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帶領台灣人看見民主的運動
兩個學運世代的映照、合作與反思
《學運世代》全新增訂版
完整收錄 太陽花學運領袖 陳為廷 專訪文章
特別收錄 野百合學運領袖 范雲 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十三篇文章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
相隔二十四年,1990年與2014年的兩次大規模學運後,
兩個世代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只是回顧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全新增訂的《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更加入太陽花世代的人物訪談。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不論他們是映照、銜接、輪替或合作,他們已經為台灣社會散發出益加灼熱的光芒。
這是一本關於兩個學運世代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野百合學運的認知圖騰。而二十四年後,遍地綻放的「太陽花」則開出截然不同的成果與感動。野百合世代如何看待過去二十四年的生命歷程?又如何看待太陽花世代的崛起?且讓我們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兩個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書除了重新增訂探討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的重要著作《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外,更增加三一八學運爆發以來,作者對於前後學運世代彼此合作的觀察。除此之外,本書還新增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的獨家專訪文章,野百合學運領袖范雲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人共十三篇文章,為台灣八○年代至今的學運世代留下精彩見證與紀錄。
作者簡介:
何榮幸 ,1966年生,台大社會系畢業,學生時代曾任《台大法言》等多份刊物總編輯、台大學代大會首任議長、創立「傳真社」並兼任社長與總編輯。1991年進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現任《天下雜誌》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網站主編。
長期投入媒體改革運動,曾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會會長、《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曾獲曾虛白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等獎項。2006年擔任台大新聞研究所第一屆「傑出記者駐所講座」,現任台大新研所榮譽講座/兼任實務教師。
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合著《我的小革命》系列、《不只是林書豪》;執筆《彳亍躓頓七十年》;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鳴推薦
平路 作家
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柳林瑋 沃草創辦人
陳為廷 太陽花學運領袖
張鐵志 《號外》雜誌總編輯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
黃國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魚與大海的故事
◎文/平路(評論家)
這本書可以放在歷史脈絡裡來讀:六○年代的席捲歐美的學運,從休倫港文件、「氣象人黨」的宣戰書、提摩太‧賴瑞的越獄聲明,以及我們台灣七○年代的「選舉萬歲」以及一九七八年一本封面封底都沒有出版社名稱的禁書:「新生代的吶喊」,……到了作者所聚焦的八○年代野百合,每一代每一地學運的差異是什麼?以及重要的是,這些差異與台灣民主發展的關連,與台灣知識分子種種特殊現象(包括意識型態光譜的狹窄)的關連。
(我心裡)永遠英俊的男人切.格瓦拉說過:「革命家要像魚在海中一樣的活動。」這本書可以放在潮水裡讀,風雲際會波濤起伏,寫的是大海的故事。
這本書也可以當作個人的故事。聚焦於學運世代的主人翁,經過理想的啟蒙、青春的騷動,到頭來,學運在身上留下什麼樣的烙印?檢驗爾後的生涯,有沒有背叛昔日的理想?
描摹的又是每條魚的身世:身上的七彩霓虹,濃淡不一的魚鱗斑點,以及它們各自的命運:是否逆流?是否迴游?是否不知不覺吞下了餌?
每個世代,各有各的機緣,歷史會慷慨的為他們打開門扉,但在他們進入之後,歷史的面孔即會變得嚴酷,它會用篩子揀選與淘汰。一個世代是否能造就一個時代,它已超出機緣之外。
當今所謂的「學運世代」,我多半熟識。他們成長於台灣歷史轉折的時刻,政治與社會的重組,給了他們無比幸運的機緣。而今十多年匆匆而過,他們已到了後青年與前中年的尷尬階段。而這種尷尬不只在年齡而已,也在於歷史轉折後所產生的新條件。在眾聲喧嘩,昔日的反對派已變成新御用,而理想也在主客易位後變得無枝可棲的這個時刻,何止他們尷尬,我們每個人不也都同樣的開始渾噩起來。
而我不會歌頌學運世代,也不願用刻薄的「一代不如一代」加以詆譭。他們正在走他們未了之路。他們必須趕在幕落之前來自我證明,這無關乎哪個人官做得最大,而在於是否能讓台灣更加的向上提升。而我相信,一定會有人不虛此生。
──南方朔
八○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啟動民主化和各類社會運動上揚的黃金十年,在那十年裡,我們目睹一群可以稱之為「學運世代」的改革派大學生被造就出來。他們是台灣民主潮流的產物,也是挺向此一潮流的年輕先鋒。時代不會忘了他們,他們也不會忘了那個時代。
讀了書中四十二位那個世代人物的小故事之後,我更肯定了我當年對他們的觀察和分析,以及對他們所展現集體求變理想和行動的支持。
我有幸曾與不少學運世代的年輕人一齊走過民主抗爭的歲月,如今眼看台灣新生民主已在茁壯之中,不禁心感安慰,知道他們如今已各奔前程,更油生祝福之情。
──蕭新煌
名人推薦:共鳴推薦
平路 作家
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柳林瑋 沃草創辦人
陳為廷 太陽花學運領袖
張鐵志 《號外》雜誌總編輯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
黃國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魚與大海的故事
◎文/平路(評論家)
這本書可以放在歷史脈絡裡來讀:六○年代的席捲歐美的學運,從休倫港文件、「氣象人黨」的宣戰書、提摩太‧賴瑞的越獄聲明,以及我們台灣七○年代的「選舉萬歲」以及一九七八年一本封面封底都沒有出版社名稱的禁書:「...
