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頻道收視冠軍之作、橫跨全球
以前所未有的視野紀錄動物遷徙過程
專業、權威的國家地理頻道耗時三年,呈現年度重量級系列節目《大遷徙》,企圖以前所未有的視野,記錄下動物遷徙的磅礡盛況,自播出以來收視率屢創新高。緊接電視節目推出的國家地理《大遷徙》專書,將精采影像結合文字,為讀者帶來更深刻的感動。
動物與昆蟲的大遷徙是維繫物種存續的唯一方式,也是由生命所譜出的動人故事。隨著科學知識的發展,人類對於動物遷徙有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即便如此,其中仍有許多不解之謎。除了動物如何協調、如何導航,大遷徙更是地球上休戚相關的生命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才剛開始了解動物遷徙所創造出的網絡有多麼複雜與脆弱。
但是遷徙本身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全球現象,卻正遭受眾多新的變動威脅。除了氣候變遷帶來挑戰,形成遷徙走廊的棲地正變得更加破碎與惡化,這肇因於人類的活動──擴張的聚落、道路、農地、牲畜、近郊及郊區外圍,使得長距離遷徙的動物感受到壓力。
本書特色
特色一 耗時三年,國家地理最驚人的拍攝計畫
本書內容也拍攝成國家地理頻道《大遷徙》系列節目,在驚嘆於節目中動態影音的感官震撼之餘,本書中的靜態照片與文字則帶來不同的經驗,讓讀者細細體會節目中意味深長的關鍵鏡頭與畫面背後更發人深省的知識,為動物大遷徙,留下最珍貴的典藏記錄。
● 特色二 全書共200禎珍貴圖片,見證動物遷徙之磅礡態況
專業、權威的國家地理學會出品的節目、書籍總是富含收藏價值。而本書由國家地理攝影師在動物遷徙的危險鏡頭中,留下許多雋永的珍貴畫面。讓讀者在觀影過後,依然得以保留這些視覺的震撼。
● 特色三 全書揭露30種以上的動物遷徙精彩過程
從斑馬到企鵝、從蝴蝶到浮游動物,本書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敘述每個遷徙活動背後的故事,且將節目中來不及說完的故事,續以文字呈現。看看這些動物們如何為了求生存,與時間對抗,朝著牠們的伊甸園勇敢前進。
作者簡介:
K.M.科斯提爾是《國家地理雜誌》與國家地理叢書部前資深編輯,撰寫並編輯過的書籍和文章題材廣泛。過去一年來,她編輯了有關北極附近變遷中的文化和氣候條件的重要書籍,以及北美大平原的自然與人類史。她也撰寫了《亞伯拉罕‧林肯之非凡年代》,由國家地理叢書部和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圖書館共同出版、《1776年:獨立戰爭之威廉斯堡新觀》,以及國家地理兒童叢書《迷途男孩、迷途女孩:逃避蘇丹內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讚譽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徐仁修 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師、荒野保護協會會長
李玲玲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楊平世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葉傑生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專業推薦!
※導言
變動不居的行星
或許這是大自然所譜出的奇景中最波瀾壯闊的一幕,也是一則關於飢餓與渴望、出生與死亡、暴力與勝利的故事。動物大遷徙是一齣精采至極的戲劇,是生物本能與求生所交織成的大自然故事。如果沒有大遷徙,如果沒有一波又一波的牛羚越過塞倫蓋蒂,沒有幾十億隻大樺斑蝶從墨西哥山間振翅起飛,沒有太平洋的海象如艦隊般成群結隊乘著浮冰穿過白令海峽,那麼這些物種全都將走向滅絕。
然而是什麼樣的內在與外在力量,驅使這些動物踏上這些刻意進行的高風險旅程,並且穿越好幾百、甚至上萬公里的距離?是什麼告訴牠們何時該採取行動,又是什麼引導牠們朝終點前進?什麼驅使牠們挺身面對捕食者,以及面對註定會讓許多同伴喪命(特別是那些年幼者)的自然力量?
