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如果孔孟生活在我們的時代, 他們對21世紀的重大問題與挑戰,會提出什麼看法? 孔孟對變動劇烈恍如漩渦的21世紀, 特別是處於新冠病毒肆虐的現代人, 會以何種倡議,讓人的「自我」能夠安身立命, 在黯兮慘悴中仍能持守「不動心」的境界? 孔孟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我們現代人從事各種思考,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個人生命等面向的重要文化資源。中國與亞洲的崛起,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儼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 《深叩孔孟》並不是傳統的、以背誦為主的經典研讀;而是從21世紀出發為思考,與孔孟進行心靈的對話,厚植我們在現世參與文明對話的本土思想資源。 本書是黃俊傑教授在臺灣大學講授「深叩孔孟」通識課程的講稿,一共分為十二講,每講均附閱讀作業、延伸閱讀、思考問題、關鍵詞、本講內容架構圖,方便讀者自學參考。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現任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曾獲選為歐洲研究院院士(2019)、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會士(2020)與通識教育終身成就榮譽獎(2011)、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2016)、教育部學術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孟學思想史論‧卷三》(2022)、《東亞儒家仁學史論》(2017)、《東亞儒家人文精神》(2016)、《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201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2006,韓譯本2011,日譯本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2015)、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2014)等書。個人首頁:http://huang.cc.ntu.edu.tw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引言:課程說明 本課程開宗明義,我想首先介紹本課程的內容與進度,以及為什麼講授這門課。我首先說明:所謂「深叩」的出發點,為什麼是「孔孟」而不是「程朱」,或者不是其他的儒者?接著要說明我的教學方法是什麼?這種方法應該經過方法論的批判,經過批判以後,我會對這些論點給予再批判,最後我會提出結論。我今天主要提出課程的整體規劃,讓各位老師與同學第一次上課就有全盤的了解。 首先,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必須重溫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生命智慧呢?我們可以從兩個問題切入來思考:(一)二十一世紀出現哪些新的發展趨勢?(二)儒家人文精神與生命智慧的內涵如何?有何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 我們都知道,孔孟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我們現代人從事各種思考,包括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個人生命的思考時的重要文化資源。中國與亞洲的崛起,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亞洲再起的同時,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這是一個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這門課程要從二十一世紀出發思考,從二十一世紀的觀點提出十個大問題,來叩問孔子和孟子,要進行「古」與「今」的對話,開發古典儒學的現代意涵。我們還要跟孔孟辯論,開發孔孟思想對二十一世紀的啟示。我們每個禮拜講課之後,均有「閱讀作業」、「思考問題」、「延伸閱讀」、「關鍵詞」及各講「內容架構圖」,提供各位老師與同學課後自學時參考。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日益密切,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之間的對話日益重要。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希望以十個問題來引導各位深思孔孟的智慧,及其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啟示。本課程特別重視經典的閱讀,也就是《論語》與《孟子》。《論語》全書正文共一萬五千九百八十八個字(可能不同版本如定州本或敦煌本有些微字數差異),幾乎每一章對我們現代人都有極大的啟示;《孟子》全書正文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個字,但是要把它讀懂,就需要深入思考,特別是像《論語》「克己復禮」章、《孟子》〈公孫丑上‧二〉〈告子〉上下篇等意涵深刻的篇章,意蘊豐富,索解不易。我們提倡的經典研讀,並不是傳統的、以背誦為主的經典研讀;我們要從二十一世紀出發思考,與孔孟進行心靈的對話,厚植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參與文明對話的本土思想資源。 