章節試閱
花開的時候 /范雲
三月十八日那天傍晚,立法院濟南路抗議服貿的晚會,我剛好在場。會參加的原因,是因為前兩天在臉書上,看到包括民主平台、婦女新知、勞工陣線等我所熟悉的社運朋友們孤單地在立法院前靜坐抗議,心裡不忍。於是,我決定前往支持。到現場時,看到群眾大會人數未過五百,很擔心兩岸服貿協議就這樣船過水無痕。沒想到晚上九點多後,瞬間豬羊變色。當我再度回到現場,聽說有一群學生與NGO朋友衝進了議場,我就知道這件事情有了希望。從那時起,因緣際會地,我投入了這場運動,也因而看到了太陽花開的美麗。
太陽花運動當然不只是一場學生運動。幾個民間組織對議題的長期引領,抗議期間五十多個公民團體的支撐,以及台灣社會跨世代民眾的參與,都扮演了相當重的角色。但同時,我們也明白,這場運動如果沒有學生,其動員力道以及社會關注程度不會如此強大。對我來說,太陽花運動是個以青年運動為基底的跨世代公民運動。
相似的政治機會,不同的民主意義
我有幸參與的這兩場運動,野百合與太陽花,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刻,卻都面臨極為相似的政治機會結構:原該扮演領導角色的反對黨動員失能,執政者又有著嚴重的內部矛盾。
野百合運動面對的是國民黨威權下的領導繼承,但當年的反對黨民進黨對於台灣首位本省籍總統李登輝有情結,沒有強力抗爭,學生只好自力動員,持續抗議由不具民意基礎的老國大選出總統。同時,國民黨內部有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矛盾,學運因而在此政治機會中,獲得了亟需民意正當性的李登輝承諾民主改革。
太陽花運動發生在執政者罔顧民意與民主程序強推服貿時,反對黨同樣地並未發揮強力功能,學生與公民社會也只好自力動員,強行抗爭。同時,在政治機會上,也因為國民黨內部馬王的政治矛盾,學生在立法院並未被驅散,王金平院長選擇出面承諾。
兩個運動在政治機會結構上有類似之處,但在民主的歷史意義上則相當不同:二十四年前的野百合運動,是在威權體制下希望為台灣搶下民主。二十四年後,台灣社會已經有了基本的民主,但此新生的民主卻面臨倒退危機,太陽花運動的努力,則是力抗不讓台灣的民主被偷走。
就運動者與民主理念的關係來看,野百合(及其之前的)世代是在威權教育中長大,民主是透過閱讀與想像而來的,不是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二千年政黨輪替,很多人覺得有幸能在自己還年輕時,就見證了台灣民主化的完成。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成長在民主時代,他們是第一代接受本土教育與公民課程的新世代。民主是理所當然的一種政治制度,他們無法接受有人要奪走他們的民主。
本土與中國因素在兩代人身上的展現也是複雜的。野百合世代的台灣意識,是在大中國的教育中,掙扎著慢慢長出的。當年的學生在選擇象徵物時,第一共識就是,它必須是台灣本土的,最後選擇了原生種野百合作為運動的象徵,代表了那個世代對本土的重視與堅持。太陽花世代的年輕人不需要堅持本土,也不需要刻意選擇本土象徵,他們是自然而然的台獨派,這個台獨,可以是中華民國,也當然是台灣,兩者可以完全沒有矛盾。中國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虛幻的祖國,也不再是困惑,而是一個真真實實、有特殊關係的鄰國。中國所帶來的機會真實存在,所產生的威脅也已然發生。
除了民主與中國因素外,太陽花運動則更為赤裸裸地碰觸到經濟與分配的議題。兩岸服貿的背後,密切關連到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台灣的受雇者,特別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薪資長期被壓迫,這不僅是階級議題,也是世代正義。相對之下,階級與經濟改革的議題,比較是存在當年野百合學運幹部的意識理念中,九零年代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左」的議題,還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當年的學運成員們要求李登輝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而不是民主改革時間表,兩字之差,學運幹部們以此表達了對經濟與階級議題的關切。
