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不見得是壞事;最怕的是「無感」!
不少宅男宅女足不出戶,但能在自己的世界蒐集到準確且先進的資訊,表現出色,並樂於分享,走出家門時依然可自在地與人互動;但有一群人,宅得不自在,生活貧乏、學習痛苦、對金錢無感、孤單、沒自信、道德搖擺、不知理想目標在哪……。
如果你的孩子宅且無感,請一定要幫助他,他很可能缺乏「與人相處&感知環境」的能力!
親情的溫暖,將是引領孩子通往有感幸福生活的首要條件。
是什麼造成孩子的宅&無感?
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缺乏與人接觸的經驗、缺乏對自己的認識與信心,容易讓孩子失去生命的認同,這時孩子對週遭的事物沒有感情,甚至失去人生的目標難以獲得成功。
更令人憂心的是,潛藏了自我孤立、親情關係斷裂、霸凌、壓抑的憤怒與攻撃、挫折容忍度、情緒調節能力等等問題!
如果您的孩子很「宅」——
請別忘了常常帶他去接觸大自然環境,多花些時間陪陪他,協助他找到能夠建立自信的事物,幫助他們成為有感積極的幸福小孩。
孩子的心容易讓慾望攻擊、冷感進駐,為人父母需小心呵護!
本書將從生活、學習、道德、金錢及親情等五大層面談起,引導讀者們檢視現代孩子無感的現象,探討為何無感的原因,以及分享改善的方法,深信藉由這些內容,將可讓孩子們成為一位有感質的人,且對生命洋溢著豐富的感受。這是筆者的夢想,也是理想。讓我們一起擁抱並守護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生活中有著源源不絕的感動!
【本書特色】
作者不只從孩子的「宅」現象談起,並探討孩子對於生活、學習、道德、金錢及親情等五大層面的無感起因與現象分析,並且還有生活、學習、道德、金錢及親情的無感度、有感度測驗及案例的探討,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大人有感能力大解析——幫彼此提高「有感」的程度。
大人有感指數大解析——孩子的心聲大人聽到了嗎?
★例如:看看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宅?有多無感的測驗。
針對學習緩慢型的學生,提供三個解決步驟。
孩子體驗到美好感受,從辨別「差異」和「變化」的檢驗
【本書重點】
◎生活無感──「太宅」的孩子容易無感
根據《親子天下》的「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台灣孩子們,玩的內容太過貧乏,大多是在室內做靜態的玩,缺乏人際互動,專家認為,這樣的玩,孩子容易對其他事情無感也容易「宅」,對孩子的健全發展非常不利。
◎學習無感──無感的學習難以快樂學習
不管是「大器晚成型」、「學習緩慢型」還是「實力未能發揮型」的孩子,他們對於學校潛藏在的危機,非常的恐懼。例如老師可能會責罵甚至揶揄他、同學可能嘲笑甚至霸凌他、異性同學離他遠遠的,這些困難,在大人們眼中是件小事情,但這可能造成他們學習上的障礙,例如對學習無感,以至於對任何學科的學習興趣缺缺的樣子。
◎道德無感──有感的道德才能成為真美德
大部分的孩子們對道德並不是「無感」的,在學校及家庭的教導下,大多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只不過當他們多了一些利益上及同儕生活的考量,就可能讓他們的道德及品格蒙上陰影。不過隨著社會風氣的惡化,「選擇性」的道德觀,已慢慢轉變成「無感式」的道德觀。
◎金錢無感──對錢無感的小孩真可怕!
孩子們的對金錢的「無感」,從自己的「金錢觀」發展起,除了可能會有「吃米不知米價」或者「何不食肉糜」的後遺症之外。還可能會發展成為了一時的快感和享樂,不惜為錢走上歹路。由此可見,當孩子開始對錢無感的時候,當師長的,一定要未雨綢繆,以免釀成不必要的遺憾和心痛!
