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2011年紐伯瑞文學獎作品
★2011年馬刺獎(Spur Awards)最佳青少年小說
★2011年書單雜誌最佳青少年歷史小說
★2011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書
名人推薦:
小鎮之夏
文/張子樟(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兼任教授)
細讀一本好的作品,往往得從其形式與內容出發,而此二者又環環相扣,《曼菲鎮的月光》亦復如此。
這本書的背景設置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次世界大戰與三十年代末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不少年輕人響應號召,勇敢遠赴他國參戰,是父母的光榮,也是他們的心理負擔,日日提心吊膽;大蕭條年代使得人們的生活一再遭受衝擊,釀造私酒成為一種求生之道。曼菲鎮當地的礦工一再被剝削,隨時與死神拔河搏鬥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由於背景設定於不同年代,敘事手法便採用兩條時空交錯線。一條線是作者藉主角「我」(愛比琳)這個外來者的雙眼來仔細觀看曼菲鎮──有來自二十幾國移民共住的小鎮;另一條線則是仰賴奈德寄自戰地的信、占卜館女主人莎蒂小姐和遜咖的回憶,再加上昔日的「麥哈蒂的後台報導」。讀者只要細心拼湊,到尾聲時便合而為一。
不論主敘述者「我」親眼所以目睹的一切或莎蒂小姐的回溯往事,或藉由奈德的書信來呈現,一直沒出現有關她父親吉登的任何訊息,會讓讀者懷疑吉登可能是個虛無的人,但讀者不要忘記,實際上,人的名字只是一種符號,作者也沒故弄玄虛,只是巧妙安排情節。到故事將近尾聲時,讀者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始終認為自己是掃把星的金克斯就是主敘述者愛比琳的親生父親。
年少的金克斯說不上是壞孩子,只是命運之神不肯放過他,一再戲弄使他失去信心。在無數困境中進進出出,他自有他的生存之道,但還是沒有自信能撫養親生女兒愛比琳,便把她丟給遜咖。短短一個暑假讓十二歲的愛比琳親歷一段刻骨銘心的「追尋」旅程,追尋一個溢滿著「愛」的家。讀者在閱讀時,一同期待能找到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家。
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移民在這塊全然陌生的大地求活,一定得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過程中自然會有無數感人的故事。莎蒂小姐與奈德母子的故事最讓人同情,親生孩子就在面前,卻不能相認;樂觀知足的奈德至死依然不知親娘就在眼前,人生悲劇令人哀嘆。
書中角色繁多,但各有各的明顯個性,彷彿這些角色就活在我們四周的現實人物,這就是作者描繪功力的展現。書中不斷出現令人深思、類似警語名句的詞句(如:「被愛也可能因愛而受傷」、「真相和迷思之間的界線有時很模糊」、「好故事會伸出手像溫暖的毯子一樣緊緊包住一個人」等),傳達出角色不同的心聲,更能帶著讀者深刻體會文字的魔力。這些詞句雖非全屬於哲學層次,但也或多或少增加了書寫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每個角色都具備講述故事的本領,但主軸卻聚焦於家庭之愛的永恆魅力。
作者敘述節奏沉穩,收放自如,處處安置懸念,吸引讀者繼續細讀下去,急著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在作者的巧妙設計下,書中的每一位角色,不論主配角,都得輪番上陣,講述自己與曼菲鎮的種種淵源。全書的事實與虛構搭配得恰到好處。細讀這本細論家、愛、認同與歸屬感的精彩故事,讀者更能體會所謂的「大熔爐」、「沙拉碗」的比喻說法。
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文/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我喜歡看推理小說,小時候坐在閣樓窗邊,福爾摩斯探案與亞森羅蘋的冒險故事陪我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午後,充滿好奇地從書中望向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直到今天,推理小說仍然是我睡前與旅遊途中最佳良伴,讓我可以暫時遁逃到那個既真實又充滿想像的世界。
推理小說有各式各樣的寫法,除了追蹤出事實真相的解謎過程是共同的元素之外,好的推理小說更是涵括了各種文學內容,從中也探討了生命的困境與人性的掙扎,除了樂趣還具有多重的閱讀收穫。
《曼菲鎮的月光》一開始就以懸疑氣氛吸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跟著十二歲的小女孩愛比琳去探險,在一個古老的小鎮裡跨越十多年的歷史解開令人好奇的謎團,從而了解她的父親以及屬於上一代人的歷史,並體會到他們也曾年輕過,也有屬於自己的徬徨。
