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禪與老莊關係的歷史發展為主線,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統地探討了禪與老莊在本體論、思維方法、民族心理及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異同,具體考察了老莊與禪宗淵源、互補及互用諸重關係,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佛教禪學的思想特質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體現禪與老莊思維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體」之禪境與「天人合一」之道境,則是本書闡釋的重點。對楞伽禪、豐盛能禪及後期禪宗與老莊思想之不同關係,作者亦有精當論述與闡發。
【本書特色】
◎對於老莊和佛教對現象世界的相對性揭示作出正面和積極的肯定
◎從歷史的發展中探討禪與老莊的關係。
◎老莊思想與禪學源流關係的探討及闡釋
作者簡介:
徐小躍
男,歷史學博士,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日生,安徽滁州市人。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宗教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章節試閱
第一章老莊思想與禪學源流
在佛教中國化的漫長歲月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幹之一的老莊思想自始至終在起著助化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老莊思想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和深邃的內容廣泛持久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其自身也在不斷地被改造和發展。這就決定了老莊與佛教所發生的關係絕不局限於老莊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自身,而是包括了被改造,甚而被神化了的老莊思想。具體來說,在佛教的中國化所經由的神仙方術化、玄學化以及儒學化三種途徑中,就有兩種途徑是通過改造或神化老莊思想而實現的。佛教在其始傳以及後來與中國傳統思想發生依附、對立、調和直至融合的過程中,有一思想體系始終伴隨著,這就是足以反映和體現全部中國佛教體系的禪學思想。儘管對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有過不同說法,但有一點是大家所肯定的,就是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首先是與構成中國古代傳統宗教內容之一的神仙方術攀了親。佛教就其理論形式來說,首先為中國人所介紹和認識的乃是小乘禪學。由此可見,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係,或者說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一開始就表現為禪與老莊思想的關係問題。
第一節老子之道論
雖說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佛教,一開始就依附上了由黃老學和神仙方術發展而來的黃老道,從而被稱之為「佛道」。但佛教為何偏偏選上了黃老道,以曲折的形式體現著與老莊,尤其是與老子的關係,而置其他中國傳統思想而不顧,其間是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的。欲揭示和弄清這一點,首先應該對老子的道論給予說明。
曾經有人把「天」和「氣」視作是中國哲學史的兩大「魔物」,孰不知,在這兩大「魔物」旁還雄踞著另一「神物」──「道」。欲治中國古代思想史,這「伏魔降神」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道」,本義是路。《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說文》:「道,所行道也。」道遂表示具有—定規律的過程。中國古代聖哲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從經驗的、有限的、可以言說的層次來談論和運用道。《左傳》、《國語》以及《論語》、《孟子》所說的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朝聞道,夕死可也」,「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孟子‧離婁上》)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而將這種情況加以改變的,實以老子為第一人。
在老子哲學中,「道」成為最高和恆常的存在。而且這種恆常之道又是宇宙萬物的本始和本根。儘管老子從其本意來說,似乎不太願意給世界本原的存在以指謂,因而老子在談論它的時候便表現出十分勉強的樣子,但是,惟其老子勉強為之而終未能徹底擺脫視本體為一實體存在的縛累,所以,老子又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在僅有五千言的《老子》中論道達七十餘次,並由於太執著於作為最高本體的道,從而自然要提高甚而神化它。讓我們來看看老子本人的論述。《老子》開篇就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
也就是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的名。「無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萬物的根本。老子在這裡第一次提出了常道的概念,並將此道規定為天地的原始存在,從而正式拉開了道論的序幕。在序幕中,老子引出了天地之始的問題,於是將人們的眼光轉向道的超越領域。而這一道的超越性是道論的主旋律之一,因此,老子是要反覆彈撥的。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
在老子的這些寫狀中,「道」是天地最初之本始,是宇宙最高之母力,是萬物最根本之宗奧。可見,老子多是從起始和派生方面去宣揚道的超越性,並將這一超越性的存在賦予無聲無形而不可見的屬性(「道沖」、「湛兮」、「寂兮寥兮」)。關於道這一屬性,老子在另處有更具體的描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老子》十四章)
也就是說,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者無法進一步追究,它實在是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即是道。老子既已從特定的方面設定了道的超越性,他對道性和道名的規定曾流露出的勉強為之的心境似可以消除了。因為按照老子對道超越性的設定,勢必會將道推向和拋入脫離現實有形的世界的虛幻之域。真正使道變成了不依賴和相對於任何其他的存在而獨立存在之物。而道的這一懸設的結果,又邏輯地要求賦予道以玄祕性質,以此來豐富、完善以及契合既已設定的具有特定旨味的道之超越性。
