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51集 【談《洞見》一書】
『批判思考既不是一種目標,也不是一種成就,
而是一種技巧,需要練習,並且在有意而為與反省之下應用。』
這是一本能讓所有人都有所獲得的書——
從社會學導論課的學生、乃至於經驗豐富的學者與政策制定者都是如此 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焦糖哥哥/陳嘉行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讚譽推薦!!
▶▶批判思考的關鍵是「評量證據」,而非用來批評異議者。
我們通常假定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正確、正常又合情合理,批判思考最困難的,就是找出自己視為真實的預設,並且檢視其中到底有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批判思考,就是要用在我們同意的立場上。本書作者、社會學家喬.貝斯特把批判思考定義為評估各種主張的方法,我們不預設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是真的,而是藉著評估證據,去考慮我們的預設可能為假的可能性。
有別於書市常見多講邏輯論證、哲學家的批判思考指南,作者提供另一套理解社會、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方法,以精簡扼要的章節,說明社會學家如何評估論證及其支持證據,並且分析社會學領域中要進行批判思考,可能會碰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像是不同方法論的爭議、不同陣營的派閥偏見,甚至整個社會學領域的預設立場等),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以及對批判思考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多有裨益。
進步來自願意仔細思考,質疑別人告訴你的事,對於被大家接受的智慧保持懷疑態度。經由練習與內化,這套扎實的技巧亦將幫助我們在日常選擇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 林文蘭:
本書引導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與常識斷裂」、練習「質疑的精神」、找尋「論證的過程」,鍛鍊「思考的力量」。透過日常實作,進行社會學式的批判思考,可以解構迷思,跳脫同溫層,更深刻地提出問題、分析癥結、理解社會。
★輔大社會系教授 戴伯芬:
社會學主張批判性思考,這本書對批判社會學進行批判思考,解構社會學價值的結構限制。本書拋開聱牙詰屈的理論,深入淺出,突破以訛傳訛的常識或同溫層意識形態的偏執。在資訊如疫情蔓延的年代,批判性思考如同快篩劑,過濾信息真偽,有助於決策與創新。
★焦糖哥哥/陳嘉行:
我們很常聽到一些人把「批判思考」掛在嘴邊,不論是用來讚美自己或是貶低不同意見的人,「批判思考」成了人擁有智慧與美德的特徵。但怎樣的意見與立場才符合批判思考的標準?本書作者喬.貝斯特是位社會學家,他用社會學的方法告訴大家「批判思考與證據有關」。
這意謂你要發表任何意見表明立場時,你得先檢驗自己手上的證據品質,是否能支撐住自己的推論。如果證據本身有問題甚至是錯誤的,那你再怎麼會推論,看起來多合邏輯,甚至外加華麗詞彙包裝,得出來的答案也是錯誤的。
這本書有別於相關領域的哲學思考、媒體識讀的書,而是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讓未接觸過社會學研究訓練的人,能透過書中的例子分析學會簡單的社會學思考工具。
這能幫助我們應對媒體報導與日常人際交流中,誰的意見較符合真相與科學,而哪些立場我們得保持距離。譬如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我沒有政治立場,但我認為……」,作者會告訴你:「你認同的事情就是你的立場了,不論正確與否。」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安婷 :
至今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之一便是社會學家彌爾斯(C. W. Mills)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即使我在職業上沒有成為一名社會學家,但命運也讓我與社會學家共同創業。我深刻體悟到,在快速變化的現代,多數「個人的煩惱」都具「社會性質」。做教育者、做為公民,如何真切理解「批判思考」的內涵:不預設已知、以證據為本地追尋答案,而非如同「批判」一詞在中文不時會誤導的,單純以為與「批評」、「評斷」為同義詞。我們若都能像社會學家般思考,社會就或許更有前進的希望。誠摯推薦此書。
作者簡介:
喬.貝斯特Joel Best
德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著有暢銷書《Damn Lies and Statistics》、《Stat-Spotting: A Field Guide to Identifying Dubious Data》、《American Nightmares Social Problems in an Anxious World》。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等書。
章節試閱
什麼是批判思考?