◎親情無感──別讓無感幸福變有感遺憾
與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時間,也被外面的補教機構,鯨吞蠶食得所剩無幾。與孩子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在時光的荏苒之下,越來越稀薄……這樣孩子們對親情的感覺,就像不斷被稀釋的咖啡,漸漸的淡然無味,甚至變成走味的咖啡。
作者簡介:
楊嘉敏
自認自己是一位熱衷創作和教育的普通人。由於對寫作的熱忱,長期為人間福報撰寫寫作的專欄,讓更多小朋友擁有寫作的魔法。由於對教育的堅定信念,她每天在網站回答各式各樣的親子問題,並幫網友們收集各種教育方面的資訊,以解決許多家長及老師們的疑惑。還因此成立了<親師交流合作社>,讓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去幫助更多人。用寫作和教育來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藉此照亮社會的一根堅定的蠟燭。
著有:《沒有孩子願意變壞》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畢業
.三立電視台新聞記者
.富琳育業主編
.救國團作文老師(現任)
.高雄縣生命線協談志工
.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繪本團體領導員
高雄市理想家庭中心「X導師」、台灣立報家長版【星座系列】、台灣立報家長版【家長教戰守則】、人間福報兒童版【作文】、人間福報兒童版【部首輕鬆學】、人間福報兒童版【修辭技巧】、人間福報兒童版【看圖學寫作】及人間福報家庭版【親職教育加油站】……等專欄寫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別讓孩子成為冷感宅世代
從擋救護車的「中指蕭」,接著女藝人Makiyo毆打司機還事後公然說謊,再到因為酒醉駕車,而讓一個原本圓滿的家庭,瞬間破碎的「葉少爺」等等履見不鮮的社會新聞,這些事件之所以引起社會大眾議論紛紛,乃至網友們自動發起社群活動大加撻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種令人感到難以測知的「冷感」,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感」。這「無感」一詞,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怎麼會這樣呢?」,「怎麼辦?」是很多關心這個社會,甚至下一代的社會大眾的疑問和擔憂。當一件件既「冷感」又「無感」的事件層出不窮時,就像台灣這陣子暴雨和地震接連而來,手足無措的我們,才猛然強烈的意識到,我們已經成為了氣候變異下的氣候難民。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在這樣無感的社會氛圍中,成為無感難民呢?
我衷心的盼望讀者諸君,能夠善用自身的影響力,讓社會的溫度,能夠持續的加溫著,這正是人間福報辦報的宗旨,不只要讓人間處處有溫暖,更期望經由閱讀本報,保溫並加溫對這個社會的信任與期待,讓大家都能散發生命的馨香!
嘉敏老師長期以來,在人間福報少年及家庭版,將她對寫作及教育的熱忱與期待,藉由文字具體的來表達。在她筆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溫度。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她也在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無感的社會,對下一代的戕害有多可怕!
在這本<搶救「無感」宅小孩>一書中,嘉敏將目前孩子們生活中各個層面的「無感」現象,做了很深入的觀察;也以親身的教學體驗,來與師長們分享她如何消除孩子們身上「宅病毒」的方法,讓孩子們成為有感也有溫度的人。
最後,我想再呼籲大家,搶救「無感」宅小孩,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你我皆有正面的影響力,切勿妄自菲薄!
──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
名人推薦:別讓孩子成為冷感宅世代
從擋救護車的「中指蕭」,接著女藝人Makiyo毆打司機還事後公然說謊,再到因為酒醉駕車,而讓一個原本圓滿的家庭,瞬間破碎的「葉少爺」等等履見不鮮的社會新聞,這些事件之所以引起社會大眾議論紛紛,乃至網友們自動發起社群活動大加撻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種令人感到難以測知的「冷感」,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感」。這「無感」一詞,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怎麼會這樣呢?」,「怎麼辦?」是很多關心這個社會,甚至下一代的社會大眾的疑問和擔憂。當一件件既「冷感」又「無感」的事...
