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是孩子健康的關鍵
融合中醫與西方心理學,
從人體能量原理,與體質、神質的鑑別說起,
針對聽眾實例說明應對孩子生病的正確態度,
延伸至日常生活型態調整、親子精神層面的互動,
提供全方位的兒童照護建議。
最重要的是:若家長能夠安心、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態就會穩定。作者李辛具有中醫及心身醫學背景,本書是作者遊學期間在上海、北京、漢堡、柏林的多次關於兒童健康的專題講座。講解的內容包含:人體的三焦能量、體質虛實寒熱的鑑別、中醫心身一元論、疾病和內在心理運作模式;如何使用中草藥,常用艾灸、敷貼和按摩;體質和神質(定、散、清、濁)的關係;親子間的U形能量流動、與孩子的內心交流、調整孩子飲食的原則等。
作者認為兒童的健康不僅限於身體層面,還包含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質、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認知與精神狀態、教育文化的觀念與方法,這些都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除了說明兒童健康方面的常識外,作者也提醒家長要學會觀察,覺知自己的狀態,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就更能給予孩子,讓孩子更健康。
◎中醫所說的「體質」,是指「能量的特質」當人體能量失衡時,會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糾正一個個細節的偏差,而是要幫助人體的能量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辨清體質的九字真言有沒有:三焦能量的資源有沒有?
通不通:經絡、臟腑等管道通不通?
定不定:精神定不定?
【附實用表格:三焦虛實自我評估表、增強體質的第一張處方、虛實寒熱體質判斷方法、三焦病鑑別及調理】
◎疾病的「標」及「本」病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病的標籤。那就是病有診斷、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食物過敏、鼻甲肥大、白血球減少等,這些都是現象、症狀、暫時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標」。
另一個是病背後的原因,即病人的體質,我們稱之為「本」。在中醫來看,能量不夠、管道堵塞、氣機紊亂等,往往是這些病背後的原因,因為發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組合不同而產生千變萬化的「病」。在這「本」之後,還有更深層的「本」,長期的飲食不當、不合理的作息、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情緒累積等,就像洋蔥,剝了一層,還有一層。
中醫所說的「標」和「本」,「標」是現象,屬於物質層面;「本」是能量和資訊層面。身體沒有能量的時候,容易出現各種症狀,一旦能量運轉正常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中醫不是只考慮處理「標」,而是把視野擴大,找到一個點和整體的關係,在控制「標」的同時把體質調整好,永久地消除問題的癥結。
在中醫看來,人體根據層次可以分成三個能量中心:最下面那圈稱之為下焦,是人體的深層部分,用以儲存精氣;中間的圈是中焦,就是要吃東西產生能量的部分;還有上焦,呼吸外來清氣,接受中焦輸布的水穀精微之氣,再輸送到全身。三焦不光是上、中、下位置的劃分,更應該看作外、中、內的劃分。
大多數的問題其實是在能量層面。能量層面是肉體和精神層面之間的過渡。當我們的精神出現了一些小小的偏差,比如你不喜歡或拒絕某個人、事、物,這很常見,但如果你把這個不喜歡放在心裡或者緊緊抓住,一年、兩年、三年?即使是一個很輕微的東西,它也會對你的能量運轉產生一個很大的影響,最後會在肉體上形成一個結果。這部分在現代醫學也已經發現了,最常見的身心疾病有胃潰瘍、偏頭痛、皮膚病、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甲狀腺等,這些都跟我們的精神或者內心有一個東西牢牢地抓住有關係。無論是你特別喜歡的,還是特別不喜歡的。
◎中醫不只是治病的,而是調回常態的我們要忘掉所有的症狀,看他的基本狀態在哪裡。因為所有病的症狀和發展趨勢,都取決於人體的能量和管道。生病無非是神氣散亂、經絡堵塞、能量淤滯,然後在身體的薄弱環節按不同的程度和時刻爆發而已,等這些致病原因消除了,病就消失了。所以,不要擔心,都有恢復的機會。
關鍵在於:第一,不要過度治療;第二,平時好好休養生息,吃正確的食物;第三,要合理運動,保持三焦的暢通。這是一切養生的基礎。
所有的身心問題都可以先透過「放鬆」訓練來得到緩解。有效的治療不光是從物質層面著手,更要找到精神、心理、能量層面的源頭。比物質層面的補藥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補藥。
◎家長與孩子的精神連結我們一般都會注意營養均衡,但一個生命能夠健康成長,最基本的要素不只是營養、乾淨的空氣、有能量的土地、健康的大樹和花草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與父母精神的連結」。對於小孩子,尤其是一歲以內的孩子,他們的個人意識還沒有成形,跟父母的關係其實是合一的狀態。
精神的連結和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力有很大的關係,這個關注力既不能太鬆又不能太緊。身為父母,重要的是創造條件,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力,給予孩子一個相對穩定的、自由的環境,讓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樣的孩子就能夠解決他遇到的所有問題。
