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必須具備工匠的自覺,
能與社會深入交流,認知自己是在做一件「作品」。A編工事中│編輯
B編│「編笑編哭」經營者
出版魯蛇碎碎念│編輯
李映慧│大牌出版總編輯
林聖修│啟明出版總編輯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作家
──推薦
什麼是編輯?
怎麼樣的個性適合當編輯?
編輯的品味與技藝該如何磨練?
暢銷書就是好書?
文藝書編輯與實用書編輯的差異是?
企畫的點子從哪裡來?
模仿暢銷主題可行嗎?
書名、設計、標題與圖表該如何規畫?
文章要如何改寫?
編輯,是製作一本書的匠人、無所不能的專案執行者、擁有敏銳市場嗅覺的行銷企畫,同時也是超越藝術工作者的專業人士……說起來五花八門,編輯這一行,到底是在做什麼?
本書由創造日本商業書這個類型,並締造百萬暢銷紀錄的傳奇編輯片山一行,從他四十年的從業經歷中,回到做書的原點,分享「編輯」這門職業的內涵,含括編輯在當今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以及與作者、相關從業者要如何維持關係,也從心法到技法,包含企畫、書名、書封、標題、文案到圖表,深入探討做為一門技藝的編輯力。
怎麼樣的人格特質適合當編輯──
「編輯是什麼都能做的藏鏡人:編輯要賭上自己的人格,與作者溝通互動,把做出來的書交到讀者手中。」
暢銷書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你有辦法附身在讀者身上,就會想到新企畫了。」「即使是類似的書,也要盡量加入其他書沒有的切入點,從讀者的觀點下工夫。」「你編的書最好懂!」就是讀者最大的讚美!
暢銷書就是好書嗎──
「我一直有種『賣不好就不行』的業務思維,但本質上依然是個編輯。編輯有骨氣,不炒冷飯,不想當個跟風撿便宜的人。有這樣的編輯魂,出版業才能常保清新。我們當然可以『模仿』暢銷主題,但模仿與『抄襲』基本上完全不同。」
本書特色:
百萬暢銷書編輯從業四十年的經驗法則
從實用書立場出發的編輯學
講一名編輯該如何培養感性,也理性探討製作一本書應該具備的技術與知識
不論你是出版人、愛書人、書店從業人員,本書不只告訴你編輯工作的眉眉角角,更在這個數位崛起、紙本看似沒落的年代,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出版的必要性,以及這個時代中編輯的責任,傳授混沌時代裡,既要跟上時代又不隨波逐流的「編輯學」!
作者簡介:
片山一行
◎ 1953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目前居住在愛媛縣松前町。每年前往東京數趟,實踐新的商業形態。1975 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院畢業後進入中經出版(現屬KADOKAWA)任職,參與經營實務書編輯。1983年轉職前往かんき出版,當時該公司剛開始做商業書,作者便在此打下基礎。1990年起接連推出暢銷書,並打造《易如反掌的經濟書》《易如反掌的電腦用詞書》等「易如反掌系列」,幾乎本本暢銷。另一方面,作者經手的經營管理、稅務、庫存管理等書也大多再版,替出版社編輯部打下基礎。從此,成為傳奇的熱銷商業書推手。
◎ 1998年,以董事編輯部長頭銜離職,轉為自由編輯,參與すばる舍、Forest出版、PHP研究所、鑽石社等各出版社的書本製作。主要作品有《必定大賣的陳列法—七十種機關與技巧》、《筆記的技術》(以上由すばる舍出版),《好強的整理術!》(PHP 商業新書),《務必了解的行銷基礎與常識》(Forest出版)等等。做書奉行「終生編輯」的座右銘,創造各種巧思,是少數的「做書匠」之一。
◎工作期間,會與責任編輯討論到雙方接受為止,達成編輯諮詢員的任務,讓合作的出版社與編輯部獲得成長。許多青年、中年編輯都尊稱作者為「一行大哥」。目前依然在職,幾乎每年都推出暢銷書,可說是商業書編輯的「傳奇」。最近編輯作品有《只要一天,聲音好得讓你感動! 歌喉也更棒!》(すばる舍), 《可以報帳的收據,不能報帳的收據》(日本實業出版社)。
◎作者亦有寫作出書,如講述人際關係中「聆聽」之重要性的《好強的聆聽法!》(鑽石社),以筆名小野一之所寫的《當你心愛的人得了「憂鬱症」》(すばる舍)。除了「編輯匠」之外,作者也會寫詩和俳句,作品有《片山一行詩集──或許,是海風》(早稻田出版),《片山一行詩集──或者,去透明的海》(創風社出版)等等。亦有製作俳句同人誌《銀漢》。
[ 聯絡方式:Ikko_k@ni_y.com]
譯者簡介:
李漢庭
一九七九年生,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電機系,自學日文小成。二○○三年進入專利事務所從事翻譯工作,二○○六年底開始從事書籍翻譯。領域從電機專利文件乃至於小常識、生活醫學、科技等等的中日對譯,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目前嘗試將觸角延伸到特殊造型與影像創作,有各方面之作品。往後仍希望能接觸更多領域,增加知識廣度,同時磨練文筆。
章節試閱
1.私論.何謂出版與編輯應有的樣貌?
