辛亥秋,初示疾,自知不起。回憶往時刻經事,艱苦備嘗,而大藏輯要未睹成書,心頗慼慼。及得同志三人,承認分任,則熙怡微笑。佛學研究會同人,擇于八月十七日開會,集議維持保護金陵刻經處之法,並議舉會長一席。會席未散,居士已于申刻去矣!是日上午,猶與同人詳論刻經諸務,及聞近得古本註釋數種,歡喜不已,曰:「予幸得聞此書之存也!」午刻,囑家人為之濯足、剪指甲。至時,乃曰:「此時會友當已齊集會所矣!」須臾小解,身作微寒,向西瞑目而逝。面色不變,肌膚細滑不冰,所謂吉祥而逝者非歟!病中囑其子媳曰:「我之願力與彌陀願力脗合,去時便去,毫無繫累。惟乘急戒緩,生品必不甚高,但花開見佛較速耳!爾等勿悲慘,一心念佛,送我西去,如願已足!」
居士弘法四十餘年,流通經典至百餘萬卷,印刷佛像至十餘萬張,而願力之弘,所囑望于將來者,更無有窮盡也。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四卷、「佛教初學課本」、「陰符道德莊列發隱」諸書,久已風行海內。又「等不等觀雜錄」、「論孟發隱」各若干卷待梓。居士卒年七十有五。配蘇夫人,先居士十八年卒。子三人:長自新、次自超、次福嚴。孫七人,庭芬、桂芬、穎芬、智生、緣生、雨生、祥生。曾孫,時逢、時中。
十宗略說
長白如冠九年,伯作「八宗二行」,自書條幅,刻於武林。予欲附入「禪門日誦」之末而未果。頃見日本凝然上人所著「八宗綱要」,引證詳明,而非初學所能領會。因不揣固陋,重作「十宗略說」,求其簡而易曉也。以前之九宗分攝群機,以後之一宗普攝群機。隨修何法,皆作淨土資糧,則九宗入一宗;生淨土後,門門皆得圓證,則一宗入九宗。融通無礙,涉入交參。學者慎勿入主出奴,互相頡頏也。
律宗【一名南山宗。有另立頭陀行者,此宗所攝】
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戒有大小乘之別,大乘則宗「梵網」、「戒本」等,小乘則宗「十誦」、「四分」等。大則七眾同遵;小則專制出家,以出家為住世僧伽,非嚴淨毗尼,無以起人天皈敬也。唐道宣律師盛宏此宗,著述甚富,時人稱為南山宗。近代寶華山三昧律師專以此法軌範僧徒,師資相傳,代有聞人。夫戒、定、慧三學,次第相須,未有不持戒而能驟得定慧者,而學者往往置之,何也?蓋律學檢束身心,持之者違背凡情,隨順聖道;不持者違背聖道,隨順凡情,安見其脫生死關,斷輪迴路耶?「楞嚴經」中,優波離尊者云:「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身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後之學者,其以是為法焉可!
俱舍宗【一名有宗】
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在聲聞對法藏內最為精妙;專弘有宗,源出「毗婆沙論」,陳真諦三藏譯出,併作疏釋之,佚失不傳;唐玄奘法師重譯三十卷,門人普光作「記」,法寶作「疏」,大為闡揚。當時傳習,有專門名家者,遂立為一宗焉。後來通方大士莫不詳覽,及至今日,則無人問津矣!竊以大小二乘不可偏廢,如此妙典,豈可終祕琅函耶?有志之士,其亦措心焉可耳!
成實宗
「成實論」譯於姚秦羅什三藏。其中具名二空,立二種觀,(謂空觀、無我觀)。有二十七賢聖以攝階位,於小乘中,尤為優長。六朝名德,專習者眾,別為一宗。至唐而漸衰,後世則無聞焉!夫古人崇尚之典,必有可觀。好學英賢試取而閱之,亦知一家門徑也。
三論宗【一名性空宗】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為三論。破外道小乘,以無所得為究竟,正合般若真空之旨,故亦名為性空宗。文殊師利為初祖,馬鳴、龍樹、清辨等菩薩繼之。鳩摩羅什至秦,盛弘此道,一時學者宗之。生、肇、融、叡並肩相承,生公門下曇濟大師,輾轉傳持。以至唐之吉藏,專以此宗提振學徒,三論之旨,於斯為盛。天台亦提「中論」,其教廣行於世,而習三論者鮮矣!吉藏有「疏」若干卷,今從日本傳來,或者此宗其再興乎?