不給道以玄祕性的規定,就無以證明道何以具有那種先天先地、生天地神帝鬼的超然功能。道的玄祕性首先表現在它的恍惚不定,亦明亦暗,深藏之物難以捉摸。老子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這是說,「道」這個東西,沒有固定的形體。它是那樣的惚恍,惚恍之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惚,恍惚之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深遠暗昧中卻涵著極細微的精氣,這極微的精氣,最具體,最真實。老子在這裡要反覆證明道是一種真實的實在物。但我們說,從老子這裡無論如何也無法證實道就是一種存在,毋寧說道是無法證實,而且也無法證偽的。也正是因為這樣,老子才有可能不斷地去增設道的玄祕性,並緊緊扣住道的超然的創生力。老子是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及「玄牝」象徵道所具有的超然的創生力的。玄者,深遠之義。玄牝是象徵著深遠的、看不見的生產萬物的生殖器官。可見,老子是欲將「先天地生」、「萬物之宗」、「可以為天下母」的道再冠之以「玄之又玄」的光環,其目的是使道的超越無法再被超越,這樣也就牢固確立了恆道的本根性。老子說: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在把握了老子道論的超越性和玄祕性的同時,切莫曲解了老子道論的性質,也就是說,不要因為道在老子思想中確立了最初始和最根本的意義,而錯誤地認為道本身就變成了神,從而認定老子的道論是在宣揚神創造世界和萬物的有神論。如果作如是的理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說,老子之所以以其雄大的氣魄建立起道論,其根本主旨之一正是要撼倒以人格神為天地萬物原始和主宰的地位。關於這一點,老子是通過對本根之道的自然性的論述而做到的。
老子把「自然」視為道的最高原則。他說: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這就是說,「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視,並沒有誰來命令,它從來就是這樣的。而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它自己的樣子為法則。這裡要說明的是,道常自然,道法自然,不是說在道之上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存在,而是說道效法的只是自己的自然而然。正如河上公注所說:「道性自然無所法也。」因此以自然為性的道,在其實施創生和成就天地萬物的過程中,完全是無意識無目的的自然運作。這種思想被老子精闢地概括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指出,由於「自然」的範疇在老子的道論中除了在本根意義上獲得了與「道」同構的旨趣以外,更多的是體現具體之道的運用。換言之,老子的自然思想主要是落實到「用」上。這也是老子理論內在邏輯的必然推演。作為本根意義上的自然之道,具有統攝一切的功能,天地萬物、社會政治、芸芸眾生都要以它為最高原則和歸宿。具體地說,以道為法的天地之性質和功能,必然表現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五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也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聽任萬物自己生滅;而天的道,不鬥爭而善於獲勝。以天而最終以道為法的社會政治和生命個體的性質和作用,則邏輯地轉化為無為而治,清靜恬淡,虛心寡欲,知足不爭。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三十七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六十八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老子這種社會政治主張和人生態度,在以後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首先將老子的自然主義實行於現實的政治統治,其理論形式就是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這種反映和發揮了老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學說又蛻變為一種黃老道。儘管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分,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形式。而且它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吸取、改變著老子的思想。
老子懸設和高揚恆常之道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要求人們去設法與道同體。「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老子》二十三章)。因為在老子看來,人只有與具有永恆性質的道同體,才能獲得真正的長生。那麼如何達到「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道境呢?由此,老子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體道養生的方法:順化自然、恬淡修身、服嗇抱一、清心守靜、抱全守真、清虛寡欲。
老子以道論為中心的哲學體系極其博大精深,所蘊思想也絕非只限上文所論。我們只是選擇那些直接或間接與禪的思想有關係的老子道論給予論述,其目的是試圖較清晰呈現老子思想的某些發展以及嬗變的軌跡,從而較有益於具體展開和揭示老莊思想與禪的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情形。
第一章老莊思想與禪學源流
在佛教中國化的漫長歲月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幹之一的老莊思想自始至終在起著助化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老莊思想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和深邃的內容廣泛持久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其自身也在不斷地被改造和發展。這就決定了老莊與佛教所發生的關係絕不局限於老莊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自身,而是包括了被改造,甚而被神化了的老莊思想。具體來說,在佛教的中國化所經由的神仙方術化、玄學化以及儒學化三種途徑中,就有兩種途徑是通過改造或神化老莊思想而實現的。佛教在其始傳以及後來與中國傳統思想發生依附、...