就像政客都會支持母職與美式蘋果派一樣,幾乎每個教書的人都讚揚批判思考[1]。大學教授都同意,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變成批判思考者,但較低年級的教師也這麼想。我聽過小學一年級跟二年級的老師宣稱,教導批判思考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大多數教育者都有這種打算[2]。
不過我們可以懷疑的是,實質上每個人都同意某樣東西很好的時候,他們可能對此各有不同定義。批判一詞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我想起某回我以正面的方式談到批判思考時,有個學生驚恐地一縮:「噢,我不想變成一個很愛批評的人!」然後,還有些社會學教授會大膽宣稱,他們擁抱「批判性種族理論」,或者「批判性動物研究」,或者⋯⋯你懂吧。這種用法的批判,通常表示他們的研究路線跟某一種自由派/進步派/基本教義派/左派政治觀點,是站在同一陣線。實際上,他們把批判一詞當成某種品牌名稱,用來對比他們與敵對思想學派的路線;他們指控敵對思想學派支持現狀。雖然他們可能假定採用「批判性的」路線,讓他們成了批判思考家,我會在這裡講到的「批判思考」,卻不是這個意思。
更確切地說,這本書把批判思考看成是一組用來評估各種主張的工具。一個主張指的是斷言「某件事就是這樣」的任何陳述。在對話裡、閱讀中、媒體上,說實在話,就是在我們連結到其他人的幾乎每個場合裡,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碰上各種主張,而我們全都必須學著詮釋那些主張。我們把種種主張分類成比較可信或比較不可信的,用像是事實或資訊這樣的詞彙,來確認看似健全的主張,還用像是謠言或造假來標記看似比較可疑的主張。我們很早就開始學習做出這些區別:很多親職教養,就牽涉到幫助小小孩變得更能夠評估他們聽到的事情(「他只是在逗你玩」,「我真的很認真」,「那只是一個故事」)。在某個時間點,小孩們必須學會區別電視節目與廣告的內容,並且理解廣告公司的主張可能不完全真實。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我們學到奉承跟稱讚可能不會揭露其他人實際上在想什麼,就像我們大多數人學會了在選戰期間把競爭陣營的主張打點折扣。我們學會分辨有問題的主張,跟看起來比較可能為真的主張。
批判思考的能力很重要。想像一個無法批判思考的人:這個人太容易接受暗示(而且渾身破綻),以至於他或她會接受每則廣告的建議,衝出門去買廣告中的產品,而且發現每個政治人物都很有說服力。很明顯的是,鮮少有人耳根子這麼軟。可是,雖然對於想賣東西給我們的人心存疑慮、甚至處處懷疑是很有用的技巧,這樣還不夠。我們不斷接觸到各種主張:出現在新聞報導、書籍與文章裡;來自廣播、電視與線上名人;在部落格文章、Podcast、下載的影片還有社群媒體上。我們要怎麼評估所有這些主張?我們如何能夠區分或許可接受為真的主張,還有應該加以懷疑的主張?
怎麼做這些判斷,大家各有不同的標準。有一種在整個歷史上都很流行的標準,就是假定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真的──某本聖典裡包含了我們需要知道的所有真理,光看這些主張是否跟這部聖典相符,我們就可以下判斷了。或者,某些偉大的思想家──比如說亞里斯多德、孔子或馬克思──已經解釋了世界如何運作,而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現代主張有多符合古典詮釋,來評估這些主張。預設你早已知道什麼事情是正確而真實的,可能很有安慰作用,就算只是因為這樣做理直氣壯地忽略了異議者。任何曾經涉入宗教爭論中的人都知道,相信某種權威教條的人很難撼動。
本書裡呈現的批判思考,是評量主張的一種途徑,更審慎節制而有所不同。批判思考沒有直接假定我們已經知道何者為真,而是要求我們考慮自己的假定有誤的可能性。基本上,批判思考跟證據有關。證據是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一項主張是否為真的資訊。我們聽到一種主張的時候,我們應該評估支持與反對它的證據。這個主張可能是關於某件小而個人的事情(「我超愛你弄成那個髮型」),或者以更大得多的閱聽眾為目標(今天的頭條新聞)。事情大小不重要。批判思考牽涉到檢視某項主張的證據,並且決定它是否讓人信服。所以,這本書講到的「批判思考」,意謂著權衡證據、並且在較強證據與較弱證據之間做出區別的種種方式。