有人問: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的台灣,提出這十大問題來深叩孔孟呢?因為從文化角度來看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是大中華的瑰寶。二戰以後台灣的民間社會未經大動亂,保留最多最寶貴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價值理念,就像空氣一樣,是尋常老百姓生活中的價值理念,深深地潤澤著台灣的民間社會。 為了因應二十一世紀新挑戰,我們應該深思以下十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問題: (一)到底「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二)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三)「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四)人應如何思考婚姻與家庭? (五)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安立合理的政治體制? (六)在二十一世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張力中如何抉擇? (七)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如何維持友誼?「自我」與「他者」如何互動? (八)在二十一世紀「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之中,人應如何安身立命? (九)人如何面對死亡? (十)人如何面對宗教信仰? 我們要以這十大問題深叩孔孟,與孔孟進行批判性的對話,提煉孔孟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本課程主要教材是朱子(晦庵,一一三○─一二○○)的《四書章句集注》(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二○一六),這個版本的《四書》在每一篇、每一章上面都注明章數,也注明朱注所引用的學者的姓名,非常方便讀者閱讀。二十世紀偉大儒者馬一浮(一八八三─一九六七)先生對朱子《四書章句集注》推崇備至,馬先生說:「朱注字字稱量而出,深得聖人之用心,故謂治群經必先求之四書,治四書必先求之朱注」,可稱為對《四書章句集注》最公允的論斷。朱子自己也說:「《語孟集注》,增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四書》的思想內涵,可以參閱現代學者的翻譯與譯注,英文翻譯非常多,其中以已故劉殿爵(D.C. Lau,一九二一─二○一○)教授翻譯的《論語》、《孟子》最稱信、達、雅。 關於孔子的傳記,國學大師錢穆(賓四,一八九五─一九九○)先生有《孔子傳》一書,錢先生的《論語新解》備採眾說,折衷求是,義蘊深刻,自成一家之言。許同萊(一八八一─?)先生有《孔子年譜》,在孔子生平每年事蹟之後,均附有「時事紀要」,摘錄《左傳》同年所發生的史事,使孔子行誼的歷史背景為之豁然彰顯,極便參考。曾獲日本文化勳章的日本作家井上靖(一九○七─一九九一)撰有一部小說體的《孔子》(台北:時報出版,一九九○),寫得非常傳神,由劉慕沙(一九三五─二○一七)女士翻譯成中文。井上靖為了寫孔子傳,依孔子走過的路綫,去周遊列國六次。井上靖文筆優美,他用日文寫作,翻成中文後可讀性還是很高。一九九三年我有一本《孟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杜維明(一九四○─)先生有一本《儒教》(原著係英文,有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二○○二年),也很適合一般讀者。加州大學(伯克萊)大學的戴梅可(Michael Nylan,一九五○─)與另一個學校的教授魏偉森(Thomas Wilson),出版一本討論孔子兩千年來形象的變化的書,最近也有了中文翻譯本。 我也編過一本介紹東亞孔子形象與思想的論文集。李澤厚(一九三○─二○二一)先生著有《論語今讀》,李先生是當代很有成就的哲學家,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極大。馬一浮先生著有《復性書院講錄》,如果各位對儒家思想有興趣,這是很好的入門書。我十八歲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接觸到二十世紀儒學大師馬一浮、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先生的書,讀後深受啟發,內心悸動。馬先生天生穎悟,是早慧天才,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任清政府駐美使館留學生公署祕書一年,在美期間曾遊歷歐洲,離美後在日本居留數月,精通儒佛學問,他在抗戰時期的四川興辦復性書院,聲動全國知識界。拙著《東亞儒家人文精神》則是多年前我為所開授的課程而撰寫的一本講稿。另外,曾任臺大校長的經濟學家孫震(一九三四─)先生,曾出版《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選譯今釋》以及《儒家思想在二十一世紀》兩本新著,從現代觀點對儒學傳統提出新解釋,很有參考價值。最近孫震先生的新著《孔子新傳》,在敘述孔子行誼與思想時,讀入了孫先生畢生生命歷程的體認,也以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的思想,與孔子對話,頗能出新解於陳篇,弘揚孔子思想於二十一世紀。 何謂「深叩」? 在進入課程之前,我們先解釋什麼是「深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二十一世紀青年必須傾聽來自孔子(五五一─四七九BCE)與孟子(三七一─二八九?BCE)的呼喚。為什麼呢?舉例言之,《論語‧衛靈公》第三十二章中,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句話用現代白話文可以這樣解釋:你在知識上知道這個價值理念,但是你在道德上持守不住這個理念,你雖然得到知識,但你最後一定會失去。 