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與非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線
不妨先以寬容的心去理解:「啊!原來也有這樣的人」
一旦發現徵兆,就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鑑別與治療,
學習面對與調適,即可有效改善病情!
●隔壁太太每天戴花帽、穿蓬裙、見人就笑,鄰居都說她好怪…
●孩子最近常亂發脾氣,在房間自言自語還唱歌,難道精神出毛病?
●爸爸說他被特務植入晶片,聽得到國家機密,我是否該帶他看醫生?
●是不是得到精神分裂症,這輩子就完了?能夠康復嗎?要終生吃藥嗎?
人的精神跟身體一樣,都可能生病。但精神疾病種類繁多、症狀多元,若非專業醫療人員,實在不易判別。
精神科衛教經驗豐富的劉震鐘醫師,在本書中詳細介紹各種精神疾病的特徵、診斷依據、發病風險評估、及早介入處置的可能性,並著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歷程與復健之路。
多認識精神疾病、提高警覺,能夠提早發現自己或親友的異狀,以利及早處置,但也毋需過度擔憂,以免形成另一種壓力。劉震鐘醫師提醒:當我們覺得壓力太大、快撐不住時,千萬不要勉強,應適時紓壓、請教專業,便可迅速返回健康生活。
此外劉醫師特別希望,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得到家人與大眾的接納與鼓勵,保有個人生活與尊嚴。若患者能謹慎地勇敢面對未來,秉持永不放棄的信念,康復之日不是夢!
書籍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我好「憂鬱」、你好「自閉」、他好「過動」,我們都是「精神病」?現代生活壓力大,我們常遇到心理上的狀況,不知到底該及早就醫,還是不必太擔心?透過醫師輕鬆又專業的解說,充實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有助於及早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守護你我的精神健康!
作者簡介:
劉震鐘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主修社會與行為科學。曾任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主治醫師、一般精神科主任、居善醫院主治醫師,澳洲墨爾本大學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訪問學者。現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臺灣精神分裂症研究學會秘書長。曾獲得台灣精神醫學會研究論文獎。
劉震鐘之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裂症發病前後之追蹤。因工作關係,接觸多樣的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親人,和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及一般大眾有過精采交集。
章節試閱
【前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你「焦慮」嗎?你「憂鬱」嗎?你覺得「煩『躁鬱』悶」嗎?這些形容詞對一般人而言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因為即將發生的重要事件、緊急突發的狀況、拖了好久卻還沒解決的問題而困擾。這些不管來自學校或職場,有關愛情或親情、牽涉金錢或者人際糾葛的各式壓力,都可能給你帶來高低起伏、五味雜陳的情緒反應,甚至干擾了日常生活。但這些擾人的感受,是病嗎?
【案例一】憂鬱的年輕小姐
一位年輕小姐來看診,說她最近快煩死了,心情悶到很想打人,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她說:「都是我男朋友害的,他可能有強迫症,因為他總是規定我裙子不能穿得太短,不可以跟別的男生講話,晚上call我一定要馬上回call,強迫我都要聽他的,不然就會大發脾氣,非常恐怖!我壓力超大的,被他搞得快要得憂鬱症了!」
【案例二】聽到重要機密的男子
門診出現了一位男性,說他最近非常沮喪、每天失眠,因為一直聽到有人告訴他許多重要機密,「你們不懂,我不是在幻想,是真的聽到有人在跟我說很多重要的事,很緊急也很複雜,不弄清楚會出人命的。只是他們常常又不講清楚,有時還測試我到底了解沒。路人的眼神、電視上的新聞、半夜外面的喇叭聲,都在傳達訊息給我,我被弄得好煩、整得好慘,可是都沒人相信我。難道連你也是他們的一夥,一起在耍我的嗎?」但一旁家屬卻搖頭悄聲說:「這一切都是他腦子裡的幻想。」
想像某一天,股市崩盤金融危機再起,眼看著畢生積蓄即將付諸流水;或是公司突然倒閉,工作與退休金一夕之間成為泡影。又比方經歷生死瞬間的意外,失去至親好友,或者目睹老公和自己的手帕交曖昧、為老闆賣命卻被出賣成為代罪羔羊……,這時候似乎需要更強烈的字眼,才足以描述這種非常狀況:徹夜「失眠」、有時「厭食」有時「暴食」、覺得「恐慌」、總不由得想「強迫」自己忘記、有時失神「解離」,或是「自閉」才能擺脫「創傷」。
然而顧及現實的需要,你仍得打起精神應付每一天。人前若無其事的硬撐著,人後卻暗自啜泣,覺得自己瀕臨「人格分裂」或是「精神分裂」。有時「幻想」突然有個神仙出現,許你三個願望化解一切煩憂,但事與願違,通常可能出現不斷被責備的「幻聽」,比如「不好好加油,在做什麼白日夢!」走在路上對陌生人的眼神產生「錯覺」,好像周遭充滿敵意,或是嘲笑,甚至發展出「被害妄想」,覺得一切的不順都是某某人的陰謀。
上面描述的狀況好像越來越嚴重,不過即便到了幻聽、被害妄想的程度,精神科醫師還很難確定這樣是不是病了。雖然上述許多引號裡的形容詞後面加個「症」字,就變成精神疾患的名稱,不過精神科的診斷卻不能只靠望文生義就對號入座。
比如說:「自閉症」與內向害羞無關,而是指從小就陸續浮現的語言及社交發展障礙;此外「一個人因為必須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結果產生了價值混淆和負面情緒」的情形也並非「精神分裂症」。大眾從病名字面上所產生的聯想,與臨床上醫師判別病況的標準,兩者差距甚大,而且臨床上並沒有所謂的「憂慮症」或「幻想症」。
幾年前連續發生名人自殺事件時,媒體大肆報導憂鬱症相關的新聞,一般民眾似乎因此比較不忌諱看精神科了,甚至出現不少擔心自己得了某某精神疾病而來就醫的個案,特別是都會族群。原本我以為這是社會進步的現象,但對不特定的大眾進行衛生教育時,卻發現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甚至恐慌。曾有個案看診後如釋重負說:「還好『只是』焦慮症,不是憂鬱症,我很怕死的,怎麼可以去自殺。」言下之意好像得了憂鬱症的人一定會自殺,或是有想死的念頭才是憂鬱症。
二、這樣算是病了嗎?
