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選擇空前自由的時代,
為何我們仍然不幸福?★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說,點閱率超過3000萬次!
★「21世紀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必讀之書。」──暢銷書《給予》作者亞當‧格蘭特
★暢銷書《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大力推薦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裡,你打開Netflix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你仍然在瀏覽,所以你乾脆放棄,你現在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你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以上情境對今日大多數人來說已屢見不鮮。
在這個重視多元價值觀的時代,每個人卻都因為選擇過多,而面臨選不出來的糾結。
小至每個晚上應該怎麼度過,大至該去哪間公司工作、選哪所學校,
或是到底該愛誰、歸屬於哪個團體、該相信什麼。
不知不覺,時間就在猶豫不決中浪費掉了……
◎選擇障礙有如「無限瀏覽模式」,每個人都深陷其中本書作者皮特‧戴維斯2018年於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發表演說「承諾:反主流文化」,
他將現代人這種有選擇障礙的文化病定義為「無限瀏覽模式」。
戴維斯觀察到現代生活的主要緊繃壓力之一:
從休閒活動、約會對象、生涯事業、到用餐的餐廳,整個千禧世代的人都渴望找到最好的,
因此不想草率做決定。結果無論工作、戀愛、人生興趣,都只是陷入無止境的旁觀。
在這本書中,作者對於無限瀏覽模式提出鞭辟入裡的觀察和見解,
讀者將從根源理解自己之所以害怕或無法做出選擇的原因,
以及選擇障礙的情況可能導致你真正錯過什麼。
◎採取行動──在生命有限的狀況下,選擇追求無限的深度對於無限瀏覽可能帶來的危機,作者提出「承諾」的力量。
只有決心投入一件事物,才能把心中願景化為實際的計畫和收穫。
書中借鑑歷史文化與個人故事,讀者將逐步改變思維,
明白我們可以如何在充滿選擇的時代,安定心中焦慮的錨。
最好的時刻就是現在,讓我們學會如何跳出無限瀏覽模式,選定一部電影,在睡著之前看完它。
作者簡介:
皮特‧戴維斯
二○一八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他在法學院的畢業演講「承諾:反主流文化」(A Counterculture of Commitment)影片觀看數達到三千多萬次,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
目前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是一位作家、公民倡導者,致力於深化美國民主和團結的相關專案。他是民主政策網(Democracy Policy Network)的聯合創辦人,專注於提出加深民主思想的國家政策。他也與友人一同創立Getaway公司,提供逃離現實的服務,回歸純粹、不用電力,讓人到城市外的小木屋遠離塵囂。另著有《如何逃離:在過度工作、過度擁擠、永遠上線的世界中找到平衡》(How to Get Away)。
個人網站:PeteDavis.org
譯者簡介:
吳宜蓁
英國羅浮堡大學圖書資訊碩士。從事文字工作多年,喜愛接觸不同的主題與文化,樂於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充實與成長。譯有《五秒法則》、《另我效應》、《終結毒性思考》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外強力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瀞│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品格實驗室創辦人
康乃爾.韋斯特│哈佛大學哲學教授
亞當.格蘭特│《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給予》作者
詹姆斯.馬丁│《學會禱告》作者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哈佛大學前校長
羅伯特.普特南│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教授、《國家如何反彈回升》作者
阿絲特拉.泰勒│紀錄片導演、《民主或許不存在,但當它消失時我們會想念它》作者
「聆聽內在的聲音,遠離雜訊。鎖定目標,屏住呼吸,下好離手。優雅轉身,好好享受自己的決定。」──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如果你曾經掙扎著想達成某項艱困任務,或想要投入某個將屏除其他選擇的事物,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皮特.戴維斯為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了一個具有煽動性的反主流文化議題,解釋了為什麼決心和毅力如此短缺,以及該如何在一個無限瀏覽的時代中,學會專心致志。」──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Grit)作者、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創辦人