天台宗【一名法華宗】
陳、隋間,智者大師居天台山,後人因以山名宗,稱為山家。蓋自北齊慧文禪師悟龍樹之旨,以授南嶽慧思,思傳之智者,而其道大顯。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正宗「法華」,旁及餘經,建立三止、三觀、六即、十乘等法,為後學津梁。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輾轉演暢,不可具述。智者大師親證法華三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其說法之妙,從旋陀羅尼流出,無有窮盡。人問其位居何等,乃曰:「圓五品耳!」臨捨壽時,念佛生西。可見佛果超勝,非思議所及。纔登五品,已不能測其高深,而猶以西方為歸。世之我慢貢高,不學無術者,其亦稍知愧乎?……
楊仁山居士事略
石埭楊居士文會,生於道光丁酉年十一月十六日丑時。母孫太夫人娠居士時,夢入一古刹,庭有巨甕,覆以箬笠。啟視,則有蓮花高出甕口。旋驚寤。是年,居士生。居士父樸庵先生適於是年舉于鄉,先生因是益鍾愛之。明年成進士,授職西部,舉家北上。
居士童時,示現遊戲,條理秩然。九歲南歸,十歲受讀,甚穎悟。十四能文,雅不喜舉子業。唐宋詩詞,時一瀏覽,間與知交結社賦詩為樂。性任俠,稍長,益復練習馳射擊刺之術。年十六,夫人蘇氏來歸。次年,洪楊起事,鄉時俶擾,不遑安居。計自樸庵先生以次老幼幾十人,轉徙徽贛江浙...
作者序
新版序
現代中國佛教概念源自楊仁山,而楊仁山居士的視野,改變了當代中國佛教。
漢傳佛教自宋、元、明、清以來,未能開創新局而逐漸衰頹。在佛法的格局、研究、修證上,幾成向下的無盡迴旋。尤其在元、清的文化撞擊及清末的國家動盪,都讓漢傳佛法幾成窒息。並且在「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惡性循環中,在視野、義理與修證上逐漸流失,僅存著儀式、禮拜與廟產的傳承。於是,佛教竟被指稱淪為時代翻新的障礙,而歷代累積的龐大寺產,也成了覬覦的對象。佛教實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但我一向認為偉大的宗教心靈是社會最後的良心,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指歸,在這因緣時節中,楊仁山居士的出現,給了中國佛教翻轉的曙光。我們不能說沒有楊仁山居士的出現,中國佛教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我們可以說楊仁山居士的出現,給現代中國佛教帶來了新機運!
願景與器識決定了生命的格局,而在時空的運轉當中,這超脫的識見與格局,有時會比個人的學養與行止更能開創新時代。而菩薩不正是以願景來開創新時代的人嗎?
歷史的運作,似乎總像是有著一連串的偶然,串成了不是偶然的歷史軌跡。原本已極為衰微的中國佛教,再加上清代咸豐初年到同治年間更受到太平天國的致命打擊,幾至於滅亡。因為大平天國諸王雖不精純於基督教的純正信仰,卻能在「消滅異端」上發起絕然的聖戰。在太平天國所攻克過的六百餘座城市,勢力遍及十八省,這些以中國東南一帶為主的地區,原是清朝佛教的精華區域,如今在已奄奄一息中,又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但就像量子的糾纏一樣,在歷史上,似乎也有著無限量子交映的緣起痕跡。楊仁山在偶然的機緣中,進入了佛法新興的歷史因緣。
以楊仁山的家庭情境,其一生成為清朝的中階官員,應是極為自然之事。他的父親樸庵公,與曾國藩為同年進士。他自幼善讀能文,但不喜科舉。個性任俠、好讀書而熟習馳射擊刺之術。當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他年十七時,太平天國軍隊進攻安徽。在前後十年間他學習音韻、曆數、天文、地理及黃老等學。
楊仁山先生對工程、科技專業十分嫺熟,因此曾國藩、李鴻章「皆以國士目之」。但楊先生淡於名利,並富有國族意識,因此不願為官。雖然經過保舉,但皆推辭不就,最後為了家計,才任職於江甯籌防局。
楊先生對於現代科技新學的理解與曾出使歐洲英、法經驗,讓他在國際視野與時代思想上有了新的高度,並結識了像日僧南條文雄等國際友人。這對他後來在佛法事業上的開創有極大的助益。楊仁山居士的傳人歐陽竟無先生,在所書的《楊仁山居士傳》中,說到楊居士對佛法有十大功德:
「一者:學問之規模弘擴,二者:創刻書本全藏,三者:搜集古德逸書;四者:為雕塑學畫刻佛像;五者:提倡辦僧學校;六者:提倡弘法於印度;七者:創居士道場;八者:捨女為尼,孫女外甥女獨身不嫁;九者:捨金陵刻經處於十方;十者:捨科學伎藝之能,而全力於佛事,菩薩於五明求,豈不然哉!」歐陽先生是楊居士的衣鉢傳人,對他的評論自是最為透脫允當。