核心運動者養成差異
一場運動的出現,通常必須先有核心運動幹部,之後才有群眾。野百合學運的核心成員,可以說是自回溯自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十年校園內外學運與社運經驗所積累與養成的各校學運幹部;太陽花運動,則回溯到二○○八年的野草莓運動。野草莓運動當然不是之前唯一的學運,但在理念光譜上,野草莓運動是第一個因中國因素與民主危機而起的學生運動。太陽花運動中的不少學生幹部當時還非常生嫩,但歷經這幾年的反國光石化、華隆關廠、反大埔徵收、反媒體壟斷運動等,這群學運核心成員逐漸成長茁壯。
兩個世代的學生養成方式與組織經驗相當不同。八、九○年代的運動者養成方式主要在校園內,社運為輔。組織經驗比較是學校社團、讀書會、跨校營隊等,多數成員的成長經驗偏重在社團、學校或跨校組織,野百合運動作為台灣戰後的第一個學生群眾運動,也是這群核心幹部所第一次獨立面對一場街頭群眾運動;現代的學生則更直接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在太陽花運動前,街頭已經是他們重要的養成戰場。此外,身處數位時代的年輕人擅長運用科技,從早期的批踢踢實業坊,到現在運用臉書,快速動員。以個人為單位的網路時代,可以交叉動員,也可一人號令天下,完全打破了早期學運以校或單一社團作為互動與動員的基本單位。
即使如此,見證了太陽花運動的現場組織經驗,回首當年,野百合運動雖然時空條件皆不同,仍有幾個值得被了解的特點:
一、 團結是最大的前提:由於當年仍是威權政治,台灣社會缺乏對學生運動的理解與正當性。在大環境極其不友善的氛圍中,無論是運動幹部或學生群眾都很了解,他們必須團結,學生沒有在現場分裂或行動不一致的任何可能性。
二、 草根民主的實踐:野百合學運作為一場五、六千人的群眾運動,其現場的民主實踐經驗,無論是就台灣社運抗爭史或是從跨國比較的經驗來看,都相當珍奇。當年的民主,與其說是個運動幹部的理念堅持,更像是個不得不然的團結策略。運動者被迫不斷地以擴大的民主參與,來解決隨著群眾人數增加而出現的內部資訊落差與代表性矛盾。
運動一開始的決策機制是學運社團代表彼此自願組成的決策小組。後來,隨著學生自治組織的動員到場,決策小組納入了幾校學生自治組織代表。之後,群眾人數快速增加到數千人,這個未經群眾認可的菁英決策制,無法滿足在場群眾。決策機制因此分化成決策小組、研究生顧問團與教授顧問團,負責提出建議;各校群眾則選出校際代表,負責做出決定。
運動到後期,在幾個關鍵爭議點上,例如要不要見李登輝、見李登輝的訴求為何,以及,見了李登輝後,如何回應李登輝的改革承諾(也就是是否撤退的重大決定),校際代表已然無法自行決定,必須一一帶回各校進行充分討論。運動到此轉化為好似美國聯邦選舉人制度加上廣場草根民主的討論機制,一個議題最長可以讓各校進行好幾個小時的討論。運動的最後一個決定──是否應該接受李登輝的改革承諾,各校內部由於無法形成共識,還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決定該校那一票的意向。簡單說,這已經不是代議民主。廣場最後的發展,是一種否決了代議制度,透過以校為單位的聯邦制,所進行的廣場直接審議民主的公民投票。
三、 相對進步的性別政治:野百合運動的女學生幹部比例是否更高,這的確需要具體的數據與研究。但很確定的一點是,當年的女學生們,在面臨性別歧視的語彙時,擁有更有強的組織與反擊能力。當年的全女聯女生除了在現場發聲明外,並動員成員到台北市高中女校前發傳單,呼籲高中女生參與學運。此外,當一位男性醫師在代表醫療團發言時,因情緒高亢飆出具性別歧視的「幹你娘」字眼時,台下立刻有不只一位女學生持續高喊抗議,逼使這位男醫師中止他的發言。
二十四年後,我們的性別環境已有許多改善,然而,太陽花運動在性與性別政治的進程上,的確有些值得反思的空間。