「《選擇障礙世代》是一本相當有權威的書,講述了人們處於關注金錢和恐懼的膚淺文化中,『承諾』這種反主流文化的道德行為。皮特戴維斯的智慧之深和知識之廣令人吃驚,對於行為準則和民主的強大願景更是令人信服。」──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哈佛大學哲學教授
「這是一本精采的書,定義了這個世代的困境:我們總想擁有更多選擇。皮特.戴維斯是當代迫切需要的新鮮智慧之聲──《選擇障礙世代》是二十一世紀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必讀之書。」──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Give and Take)、《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Originals)作者
「在一個注意力短暫、選擇無限的時代中,如何找回意義、目的,以及持久投入的滿足感,這是個引人入勝的議題。這本書是二○一八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的放大版。皮特.戴維斯向他這一代人──以及我們所有人提出挑戰,呼籲人們與真正重要的團體和關係重新建立連結,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哈佛大學前校長
「在現代文化中,你所能做的最反主流的行為,可能就是承諾長期、甚至是永遠投入某件事。現在的已婚夫妻經常迴避的詞彙,不是『愛』、『榮譽』或『服從』,而是『永遠』或『整天』。皮特.戴維斯在這本頗具煽動性的新書中,告訴我們為什麼承諾投入對現代人來說如此困難。然而,如果我們想完成任何有價值的事或過上有深度的生活,全心投入不僅有益,而且是必要的。」──詹姆斯.馬丁(Fr. James Martin,SJ),《學會禱告》(Learning to Pray)作者
「皮特.戴維斯是美國最具創意、最能鼓舞人心的年輕作家之一,他的熱情閃閃發光,超越了他的年齡。在這本書中,他向他的同儕提出挑戰,請大家透過投身於比個人更偉大的志業,讓自己和國家變得更好。這就像是布道,或許吧,但它比布道有意思多了。而我們這些年紀稍大的人,也可以藉由偷聽學到一、兩件事。」──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教授、《國家如何反彈回升》(Upswing)作者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社會裡,我一直覺得承諾投入有點激進。皮特.戴維斯沒有讓這種洞察力如轉瞬即逝的想法一樣流逝,而是致力於探索同樣的直覺,結果就是一份深思熟慮、原創、博學、且鼓舞人心的宣言。我們可以不斷地瀏覽各種選擇,然後一直停留在淺灘上,或是限制選擇,連結到一個更深、更令人滿意的層次。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到本書的智慧中,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阿絲特拉.泰勒(Astra Taylor),紀錄片導演,《民主或許不存在,但當它消失時我們會想念它》(Democracy May Not Exist, But We'll Miss It When It's Gone)作者
名人推薦:★國內外強力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瀞│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品格實驗室創辦人
康乃爾.韋斯特│哈佛大學哲學教授
亞當.格蘭特│《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給予》作者
詹姆斯.馬丁│《學會禱告》作者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哈佛大學前校長
羅伯特.普特南│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教授、《國家如何反彈回升》作者
阿絲特拉.泰勒│紀錄片導演、《民主或許不存在,但當它消失時我們會想念它》作者
...
章節試閱
第1章 兩種文化
