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專文導覽探險旅程
◎詹宏志、《冒險王》主持人 惟毅&宥勝 著魔推薦
亞馬遜叢林究竟是文明的死地?
還是真有一座高度發展的古城埋藏在地底?
珀西.哈里森.佛斯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探險家,
他是科南道爾《失落的世界》的主角原型,也是電影印第安那瓊斯的靈感來源。
他曾多次深入亞馬遜叢林,
幾乎是單靠己力就成功勘測了各國國界、追尋了河流的源頭,
還與多個從未被世人認識的亞馬遜當地部族成為朋友。
一九五三年,倫敦的《地理學報》稱他為「世界上最後一位個人探險家」。
一九二五年,為了證明他稱為「Z」的古文明確實存在,
佛斯特帶著兒子深入亞馬遜叢林,
誓言帶回「二十世紀的偉大發現」而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然而,他和他的探險隊伍在五個月後便音訊全無,從此消失在叢林裡……
佛斯特的下落和Z城留下的誘人線索,讓後世者著迷不已,
紛紛踏進這座「綠色地獄」,也造就了「二十世紀最大的探險之謎」。
八十多年後,有一位能搭電梯絕不爬樓梯的中年作家,
為了破解關於佛斯特、Z城及其後世追尋者所交織出的謎團,
發揮記者精神推敲、甚至親歷佛斯特當年行經路線,
結果居然獲得了驚人的發現!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
自從二○○三年開始在《紐約客》擔任特約撰稿人。他撰寫的內容包羅萬象,諸如紐約市的老舊下水道、亞利安兄弟會監獄幫派、獵捕大王魷魚,乃至世界首席福爾摩斯專家的神祕死亡事件。他的文章收錄於不少選集當中,也曾為《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撰稿。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資深譯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老饕犯賤走天涯》、《海鮮的美味輓歌》、《機場裡的小旅行》、《工作!工作!》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週日版》《娛樂週刊》《出版人週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普洛維頓斯日報》《麥克拉齊報》《環球郵報》以及亞馬遜等評為二○○九年十大好書。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榜第一名
邦諾書店2009年度非文學類第一名
名人推薦:
大衛.格雷恩與其說是尋找「失落之城」,不如說是尋找佛斯特過往「最後的探險家」,他隨著佛斯特的腳步進入至今仍然神祕、陰森的亞馬遜地區,記錄了一段曲折、漫長的尋訪旅程。
──楊照 ,作家
佛斯特上校終其一生想要搜尋到的那座黃金之城Z,它究竟是美麗的,還是只是不斷的造成幻滅?
──宥勝,《冒險王》主持人
作者以過去和現在兩個時間點描述整起冒險行動。在跟隨著佛斯特上校進入亞馬遜叢林時,各種情境如昆蟲襲擊、環境惡劣、印第安人攻擊、糧食短缺和背叛的描述讓人猶如身歷其境;而跳回現代探險家搜尋上校下落的同時,各種如謎般傳聞、線索又讓人心懸念不已。懸疑、緊湊、冒險,相信本書能讓看過的人都染上「佛斯特毒」,並激起那消失的冒險靈魂。
──惟毅,《冒險王》主持人
媒體推薦:
既是傳記、偵探故事又是栩栩如生的旅遊寫作……懸疑……愉悅……引人入勝……讀來不僅有驚悚電影的刺激節奏且有第一手報導的逼真與細節,這本書幾乎肯定是要穩坐暢銷榜了。
──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格雷恩將佛斯特上校的探險講述為充滿緊張的冒險故事……多宏偉的傳奇!格雷恩令人激賞地呈現過程的曲折離奇,不僅研究十分徹底且描述生動,從頭到尾都很驚悚。
──《華盛頓郵報》
一則查證深入的真實故事,內容涵蓋一名勇敢無畏的冒險家、一群多采多姿的人物,以及那位冒險家與作者本身都陷溺其中而不可自拔的執迷。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愛因斯坦》作者
《失落之城Z》是一則絕妙的故事,彙集了勇氣、執迷與難解的謎題,從頭到尾都極為引人入勝。在為數繁多的經典探險故事當中,本書堪稱鶴立雞群。」
──米拉德(Condice Millard),《暗流長征》作者
格雷恩的《失落之城Z》是一部令人深感滿足的揭示之作,以佛斯特這位史上最後一個傑出的陸地探險家為主角,探究他的人生與時代,還有他到亞馬遜叢林裡找尋失落城市的旅程。我是說,還能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娛樂呢?深切的執著、錯綜複雜的謎團、致命的昆蟲、縮小的頭顱、化膿的傷口、充滿敵意的原住民部族--我們只要安安穩穩地坐在火爐前面,就可盡情享受本書帶來的種種冒險。
──拉森(Erik Larson),《無線電擒凶記》、《白城魔鬼》作者
得獎紀錄:《紐約時報週日版》《娛樂週刊》《出版人週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普洛維頓斯日報》《麥克拉齊報》《環球郵報》以及亞馬遜等評為二○○九年十大好書。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榜第一名
邦諾書店2009年度非文學類第一名名人推薦:大衛.格雷恩與其說是尋找「失落之城」,不如說是尋找佛斯特過往「最後的探險家」,他隨著佛斯特的腳步進入至今仍然神祕、陰森的亞馬遜地區,記錄了一段曲折、漫長的尋訪旅程。
──楊照 ,作家
佛斯特上校終其一生想要搜尋到的那座黃金之城Z,它究竟是美麗的,還是只是不斷的造成幻滅...