太陽花開的過程,無疑的,是讓人驚艷的美麗。對台灣社會而言,這個運動,已經起了公民覺醒的作用,無論是在守護我們新生的民主,監督未來的兩岸關係,或者是,開始反思全球劃下的分配正義。就如同全世界不同國家的學運世代,一個人在青春時因花開的感動所留下的印記,絕對和中壯年時不同。這些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在經歷了太陽花開後,他們的生命、記憶以及集體認同已然不同。我相信他們中的許多人,必然會以多樣的方式,獨特的風格,投入引領改革創新的各種社會、文化或政治實踐。
面對未來:是時代,不是世代
分析歷史,促成野百合與太陽花盛開的群眾基礎,的確是培育自不同春泥的兩個不同世代。但,放眼未來,當下的太陽花青年世代,以及轉入中壯年的野百合世代,需要面對的,卻是同一個時代。
我們的民主並未鞏固,我們的公民社會充滿活力、卻缺乏組織,我們的媒體與司法環境仍然險惡,我們抗拒與批判全球化下的新自由主義以及中國因素,卻還未找到足以說服國人的繁榮願景與出路。這些時代課題,再再需要跨世代的努力與合作。太陽花開的時候,年輕的朋友們經常說道,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這樣的豪情與責任感,是面對歷史與未來的動人承擔。然而,「我們」是誰,如何凝聚並跨越我們之間種種的差異與鴻溝,是這個時代,丟給不同世代的我們之間的每一個人,最嚴峻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總指揮,現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太陽花學運期間,作者在場外引領群眾進行「審議式民主」討論,更在學運落幕前的「大腸花論壇」痛快批評性別議題,深受太陽花世代肯定與歡迎。)
專訪陳為廷:野百合的啟蒙影響,太陽花的檢討反思
六月二十八日晚上九點,仁愛路「貳樓」餐廳。穿著T恤的陳為廷搭夜車趕赴台北,一坐下就從背包拿出《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強調:「這本是我的啟蒙書」。原來,為了這次專訪,他還特別找出這本從高一影響至今的書,帶在身上細數心路歷程。
不過三個月前,這個與野百合學運同一年出生,帶著稚氣、誠懇直白的大男孩,才跟同世代夥伴們共同發起一場波瀾壯闊的占領國會行動。在訪問過程中,他幾次起身到餐廳外抽菸,看得出來菸癮極大。才二十四歲的新世代學運明星,身上背負的期待與壓力,比菸癮還要巨大無數倍。
這場專訪,並非請陳為廷代表太陽花學運發言,而是從他個人受到《學運世代》的啟蒙談起,從「生命史」的角度出發,觀察從一九八○年代學運、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到今年三一八太陽花學運之間的某種連結,並剖析不同學運世代之間的映照、合作與反思。
訪問結束的隔天早上,陳為廷拿著台胞證搭機直闖香港,希望聲援香港七一占中行動。結果一如預期,他在香港機場立即遭到遣返。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發聲方式,太陽花學運落幕後,太陽花世代很可能還會有無數次衝撞與發聲,不論會不會被遣返,他們都已勇敢啟程上路……
問:你在二○一二年發表〈我們如何反旺中?〉一文時強調:「從高一那年,翻到何榮幸寫的《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開始,我就對時報的記者抱持好感,認識到:在台灣這個紛亂的媒體環境裡,還有一群媒體工作者,在這個報紙上努力……」當初是在什麼情況下看到這本書(《學運世代》)?
答:二○○六年,我剛從苗栗上來念建中,就加入建中青年社編校刊,寫一個「寶藏巖專題」的報導。那是我高一下學期的事情,去到那個地方,就看到一群人在搞學運,搞個寶藏巖公社,這就是第一次親眼看到什麼叫學運。之前我對學運的印象,就只有在課本上面野百合那張照片而已。
寫完那篇寶藏巖公社的報導之後,開始想說到底是哪些人在搞學運?就去找這些資料,後來就在書店找到《學運世代》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八○年代的時候,就有這麼多人在搞學運。這本書對我具有啟蒙意義,高二上學期的時候,就開始在《建中青年》寫一個「八○年代學運專題」,主要訪問的就是范雲,後來也去問了楊偉中、張鐵志和丁允恭。
問:之後你就對學運產生興趣,進而投身學運?