章節試閱
一、 無感的親情,親人間的沉默(沒)成本
現在的孩子們,對親情多麼疏離,我想用一些,我在教學現場中,所看到的現象,與大家分享。在經濟學上,有一種「沉默(沒)成本」,就是平常沒注意到,但實際上卻很沉默的在一點一滴沉沒的成本……。
有次在速食店用餐時,剛好對面坐著兩對母子,在我右手邊的母子有說有笑,在我左手邊的父子則沉默不語。這兩對親子在我面前,形成反差極大的對比。我看著左手邊那對沉默的親子,爸爸低著頭看報紙,兒子則低著頭猛吃漢堡,用餐之中,不只沒有交談,連眼神的接觸也沒有;右手邊的那對母子,則有吃有說還有笑,洋溢著一股濃濃的親子之情。
我看著左手邊的那對父子,如果他們看到隔壁桌母子之間的相處情形,不知做何感想?而我也在這對毫無互動的父子之間,突然體會到,雖然有時親子之間的相處,無聲勝有聲。但是長時間的「沉默」,有時也像親子互動溝通之間,平常沒注意到,但實際上卻在一點一滴當中,侵蝕了親子溝通品質的「沉默成本」。
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多花時間在孩子們身上,但這只是達到「量」的基本標準,更重要的是「質」。親子雙方如果像座雕像般的坐在對方面前,不知道能互相溝通什麼?能產生什麼樣的親子交流的效果?孩子們在這樣相處的過程當中,當然對親情很「無感」……。
「有聲」的親子交流,是「無聲勝有聲」的基礎。別讓「沉默」成為親子相處時光的寫照,更別讓「沉默」造成親子間的情感「沉沒」!
無感的親情,一個巴掌拍不響
在筆者作文的教學經驗中,人物寫作是作文教學的範疇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讓孩子們更能對此題材得心應手,我常常用他們身邊的人物,如爸爸、媽媽及老師等,來當作他們寫作的題材,希望他們藉由所熟悉的人物,來發揮人物寫作的技巧。不過,這樣的想法,似乎是我的一廂情願……。
有一次我為了符應父親節的到來,我帶孩子們藉由人物描寫的技巧,來深入了解他們心目中的父親。而人物描寫的重點,大致上有「背景(基本資料)」、「形貌」、「個性」及「喜好」等等外在及內在的面向,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他們心目中的父親,以及發掘出父親的多種面貌,我請孩子們準備好題目,去訪問他們的爸爸。在訪談的過程當中,有些令我感到欣喜,有些卻令我感到失望。
欣喜的是,孩子們藉由這個作業,除了多了解自己的父親之外,也開啟了不同於以往的談話模式;失望的是,有些同學真的很認真的在面對這次的作業,回家真的很認真去訪問他們的爸爸,可是有些爸爸的回應不是直盯著電視看,要不隨便敷衍個兩三句,讓孩子們覺得很受傷……。
反過來看,當我在引導孩子們去觀察他們的爸爸時,有時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們跟爸爸相處的時間,以及相處時的品質,是不可思議的貧乏與陌生。有的同學說,他的爸爸工作一回來就被沙發和電視給「綁架」了!不過,這算是還可以看到爸爸。有的同學說,他爸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大陸工作;有的同學甚至說,他的爸爸離婚了……。小小的一堂作文課,卻比新聞報導更加真實的反映出,現代親子關係的各種縮影。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有時孩子們對親情無感這樣的現象,往往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僅有單方面是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而是發生事情一定是雙方面均有過失。就像現代很多爸爸,有時上完一天的班,就已經累到不行,有的還得加班加個半死,哪有多餘的時間,去看看孩子們的功課,聊聊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了解他們的心聲呢?
