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歷史和人性的鑰匙 揭開潛伏的歷史規則
歷史的殘酷往往超出人的想像,王朝興替的背後最怵目驚心的真相。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無論文治武功,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世,但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個盛極一時的朝代,從此衰敗沒落?連帶深深影響了南北宋的政治基礎,使其成為外族眼中的肥羊,長期處於風雨飄搖的危機中。自古帝王最忌諱外戚與宦官干政,豈料由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起始,一改前朝作風,為國家根基埋下隱憂,導致明朝末年國勢積弱不振,內鬥嚴重。到了清代,西洋文化東漸,在稟持中國傳統儒家精神的文人中,投下巨石,接連引發不可收拾的思想爭辯與政治抗爭。這些朝代的興亡盛衰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是帝王昏庸、文人愚庸?還是外戚宦官的干政使然?下冊將從唐代以降,解開這一連串的歷史謎霧!
本書特色
1.作者對於研究和瞭解中國歷史有著深刻的意義。鑒於原文為文言文,為了讓讀者便於閱讀,保留原文原意下對此書進行了編譯、改寫。
2.迄今為止唯一一本全面解說中國黨爭的白話專著,它詳細記錄了自先秦至清末各個年代的黨爭經過。
3.參考了諸如《資治通鑒》、《中國通史》等一系列的史學專著,力求做到描述的準確性、真實性和生動性。
4.挑選了各時代中的重大黨爭事件,並詳細描述了它的成因、經過和結果。
5.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適當地插入一些相關人物的趣事,增加本書的趣味性。
6.對於各個時代中利益相互衝突的集團主張及他們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做了大量的擴展和補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桐齡(1878-1953)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號嶧山,河北人。清末考取秀才,曾兩度留學日本,1907年畢業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191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他是我國第一個在國外攻讀史學而正式畢業的學人。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參事,後應聘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師範大學後,任教授;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曾任系主任,並先後在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先後擔任中國史、東洋史課程,並創辦志成中學。王桐齡從事歷史教學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譯豐碩,有《中國史》、《東洋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歷代党爭史》、《儒墨之異同》、《局儉堂詩存》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10年2月新浪中國好書榜,社科歷史類前十名
名人推薦:
讀者推薦:
第一本白話黨爭專著,敍述十分詳細,很多歷史事件和故事都是不常見的,文章也很生動有趣。
史料很鮮活。故事好玩。故事講述全面,兼具了各朝代的風土人情與坊間習俗。當然更多是強有力的社會現實意義,全景式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官場心態,期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深陷其中的人們尋求出路,兢兢戰戰,無時無刻不充滿恐懼和不安。然而所有的事件只是手段,「道」才是真正的目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慨歎:歷史深深深幾許。看得越多越讓我覺得實在是管中窺豹,但也堅信其實這些古老的文字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只等著後人去挖掘、運用。 總之,要瞭解和理解中華文化,一定要仔細閱讀此書。
得獎紀錄:*2010年2月新浪中國好書榜,社科歷史類前十名名人推薦:讀者推薦:
第一本白話黨爭專著,敍述十分詳細,很多歷史事件和故事都是不常見的,文章也很生動有趣。
史料很鮮活。故事好玩。故事講述全面,兼具了各朝代的風土人情與坊間習俗。當然更多是強有力的社會現實意義,全景式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官場心態,期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深陷其中的人們尋求出路,兢兢戰戰,無時無刻不充滿恐懼和不安。然而所有的事件只是手段,「道」才是真正的目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慨歎:歷史深深深幾許。...