夾在編輯這份職業與營利主義之間
我的職業是「書籍編輯」,做編輯這一行將近四十年。編輯也有很多種意思,比方說電視節目的編輯,就是要剪接影片上字幕,做成半小時或一小時的節目。
正如前言所說,我還可以算是個「商業書編輯」,跟文藝或雜誌編輯相去甚遠。
不用我多說,目前出版業正面臨重大的變化。大概從四十年前起,人們就愈來愈不喜歡看書報,雖然出版制度本身碰到了瓶頸,但不管怎麼說還有電子書浪潮。我認為呢,負責做書的編輯們應該對此一頭霧水。
目前全國所有書店的銷售數字跟進書數字,幾乎都是即時統計出來的。
「那本書很賣。」
「那個作者很賣。」
到這裡都還好,編輯可以做出比暢銷書更暢銷的書,也可以請暢銷作者寫不同的主題。但是如果編輯不振作,就會做出異曲同工的書,然後交給「業務」來賣。在數位主義之下,無名作者的原稿很難出版,也就很難栽培新作者。
這樣下去就不會有創新的企畫,就算做出來了,也會因為「沒有前例」而胎死腹中。
這樣真的好嗎? 紙本書還是有可能暢銷,而且電子書也是需要「編輯」才對。
如今出版已經是一門成熟的產業,我並不否定營利主義,但是不是有點搞錯了? 一本書賣不賣當然很重要,但是用優秀的想像力與企畫力打造出全新的書本,才更加倍地重要。
因為這樣的書,自然而然就會暢銷。
出版原本是出自編輯的「志向」,原本像是小規模的家庭代工,但是當出版業也變成「大企業」追求利益,業務資料就會左右出版企畫。
卡爾.馬克思這麼說過──
出版最大的自由,就是它並非經營。
馬克思所說的「出版」當然與現在的出版不同,出版應該是讓作家問世的行為,不能想從中獲得利益—這是一種深刻的探索,探索何謂「出版的原點」。
這句話放到現在可能已經過時,但是出版業會落到現在這危機重重的地步,跟提倡獲利至上主義、減少好書出版脫不了關係。
好書是什麼──?