但是孩子的學習狀況又不理不行,所以把孩子送到安親班或補習班,請別人代為督促管教,表面上看起來是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是把父母親的角色,請別人代為演出。不只管教權隨著孩子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越來越長,影響力也跟著越來越小,與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時間,被外面的補教機構,蠶食鯨吞得所剩無幾,與孩子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在時光的荏苒之下,越來越稀薄……這樣孩子們對親情的感覺,就像不斷被稀釋的咖啡,漸漸的淡然無味,甚至變成走味的咖啡。
孩子們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有些孩子們除了學校之外,還要奔波在各種補習班或才藝班,星期一到星期五,從學校到補習班,迎接朝陽又送走晚霞,到了星期六日,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但是到了月考或大考期間,國小的,則需去安親班做一大堆的評量或題庫;國中的,則往往要留下來加強課輔。孩子們一星期在家裡的時間並不多,長期以往,家裡彷彿像旅館一樣,回到家的時間,也就是休息的時間,家人之間,像是房客一樣,見個面,聊個兩三句,接著彼此又要各忙各的……
這樣的情形,讓我聯想到,自己以前很努力的工作,很拚命的賺錢,終於在事業上有一丁點的小成就。我想我的父母看到我的成就,應該會感到很欣慰,但是我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始終與父母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有次和媽媽看電視的時候,媽媽看著連續劇裡的劇情,女主角發現自己的丈夫外遇,氣沖沖的問他:「你把我當什麼?」媽媽笑著反問我:「那妳把家裡當什麼?」說實話,長期在事業上衝刺的我,真的很像把家裡當做「旅館」,一天忙下來回到家,為了讓自己能安靜的休息,便把房門關起來。父母即使想跟我談個天,也怕吵到正在休息的我,就這樣日復一日,與父母漸漸疏遠……所以孩子們對親情的無感,絕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往往是長年累月所累積出來的。
手足情,吵吵又鬧鬧
除了父母之外,筆者還在教學現場中,發現一種越來越嚴重的情形,那就是很多小孩之間,手足之情很淡薄。筆者的學生,往往哥哥或姐姐補習補得效果不錯,就會連弟弟或妹妹也一起來補,一起補習的確可以節省父母接送的時間,但我發現現在手足間相處的情形,真的比以前差很多。
以前大部分人的家庭,家中三個以上的小孩,算是很正常。現在在班上問同學,家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小孩,簡直少之又少,一個算基本,兩個算正常,三個算稀奇。我特別留意那些「姐妹檔」、「兄弟檔」、「姐弟檔」及「兄妹檔」,我個人覺得「兄妹檔」在一起相處的情形最溫馨,「姐妹檔」其次,再來則是「兄弟檔」,最後則是「姐弟檔」。
「兄妹檔」是哥哥和妹妹的組合。雖然哥哥和妹妹在一起上課時,仍會吵吵鬧鬧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會讓妹妹的。就像筆者目前所任教的班級中,有對兄妹很愛吵架,任何小事都可以成為吵架的素材,筆者上課上到一半時,還得當個和事佬幫忙「喬」一下,再不行的話,只好有請他們的母親大人了!
即使一天到晚吵個不停,但是我發現,當哥哥的,再怎麼氣妹妹的蠻橫無理,對於妹妹應該要有的福利,絕對會幫她爭取。就像有一次上課時,因為前一堂課,我和班上的同學們打賭,只要班上有四位同學,寫作測驗的成績在五級分或五級分
以上的話,就請全班喝飲料。經過批閱後的結果,班上果然有四位以上的同學們得到五級分,當老師的,當然得履行承諾,才能取信於學生啊!
到了要請飲料的那一天,當哥哥的,早早就來班上了,他開頭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老師,我妹妹今天請假,我幫她領飲料。」我非常驚訝的問他:「你是要幫她『拿』飲料?還是幫她『喝』飲料呢?」只見哥哥很俏皮的說:「當然是『拿』飲料囉!她再怎麼野蠻,也是我妹妹啊!」
當我看到這個常常對妹妹惡作劇的哥哥,這麼有誠意的,幫妹妹拿飲料,於是心想一定要好好嘉勉一番,好維持這種態度下去,於是就在臉書上,發一則訊息給他們的媽媽,好好稱讚哥哥的行為。這位媽咪也很開心的跟我說,他們兄妹倆平常吵來吵去爭先恐後,看起來非常的不和諧,但哥哥其實是刀子口豆腐心,該保護妹妹時,還是會為她挺身而出;該給妹妹的東西,也絕對幫她要到。總而言之,兄妹檔相處愉快的原因,是因為妹妹的存在,讓身為男性的哥哥能夠發揮英雄般的精神。當妹妹的,也能在哥哥的愛護之下,樂得偶爾撒點嬌賴點皮,所以這一種搭檔,就很麻吉啦!
