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變時代裡,最簡單的幸福之道及實用的修行要領。
打佛法預防針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自覺覺他。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為了解社會的脈動,我們必須關注時事,但關注的同時,也需要運用佛法來安身、安心。
從電視或是網路媒體所見,不但信息龐大,有許多內容甚至助長貪、瞋、癡等習氣。預防外在物質環境的病毒,需要打生理的疫苗,而預防內在心靈環境的病毒,我們更要給自己打心理的預防針,也就是透過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保護自己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每天的生活,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與外境接觸,有時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時從內心生起種種感受,這是每個人很直接、很真實的生活經驗,就好像照出來的相片一樣真實。只是有些人不懂,或是不願去正視內外的種種現象,僅是暫時存在的事實,而被外相與自心中的殘影欺騙了;由於執著,導致大大小小的各類煩惱及問題叢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規律的作息與修行的定課。長期下來,對身心的安定很有幫助,不但不會輕易受到社會紛雜訊息所影響,也能感受到佛法的實用及好處。
全方位照顧自己
生命是永恆的,從出生至少、壯、老年的每一過程,儘管變化不已,如果用心體會的話,其實只有每一刻、每一念的當下與當下。把身體照顧好、把生活照顧好、把心照顧好,進而懷抱宗教信仰,給自己全面的照顧,便是佛法的祝福。這樣的話,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年輕、最精彩、最美好的時光。
◆日常生活的幸福之道,也是處身驟變時代的平安指南。
‧信願共行得平安
‧心靈環保有平安
‧時時鍊心最平安
‧廣結善緣好平安
作者簡介:
釋果暉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臺灣雲林,一九八五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二○○五年傳法法子。二○一八年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任方丈。
一九九七年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博士論文題為「修行道之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中心」,研究專長包括禪定學、安世高研究、初期漢譯禪經研究、生死學等,著有《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聖嚴法師中華禪法鼓宗禪法研究》。
身為聖嚴法師接引的第一批禪修弟子、法鼓山僧團初建的第一代成員,果暉法師發願承接聖嚴法師的悲願,弘揚漢傳禪佛教,利益眾生。
章節試閱
書摘1
最美好的時光
所謂佛法的祝福,也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什麼是把自己照顧好?
第一,把身體照顧好。聖嚴師父說「勤勞健康最好」,照顧身體有兩個重點;飲食均衡和適度運動。如我今年(二○一八年)六十歲,雖不敢稱老,但我必須準備老年的資糧。我每天慢跑二十分鐘,一邊跑步,一邊聽外語,兼具身體與頭腦的雙重運動。如果長者認為跑步過於劇烈,就是散步也很好,我們看到有不少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等都有每天散步的習慣。如若年紀更長,則要留意生活起居安全,兼重營養均衡。
第二,把生活照顧好。師父有兩句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人生的上半場,許多人為了事業和家庭全力以赴,退休後,才有機會將生活重心,拉回到自己身上。我鼓勵可朝兩個方向拓展生活面向:一是做義工,一是培養興趣。做義工,只為利他奉獻,廣結善緣。培養興趣,如參加音樂、美術等才藝課程,可讓生活豐實多彩。所謂藝術,簡而言之,即是變化中有和諧,和諧中有變化。而保持適當的人際互動,也能增進身心的健康。
第三,把心照顧好。師父也說:「少病則身安,少惱則心安。」現代社會以小家庭居多,獨居人口更見趨升,其中亦不乏老人自主性選擇獨居的社會景象。這段時期,子女或許不在身旁,朋友也不多。往好處想,正是讓我們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的契機,即是修行。修行方法中,念佛和拜佛是比較容易著力的,能夠拜佛就拜佛,有時間念佛就念佛。假使生病,最好能夠練習:視病如親、如好友、如佛菩薩,接受、包容它,那就不會產生對立。醫生能幫助我們照顧身體健康,但是心理健康還是要靠自己照料;佛法告訴我們身由心主宰,所以,心才是生命的主人。