答:寫完「八○年代學運專題」後,我在想,這些社團還在不在?後來就Google台大大陸社,那時候還在,而且剛好在辦一個學運影展,後來我每天跑去大陸社社辦,跟他們混,因此認識大陸社、大新社這些人。
在這之前,大家普遍認為二○○○年前後期,學運大概差不多消失了,到了○四年才有樂生,後來○六、○七年是高峰,幾千人上街頭,興起了幾個浪潮。但校園裡面的狀況是,各大學的學運社團大概都已經滅得差不多,只剩下台大大陸社、大新社有在動,但人數很少。大家就開始去追索過去的學運史發生什麼事情,所以不只是我一個人在寫學運專題。後來學長就開始帶我去一些社運現場,樂生的抗議現場,還去溪州部落做訪調,○八年十月多,大家還請一些過去學運世代的人來座談,講說他們當時怎麼搞學運。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天張鐵志跟馬世芳在座談,馬世芳說,通常就是在大家覺得學運要消失的時候,它會突然跑出來。例如一九九○年初,當時學運氛氛好像很低迷,他們在搞台大人文報社,去採訪學生會副會長鄭文燦,討論台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出現下一波學運?結果他們做完那個採訪後,兩個禮拜,野百合學運就發生了。而張鐵志跟馬世芳這場座談結束後,也是過了兩個禮拜,野草莓學運就發生了。
問:你如何看待因為陳雲林來台維安過當而引發的野草莓學運?
答:野草莓學運是我們這一代很大的轉折,原本只有台大學運社團還在動,但野草莓那段時間,不只台大,也不只在台北,包括新竹、台中、高雄、台南,各地都有野草莓抗爭現場,大家都在搞自己的野草莓運動。野草莓運動實際上沒有達成任何訴求,很多人帶著挫敗感離開,可是它引發了新一波的動能,就是大家回去學校裡面,創建各校的社團。
台大各社團當然更活躍,大陸、大新,○八年創立了「意識報社」,後來成為很重要的媒體。在新竹清大就成立「基進筆記」,台中有「中興黑森林社」,東海的「人間工作坊」也在那時候復社,台南就是林飛帆他們創設的「零貳社」,各大學還存續的學運社團,都在○八年那一波後又重新燃起來。
那時候最主要的抗爭基調,就是全國的反農地徵收運動。在農陣(台灣農村陣線)底下,大家從大埔開始,後來到國光石化,持續在反思發展主義的這一套。學運社團也很清楚意識到,要有進一步的連結跟交流,所以在一○年的時候,東海人間工作坊就辦了一次交流的營隊,那是近年第一次全國性各校學運社團的大串聯,之後每年固定舉辦,發展到今年已經獨立出來了,叫做「庶人之亂」,它已經變成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營隊。
問:這樣一路看起來,八○年代學運到野百合學運,對年輕世代的影響滿廣泛的?