而在我觀察中,手足之間相處最不合的搭檔,就是「姐弟檔」!與「兄妹檔」相同的是,男的愛當老大,女的想要被保護。可惜的是,當排行不同時,當姐姐的,得放下想要被異性尊重或保護的期待,反而要去管束或照顧,愛當老大的弟弟,自然會發生很多衝突。
有一對姐弟檔,我從他們國小教到國中,他們沒有一次上課是不會吵架的。從一進教室開始,針對坐的位置就會開始吵,到上課休息時間,要買什麼樣的飲料零食也會吵架,弟弟上課和隔壁同學講話太大聲,連姐姐在班上最要好的同學,都可以叫他安靜一點,當弟弟的,似乎只要在有姐姐的場合中,不是被管,就是被唸!
到了課堂中間的休息時間,姐弟倆也不會一起去買東西,而是姐姐和她要好的同學們一起,弟弟也和他要好的同學們在一起,姐弟倆像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到了下課的時間,姐姐的寫作能力,當然比少學幾年的弟弟好多了,所以早早就寫好作文在那邊乾等弟弟,有時不耐煩時,還會催促一下弟弟快一點,然後弟弟就很心不甘情不願草草寫完,免得到時候被姐姐修理……等到弟弟好不容易寫完之後,姐弟倆要走出教室,弟弟又被姐姐嘰嘰呱啦的唸一串……。
以上的情形,還算是比較「溫和」的。當姐姐的,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想盡辦法讓弟弟出糗或佔便宜。例如有時筆者為了上課效果起見,有時舉辦個有獎徵答,弟弟答不出來就算了,姐姐會落井下石,害弟弟講錯答案之外,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還會被姐姐那群要好的同學們,A一些零食或飲料之類的。這位弟弟在我的眼中,活像個悲情的小丑,除了供人們喜樂之外,還要請大家吃東西等等,身為姐弟倆的老師,面對他們的相處情況,也只能「清官難斷家務事」徒呼負負!
現今的人倫親情,回不去了!
其實不管是「兄妹檔」或「姐弟檔」,還是「姐妹檔」或「兄弟檔」,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古時候那種「兄友弟恭」兄弟間感情和睦,能相互友愛尊敬,甚至「孔融讓梨」(東漢末孔融與哥哥們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傳為美談),對照目前手足之間的相處情況來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怎麼說呢?請看下列的(ET today 20120419)新聞報導: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大陸有位小學生就直接回答「我不會讓梨!」卻被老師畫了大叉叉,爸爸得知這件事情之後,立刻將考卷拍照並上傳到微博,一下子就被轉發將近兩千次,評論多達四百多條。
孩子的爸爸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小孩雖然才一年級而已,但也很認真的回答考卷上的題目。至於孩子為什麼會寫「我不會讓梨!」他認為只有四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
不少網友認為道德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做聖人,這個小孩至少說了真話,比起口是心非的「偽君子」假讓梨來得更真實。但大部分網友則認為,這是屬於開放性考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算對,因此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不能算錯。另外也有人說,小學教育本就包含倫理道德,考試卷會出現這樣的題目無可厚非。
孩子的爸爸認為,讓孩子正確理解文章中的意識很重要,但是是否需要用這種古代的典故來教育下一代,則持保留態度,道德並不是讀一讀考一考或喊一喊,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該從日常生活中教導。
另外老師在答案上判錯,是一種象徵著權威與否定的行為。當老師判錯後,如果能讓學生明白,自私自利是種不適當的行為,如果小時候不讓「梨」,長大便可能不讓「利」!不該只是一味的抹殺學生的創造力和思想。
