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神奇的Mt. Gox
沒有布道者傳播福音,宗教就不可能延續。
如果把比特幣視為一種宗教現象(事實上,有很多人真的把它視為信仰),那麼,中本聰可以說是它的上帝——儘管始終缺席、身份不明,地位仍不可動搖。而另一位創立多家新創公司,致力推動虛擬貨幣民主化的羅傑.維爾(Roger Ver)被稱為「比特幣耶穌」亦是當之無愧。至於馬克.卡佩雷斯,大約等同於保羅、馬可、馬修和路可的合體,也就是神聖的使徒。馬克傳播的福音比任何人都要多,多虧了他和Mt. Gox,人人都能輕易使用比特幣交易。在Mt. Gox的鼎盛時期,全球80%的比特幣交易都是透過該平臺進行的。
不過,雖說馬克是壯大Mt. Gox的功臣,網站的創建者其實是美國的開發工程師傑德.麥卡勒布(Jed McCaleb)。他在2007年註冊了mtgox.com網域名稱。Mt. Gox是Magic: The Gathering Online eXchange的縮寫,名稱源自專為卡牌遊戲《魔法風雲會》(Magic: The Gathering,簡稱《魔風》)設計的卡牌同好集換平臺,一個僅運作了幾個月便關站的網站。
也許你們想知道什麼是《魔法風雲會》?
請容我稍作解釋。這個網站和比特幣也許沒有直接關係,卻和比特幣的發行及幾位先驅有所關聯。魔法卡牌最初也是比特幣信徒間的共同點之一(羅傑.維爾在青少年時期曾參與電競賽事)。這款遊戲由威世智公司(Wizards of the Coast)研發,1993年上市(我在同一年展開記者生涯),是一種策略對戰的卡牌遊戲,也是最早的「收集與對戰」遊戲。
《魔風》最少由兩位玩家對戰,但一般會有三人以上進行。參與遊戲的玩家都是魔法師,任務是使用各種法術和神器擊敗遇到的生物。卡牌上的圖案以經典奇幻生物(仙子、半獸人等)和神話人物(半人馬、人面獅身等)為靈感繪製而成,目的在於創造獨特的世界。大致是寶可夢(Pokémon)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合體。
傑德.麥卡勒布在2009年首次接觸比特幣後就對它產生興趣。他有意購入比特幣,卻發現購買程序極其複雜。當時,原本提供《魔風》卡牌交易的平臺已關閉數月,於是他便在2010年7月將它改造成比特幣交易平臺。簡而言之,他把比特幣加入網站的可交易物件列表中,用戶可以在改版過的網站用現金兌換比特幣。該網站因此成為市場上第一個提供這種服務的平臺。
網站在短時間內爆紅,傑德現在必須付出全心全意經營,但他無意繼續。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使用PayPal付費的網站用戶抱怨手續費過高,一再要求退款。同時,政府當局也開始將比特幣視為潛在威脅,各種管制規例逐漸壓迫。
他開始尋找可以幫忙管理網站的人,也因此找上了Magical Tux,也就是馬克.卡佩雷斯。馬克當年來到日本並成立伺服器管理公司時結識了傑德。一開始,傑德只是諮詢管理建議,最後卻低價把網站賣給了馬克。
日本有句話說:「免費的最貴。」這句話用來形容這個情況再適合不過了。
麥卡勒布先是試探了馬克對這樁小生意的興趣。他清楚馬克對比特幣的熱愛,如果有人能經營比特幣交易平臺,那個人非他莫屬。而馬克也持有同樣的想法:「我敢肯定自己能設計出用日元交易的平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馬克愈是深入思考,對這種數位貨幣愈是沉迷。於是,他進行了一項實驗,把兩臺電腦連上網,從一臺電腦把一枚比特幣寄到另一臺後再傳回來。一切都很順利:
「比特幣對我來說不是一種貨幣。我跟大部分的比特幣同好不一樣,我不是信奉自由主義的人。我最近剛得知有個比現行系統更好的支付方式。比特幣用起來很簡單。比方說,我當時的公司Tibanne不能接受信用卡付款。當然可以接受PayPal支付,但手續費非常高,更不用說要等上二、三個星期,錢才會進到你的戶頭了。