舉例言之,幾年前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的化工博士以專業知識生產純度最高的毒品被捕判刑,澈底告訴我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我們可以再舉二○一四年科學界一件大事來說明。日本地位崇高的國立理化學研究所,是全日本唯一自然科學的綜合性研究所,二○一四年該所有一位青年研究人員是早稻田大學博士,被當時日本科學界認為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日本是自然科學已經扎根的國家,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已有二十餘人。這位青年學者研究幹細胞,但實驗數據造假被發現,最後被撤銷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也從研究工作解職,她的上司因為慚愧而自殺,這是國際科學界二○一四年最大的一件醜聞。除了這個震動國際學術界的個案之外,國內外學術界層出不窮的造假或抄襲案件,也指不勝屈。是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孔子在兩千六百多年前,似乎已經預知我們這個時代會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怎能不傾聽孔孟的呼喚呢? 歷代學者解釋孔子這句話言論極多,我認為明末三大儒之一王夫之(船山,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在《四書箋解》中的解釋可稱確解: 「知及」者,已曉得此事當如此作,方合於理而宜於人也。在愚者思維不到,「知」乃周徹。「仁守」者,明明事理如此,而私欲未淨,則為外物所誘而改其知之所已及者,故必存心天理,而不為物欲所亂,乃可守所知而行之不失。 王夫之以「存心天理」來拉近「知及」與「仁守」之間的鴻溝,以淨除「私欲」。這是很有見識的解釋。 我們「深叩」孔孟必須從二十一世紀出發思考,並迴向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因為生命的悲劇常常起於文化資源的貧困。二十一世紀多少青年成為飄泊的浮萍、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文化與精神的資源,這門課程希望帶給各位老師和同學扎實的文化資源。 本課程中所謂「深叩」有兩個立場,第一是從二十一世紀文化出發思考。從我們現代社會與文化出發,正如荀子(二九八─二三八BCE)在《荀子》〈性惡篇〉所說:「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東漢王充(二七─?CE)《論衡》則倒過來講:「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可是我們也不能「食古不化」,《中庸》第二十八章早已提醒我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也。」因為食古不化的人,很容易像《史記》所講的「膠柱鼓瑟」、《呂氏春秋》講的「刻舟求劍」,或《後漢書‧馬援傳》說的「畫虎不成反類犬」。所謂「從二十一世紀出發思考」的含義,就是在我們自己的時代來找問題,而在過去的時代裡找答案。二十世紀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精神》這部書中說,研究歷史應該注重兩點,要「求其變」、「求其久」。本課程致力於「鑑古知今」、「究往窮來」,在二十一世紀開發孔孟思想中的普世價值與現代意義。 本課程第二個立場是我們要從自我出發思考。現代教育有很多特徵,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力求知識的「數量化」、「標準化」,才能追求「商品化」。我使用的這三個名詞,出自於二戰以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哲學家,對十八世紀歐洲近代「啟蒙文明」(Enlightenment)的批判歸結在這三個詞上面。現代大學校園裡,知識的傳播正勇猛地向「數量化」、「標準化」、「商品化」的道路邁進。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基本上是「出乎其外」(etic approach)大於「入乎其內」(emic approach)。現代大學生作為知識的「觀察者」角色常常遠大於「參與者」。現代大學生學習的價值理念,大多沒有進入身心之中,因為現代大學的學習方法不是「入乎其內」的方法。也因此,現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知識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所以現代大學教育之知識傳遞,多半與學生自我生命的成長關係較遠。因此,大學生的生命的狀態確實有待提升。孔孟思想正是哲學家牟宗三(一九○九─一九九五)先生在一九六一年提出的所謂「生命的學問」,深具東方文化的智慧。 希望這門課程對我們生命的提升有所幫助,所以本課程從「自我」出發,以十個問題深叩孔孟。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引言:課程說明 本課程開宗明義,我想首先介紹本課程的內容與進度,以及為什麼講授這門課。我首先說明:所謂「深叩」的出發點,為什麼是「孔孟」而不是「程朱」,或者不是其他的儒者?接著要說明我的教學方法是什麼?這種方法應該經過方法論的批判,經過批判以後,我會對這些論點給予再批判,最後我會提出結論。我今天主要提出課程的整體規劃,讓各位老師與同學第一次上課就有全盤的了解。 首先,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必須重溫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生命智慧呢?我們可以從兩個問題切入來思考:(一)二十...