章節試閱
第七章 南宋政府的抉擇
第一節 遠君子親小人
政論的發達和政黨之間爭鬥的劇烈,是宋代的一大特色。北宋中期以後,士大夫因為一時意氣,相互爭鬥不休,不管是聰明人還是愚蠢的人全部深陷黨爭之禍中。而他們所競爭的目標,就是舊法和新法。
南宋建國以後,外患非常嚴重,士大夫把注意力從內部的黨爭鬥轉移到外部邊患問題的解決上,而對外態度的不同又引發新的黨爭,而這時候他們爭論的焦點在於:與金國究竟是戰,還是和。
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主張議和的多是小人,而主張交戰的大多數是君子。這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在當時宋朝打不過遼國,遼國打不過金國。這也就是說宋朝的武力不如金國,此其一。
宋朝的根據地是在浙江,氣候溫暖,物產豐饒,山川明媚,風景美麗,民風文弱。金國的根據地在滿洲,氣候寒冷,物產缺乏,山川凜冽,風景蕭疏,民氣便多剛猛,富於冒險精神。加上又奪取了黃河流域,住在高大的房子裏俯視東南,有居高臨下之勢。江若海曾經說過:"如果把天下地勢比喻成蛇,那麼秦蜀就是蛇頭,東南就是蛇尾,而中原就是蛇的脊樑。如今將蛇尾做蛇頭,怎麼能帶動得了蛇的脊樑呢。"這也就是說宋朝的地勢不如金國,此其二。
金國的將相,都是出身皇族,宗室王公,都知道怎麼用兵,所以他們的朝廷與將帥的行動常常能保持驚人地一致。而宋朝的將相,分成了文臣和武官,文臣喜歡主和,武臣喜歡主戰,朝廷大臣與邊防將帥的意見經常發生衝突,在政治見解上無法達到統一。也就是說宋朝的黨爭太多,很難有統一意見,內部相互掣肘導致政局不如金國,此其三。
如果按照這樣來推斷,宰相秦檜之所以同意議和,並非是未加思索,而是當時形勢不得不讓他這樣做。
然而當時的書生,並不清楚當時的天下局勢,動不動就想以"尊王攘夷"來打動人。秦檜曾經被擄到金國,在金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也就非常瞭解宋金兩國的具體情況,所以到他當了宰相以後,才堅定的主張議和。
而當時號稱賢士大夫及後世主持清議的人都對他大加唾罵。如果能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作為當時國家的一項計策,也是無可厚非的。最可恨的,應該是高宗的昏庸、懦弱,貪戀皇位,害怕打仗,一心只想苟且偷安。秦檜只不過是能夠揣度他的意思,阿諛逢迎他罷了,而高宗也是應為這樣的原因,與秦檜相處得十分愉快,對他言聽計從。議和以後,高宗不乘此機會臥薪嚐膽,休養生息,訓練軍隊,充實國庫,以便將來雪恥,卻沉迷於酒宴、歌舞,粉飾升平。只要有反對議和的,不管這個人的人格怎麼樣,才氣如何,一律流放、誅殺、貶職,毫不愛惜。後來竟至殺害的岳飛,罷免了韓世忠,流放張浚,逼殺趙鼎。自己將自己送進火坑,卻一點也不知道後悔。雖說秦檜奸佞,排斥異己,主要還是因為高宗性情怯懦、嫉妒,生來就不喜歡君子而喜歡小人。現將其平生事蹟記錄如下。
第二節 宋高宗的用人策略
在金兵第二次圍攻開封的前夕,這次去議和的仍是趙構,不過這一次是完顏宗望點名讓他去的,因為完顏宗望後來知道這個人真的是親王,並不是大將的孩子,所以特後悔把趙構給放了。完顏宗望認為趙構是宋朝最有種的皇子,回去之後肯定是個禍害,所以第二次點名讓趙構赴金營議和。另派刑部尚書王雲,二人一起,出使金朝求和,走到磁州(今河北磁縣)時,王雲暗中勾結金人,準備挾持趙構去做人質,結果陰謀敗露。這時,磁州守臣是宗澤,宗澤對康王趙構說殿下您要去金營啊,不妥,說肅王到那兒去了,一去就被扣住了,再沒放回來,現在他們又要讓你去,明顯是要把您也扣在那兒,您也回不來,這是送死的事,咱不能幹。請他暫留磁州。
趙構到這個時候,他也能想得明白,白白送死的事,誰願意幹啊。所以趙構就在那兒沉吟,沉吟不語,因為他們相遇是在磁州城外,在一個小廟門口,在磁州城外相遇,所以趙構沉吟不語的時候,百姓們漸漸地就圍了上來。把趙構和王雲的隊伍水泄不通,走不了了。在這種情況下,王雲是急於完成使命後回朝複命,所以王雲就呵斥百姓,朝廷自有法度在,你們這些人攔住出使的官轎,成何體統,都給我閃開,結果他一喊,老百姓的火就上來了。因為王雲曾經建議用堅壁清野抵抗金軍,於是就把城外面所有的民房全扒了,很多老百姓被強制拆遷了。而這個時候王雲又跑出來議和了。百姓就非常恨這個王雲,於是百姓一哄而上,毆打王雲,拽下馬就打,拳打腳踢,宗澤在旁邊看著不說話,士兵也都在旁邊看著,也都不說話,因為宗澤很鄙視王雲的為人,都不說話,趙構想說,眾怒難犯,這麼多人圍著王雲打,趙構就只好也不說話,一會兒把王雲打死了。