章節試閱
導讀:探險家的迴光身影──讀《失落之城Z》/楊照
美國哈佛大學校園中,有一座堂皇的總圖書館,總藏書量高達三百萬冊。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在全球掀起熱潮那段時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觀光遊客繞著這座圖書館排隊,等待進去參觀。
《鐵達尼號》不止炒熱了傑克與蘿絲的愛情,也炒熱了對於當年真實歷史航程的種種訊息。搭乘《鐵達尼號》因而葬身海底的人,包括了美國費城房地產大亨懷德納父子。小懷德納去英國為了收羅珍本藏書,那趟悲劇旅程中,他帶著剛買到珍貴的哲學家洛克首版書籍,和古董書一起沉入海底。為了紀念這對死難的父子,懷德納太太捐了一大筆錢給兩個人的母校哈佛大學,蓋了這樣一座圖書館,因而圖書館也就以「懷德納」為名。
這個故事還有後續,與《鐵達尼號》無關,當年少有人提及的。那就是懷德納家的財產並沒有在蓋「懷德納圖書館」時耗盡,還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懷德納太太手中,她後來再嫁,再婚的丈夫職業上是一位醫生,但真正的興趣,真正的時間精力都耗費在亞馬遜雨林的探險上。懷德納遺留下來的財產,一部分贊助了這位萊斯醫生,讓他能夠運用最先進的科技,一次次帶領龐大的探險隊,深入亞馬遜地區探險、記錄。
那是二十世紀初,也是人類探險時代的最後夕陽殘照。到地球尚未知的地方,蒐集未見過的山川景色與動植物,查訪未見過的文明,這種意義的「探險」,起自於十五世紀的航海熱潮,隨後成了歐洲社會愈來愈普遍的「執念」,耗費了驚人的財富、眾多的性命,一步一步到達各個大陸,一步一步測繪出愈來愈詳盡的世界地圖。
探險與帝國主義的發展,分不開關係。而且探險和帝國主義擴張互為因果。探險者是帝國主義的先鋒,帝國主義可能帶來的利益,則刺激了更多探險者前往更遠更危險的地方。探險者到哪裡,帝國就跟到哪裡;帝國發展到哪裡,又提供了探險者再向前走的基地。
不過幾個世紀的探險,到了十九世紀末有了明顯的轉折。第一是地球上能夠被「發現」的地方愈來愈少了。探險的基本定義:「去到沒有人(其他歐洲人)去過的地方」,也就愈來愈難維持了。完整的世界地圖已經畫出來了,就算還有一丁點沒有徹底踏遍,那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換句話說:探險的終點已經浮現在眼前了。
因而那個時代探險者快速地減少,另外探險的野心帶著愈來愈狂野的想像色彩。那個時代開始流行對於海底探險、地心探險、太空探險乃至於時間旅行的想像。小說逐漸取代了探險家筆記,成為最重要的刺激來源。
對於探險觀念的另外一項打擊力量,是科學。科學愈發達,人對於科學知識的掌控愈充分,探險家就愈沒有用武之地。科學的嚴謹想像,打擊了原本浪漫傳奇的探險家傳統。跟在探險家之後去到各地的科學家,建立了詳盡的資料庫,整理出了種種研究方法,獲致了條條邏輯環扣的定律。研究方法綁住了探險家魯莽草率的腳步,定律預示了各個地方可以有、應該有的面貌,澆熄了探險的發現樂趣。