幾十年來科學家致力於找尋這些問題的解答。關於一些動物的一部分疑問已經得到答案,不過動物在遷徙時如何判斷方向與展現出的耐力,依舊神祕而引人入勝。在這本書以及國家地理頻道同名節目中,我們將思考並頌讚這個不解之謎。動物世界向來是國家地理學會最熱衷的主題,無論在雜誌、書籍與影片中,國家地理學會都曾捕捉到動物行為親暱、細微處的劃時代重要照片。國家地理第一個電視節目《古德小姐與野生黑猩猩》在1965年12 月於美國CBS 電視台播出,立刻成為經典之作。當電影拍攝技術愈來愈細膩,節目也更加精美。繼古德的特別節目後,國家地理製作了《棕熊》、《羽翼世界》、《神祕的動物行為》,較近期則有頗受好評的《企鵝寶貝》與《極地熊寶貝》。
當初在1888 年聚集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那群傑出科學家,想必也會對這些影片拍攝壯舉驚異不已。他們當時希望仿效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建立一個屬於美國人的學會,致力於「增進與散播地理知識」的國家地理學會因而誕生。為此,他們開始出版一本附有插畫的雜誌,並鎖定學者與探險家為主要讀者。他們創建的這個學會,如今已經拓展到遠超出他們想像的境地──將散撥地理知識這個目標,帶進他們作夢也想像不到的方向與媒介。對他們與我們來說,動物遷徙如何進行只能憑想像。這是地球上休戚相關的生命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才剛開始了解動物遷徙所創造出的網絡有多麼複雜與脆弱。新科技有助於科學家及大眾進一步了解動物如何移動,以及什麼是遷徙時不可或缺的。衛星追蹤是這類創新中最新近的發明之一,讓科學家得以追查動物的動向,這在近幾十年以前還不可能實現。新的小型發報器可以固定在110 公克重的北極燕鷗身上,揭露這種冒險犯難的鳥類飛越七萬多公里,經過曲折的路線,從格陵蘭一路飛抵南極洲──這是所有會遷徙的動物經歷過的最遙遠旅程。衛星追蹤也記錄了大白鯊每年跨越北太平洋長達9600 公里的遷徙,以及馴鹿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森林與凍原間,每年將近6000 公里的艱辛路途。這些發現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動物習性與遷徙的觀念。新的追蹤技術經常能前往人類到不了的地方,但對許多生物學家來說,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仍然依靠過往的方法。他們花費好幾個月、好幾年、甚至一輩子,待在沙漠、在海裡、在凍原上,藉著目視跟聽音來找尋動物,然後加以觀察、記錄,並試著揣摩只有動物自己才知道的微妙細節。拜勤勉奉獻的科學家之賜,如今一般大眾對動物遷徙的認識已經清楚許多,也更了解遷徙對這個星球的生物多樣性有多麼重要。舉例來說,每年回到阿拉斯加水域的鮭魚已經愈來愈少,這代表許多其他生物將會遭殃,從頂尖捕食動物像是太平洋鼠鯊到森林本身,再到河裡的浮游動物,這些生物在某方面全都必須仰賴那些前來產卵的鮭魚。就算是動物日常的移動也可能造成深遠影響。研究帛琉一座罕見海水湖的科學家相信,黃金水母每天上下與橫向的移動,可能會因為攪動湖水而為這些水域注入生命。此外,其他的海洋生物學家猜測,由各種會移動的浮游動物構成的深海散射層可能隔絕了碳,對全球氣候有關鍵影響。
但是遷徙本身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全球現象,卻正遭受眾多新的變動威脅。除了氣候變遷帶來挑戰,形成遷徙走廊的棲地正變得更加破碎與惡化,這肇因於人類的活動──擴張的聚落、道路、農地、牲畜、近郊及郊區外圍,使得長距離遷徙的動物感受到壓力。蒙古草原上的高鼻羚羊遭受威脅,因為季節性的通道愈來愈窄小,而美國懷俄明州平原上的叉角羚必須橫越公路才能繼續踏上前往山區的古老通道。毫無疑問,遷徙活動不僅僅只影響到遷徙者本身。數量龐大、成群漫遊的野牛曾經使北美大平原更加肥沃,並將土壤翻動而接觸到空氣;林鶯在過去比現在多,一度有助於控制昆蟲的數量。遷徙可能以超乎我們理解的方式,對於這個星球的生態平衡形成一個關鍵機制。
接下來,這本書將展現一幕幕看似精心排練的神奇行動,這些行動每個小時、每一天、每個季節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演,已經超越科學現象的範疇,匯聚成一齣由地球上所有居民共同演出、攸關生命存續的大戲。
名人推薦:專家讚譽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徐仁修 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師、荒野保護協會會長
李玲玲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楊平世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葉傑生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專業推薦!