王雲的死給趙構留下非常深的陰影。王雲也是朝廷命官,這些暴民說打死就給打死這還了得了,趙構就在宗澤的磁州他就住下來了,王雲被打死了,趙構一想他都被打死了,我要是前去非要堅持議和,弄不好我就王雲第二,趙構於是就待在了磁州。
這時汪伯彥也送來帛書,請康王回到相州,並親率部眾一路風塵撲撲遠道相迎。趙構十分感動,當場許諾:"他日小王得見聖上,一定會首先薦公為京兆。"這一句話便奠定了汪伯顏日後受恩得寵青雲直上的錦繡前程。
再說京城汴梁,金兵的侵襲搔擾更加變本加厲,日勝一日。欽宗無奈,只好寫了份詔書藏到蠟丸裏,派使臣持蠟丸到相州面見康王趙構,封其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讓他們帶兵來援助。宗澤作為前鋒,屢次攻破金國的偏師。勸康王趕緊帶兵過河。而這時趙構實現了他的諾言,讓汪伯彥與宗澤同為副元帥,然後與眾人商議大軍去處。眾人意見紛紜,各執一端。有人以為應向北挺進,向金兵決戰,有人以為應退至江南,以求保全。趙構當然很害怕打仗,不願向北挺進,汪伯顏窺破了趙構的心思,就說:"非出北門濟子城不可。"此計正中趙構下懷,他高興地說:"廷俊之言有理。"於是引兵渡河,由鄆州、濟州到南京。康王又上奏欽宗請封汪伯彥為集英殿修撰。
這時欽宗又下詔書與趙構,說金人正準備與宋朝議和通好,康王將兵在外不要輕舉妄動。汪伯彥對趙構表示應嚴格恪守皇帝諭旨,宗澤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金人狂譎不可信,表面求議和通好,實則想施緩兵之計,如果我們相信金人之言,那麼日後悔之晚矣,我以為應及時進兵。"汪伯彥覺得宗澤總與自己的意見相左,對自己今後的晉升是很大威脅,應該把他趕離康王左右,才能使他不再干預朝政。幹是對康主說宗澤英勇善戰,可命他領一支人馬到開德、衛南一帶作戰,保衛康王安危。這樣宗澤離開元帥府,康王將黃潛善召到身邊,任副元帥,大軍安然不動,靜觀其變。誰知不久傳來消息,金兵攻破京城,徽、欽二帝被俘,張邦昌僭位代主。趙構聽說了之後,就帶兵到了東平(今山東東臨道東平縣)。這個時候高陽關路安撫使黃潛善帶兵前來援助。康王按照制度,任命黃潛善為副元帥。這為黃潛善以後受恩得寵奠定了基礎。
康王到濟州(今山東濟寧道濟寧縣)時,金國人派兵劫持康王不成,就劫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他們的後妃,和當時的太子,皇室宗親北去了。宗澤聽到這個消息後,從衛州帶兵向開德進發,一路上與金兵連打13仗,屢戰屢勝,進駐開德。二月,宗澤率部繼續向開封推進,擊潰攔截的金兵,接連攻克南華、衛南、韋城,距開封已不遠。這時,趙構卻輾轉後撤至東平、濟州,擁兵觀望,坐視宗澤孤軍苦戰。宗澤率軍與金兵浴血奮戰,雖取得了一連串勝利,但畢竟兵力有限,難以打破金兵對開封的重重包圍。
金國的軍隊已然離開了。宗澤只好就近討伐金人扶持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吏部侍郎呂好問,監察御史馬伸勸張邦昌迎立康王。張邦昌迫於形勢也就答應了。
建炎元年五月。康王在南京即位。趙構在南京即帝位,改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從此開始了南宋時期。高宗即位後任命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貶了主和派的大臣李邦彥,李棁,耿南仲等。從新啟用李綱為尚書右僕射。並對於金國人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進行了接見,一見面,張邦昌就跪在地上磕頭,痛哭流涕。趙構伸手攙扶起他,說愛卿功在社稷,如果沒有你,開封城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你挺身而出,維持大局,安定人心,功勞很大,並沒有罪。趙構不但赦免了張邦昌的罪,還加封同安郡王,等於是異姓封王。