章節試閱
「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引言 中西哲學家都重視「人是什麼」這個問題。英國二十世紀哲學家懷海德(A. N. Whitehead,一八六一─一九四七)曾經說過,整個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可以被視為柏拉圖哲學的註腳。柏拉圖(Plato,四二七─三四七BCE)的政治哲學最重要的著作是《理想國》(Republic),《理想國》第一卷就思考「正義」的定義。Politics這個字的字源是 “Polis”,就是指古希臘的城邦(city state)的意思,「政治學」(politics)這個字就是Polis衍生出來,原意指與城邦生活相關的學問。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政治學」就是與城邦生活相關的學問。柏拉圖思考「正義」如何可能,並提出一個理想國家(城邦)的人口組成成分:城邦最好要有三個階級──立法者、衛士階級與戰士階級,並認為一個國家要獲得「正義」,必須三個階級各盡其分。這樣的說法,與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張可以互相發明。柏拉圖說一個人也有三種品質,就好像國家也具有三種品質:節制、勇敢、睿智。 柏拉圖在古希臘「城邦」的脈絡裡思考「正義如何可能」的問題,令人想起青年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裡,說歷史上所有重大的事件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以喜劇,第二次則是以鬧劇的方式出現。馬克思接著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我們可以說,柏拉圖正是在他所處的城邦的具體而特殊的條件之中,思考「正義如何可能」這個問題。 儒家自孔子以降,可以說是在古代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脈絡下,思考「完整的人如何可能」這個問題。余英時(一九三○─二○二一)先生晚年所寫的《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一書,就深入探討「天人合一」這個理念的起源及其轉化問題。除此之外,「人與禽獸有何差別?」這也是中國哲學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人性論的問題,孟子特重「人禽之別」,這個問題在朝鮮時代(一三九二─一九一○)獲得朝鮮儒者的重視,開展關於「人性物性異同論」的諍論。 相對於中國人文精神,古代希臘人文精神在人與神對抗的脈絡裡發展。西元前四九○年馬拉松戰役,希臘聯軍戰勝波斯帝國以後,希臘文化飛躍發展,出現三大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四九○─四○六BCE)、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四八○─四○六BCE)、埃斯奇勒斯(Aeschylus,五二五/五二四─四五六BCE)。埃斯奇勒斯筆下的《普羅米修斯的束縛》一書中,描述人類剛來到世界的時候一片漆黑,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之一的普羅米修斯,把火從神中之神宙斯(Zeus)那裡偷來,交給了人類,人類掌握了火,開創了文明,人開始了對神的不服從。宙斯非常震怒,於是把普羅米修斯綁在高加索山上,白天讓老鷹吃他的內臟,晚上又讓內臟重新長出來,以這樣周而復始的苦痛,作為「永恆的懲罰」。宙斯派了天使來向普羅米修斯問罪,只要普羅米修斯承認把火偷給人類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則一切的懲罰頃刻之間可以消失。但普羅米修斯拒絕認錯說:「叫宙斯讓太陽從西邊升上來吧,讓他叫海洋停止咆哮吧!要我承認我把我送給人類這個正義的行為是不正義的,並不比說服海洋停止咆哮、太陽從西邊上來更容易一點。」從悲劇作家筆下的這一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希臘人文精神,起源於人之不服從神對人類既定的命運安排。但是,中國文化不是走這種思路,中國文化對「人」的思考,是在天人合一的脈絡中進行。 本講從三大問題進行論述:「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孔孟的人性觀有何問題?有何新啟示?關於孔孟的人性論,許多學者已有精詳的先行研究,今天我們不僅要深叩孔孟的正面啟示,也要從現代的觀點對孔孟的人性觀提出叩問。 孔子對「人」的看法 首先,孔子主張「人」具有自由意志。關於這一項主張,我們可以從孔子對歷史書寫的評論開始討論。在西元前六○七年,魯國史官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六○一BCE)說他冤枉,因為他沒有殺死國君,史官回答趙盾說:「子為重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在史官看來,趙盾是國家的行政長官,出國尚未越過國境,因此責任還在,而趙盾回來以後也不討伐兇手,所以趙盾必須承擔國君被殺的責任。從現代觀點來說,這位史官是把「道德判斷」壓在「事實判斷」之上。可是孔子卻稱讚史官為「古之良史」,這是因為孔子肯定「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行動者,人要為人自由意志下的行動負起最後責任。孔子所持這種肯定「人」具有「自由意志」的觀點,在《論語》隨處可見。例如《論語‧子罕》第二十五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朱子引用宋代理學家侯仲良(師聖,生卒年不詳)的說法注云:「三軍之勇在人,而匹夫之志在自己」,所以三軍的指揮官可以被奪,但是匹夫的志卻不可奪。這個解釋與宋代鄭汝諧(舜舉,一一二六─一二○五)在《論語意原》說「可奪者,所主在人。