關於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慮病心態與誤解,還有一個例子。2007年,臺大醫院精神部希望從病患發病早期,即開始進行精神分裂症的追蹤研究,因此開設了「思覺功能障礙」特別門診。8月間,有一場精神分裂症國際研討會,許多媒體記者針對這個特別門診進行了採訪。不多久,某大報的頭版頭條新聞出現「青少年叛逆當心是精神分裂」的標題,內頁詳細介紹疑似精神分裂症的前驅症狀,並為了平衡報導,還採訪外院的醫師,把叛逆行為和精神病的差別做了解釋。結果呢?
報紙出刊前,原本一個月中來看特別門診的人次不到十位,見報之後,不但門診人數爆增,醫院還得提供看診以外的時間進行評估。
為了招募疑似前驅期或初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症個案,這是必要的過程,在那一波大量的門診人潮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我們想研究的對象。然而,那些不是收案主要對象的人,真的都「沒病」嗎?其實,非主要對象的其他個案分別是患了強迫症、社交畏懼症、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憂鬱症、躁鬱症、器質性腦症候群、藥物引起的精神病症、心身症、失眠症、暴食症……。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些民眾的困擾甚至談不上是「症」,但也來掛門診:壓力情緒反應、情緒行為障礙,或整天宅在家裡、網路成癮、親子互動不良等。面對他們,醫師不能只說「恭喜你,你不像精神分裂症,請放心」就算了。
到底病與不是病之間,能不能畫出界線?各別又該如何處理?
這是許多民眾共同的問題。怎樣才算生病?精神為什麼會生病?醫師到底怎麼診斷的?這個病和那個病有什麼不同?分裂症是不是最嚴重,而且醫不好?「疑似前驅期」是什麼意思,用白話文是說我快瘋了嗎?這些問題,本書都將試著一一回答。
【前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你「焦慮」嗎?你「憂鬱」嗎?你覺得「煩『躁鬱』悶」嗎?這些形容詞對一般人而言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因為即將發生的重要事件、緊急突發的狀況、拖了好久卻還沒解決的問題而困擾。這些不管來自學校或職場,有關愛情或親情、牽涉金錢或者人際糾葛的各式壓力,都可能給你帶來高低起伏、五味雜陳的情緒反應,甚至干擾了日常生活。但這些擾人的感受,是病嗎?
【案例一】憂鬱的年輕小姐
一位年輕小姐來看診,說她最近快煩死了,心情悶到很想打人,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她說...