康王趙構承繼大統,成為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臺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穩定人心、穩定局面,因此必須找一個能壓得住台的宰相來幫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東京保衛戰中打退過金兵的李綱。李綱是忠心為國的一介書生,讓這樣一個人做宰相,趙構身邊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
中丞顏岐這個時候上書說"張邦昌是金國人喜歡的,雖然被封為三公郡王,但還是封為宰相比較好。李綱是金國人所憎惡的,雖然已經任命為宰相了,但還是把他罷掉比較好。"這樣的奏疏連著上了五次。宋高宗趙構說:像我這樣的皇帝恐怕也不是金國人所喜歡的。金人更喜歡張邦昌做皇帝,照你這種觀點,我當皇帝是不是也不應該啊?。顏歧的嘴這才算被堵住。
右諫議大夫范宗尹又說李綱名浮于實,有功高震主的威望。宋高宗趙構也不聽。黃潛善,汪伯彥覺得自己對高宗又功勞,就等著被封為宰相,可等到的結果是李綱做了宰相,於是,倆人都很不高興。就跟李綱過不去。
趙構在南京登基稱帝后,宗澤奔赴南京覲見。他滿懷希望地向高宗陳述興國大計,高宗一度為他的一片赤誠所感動,想把他留在南京,共商大計。然而,黃潛善卻十分害怕宗澤留在皇帝身邊,影響自己的"宏偉藍圖",百般陷害、誣衊宗澤,勸高宗封宗澤為龍圖閣學士,任襄陽知府。就這樣把宗澤給遠遠的支開了。
這年六月李綱給趙構提了十條意見,這十條意見說穿了就兩個核心。第一個就是要殺掉張邦昌。因為天下百姓、忠臣良民拼死拼活地抵抗金軍,保家衛國,都沒有什麼封賞,而張邦昌這個偽皇帝最後卻封郡王、太宰,這不是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嗎?所以必須殺掉張邦昌,不殺他不足以振奮天下人的士氣。第二個就是要練兵。練兵之後北伐,迎回徽欽二帝,洗雪前恥。此外凡八條。皆關於解決時局之大計。
宋高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將張邦昌安置到潭州,後來他的同黨全部被貶職,朝廷又將他賜死。李綱認為雖然河北河東雖屢受金人蹂躪,但這些州郡基本上還是漢軍駐紮。這兩處地方的士兵將領都推舉豪傑之士作為首領來抵抗金兵,加起來沒有幾十萬,也有幾萬。最好派大臣過去招撫,然後分兵援救太原。在李綱的建議下,宋高宗設置了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任命張所、傅亮分別擔任招撫使,並下詔他們招兵買馬,各自主持戰事,極大的牽制了金軍的力量。特別是在河北,當地義民"應募者十七萬人。"這時候宗澤在東京留守,而東京已經荒殘,兵民雜居,盜賊十分猖獗。宗澤安撫存恤那些勤勞的人,使得流亡的人稍稍安定了。宗澤治軍嚴格,招徠豪傑。並在地方排兵佈防,地方上民心漸漸安定下來。整頓好地方後,宗澤又多次上表請求宋高宗回汴京。而宋高宗則聽從了黃潛善汪伯彥的計畫。決意逃到東南部,對宗澤的上表不予回復。這個時候金軍大舉南下,宋高宗趙構準備逃跑,宗澤留守東京,自然成了宋高宗抵抗金軍的第一道防線。
宗澤任命澤以嶽飛為統制,多次打敗金國的偏師。岳飛上書宋高宗說:勤王的軍隊已經逐漸到京師了。此時我們應該趁金國軍隊懈怠,一鼓作氣,將他們擊敗。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不能順承聖意恢復國土,只知道奉勸陛下暫避南方。這樣恐怕會失去中原的民心。希望陛下趁帝國在此地尚未穩定下來,親自順另軍隊北渡,這樣可以鼓舞士氣,恢復中原。"這落了越職言事的口實,被罷官。岳飛回到河北,在張所手下聽用。張所任命王彥為都統制。任命嶽飛為中軍統領。多次打敗金兵。而黃潛善、汪伯彥陰他們力主議和。教唆右諫議大夫宋齊愈上疏彈劾李綱說:"不能總是讓人民出錢,而且西北之馬無法弄到,東南之馬又不能用。至於兵數,每郡增加二千,一年的費用就上千萬緡,這些錢從哪里來?"