這種批判思考有其歷史。這種思考方式,是在啟蒙運動期間開始流行——這個長達數世紀的運動,駁斥了所有真理都可以在聖經或亞里斯多德作品裡發現的觀念。大家反而開始收集並評估可觀察的事實以及資訊——也就是證據。舉例來說,他們用望遠鏡來觀察行星與恆星,而他們看到的東西讓他們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因此抵觸了神學家堅持的看法: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他們用顯微鏡確認了似乎導致疾病的微小生物,這導致醫學權威很不情願地否決了亞里斯多德的致病模型(四種體液的不平衡讓人生病)。這些辯論很難纏:某些神學家與醫師從未停止對抗新觀念。但在今天,那些證據已經勝出:大多數人接受地球繞行太陽,細菌可以導致疾病。然而我們繼續爭論很多別的事情。大多數人現在同意證據很重要,雖然對於證據證明了什麼,他們可能有不同意見。
從權衡證據的意義上來說,批判思考是一種技巧。這種技巧可以學,而且隨著練習會變得愈來愈好。或許你很訝異會有這麼多教育者同意,教導批判思考很重要。畢竟你讀的高中可能沒提供批判思考課程。你會上數學或科學、語言或文學,還有社會研究或歷史。但你的老師們可能還是認為,所有這些課程都在教批判思考技巧:數學教你做數學推論,文學課牽涉到分析戲劇與詩歌,歷史鼓勵你評估關鍵事件的不同解釋等等。那些課程都是設計來教導你某些關於數學、文學與歷史的實質內容,但也企圖讓你成為更懂得批判思考的人:這樣的人不只對這些學科本身略有所知,也能夠把這些課程教的分析技巧,應用在各式各樣的主題與脈絡上。
學會做批判思考,是教育程度與收入之間為何有強烈相關性的主要理由之一:平均而言,高中畢業生賺得比中輟生更多;受過一點大學教育的人,賺得比不超過高中程度的人來得多;大學畢業生賺得比沒拿到學位的人多上許多;而繼續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賺得比大學畢業生更多。為什麼這會是真的?有很多高中與大學課程,似乎並不直接跟大部分的工作相關。但比起那些課程涵蓋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學到在大學裡表現良好所需要的批判思考技巧。一位大學畢業生應該已經學會思慮周到地閱讀,足以理解困難的閱讀材料、找到資訊,並且評估其品質,然後發展、組織並呈現他們自己推論過的論證。藉著完成課程作業——閱讀指定讀物、讀書準備考試、寫期末報告等等——學生們發展並使用逐漸變得複雜成熟的批判思考技巧。說到底,就是那些相對來說罕見而珍貴的技巧,讓教育程度較佳的人有資格做薪水較高的工作。
換句話說,雖然批判思考一詞可能看似模糊、抽象或不實際,實際上卻是教育的關鍵。請考量一個有時候會拿來問小學生的問題:「一個羊群裡有一百二十五頭羊與五隻狗。牧羊人年紀多大?[3]」數學教育家指出,大多數小孩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假定提問者要求他們一定要提出一個數字,像是二十五(一百二十五除以五)。畢竟學生經常碰到要求他們計算正確數字答案的「應用題」。可是牧羊人問題並沒有給我們任何與解題相關的資訊;綿羊的數目或者狗的數目,對於牧羊人的年紀都沒有提供任何線索。正確的答案是,無法知道牧羊人年紀多大。要得出這個答案,牽涉到批判思考——評估可得的資訊是否足以回答這個問題。另一種說明方式是,教育應該教導學生區別有道理與沒道理的說法。說到底,批判思考是一組極端實用的技巧。
評估證據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學科傾向於強調不同的批判思考技巧[4]。這本書討論的是社會學家的批判思考。為什麼挑社會學?首先呢,我是個社會學家,所以這是我了解、研究並且教導別人的東西。有很多書用非常概括性的方式切入批判思考。其中許多書是由哲學家所寫的,而我通常會發現這些書抽象得要命。我對批判思考的宏觀理論原則比較沒興趣,比較想了解實際工作中的社會學家,能夠如何更有批判性地思考。
這本書特別注重的地方,是批判性地思考社會學家及其他社會科學家對社會議題所提出的論證。非常簡單地說,社會科學牽涉到做研究——確認、收集與評估出自我們這個社會世界的證據——以便更了解社會生活。社會科學家以這個研究為基礎所提出的論證,嘗試解釋人如何、還有為何以他們這樣的方式行動,還有這樣的行為如何能夠加重(或降低)社會問題。並不是所有對社會行為的解釋,都牽涉到科學推論。舉例來說,某些人可能這樣解釋犯罪:說「人天生就會犯道德之罪」(一個奠基於特定宗教教誨的論證),不過那個主張對社會學家來說並不特別有用,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可以測試的社會科學命題。什麼是可以測試的命題?那是我們會在這本書裡探究的事。