作者序
【自序】守護精神健康
劉震鐘
「這人怎麼那麼奇怪,是不是有病啊?」通常人們這麼說的同時,還會夾帶特定的手勢,食指中指交扣指著太陽穴比畫兩下,搖搖頭。有時是嘆息,有時是挖苦、嘲笑,有時則是憤怒,甚至恐懼。對於不熟悉的現象和反應,人們習慣尋找一個方便的解釋,以緩和陌生帶來的不安。「有病」,特別是指「有精神病」,就經常被拿來當做「這人好奇怪」的理由。
奇怪就是病嗎?身為精神科醫師,我常面對「這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之類的問題。
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過程必修的第一課。就算不夠精熟,也絕不陌生,換言之,每位精神科醫師應該都能診斷精神分裂症。然而對於非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來說,「精神病」仍是令人難以捉摸、無法理解,甚至常被誤解的一個命題。為什麼在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之間會有這麼大的鴻溝?這是寫這本書時的一大挑戰。於是我站在一個微妙的立場:一方面提的是專業醫師們早已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另一方面則試圖讓普羅大眾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我深信專業知識也能深入淺出,執筆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讀者擺脫莫須有的臆測與誤解,獲得正確的知識,守護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
本書第一章先用比較多的形容詞讓讀者習慣精神科有趣的現象,介紹什麼是精神疾病、怎樣才算是精神病;第二章摘取生活周遭常見的故事或新聞事件,來釐清「病」與「非病」之間的界線;第三章列舉常見的各類精神病,簡介個別病症的主要症狀及可能的因應方式;第四章記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長期病程中的日常生活,期盼讀者能有多一點的瞭解、包容與尊重;第五章是近來進行早期精神病相關研究常碰到的兩難,希望在強調「預防」的同時,不至於造成過度擔心;第六章是慢性精神病的日常生活重點提示,只求特效藥或是一味排斥用藥都不妥。在復原的路上,除了就醫服藥外,還有其他功課要修煉。
全書不提供個別精神病的診斷準則,也沒有提供自我篩檢的量表工具,避免自己對號入座,或是用這樣的框架將周遭看不順眼的人貼上標籤。我也試圖打破追求「確診」的迷思,把重心回歸到出現哪些現象時可能是病了、精神生病時該怎麼辦會比較好這幾點上。全書大量直接使用「精神病」三個字,儘管有人提醒我有些人可能不太習慣,讀了會不舒服,我還是決定用這個方式,試著讓讀者對這三個字「減敏感」(desensitization)。
書名來自大師佛洛伊德的名著《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直譯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類比精神病其實也是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就可以察覺到的狀況。只要願意接受「或許是病了吧」的想法,就可以明瞭一些原本令人納悶的現象,不一定非得用專業的眼光才能解析。同樣的,當我們嘗試從心理角度去分析,卻還是很難解讀某些特別的現象時,也別忘了考慮或許是生理疾病的可能性。
書中提到相當多故事,除了媒體新聞的案例大致依其報導來描述,原則上是我直接接觸過的個案,或是同事、機構中的見聞。當然也都會增刪部分當事人特徵及病情相關內容,避免個人病歷赤裸呈現。由於有些精神病的症狀較常見,讀者請別急著問「是在說我嗎?」,通篇讀完後應該可以知道只是巧合,就算真是用某人的故事,也只是雛形而已。
感謝高淑芬主任的領導,胡海國教授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上的指引,台大精神醫學部同仁的互相鼓勵,以及心靈工坊的出版團隊,特別是這本書的文稿統籌周麗玲小姐,除了提醒第一次寫書的生手該注意哪些事項,還容許我在全書的安排和寫作上保有一些小小堅持。更感謝二十多年來跟我有緣互動的個案和主要照顧者,這本書是我從您們身上學習和體認到的精華,希望您會樂意透過這個媒介,來幫助許多跟您有一樣困擾的朋友
【自序】守護精神健康
劉震鐘
「這人怎麼那麼奇怪,是不是有病啊?」通常人們這麼說的同時,還會夾帶特定的手勢,食指中指交扣指著太陽穴比畫兩下,搖搖頭。有時是嘆息,有時是挖苦、嘲笑,有時則是憤怒,甚至恐懼。對於不熟悉的現象和反應,人們習慣尋找一個方便的解釋,以緩和陌生帶來的不安。「有病」,特別是指「有精神病」,就經常被拿來當做「這人好奇怪」的理由。
奇怪就是病嗎?身為精神科醫師,我常面對「這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之類的問題。
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過程必修的第一課。就算不夠...
目錄
【總 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碑 王浩威、陳錫中
【自 序】 天天開心,迎接人生 謝明憲
【前 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二、這樣算是病了嗎?
【第一章】什麼是精神病?
一、精神為什麼會生病?
二、精神疾病中的精神病
三、精神病的特徵
【第二章】在病與非病之間
一、是生病還是沒病?
二、精神病可以檢測嗎?
三、診斷為什麼那麼難?
四、常用來判斷病與非病的依據
【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一、精神分裂症
二、妄想症
三、其他常見的精神病
四、併發精神病症狀之其他疾病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從小說一窺精神分裂症
二、S的故事:走不出去的旋轉門
三、C的故事:戒慎恐懼勇敢挺進
四、Z的故事:重整步調自在人生
五、家人也要學習與病共處
【第五章】精神病前兆或是青春期風暴
一、打開機會之窗
二、到底會發展成什麼病?
三、別急著說孩子有精神病
四、及早介入處置的可行性
【第六章】如何與病共處?
一、精神病會好嗎?
二、藥物扮演什麼角色?
三、病人與家屬是命運共同體
四、調整期待與壓力因應
【結語】 期待雨過天青、撥雲見日
【附錄】 延伸閱讀
【總 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碑 王浩威、陳錫中
【自 序】 天天開心,迎接人生 謝明憲
【前 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二、這樣算是病了嗎?
【第一章】什麼是精神病?
一、精神為什麼會生病?
二、精神疾病中的精神病
三、精神病的特徵
【第二章】在病與非病之間
一、是生病還是沒病?
二、精神病可以檢測嗎?
三、診斷為什麼那麼難?
四、常用來判斷病與非病的依據
【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一、精神分裂症
二、妄想症
三、其他常見的精...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