這種說法,如果不看背景,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在南宋百廢待興、尤其需要加強防務以立國的背景下,這種貌似公允的調子,其隱含的意義,就不止是對一兩項政策的否定了。
高宗居然也就聽信了這種說法,讓三省不要再推行原來的買馬政策了,每州買百匹即可。東南不產軍馬,因此免于施行。此外勸民出資的政策,也一律停止。高宗解釋說,更改政策是由於"恐致騷擾"。
但是,不久就有大臣揭發宋齊愈,說他是立張邦昌為"皇帝"的首倡者,且證據確鑿。李綱與執政將這個檢舉奏疏呈了上去,高宗震怒,命交給御史台審問。審問結果,其罪行無誤,宋齊愈自己也服罪。
當時,為他說情的人很多,但是高宗卻非常惱火,大家也就不敢再為他說情,於是宋齊愈最終被推出西門斬首,罪行張榜於街巷。
這個時候,金國人看到趙構殺了金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建立南宋王朝就再度南下了。看到金軍南下,趙構的第一反應就是跑。但皇帝不能叫跑,叫巡幸。當年金軍南下時,徽宗不就是巡幸東南去了嗎?所以他沿著父親指明的道路,也要巡幸東南。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轉移到了南方,再加上江南地區也沒有遭到戰火破壞,比較富庶,民心還可以收拾,於是高宗任命宗澤為東京留守,負責防守汴梁。宋朝的軍民百姓們以宗澤為核心,繼續抵抗金軍。自己要跑了了。
黃潛善、汪伯彥是很懂高宗心思的,於是一個勁的勸說高宗暫到揚州躲避。李綱遂勸諫說:"自古以來的中興之主都把都城放在西北部,這樣以來就可以佔據中原並且坐擁東南地區。如果把都城放著東南部,就不能恢復中原的領土,也就失去了西北的地區。而天下的精兵好馬鬥爭西北部。如果放棄了中原地區,金國人就會趁機騷擾中原的內部,到了那個時候盜賊也會群起作亂。到時候,陛下就是想恢復中原也做不到了。"宋高宗於是下詔巡幸南陽, 任命範致虛做鄧州知府,並安排修城治宮,營建抗金行朝。
這個時候黃潛善,汪伯彥仍主張宋高宗去揚州。李綱堅決不同意,說除非罷免了他。這個時候對宋高宗來說逃命要緊。至於李綱。宋高宗趙構本來是想讓李綱幫自己壓住台,好讓天下的臣民將士都聽自己的。可李綱這個人又很有些迂腐,一門心思用在打敗金軍、迎回二聖。用來組織一下大局是可用的,可金國人攻打過來了不讓宋高宗逃命,宋高宗就不高興了。這年八月,宋高宗就罷免了李綱,廢棄了李綱的招撫經制二司。召回傅亮,把張所安置到嶺南。一切李綱所規劃的軍民政策全部廢棄。
太學生陳東上書宋高宗,勸諫高宗要以宗廟社稷、黎民百姓為念,不能總是逃跑。不要罷李綱的官職,應該罷黃潛善和汪伯彥。除了陳東,還有一個叫歐陽澈的百姓也給宋高宗上書。
宋朝的政治環境是比較寬鬆的,因為太祖皇帝留有遺訓: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者。任何人給皇帝上奏摺,不管對國家的戰守大計,還是朝廷的大政方針提出自己的看法,都是沒有死罪的。所以連一個沒有品級的太學生,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勸說皇帝不要跑。
只是宋高宗去心已定,這兩個人的上書把他給惹怒了。宋高宗身邊那些一貫反對打仗,主張議和的奸臣們,看出龍顏不悅,便見風使舵地討好皇帝說,隨便一個讀書人、一個老百姓,都想對國家大政品頭論足,任意指摘,此風不可長。宋高宗問應該怎麼辦,黃潛善就跟宋高宗說:這樣的人要是不殺的話,會妖言惑眾的。必須殺掉。宋高宗沉吟半晌,於是下令殺掉這兩個人。
