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編劇袁瓊瓊老師專文推薦!
以雅而僻的文字「畫」出24個靜謐、簡意京都,及27篇從人生淬鍊而出的所思所想。
卷一 路過的風景
寫的大多是京都。寫寺院、寫街道、寫漫天撲簌的雪、寫藏在眼底的風。寫廣大天地裡給人的那一束綺媚與清寂。
卷二 那些人、那些事
紀錄曾經逢遇的人與事,有親情,有友情,也有愛情。時間如藥,淬鍊了不美好,甚至是悲傷的經過。而文字如磬,讓那些生命中不想遺忘的人情往事,持續在歲月裡悠悠迴盪。
------------------------------------------
川瀨巴水式的散文風格,24幅京都風景躍然紙上。
永觀堂、龍安寺、清水寺、白川、大原……
這靜謐又綺媚的城市,透著莫名吸引人的暗香。
------------------------------------------
「她的文字就像她人,安靜,幾近無聲,卻有種喜悅,素樸,像日本的和紙,內容總是比你一眼掃過去時含納的更多。
她的用字雅而僻。有些字我甚至念不出來。但是看著字形,能體會這樣的選字帶來的意境。覺得含氤或許不是在『寫』字,而是在『畫』字。」──袁瓊瓊(作家、編劇)
作者簡介:
葉含氤
卯年冬日生,在小琉球長大,現定居於台北。
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畢業。喜歡文字勝於圖像,討厭拿麥克風跟照相。
至於其他更多的,都寫在書裡了。
章節試閱
〈釋迦堂聽經〉
釋迦堂在京都賞楓名所永觀堂內。我到時已是二月早春,庭院裡僅數點白梅,群樹綠枒未發,還是山野凋疏人跡寥落。
釋迦堂寬廣宏大,有古風有華彩。堂內飾以幾盞金色古雅大燈籠,佛前兩株大器金蓮彷若迎風搖曳,姿態靈動典麗。從前總以為「金色」塵俗氣太重,但此番相見卻見其輝煌奧深,一改往昔偏執。
大約下午近四點時,我在這正殿後方看見一位中年僧人手持錫杖,每走兩步,即以錫杖擊地,莊嚴沉穩地從後門走入正殿。旋即,一陣動聽的吟哦幽幽傳來。引得我繞過迴廊從正門走入,靜坐聆聽了一刻鐘的佛經。
吟詠經文的僧侶只有兩位,其中一位是方才在後方遇見執法杖的那人,他端坐在佛前約三公尺遠的木椅上,身前有一方小桌,案上擺了經書與一爐香,焚香氤氳,薰以供佛。佛龕右側,一位年輕和尚跪坐,時而敲木魚,時而擊法磬,那舉止身段,曼妙柔麗卻不失典重。兩人相和吟詠的音韻婉轉雅正,聲調清朗明澈,聽之可澄心可見性。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知他們所誦吟之內容,只覺得人間有此情此景,甚好。
------------------------------------
〈龍安寺之牆〉
一堵牆,隔成一個「界」,一個區別我與他者的「界」。似是在茶道裡,以扇為界,主與客,客與客之間,以有形喻無形。
京都龍安寺石庭正前方有一堵牆,用黃土夯成,雖斑駁卻結實有層次,牆頂青烏色木簷,覆住牆垣。垣外花樹蔚茂,芳草蔓蔓,碧湖中紅蓮雖謝,而柿樹卻結果纍纍,有鳥歡快啄食。黃牆內,一方枯山水,以白沙為水,以青石為山。牆不高,恰似人站在方丈處的高度再矮一些,卻正好區隔了裡外。
牆內許多旅人來回用手指著,口中喃喃:「一、二、三……」。
人們站立或坐著凝視寬約二十五公尺、深度約十公尺的石庭。這個空間其實不大,但正如書上所說,不論人站在何處,皆無法一眼望盡庭中的十五顆石。人在每一個定點,總以為放眼望去即是全貌,其實皆是盲觀。
這一小小空間如此,更遑論是牆外的那片大千世界。
《六祖壇經》言:「於外看境妄念,浮雲覆蓋,自性不能明。」正當人們細數著石頭時,也陷入了妄念之中,執著於形體的樣式、形體的質地、形體的數量,那一心一意,想從眼見為憑的實像中,探尋著諦旨,卻不知那只是自以為是的真理。
此庭埋伏著一言:現象界的虛幻。
正當我思想行走到此時,彷彿也照見自己的闇昧無明。
我想起纏懸於心的諸多世情。
此間彷彿遺世獨立的天地。我在這裡看見許多雲,雲是白的,遠望而去彷彿落在牆緣邊角,有些被牆外綠樹遮蔽,但穹頂藍麗如海。風靜而涼,秋陽燦燦扎人雙眼。還有味道,鼻腔裡有土壤白沙木地板的微微氣味交錯,而光線中飛旋著細塵,由上而下灰灰點點,似是塵埃待落定。
落定的塵埃終有各自歸處,我素日縈心人情,糾葛愛憎,牽懷聚散,悵惘歲月駸駸,哀嘆壯志未酬,是否終不過是憂煩自尋?