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在孩子沒有大問題的時候,不要太緊張,去體會自己和孩子以及全家最舒服的狀態和節奏,一天能體會幾分鐘這樣的狀態,就能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李辛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天津中醫藥大學心身醫學碩士。
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
針藥並用,心身同治,立足經典,學習歷代諸家所長,取驗於臨床,近年來在瑞士哥倫比亞預防醫學中心、法國傳統醫學教學研究院、美國國立自然醫學院經典中醫學院、日本希望之家療育病院等機構交流講學。
歷任北京炎黃國醫館、北京平心堂中醫師、瑞士自然醫學工作者學會(ASCA-SWISS)繼續教育老師、法國藍之樹學會理事、上海自道精舍顧問。
著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瑞士,英文版,2013),《兒童健康中醫講堂》、《經典中醫啟蒙》(橡實文化出版),《精神健康講記》(立品圖書,2019)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余兆蕙/大安悅兒親子中醫診所院長
邦妮醫師/時尚親子部落客
黃子玶/悅兒親子中醫診所總院長
樂爸(林正豐)/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在這秒變的時代,強調從靜心出發,兒童健康不再限於身體層面而融合了心理精神、家庭生活、父母認知與精神狀態、教育觀念與方法,進而讓父母安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樂爸(林正豐)/作家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余兆蕙/大安悅兒親子中醫診所院長
邦妮醫師/時尚親子部落客
黃子玶/悅兒親子中醫診所總院長
樂爸(林正豐)/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在這秒變的時代,強調從靜心出發,兒童健康不再限於身體層面而融合了心理精神、家庭生活、父母認知與精神狀態、教育觀念與方法,進而讓父母安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樂爸(林正豐)/作家
章節試閱
◎生病是正常的
關於兒童健康,大家需要理清一個思路:人都會生病,從嬰兒長成幼兒、少年、青年,然後變成中年、老年,這一路上都有可能生病。我們無法找到完整的解決方案,但可以找到一個思路。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生病是正常的。我在大學學西醫的時候,免疫學說小孩子剛生下來頭幾個月,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便確立了他最初免疫系統的反應模式。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當他見到一個新東西,就會形成一套反應模式,有了這個模式之後,第二次再碰到,還會採用這個模式。模式各不相同,對的話一切很順利,不對的話就會不舒服,然後再調整,再往前走一步。每個人都是這樣一步步走到現在。不光是免疫系統,我們整個的生理系統,包括人格,所有一切都是這樣一點點成形的。
一個人生病,還有小孩子的生長、發育、修復……是一個身體自然變化調適的過程,尤其是那些常見的症狀。
什麼是常見的症狀?我們都有過發燒。比如,我在講課,現在還不錯,但兩個小時後會覺得有點熱。大家也許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連續努力工作幾個小時後,會覺得臉有點發燒,渾身有點熱,要是量體溫,可能就是低燒。
這時大家會不會馬上去醫院,或者吃藥,或者按摩穴位?好像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吧,因為身體會自動調整。同樣的,感冒、發燒、拉肚子……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表達,和打嗝、放屁一樣,都是身體的調整反應,只是反應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第二,要從每一次生病中學習。至少做爸爸、媽媽的要學。通常,不太忙亂的媽媽的心會比較靜一點,細一點。細心的媽媽發現小朋友從小到現在每年發兩、三次燒,似乎能找到一些規律,問題就不大。如果平均每個月發一次燒,就有點問題了。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體,如果某件事情定期發生,應該能找到規律。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原因?是吃多了?受寒了?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跟季節有關?跟情緒有關?還是其他的因素?還有,孩子每次生病以後,他的反應模式都有哪些?程度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這些都可以觀察到。每次你用中藥或西藥、刮痧或按摩、泡腳或敷冰袋,有沒有效果?好的效果是哪些?不好的效果有哪些?大家要注意觀察、學習,不要每次生病都白生了。