還有,帝國也在十九世紀末動搖、剝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正式瓦解了。失去帝國攫奪殖民地利益的動機,失去了帝國組織和財力的支援,探險當然也就愈來愈難進行了。
萊斯醫生代表了這最終階段探險的風格。他幾乎完全只靠自己家和太太家的財力,不需任何政府政府單位的資金。他運用了最尖端的科技,包括花六千美金組裝了一臺短波無線電接收機,讓他可以在叢林深處都收聽得到世界各地的廣播,知道確切的時間,順帶瞭解一下外界的新聞。他的探險隊人數眾多且分工細密,對於叢林中的狀況,包括自然的和人的狀況,快速、即時反應。更重要的,他專注探索地球上僅存一塊最神祕的區域──被熱帶雨林密密覆蓋的亞馬遜流域。
不過在亞馬遜流域探險上,萊斯醫生有一個最大的對手,這個人最大的特色──萊斯醫生擁有的一切現實條件他一概都沒有!如果說萊斯醫生是那個新時代的代表,那麼他的對手,珀西.哈里森.佛斯特上校,就是舊時代殘留下來的魅影。
一九二○年代,和萊斯醫生同樣在亞馬遜流域探險,佛斯特一貧如洗,出發前他甚至一度連三塊英鎊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費都付不出來。靠一位長袖善舞的「經紀人」的奔走,於是將佛斯特的探險經歷報導賣給美國各家報社,才勉強籌到一筆款項,但款項中一部分卻又被這位「經紀人」給私吞了,幾經波折,真正到手的錢是──四千五百元美金,甚至不夠萊斯醫生裝起他的收音機!
而且佛斯特的探險隊──毋寧更接近探險「小組」吧──總共只有三個人。其他兩人,一個是佛斯特的兒子傑克,另一個是傑克最要好的朋友里梅爾。
簡直如同兒戲。不過,和萊斯醫生相比,佛斯特唯一具備的優點就在:他的配備如同兒戲,他的探險態度卻絕不兒戲。他就不是個二十世紀去訪查亞馬遜河流域的「科學家」,而是個保留十九世紀氣質風格,不折不扣的「探險家」。
「科學家」冷靜、客觀,克服困難收集資料,所到之處碰到的一切,動物、植物、河流水文、生態分布、印地安習俗、部落建築……都可以是調查研究的對象。所以「科學家」總是能夠在旅程中有所收穫,換個角度看,「科學家」也就隨時可以於旅途中收隊,回家去整理得來的種種資料。
「探險家」不是如此。他們熱情、衝動,他們是為了「探險」而去的,他們有著非得要能揭開未知之謎不可的目的。去北極探險的,就是為了到達那個極點,不可能因為蒐羅到北極熊的生態資料就滿足。去尼羅河源頭探險的,講求誰第一個正確找到那河水湧冒的端點,其他都只是無關緊要的副產品罷了。
佛斯特探險的目標,是那傳說中藏在密林身處的「黃金之城」。一個擁有文字、建築了宮殿,而且累積相當財富,從未與外界交涉的古老國度。科學家不相信有這樣一座「失落之城」,因為他們詳密計算了亞馬遜的自然條件,推算出來確鑿結論:不可能支持一個高度、密集的文明。
佛斯特不理會科學家怎麼說。他從各種過去其他探險資料推斷:有那麼一座城,而且自己有機會找到那座城,成為第一個找到「失落之城」的人,因而留名青史。帶著兒子和兒子的好友,他就出發了。
佛斯特沒有從這趟旅程中回來。他到底怎麼了?他到底去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麼?他去尋找的那座「失落之城」究竟是什麼?幻影、幻想還是真正的祕密?
