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由國內作者撰寫、討論內向工作者的書籍
▲收錄簡易版MBTI 職業性向測驗、提出職場各狀況的應對之道
▲跨文化、跨領域職場經驗談,破解六大內向者迷思
▲脫下迎合社會期望的包袱,發揮特質,你也能夠成為職場佼佼者!同事覺得你很安靜、老闆覺得你沒想法、家人覺得你沒朋友
內斂、慢熟的人,你可以怎麼做?
沒辦法承受瞬間注意力、
沒辦法被誇獎,會很不好意思、
沒辦法邀功、
沒辦法拍桌子吵架、
不好意思開口請人家幫忙、
不好意思打電話怕打擾人家、
沒辦法用力行銷自己、
沒辦法爭取福利、
不想當第一名,因為不想要太多注意力……
一般人總認為這些特質會阻礙內向者的人際往來關係,讓他們不容易成功。
真是如此嗎?
▍這不是一本要你變外向的書!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行銷專家」的本錢?誰說害羞的內向者無法勝任「國際慈善募款工作」?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職場導師」沒有說服力?本書作者以「內向者」的身分現身說法,描述了她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
事實上,「內向」並不等於「沒有野心」,也不會抵消工作能力,更不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內向者擁有優良的協調能力與鉅細靡遺的思考力,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予主管、客戶及同伴強大的信賴感,同時他們還是非常好的傾聽者,能高度同理及體貼他人,擁有一位內向者好友如獲人生至寶。
▍誰適合讀這本書?
-打電話給客戶要寫小抄的你
-向主管口頭報告前得演練半天的你
-會議上明明游刃有餘還是會暗禱「拜託不要叫到我」的你
-跟同事哈拉也繃緊神經,深怕成為句點王的你
-升官加薪總擦板不進,苦無出頭天的你
▍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技巧搶先看!
✔團隊合作,你可以不喜歡我,但你會相信我
✔優雅地自賣自誇,行銷自己一點都不難
✔開會要準備,好問題就足於讓大家聽你說
✔採取健康衝突,使用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明確表達立場
✔出席活動不要怕,那是駕馭社交場合的第一步
與其強迫自己扮演滿場飛舞的社交花蝴蝶、咄咄逼人的商場強人、叱吒風雲的談判主將,內向者更需要的的是「精心分配自己的能量」與「慎選時機出擊」。了解內向性格,運用這項天賦優勢,你也能夠經營不需要刻意應酬交際,也不刻意討好彼此的新職場關係。
作者簡介:
張瀞仁(Jill Chang)
現任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管理從東到日本、西到阿富汗、北到蒙古、南到澳洲的二十五個國家,到職兩年內幫助募款翻倍,主管形容她是「不用打草稿的人」,美國同事稱她為「台灣來的怪物」。
二十六歲進入百分之九十九是男性的運動經紀領域,成功協助台灣五位球員與大聯盟簽約。任職美國州政府期間,負責亞洲和美國雙邊商務、採購、貿易相關專案。擁有十餘年跨領域行銷經驗,包含醫療長照、運動產業、國際商務、美國州政府、國際公益策略顧問等,擅長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
任職台灣長照非營利組織期間,入選哈佛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創新領袖班,為該年度全球三十位華人公益領袖之一,也是該班第一位台灣人。講過上百場演講、專訪,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安靜聆聽後的中肯職涯建議。是十足的內向者(即使多數人不相信),認為Success is an inside job。
入選2018年台灣科技女性菁英(Girls in Tech Taiwan 40 Under 40)
喜歡閱讀與搖滾樂、喜歡球場上的人生智慧、還有甜食。
職場女性平台CAREhER專欄作者
經營臉書社團:內向者小聚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外一致推薦
★《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寧靜革命公司創辦人/蘇珊.坎恩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作者/朵麗絲・梅爾丁博士
★《用安靜改變世界》作者/珍妮芙.凱威樂
★《內向者的優勢》作者/希薇亞.洛肯
★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
★ 心理諮商師/周慕姿
★ 廣播主持人、運動專欄作/方祖涵
★ 數學專家/賴以威
內向者可以在不同文化、各種職場上成功,瀞仁(Jill)就是絕佳範例。她這本實用的新書將帶領台灣讀者進入內向者的安靜革命。藉由大量實際案例,瀞仁展現內向者如何做自己、發揮特質所長,就可以在職場中表現亮眼、成為公司的絕佳資產。本書是現代職場中安靜戰士們的必讀好書。
――蘇姍.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寧靜革命公司創辦人、TED 演講逾1500萬點閱人次)
瀞仁(Jill)的書賦予一群安靜、思慮周全,有時候被不公平低估的人自信與陪伴的力量。身為內向者的她,清楚展現內向者可以為職場帶來的非凡優勢與能力。是一本坦率、精彩的書,讓你內在的內向者閃耀燦爛!