第三,安心、靜心的狀態很重要。心不靜的話,不可能學習到什麼東西。每次急急忙忙應付症狀,沒有安心觀察整個過程。或者因為你的生活太忙、太滿,節奏太過緊張,這時再加上小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不能靜下心來觀察、處理,連你自己病了也沒辦法,都扔給醫生。
經常是小孩病了,但家長還要上班,心急火燎,見啥都煩,急匆匆送到醫院看病,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完全沒弄明白孩子整個的生病和治療過程,這有點像我們玩過的電子遊戲—「彈球」。一顆球彈出去,不知會遇到什麼,也不知會彈到哪裡去,完全是隨機的。
這樣的家長一多,做中醫的就會很辛苦。為什麼?中醫治的小孩子一般都是經過這樣三天、五天、十天,被各種方法都治了一通,沒效果,甚至更糟糕之後才來看中醫。心急的媽媽還不停地問:「李醫生,今晚要是退不了燒怎麼辦?」我想說:「拜託,你折騰這麼多遍,孩子的氣機都亂了,你要孩子今晚退燒,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單純的、沒有考慮全盤條件的期待,那就是「今晚一定要退燒」。如果是因為受了風寒,身體正在往外排寒氣,你說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一定要馬上退燒呢?某些事情的發生也許是經過較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那它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退燒太快,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可能還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所以,以上三點為前提,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瞭解這些後,你不僅能從小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中找到線索,也能幫助你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理清思路。
◎靜下心來找規律、辨標本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你還處在摸不到門路的階段,就把孩子每次生病和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幫助你建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多記幾次,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我發現仔細記錄這些東西並發郵件過來問我的人,剛開始平均一週或半個月就找我面診一次,我跟他說不用一直來,歇一歇,省點精力省點錢,但他還是要來,後來幾個月來一次,再後來半年一年都看不到了,他學會了,不來了。
他學到了什麼?他也不是對中醫全懂了,只是學會觀察,對日常的問題就有了觀察、分辨和妥善處理的能力,就不慌張了。西醫也認為,感冒或某些常見病症,即使不看病、不吃藥,注意喝水、休息、飲食,過個六、七天,自己也會好。我們的健康曲線和股市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安下心來一邊學習、一邊往前走,這樣就很好。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靜下心來找到這個規律呢?當它在中間值的時候,我們不用考慮它;當它發展的時候,就要小心一些,別再亂吃東西,比如冰淇淋、炸雞腿、麻辣燙等,讓身體好好休息,別看太多電腦、電視,健康曲線自己會調整;當它的發展已經不在你的認知和調節範圍內的時候,你就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我們大都學過辯證唯物主義,知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中醫學上,這就叫「本」和「標」。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雖然知道它不是太好,但我們不理它,不動它,它自己會過去的,而有些事情則一定要出手,我們處理小孩子的健康問題也是一樣。
病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病的標籤。那就是病有診斷、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食物過敏、鼻甲肥大、白血球減少等,這些都是現象、症狀、暫時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標」。另一個是病背後的原因,即病人的體質,我們稱之為「本」。在中醫來看,能量不夠、管道堵塞、氣機紊亂等,往往是這些病背後的原因,因為發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組合不同而產生千變萬化的「病」。在這「本」之後,還有更深層的「本」,長期的飲食不當、不合理的作息、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情緒累積等,就像洋蔥,剝了一層,還有一層。