應天府的府吏去陳東家裏緝拿他時,陳東正在讀書,他一看來人,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陳東說,你們別著急,我肯定跟你們走,不過我得先飽餐一頓。他吩咐家人炒菜燙酒,然後自斟自飲起來。用過酒菜,陳東說要去趟廁所,小吏面露難色,擔心他趁機逃跑。陳東哈哈大笑,說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說了跟你們走就一定跟你們走,不用多慮。最後,陳東被帶到了應天府,不久便被處斬。後來,歐陽澈也遭到了同樣的處置。
宋朝本來是一個言論自由、思想開放的王朝,而且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者。但陳東二人被殺,卻開了一個惡例。後來主和派之所以能夠控制話語權,能夠鉗制言論,就跟這件事有關。中國古代人分四等,即士、農、工、商。宋高宗忘了一點,陳東是太學生,代表的是士林;歐陽澈是平民百姓,代表了農民,處斬這兩個人,就把士林和農民都給得罪了。而且宋高宗遲遲不去迎回二聖,不思恢復中原,寒了王彥、王善等中原志士們的心;宗澤三呼"過河"而亡,朝廷沒有任何表示,寒了守城將領們的心;主戰派連連上疏要求高宗回來,高宗都不回來,寒了抵抗派的心。宋高宗的身邊,就只剩下一群主和派和宦官,他處在一種空前孤立的狀態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了。在國家危難的情況下,宋高宗把不該得罪的人全得罪了。於是這個時候,宋高宗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中,對任何人都抱有戒心。
金國人聽說宋高宗逃往南方了。就在燕山聚集人馬,分三路向南進行侵略,東路由訛裏朵與兀術率領自滄州境內渡河,先後攻佔了青州、濰州等地;中路由粘罕率領自河陽渡河,先後攻佔了洛陽、唐州、鄧州、鄭州等地;西路由婁室率領自同州渡河,攻佔了同州、華州、長安、鳳翔等地。
第二年(建炎二年)正月。金國人進犯東京,宗澤帶兵多次打敗金兵。金國人離開後。宗澤上書請宋高宗回京。宋高宗不予答復。
這個時候,宗澤招撫的河北群盜都投降了。和州防禦使馬擴也在真定五馬山招兵買馬(在今保定道贊皇縣東)。聽說宋徽宗的第十八子信王趙榛還在民間,就推舉他統領眾義軍。河東,河北的遺民聽到這個消息都來回應。宗澤也招兵買馬,貯備糧草,跟眾將領越好渡過黃河。眾將都掩泣接受了命令。宗澤這才上疏宋高宗說:祖宗的基業是應該珍惜的。陛下您的父母兄弟都被掠到北方沙漠之中了,他們每天都在盼望陛下您的救兵。汴京的陵寢都被金國的狗賊佔領了。一直到今年的寒食節了,都還沒有未有祭享祖先的地方。百姓們生靈塗炭。而陛下這個時候巡行江南,這都是陛下身邊的小人的主意。這樣一方面給了金國人製造了掠奪的忌諱;另一方面是因為陛下身邊的這些小人的親屬都已經到了南方安全的地方的原因。現在汴京已經增固了。士兵和兵器都準備的足夠了。士氣也非常高,希望陛下不要讓萬民同仇敵愾的希望落空。走了東晉滅亡的老路啊。"這個時候,有人傳言說信王趙榛想要渡過黃河進入汴州,如果這種傳言是真的,那麼也就是說宋高宗趙構的小朝廷要變成偽朝廷了,相比南逃的皇帝,能夠守住國土的皇帝當然更得民心。基於這個原因宋高宗那個趙構下詔說選個好日子回汴京,這只不過是想觀望一下形勢,後來還是一直沒有回汴京。
這時金兵已經大舉深入。連續攻破淮北陝西州郡。南宋的將領大多都吃了敗仗。這個時候宋高宗就下詔讓禦營統制韓世忠來抵禦金國。宗澤任命王彥為河北制置使,跟諸將聯合,分別援助河北京西,並再次上疏請宋高宗回到汴京作為接應。而宗澤自己帶領著諸將親自做前鋒。收復了黃河以北的國土。這次宗澤的奏表到了之後,黃潛善哪些人極度宗澤立下的攻擊。從中中傷宗澤說他要造反。這一招很厲害,宋高宗很緊張,不久就又派了郭仲荀為東京副留守來防備宗澤。宗澤多次請宋高宗回來請不到,又被中傷猜忌,於是憂忿成疾,背上生出了疽,在當年七月份就死去了。宋高宗又派了杜充代替宗澤的植物。杜充為人殘酷又沒有什麼謀略,不過敗起家來很有一套,一上任就把宗澤的佈置全盤推翻了。於是各方的抗金將領都開始離心離德。本來被打敗了的金國的賊寇又去繼續搶掠了。