不可奪者,所主在我」互相呼應。更積極地說,《論語‧述而》第二十九章:「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這個美德難道離我很遠嗎?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仁人,那麼我就可以得到仁。朱子引程頤(正叔,一○三三─一一○七)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說「仁」不是存在於人之外,這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理念。 第二,孔子對人的看法,認為「人」心靈的愉悅超越物質的快樂。《論語‧述而》第十五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謂「孔顏樂處」,是宋代以後中國讀書人魂牽夢縈的生命境界,孔子跟顏淵(顏回,五二一─四八一BCE)所「樂」的地方是什麼?這是宋明理學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深思。 孔子很欣賞顏回,《論語‧雍也》第九章中,孔子稱讚顏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稱許顏回無視於物質生活的艱辛,而能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獲得悅樂。孔子的話使我想起柏拉圖《理想國》中對「哲學生活」的定義。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專注於精神的愉悅,而無視於身體的快樂,那就是「哲學的生活」。柏拉圖怎麼定義「死亡」呢?他說「死亡」就是人的精神脫離了他身體的拘束。從柏拉圖的話裡可以看出來,希臘傳統與猶太基督宗教傳統,都認為「身」與「心」是一個二元結構的關係。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中耶穌告訴彼得:「你們要祈禱、要禱告,你們要遠離誘惑,因為你的心誠然是願意的,但是你的身是脆弱的。」基督宗教對人的內心的軟弱,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與警惕,基督宗教的人文精神展現一種對「人之墮落性」(fallibility of man)的深刻認知與警醒。但是,中國人講身心一如,不講身心二分,這是中西思想的一個對比。 第三點,孔子肯定「人」的生命之有限性,認為人的生理的生命必須轉化為人文理性的生命。《論語‧季氏》第七章,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這段話警惕我們:有些年紀大的人,已經日薄西山、夕陽西下,因此很容易在生命的落日餘暉中想要抓到什麼,但愈執著卻愈抓不到。朱子引用北宋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的話,范祖禹是北宋時期三個協助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整理《資治通鑑》資料的助理之一,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朱子引用范祖禹的話,說:「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志氣也。」也就是說,人如果想成為「聖人」的話,那麼就必須將「血氣」轉化成「志氣」。 除了來自人的身體之內的「血氣」之限制,我們在《論語》的字裡行間,也能讀出孔子對於人所不能主宰的「天命」限制之肯定。《論語‧子罕》第五章「子畏於匡」,這個「畏」要怎麼解釋呢?清代俞樾(一八二一─一九○七)《群經平議》說:「畏於匡者,拘於匡也。」孔子被抓起來了,也非常坦然,孔子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以文化的承擔者自許,孔子深信文化之延續,非由匡人所能斷絕。在此章中,孔子認為文化之存亡乃由超越的「天」決定。 孔子面對生命的危難時,他常常將它與「天命」連繫在一起。《論語‧憲問》第三十八章:「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在儒家的古籍裡,我們有時候看到「命」這個字,有時是「天命」這個詞。這個「命」若單字出現,多半指「命運」,是 “Fate”;如果是「天命」,則是 “Mandate of Heaven”,是在天人合一脈絡中講「天命」,「天命」既超越於人之上,但又內在於人「心」之中,可以被人所知,所以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用牟宗三先生的說法,就是「天道性命相貫通」,這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之一,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 總結以上講孔子對「人」的看法可以歸納三點:(一)人有自由意志;(二)心靈的愉悅超越物質的愉悅;(三)肯定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強調生理的生命必須轉化為文化的生命。這三大命題,對我們今天仍還有重要的啟示。
「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引言 中西哲學家都重視「人是什麼」這個問題。英國二十世紀哲學家懷海德(A. N. Whitehead,一八六一─一九四七)曾經說過,整個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可以被視為柏拉圖哲學的註腳。柏拉圖(Plato,四二七─三四七BCE)的政治哲學最重要的著作是《理想國》(Republic),《理想國》第一卷就思考「正義」的定義。Politics這個字的字源是 “Polis”,就是指古希臘的城邦(city state)的意思,「政治學」(politics)這個字就是Polis衍生出來,原意指與城邦生活相關的學問。在柏拉圖的思想中,「...