故事從愛比琳發現藏在木板裡的一個雪茄盒開始,裡面有舊信件、地圖以及一些零碎的小東西,一個軟木塞、一個魚鉤、一個銀幣、一把別緻的鑰匙,還有一個木製的小娃娃。這些古老又破舊的東西激起愛比琳的好奇,配合著小鎮地方報的舊報紙訊息,愛比琳挖掘出周遭大人們已經忘掉的往事,讓大家從回憶中重新想起自己是誰,又是什麼因緣讓大家聚在一起。
的確,每個人的抽屜中總有個百寶盒捨不得扔掉,說是寶,但是在旁人眼中,卻是毫無價值的「垃圾」,比如幾張發黃的車票票根、一些小石頭與彈珠,還有些手製的小玩意、小擺飾等等。每個物品,背後都有個故事,也有段令人難忘的回憶。
據說,古代墨西哥的巫師會把收集值得回憶的事件,當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儀式,用來刺激儲存於心靈內在的能量。他們認為,這些能量往往被擱置忽略,被日常的生活給擠壓到意識的邊緣,而無法觸及。但是這些值得回憶的事件,卻能夠使人重新使用那些未用的能量,激發出生命的熱情。
因為愛比琳的努力,幫大人們重新找回勇氣,希望看這本書的年輕人或孩子們也能效法她,利用暑假時,拿著錄音筆或攝影機,記錄爺爺奶奶等長輩的故事,也可以找出從前的相片或當年的新聞歷史圖片,與家人一起看著相片重新回溯家族共同的歷史。
那一疊十多年前的舊信件是愛比琳的父親的好朋友寫的,在最後一封信引用了《白鯨記》書裡的一句話:「那不在任何地圖上,真正存在的地方從來都不是。」的確,即便同一個地方,在每個人腦海裡都是一幅不同的地圖,是以自己的情感與生命所繪出的,閱讀往往也是如此。
像《曼菲鎮的月光》這樣一本精彩的小說,就是讓我們跟著去探險,並且想像得以遨翔的好書。
充滿「謎」樣又柔情的曼菲鎮
文/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曼菲鎮的月光》不是偵探推理小說,卻處處隱藏懸疑又時時爆出驚喜;它沒有刻意強調親情倫理,卻一個不小心,在一段段情節中,又自然地流露出無限親子柔情。
十二歲的愛比琳是書中的女主角,在她大病初癒,身心最是脆弱的時刻,父親竟然要她獨自一人,長途跋涉搭乘火車前往一個歷史古城——曼菲鎮,去找一位父親的老朋友。
對從小跟父親相依為命、四處流浪討生活的愛比琳而言,這樣的「指令」,無疑是一種形式的「驅逐令」;小女孩內心充滿驚恐和疑慮,她不禁懷疑:是父親決定拋棄她、不愛她了嗎?
所有的線索就從愛比琳搭上搖搖晃晃的火車開始,也牽引著讀者開始進入那古老又瀰漫一種說不出「謎」樣的礦場古城小鎮。
這個礦場小鎮,除了少數原來就居住在那裡的居民以外,其實它是一個小小聯合國;有來自德國、義大利、波蘭、挪威的移民,也有來自蘇俄、希臘、蘇格蘭的移民;在這小小聯合國的背後,更網織出許許多多飄洋過海移民者的辛酸血淚史。
對十二歲的少女而言,生活在這樣古老破舊的小鎮,其實是十分無趣的。沒想到,有一天在她寄宿人家的地板底下,竟然發現了一個外殼斑駁的雪茄盒,打開來看,裡頭裝了一個軟木塞、一個魚鉤、一個銀幣、一把別緻的鑰匙,還有一個木製小娃娃。讓她驚訝的是,在這零零碎碎類似私人博物館收藏的小玩意兒紀念品之外,竟然還有一疊時間看來十分久遠的信件。
這些信件,究竟是誰寫給誰的呢?泛黃的信紙,握在手裡感覺好脆弱。到底什麼是大後方?誰在裸泳?誰又是間諜?奈德究竟是誰?金克斯又是何許人?信件內容讓小女孩看得內心一陣發毛,卻又忍不住地對其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感到驚險刺激,為它散發的一種說不出的神祕感深深吸引。
故事內容穿梭人物雖然有點複雜,但角色扮演各具特色、各有性格:占卜師莎蒂、表面言行有點鬼鬼祟祟的霍華牧師、瑞丹修女、殯儀館老闆恩德、庫克理髮師、老喜歡坐在屋前門廊盯著人看的伊凡斯老太太、化學老師薇馬蒂……。
曼菲鎮原來是小女孩父親童年成長生活的小鎮,小女孩來到這裡似乎又親身經歷父親曾經走過的童年;原來父親自以為是天生命帶衰星,只會帶給周遭的人厄運與不幸;之所以忍痛把小女孩推往小鎮,其實這一切全出於——愛。
以懸疑、驚奇為經,倫理真愛、朋友真情為緯,綿密交織出曼菲鎮美麗、溫柔的月光;字字句句值得男女老少一起來品味。
就如同作者克蕾兒‧芬德波在書裡所說:「妳從哪裡來?妳家在哪兒?我爸說:真正存在的地方,從來不在任何地圖上……。」同樣的,真正感動人心,讓人久久難忘,心底溫馨迴盪不已的故事,絕不在於表面文字修辭而已;我相信唯有出自作者的真心和真情,才能寫出如此溫柔、撼動心弦的《曼菲鎮的月光》。
我願全力推薦馬可孛羅出版,屢獲美國各項文學大獎的《曼菲鎮的月光》,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群,帶來相同的驚喜與甜美回甘。
作家 朱天衣 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李偉文 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子樟
媒體人 張珮珊 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名師 陳美儒 作家 琹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陳昭珍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劉欽旭
國立花蓮高中 李欣蓉老師 臺北市立華江高中 李岳庭老師
臺北市立華江高中 卓曼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