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安寧照護兒童文學季暢銷5折起幸福文化66折起節稅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你應該吃我嗎? 一場有機、素食及果食飲食的探索之旅

Anständig essen: Ein Selbstversuch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卡倫‧杜芙

評價
120收藏
225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334 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42 160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延伸閱讀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挑戰你的「拒絕吃素」指數!古怪又有趣的「勸素小說」!
文/Anderson

我們中的大多數應該是同一種的人吧?就是那種聽到人家宣稱「吃素」,會覺得就是有點不太自在,甚至有點想笑,那樣。而要是對方連「吃素救地球」都說出來,那我們可能真的要大笑(或大叫)了!

卡倫杜芙(Karen Duve)的《你應該吃我嗎?一場有機、素食及果食飲食的探索之旅》是一本「普通人」漸進式成為近全素食者的…..,嗯,書介說是「成長小說」,不過這得看你接受否「成長」這字眼可以這樣用。總之,當「對吃素不以為然」與「吃全素」分別佔據光譜兩極,這小說就是讓我們看到那移動的過程。

故事的章節以月份來區隔,而主題則是:只吃有機食品、繼續有機、素食、繼續素食、純素食、繼續純素、和牛奶有關的那些事、更純的純素、極端純素、果食主義、繼續果食….。

這真的很妙,關於生機飲食、吃素、環保、保護動物…..這些事的概念,大可寫成專門的書,為什麼會是小說?足見「改變飲食習慣/信仰」這事本身就頗為戲劇化!

為了讓大家卸下心防,我們先讀小說中這一段對於《新娘百分百》的引述,女主角曾經一如我們,中意這個笑點:

電影中休葛蘭失戀了,有天跟朋友介紹的女生相親,要怎麼展現那個女生「很不相配」呢,那個場面是這樣的:梳著一對醜辮子的姑娘坐在桌子對面,休葛蘭問:「要不要來點兒紅酒雞胸肉?」對方答道:「不,謝謝,我是果食主義者。」

休葛蘭:「哦,……什麼叫果食主義者。」

「是這樣,我們認為蔬菜和水果都是有靈魂的,所以在我們看來,烹調是殘忍的。我們只吃從樹上或灌木上自然落下的東西,因為只有它們才是真的死了。」

「喔,明白了……這麼說,這些胡蘿蔔……」

「……是被謀殺的,沒錯!」

「謀殺……可憐的胡蘿蔔,嗚,真是好殘忍啊。」

也許心裡面會覺得有點政治不正確,可我們還是笑得很開心。而如果你覺得難以想像故事中這個曾被電影橋段取悅的女子,究竟是被下了什麼蠱,怎會走上吃素的「歧途」,那麼關於《你應該吃我嗎?》,你幾乎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充滿驚奇與冒險的挑戰之書。

不算破梗,不過,這麼說吧,女主角之所以陷入了不得不改變的困境,原因無他,就在於「知」。當你知道了,你就再也無法回到不知道。就像這樣的段落:

「二‧九九歐元買一整隻雞,這意味著這隻雞的背後,隱藏著一樁殘忍的罪行。----我的眼前,頓時浮現出晚間電視節目裡經常出現的畫面:成百上千的小雞們,斷了喙的,瘸了腿的,一個挨一個擠在狹窄的籠子裡,腳底下踩著髒兮兮黏乎乎的糞便,伸著掉了毛的禿脖子,你爭我搶地啄食。我不得不承認,要強迫自己去思考這些漂亮的肉雞在進入超市冰庫之前究竟經歷過什麼,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這種思考毫無樂趣,甚至令人鬱悶,因為經過一番思想掙扎,最後只能把被鐵盤烤雞勾起的胃口硬生生壓下去。 」

讀著讀著,我們發現自己就如女主角,正在歷經某個重大的轉折。…..噯!還鐵齒嗎?大家來比賽,一起讀《你應該吃我嗎?》,看你能撐過幾章?可別書裡面才進行到前三個月,你就已經悄悄狠砍食肉習慣!

南德意志報:具娛樂效果的成長小說!
法蘭克福匯報:有其道德標準的長期實驗報告!
德國明鏡雜誌及焦點雜誌排行榜Top 20暢銷作品
推翻你對德國人及素食者的刻板印象
從有機、素食、純素食到果食
一場詼諧幽默 讓你捧腹大笑的飲食探索旅程