‧無限瀏覽模式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裡,你打開網飛(Netflix)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你仍然困在無限瀏覽模式中,所以你乾脆放棄,你現在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你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典型特徵:保持選擇的開放性。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曾提出一個詞彙,能適切地形容我所說的這種現象──「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包曼解釋說,人們從不想屬於任何一種身分、地方,或社群,所以我們就像液體一樣,處於一種可以適應任何未來形式的狀態。而且不僅人們如此,人們周圍的世界也像液體一樣。我們不能期待任何工作或角色、想法或志業、團體或機構,會以相同的形式長期存在──同樣地,它們也不能這樣認定我們。這就是液態現代性:它是無限瀏覽模式,但適用於生活中的一切。
對許多人來說,離開家去外面的世界,就像進入一條長長的走廊。我們走出了自己成長的房間,來到了這個有著數百扇門的世界,可以無限地瀏覽。我看過擁有這麼多新選擇帶來的好處。我看過當一個人找到更適合真實自我的「房間」時,他們感受到的那種快樂。我發現做重大決定不再那麼痛苦,因為你隨時可以退出,隨時可以移動,隨時可以分手,走廊永遠在那裡。大多數時候,我看到了朋友們瀏覽各種房間的樂趣,經歷了歷史上任何一代人都不曾經歷過的新奇體驗。
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察覺太多扇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沒人想被鎖在某一扇門裡面,但是,也沒人想住在走廊裡。當你對某件事失去興趣時,擁有一些選擇是好事,但我發現,我從一個選項跳到另一個選項的次數越多,我對這些選項就越不滿意。現在,我最渴望的體驗不再是新奇的衝擊,而是那些完美的週二晚上,和認識很久的朋友一起吃晚餐的時刻──那些你用心珍惜的朋友,不會因為找到更好的人而離開你的朋友。
‧承諾:反主流文化
隨著年齡增長,那些退出無限瀏覽模式的人反而越來越能激勵我。這些人選擇了一個新的房間,離開走廊,關上門,完全安頓下來。
電視節目先驅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錄製了八百九十五集《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致力於推動兒童電視節目朝更人性化的模式發展。天主教工人運動(Catholic Worker)的創始人多蘿西.戴(Dorothy Day)每晚都和那些社會邊緣人待在一起,這樣的承諾與付出對他們來說事關重大。還有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不僅曾於一九六三年時面對高壓水槍鎮壓,還於一九六七年時,主持了他的第一千次冗長規劃會議。
這類新型英雄讓我產生了欽佩之情,我開始欣賞與小時候所景仰的偶像完全不同的人物。那些「很酷的老師」在我記憶中漸漸消失了,我甚至想不起某幾位的名字;但那些慢條斯理且沉穩的老師,卻始終徘徊在我記憶中。
我跟蓋特利太太學鋼琴,她在她那間房子的客廳裡,同一架大鋼琴旁邊的同一把椅子上,坐了四十年。當我的朋友花一到兩年,自由地進出鋼琴課,學習他們想學的流行歌時──凡妮莎.卡爾頓(Vanessa Carlton)的〈千里迢迢〉(A Thousand Miles)和酷玩樂團(Coldplay)的〈時鐘〉(Clocks)是我那年代的流行歌──蓋特利太太的教學方式看起來就是老古董,她的學生不只要學習音階和演奏古典音樂,上蓋特利太太的課,就等於加入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種體驗比學鋼琴更重要,甚至比你更重要。
你不能只是每週去上課,所有學生都必須按照蓋特利太太的日程表來安排活動,像是秋季的獨奏會、耶誕節的音樂會、奏鳴曲節、六月的獨奏會──而且每項活動之前都有相應的練習,所有學生都要一起準備。你必須學習鋼琴的歷史,巴洛克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區別,以及演奏結束後鞠躬的正確方式。
你也不能真的退出。中學時,有一次我問蓋特利太太,我是否可以休一年的假。
「可以吧,」她回答,「但我們這裡並沒有休假一年這種事。」
我最後在蓋特利太太那裡上了十二年的課,在那個客廳裡學到了比鋼琴更多的事情。我看著一些年紀較大的學生演奏我覺得自己不可能學會的曲子,但到了最後,我也學會了。而且因為蓋特利太太認識我的時間夠久,以她對我的洞察和權威,能提供比其他老師更深刻的建議,比如她告訴我:「你的生活步調有點快,如果你慢下來,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我父親過世時,多年來在各種音樂會上都會與他碰到面的蓋特利太太也來參加葬禮,這件事意義深重。從那些讓你在第一堂課就演奏〈千里迢迢〉,並在你第一次感到無聊時就同意你退出的老師那裡,你是不可能得到這些體驗的。
像蓋特利太太和巴盧先生這樣的人,以及多蘿西.戴、弗雷德.羅傑斯和小馬丁.路德.金恩這樣的典範,我並不是隨便湊在一起談的。我認為他們是同一種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承諾。他們都採取了同樣的激進行動,對特定事物做出長久投入的承諾,無論是特定的地方或社群、特定的志業或行業,還是特定的機構或個人。