就是作者與編輯對峙到最後關頭,每一頁都精心編輯,然後讀者認為「買了值得」「看了值得」的書。如果以我做的商業實務書來說,就是「好懂」、能打動人心的書。
只要出好書,出版業就會復甦—我沒有詩意到會提倡這種話,但是既然挑了編輯這一行,而且要繼續做下去,我希望能不斷質疑「編輯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難有答案,我想重點在於不斷地質疑。
重新檢討「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
隨著出版業發生巨變,編輯所處的環境……不,應該說出版行為所處的環境,明顯也發生改變。我想這個時代,編輯也必須做出改變,有些高強的編輯主張:編輯不該只當個幕後,應該正面地拉著作者跑。
我並不否定這個說法。
但是我想跟這樣的想法劃清界線。
這並不是所謂的編輯製作原理主義,我沒辦法說清楚,總之編輯與作者是對等關係,是夥伴,沒有哪一方應該拉著另一方跑。不僅是作者,與出版相關的所有人—比方說排版設計師、插畫家、印刷廠,大家都是平等的。出版社經常委託工作給插畫家,但千萬不能高高在上。
出版社當然必須賣書,但同時也可以推出一些讀者不多,但有正面意義與價值的好書,兩者並不衝突。
比方說出版社老闆常常對員工說:「衝高營業額!」「本月重點書是這本!」經營人的任務或許是鼓舞員工衝高業績,但是經營人還有更大的目標,就是告訴員工一個方向:「我們為何要出版這本書。」如果沒有方向,那麼經營人講話就跟業務部長、總務部長沒什麼差別。
每個行業都一樣。「我們為什麼做這個,對用戶有什麼好處,最重要的是我們為何做這一行」—我們必須常常質疑這些事情。
而編輯呢,跟經營人也是一樣的。
編輯當然也該考慮營業額,但是一個編輯沒考慮「為什麼要做這本書?」「出版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就會被獲利至上主義給吞噬。
「所有書都希望被人看見。」
我認識的一個高超業務這麼說過。他是業務員,但也會熱情地對我這個編輯說:「我不會做編輯,但是我想做這樣的書!」他會跟作者通宵討論怎麼賣書,有些看來賣不出去的書,到他手上就成了熱賣幾萬本的暢銷書。
我想他就是有編輯心態,才能說這種話。
之後會提到,出版社既然也是企業,就要考慮「庫存」「退貨」的問題,並不是什麼書都大批堆在書店裡就好。但是呢,「這本書只要上架一本,慢慢賣,細水長流。」
這樣的想法等於一開始就放棄了「大賣」的可能,我不喜歡一開始就想打短打的編輯。
編輯在商業書中的立場
前面已經說過,編輯這份工作很難懂,電視電影裡面常看到那種膽大包天,講難聽點就是常常罵人的火爆總編,然後兼職的美女編輯十項全能卻遭到冷落。不然就是編輯辦公桌總是亂七八糟,堆滿書本與資料……
其實這些完全都沒錯,只是編輯的工作還要更乏味、更複雜,無法用戲劇來表現。
確實有很多重要的協商與企畫會議,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雜務」,比方說影印文件,花好幾個小時想個小標題等等。
打電話請作者寫作之後,就要整理企畫書,還要去書店研究市場。
另外呢,辦公桌整齊清潔的編輯可能是少數,但最近大家都用電腦寫原稿,所以現代編輯的辦公桌上通常只有筆電跟幾本資料。我倒是不習慣筆電的鍵盤,所以都用桌機。再加上我眼睛不好了,螢幕大點也比較舒服……
總之呢,編輯工作就是雜務大集合,無論哪種編輯都一樣。
「哪種編輯?」
有人會想,出版業有很多種編輯嗎? 當然多的是。
週刊編輯,寫實磚頭書的編輯,名片上的頭銜都是「編輯」。但是週刊編輯總是被時間追著跑,磚頭書的編輯可能要花一兩年來做一本書。如果是字典編輯,就要花更多時間,工作也更乏味。
而說到週刊,漫畫週刊與八卦週刊又完全不同。
有插圖、圖表、漫畫的書籍,等於加入了許多元素。要精準處理這些元素,其實相當辛苦,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解釋這點。妥善運用圖表,在這個視覺化時代是編輯的必要條件。
文學書通常賣的是作者的名號,所以編輯要纏著作家,想著怎麼逼作家寫出好原稿。文學編輯在收到原稿的時候,工作已經完成大半了。但是我做的商業書與實用書,就常常修改作者的原稿,而且因為圖很多,相關工作人員也很多,比方說有插畫家、平面設計師等等。