尤其楊仁山居士雖然「教宗賢首,行在彌陀」但他對諸宗的弘揚與興復,皆有其重要貢獻。尤其他在佛法事業上的成就,更可以三個分類來簡述。
一、金陵刻經處的佛法經論流通
清代許多中國佛教的典籍,在太平天國一役之後,幾乎完全佚失。因此楊居士成立「金陵刻經處」蒐羅重刻喪失的經論。他透過日僧南條文雄將中國失傳,而日本尚能尋覓的佛書,寄至中國重刊。而日本在編纂卍字續藏經時,楊居士也將日本所無的佛典,寄給南條文雄。而他發願編輯〈大藏經輯要〉共包括廿一種,四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二十卷。準備陸續刊印,而且又擬作大藏經和續藏的提要。雖然這些計畫,未能全部依願完成,但是他的餘志,經由弟子歐陽竟無繼承而光大,在民國之後,使中國佛學界,有了一番輝煌氣象!
二、祇洹精舍與佛教人才的培育
在「金陵刻經處」所附設的「祇洹精舍」與「佛學研究會」,是清代末年中國的佛學重心。楊居士對於佛教教育的革新與佛法研究,投入了大量心力。
「祇洹精舍」是當代中國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的學堂,設於光緒三十四年。其中的課程除了佛法之外,更兼授中文、英文等世間學問。雖然經過兩年,因為經費問題而停辦,但是以為現代佛法的僧伽教育,指引出一個全新的方向。尤其就讀其中的學生,有僧俗十餘人,但後來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其中後來佛教的領袖太虛大師,即是學生之一。
三、國際佛教的視野
楊仁山居士曾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將《大乘起信論》合譯成英文。雖然李提摩太擅自「以私見穿鑿」而失精準,但此舉開啟了一扇國際之門。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錫蘭摩訶菩提學會會長達磨波羅來華,經由李提摩太的介紹,在上海與楊仁山居士會面。達磨波羅以復興印度佛教為目標,楊居士十分贊同,計畫訓練一批精通英文、梵文、巴利文的青年,到印度協助摩訶菩提協會弘揚佛法,而這就是「祇洹精舍」成立的因由。
太虛大師在〈三十年來之中國佛教〉中的開宗明義說道:「距今三十年(光緒三十四年),金陵刻經處楊仁山居士,得錫蘭摩訶菩提會會長達磨波羅居士來書,約共同復興印度之佛教,以為傳布佛教於全球之基本。楊居士因就刻經處設立祇洹精舍,召集緇素青年十餘人,研究佛學及漢文,兼習英文以為進探梵文、巴利文之依據。後雖以經費之絀,不二年即停止。……(中略)且參預祇洹精舍諸緇素,若歐陽漸、梅光羲、釋仁山、智光等,多為現今佛教中重要分子,而筆者亦其中之一人也。」
我想太虛大師後來在推動「世界佛教聯合會」等國際佛教的弘化,應當受到楊仁山居士的啟發。
歷史自有其特別的因緣,就像在量子世界中的交互相映一樣。許多的人與事,就如是的因緣交錯,呈現在歷史現場,共願成行。
在歐陽竟無的〈楊仁山居士傳〉中曾提到楊居士的門下:「唯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候、梅擷芸、李證剛、蒯若木、歐陽漸等,亦云夥矣。」因此,楊仁山居士的友人與門下,相應了現代中國佛教的主流大勢,甚至影響了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其中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先生兩人及其門下,可以說是現代中國佛教的兩大主流。因此,以楊仁山居士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自是審的之言。
—主編者洪啟嵩
新版序
現代中國佛教概念源自楊仁山,而楊仁山居士的視野,改變了當代中國佛教。
漢傳佛教自宋、元、明、清以來,未能開創新局而逐漸衰頹。在佛法的格局、研究、修證上,幾成向下的無盡迴旋。尤其在元、清的文化撞擊及清末的國家動盪,都讓漢傳佛法幾成窒息。並且在「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惡性循環中,在視野、義理與修證上逐漸流失,僅存著儀式、禮拜與廟產的傳承。於是,佛教竟被指稱淪為時代翻新的障礙,而歷代累積的龐大寺產,也成了覬覦的對象。佛教實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但我一向認為偉大的宗教心靈是社會最後的良心,也...