從這位答「我不會讓梨」的孩子來看,雖然只是這班同學中唯一的「特例」,但是答會讓梨的同學們中,又有多少是講真話?又有多少是講假話的呢?雖然在有限的資料中,筆者無法了解這位孩子的家中成員,以及他的排行等等,所以很難去推測他會這麼回答的動機為何?但至少說明了,手足情,在現代風氣的改變下,本身也面臨諸多挑戰,也是師長們,值得多加注意的地方。
另外這則新聞也告訴我們,「如果小時候不讓『梨』,長大便可能不讓『利』!」手足情,除了能維繫家庭成員們間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培養一個人,將來在團體生活中,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搖籃。孩子小時候,如果在家裡沒有這方面的機會去學習的話,那麼將有可能成為將來在團體生活中,待人接物方面的隱憂……。
現代社會少子化,獨生子女的隱憂
根據衛生署調查發現,不管已婚或未婚,婦女們不想生小孩的理由,以「經濟負擔」、「社會環境不穩定」以及「沒把握做好父母角色」為前三名,再加上國內婦女晚婚、不婚,也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四年來,生育年齡更往後拖延了五年,以上這些原因,形成目前少子化的現象。
現代家庭除了生得少之外,有的就乾脆只有一個小孩,雖然父母可以竭盡所有的資源和心力,來教養孩子。這個孩子的確可以受到家族上上下下的關愛,該有的應有盡有,不過,在這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這種獨生子和獨生女「雖無近憂,必有遠慮」。
在人生的前半場中,獨生子和獨生女,真的可以享盡整個家族間的關愛,可是,在人生的中間,他一個人,除了要照顧原生家庭的父母之外,還要去照顧自己的家庭,等於一個人要擔上兩個家庭的包袱。在扛兩個家庭的重責大任之外,如果有「手足」的話,是不是反而能夠得到多一些經濟及情感上的支持,少一些經濟及情感上的壓力呢?
答案不得而知,不過很確定的是,「手足」原指手和腳,後來延伸成為同胞兄弟。手和腳,本來就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擴大來說,兄弟姐妹之於一個人,就如同手足一樣重要,沒有手足,身體很難移動。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沒有手足,他的成長也似乎缺少了某些重要的因素,以及情感上所必需的滋潤,甚至在做人處事上所需的學習機會。
宅世代,宅風吹進下一代
在「宅世代」的風潮下,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同時也是台灣新的生活風潮。而這股風潮也吹向我們的下一代!講到「宅」,就會讓人聯想到宅男宅女們。台灣宅男的代表人物,首推《魔戒》三部曲譯者朱學恆,他可說是最典型的「宅男」。朱學恆渾身上下的每個細胞都宅,他可以待在五坪大的臥室,即使好幾天不出門,也不覺得無趣。因為他的房間裡有著成堆的漫畫、模型、還有最紅的玩偶Keroro軍曹陪伴著他。
即使不出門,去外面和別人社交一下,他的朋友依然很多,大部份都來自於網路。只要部落格一更新,兩岸三地,就將近有三、四千位網友們瀏覽。他吸收資訊的方式,讓他深深覺得,「幹嘛要出門呢?沒有理由得和實體世界的人建立關係。」
這就很像時下的孩子們,何必去外面玩呢?只要一上網進入聊天室,就有機會認識很多人。這群孩子們,在班上認識或交談的同學們並不多,但是可能認識或接觸到不少網友。以前,同學們互相聯絡的方式,是交換住址或電話。現在,則是交換電子信箱、即時通或臉書的帳號,沒有這些帳號的話,感覺上就少了一張進入同學們社交圈的入場券。
以前,同學們私底下見面,頂多去逛逛街。現在,隨著網路的發達,只要一上網來個視訊,就可以見面了!以前,我們會比畢業紀念冊上,同學們的簽名誰最多?現在,則會比較即時通或臉書上的朋友人數誰比較多,越多的代表人氣夯及受歡迎,這就是現代宅小孩們的交友方式。就如同宅男朱學恆所說的:「幹嘛要出門呢?沒有理由得和實體世界的人建立關係。」
就像筆者在看同學們的臉書時。首先分享內容最多的是,玩遊戲時,得到禮物或進階的動態消息。接著就是自己的心情分享,像是考不好啊、跟哪個朋友出去玩時有趣的事情等等。有的會把自己的新髮型,貼在部落格上供大家參考。