編輯這簡單兩個字,卻會因為「書本的內容與形態」而大不相同。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編輯必須盡量與「作者」拉近關係,成為一道橋梁,將「書本(雜誌)」送到讀者手上。有時候,編輯還得「安排」作者。
極端的例子就是「自費出版」。
這種情況通常就是有個人對「做書」完全陌生,然後對出版社提企畫說「我也想出書。」就算不是「暢銷主題」或「暢銷內容」,只要作者願意出一定的費用,出版社就會出書。
這是自費出版的典型狀況,先不提這樣做生意是好是壞,但總需要個編輯。我曾經編輯過好多本自費出版書,做自費出版的重點,就是請作者全都交給我來辦。
「說到做書,我是專家,請放心交給我,我會做出一本好書。」
這麼一來,編輯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導權。
「只要交給那個編輯,他就會幫我修改文章的缺點。」這就是要強調的重點。
想聽人說「感謝你寫出了我想說的話」
為什麼我會提到自費出版這麼極端的例子呢? 說穿了,大多商業書的作者,文筆都不是很好,卻有法律、稅務等專業知識。所以他們寫的文章艱澀難懂,看來就像學術論文。
如果是專業書籍,艱澀倒沒有關係,但想要讓讀者感動說:「這本書真好懂!」就少不了淺顯易懂的文章,需要將專業知識寫得平鋪直敘。第151頁起會探討編輯的文章力,在這裡點到為止就好。
最近愈來愈多會計師跟律師能夠寫出平易近人的文章,但還是有太多專業內容,編輯就是要修改這些部分。這在出版業的術語叫做「改寫」(rewrite)。
第三章也會提到改寫,總之我認為一個商業書編輯不懂得改寫,就算不上優秀。
「感謝你把我想說的話都寫出來了,就好像我自己寫的一樣。」
一個優秀的編輯,必須讓作者寫出這樣的感謝文。這可以加深作者對編輯的信任,栽培作者,也栽培編輯本身。
改寫並不是要寫得像文學作家一樣優美深奧,實用書不是小說或散文,要以好懂為第一優先。
能夠寫出好文章當然是再好不過,但我為了讓文章好懂,會增加換行次數,甚至先說結論。
有些作家的文章寫得很美,但是得一口氣看個兩三頁才能看到結論。就「享受文章」「享受故事情節」的觀點來說,看個好幾頁才得到結論、發現伏筆,或許比較好,但是大多讀者會要求商業書必須又快又好懂。
比方說有個章節是「通貨膨脹的機制為何?」如果要看個兩三頁才知道「與利率和匯率有關」那就太遲了。
起承轉合是文章的基礎,但是我認為大部分的商業書、實用書,其實可以先說結論。先說「合」,然後不知不覺套入起承轉—這就是好的實用書,答案愈早出來愈好。
我常常大手筆修改作者的原稿,但是會盡量留下作者的文筆習慣。如果不留下作者的東西,會讓作者覺得「我的原稿被砍得面目全非」,就沒辦法建立起好關係,也就很難從作者身上激發出原稿之外的「某些東西」了。
也就是說,商業書編輯跟文學書編輯,必須從不同角度去切入作者的內心。像《簡單經濟》、《簡單會計》這種教學書,必須看懂作者對經濟與會計的「態度」來寫成文章,否則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明書。
「我懂了!」「原來是這樣啊!」如果沒有寫成這樣的文章,讀者看了好像被人教訓一樣。沒錯,教學書就是要「教人」,但是讀者學得無聊,或者學得開心,吸收程度完全不同。編輯在改寫的時候,務必要將此銘記在心。
商業書有很多種類,最近商業書的主流比較接近自我成長書,教人家何謂人生、如何溝通、時間活用法等等。
「既然不是實用書,而是自我成長書,那就不必考慮好不好懂了吧。」
千萬別這麼想。就算是自我成長書,如果教人家怎麼過生活、怎麼交談,一樣算是教學書。如果沒有與作者深交,就很難激發更多知識出來。
另外從「企畫」面來說,假設今天請個有證照的會計師來寫會計經營管理書,結果意外發現他是個整理魔人,那我就會想,能不能提個企畫叫做「國家證照會計師的整理術教學書」呢?能不能寫出專業領域之外的什麼—編輯必須經常想這個。會計師寫會計經營管理,律師寫法律……這樣算不上是提企畫的編輯。找出有沒有別的可能,才是跟讀者交情最深的編輯。
你能附身在作者與讀者身上嗎?