而比特幣呢,儘管不能馬上換成現金,但不出一個星期,那筆錢就會存到你的帳戶裡,需要的時候也能隨時取出。手續費呢?2014年以前,我沒聽過這筆費用。交易完成的速度非常驚人。」
運作上似乎沒有問題。
「現在只需要搞清楚有多少人真的願意使用比特幣了。假設電商亞馬遜(Amazon)突然開始接受比特幣,那麼規模太小的平臺肯定會馬上塞車。我眼裡看到的是一個更大的版圖。」
然而,和大多數早期信徒不同,馬克並未將比特幣視為自由革命的工具。
「我認為政府的存在有其必要。公民付稅,警察維護治安,道路得以修整,人民生活平穩。日本的犯罪率特別低,健保制度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需要稅收制度來支援政府……法國曾有過許多不同政體,首先是君主制,而現在則是第五共和時期。每一種政體都有缺陷,但我認為統一的制度比隨意的法律有用。我們需要組織,需要規則,安全需要受到保障——我們從錯誤中學習。」
馬克認為Mt. Gox是整合當時比特幣世界混沌之態的解答。可想而之,後來當然有些人落井下石:「把一個原本用來交易卡牌的網站改成數百萬美元的數位貨幣交易平臺……最後落到那種下場也沒什麼好意外的吧?」
事實上,在馬克買下Mt. Gox平臺前,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
娜塔莉和我為了追蹤報導而閱讀了馬克和麥卡勒布的通信,發現該網站其實打從一開始就存在一些問題。這些文件來自Mt. Gox的前顧問;而後,我們又交給馬克的律師、舊員工和我們在警方那裡的聯絡人過目。以下內容為2011年1月18日,傑德.麥卡勒布決定售出網站時,給馬克寄的信。馬克和他當時僅是點頭之交。
寄件者:Jed McCaleb
寄件日期:2011/01/18
收件者:Mark Karlepes
嗨!馬克,
以下內容請保密,我不想造成恐慌。事情未定,但我想把mtgox賣掉。我手上還有其他案子要忙。你對這個網站有興趣嗎?我可以低價出售,換取網站的利息收益等等的。近期有一筆資金會注入mtgox,預估在158K美元左右。你買下這個網站就能獲得這筆錢。
靜待回音。
謝謝,
傑德
馬克接受了這個提議,並在2011年2月3日簽署一份附加條件極不尋常的購買協議。
賣方(傑德)在合約中註明「賣方對於mtgox.com是否符合美國或其他國家法律一事並不知情。」另外還有一條補償條款:「買賣雙方若獲得任何與mtgox.com相關的補助,或是因本合約獲得利益,買方皆需補償賣方。」
馬克並沒有看出任何不妥。他沒有砍價,按合約把接下來六個月內的收益對砍分攤。由於馬克住在東京,該網站的法律實體也直接轉移,即日起,他就是Tibanne的子公司Mt. Gox Co, Ltd的老闆了。Tibanne的股份100%屬於馬克,但傑德卻保留了12%的Mt. Gox股份。
馬克應該更留意細節的。這場交易最大的問題在於,網站在此之前早已多次遭竊,損失了少量比特幣。或許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根據一些消息來源顯示,甚至連馬克簽約當天,Mt. Gox也有少數的比特幣不翼而飛。而傑德當時竟要求馬克簽署保密條款。
接手Mt. Gox不久後,馬克才確認了這個網站遭竊的比特幣高達8萬枚。2011年4月28日,馬克收到的第二封電子郵件標誌了這場噩夢的起點:
寄件者:Jed McCaleb
寄件日期:2011/04/28 22:33
收件者:Mark Karlepes
我無法評估遺失的8萬枚比特幣,以及比特幣的價值上升到100美元以上時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對公司來說,這將是一筆龐大的債務,但我想mtgox應該也有為數不少的收益了。你可以往好處想,mtgox的盈利不太可能低於80k。所以,也許你沒什麼好擔心的。
我目前想到三種解決方案:
-用你的存款小額購入其他比特幣。幸運的話,你可以在價格上漲前填補這個大洞。