答:野百合世代分散在社會各個領域,有些人直接成為我們的老師,比方像是清大的吳介民,陳尚志那時候也回來清大教書,台大的范雲、李明璁等,還有林飛帆的老師王金壽。這些老師不只搞運動,還在專業學科領域,把他們當時思考的一些問題,直接變成課堂上的問題。
我們跟野百合世代在學術資源上面非常不同,他們之前面對的是一群比較老的老師,很少會有運動經驗,我們的老師則把運動經驗實際結合理論,融合起來大家討論,這些人其實是在直接教導你,他們過去二十年的運動經驗。
問:太陽花學運期間,跟你們互動最密切的老學運世代是那些人?外界多半用世代交替,或是用世代比較的角度來看野百合與太陽花,但我的觀察,其實它更是世代合作。
答:太陽花學運當然是一個世代合作的產物,像是整個決策中心,是以民主陣線為核心的各NGO聯席會議,包括勞工陣線、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婦女新知、地球公民協會等。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就是當過台大學生會長的野百合世代,晚幾年的台大學生會長黃國昌也是。吳介民、劉靜怡、徐偉群等守護民主平台的學者,當時提出公民憲政會議相關論述,農陣蔡培慧也是很重要的參與者。(自己笑了起來說:再想一下,漏掉一個好像都不得了)
議場外的部份,范雲、林國明等學運世代的老師,在搞街頭審議式民主,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場外群眾平常都是在演講、唱歌,學運世代在台灣社會學界的老師們,過去十年發展出審議式民主的理論,可能也是第一次在台灣街頭上有大規模的實踐。我覺得這也是未來運動要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
除了這些在運動裡面的人以外,當然還有一些學運世代是站在比較批判我們的角色,包括在濟南路上面的「人民民主組織陣線」,工委會的系統,也就是鄭村棋、顧玉玲等人的分享。鄭村棋是野百合時候的教授顧問團,他們質疑我們在議場內的作為,我覺得是健康的,他們提出來的批判其實也是很有道理,但那時候沒時間也很難處理。
其實太陽花不只是兩個世代的結盟,甚至是三個世代,包括像公投盟,它是好幾個世代大家聯合起來。
(文章未完)
花開的時候 /范雲
三月十八日那天傍晚,立法院濟南路抗議服貿的晚會,我剛好在場。會參加的原因,是因為前兩天在臉書上,看到包括民主平台、婦女新知、勞工陣線等我所熟悉的社運朋友們孤單地在立法院前靜坐抗議,心裡不忍。於是,我決定前往支持。到現場時,看到群眾大會人數未過五百,很擔心兩岸服貿協議就這樣船過水無痕。沒想到晚上九點多後,瞬間豬羊變色。當我再度回到現場,聽說有一群學生與NGO朋友衝進了議場,我就知道這件事情有了希望。從那時起,因緣際會地,我投入了這場運動,也因而看到了太陽花開的美麗。
太陽花運動當...
作者序
我們跑贏自己了嗎?
每一個世代,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二○○一年《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出版後,我陸續看到相關討論,其中又以在社運與學術領域的野百合世代反思最為深刻。因此我曾一度動念,希望以「學運世代進入社會的第二個十年」為主軸,並以在社運、NGO、學術等領域奮鬥的野百合世代為主體,做為「學運世代二部曲」的採訪書寫方向。
然而,人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當我忙碌於新聞工作及其他出版計畫時,野百合世代踏入社會的第二個十年就這樣匆匆流逝。
生命不斷向前走,固然是「學運世代二部曲」難以成形的關鍵理由,但夜闌人靜時捫心自問:究竟是我們這個世代改變了社會?還是社會改變了我們?清晰的答案,更是難以就此議題再度提筆的幽微因素。
過去十四年,學運世代從政者(絕大多數投身綠營)歷經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挫敗,其中有些人更身陷弊案甚至鋃鐺入獄。對照一九八○年代學運到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的青春反叛,以及民進黨執政初期的意氣風發,學運世代從政者令社會失望的程度,實在不勝唏噓。
而在其他領域奮鬥的學運世代,雖然能夠保有較多的理想性,進行更長期的社會改革工程,但在歷經理想與現實的劇烈碰撞後,是否還能保有如同進入社會第一個十年的熱情與初衷,恐怕也有疑問(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
在如此自我觀照與心情變化的過程中,去年十二月,我收到時報出版社寄來的《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最新銷售報表,突然發現僅剩六本庫存,也就是此書即將絕版。
雖然「學運世代二部曲」的計畫已難實現,但在敝帚自珍,不希望此書就此絕版的心理下,我跟時報出版社的鍾岳明聯絡,探詢此書再版的可能性。岳明立即回覆時報出版社已在討論,希望促成雙方續約合作。
由於新聞工作繁忙,雙方雖已有再版共識,但並未進一步聯繫。到了今年三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後,時報出版社人文科學線主編李筱婷來信,爭取此書由時報出版社續約再版,當時人在金門出差採訪的我,才開始具體思考再版事宜。
人生無巧不成書,之前曾經數度合作的老友余宜芳,在此時接任時報出版社總編輯,讓此書再版的速度加快。也因為在太陽花學運後出書,就算只是增訂版,仍勢必與太陽花學運有某種互動與連結。