編輯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所以必須隨時都在思考「讀者想知道什麼?」
「讀者對市面上的書有哪裡不滿?」不管白天晚上,於公於私,都要保持彈性的思維想說:「這可能有搞頭喔!」
「讀者想知道的事情」應該有很多,好編輯就知道找需求的「竅門」,好編輯會架好天線,隨時蒐集資訊,仔細聆聽周遭的人嘀咕說:「希望有這樣一本書。」
我常常對年輕編輯說:「如果你有辦法附身在讀者身上,就會想到新企畫了。」這其實很深奧,人家問我「做企畫的訣竅在哪?」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可以說,
想附身在讀者身上,就要仔細觀察讀者的行動與想法,隨時蒐集資訊。
除了想企畫之外,改寫的好壞也取決於能不能附身在作者身上。這位作者真正的心聲是什麼?隱藏在艱澀文章背後的「真心話」是什麼—我想抓住這個。我剛才也說了。
「感謝你把我想說的話都寫出來了,就好像我自己寫的一樣。」
能夠讓作者寫出這樣感謝的話,才是個好編輯。這代表編輯與作者合而為一,也就是附身。
只要編輯認真與作者交流,就能掌握到作者的文筆,作者的思考方向。編輯工作的第一步,應該是先摸清楚作者的個性。
1.私論.何謂出版與編輯應有的樣貌?
夾在編輯這份職業與營利主義之間
我的職業是「書籍編輯」,做編輯這一行將近四十年。編輯也有很多種意思,比方說電視節目的編輯,就是要剪接影片上字幕,做成半小時或一小時的節目。
正如前言所說,我還可以算是個「商業書編輯」,跟文藝或雜誌編輯相去甚遠。
不用我多說,目前出版業正面臨重大的變化。大概從四十年前起,人們就愈來愈不喜歡看書報,雖然出版制度本身碰到了瓶頸,但不管怎麼說還有電子書浪潮。我認為呢,負責做書的編輯們應該對此一頭霧水。
目前全國所有書店的銷售數...
目錄
我的編輯生涯──代前言
◆從遇見某個出版人開始
◆當自由編輯所學到的東西
◆當好「編輯」這個職業人士!
◆現在正需要「編輯力」
▍第一章 編輯是怎麼樣的職業?
──編輯是超越藝術家的專業人士:編輯是打造「書本」這項「商品」的第一線專業人士,但並非主角。
1私論.何謂出版與編輯應有的樣貌?
◆夾在編輯這份職業與營利主義之間
◆編輯外包化的陷阱
◆重新檢討「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
2簡單「編輯」二字,其實五花八門
◆編輯在商業書中的立場
◆想聽人說「感謝你寫出了我想說的話」
◆你能附身在作者與讀者身上嗎?
3希望編輯有副「好心腸」
◆編輯並非單純的幕後
◆要有幕後的自覺與驕傲!
◆要了解幕後才有實際的「權力」
4從一段自己的歷史開始
◆「商業書」是怎麼誕生的?
◆「暢銷至上」想法的是與非
◆模仿者有禮貌與尊嚴嗎?
◆商業書編輯才更該有「靈魂」
5當個有編輯魂的編輯
◆有人對你說過「同類型的書裡面,你的最好懂」嗎?
◆「暢銷書」並不一定是好書
◆來點跟暢銷至上主義唱反調的「硬撐」也不錯
6以長銷書為榮!
◆所有新出版的書都在比平台!
◆目標是做出一定會再版的書!
◆你能編輯出滿足讀者的書嗎?
▍第二章 編輯該具備的基礎條件
──「編輯」就是無所不能的幕後:編輯要賭上自己所有的人格,跟作者交涉,完成書本交給讀者。
1那麼,何謂編輯的適性?
◆編輯有一定程度的理論
◆你有不怕失敗的決策力與行動力嗎?
◆你有一頭栽進任何事物裡的好奇心嗎?
◆你有夢想與熱情嗎?
◆要喜歡「人類」
2你能好好聽人說話嗎?
◆擅長聆聽的人,就能吸引情報與人員
◆有幾招讓你擅長聆聽
◆對話的竅門,就是換口氣再反駁
◆記得常保微笑
3「保持與讀者相同的高度」
◆追求「感動讀者的書」
◆「讀者的高度」大概是多高?
◆讀者也就是「會買書的人」
4編輯該有的成本觀念
◆並不是一股腦降低成本就好
◆要思考「改變這則標題可以增加多少讀者」
◆書名頁背面要是「白頁」!
5要看其他類型的書
◆向學習參考書學習
◆封面設計是提升書本魅力的第一關
◆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第三章 好書和暢銷書是這樣做的!