大衛.格雷恩決定要去尋找,與其說尋找「失落之城」,不如說尋找佛斯特過往「最後的探險家」,他隨著佛斯特的腳步進入至今仍然神祕、陰森的亞馬遜地區,記錄了一段曲折、漫長的尋訪旅程。
3. 搜尋行動
我們向來以為每項探索都有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起源。然而,即便到了現在,我還是無法為自己的這趟探索找出一個好的理由。
容我說明清楚:我不是探險家,也不是冒險家。我不爬山,不打獵,甚至也不喜歡露營。我身高不滿一百七十五公分,年紀已將近四十,我的腰圍不斷擴大,一頭黑髮則日漸稀疏。我患有錐形角膜病變——這是一種眼睛的退化疾病,讓我在夜裡看東西變得吃力。我的方向感很差,搭乘地鐵時,常因不知身在何處而錯過在布魯克林區該下車的站。我喜歡讀報紙、吃外帶餐點、看體育精華剪輯(錄在TiVo上的),也喜歡把冷氣開到最大。我的住處可以爬上兩段階梯抵達,也可以搭乘電梯,而我總是選擇搭電梯。
不過,我在追查報導的時候,情形就不一樣了。我從小就對神祕故事與冒險故事深感著迷,哈葛德(Rider Haggard)把這種故事稱為「扣人心弦」。我記得自己最早聽到的是我祖父蒙亞(Monya)的故事。當時我們住在康乃狄克州威斯波特,七十幾歲的祖父罹患帕金森氏症,經常渾身顫抖地坐在門廊,眼神空洞地望著地平線。這時候,我祖母則會講述他年輕時的冒險經歷。她告訴我說,祖父曾是俄國毛皮商,也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攝影師,在一九二○年代是少數獲准進入中國與西藏部分地區的西方攝影師。(有些親戚懷疑他是間諜,但我們從沒找到足以支持這項臆測的證據。)我祖母回憶道,就在他們結婚之前不久,蒙亞到印度採購頂級毛皮。過了好幾個禮拜都沒有他的消息。後來終於來了一個信封皺巴巴的郵件。打開信封,裡面只有一張髒汙的照片:畫面中可看到蒙亞血色蒼白,扭曲著身體躺在蚊帳裡,深受瘧疾的折磨。他最終還是回到家了,但因為還沒完全康復,所以婚禮便移到醫院舉行。「那時候,我就知道自己上了賊船了,」我祖母說。她告訴我蒙亞後來成為職業摩托車選手,由於我露出質疑的表情,她隨即攤開一條手帕,把包在裡面的金牌拿給我看。有一次,蒙亞在阿富汗採購毛皮,他騎摩托車載著一位坐在邊車裡的朋友穿越開伯爾山口(Khyber Pass),結果煞車突然失靈。「當摩托車速度愈來愈快失去控制時,你祖父對他朋友說了再見,」我祖母回憶道:「然後,蒙亞發現路旁有人在施工,他們身邊堆了一丘泥土,於是他直直朝著那駛去。你祖父和他朋友摔進泥土堆裡,除了幾根骨頭斷掉,沒受到更嚴重的傷。當然,你祖父也沒有因為這樣就不再騎車。」
對我來說,這些冒險當中最令人驚奇的就是故事主角。我認識祖父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個連路都不太走得動的老人。祖母對於他年輕時代的經歷講得愈多,我就愈想知道更多細節,以便更進一步瞭解他。儘管如此,他身上卻似乎還是有連我祖母都難以理解的特質。「蒙亞就是這樣,」她常常揮手這麼說道。
當我成為記者之後,也總是著迷於「扣人心弦」的事件。一九九○年代期間,我擔任國會特派員,卻一再分心調查詐騙人士、幫派分子與間諜的故事。我大部分的報導文章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但都有著一個相同的要素:執迷。這些故事都是關於平凡人在執迷的驅使下,做出大多數人永遠不敢做的非凡事。他們總是先在心中萌生一股念頭,然後渴望愈來愈強烈,終至全副心思徹底為執迷消耗殆盡。
我向來認為自己對這些人的興趣,只是純粹出於職業需求:他們是絕佳的報導對象。不過,有時候我也不禁納悶自己和這些人的相似程度,是不是比我以為的還高。從事報導工作必須不斷挖掘事件的細節,盼望從中發現某些不為人知的真相。我每次一開始追查報導,就會對其他一切事物恍若未聞,讓我太太惱怒不已。在這種時候,我常會忘記繳帳單,忘記刮鬍子,同一套衣服一穿就是好幾天。我甚至會冒起平常絕不可能冒的險:例如和人稱挖沙工的隧道挖掘工人,一同在曼哈頓街道底下數十公尺深的地底匍匐爬行,或是在暴風雨中和巨魷漁夫搭乘小艇出海。那次出海歸來後,我母親說:「你知道嗎,你讓我想起你祖父。」