我用「反主流文化」一詞,是因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當今主流文化敦促我們去做的事。主流文化敦促我們去豐富自己的履歷,而不是被某個地方束縛住;它敦促我們重視可以應用於任何地方的抽象技能,而不是只能做好一件事的技藝。主流文化告訴我們不要對任何事情投入過多情感,最好是保持距離,以防公司被出售、收購、縮編,或「提高效率」;它告訴我們,不要太認真堅持任何事情,而且當別人不這麼做的時候,也不要感到驚訝。最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要保持選擇的開放性。
然而前面提到的那些人,都是這種文化的反叛者,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他們是公民──認為自己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情有責任。
他們是愛國者──熱愛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及這些地方的鄰居們。
他們是建設者──從長遠角度來看,他們會把想法變成現實。
他們是維護者──監督著機構和社區。
他們是匠人──為自己的手藝感到自豪。
他們是同伴──花時間與人們相處。
他們與特定的事物建立關係,並透過長期努力,來表達他們對這些關係的愛──為此關上其他的門,放棄其他選擇。
好萊塢電影在講述勇氣的故事時,通常會採用「屠龍」的形式,也就是故事中會有一個反派,而勇敢的騎士在某個重要時刻,做出了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冒著一切風險為人民贏得勝利。所謂的勇氣,就是那個站在坦克前的人,或衝上山的軍隊,或在完美的時機做出完美演講的候選人,所展現的特質。
但我從前述長期奮鬥的英雄身上學到的是,並不是只有面臨「屠龍」式的情境才叫勇氣,那甚至不是我們應該仿效的英雄主義類型,因為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並不會常常面對戲劇性的、決定性的時刻,至少不會經常碰到突然冒出來的關鍵時刻。大多數人只是面對著日常生活:一個接一個的平凡早晨,我們可以決定開始去做或繼續做某件事,或者是不去做。生活最常給予我們的,不是偉大而勇敢的時刻,而是一連串平凡而微小的時刻,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的意義。
這些反主流文化而專心致志的英雄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戲劇性的事了。阻礙他們前進的巨龍,是每天的無聊、分心和不確定性,這些都會對長期的承諾造成威脅。他們的重要時刻,看起來並不像是揮劍,而比較像是耕種。
‧ 緊繃關係
本書講的就是「開放選擇的文化」和「承諾的反主流文化」這兩種文化之間的緊繃關係。這種緊繃存在於在走廊瀏覽和進入房間之間,在保持選擇的開放性和成為長期奮鬥的英雄之間,不僅存在於個人的內心,也存在於整個社會當中。
現代年輕人的行為就像瀏覽者一樣,我們周圍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我們很難對一段感情做出承諾,沒完沒了地瀏覽潛在伴侶;我們經常把自己連根拔起,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尋找下一個更好的東西。有些人不選定自己的職業道路,是因為擔心會困在不適合自己的事情上;有的人則是被不穩定的經濟狀況逼著不斷換工作。而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兩者都有一點。
我們通常不信任有組織的宗教、政黨、政府、企業、媒體、醫療、法律體系、國家、意識形態……幾乎所有大型機構都包含在其中,而且我們不願意公開自己與任何一個機構有所連結。與此同時,我們接觸的媒體內容,書籍、新聞、娛樂等,都變得越來越短。這不只是因為注意力的持續時間變短了,也是因為承諾投入的時間變短了。
但是,若你仔細審視我們真正喜愛的是什麼:自己欽佩的是什麼樣的人,尊敬的是什麼特質,記住的是什麼事物,你就會發現,當中很少有來自開放選擇文化的人物。我們喜愛的是那些大師。生活中,我們一直在尋找可能的伴侶,但當網路上出現一篇老夫婦慶祝結婚七十週年紀念日的故事時,我們就感動不已。我們經常改變生活方式,但我們會去那些知名的街角披薩店和有五十年歷史的傳奇小餐館排隊。我們喜歡簡短的推特和短片,但我們也會聽三個小時的Podcast訪問、狂追八季奇幻影集、閱讀詳盡解釋航運貨櫃如何運作或鳥類如何遷徙的長篇文章。
如果你去問一群屬於無限瀏覽世代的年輕人,他們最珍貴的記憶是什麼,你還是會聽見某些人提到夏令營。說到承諾這種反主流文化,營隊就是一種固定的、有著幾十年傳承的社群,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歌曲和傳統,由參加的學員和隊輔共同組成,代代承襲下去。甚至連參加夏令營的前提──你承諾在這個地方和同一群人共處幾個星期,而且通常不能用手機,這都與開放選擇的文化不一致。
在體育活動中,如今被最多人記住的,不是那種一次性的精采時刻,而是史詩般的職業生涯,像是帶領公牛隊獲得六屆NBA總冠軍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帶領愛國者隊在超級盃奪冠六次的湯姆.布萊迪(Tom Brady),以及獲得二十八面奧運獎牌的麥可.費爾普斯(Michael Phelps)。這也是為什麼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和老虎伍茲(Tiger Woods)是二十一世紀最常被談論的運動員。看著一個人逐漸成長,並在一門技藝上持續幾十年保持領先,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偉大了。