宋太祖六世孫趙子砥從燕山逃回來。宋高宗讓身邊的大臣問趙子砥北邊的情況。趙子砥說 "金國人用兵為講和謀取更多的好處,我國卻不做軍事準備就想等待將和。以前遼國主張和議,而金國想要用兵。不過十幾年時間,金國就把遼國給滅了。今天我們大宋是重走了遼國的老路啊。這好比是人因為害怕老虎兒拿肉喂老虎,老虎把肉吃光了,就要吃人了。倘若那個時候人早就為防備老虎而設好陷阱就可以制服老虎了。"當時的宰相是投降派,因為討厭趙子砥這種主戰的言論所以就讓趙子砥道台州做知府去了。
殿中侍御史馬伸上疏參黃潛善和汪伯彥做的十七件不合法的事。請求速速罷了這兩個人的官職。另選賢人代替。宋高宗下詔把馬伸貶為監濮州酒棁。不久黃潛善,汪伯彥升為尚書左右僕射。這個時候金兵橫行。山東群盜蜂起,黃潛善,汪伯彥二個人既沒有謀略,又專權自恣。東京委託給御史管,南京委託給留台,泗州委託給郡守。有進諫的也不採用他們的言論,請求主戰的也不讓宋高宗知道。金國的軍隊都打到南邊了,黃潛善他們還以為是李成那些強盜的餘黨,不值得顧慮。
這個時候金國人已經攻破了信王趙榛所在的五馬山砦,於是兩河州郡都淪陷了。金國在這個時候有再次進窺京東。攻陷了濟南,襲慶(今濟寧道故兗州府)等府。而金國軍隊的前鋒已經到了淮北。而這個時候黃潛善,汪伯彥還在想著跟金國議和。
建炎三年正月,河北制置使王彥入朝。見到黃潛善和汪伯彥後,說:河東、河北那邊的忠義之士都伸張了脖子盼著朝廷的軍隊,希望朝廷可以順因民心進行北伐。由於王彥言辭憤激,激得黃潛善、汪伯彥二人大怒。立刻勒令王彥提前退休。這個月,金尼瑪哈攻陷了徐州。韓世忠,劉光世等將領帶兵在淮河抵抗敵人。但是見到金國軍隊後還沒有交火就相繼投降。尼瑪哈於是渡過淮河。連續攻下淮東諸郡,迫近揚州。宋高宗聽到這個消息後這才警覺起來,連老婆都顧不上了,龍袍、璽印、國家的機密檔也都不管了,僅帶了十幾個護衛跑到了瓜州(在江蘇淮揚道江都縣南大江北岸運河南口),乘小舟渡江。
當時,汪伯彥和黃潛善兩個奸相剛從寺廟裏聽和尚講經回來,正大擺筵席,開懷暢飲。突然有人來報,說金軍馬上就要來了,皇上都跑了,你們怎麼還在這裏待著?這兩個奸相一聽,也放下酒杯,上馬就跑。兩個宰相一跑,揚州城的文武百官就作鳥獸散了。南宋三省的印信和很多重要文書,都被丟在了揚州城。老百姓一看,當官的都跑了,金國人又殺人不眨眼,我們也不能留在這裏等死啊,於是大家也跟著逃跑。這樣一來,整個揚州城就亂套了。當官的、當兵的、老百姓,都急著出城,就在城門那兒擠成了一團。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逃跑的大臣和軍士不但不先保護百姓,反而亂刀亂棍砍殺擁堵的百姓,以便清出道路自己先跑。一時間死了的百姓屍體一具靠著一具。
百姓們群情激憤,把矛頭一起指向了汪伯彥和黃潛善這兩個奸相。百姓們說,要不是這兩個奸賊禍國殃民,皇上不至於扔下我們不管,於是,大家喊著要殺掉這兩個奸相洩憤。但是,這兩個奸相比誰跑得都快,百姓們自然逮不著他們。這時,另一個姓黃的大臣要出城,命他的隨從驅趕堵路的百姓。隨從們一邊驅趕百姓一邊喊,快躲開,黃老爺要出城。百姓們一聽說是黃老爺,以為這是奸相黃潛善,於是大家一擁而上,拳打腳踢,棍棒齊下,就把這位姓黃的大臣打死了。這個倒楣的大臣,本來要出城逃命,沒想到卻做了黃潛善的替死鬼。
宋高宗跑到了鎮江後,又像剛到杭州杭州時的樣子。中丞張澄說:汪伯彥和黃潛善這兩個人的錯誤導致陛下您在外流亡,還招致了百姓們的怨恨。高宗聽取了張澄的意見,將黃潛善罷為江寧知府,貶汪伯彥為洪州知府,陳東和歐陽澈均被封官,並下詔令馬伸回京。但此時,馬伸已經去世了,高宗便下詔追贈他為直龍圖閣,下罪己詔求天下直言之士,大赦天下,被流放在外的士大夫也全部被赦免,只有惟李綱不赦,更不讓他回家。這都是用了黃潛善的計謀,是以李綱向金國謝罪。