  有時候,交換房子交換的不只是房子,也包括彼此飲食生活習慣。
  自由撰稿小說家杜芙(Karen Duve) 曾以小說《下雨》(Regenroman) 及《這不是情歌》(Das is kein Liebeslied)授權超過14國,而登上國際出版舞台,她一直居住德國北德平靜的鄉間,和一位原居住在柏林友人的克爾斯汀交換房子,兩人因而相識,有一段時間同住在一個屋簷下。
克爾斯汀是極端素食生機飲食者,所有吃的用的都在有機商店購買,而杜芙和多數人一樣,不特別堅持健康飲食,即使知道健怡可樂裡面多的是化學添加物、蕃茄醬的重點是強化口感的化學醬而非蕃茄、香腸裡面充滿了族繁不及備載的填充物,她仍照吃不誤。但就在跟克爾斯汀同居的這段日子裡,「無肉不歡」的杜芙竟決定採取漸進式的方法,透過個人的身體力行去實驗有機、方便素、純素及果食等四種飲食法,並以一年的時間誠實記錄自己擺盪與逐漸改變飲食習慣,同時也紀錄這段時間個人在人道、生態及價值觀方面的思考,進而完成這本素食者的告白。
  本書按月份從2009年12月開始,作者透過幽默風趣的筆調、清晰明快的文字,紀錄下自己在飲食習慣乃至生活習慣上的各種改變。從盡量採購沒有加工的肉類,到減少採購肉類食品,到多買蔬果產品;從減少吃蛋類製品,到購買非溫室大量栽培的蔬果,最後杜芙連皮大衣也丟棄,不再購買動物皮革製品。在此同時,杜芙也重新思考,如果我們真的不吃肉,那麼植物呢?人類的同理心究竟從哪裡開始?如果我們對於同為地球生物的動物有同理心,我們願意為這個同理心犧牲個人的慾望到什麼樣程度?例如口腹之慾,例如穿上皮革大的時尚感。為了滿足人類肉食習慣而有計畫的畜養然後大規模屠宰動物究竟符不符合經濟效益?養過雞的杜芙也自問:飼養雞隻的費用怎麼可能讓消費者在超市以2.99歐元(台幣125元左右)就買到一隻烤雞,這中間經過怎樣曲折殘忍的飼養與屠殺才能生產出一隻在超市得以賤價出售的烤雞?
本書作者無意大肆宣揚素食倫理,無意提倡生機健康,更無意抨擊濫殺動物或大量屠宰動物的人類是多麼地自私,她不過是從改變採購飲食習慣的身體實驗,重新思考個人的生活觀以及人際關係。在這本一年素食者日記式的告白裡,讀者將伴隨作者幽默溫暖的文筆,清晰卻不流於刻板的思路,與其共享這段心理與生理上的奇妙旅程。

你可以繼續享用肉食、品味乳酪、讚美蜂蜜的美好滋味,
但是你不能放棄思考,各種與飲食選擇相關的可能性!
當面對死亡時,
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與一個頭腦簡單的所謂低級生物,
哪一個更痛苦?
當一頭豬意識到自己就要被屠刀宰殺時,牠一定會絕望地嘶叫哀號;當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遇到同樣情況,反應很可能與此無異。動物與人的物理特徵,究竟是一種質的差異,還是程度的不同,對此,人們迄今仍然莫衷一是。

如果你飼養了一隻動物,
目的是為了有一天把牠殺掉,
那麼你必須為牠承擔義務嗎?
是的,我要給牠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些同伴、一片池塘、一片沙地,還有花樣變換的可口食物。而且,我還要給牠足夠長的壽命,比野生同類更長的生命。

大規模養殖業的狀況究竟要惡劣到何種程度,
才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讓人們感覺到不適,
並願意為此開啟大腦的理性思考呢?
假如雞被關在狹窄的囚籠裡(每平方公尺三十九公斤),終日與自己的糞便為伍,腳爪潰爛,身體臃腫扭曲,沾滿令人作嘔的污穢,這些想像是否足夠可怖?或者更極端一些,假如這些雞每天增加百分之六‧五的體重,就像一個每天增加兩公斤體重的十歲兒童一樣,由於腿骨發育與肌肉發育無法同步,牠們當中三分之一不滿四十天便已行動不便,而不得不被提前宰殺,這樣的情形算不算可怕?對自身過失的種種反思,最終歸結為一條結論: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自私。

究竟是誰,
決定了我們吃進嘴裡的東西?
我還想問問,他每天吃進嘴裡的東西,究竟是不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說,在座的這些人,有哪一個人真正想過,自己該吃或不該吃哪些東西,而不是一味不假思考地讓父執輩的習慣決定自己的嘴。

作者簡介:

卡倫‧杜芙
1961年出於生德國漢堡,和一頭騾、一匹馬、一頭驢子及兩隻貓、兩隻雞同住在德國北部的農村。曾獲得多項殊榮:其小說作品《雨小說》(1999)、《這不是情歌》(2002)
《被綁架的公主》(2005)及《計程車》(2008)皆由艾希博恩(Eichborn)出版,屢創銷售佳績,並且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版本。

譯者簡介:

強朝暉
曾在中國大陸《南方週末》、《新京報》、《人民日報》、《世界知識》等報刊發表評論文章;在瑞士工作期間任《北京青年報》駐外特約記者,以新聞深度報導為重點,其間發表的揭露瑞士酒店學校騙局的系列報導曾在中國大陸境內外引起迴響;在德國《時代週報》工作期間,曾多次為《時代週報》、《日報》等德文報紙撰寫報導。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