這何嘗不是《壇經》中的「浮雲覆蓋」?也是我的「界」,我的耽溺自陷,我的癡騃幻心,我的狂放自縛。在荒煙衰草之間,惚兮恍兮;在關隘巷窄之中,躑兮躅兮;在悲喜交會之處,哀兮笑兮;在萬千風雨迎面撲來之際,趔兮趄兮。
據載,弘一法師示寂前不久,曾與友人一同到浙江溫州雁盪山,上山時弘一大師佇足遠望山色蒼茫,友人問:「想什麼呢?」師答:「家事,人間事。」
塵寰障翳,亙古如斯。
京都禪寺或書院茶室常見有掛軸或匾額,書:「日日好日」。它並不是日日皆好的意思,而是所有在「今日」發生的事情,那怕或幸或蹇,或榮或悴,或鈞天廣樂的慶典,或悲慟摧割的生離死別,所有在今日與己身狹道相逢的事事物物,都是麗水邊飛濺而起的珍珠。
正如此刻,我在牆內逢遇己身嗔癡罣礙,雖分不清何者為現象界的真實?何者為無實心念的幻象?但石庭白沙如滄浪清水,既能洗纓洒足,想必也能濯心。這難道不也是令人跫然心喜的好時好日?
石庭是主,我是牆外走來的客,是闖入伽藍禪剎的庸夫,是不為修德成佛,在人間潮汐裡逐浪的俗子,是在黃土牆內窺見熹微玄妙的鄙俚之人。此庭不費一辭一言,遍說形上與形下,用的全是寫意的象徵。
------------------------------------
〈䒌靘處細雪飄落〉
山勢更加陡了,我漸行漸喘。總是趕早,趕在清早時分繚霧初散人罕時進山。
寶泉院其實並不在京都城內,而是在城北的山坳農村裡。從大原巴士站下車還需步行近二十分鐘才能抵達。來過數回,偶爾晴天艷麗,偶爾雨雪齊落,但都是冬天,大地清凌凌冷寒寒,沿途農家瓦舍,田間菜園積雪凝霜,冰晶色白。
此次來時,薄雨微微,舉傘沿溪逆行而上,日昨遊人足跡已泯,途中幾戶賣山產漬物的商家,並不積極招徠,一派閒閒適適慢慢悠悠,頗有姜太公釣魚之態。
寶泉院門扉樸質蒼古,庭園有一高大巍巍的古松嶙峋傲立,就算是群樹枯槁的冬日,也可從院外窺見其頂葳蕤綠華如蓋。戶外天氣冱沷沁骨,我迫切地想尋一方溫暖,於是購票後先脫鞋進入室內。說是「室內」,也有弔詭之處。客殿面向庭園的三方,無牆無窗,戶外與室內是沒有隔閡的相互穿透,以至於外面的凕凕寒氣更是越嶺而來直接貫穿到建築裡,而地板更是冷峭,讓人自腳底凚凚寒顫而上。
面對這漫天襲來的凓冽,我倉倉皇皇手足無措。不知該臨庭而坐,或是來回走動以提高熱能?又或潦草看完匆促離開?後來,還是在紅色座墊處曲腿跪坐了下來。不久,院內人員即送來一碗剛筅刷好的抹茶與茶點。這茶點的費用包含在門票內,大概是要留人多歇一會兒,多感受一下山光景致天地大美。摩娑著粗礪的茶碗,茶量雖不多,但至少是碗熱飲,暖了手與身。有了溫度,我也從容了起來。
生命常常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一只風鐸跌落,是否該傾身接起,或是冷眼旁觀任其碰裂。面對這寒冷,我也憂生了徬徨,該留?該走?
坐了片刻,還是冷,身子不覺瑟縮了起來。然而在倏忽的一瞬,微雨成了細雪,靜靜地下著,而眼前老松兀自峨峨,承雪而不動。
「行到水窮處」,想來也是這般吧!