二○○四年,為了調查一名柯南道爾暨福爾摩斯專家的離奇死亡案件,我無意間看到一份文獻,指出佛斯特是柯南道爾撰寫《失落的世界》的靈感來源。我對佛斯特瞭解得愈多,就愈受Z城傳說的吸引:亞馬遜叢林裡竟可能存在一個有雄偉建築物的先進文明。我猜我和其他人一樣,對於亞馬遜地區的印象就是一群群散居於叢林裡的部族,至今仍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這種觀點不只源自冒險故事和好萊塢電影,也可見於學術報告當中。
環保人士經常把亞馬遜叢林描述為「處女林」,在遭到近代伐木工及非法侵入者摧殘之前,完全沒有受到人類的破壞。此外,許多考古學家與地理學家認為,亞馬遜叢林的環境條件就像北極圈一樣,根本不可能發展出大群人口的聚居,所以也不會有具備分工制度與酋長、國王等政治階層的複雜社會。史密森機構的梅格斯(Betty Meggers)大概是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亞馬遜考古學家。她在一九七一年提出一項著名的說法,把亞馬遜地區稱為「偽天堂」,因為那裡雖有大量的動植物,卻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大雨、洪水以及毒辣的太陽,導致土地裡的關鍵養分流失,因此不可能從事大規模農業。她和其他科學家指出,在如此嚴酷的環境裡,只有小型的遊牧部落能夠生存得下來。梅格斯寫道,由於土地的養分極少,就算部落居民克服了飢餓與疾病的問題,他們還是必須發展出控制人口的「文化替代條件」——包括殺害自己的族人。有些部落會殺害嬰兒、把生病的族人拋棄在叢林裡,或者從事血親復仇及戰爭行為。一九七○年代,致力為亞馬遜印地安人辯護的博厄斯(Claudio Villas Boas)向一名記者表示:「這裡是叢林,殺害一個畸形的幼童,或是拋棄沒有家人的人,可能是整個部落的生存關鍵。要不是如今叢林漸漸消失,導致叢林法則喪失意義,我們才不會對這樣的行為感到震驚。」
正如美國新聞工作者曼恩(Charles Mann)在其著作《美洲的原始面貌》(1491)中所指出,科學界以及一般通俗觀點把亞馬遜印地安人視為未開化的原始人,乃是人類學家霍姆柏格(Allan R. Holmberg)協助促成的結果。他在一九四○年代初期於玻利維亞研究了西里奧諾族(Sirionó)的成員之後,將他們稱為「世界上文化程度最落後的民族之一」。他們的社會把全副心力投注在覓食上,完全沒有發展出藝術、宗教、服裝、動物豢養、堅固住宅、商業、道路,甚至沒有能力數到三以上。「他們沒有時間紀錄,」霍姆柏格說:「也沒有任何形式的曆法。」西里奧諾族甚至沒有「浪漫愛情的概念」。他的結論是西里奧諾族「處於未開化的自然狀態」。根據梅格斯的說法,安地斯山脈上一個較為先進的文明遷移到了亞馬遜河口的瑪拉若島,結果便慢慢地崩解直到消失。簡言之,亞馬遜地區是文明的死地。
在探究Z城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群抱持修正主義觀點的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逐漸開始挑戰這些存在已久的看法,認為亞馬遜叢林裡其實有可能出現先進的文明。要言之,他們認為傳統觀點低估了文化與社會改變、超越自然環境的能力,就像現代人有辦法在外太空建造太空站,以及在以色列沙漠種植作物一樣。有些人指稱傳統派的觀念,仍舊帶有歧視美洲原住民的種族偏見,這樣的偏見充斥於早期簡化的環境決定論中。另一方面,傳統派則指控修正主義者是政治正確觀點泛濫的產物,延續了將西方人幻想之虛構風景投射到亞馬遜地區的長久歷史。這場論爭關乎我們對人類本質與遠古時代的基本認知,於是對立的學者們紛紛猛烈駁斥對方。當我打電話給史密森機構的梅格斯時,她一口咬定亞馬遜叢林裡絕不可能有什麼失落的文明。她說,有太多考古學家「還在找尋黃金之城」。
佛羅里達大學有一位考古學家,以駁斥把亞馬遜視為「偽天堂」的傳統論點而出名。這位學者名叫麥可.赫肯伯格(Michael Heckenberger),在一般認為佛斯特失蹤之處的辛古地區從事研究。幾位人類學家告訴我,說他才是我應該找的人,但他們也告訴我,說他極少離開叢林且總是極力避免工作受到外界干擾。在二○○五年間擔任佛蒙特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曾經訓練過赫肯伯格的詹姆斯.彼得森(James Petersen)對我說:「麥可才智出眾,也是走在亞馬遜考古研究最前端的先鋒,但你恐怕找錯人了。你要知道,他當過我的伴郎,可是現在不管我怎麼聯絡都得不到他的回應。」