第四,要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人生的歸宿,佛教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可將此生修行的善根及福德因緣迴向未來,到極樂世界繼續修行。有此心願,則會更珍惜每一時、每一處,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生命是永恆的,從出生至少、壯、老年的每一過程,儘管變化不已,如果用心體會的話,其實只有每一刻、每一念的當下與當下。把身體照顧好、把生活照顧好、把心照顧好,進而懷抱宗教信仰,給自己全面的照顧,便是佛法的祝福。這樣的話,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年輕、最精彩、最美好的時光,也就沒有老或不老的問題。
書摘2
利他最能利己
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我們活著一天,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要想到如何利益他人。利他,與學問、知識、專業沒有絕對的關聯,而是面對任何事,優先想到利益對方。因此,發菩提心並不難,但它有學習的次第。
記得幾年前,有段期間我常到重慶南路逛書店,中午則至臺北火車站前一家小素食館用餐,常會點上一盅清涼又入味的燉苦瓜湯,似乎是這輩子喝過最美味的苦瓜湯。而佛法的修行,也是從苦的品嘗開始的。
首先,要能知苦、感受到苦。佛法告訴我們,苦是最好的良藥,我們所經驗的感受,無論是苦與樂,他人同樣可以體驗到。當我們看到他人深受煩惱之苦,感同身受的同情、同理心油然生起,希望對方遠離苦厄。這種同情、同理的心理經驗,儒家稱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佛法來講,這是最基礎的菩提心。
佛法提出離苦的兩種路徑:一是起大悲心,幫助他人離開痛苦煩惱;一是靠自己覺悟,以智慧讓自己遠離煩惱之苦。以覺悟智慧讓自己離苦,和以慈悲幫助他人離苦,這兩種路徑,可說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會匯流於自覺覺他的菩薩道,叫作「發菩提心」,又稱為「起大悲心」,可以說佛法的慈悲、智慧與一切功德,全部涵蓋於菩提心之中。
學習發菩提心,不分大事小事、難事易事,事事皆可以利益他人。例如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每天力行一○八件善事,為何他有那麼多善事可做?其實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就怕自己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只要是真誠地關懷人、幫助人,必能感得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的護念,使我們的道心更堅固,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用佛法轉化、消融,提醒自己再回到初發心。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若能經常想到成就他人,往往自己的成長是最快的,原因有三:
第一,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常常是因自己有時間煩惱。若是為了利他而忙得不可開交之時,應該沒有時間考慮到自己。因為眾生需要幫助的地方太多,為了提供種種的協助,我們需要學習的很多,一邊學習,一邊奉獻,根本沒有時間自尋煩惱。
第二,修菩薩道,是為了斷無盡的無明煩惱,斷一分煩惱,即產生一分智慧。我們在幫助他人之中,可以觀察到眾人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因果、因緣關係;其實類似的問題,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馬上可引以為鑑並自我警惕。由於我們已知道產生煩惱的原因,就能做出有智慧的抉擇,避免重蹈覆轍,讓自己的煩惱斷得更多、更快。
第三,發起菩提心,首先要轉化自己,才有能力幫助他人。世間人常是向外攀緣,菩提心則是向內觀照。《六祖壇經》的〈無相頌〉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一般人遇到不順心的處境,動輒咎責他人或環境因素,修行人則是向內觀照,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漸次開發無限深廣、無限清淨的內心世界。
因此,聖嚴師父鼓勵我們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成就他人來成長自己。事實上,在利他的過程中,慈悲與智慧,就在這利人利己不可分的一體兩面中,一起成長了。
書摘1
最美好的時光
所謂佛法的祝福,也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什麼是把自己照顧好?
第一,把身體照顧好。聖嚴師父說「勤勞健康最好」,照顧身體有兩個重點;飲食均衡和適度運動。如我今年(二○一八年)六十歲,雖不敢稱老,但我必須準備老年的資糧。我每天慢跑二十分鐘,一邊跑步,一邊聽外語,兼具身體與頭腦的雙重運動。如果長者認為跑步過於劇烈,就是散步也很好,我們看到有不少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等都有每天散步的習慣。如若年紀更長,則要留意生活起居安全,兼重營養均衡。
第二,把生活照顧好。師父有兩句話:「布施的人...