-一次購買大量比特幣(這麼一來,你的債務就會是美元,而不是比特幣)。哪天比特幣價值上漲時,你就賺到了。然而,這麼做的問題在於,市場上流通的比特幣可能不夠。
-說服Crystal Island的客戶投資日元。他們手中大約有200多枚比特幣,應該可以填補一點空缺。或者,你也可以考慮自己挖礦。
傑德
我和娜塔莉試圖透過傑德.麥卡勒布的電子郵件地址和社群網站取得聯繫,但接連幾週的嘗試都沒有得到他的回應。傑德在把Mt. Gox的責任交予馬克後,便投入開發新的虛擬貨幣,瑞波幣,這種貨幣的交易必須透過網路驗證者(Validators)之間的共識(Consensus)進行驗證。時至今日,麥卡勒布已成為世上的富豪之一。回首過往,放棄Mt. Gox似乎是明智之舉。
比特幣安全公司WizSec的電腦安全專家金・尼爾森(Kim Nilsson)追蹤Mt. Gox案件長達兩年。他向我說明:「如果兩人的信件來往屬實,那麼馬克和傑德早就知道Mt. Gox在2011年6月大規模駭客攻擊前就已丟失了8萬枚比特幣,而且傑德還提出了幾個方案來填補損失。」後來他們兩個到底有沒有真的去嘗試其中的方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2011年4月,這8萬枚比特幣價值約6萬2400美元。
也許馬克當時把傑德的提議放在心上了,想著自己總會找到解決方案。然而,幸運之神並未與他同在。比特幣的價格就在他試圖彌補赤字時爆漲了。到了2011年6月2日,他負債高達80萬美元。
不幸的是,由於簽署了保密條款,馬克不得不獨自面對這項艱鉅的任務——而且財務漏洞愈來愈大,比特幣的價格有時甚至以小時為單位上抬。
邏輯上,隨著價格爆炸式成長,用戶也會隨之增多。馬克收購Mt. Gox時,網站用戶約有2000至3000人。「我以為用戶人數會是持續逐漸增加的,這樣就能一邊發展一邊增聘員工。也許一年內用戶可以從3000人增加到1萬或2萬人吧。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然而,該公司的成長速度太快了,使得它的發展不像正常的成長曲線,反而像是癌細胞般擴散。2011年4月20日,記者安迪.格林伯格(Andy Greenberg)在《富士比》(Forbes)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數位貨幣〉(Crypto Currency)的文章向讀者介紹比特幣。一時間,原本針對小眾的實驗搖身一變成為市場主流,全世界突然對比特幣產生了興趣。用戶數在幣值飆升的同時跟著增加,截至同年5月底止,Mt. Gox已有6萬個用戶。
聲名大噪帶來了新的問題。
馬克不得不大肆招聘人手,因為現有的團隊幾乎應付不來當前的交易量。
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眼下面臨的還有駭客對這種數位黃金的覬覦。
在一片紛擾混亂中,另一場更大的災難正在醞釀。2011年1月,馬克買下Mt. Gox的那個月,更準確來說,是那個月的27日,地下網站「絲路」(Silk Road)上線了,舉凡毒品、武器和被竊的個資,這裡都買得到,而且它只接受一種貨幣支付:比特幣。絲路的存在很快震撼了當局,他們對Mt. Gox下了個既輕率又不利的結論,有些調查人員甚至認為這個非法網站的幕後主使就是馬克.卡佩雷斯本人。Chapter 3 神奇的Mt. Gox
沒有布道者傳播福音,宗教就不可能延續。
如果把比特幣視為一種宗教現象(事實上,有很多人真的把它視為信仰),那麼,中本聰可以說是它的上帝——儘管始終缺席、身份不明,地位仍不可動搖。而另一位創立多家新創公司,致力推動虛擬貨幣民主化的羅傑.維爾(Roger Ver)被稱為「比特幣耶穌」亦是當之無愧。至於馬克.卡佩雷斯,大約等同於保羅、馬可、馬修和路可的合體,也就是神聖的使徒。馬克傳播的福音比任何人都要多,多虧了他和Mt. Gox,人人都能輕易使用比特幣交易。在Mt. Gox的鼎盛時期,全球80%的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