另外他們也很在乎得到「讚」數的多寡,就像有同學們會期待我去光臨他們的臉書時,要記得按讚喔!沒回覆他們的交友邀請,或者沒去按讚的話,他們會覺得,好像沒有得到大人們的肯定與支持。這樣的大人,就可能成為他們眼中的黑名單,甚至被排除在他們的世界之外,這就是宅小孩的價值觀和社交方式──不必出門、愛分享、重人數。
另外Mobile01執行長蔣叡勝,從專科念書時,就很「宅」的他,認為這世代是講究「眼見為憑」,部落格或臉書上照片的分享,使宅人們更被網路牢牢的黏著。「好像只要看到圖片,就親臨現場,吃到一碗好吃的冰、像自己環島一趟,還不會痛苦或花時間」。
網路這麼便利,而且可以如此的「眼見為憑」和「身歷其境」,誰還需要大包小包?誰還需要事前規劃行程?誰又願意風吹日曬雨淋,只為了接觸大自然?上個網路,什麼都可以看到,什麼都可以接觸到,就像個不設防的城市。孩子們在這樣的充滿五光十色,就像個沒有打預防針的小孩,身處在各種病毒的環境裡,令大人們不禁捏把冷汗……
一、 無感的親情,親人間的沉默(沒)成本
現在的孩子們,對親情多麼疏離,我想用一些,我在教學現場中,所看到的現象,與大家分享。在經濟學上,有一種「沉默(沒)成本」,就是平常沒注意到,但實際上卻很沉默的在一點一滴沉沒的成本……。
有次在速食店用餐時,剛好對面坐著兩對母子,在我右手邊的母子有說有笑,在我左手邊的父子則沉默不語。這兩對親子在我面前,形成反差極大的對比。我看著左手邊那對沉默的親子,爸爸低著頭看報紙,兒子則低著頭猛吃漢堡,用餐之中,不只沒有交談,連眼神的接觸也沒有;右手邊的那對母子,則有吃有...
目錄
推薦序:別讓孩子成為冷感宅世代
前言:因為「宅」更要好好教
第一章:你的孩子「無感」嗎?
一、孩子對生命的熱度哪裡去了?
二、越輕鬆能搞定生活,孩子當然越「宅」
三、「有感」父母的有感能力大解析
四、全方位了解孩子到底有多「宅」
第二章:生活無感--「太宅」的孩子容易無感
一、「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的生活風潮!
二、宅世代的副作用,挑戰父母師長們的智慧
三、解除生活無感的保健、預防、治療方法
四、提升生活有感開始行動
五、生活有感的補充配方
第三章:學習無感--無感的學習難以快樂學習
一、別讓不當的期待扼殺了孩子的學習
二、常常威脅孩子,容易形成孩子低逆商
三、學習障礙,別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四、用差異和變化了解學習無感的原因
五、學習不光只是作業、考試及成績等等
六、從藉口中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四章:道德無感--有感的道德才能成為真美德
一、孩子道德無感,父母應從自身做起
二、校園霸凌問題,突顯品格教育的急迫性
三、道德發展,最好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正義跟道德常常面臨兩難的問題
五、有感的道德,才能成為真美德
第五章:金錢無感--對錢無感的小孩真可怕!
一、別讓孩子成為不知人間疾苦的小皇帝」
二、形塑孩子的金錢觀從大人本身做起
三、提高孩子金錢有感度,水到渠成效果好
四、多多讓孩子體會錢要如何運用
第六章:親情無感--別讓無感幸福變有感遺憾
一、無感的親情親人間的沉默(沒)成本
二、家長過於忙碌,疏於關心與管教親情易無感
三、「情」、「理」、「法」維繫社會人倫及秩序
四、愛,是親情有感的熱水瓶
推薦序:別讓孩子成為冷感宅世代
前言:因為「宅」更要好好教
第一章:你的孩子「無感」嗎?
一、孩子對生命的熱度哪裡去了?
二、越輕鬆能搞定生活,孩子當然越「宅」
三、「有感」父母的有感能力大解析
四、全方位了解孩子到底有多「宅」
第二章:生活無感--「太宅」的孩子容易無感
一、「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的生活風潮!
二、宅世代的副作用,挑戰父母師長們的智慧
三、解除生活無感的保健、預防、治療方法
四、提升生活有感開始行動
五、生活有感的補充配方
第三章:學習無感--無感的學習難以快樂學習
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