在佛羅里達大學的協助下,我終於透過衛星電話與赫肯伯格搭上了線。在靜電干擾及聽來像是叢林聲響的雜音之下,他說他會待在辛古河畔的鳩古洛族村莊,而且還出乎意料地表示只要我到得了那裡,他就願意和我見面。後來,我蒐集了愈來愈多關於Z城的資料,才發現那裡正是詹姆斯.林奇一行人遭到綁架的地方。
「你要到亞馬遜找一個在兩百年前失蹤的人?」我太太凱拉(Kyra)問道。那是二○○五年一月的某個晚上,她正站在我們公寓的廚房裡,準備端出從湖南園買的芝麻涼麵。
「才八十年前而已。」
「所以你要去找一個八十年前失蹤的人?」
「基本上是這樣。」
「你怎麼知道要從哪裡找起?」
「那部分我還沒搞定。」我太太是《六十分鐘》(60 Minutes)的節目製作人,頭腦很聰明。她把盤子放在桌上,等著我進一步說明。「我又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我接著說:「早就有好幾百個人去過了。」
「結果那些人都怎麼了?」
我吃了一口麵,遲疑了一會兒。「他們很多人都失蹤了。」
她眼睛盯著我,過了好一陣子才說:「我希望你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我向她保證我絕不會直接闖到辛古河去,至少也會等到確定路線的起點之後再說。近年來絕大多數的搜尋行動,都採用《佛斯特探險誌》裡記載的死馬營區座標。不過,有鑒於佛斯特上校喜歡作弄玄虛,這座營地竟那麼容易找到,不免啟人疑竇。佛斯特雖然對自己的探險行動做了詳盡的筆記,但一般都認為其中最敏感的文件不是早已遺失,就是留在他家人的手中。不過,佛斯特的部分信件,以及他歷次探險隊伍成員所寫的日記,則是保存在英國國家檔案當中。於是,在一頭栽進叢林之前,我先到英國走了一趟,看看自己能否對佛斯特極力保密的路線找到更多線索,並進一步認識這位在一九二五年人間蒸發的探險家。
9. 祕密文件
我到英國之後,也設法尋找佛斯特的後代。說不定我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更多資訊,關於這位探險家以及他前往Z城的路徑。佛斯特的妻兒早已去世,但我在威爾斯的卡地夫(Cardiff)找到了他的孫女蘿莉特(Rolette de Montet-Guerin);她的母親是佛斯特唯一的女兒瓊恩。蘿莉特住在一間有著灰泥牆和木框窗戶的平房裡。她的住處看起來樸實無華,和她的家族一度享有的聲名顯得不太相配。她年約五十幾歲,身形嬌小,活力充沛,一頭黑色短髮,戴著眼鏡,提到祖父佛斯特時總是以其姓名縮寫「PHF」親暱地稱呼他。(「我媽和家族裡的所有人都這麼叫他。」)佛斯特的妻兒受到記者追逐多年之後,都盡量低調,避免引起大眾的矚目。不過,蘿莉特卻還是熱情地歡迎我進入她的廚房。我說我打算追溯佛斯特最後一次探險的路線,她說:「你看起來不太像探險家。」
「我的確不是。」
「你如果要到叢林裡去,最好多吃一點。」
她打開櫥櫃,取出大鍋小鍋,然後點燃了瓦斯爐。不久之後,廚房的餐桌上就擺滿了一桌佳餚,包括義大利燉飯、蒸煮的蔬菜、自製麵包以及熱騰騰的蘋果粒蛋糕。「全都是素的,」她說:「PHF認為素食可以提高耐力。此外,如果沒有必要,他也不喜歡殺害動物。」
我們剛坐下來要享用餐點,蘿莉特二十三歲的女兒伊莎貝兒正好出現。她的頭髮比母親還短,眼神則像她的曾祖父一樣銳利。她是英國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我很羨慕我曾祖父,真的,」伊莎貝兒說:「在他那個時代,你還可以去探索世界上未知的地區。現在,哪有什麼未知的地方?」
蘿莉特在餐桌中央擺上一只古董銀杯。「這是特別為了你拿出來的,」她說:「這是PHF受洗用的杯子。」
我把杯子舉起來,在燈光下細細檢視。杯子的一側刻著花朵和花蕾的圖樣,另一側則刻著「一八六七」的數字,也就是佛斯特出生的那一年。
我們邊吃邊聊了一會兒之後,我問了她一個我思考已久的問題——對於路線的規劃,我是不是應該像先前的其他人一樣,利用《佛斯特探險誌》提到的那個死馬營地座標?