雪愈來愈大,溶溶脈脈地落著,我也走不了。與其因冷而苦思徘徊,不如就這樣靜望著雪天。庭前有霧凇,透澈清亮晶瑩如珠,屋裡衢道蜿蜒處綴有幾枝花,靈秀巧慧,帶著古雅的禪意,不落言筌,卻處處機鋒。
心愈來愈沉定,反而不覺冷了。輾轉流連,直至近午,才走出院門。在石板路一轉彎處,依依回望那處許我寧靜的庭園院落。
那日,天色䒌靘,閒庭晏然,有雪無聲飄落。
〈釋迦堂聽經〉
釋迦堂在京都賞楓名所永觀堂內。我到時已是二月早春,庭院裡僅數點白梅,群樹綠枒未發,還是山野凋疏人跡寥落。
釋迦堂寬廣宏大,有古風有華彩。堂內飾以幾盞金色古雅大燈籠,佛前兩株大器金蓮彷若迎風搖曳,姿態靈動典麗。從前總以為「金色」塵俗氣太重,但此番相見卻見其輝煌奧深,一改往昔偏執。
大約下午近四點時,我在這正殿後方看見一位中年僧人手持錫杖,每走兩步,即以錫杖擊地,莊嚴沉穩地從後門走入正殿。旋即,一陣動聽的吟哦幽幽傳來。引得我繞過迴廊從正門走入,靜坐聆聽了一刻鐘的佛經。
吟詠經...
推薦序
素心相照
袁瓊瓊(作家/編劇)
含氤有種深刻的氣質。剛認識時,我以為她的名字是筆名,她說不是。這是少見的人與名相襯並且合一的例子。或許是父母親在她初生時便已確認了這個孩子的本質,也或許只是許了願,而這孩子便如其所願,成為了含氤。
含氤具備的不單是某種深澈的安靜,那安靜且無雜質。她是我認識的人裡最愛笑的。自然,是「含氤」的笑,似乎包含著內在喜悅,而不僅止於表現善意。我原本不知道她寫文章,直到看見她的文字刊在報章上。那時認識她已有兩年。看了文字,就覺得:果然是含氤啊。她的文字就像她人,安靜,幾近無聲,卻有種喜悅,素樸,像日本的和紙,內容總是比你一眼掃過去時含納的更多。
這樣的性格,似乎不是現實環境可以養成的。而像超越了生命的,來自更早更深遠的源頭。看含氤的這第一本書,尤其是第一部份的旅遊小記。我想沒有人能忽略她處理文字的方式。這部分多數寫的是她在日本的旅行。文字短而小,以白描手法寫一段景色,像是一幅工整的,淡粉彩繪出的畫。並不企圖說什麼,但畫面如此雅淨優美,獨獨因為那種氛圍,讓人願意停留。
她的用字雅而僻。有些字我甚至念不出來。但是看著字形,能體會這樣的選字帶來的意境。覺得含氤或許不是在「寫」字,而是在「畫」字。例如形容天冷,她用「冱沷沁骨」,就像寒氣撲天蓋地而來,包圍住身體。又形容落雪是「溶溶脈脈」。簡直可以看見雪片翻飛,在視線中逐漸模糊的景象。山間遠望朱椽青瓦的佛塔,她的感受是「幽深窈冥」,那「窈」與「冥」讓我同時看見了佛塔的形,又看見了佛塔的「象」。作為書名的「䒌靘處細雪飄落」,只看字形,都像一幅日本畫,正是我喜歡的川瀨巴水(Kawase Hasui)。
我不知道含氤喜不喜歡俳句。但是她的文字很有俳句的邃遠和不盡之意。如:
「那日,天色䒌靘,閑庭晏然,有雪無聲飄落。」〈䒌靘處細雪飄落〉
「聽見飛雪來前,天地風雲發出的轟轟聲響。聽見那風動雲湧的十秒,我的等待。」〈京都短箋-鞍馬〉
形容她的寺院偶遇:「近午時,見一僧人從岔路而來悄步走過,形影孑然,衣衫袖袂拂盪飄動,手提一只扁平木盒從寺院那端踏著那條雪路往山門門房處,想是送飯僧。那僧人提木盒的翩然身影,讓人有光陰寂靜之喜。
我跟在其後,走過他的走過。這寺院已走過四百年。
山間氣象時晴時晦,才想著無風,風就來了……」〈行過古寺雪地〉
含氤為文,像她喜歡的「白川之香」,不揚厲,而自然曖曖含光。她的遊記寫了日本和中國,在日本寫景,在中國寫人情。很明顯,適合她的是日本。我看她寫中國旅遊,奇妙的有種格格不入,她好像充滿善意的外星人,但是根底上與她前去的土地沒有共同語言。幾乎每一篇都有微妙的憾意。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與自己的血脈源頭早已失去連結,無論如何的孺慕嚮往,事實上已是路人。
從書裡看,含氤祖籍應該在中國,她為祖父寫了〈渡口〉一文。當年二十出頭的祖父去廈門訪友,離去時,友人留宿,祖父婉拒。這一推卻,便是千里睽隔,生死兩茫茫。