作者序
《深叩孔孟》這部書,是我在二○一八年在臺大開授同一名稱的通識課程的講課稿本,講課完畢之後經數次增刪修訂而成,希望可以提供對於儒家思想有興趣的讀友一些初步參考。在本書付梓之際,我想就本書旨趣與內容略加說明,以就教於讀者諸君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風狂雨驟、浪捲雲奔的時代,也是一個危疑震撼、人心惶惶的時代,更是一個旋乾轉坤、貞下起元的新時代。二戰以後全球化發展趨勢,在高新科技助威之下迅猛發展,因而在國際之間與各國國內,都加深了貧富的鴻溝與社會的不公不義,流弊所及遂激起了反全球化的滔天巨浪;國際政經結構的重組,使國際關係輿圖換稿,世界秩序重新建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許多國家都出現「民主退潮」的現象。除此之外,氣候巨變日益嚴峻,火災、水災與旱災、暴雨接踵而來;二○二○年開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更是人類最重大的挑戰,使人類永續發展成為最根本而重大的課題。 數十年來,我誦讀《論語》與《孟子》這兩部經典的時候,常常想像:如果孔孟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他們對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問題與挑戰,會提出什麼看法?孔孟對處於變動劇烈恍如漩渦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特別是處於新冠病毒肆虐荼毒生靈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會提出什麼建議,讓人的「自我」能夠安身立命,在黯兮慘悴中仍能持守「不動心」的境界?孔孟面對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與「人工智慧」(AI)飛躍發展的新時代,會建議我們如何學習?學什麼?孔孟在二十一世紀會如何思考家庭問題?如果「王道」政治理想還有當代啟示的話,孔孟對二十一世紀歧路亡羊的國家治理或「全球治理」(所謂 “global governance” ),會提出什麼建議?孔孟如果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問題,他們會如何抉擇?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每個人都很像飄泊的浮萍、失根的蘭花,「自我」與「他者」都處於既頻繁互動而又飄浮不定的狀態,孔孟如果生在二十一世紀會如何看待「友誼」?孔孟會建議我們如何維持「友誼」?二十一世紀的核心價值在「自由」與「民主」,但也正是在二十一世紀,從美國開始許多「民主」國家的「民主」,受到史無前例的傷害甚至凌遲。在新冠病毒肆虐、各國鎖國、封城、斷航的苦難日子裡,如果「克己復禮為仁」還有新意義的話,孔孟會如何思考「主體自由」與「客觀秩序」互動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的狂流中,孔孟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問題?二○○一年九一一紐約恐怖攻擊事件,預告了人類的未來繫於「跨宗教的對話」,孔孟如何面對宗教信仰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長久以來使我困惑而想向孔孟叩問的問題。 為了與青年世代一起探索以上這些問題,我在二○一七年決定在臺大開授一門新通識課程:《深叩孔孟》。我用了一年半時間備課、準備PPT、撰寫授課稿本,在二○一八年課程講授完畢以後,並應臺大之邀在二○一九年臺大與Coursera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的「磨課師」(MOOCs,大陸稱為「慕課」),再講一次(影音檔見:https://www.coursera.org/learn/inquiry-into-confucius-and-mencius),後來並多次作為線上課程開授。現在這本《深叩孔孟》,就是最近三年來在授課原稿以及後來講課時增益的內容基礎上,經過多次修訂改寫的書稿。我衷心感謝李欣庭同學、盧啟聰同學與陳芝吟同學,在本書寫作及長期修訂的過程中,協助打字、借書、查核資料及校對修訂等工作。聯經出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涂豐恩總編輯與編輯同仁,為本書的出版投入大量心力,我衷心感謝,謹敬致謝意。 民國三十四(一九四五)年六月,抗戰即將勝利前,當代新儒家的精神導師熊十力,在大後方四川重慶北碚寫完《讀經示要》,在自序中曾以「空山夜雨,悲來輒不可抑;斗室晨風,興至恆有所悟」,形容他感受經典召喚的心情。我對孔孟思想世界,慚愧未能窺其堂奧,發其義蘊,但是對於孔孟很有一千多年前,王安石的詩所說「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的崇敬之心。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部書可以說是我對《論語》與《孟子》這兩部偉大而深刻的經典,進行瞎子摸象的一點淺薄心得,如能獲得讀者諸君子指正批謬,以補我之所不足、匡我之所未逮,則是我馨香以禱之事。