※導言
變動不居的行星
或許這是大自然所譜出的奇景中最波瀾壯闊的一幕,也是一則關於飢餓與渴望、出生與死亡、暴力與勝利的故事。動物大遷徙是一齣精采至極的戲劇,是生物本能與求生所交織成的大自然故事。如果沒有大遷徙,如果沒有一波又一波的牛羚越過塞倫蓋蒂,沒有幾十億隻大樺斑蝶從墨西哥山...
章節試閱
第1章為移動而生
不管是在天上、在海下,或是橫越大地,大遷徙永遠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長征。其中的風險之大簡直難以衡量,但迎向這些挑戰似乎出自天性。對許多動物而言,遷徙過程就是季節性的朝聖之旅,也為了一個再根本不過的理由──繁衍自己的種族。
聖誕島紅蟹(Christmas island red crab)每年都要朝著大海進行一趟這樣的旅程──即使這整趟艱辛的過程多半只是徒勞無功。為了同一個理由,大樺斑蝶振翅飛舞,展開一趟漫長而橫跨多個世代的大遷徙,因為這是確保整個種族存續的唯一辦法。對其他動物而言,行動就是生命,也是恆久無止境的旅程。雄抹香鯨在深幽大海中不斷游蕩,獨行俠的孤寂,唯有與其他抹香鯨接觸的周期性需求出現時,才會被打破。
牛羚也是如此,牠們的腳步不曾停歇,為了生存而奔馳在塞倫蓋蒂,追逐著使牠們陷入無盡循環的雨水,一直遷徙下去永無止期。牠們奔騰在塞倫蓋蒂─馬喇地區,牠們自己就彷彿是一股自然力。一百多萬頭牛羚,繞著肯亞與坦尚尼亞無盡的開闊平原和相思樹疏林草原飛奔。牠們修長的體型非常適合奔跑,卻與那有著長髯、彷彿對周遭一切默默承受的面孔顯得不協調。牠們的生活就是持續不斷為生存而跑,是永無休止的長途遷徙。群體就是牠們的生命,群體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支配著每一頭牛羚的行動、交配、出生,甚至死亡。太陽、風、雨水和地質,共同催促著牛羚年年繞行這一片牠們已經占據了150 萬年的大地。年復一年,在這場賽跑中,牠們追逐雨水與雨水滋生的綠意,翻揚起赤道東非的泥土,跋涉約2500 公里。牠們的旅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從月曆上來看,從12 月到次年年初的那幾個月,這一群數量龐大的草食動物會集結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南端,以及相鄰的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育區。有時候,每一平方公里就能擠入將近1000 頭動物,全都在啃食「驟雨」帶來的豐盈綠草。短暫的兩三個星期裡,龐大獸群中的雌獸將生下新一代的小牛羚──數量多達50 萬頭。小牛羚能使獸群繼續維持龐大數量,但是只有六分之一的新生牛羚可以活過一。出生後幾分鐘,小牛羚就能站立,為自己必須不斷前進的未來,踏穩虛弱卻關鍵的腳步。不停的移動以及牛羚群的龐大數量,是牠們得以存活的因素,尤其是在出生後脆弱的頭一年。不過無論如何,牛羚媽媽會想辦法告訴牠們,傳達清楚的訊息:繼續走,低著頭。融入群體,不要引起注意,因為平原上的捕食動物──獅子、獵豹、鬣狗和野狗,永遠都在伺機而動。牛羚是非常矯捷的動物,全力奔跑的時速可達80 公里,但小牛羚依舊不是獵豹的對手,因為獵豹朝獵物衝刺的時候,時速可以超過120 公里,快過陸地上任何動物。而獵豹卻只是牛羚群面對的一種危險而已。
在小山頭的陰影處,岩石露頭點綴在短草平原上,獅子和自己的獅群正等待白晝結束,牠們比較喜歡在晚上狩獵。在夜色的掩護之下,獅子採取了行動。牠們伏低身子、一點一點慢慢靠近,然後從夜色中竄出,一擁而上,衝向最脆弱的目標──病弱的成年牛羚、小牛羚,或是離群太遠、才一歲多的牛羚。牛羚撒開四蹄狂奔,大貓緊追在後,以尖牙利齒撲抓牛羚的腰背。獅子只要抓到獵物,就會盡量吃個飽。鬣狗和禿鷲會撿食牠們的殘羹剩餚。