所有的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都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但我們首先要知道,能夠感到不舒服,至少代表我們的身體還有反應的能力,並且能正常接收到這個訊息,這對恢復健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會碰到這種情況,如果某人受到別人的欺負,第一種反應是麻木,不敢出聲,一直退縮、忍讓;第二種則會說:「你別太過分了!」哪種反應正常一點?應該是第二種比較正常吧。但有時候是稍微碰到一下就大怒:「你幹嘛踩我的腳?」這個就過頭了。有反應,是正常的;反應過大的時候,需要克制一下;反應不及的時候,讓它起來一點,幫助身體把不需要的東西化掉。這是中醫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的很多治療方法,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採取的其實是壓制—不讓它反應,表面上「太平無事」。媽媽們還挺高興,孩子吃了藥馬上不咳、不燒、不拉肚子了,馬上就可以上課、去公園玩了。這其實是一種虛假的正常,把原本可以清出房間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
生病時出現的症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們一般人的做法,只是看到和處理了表面的東西—症狀。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體質,中醫稱之為「本」。
一個人體質很好,即使碰到感冒病毒,一屋子人都病了,他也不一定會生病,即使感冒了也會很快痊癒。如果孩子體質強健,哪怕病後反應還挺激烈,只要適當控制就好,問題不會太大。
一個人體質不好,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反應;一種是沒反應。體質不好,但有反應,代表還有生命力,身體還有自己改善、修復、排毒的動力。沒反應的,往往意味著康復的希望渺茫。
比如,小孩子剛開始兩、三個月發一次燒,媽媽給他治得太厲害了,最後變得半年、一年都不發燒,媽媽說:「幸好被我用藥控制住了,連著三個星期一直打點滴,還喝了三個月的苦湯藥,現在總算不發了。」好嗎?不好! 為什麼?雖然症狀(標)沒有了,但是體質(本)呢?小孩的臉黃黃的、瘦瘦的,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過度的治療把孩子的「本」給傷害了。
◎治病要看體質
不管什麼病,症狀只是現象,而且會不斷變化,或變好或變壞。人總是會生病的,不會生病的是木偶;人活著就會生病。我們要關注的不是這個病叫什麼名字,屬於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名字會嚇到人和限制人的思想,讓人牢牢記住這個暫時的現象,以為再也沒機會改變,一旦被這個無形的框框套上,就很難拆掉。
大家可以想像,當一個原本正常的人,突然被指認為精神病,從此就麻煩了,他即使不是精神病也會成為精神病。這個叫什麼呢?「標籤化」。這是我們成人世界的特點,喜歡貼一個標籤,喘息性氣管炎、非典型肺炎……當我們給它貼了某個標籤之後,就會設計出一套固定的方式去處理它,於是,原本可以變化流動的河流就被限制、凍結在這裡了。
曾經有人寫信給我,說自己的小孩被醫院診斷為血紅蛋白和紅血球減少,問我:「醫生,你有什麼中藥可以升紅血球嗎?」我告訴他,要看孩子是什麼樣的體質。這是中醫治療的前提。
假設十個人都是紅血球減少,那麼,脾胃不好的調脾胃,脾胃好了,人體機能運轉正常,紅血球就上升了;另一個女士可能因為經期過長過多,把月經調整好了,紅血球數量就正常了;也可能是感冒一直沒完全好,把感冒治好,人體運轉正常了,不光紅血球上升,原來偏高的白血球也會下降;還有可能是因為長期過敏,身體有濕毒,只要濕毒體質得以改善,身體狀況運轉順暢,紅血球數量自然會慢慢趨於正常,而且不光紅血球數量會升高,所有的組織器官、代謝功能,都會自動往好的方向發展。
中醫不是只考慮處理「標」,而是把視野擴大,找到一個點和整體的關係,在控制「標」的同時把體質調整好,透過改善體質來永久地消除問題的癥結,是以人為本。
把握體質。這是中醫比較簡單的整體觀,不需要去分析細節。孩子到底缺不缺鈣、鋅,有沒有對某種過敏源過敏,全部分析完了也沒用。比如缺鈣,並不是每天補鈣、吃犛牛骨髓粉就有鈣了,人體不是石膏模型,灌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雖然吃的是鈣,吸不吸收得了不好說。把體質調整好了,才能達到目的。直接去抓這個目的,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即使暫時得到了,以後還要付出新的代價。
中醫所說的「標」和「本」,「標」是現象,屬於物質層面;「本」是能量和資訊層面。身體沒有能量的時候,容易出現各種症狀,一旦能量運轉正常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如果一個人老是出現很多問題,而且不是單一的問題,同時伴有鼻子過敏、眼睛紅腫、皮膚發炎、瘙癢、大便不成形、咳嗽有痰,經西醫檢查又有血液和免疫系統的問題,還伴有細菌感染… .當出現這種涉及多層次、多部位問題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其實是整個人體系統出了問題,這時候更需要整體的調治,如果分開一個個地治,那會導致整體失衡,陷入更大的混亂。
◎生病是正常的
關於兒童健康,大家需要理清一個思路:人都會生病,從嬰兒長成幼兒、少年、青年,然後變成中年、老年,這一路上都有可能生病。我們無法找到完整的解決方案,但可以找到一個思路。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生病是正常的。我在大學學西醫的時候,免疫學說小孩子剛生下來頭幾個月,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便確立了他最初免疫系統的反應模式。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當他見到一個新東西,就會形成一套反應模式,有了這個模式之後,第二次再碰到,還會採用這個模式。模式各不相同,對的話一切很順利,不對的...
