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的年代 一定要知道
經濟力量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你和我
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通膨與通縮、全球化與失業、貿易失衡、零利率和印鈔票……
每天一睜開眼,你都會在媒體版面、電視螢幕上看到或聽到這些字眼;政治人物和財經專家反覆地講述辯論,但你是否真的聽懂他們在說什麼?
你知道經濟很重要,它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和你的荷包,但你還是不太了解經濟是什麼?更別提經濟是如何運作,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本書作者葉偉平(Greg Ip)是一位獲獎的資深記者,以深入淺出報導複雜的經濟議題而著稱,在這本書裡,葉偉平就要幫你解答上述疑問。包括︰
‧美國是否會步上日本經濟停滯的後塵?
‧金融危機如何讓衰退惡化成為蕭條?
‧金融危機有徵兆嗎?一再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政府舉債有時可以拯救經濟,有時卻會釀成災難?
‧通膨與通縮為何對你的經濟健康有害?
‧聯準會可能破產嗎?零利率之後要怎麼辦?
‧全球化如何塑造新的贏家和輸家?
‧人口結構如何影響經濟成長?
‧儲蓄與消費習慣為何會造成貿易失衡?
作者簡介:
葉偉平(Greg Ip)
在加拿大出生的華人,畢業於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擁有經濟與新聞學學位,現為《經濟學人》雜誌駐華盛頓的美國經濟編輯。從事金融及經濟新聞工作20餘年,期間任職《華爾街日報》11年,駐紐約及華盛頓。在此之前,曾任職於加拿大《金融郵報》及《環球郵報》。
葉偉平為電視及電台節目的常客,經常受邀至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CNN、CNBC及MSNBC等媒體。他曾榮獲數項新聞報導獎,是得到2002年普立茲突發新聞報導獎的《華爾街日報》新聞小組成員。現居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終於有一本經濟學著作既不沉悶也不艱澀,不會讓人昏昏欲睡了!葉偉平以清晰易懂、趣味盎然的方式講述這門「憂鬱的科學」,並說明經濟概念與體制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本書可以幫助大家成為成熟、富有學識的公民,實在難能可貴。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柏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著有《漫步華爾街》及《投資的奧義》)
葉偉平是全球最佳的經濟新聞記者之一。這本書清楚地解釋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力量,內容豐富,不可小覷。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桂格里.曼秋(N. Gregory Mankiw,著有《經濟學原理》)
本書不僅細說分明你該知道的一切,葉偉平還清除了經濟學術語及艱深公式造成的迷霧,讓你輕鬆地了解經濟的運作。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前美國勞工部長 羅伯.瑞奇(Robert B. Reich)
葉偉平天賦異稟,能將最艱深的題材講得清楚易懂。在這本書中,他清楚說明你該知道的事,並舉出令人難忘的例子。想了解經濟力量如何塑造世界面貌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
──美盛資本管理首席投資策略師 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著有《再想一下》)
這是一本完整周到的經濟概念入門書,為經濟學的必讀佳作!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全球經濟諮詢公司共同創始人暨董事長 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名人推薦:終於有一本經濟學著作既不沉悶也不艱澀,不會讓人昏昏欲睡了!葉偉平以清晰易懂、趣味盎然的方式講述這門「憂鬱的科學」,並說明經濟概念與體制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本書可以幫助大家成為成熟、富有學識的公民,實在難能可貴。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柏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著有《漫步華爾街》及《投資的奧義》)
葉偉平是全球最佳的經濟新聞記者之一。這本書清楚地解釋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力量,內容豐富,不可小覷。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桂格里.曼秋(N. Gregory Mankiw,著有《經濟學原理...
章節試閱
2009年夏季某期《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是一本經濟學教科書融成泥漿,相關報導指稱:「在所有已經遭到戳破的經濟泡沫中,沒有幾個破滅得比經濟學的聲譽更令人驚嘆了。」
同年夏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檢視全球經濟的頹垣敗瓦後宣稱,近30年來的總體經濟學成果,「說好聽點是一無是處,說難聽點則是遺害世人。」
對我們這些以觀測經濟為業的人來說,過去幾年真是一場嚴酷的考驗。不過是數年前,我們似乎已解決了全部的難題:穩定的成長及溫和的通膨好像將一直持續下去,討厭的衰退也已成為過去。總體經濟就像浴室的水管,運作良好時沒人會去理它。一切欣欣向榮之際,肩負照管經濟之責的人(例如央行官員)即使有點志得意滿,我們又怎麼會忍心責怪呢?