「你對那個座標可要小心,」蘿莉特說。
「怎麼說?」
「PHF寫下那個座標是故意要引人走錯方向的。那是他的障眼法。」
聽到這句話,我不但深感震驚,也覺得有點不安: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就表示有許多人都遭到了誤導,而且也可能有不少人因此喪生。我問她,編纂《佛斯特探險誌》的布萊恩為什麼繼續使用這個錯誤的座標,她解釋說他是為了尊重他父親與兄長的意願。愈是聽她說,我愈是覺得,這個讓許多人著迷不已的謎團,對她的家人而言卻是一場悲劇。我們吃完晚餐之後,蘿莉特說:「失蹤和一般的死亡不一樣,失蹤只會留下一堆懸而不決的疑問。」(後來她對我說:「你知道嗎,在我媽媽臨終之際,我對她說:『至少你總算能夠知道PHF和傑克究竟怎麼了。』」)蘿莉特沉默了好一會兒,似乎在猶豫著什麼事情。然後她說:「你真的想知道我祖父怎麼了嗎?」
「是啊,如果可能的話。」
「我想給你看個東西。」
她帶我走進屋後的一個房間,打開一個大木櫃,櫃裡放著幾本包了皮套的書。這幾本書的封面破破舊舊,裝訂處也已經脫落。有些紙頁只靠細繩綁住,繫著蝴蝶結。
「這是什麼?」我問。
「PHF的日記和旅誌。」她遞給了我。「你可以翻閱這些資料,可是動作一定要小心。」
我翻開其中一本,上面標示著一九○九年。封面在我的指尖留下了黑色汙漬——我想像著這抹汙漬裡混雜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灰塵和叢林裡的泥土。我一翻頁,裡面的頁面差點全部滑了出來,於是我用食指和拇指小心翼翼地揭起每一頁。看到佛斯特那細小的字體,我不禁感到一股奇特的感受。這本簿冊曾經捧在佛斯特手中,裡面記錄了他最私密的想法,而且只有極少數人看過。作家馬爾肯(Janet Malcolm)曾把傳記作家比擬為「專業竊賊,闖進屋子裡,翻找他認為裝有珠寶和金錢的抽屜,然後得意地帶著自己洗劫而來的物品離開」。
我在客廳的沙發上坐了下來。從一九○六年(他的第一次探險行動)到一九二一年(他人生中倒數第二次探險之旅)之間,幾乎每年都有一本簿冊。他顯然每一次出外探險都帶著一本日記,隨時寫下觀察所得。其中許多紀錄還包括地圖與勘測的計算。封面內頁可以看到他抄下的詩,以便在叢林中孤獨絕望的時候讀來為自己打氣。其中一首似乎是為了妮娜而挑選的:
愛人啊,我的愛人!儘管為所欲為吧——
我永遠都是你的。
佛斯特也從威爾考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的〈孤獨〉(Solitude)當中抄下了幾句:
但沒有人能幫助你拋棄生命。
在豪華的長列火車上,
享樂廳堂裡不乏空間,
但所有人都必須列隊前進,
通過狹窄的痛苦走廊。
日記裡的許多內容都平凡無奇,可見他並未預期這些記載將被後人翻閱:「七月九日……一夜沒睡……中午下大雨,潮濕不已……七月十一日……從午夜開始豪雨不斷。循著小徑抵達(營地),抓了魚……七月十七日……游水拉過木筏。」接著,一句漫不經心的描述揭露了叢林生活對人的可怕折磨:「覺得很不舒服……昨晚服用一(瓶)嗎啡紓解腳痛,結果因此劇烈胃痛,只好把手指伸進喉嚨催吐。」
隔壁房間突然發出一聲巨響,我隨即擡起頭來。原來是伊莎貝兒玩電腦遊戲發出的聲音。我又拿起另一本簿冊。這本附了一把鎖以供保密。「這是他的『藏寶書』,」蘿莉特說。鎖是開著的,冊子裡記載了佛斯特蒐集的各種寶藏傳說,例如加拉—皮塔—加拉,還有這些寶藏可能所在處的地圖:「那個洞穴裡有一份寶藏,只有我知道這件事情。」
在後來的日記裡,佛斯特開始蒐集Z城存在的證據,因此考古方面的註記愈來愈多。他畫下了奇形怪狀的象形文字。現在已幾乎滅絕的博托庫多印地安人(Botocudo),曾經告訴他一項傳說,提到一座城市「滿是黃金——閃亮得像是著了火一樣」。佛斯特接著指出:「這座城市很可能就是Z城。」他愈是接近目標,對自己的祕密就保守得愈是嚴密。在一九二一年的旅誌裡,他概述了自己和太太為了傳遞訊息而共同設計的一套「密碼」:
78004 Kratzbank = 獲得近似描述中的發現
78006 Kratzfuss = 豐富、重要又美妙
78008 Kratzka = 發現了城市的位置——未來已然鞏固
我細讀著這本旅誌,突然注意到其中一頁的頁面邊緣標示著一個字:「死」。我仔細觀看,發現旁邊還有另外幾個字,結合起來正是「死馬營地」,而且底下還註記著座標。我趕緊翻開我的筆記本,找到當初從《佛斯特探險誌》抄下來的營區位置。這兩個座標完全不同。
我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翻閱這些日記,一面記筆記。我以為該看的都看完了,但蘿莉特卻在這時出現在我面前,說她想要再讓我看一件東西。她走進屋後的房間,我可以聽到她翻找著抽屜和櫃子,一面喃喃自言自語。幾分鐘後,她拿著一本書出來,翻開其中的照片。「我不知道我把它放在哪裡了,」她說:「不過我至少可以讓你看它的照片。」
那張照片拍的是佛斯特的黃金圖章戒指,刻著家族格言:「Nec Aspera Terrent」——意思大致就是「去他的困難」。一九七九年,一個名叫萊道(Brian Ridout)的英國人在巴西拍攝野生動物影片,聽聞這枚戒指出現在馬托格羅索首府庫亞巴的一家商店裡。等他找到那家店,老闆卻已經去世了。不過,他的太太還是從自己的財物中找出了佛斯特上校的戒指。「這是我們對於最後那次探險之旅唯一擁有的具體物品,」蘿莉特說。
她說她當時一心想要獲得更多資訊,因此曾經把這枚戒指拿給一個靈媒看。
「結果你得知了什麼嗎?」我問。
她低頭看著照片,然後擡起頭來直視著我。「這枚戒指曾經浸沒在血泊之中。」
導讀:探險家的迴光身影──讀《失落之城Z》/楊照
美國哈佛大學校園中,有一座堂皇的總圖書館,總藏書量高達三百萬冊。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在全球掀起熱潮那段時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觀光遊客繞著這座圖書館排隊,等待進去參觀。
《鐵達尼號》不止炒熱了傑克與蘿絲的愛情,也炒熱了對於當年真實歷史航程的種種訊息。搭乘《鐵達尼號》因而葬身海底的人,包括了美國費城房地產大亨懷德納父子。小懷德納去英國為了收羅珍本藏書,那趟悲劇旅程中,他帶著剛買到珍貴的哲學家洛克首版書籍,和古董書一起沉入海底。為了紀念這對死...
目錄
導讀:探險家的迴光身影──讀《失落之城Z》/楊照
推薦序:美麗與幻滅的黃金之城/宥勝
序
1.我們一定會回來
2.消失無蹤
3.搜尋行動
4.地底寶藏
5.地圖上的空白
6.學徒
7.野外求生器材
8.深入亞馬遜
9.秘密文件
10.綠色地獄
11.死馬營地
12.掌握在眾神的手裡
13.贖金
14.Z城存在的證據
15.黃金之城
16.保險箱
17.全世界都瘋了
18.科學狂熱
19.出乎意料的線索
20.不必擔心
21.最後的目擊者
22.不論死活
23.上校的骨骸
24.另一個世界
25.Z城
致謝
引用資料說明
注釋
參考書目
導讀:探險家的迴光身影──讀《失落之城Z》/楊照
推薦序:美麗與幻滅的黃金之城/宥勝
序
1.我們一定會回來
2.消失無蹤
3.搜尋行動
4.地底寶藏
5.地圖上的空白
6.學徒
7.野外求生器材
8.深入亞馬遜
9.秘密文件
10.綠色地獄
11.死馬營地
12.掌握在眾神的手裡
13.贖金
14.Z城存在的證據
15.黃金之城
16.保險箱
17.全世界都瘋了
18.科學狂熱
19.出乎意料的線索
20.不必擔心
21.最後的目擊者
22.不論死活
23.上校的骨骸
24.另一個世界
25.Z城
致謝
引用資料說明
注釋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