目錄
‧本書緣起
◎第1章 治病要看體質
生病是正常的/靜下心來找規律、辨標本
治病要看體質/辨清體質的九字真言
自我評估三焦虛實/增強體質的第一張處方
做一個安心的家長/從能量角度思考健康問題
尊重身體的自然節律/合理使用醫療資源
從整體來判斷資源和管道/體質虛實寒熱的鑑別
中焦淤滯與中焦不足/中焦虛滯與精神壓力
如何使用常用中草藥/常用艾灸、敷貼和按摩
不讓孩子的神受擾
◎第2章 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創造家庭的良好環境/學習體會和選擇
覺察自己的心與神/與孩子的內心交流
先改變我們的小環境/依照孩子的消化能力調整飲食
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第3章 選擇對的能量和資訊
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疾病和內在心理運作模式
身心和世界的關係/能量是精神和身體之間的橋樑
三焦是生命運轉的能量中心/選擇對的能量和資訊
幫助人體回到正常狀態/能量的四個階段
避免透支能量/看病需要看三焦
別讓病名擋住視線/孩子的視力可以調節
不按時睡覺的影響/透過打坐安神
回歸傳統
◎第4章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媽媽的神光照護孩子/被孩子們瓜分的媽媽
覺察,然後收回能量/解除擔心的狀態
其實是感應/放鬆的交流最順暢
先瞭解自己/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慢養孩子,讓他自然長大/愛不是多少的問題
建立自然的飲食規律/鼻息肉和能量的流通
敏感的孩子更需要運動/在交流中瞭解孩子
◎第5章 調整生活型態
尋找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內心匱乏感導致的上癮
疾病在所有層次同步顯現/中醫講心身一元論
神質有定、散、清、濁/調整生活型態的兩件事情
體質和神質的關係/給孩子飽足的情感
家長需要清晰和穩定/低能量的媽媽和女兒的害怕
立足內心,建立生活/本末源流,把心定下來
是不是必須吃素/帶著覺知前行
◎第6章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中醫視角看《兒童健康指南》/生命力是可以變化成長的
如何判斷孩子的體質/讓孩子做他自己
幫孩子疏通積聚的能量/能量不足的媽媽和弱視的孩子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找到孩子和世界的連接點
陪孩子慢慢長大/家庭成員息息相關
從整體來看待每一個片段
‧致謝
‧附:本書錄音聽打志工
‧附:簡要穴位圖
‧本書緣起
◎第1章 治病要看體質
生病是正常的/靜下心來找規律、辨標本
治病要看體質/辨清體質的九字真言
自我評估三焦虛實/增強體質的第一張處方
做一個安心的家長/從能量角度思考健康問題
尊重身體的自然節律/合理使用醫療資源
從整體來判斷資源和管道/體質虛實寒熱的鑑別
中焦淤滯與中焦不足/中焦虛滯與精神壓力
如何使用常用中草藥/常用艾灸、敷貼和按摩
不讓孩子的神受擾
◎第2章 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創造家庭的良好環境/學習體會和選擇
覺察自己的心與神/與孩子的內心交流
先改變我們的小環境/依...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