第七章 南宋政府的抉擇
第一節 遠君子親小人
政論的發達和政黨之間爭鬥的劇烈,是宋代的一大特色。北宋中期以後,士大夫因為一時意氣,相互爭鬥不休,不管是聰明人還是愚蠢的人全部深陷黨爭之禍中。而他們所競爭的目標,就是舊法和新法。
南宋建國以後,外患非常嚴重,士大夫把注意力從內部的黨爭鬥轉移到外部邊患問題的解決上,而對外態度的不同又引發新的黨爭,而這時候他們爭論的焦點在於:與金國究竟是戰,還是和。
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主張議和的多是小人,而主張交戰的大多數是君子。這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了...
目錄
第四章 唐朝廟堂裡的暗戰
第一節 士族間的階級成見
第二節 矛盾開始
第三節 帝王的平衡術
第四節 甘露之變
第五節 傾軋時代
第六節 夕陽無限好
第七節 官場大換血
第五章 以激情始以黨爭終的北宋改革
第一節 文人的權力角逐
第二節 宋仁宗的離婚風波
第三節 瘋狂的舌頭
第四節 關於爹的問題
第五節 逼出來的改革
第六節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七節 是鬥爭還是改革
第八節 同黨相殘的悲劇
第九節 報復的序幕
第十節 政治態度決定仕途
第十一節 變態新黨
第六章 北宋末年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節 秀才遇到兵
第二節 割地賠款的恥辱
第三節 天真的帝王
第七章 南宋政府的抉擇
第一節 遠君子親小人
第二節 宋高宗的用人策略
第三節 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第四節 一場歷史大事件
第五節 秦檜的整人套路
第八章 南宋的禁忌
第一節 要文鬥不要武鬥
第二節 學說派系的傾軋
第三節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第四節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第九章 博弈在明末
第一節 官場現形
第二節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第三節 士大夫的衝動
第四節 有黨派的地方就有鬥爭
第五節 懸疑的三案
第六節 被流氓操控的朝廷
第七節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八節 殘局
第十章 只有掙扎沒有抗爭的清末黨爭
第一節 一場欲速則不達的政變
第二節 泥菩薩過江的光緒帝
第三節 壯志未酬的變法
第四節 垂簾太后的機心
第五節 最後的王朝
第四章 唐朝廟堂裡的暗戰
第一節 士族間的階級成見
第二節 矛盾開始
第三節 帝王的平衡術
第四節 甘露之變
第五節 傾軋時代
第六節 夕陽無限好
第七節 官場大換血
第五章 以激情始以黨爭終的北宋改革
第一節 文人的權力角逐
第二節 宋仁宗的離婚風波
第三節 瘋狂的舌頭
第四節 關於爹的問題
第五節 逼出來的改革
第六節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七節 是鬥爭還是改革
第八節 同黨相殘的悲劇
第九節 報復的序幕
第十節 政治態度決定仕途
第十一節 變態新黨
第六章 北宋末年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節 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