當周遭的一切漸漸消失,我們會去抓住更持久、更有意義、更有力的東西,而非充斥數位時代的所謂「連續資訊的斷奏記號」。從現在很流行基因檢測和家譜學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樣的行為,來自於我們希望將自己的人生置於更宏大的歷史故事之中。也可以在文化懷舊熱潮中看到這一點,過去十年,包括樂團、黑膠唱片、打字機、寶麗萊相機、復古風的公司標誌和運動服,以及《廣告狂人》(Mad Men)和《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等復古影集,全都蓬勃發展。創作歌手喬.帕格(Joe Pug)提出了正確的問題:「你可以把活在過去的人稱為老派,但你能責怪他渴望某些東西一直延續下去嗎?」
在一段關係最甜蜜、最親密之際,我們也會感到這種緊繃感。我們想去外面的世界,來一場偉大冒險,但在許多人內心深處,也夢想著和最好的朋友住在同個社區。然而,就算這些都消失了,就算大部分人喜愛新鮮感超過了深度,重視個人特質甚於群體,偏好保持靈活大過專注於某個目標,我們的文化仍然認為婚姻和為人父母是神聖的,是最後一個瀕臨絕種的共同承諾。
這種緊繃是有道理的,當某樣東西差不多要消失時,你就會開始思念它,然後你會去抓住保存下來的珍貴典範。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小說《白噪音》(White Noise)最後,修女告訴無所作為的主角傑克:「隨著信仰在這世界上漸漸萎縮,人們反而比以往更覺得需要有人可以相信。洞穴裡的瘋狂男子。黑衣服的修女。不說話的僧侶。我們只能相信。傻瓜,孩子。那些放棄信仰的人,一定還相信我們。」
歷史學家馬庫斯.李.漢森(Marcus Lee Hansen)在他的「第三代興趣原則」(principles of third-generation interest)中提到一個類似的主題:「那些兒子想忘記的東西,就是孫子想要記住的東西。」但是,儘管我們對那些堅持下來的大師們充滿了愛和尊敬,許多人仍然無法自己也成為大師。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聖奧古斯丁詩句:「我想承諾投入,但不是現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猶豫呢?為什麼我們喜歡那些投入承諾者,自己卻表現得像個瀏覽者?我認為原因來自三種恐懼。第一,害怕後悔:我們擔心如果自己對某件事做出承諾,以後會後悔沒有做其他事。第二,害怕連結:我們認為如果對某件事做出承諾,容易受到這種承諾對自己的身分、聲譽、控制感帶來的混亂。第三,害怕錯過:我們覺得如果對某件事做出承諾,隨之而來的責任將阻止我們接觸其他人事物。
由於這些恐懼,所以緊繃感揮之不去。我們表現得像瀏覽者,我們喜歡承諾投入的人,但自己又太害怕縱身一跳,所以就卡住了。這種個人和集體層面的緊繃關係,正是這本書的出發點。
第1章 兩種文化
‧無限瀏覽模式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裡,你打開網飛(Netflix)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你仍然困在無限瀏覽模式中,所以你乾脆放棄,你現在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你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典型特徵:保持選擇的開放性。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曾提出一個詞彙,能適切地形容我所說的這種現象──「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
目錄
好評推薦
Part1 無限瀏覽模式
第1章 兩種文化
第2章 無限瀏覽模式的愉悅
第3章 無限瀏覽模式的痛苦
第4章 在解放與投入之間
Part2 承諾:反主流文化
第5章 長期奉獻的英雄主義
第6章 認識反主流文化者
第7章 後悔的恐懼和目標的自由
第8章 連結的恐懼和友誼的安慰
第9章 錯過的恐懼和深度的喜悅
Part3 液態世界中的堅實之人
第10章 開放選擇經濟學:金錢與特定事物
第11章 開放選擇的道德:冷漠與榮譽
第12章 開放選擇的教育:進步與依戀
第13章 洪水與森林
第14章 將生命的空地變成花園
參考人物與作品
致謝
好評推薦
Part1 無限瀏覽模式
第1章 兩種文化
第2章 無限瀏覽模式的愉悅
第3章 無限瀏覽模式的痛苦
第4章 在解放與投入之間
Part2 承諾:反主流文化
第5章 長期奉獻的英雄主義
第6章 認識反主流文化者
第7章 後悔的恐懼和目標的自由
第8章 連結的恐懼和友誼的安慰
第9章 錯過的恐懼和深度的喜悅
Part3 液態世界中的堅實之人
第10章 開放選擇經濟學:金錢與特定事物
第11章 開放選擇的道德:冷漠與榮譽
第12章 開放選擇的教育:進步與依戀
第13章 洪水與森林
第14章 將生命的空地變成花園
參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