目錄
新版序
總序(一九七八年)
楊仁山居士事略
宗述
十宗略說
經說
讀法華經妙音品
圓覺經清淨慧章別記
起信論證果
金剛經四句偈說
般若波羅密多會演說
法義
彌陀報土
三身義
大乘律
佛法大旨
學佛淺說
雜述
藏經字體不可泥古說
鴉片說
觀未來
支那佛教振興策
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
釋氏學堂內班課程
佛學研究會小引
祇洹精舍開學記
金陵本願寺東文學堂祝文
南洋勸業會演說
印施西方接引圖回向發願偈
謝客啟
南洋勸業會開設佛經流通所啟
闡教芻言
雜評
書評
書起信論海東疏記後
書華嚴念佛三昧論後
書居士傳汪大紳評語後
大藏總經目錄辨
一藏數目辨
評佛祖統紀
評楞嚴指掌疏
評阿彌陀經衷論
評金剛直解講義合參
評方植之向果微言
評日本僧一柳讀觀經眼
評日本僧一柳純他力論
評真宗教旨
評選擇本願念佛集
評小粟栖陽駁陰資辯
評小粟栖念佛圓通
敘跋
彙刻古逸淨土十書緣起
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
天竺字母題詞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題辭
心經淺釋題辭(代梅擷芸作)
歐陽母朱生西行述題詞
大藏輯要敘例
賢首法集敘
日本續藏經敘
大乘中觀釋論敘
中論疏敘
成唯識論述記敘
普賢菩薩圓妙方便總持法門敘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自敘
釋摩訶衍論集註自敘
佛教初學課本自敘
重刊淨土四經跋
華嚴一乘十玄門跋
起信論疏法數別錄跋
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圓圖跋
西歸直指跋
書信
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
答釋德高質疑十八問
答廖迪心(世臧)偈
報告同人書
與釋幻人書
與釋惟靜書
與釋遐山書
與釋式海書
與釋自真智圓國瑛書
與周玉山(馥)書
與馮華甫(啟文)書
與陳仲培書
與陶榘林(森甲)書
與陳南陔(采蘭)書
與李小芸(國治)書
與馮夢華(煦)書
與沈雪峰(豐瑞)書
與劉次饒(紹寬)書
與鄭陶齋(官應)書
與夏穗卿(曾佑)書
與桂伯華(念祖)書
與李澹緣(息)書一
與黎端甫(養正)書
與梅擷芸(光羲)書
與呂勉夫(佩璜)書
與王雷夏(宗炎)書
與陳(大鐙心來)書
與李質卿書
與郭月樓(道直)書
與廖迪心(世臧)書
與某君書
與陳栖蓮(汝湜)書
代陳栖蓮答黃掇焦書
與日本笠原研壽南條文雄書
與日本南條文雄書
與日本藏經書院書
與日本松林孝純書
與日本東海書
與日本町田書
與日本後藤葆真書
與日本龍舟書
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書
新版序
總序(一九七八年)
楊仁山居士事略
宗述
十宗略說
經說
讀法華經妙音品
圓覺經清淨慧章別記
起信論證果
金剛經四句偈說
般若波羅密多會演說
法義
彌陀報土
三身義
大乘律
佛法大旨
學佛淺說
雜述
藏經字體不可泥古說
鴉片說
觀未來
支那佛教振興策
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
釋氏學堂內班課程
佛學研究會小引
祇洹精舍開學記
金陵本願寺東文學堂祝文
南洋勸業會演說
印施西方接引圖回向發願偈
謝客啟
南洋勸業會開設佛經流通所啟
闡教芻言
雜評
書評
書起信論海東疏記後
書華嚴念佛三昧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