作者序
記得二○二一年一月舉行的法鼓山年度專職歲末感恩會中,齊聚於北投雲來寺的二百多位專職菩薩以及幾位會團長代表等,以各自的手機將心目中的年度代表字,投放到大螢幕上,那次選出的年度代表字為「安」字。至二○二二年一月,同一活動,雖也出現「順利」、「福慧」等年度代表字,但「平安」二字,仍獲得了絕對多數的共鳴。據此亦可反映,全球疫情持續進入第三年,各地人心動盪不安,能夠讓每個人都獲得平安、健康,乃至生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平安,仍是當今人心普遍的祈求。
本書共分為四篇內容,各篇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篇〉信願共行得平安
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正信佛、法、僧三寶,能讓人從信仰獲得真正的平安。佛法告訴我們,要相信「有願必成」,而利他的願力更是不可思議。因此,對三寶能起信心的人有平安,發大願心的人也必得平安,而身體力行、實踐佛法的人則更有平安。
〈第二篇〉心靈環保有平安
聖嚴師父指出:「如何能夠平安?首先是心要能安定,才能得平安。」師父畢生提倡「心靈環保」運動,以救人心、救世界,並呼籲:「從我們自己的內心開始做起,讓自己健康、快樂、平安、幸福,也讓他人健康、快樂、平安、幸福;這就是自利利他,便是心靈環保。」
〈第三篇〉時時鍊心最平安
本篇介紹鍊心的觀念和常用的安心方法。聖嚴師父常說「心安就有平安」,安心從自己做起,是最容易,也最可靠的。佛法譬喻「三界如火宅」,然而師父也告訴我們:「在火宅中我們仍然要有慈悲心及智慧心,至少在心裡就會有安全感了,就會遠離恐懼。」也就是「以慈悲對待人,以智慧處理事」、「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再配合安心、鍊心的方法,即可體驗到內在的平安,因此獲得平安,並非難事。
〈第四篇〉廣結善緣好平安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這兩句話,出自師父題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意思是說,為了奉獻我們不斷地學習,使自己成長、提昇;而學習、成長的目的,是要利他──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也為自己、為他人帶來最美好的平安。如能更進一步,眾志成城,集合眾人之力,成就利他的事業,造福更多的人,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本書第二篇多為刊登於《法鼓》雜誌的各年度主題關懷文稿,其他各篇則出自於「方丈和尚清涼語」專欄及法會、活動等相關開示報導。此外,還有數文刊載於法鼓山《榮譽董事會電子報》、《護法季刊》和《法行會訊》等,今一併彙集成書,請讀者指教。
本書各篇內容,除了我重新加以修刪之外,要特別感謝多位法鼓文化同仁協助為本書分篇、訂標題、潤稿等各項工作。僅以本書出版功德,迴向人人平安健康、家庭和樂、社會和諧,並祈疫情早日清除,世界和平人安樂,一切眾生免難有幸福。(節錄)
記得二○二一年一月舉行的法鼓山年度專職歲末感恩會中,齊聚於北投雲來寺的二百多位專職菩薩以及幾位會團長代表等,以各自的手機將心目中的年度代表字,投放到大螢幕上,那次選出的年度代表字為「安」字。至二○二二年一月,同一活動,雖也出現「順利」、「福慧」等年度代表字,但「平安」二字,仍獲得了絕對多數的共鳴。據此亦可反映,全球疫情持續進入第三年,各地人心動盪不安,能夠讓每個人都獲得平安、健康,乃至生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平安,仍是當今人心普遍的祈求。
本書共分為四篇內容,各篇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篇〉...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信願共行得平安
翻轉煩惱為菩提
菩提心為先
隨緣努力,與空相應
改變自己的心
四種「信」的修行層次
禪修與信仰
護法龍天
祈福有平安
發心的真義
恭敬心來自把握當下
開發人人心中的寶山
發悲願心,傳承佛法
視線要高,頭要放低
入慈悲門,同窗共學
把握生命的有效期限
學佛的馬拉松精神
第二篇 心靈環保有平安
心靈環保,心安平安
平常心過生活
增強心靈免疫力
慈悲有平安,智慧得自在
運用「四感」,安己安人
善的力量,帶來光明與希望
生命良師,菩薩示現
銀髮也是寶
獨居時代的守護網
最美好的時光
發願的四個階段
好願在人間
培福有福
感恩、懺悔、發願
祈願全球平安自在
發大菩提心
慈悲無敵,智慧無惱
108 for All,為世界祈福
第三篇 時時鍊心最平安
全方位修行的「心六度」
鍊心三層次
行解相應,活用佛法
無底的垃圾桶,無塵的反射鏡
身心要定期保養和維修
安心自在有方法
享受呼吸好平安
時時念佛有平安
效法大地的報恩法門
所求願滿的〈大悲咒〉法門
正信修學觀音精神──觀音法門的次第
信心、願心、大行──觀音法門的實踐
從有所求到無所求──觀音法門的智慧
〈朝山偈〉的修行密碼
第四篇 廣結善緣好平安
安於事,安於道
因奉獻,成長最多最快
大悲心水耕福田
結善根福德因緣
常樂我淨來培福
農禪身教
為奉獻而學習
和樂無諍有幸福
以團體來成長個人
融入大眾做義工
菩薩瓔珞,心地莊嚴
安己和眾六字訣
充分溝通,和樂共事
散發佛法香氣
菩薩的百寶箱
以平等心廣結善緣
自序
第一篇 信願共行得平安
翻轉煩惱為菩提
菩提心為先
隨緣努力,與空相應
改變自己的心
四種「信」的修行層次
禪修與信仰
護法龍天
祈福有平安
發心的真義
恭敬心來自把握當下
開發人人心中的寶山
發悲願心,傳承佛法
視線要高,頭要放低
入慈悲門,同窗共學
把握生命的有效期限
學佛的馬拉松精神
第二篇 心靈環保有平安
心靈環保,心安平安
平常心過生活
增強心靈免疫力
慈悲有平安,智慧得自在
運用「四感」,安己安人
善的力量,帶來光明與希望
生命良師,菩薩示現
銀髮也是寶
獨居時代的守護網
最美...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