目錄
作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老莊思想與禪學源流
第一節老子之道論
第二節黃老學‧神仙方術‧黃老道
第三節莊子之道論
第四節老莊與道教
第五節中國早期禪學
第六節老莊及其流變與中國早期佛禪的關係
第二章老莊本體之道與佛禪本體之空
第一節老莊之「無」與佛禪之「空」
一、老子論「無」
二、格義佛教
三、道安、竺法深的「本無派」與玄學的「貴無派」
四、六家七宗概述
第二節莊玄的即無即有與佛禪的非有非無
一、莊子的「有無」觀
二、郭象的「獨化」論
三、大乘佛教的中道觀
四、鳩摩羅什的「畢竟空」
五、僧肇的「不真空」以及他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
第三節老莊玄學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佛禪的即體即用
一、老莊的無之體用論
二、玄學的自然與名教之辨的邏輯進程
三、僧肇的「即體即用」及其中國化傾向
第四節莊子的萬物一齊與僧肇的物我一體
第三章老莊的天人之學與禪宗的心性之學
第一節禪宗心性之學溯源
一、印度佛教心性學略述
二、中土早期佛教心性學略述
第二節老莊的道法自然與楞伽禪的心性本淨
一、老子的「道法自然」論
二、莊子的「天」論
三、楞伽禪的「藉教悟宗」
四、老莊的自然論與楞伽禪的性善論
第三節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
一、老莊的「守靜篤」、「繕性」、「心齋」
二、達摩、慧可的「凝住壁觀」、「安心入道」、「蕭然靜坐」及其與老莊思想的異同
三、僧粲、道信的「任性合道」、「直須任運」以及他們對老莊思想的批評
四、弘忍、神秀的「守心住境」、「息妄修心」及其與老莊思想的異同
第四章老莊的契道合天與慧能禪的明心見性
第一節老莊的「三無」、「三忘」論
第二節慧能禪的「即心即佛」和「三無」說
一、即心即佛
二、無念、無相、無住
第五章老莊的天人合一之道境與後期禪宗的我佛一體之禪境
第一節觸目會道、涵蓋乾坤
第二節本自天然、截斷眾流
第三節任心自然、隨波逐浪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老莊思想與禪學源流
第一節老子之道論
第二節黃老學‧神仙方術‧黃老道
第三節莊子之道論
第四節老莊與道教
第五節中國早期禪學
第六節老莊及其流變與中國早期佛禪的關係
第二章老莊本體之道與佛禪本體之空
第一節老莊之「無」與佛禪之「空」
一、老子論「無」
二、格義佛教
三、道安、竺法深的「本無派」與玄學的「貴無派」
四、六家七宗概述
第二節莊玄的即無即有與佛禪的非有非無
一、莊子的「有無」觀
二、郭象的「獨化」論
三、大乘佛教的中道觀
四、鳩摩羅什的「畢竟空」
五、僧肇的「不真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