但如今,我們已見識到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與衰退,以及政府如何以空前的火力因應問題。經濟奇觀有如加拉巴哥群島那麼魔幻:耗盡利率彈藥的央行出動它們的貨幣刺刀、債務危機對富國與窮國均虎視眈眈、通膨與通縮恐懼並肩同行。在學者專家的臉上已看不見微笑,公眾對經濟不再冷漠,全神貫注於情勢發展──而且,坦白說,還非常恐懼。
全球經濟如此動盪不安,更有必要清楚解釋情勢的發展。但是,多數人面對經濟學充斥的艱澀術語與枯燥數字,不免卻步。《看穿現實世界的經濟運作法則》就是解決這問題的解答。
我以報導經濟消息為業,至今已20年。最初是在加拿大的報紙工作,然後是《華爾街日報》,現在是《經濟學人》。期間曾追蹤市場動態、訪問勞工、參訪企業,並認識許多央行官員。之後,我以平易淺白的言詞,向讀者和觀眾解釋當前的經濟情勢、背後的原因,以及這一切如何影響大家。
我從孩童時期起就開始認識經濟學。我母親是職業經濟學家(已退休),她養育四個小孩時,以應用這門憂鬱的科學為樂。我們每周的零用錢是跟通膨掛鉤的,這在同輩中想必找不到第二例。在大學裡,我選修了經濟學課程,但並沒有打算以經濟為寫作題材;我不過是希望在新聞工作不順時能有一條退路。大學畢業後,我馬上進入一家都市報社工作。公司安排我上夜班,專跑地方政治及罪案等新聞,但很多消息根本上不了報紙。財經版則有很多版面,加上工作時間固定,我因此轉跑財經。不久之後,我已經在寫經濟及市場報導,而且很喜歡這項工作。
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學院教的經濟學和現實世界之間有一條鴻溝。經濟學課本長篇大論地講述貨幣供給,結果央行根本不理會這些。像「國家負債多少」這樣的簡單問題,答案原來很複雜。學校有教我財政政策理論,卻沒傳授債務危機。
我因此記取這些教訓,寫了這本書。這不是寫給經濟學博士看的,而是給一般民眾及投資人看的書。我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及比喻解釋關鍵概念,並說明近兩年經濟新聞及事件背後的主導力量。我省略了多數人敬而遠之的艱澀術語(要是大家都這麼做,該有多好),不過,在經濟學的世界裡,你難免還是會碰到術語。因此我在許多章中放了「多懂一些」這一節,較深入地解釋相關經濟數據、人員及術語。你不必畏懼這部分,它們其實是想具體追蹤市場與經濟情勢者的絕佳入門資料。最後,我將每一章的內容濃縮為「本章重點」。如果你什麼都沒看,請看這部分,它以幾句話概括了每一章的精粹觀念。
限於篇幅,有許多內容無法寫進本書中,歡迎各位前往我的網站(www.gregip.com),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本書較完整的資料來源、延伸閱讀建議、我的其他文章,以及本書提及一些問題的答案。
近年來,我們經歷了許多經濟創傷,但經濟學仍是提供我們了解問題的必要工具,這本書正是要幫助你充分掌握這些工具。
*** *** ***
隨堂測驗:時間是1990年,以下兩個國家哪一國的前途較光明?