宜芳、筱婷、岳明和我討論後認為,野百合世代確實有不少人參與太陽花學運,並以各種方式進行世代合作,因此增訂版割捨舊版中已失去時效的「學運世代組曲」單元,加入「從野百合到太陽花」視野,應屬自然連結而不致突兀;再者,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曾強調受到《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一書重要影響,若專訪陳為廷談兩個世代的互動,亦有其特殊意義。
陳為廷是在二○一二年發表〈我們如何反旺中?〉一文時指出:「開頭說一個祕密。其實,我是《中國時報》的忠實讀者。從高一那年,翻到何榮幸寫的《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開始,我就對時報的記者抱持好感,認識到:在台灣這個紛亂的媒體環境裡,還有一群媒體工作者,在這個報紙上努力。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每天讀《中國時報》。期待每天的副刊、論壇、或專題版文章。……」這篇文章後段,陳為廷描述了對於中國時報在旺旺集團接手後的失望,進而呼籲讀者參加當年九一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此次專訪陳為廷後,我才進一步知道,《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是他的啟蒙書籍,直接促使他在高二時製作《建中青年》的學運專題,然後一路走向學運與社運之路。
如同我在《學運世代》舊版中強調的,野百合學運領袖並不能代表所有參與者,陳為廷當然也無法代表所有太陽花世代。此篇專訪顯示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確有某種世代連結,但並非代表太陽花學運發言,是必須先向讀者說明之處。
其實,《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增訂版的意義,就在於太陽花學運對於台灣不同世代帶來的重大刺激──野百合世代感受尤為深刻。
儘管學運世代的表現評價不一,但仍在社會各部門扮演重要角色(今年底亦有林佳龍參選台中市長、鄭文燦參選桃園市長,以及李文忠參選南投縣長)。進入社會超過二十年後,他們紛紛走過人生與職場的成熟階段,來到重新思考生命價值、自問是否仍有雄心壯志的另一個關鍵轉折。
此刻回頭檢視我在《學運世代》舊版第一篇結語強調的標題:「和自己賽跑──學運世代的下一個十年」,每個世代,都不需要跟其他世代比較,只需要跟自己賽跑,野百合世代的朋友們都可自問:我們已經跑到哪裡了?
陳為廷寫下〈我們如何反旺中?〉一文沒多久,我告別待了十二年的中國時報(事實上,我是在離開中時後才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儘管對於這家報社充滿濃烈情感,但無法接受新的報老闆處理涉己新聞時公器私用,因此寫下〈北風與太陽〉一文明志。這是我跟自己的賽跑,沒有名次,只跟自己比輸贏,只有能否對自己交待的衝刺。
我相信很多野百合世代的朋友們也是如此,在依舊眾聲喧嘩的不同生命情懷中,感受太陽花世代青春無敵、生猛有力的刺激,然後回到自己的社會位置,但求莫忘初衷、無愧於心,好好完成一場只跟自己競爭的漫長賽跑。
就像李宗盛從年輕時候所寫的〈和自己賽跑的人〉,到過去兩年拿下金曲獎年度歌曲的〈給自己的歌〉與〈山丘〉所描述的心境。不論是否「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或是「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世代,「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不必瞻前顧後,永遠只需要問自己:我們跑贏自己了嗎?
二○一四年七月二日 台北士林
我們跑贏自己了嗎?
每一個世代,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二○○一年《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出版後,我陸續看到相關討論,其中又以在社運與學術領域的野百合世代反思最為深刻。因此我曾一度動念,希望以「學運世代進入社會的第二個十年」為主軸,並以在社運、NGO、學術等領域奮鬥的野百合世代為主體,做為「學運世代二部曲」的採訪書寫方向。
然而,人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當我忙碌於新聞工作及其他出版計畫時,野百合世代踏入社會的第二個十年就這樣匆匆流逝。
生命不斷向前走,固然是「學運世代二部曲」難以成...
目錄
【二○一四年.新版自序】我們跑贏自己了嗎?
【二○○一年.舊版自序】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序篇】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野百合到太陽花的世代合作 ╱何榮幸
花開的時候 ╱范雲
「預演式的政治」──看24年前後的學生抗議 ╱陳信行
學習當家做主是一輩子的事 ╱駱明永
專訪陳為廷:野百合的啟蒙影響,太陽花的檢討反思
【第一篇】野百合學運的眾聲喧嘩
第一章:學運世代這種人
第二章:看見學運世代
第三章:惡魔黨被打倒了,然後呢?