離開了故鄉的祖父,是陪伴含氤童年的人。從含氤的描寫中,感覺那是個安靜的,內蘊的男人。寫到祖父和在台灣的生活,含氤的文風丕變,不再如同寫日本遊記時的雅緻。或許是因為人生不可能在距離外書寫。寫到真正的切身事務時,難以事不關己。這部分的書寫有溫度,有厚度,有依依不捨。如果書的前半本是作者的素描或畫像,人在雲裡霧裡;後半部分就是面對面的「生活照」了,真正的,那個實打實的葉含氤在這裡。
雖只是簡淨的絮絮言說,我看的十分震動。看到了作者的心事。真實誠懇的書寫,一定有非凡的力道。這也可以反過來推論,如果感受到文字間的力道,那必然是作者在文字裡放進了虔敬心意。
含氤書裡有一篇〈風雅〉,講了千利休和織田信長的故事:
「千利休向織田信長獻寶:利休將木盒放在近窗的廊邊,掀開蓋子,在盒中倒進一瓢清水。
不消一會兒,織田信長與眾人們看見木匣中,慢慢地浮現皎潔白影,蕩蕩漾漾在水裡浮汆著。
那是天上的明月。」
下面,含氤寫:「利休安靜地等待著織田信長的反應。」
就此戛然而止。
這個故事,我覺得拿來形容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不能更貼切了。所有寫作者都是獻出水中明月的利休,而織田信長能否相知,不是他能夠決定的,能做的,唯有「安靜的等待」。而素心在此,看得到的人就看到了。
每一本書,面對讀者,其實都是交心的過程。我們透過文字,去認識寫出文字的那個人,素心相照。能看到的人,就看到了。
我慶幸我是那個看到的人。
素心相照
袁瓊瓊(作家/編劇)
含氤有種深刻的氣質。剛認識時,我以為她的名字是筆名,她說不是。這是少見的人與名相襯並且合一的例子。或許是父母親在她初生時便已確認了這個孩子的本質,也或許只是許了願,而這孩子便如其所願,成為了含氤。
含氤具備的不單是某種深澈的安靜,那安靜且無雜質。她是我認識的人裡最愛笑的。自然,是「含氤」的笑,似乎包含著內在喜悅,而不僅止於表現善意。我原本不知道她寫文章,直到看見她的文字刊在報章上。那時認識她已有兩年。看了文字,就覺得:果然是含氤啊。她的文字就像她人,安靜,幾...
目錄
【推薦序】素心相照/袁瓊瓊
一、路過的風景
釋迦堂聽經
龍安寺之牆
䒌靘處細雪飄落
鳳凰堂裡見鳳凰
尋東山曉月
高桐院聽風濤
恰如一串瓔珞偈頌
京都雪落
京都行散
行過古寺雪地
白川之香
大原之雪
二月尋梅
法隆寺的銀杏
阿闍梨餅
風雅
說京都咖啡店|INODA COFFEE
鴨川食堂
豐田愛山堂
小雪
京都短箋
◎詩仙堂
◎寂光
◎鞍馬
◎寶泉院
◎法隆寺
◎香鋪
◎茶寮都路里
◎二軒茶屋聽閒話
◎聽經
差旅一瞥
◎灰與紅──北京
◎過場──上海徐匯區
瀋陽冷嗎?
初遇鴨梨
二、那些人、那些事
山居歲月
笛
雷
荷
今生緣
芒果
甜
時光阡陌
渡口
饅頭夾紅糖
那夜,我尋找著
故人
一段緣分
一縷香
歲月駸駸
月桃粽
糖栗子
我曾做過這樣的夢
◎之一
◎之二
日常速寫
◎薄荷莓果蘇打
◎書衣
◎矇著眼睛飲茶
◎說麵
◎乘車趣
◎逛書店
◎等人
◎流蘇
◎海的顏色
◎蚵仔煎
賈雨村言
機場驚魂記
茶道課
生日快樂
白蓮
失約
銀鐲
等待
【推薦序】素心相照/袁瓊瓊
一、路過的風景
釋迦堂聽經
龍安寺之牆
䒌靘處細雪飄落
鳳凰堂裡見鳳凰
尋東山曉月
高桐院聽風濤
恰如一串瓔珞偈頌
京都雪落
京都行散
行過古寺雪地
白川之香
大原之雪
二月尋梅
法隆寺的銀杏
阿闍梨餅
風雅
說京都咖啡店|INODA COFFEE
鴨川食堂
豐田愛山堂
小雪
京都短箋
◎詩仙堂
◎寂光
◎鞍馬
◎寶泉院
◎法隆寺
◎香鋪
◎茶寮都路里
◎二軒茶屋聽閒話
◎聽經
差旅一瞥
◎灰與紅──北京
◎過場──上海徐匯區
瀋陽冷嗎?
初遇鴨梨
二、那些人、那些事
山居歲月...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