因為我是個社會學家,我的很多例子都會牽涉到社會學議題,但大多數我要說的事情,都可以應用到其他社會科學方法上。這包括其他學門的社會科學部分,像是人類學、傳播學、犯罪學、經濟學、地理、歷史、政治科學與心理學,還有各種跨學門「研究」學程,其中包括區域研究(像是非洲研究或東亞研究)、族裔研究(像是黑人研究還有墨西哥裔/拉丁裔研究),以及婦女研究。社會科學論證有時候也出現在牽涉到專業人士與客戶一同工作的各種應用學門上,這些學門通常在商學、教育學、法學、醫學、公共政策及社會工作學院裡。
在所有這些學門裡,都有人設法要從科學上理解社會生活——也就是說,以證據為基礎,解釋人類的行為模式。結果產生的論證很重要,因為它們通常被用來辯護影響許多人的社會政策。所以,我們需要能夠批判性地思考這些論證。但在我們能夠把重點放在社會學家如何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考量論證如何運作。
【批判思考重點整理】
●批判思考意謂著透過權衡支持論證的證據,來評估論證。
注釋
1. 批判思考文獻為數眾多。教育資源資訊中心(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ERIC)的資料庫——搜尋教育學術文獻的基本資源——列出了數千個在摘要中提到批判思考的資料來源。
2. 與此同時,對於我們的學校與大學有個常見的批評是,有太多學生不具備他們需要的批判思考技巧。舉例來說,請想想阿倫(Arum)和羅克薩(Roksa)令人憂心的發現:「三個學期的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批判思考技巧幾乎沒有顯著的影響。」(二○一一)
3. Merseth (1993)。
4. 尼姆(Neem, 2019)論證說,最重要的批判思考技巧,是各學科的專門技巧:也就是說,像是歷史學家、文學學者、化學家與社會學家,都需要不同種類的技巧。
什麼是批判思考?
就像政客都會支持母職與美式蘋果派一樣,幾乎每個教書的人都讚揚批判思考[1]。大學教授都同意,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變成批判思考者,但較低年級的教師也這麼想。我聽過小學一年級跟二年級的老師宣稱,教導批判思考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大多數教育者都有這種打算[2]。
不過我們可以懷疑的是,實質上每個人都同意某樣東西很好的時候,他們可能對此各有不同定義。批判一詞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我想起某回我以正面的方式談到批判思考時,有個學生驚恐地一縮:「噢,我不想變成一個很愛批評的人!」然後,還有些社...
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批判思考?
第二章 基本事項:論證與假設
第三章 日常論證
軼聞・人身攻擊論證・神話/迷思・民間智慧與隱喻・事實・日常推論
第四章 社會科學的邏輯
模式・因果關係・判斷社會科學主張・證據的重要性
第五章 權威與社會科學論證
社會科學的挑戰・社會學的例子・思考社會學與批判思考
第六章 社會學的社會世界
陣營・欽羨・社會學的分支
第七章 取向
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團隊文化與團隊結構・局內人與局外人・悲劇與喜劇・取向的重要性
第八章 用語
術語・流行用語・定義・概念蠕變
第九章 問題與測量方式
社會學問題・經驗性問題・測量方式・被測量是什麼意思?・質疑測量方式
第十章 變數與比較
變數・與比較有關的議題・各種比較性發現・重複・質性研究中的比較・質疑比較
第十一章 傾向
模式化的傾向・區群謬誤・社會學解釋的限度・思考傾向
第十二章 證據
有效的證據・不那麼有效的證據・質疑證據的選擇・關於研究的問題
第十三章 同溫層
承認並且處理自身的偏見・期待與社會學家・意識形態同質性的複雜之處・自我批評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 困難的主題
文化浪潮・好人與壞人・禁忌・思考困難之事
結語:批判思考為何重要
注釋
參考書目
第一章 什麼是批判思考?
第二章 基本事項:論證與假設
第三章 日常論證
軼聞・人身攻擊論證・神話/迷思・民間智慧與隱喻・事實・日常推論
第四章 社會科學的邏輯
模式・因果關係・判斷社會科學主張・證據的重要性
第五章 權威與社會科學論證
社會科學的挑戰・社會學的例子・思考社會學與批判思考
第六章 社會學的社會世界
陣營・欽羨・社會學的分支
第七章 取向
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團隊文化與團隊結構・局內人與局外人・悲劇與喜劇・取向的重要性
第八章 用語
術語・流行用語・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