──編輯需要的幾項「技術」是什麼?編輯技術包括了原則與理論, 但它們並非枯燥乏味的準則。
1「企畫」是怎麼做出來的?
◆編輯要見到人才能做生意
◆沒有書名的點子就成不了企畫
◆全力思考想對讀者表達什麼
◆大綱要嚴謹還是粗略?
◆隨時思考「修飾成果」
2商業書編輯的「企畫、建構力」
◆商務人士看的書,就是商業書
◆企畫力就是靈感
◆編輯的原點在於「?」與「!」
◆企畫力也就是建構力
3「前言」這部分就是要抓住讀者的心
◆「前言」要使上全力!
◆前言就像藥品的療效說明
◆要有勇氣,別怕重複
4做目錄的方法
◆編輯其實不太看企畫書?
◆網路書店可以看書的開頭
◆企畫書也要從「書名」開始
5何謂編輯需要的「文章力」?
◆看懂作者想表達的內容
◆用「總之」來收尾
◆帶點正面的「草率」
◆能不能讀得順暢?
6如何把文章寫得好懂
◆「好文章」的定義會與時俱進
◆換行的重點是?
◆精準無比的文章,就像法律條文
7「好懂」的條件是什麼?
◆沒必要「從頭到尾都好懂」?
◆最後加點比較厚重的內容與「後記」
8標語力變得不可或缺
◆編輯也是標語寫手
◆要怎麼掌握讀者心理?
◆讀者也有很多種?
9編輯設計的必要性
◆封面與內文都要追求時髦的設計
◆設計好的書就好賣,但設計並非一切
◆目前是怎樣的設計、書名、封面最受歡迎?
◆用「包裝」來思考書本設計
◆作者簡介要寫些什麼?
10商業書中的「圖解書」作法
◆真的有圖就「好懂」了嗎?
◆圖的「資訊量」不能太多
◆像電路圖一樣的圖表沒人懂
11圖解與標題的關係?
◆圖表不是電視新聞的背景
◆圖表與標題要有律動!
◆用圖表整理內文的內容!
12圖解書的「分水嶺」正在改變
◆編輯怎麼應付最近的圖解書趨勢?
◆多元化的圖解書將如何發展?
◆要跟上時代,但不隨波逐流
◆仰賴準則就不會進步
▍第四章 出版界瞬息萬變,編輯如何因應?
──為何我現在要重新檢討「何謂出版,何謂編輯」:編輯是綜合藝術家,也是優秀的行銷人員。最重要的是,編輯要有骨氣。
1編輯的職責不斷改變
◆編輯的行銷工作是什麼?
◆商業書這個「類型」正在改變
◆出版還是要做得成生意
◆希望當個超越理論的編輯!
◆愈來愈多元的商業書
◆不去書店就不配當編輯
2企畫要自己想!
◆作者與企畫不能靠代理商處理
◆編輯彼此切磋琢磨,可以提升品質
◆電子出版時代更需要企畫力
3出版社的方針與良心
◆出版社是「資訊產業」嗎?
◆出版社就是要把一切資訊都推出到社會上嗎?
◆編輯要有行銷品味與骨氣
4有時候,編輯也是栽培作者的職業
◆搞清楚要對作者說什麼
◆作者的原稿差一點才好
◆思考互相栽培的意義
當一個做書匠,一個做書專業人士──代替後記
◆正因為「手工」還留著
◆編輯要有「個性」!
◆編輯要隨時提出質疑
◆編輯不是「準則」!
我的編輯生涯──代前言
◆從遇見某個出版人開始
◆當自由編輯所學到的東西
◆當好「編輯」這個職業人士!
◆現在正需要「編輯力」
▍第一章 編輯是怎麼樣的職業?
──編輯是超越藝術家的專業人士:編輯是打造「書本」這項「商品」的第一線專業人士,但並非主角。
1私論.何謂出版與編輯應有的樣貌?
◆夾在編輯這份職業與營利主義之間
◆編輯外包化的陷阱
◆重新檢討「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
2簡單「編輯」二字,其實五花八門
◆編輯在商業書中的立場
◆想聽人說「感謝你寫出了我想說的話」...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