《深叩孔孟》這部書,是我在二○一八年在臺大開授同一名稱的通識課程的講課稿本,講課完畢之後經數次增刪修訂而成,希望可以提供對於儒家思想有興趣的讀友一些初步參考。在本書付梓之際,我想就本書旨趣與內容略加說明,以就教於讀者諸君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風狂雨驟、浪捲雲奔的時代,也是一個危疑震撼、人心惶惶的時代,更是一個旋乾轉坤、貞下起元的新時代。二戰以後全球化發展趨勢,在高新科技助威之下迅猛發展,因而在國際之間與各國國內,都加深了貧富的鴻溝與社會的不公不義,流弊所及遂激起了反全球化的滔天巨浪;國際...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導論 引言:課程說明 何謂「深叩」? 何以「孔孟」?「孔」如何而「孟」? 誰的「孔孟」?什麼時代的「孔孟」? 結論 附錄 第二講 「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引言 孔子對「人」的看法 孟子對「人」的看法 孔孟論成為完整的人之關鍵:「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三講 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引言 孔孟論教學的目標 儒家教學目標的實踐:書院 儒家特重經典學習:與佛教比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四講 「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引言 東亞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孔孟思想中的「自我」有待於「修」與「養」 孔孟論「自我」轉化之方法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五講 人應如何思考婚姻及家庭? 引言 儒家對婚姻的重視 婚姻與家庭作為「仁」的實踐場域 「差序格局」的展開:「愛有等差,施由親始」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六講 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安立合理的政治體制? 引言 「道德政治」的理論基礎及其展開 「正名」主義及其理論含義 從「民本」到「民主」:「儒家民主」如何可能?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七講 在二十一世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張力中如何抉擇? 引言 東亞交流史中「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的張力 孔子與孟子的抉擇:「文化認同」先於「政治認同」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八講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如何維持友誼?「自我」與「他者」如何互動? 引言 孔孟論「友誼」 孔孟論「自我」與「他者」互動之原則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九講 在二十一世紀「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之中,人應如何安身立命? 引言 孔子「克己復禮為仁」說的新解釋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思想內容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講 人如何面對死亡? 引言 孔孟生死觀及其價值理念 孔孟與道家、佛教及基督教生死觀的對比 孔孟對管仲個案的評論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一講 人如何面對宗教信仰? 引言 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與「樞軸突破」 孔孟思想中的宗教面向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二講 結論 引言 孔孟論「人」的本質及其「自我」的轉化 孔孟論社會關懷與政治生活 孔孟論生死與信仰 結論與啟示 附錄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自序 第一講 導論 引言:課程說明 何謂「深叩」? 何以「孔孟」?「孔」如何而「孟」? 誰的「孔孟」?什麼時代的「孔孟」? 結論 附錄 第二講 「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引言 孔子對「人」的看法 孟子對「人」的看法 孔孟論成為完整的人之關鍵:「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三講 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引言 孔孟論教學的目標 儒家教學目標的實踐:書院 儒家特重經典學習:與佛教比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四講 「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引言 東亞儒家思想中的「自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