不過牛羚的確有一項戰略優勢。包括小牛羚在內,牠們天生就要不斷前進。相較之下,比較依賴的小獅子或多或少像是定居的動物。獅子在下手攻擊之前,總得先等牛羚漫遊到牠們的領域內才行。而短草平原又給了這些獵物另一個戰略優勢──良好的視野。比起在更長一點的草中,這裡更容易看到偷偷摸摸的捕食者。短草雖然不是最翠綠的,卻對牛羚大有好處,短草富含對牠們生存至關重要的礦物質。
億萬年前,還在更新世的時候,火山噴出火山灰,形成了「塞倫蓋」(siringet),在當地馬賽語的意思是「大地綿延不之處」。在塞倫蓋蒂南部,雨水淋溶出火山灰中的鈣,在薄薄的表土層之下形成了緻密的硬磐。這裡只有根系淺的短禾草才長得出來,不過也多虧了這些火山灰土壤,使得這些草含有豐富的磷。當牛羚媽媽吃草時,也一併攝取了對母親泌乳以及對小牛羚發育來說不可或缺的磷。當牛羚一路啃草,往塞倫蓋蒂北部前進時,牠們其實並不孤獨。約有20 萬頭草原斑馬,和35 萬頭湯姆森瞪羚與牠們同行,牠們都屬於一個的巨大自然網絡,這個網路是動植物相、氣候與地質的複雜匯聚。斑馬是這場移動盛宴的先遣部隊。這些狼吞虎嚥的草食動物,可以用牙齒扯去草原禾草枯敗粗硬的葉尖,底下新生的葉片與莖桿便能裸露出來並成長。跟在後面的是吻部寬闊的牛羚,啃食牠們生存所必須的新生嫩草。牠們簡直像巨大的進食機器,犁過短草草原、將草原整平的
同時,也以糞便施肥,以唾液和尿液灌溉,使這片草原獲得強化。
牠們的蹄踏碎堅硬土壤,刺激新生。等到接著牛羚後面出現的湯姆森瞪羚再帶來一批先遣部隊的時候,塞倫蓋蒂已經又是綠油油的一片了。牛羚的年度大遷徙,沿著順時針方向緩緩畫出一道弧線,牠們不斷前行,一頭接著一頭,通常只連成一排,跟著自己前面的牛羚留在草上的費洛蒙痕跡前行。3 月到5 月,為了那些能讓塞倫蓋蒂更加多采多姿的雨水,牠們隨時保持警戒,朝著地平線上的閃電或雷雨雲,或朝著水氣的味道和愈來愈重的濕氣前進。牠們知道下過雨後,草原會再度青翠、水洞也將重新滿溢。捕食動物也許會在綠洲等著牠們,但這個險卻非冒不可。到了5 月底、6 月初,當雨季終結,牛羚群便轉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西部走廊,一年一度的發情期也開始了。所有的成熟母牛羚都在這時候發情,以確保牠們能在使草原再度披上綠意的雨季生產。開始發情的時候,公牛羚擺好架式以建立地盤,開始展示自己,希望能博得雌性青睞,並光臨牠們的地盤。公牛羚間的打鬥,不過是儀式性的虛張聲勢,而雌性則在各個地盤之間自由穿梭,和不同雄性交配。發情也和產仔一樣,被壓縮在短短幾周的時間裡。等到太陽烤乾了非洲的泥土,牛羚也開始迅速地往西北遷移,急著把坦尚尼亞境內水草不豐的塞倫蓋蒂拋在腦後。牠們小跑步前往肯亞的馬賽馬喇國家保留區(Ma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那裡的食物與水確保牠們能撐過乾季。但要抵達那裡,就得通過或許是牠們的最大挑戰──馬喇河。為了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牛羚只挑少數幾個涉水點過河。無情的湍急河水,沖走了數千頭牛羚,腫脹的屍體堆積在河岸邊。而在渡河點等著牠們的,則是牠們跑不贏的捕食動物。