第四章:學運世代的腳印
第五章:下一回風起雲湧
結語:和自己賽跑──學運世代的下一個十年
【第二篇】野百合看太陽花:太陽花崛起與二十四年來的見與思
林佳龍:不斷「開路」,活出自我
段宜康: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我的心情──「讓路」
顧玉玲:不清算歷史,還是會重覆犯錯
李文忠:沒有能力打破遊戲規則,只好繼續跑攤
羅文嘉:回首
鄭文燦:真誠的力量,推動歷史的進步
周奕成:關於學運世代的筆記
陳裕鑫:不斷被喚醒,又不斷陷入沉睡的小巨人
【第三篇】野百合世代的第一個十年與近況
【檔案一】林佳龍:我給自己兩年時間來了解國家運作
【檔案二】馬永成:現在沒有「政治正確」的問題了
【檔案三】郭文彬:不要老記得做過什麼,革命是論件計酬的
【檔案四】曾昭明:外界過度誇大我們的決策權力
【檔案五】周奕成:我除了造反、選舉,其他什麼都不會
【檔案六】顏萬進:我的人生哲學是「隨波逐流」
【檔案七】鍾佳濱:我是在選垃圾袋,不是在選國代
【檔案八】田欣:台灣四百年移民史,有誰不是外來移民?
【檔案九】陳俊麟:我們把自己捧得太高,把過去講得太低
【檔案十】羅正方:我們這一代還沒有獨立人格
【檔案十一】林正修:馬英九找我當民政局長,其實蠻凶險的
【檔案十二】許傳盛:九二一時,我是社會局長也是受災戶
【檔案十三】丁勇言:我已經不會想當馬克斯或列寧了
【檔案十四】周克任:我曾在崩潰的邊緣中尋找自我
【檔案十五】翁章梁:老闆的政治命運和幕僚息息相關
【檔案十六】李文忠:如果只要討好支持者,我何必從政?
【檔案十七】賴勁麟:我被安排在第四批準備被關名單
【檔案十八】王雪峰:感謝學運成就我的姻緣
【檔案十九】郭正亮:我在追求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
【檔案二十】羅文嘉:我不會再自我膨脹,搞得傷痕累累
【檔案二十一】沈發惠:這個社會已經不知道要怎麼改變了
【檔案二十二】李建昌:人頭黨員每個人都有,但不能用金錢選舉
【檔案二十三】段宜康:你會發現自己喪失的東西愈來愈多
【檔案二十四】鄭文燦:學運世代以前像鬥魚、現在像鱒魚
【檔案二十五】劉坤鱧:我在北大的同學都是中共中上層官員
【檔案二十六】王時思:我想走出一條專業社運的路
【檔案二十七】邱毓斌:工人應該組黨,起碼組一個左一點的政黨
【檔案二十八】顧玉玲:如果沒辦法自我改造,還談什麼改變社會?
【檔案二十九】陳尚志:有些朋友想法沒進步,連笑話都一樣
【檔案三十】台邦.撒沙勒: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必須和「原奸」對抗
【檔案三十一】范雲:我回家就像在做族群田野觀察
【檔案三十二】林國明:我們一直在找學術與政治間的平衡點
【檔案三十三】陳志柔:我不會放棄中國研究這個領域
【檔案三十四】徐永明:單靠熱情燃燒,不夠照亮前方
【檔案三十五】孫瑞穗:我們這一代女人比男人更堅強快樂
【檔案三十六】施威全:罵他們「統派」是侮辱了中國人民
【檔案三十七】陳正然:網路沒辦法改變真實世界的不公平
【檔案三十八】方凱亮:每個人都該問自己,到底想過什麼生活?
【檔案三十九】劉一德:跟周伯倫去酒家,才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
【檔案四十】陳裕鑫:寫了上千萬字,到底改變過什麼?
【檔案四十一】周家齊:我以前兇的不得了,缺乏應有的厚道
【檔案四十二】陳豐偉:現在校園反而更加退化保守
【二○一四年.新版自序】我們跑贏自己了嗎?
【二○○一年.舊版自序】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序篇】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野百合到太陽花的世代合作 ╱何榮幸
花開的時候 ╱范雲
「預演式的政治」──看24年前後的學生抗議 ╱陳信行
學習當家做主是一輩子的事 ╱駱明永
專訪陳為廷:野百合的啟蒙影響,太陽花的檢討反思
【第一篇】野百合學運的眾聲喧嘩
第一章:學運世代這種人
第二章:看見學運世代
第三章:惡魔黨被打倒了,然後呢?
第四章:學運世代的腳印
第五章:下一回風起雲湧
結語:和自己賽跑──學運世...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