第一個國家經濟成長領先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該國企業在電子、汽車及鋼鐵業的市占率均已取得優勢,而且看來勢將控制銀行業。該國政商界領袖是長線策略思考的楷模。財政及貿易盈餘令該國錢淹腳目。
第二個國家則瀕臨經濟衰退,企業負債纍纍,許多公司遭到外資收購。該國企業經理人汲汲追求短期盈利,政界則似乎無法擬出連貫協調的產業策略。
你很可能已經猜出,第一個國家是日本,第二個國家則是美國。如果眼前的跡象讓你押注日本的前景較佳,你會發現想法相同的人很多。著名的經濟專家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於1989年寫道:「日本已創造出一種能自動產生財富的機器,可能是米達斯國王(King Midas)獲得點石成金本領之後的首例。」他並指出美國有「淪為殖民地」之虞。日本知名的經濟專家肯尼思.柯蒂斯(Kenneth Courtis)則預測,日本經濟規模以金額計,十年後可追上美國。投資人同樣非常樂觀:1990年代開始時,日本股市的市值將比美國大50%。
雖然當時似乎大有理由看好日本,結果卻是大錯特錯。接下來十年,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期望。日本的經濟成長戛然而止,1991∼2000年間,年均僅成長1%。美國經濟則擺脫了1990年代初的頹勢,至該年代末已一片榮景。2000年,日本經濟規模僅為美國的一半。這十年間,日股跌了50%,美股漲幅則超過300%。
日本經濟盛極而衰,十年間委靡不振,該如何解釋?簡單來說,經濟成長需要強勁的需求與供給,缺一不可。眾所周知,日本過度膨脹的股市和房市崩盤後,企業和銀行承受了巨額壞帳,必須逐步清理;日本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因此受挫。在此同時,日本供應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也因某些深層因素而受損,儘管這方面的情況比較鮮為人知。
供給問題至關緊要,因為長期而言,一國的經濟成長端視該國的生產潛力,這又取決於以下三項因素:
1. 人口。
2. 資本(亦即投資)。
3. 思想/創意。
人口是勞工之源。因為生育率過低、人口老化,加上幾乎不輸入移民,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從1990年代開始萎縮。勞動人口一減少,經濟產出能力難免會受限。
資本與思想對提升勞工生產力至關緊要。二戰之後數十年間,日本積極投資,厚植人力與經濟資本。為追上最先進的西方經濟體,日本教育國民,引進、改良西方先進技術,令日本人掌握尖端科技。到了1990年代,日本已基本追上西方先進國家。但是,在掌握尖端技術的情況下,國家若想再有創新突破,就得放手讓夕陽產業消亡,好讓資本和勞工流向新產業。然而,日本的領袖抗拒這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破產與裁員。結果,基於網際網路的新一波科技突破發生在美國,協助美國於1990年代大幅擴大對日本的經濟優勢。
經濟成長的訣竅
一國的經濟是否成功、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通膨和利率、消費支出及企業信心在短期內很重要,但長期而言,一個國家是變得富裕還是停滯不前,取決於該國的人口、資本和思想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如果基本要素健全,短期波動通常無關緊要。
1945∼2007年間,美國經濟曾歷經十場衰退,但期間累計的成長仍然非常可觀:2007年經濟產出是1945年的六倍,人均所得則是當年的三倍。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經濟成長是理所當然的事,都忘了經濟停滯也曾是常態。沒錯,經濟停滯的確曾是常態。十八世紀以前,經濟成長微乎其微,英國百姓的生活水準因此停滯不前,跟上一輩相比幾乎毫無差別。但從十八世紀開始,情況改變了。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根本改變了英國經濟生產的形態,影響隨後擴散至西歐和北美。自此之後,經濟穩步成長──即使是一般民眾也能注意到──就一直是常態。根據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估算,歐洲人在1952年的所得,平均是1820年的四倍,美國人的所得平均是當年的八倍。
在前工業時代,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老百姓生活普普通通,跟歐洲人和美國人差不多。但在內亂外患的交相打擊下,加上迂腐的官僚階層敵視商業經營,中國經濟開始長期委靡。一般中國人在1952年時比1820年還窮。
那麼,為什麼有些經濟體能成長,有些則停滯呢?簡單來說,經濟成長取決於兩個構成要素:人口與生產力。
1. 人口決定一個國家有多少勞工。
2. 生產力,也就是勞工人均產出,決定勞工的所得。
一個國家以其勞動力及生產力,所能創造的總產出,稱為潛在產出(potential output),也就是經濟的產能;這產能的成長率稱為潛在成長率(potential growth)。因此,若勞動力一年成長1%,生產力成長1.5%,則經濟潛在成長率為2.5%。經濟便是這麼成長的。
(本文摘自《財經議題即戰力》「前言」、「第一章」)
2009年夏季某期《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是一本經濟學教科書融成泥漿,相關報導指稱:「在所有已經遭到戳破的經濟泡沫中,沒有幾個破滅得比經濟學的聲譽更令人驚嘆了。」同年夏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檢視全球經濟的頹垣敗瓦後宣稱,近30年來的總體經濟學成果,「說好聽點是一無是處,說難聽點則是遺害世人。」對我們這些以觀測經濟為業的人來說,過去幾年真是一場嚴酷的考驗。不過是數年前,我們似乎已解決了全部的難題:穩定的成長及溫和的通膨好像將一直持續下去,討厭的衰退也已成為過去。總體經濟就像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