身長6 公尺,體重約680 公斤的尼羅河鱷,可以撂倒一頭重約230 公斤的成年牛羚。鱷魚的巨顎緊咬著同樣巨大的獵物頭部,讓牠動彈不得,再以可觀的蠻力,將牠拖向死亡。這種鱷魚一次進食可以吞噬相當於體重一半的食物,而馬喇河裡鱷魚的年度循環,也圍繞著牛羚遷徙註定會帶來的瘋狂饗宴。跟河流比起來,鱷魚只不過帶走了牛羚群的一小部分。然而儘管有這些危險,牛羚還是完全得依賴馬喇河,它是這個區域唯一全年都不枯竭的水源。然而近年來,可靠的馬喇河水流日漸縮小,因為馬喇河的集水區、也就是肯亞高地上的茂森林(MauForest),遭到木炭商與小麥農民的砍伐。沒有了像海綿般濕潤的林床供給水源,馬喇河可能會乾涸。若是河流消失了,科學家羅賓‧ 雷德推測,「牛羚族群會整個瓦解。」
這還不是大遷徙面臨的唯一威脅。據估計,因為盜獵,每年有高達20 萬頭動物遭宰殺,以滿足叢林肉的交易。還有更要命的問題,牛羚遷徙所需的土地也有危機。牛羚的環狀移居路徑有一部分受到國家公園和保留地的保護,但牠們經常漫遊到這些區域外面。由於人口壓力持續逼進這些保留區的邊緣,有愈來愈多農田與圍籬就這麼擋在牛羚不停漫遊的路線上。
1950 年代晚期,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園長伯納‧葛資梅克和他兒子麥可,開始飛越塞倫蓋蒂上空,希望能從鳥瞰角度觀察大遷徙,也希望對牛羚的實際數量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他們開創性的空中調查賠上了麥可的性命。1959 年,在拍攝紀錄片《永遠的塞倫蓋蒂》(Serengeti Shall Not Die)的時候,麥可的小飛機撞上一隻兀鷹而墜毀。不過,這部電影卻成為經典,敦促大眾多加同情與了解非洲脆弱的自然世界。
葛資梅克在與紀錄片同名的書中寫道:「惟有自然是永恆的,除非我們愚昧地毀了它⋯⋯50 年之後,當一頭獅子走進破曉的紅色陽光中,發出宏亮的咆哮聲,牠將對人類有著重大的意義,讓人心跳加快⋯⋯他們將懷著敬畏靜靜站在那裡,這會是他們此生第一次看見2 萬頭斑馬漫步過無盡的平原。」葛資梅克深知人類能造成多大的破壞,就算只是無心之過。
第1章為移動而生
不管是在天上、在海下,或是橫越大地,大遷徙永遠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長征。其中的風險之大簡直難以衡量,但迎向這些挑戰似乎出自天性。對許多動物而言,遷徙過程就是季節性的朝聖之旅,也為了一個再根本不過的理由──繁衍自己的種族。
聖誕島紅蟹(Christmas island red crab)每年都要朝著大海進行一趟這樣的旅程──即使這整趟艱辛的過程多半只是徒勞無功。為了同一個理由,大樺斑蝶振翅飛舞,展開一趟漫長而橫跨多個世代的大遷徙,因為這是確保整個種族存續的唯一辦法。對其他動物而言,行動就是生命,也是恆久無...
目錄
大遷徙地圖 — 6
導言 — 16
变變動不居的行星
第一章 — 24
為移動而生
第二章 — 78
繁衍的需求
第三章 — 148
生存的競賽
第四章 — 214
是饗宴還是饑荒?
最終話 — 282
大遷徙的未來
製作人筆記╱大衛‧ 漢林 — 292
行動呼籲 294
關於影片 296
相關參考書目 298
關於《大遷徙》作者 300
影像圖說 301
圖片版權 302
目錄
contents
大遷徙地圖 — 6
導言 — 16
变變動不居的行星
第一章 — 24
為移動而生
第二章 — 78
繁衍的需求
第三章 — 148
生存的競賽
第四章 — 214
是饗宴還是饑荒?
最終話 — 282
大遷徙的未來
製作人筆記╱大衛‧ 漢林 — 292
行動呼籲 294
關於影片 296
相關參考書目 298
關於《大遷徙》作者 300
影像圖說 301
圖片版權 302
目錄
contents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