――朵麗絲.梅爾丁博士(Dr. Doris Martin,《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作者、德國知名企業培訓諮商師)
謝謝瀞仁(Jill)把職場中的內向者議題帶到繁體中文市場。希望這本書讓內向者了解並運用自己的天賦,也讓外向者更珍惜內向同事們。
――Nancy Ancowitz(職涯與溝通教練、紐約大學客座講師、《Self-Promotion for Introverts》作者)
現代職場中,身為內向者通常不是條簡單的路,但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如何充滿自信地運用自身優勢,在職場上找到方向。作者工作經驗多元且國際化,她是行銷專家、國際慈善顧問、也是職場導師。她幹練地分享自己同時身為內向者和專業人士的挑戰與成功經驗。你會發現這本書實用而且充滿啟發。
――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 Kahnweiler,《用安靜改變世界》、《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作者、美國知名職場人力開發專家)
這本書向內向者傳遞了重要訊息: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就可以成功。瀞仁(Jill)運用大量激勵人心的實例與聰明策略,讓這個訊息不只是紙上談兵。
――希薇亞.洛肯(Sylvia Löhken,《內向者的優勢》作者、德國知名企業講師)
許多內向者在職場上苦拚,因為他們找不到用自己的個性適應辦公室角力、推銷自己的方法。瀞仁(Jill)提供許多實在的策略,幫助內向者用自己的、安靜的方式閃耀。
――Sophia Dembling(心理學專欄作家、《The Introvert’s Way》作者)
我看過許多給職場內向者的職場指南,但瀞仁(Jill)的書與眾不同。她讓成功看起來輕鬆寫意,正因為自在就是她想傳達的概念。透過溫和但實用的方法,讀者可以學習脫下應外向社會期望而生的「厚重盔甲」,當個 「自在的內向者」。瀞仁是管理多國的專業經理人,她就是這種自在成功的最佳範例。本書是無價的工具。
――Dr. Laurie Helgoe(臨床心理學家、羅斯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Introvert Power》作者)
讀瀞仁(Jill)的書就像跟好朋友講話:充滿鼓勵、深具啟發、飽含珍貴的深刻見解。她幫內向者拿起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最好那面,並提供幫助發揮所長的豐富建議。她的文字溫暖、幽默、有智慧,透過這本書,你會找到新能量,活出最好的內向自我。
――貝斯・畢羅(Beth Buelow內向企業家顧問公司創辦人、《The Introvert Entrepreneur》作者)
一日午後,我們坐在咖啡廳裡,暢談著對彼此的欣賞。瀞仁送了我一份極有參考價值的出書計畫,以及一顆簽有全體中華隊隊員的大顆棒球。離開咖啡廳,她怕我大包小包不方便趕至下個演講會場,還貼心幫我將簽名球拿到便利商店宅配,只要我帶上她親手寫的一封信。搭計程車前,我在中山北路旁看完這封信,眼眶含著淚,目送她離開,或許吧,這就是內向者的溝通方式,溫暖而有愛。
內向者的文字,像是病中的良藥,舒服且潤喉,不傷腸胃且有療效,這就是瀞仁,誠摯推薦她的文字。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雙城隊多茲爾的大學球探報告寫他缺乏長打能力,到大聯盟飛球距離也沒有超過平均很多,卻是美聯單季二壘手全壘打記錄保持人。秘密是打擊時他刻意將球拉到左外野邊線,那是到全壘打牆最短的距離。
如同多茲爾在瞭解自己後,將不易改變的特點變成長處──瀞仁的書,就是給內向朋友的,一本打擊秘笈。
──方祖涵(運動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我們都喜歡Google搜尋,但往往跳出來的一堆搜尋結果讓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所以有人想用AI針對你的需求,直接提供一個精準的答案。以職場來說,前者是滔滔不絕的點子王,後者就是抱持著「豫則立」處事態度的內向者。在這喧嘩的時代,內向者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賴以威(數學專家)
名人推薦:國內外一致推薦
★《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寧靜革命公司創辦人/蘇珊.坎恩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作者/朵麗絲・梅爾丁博士
★《用安靜改變世界》作者/珍妮芙.凱威樂
★《內向者的優勢》作者/希薇亞.洛肯
★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
★ 心理諮商師/周慕姿
★ 廣播主持人、運動專欄作/方祖涵
★ 數學專家/賴以威
內向者可以在不同文化、各種職場上成功,瀞仁(Jill)就是絕佳範例。她這本實用的新書將帶領台灣讀者進入內向者的安靜革命。藉由大量實際案例,瀞仁展現內向者如何做自己、發揮特質所長...
章節試閱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
風靡網路世界的芬蘭插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繪製《芬蘭人的夢魘》系列在網上流傳,她創作的漫畫主角Matti,正是一個典型內向者,心中天天上演無限的小劇場:「出門快來不及了,但走廊上有人怎麼辦?」「我想試吃,可是拜託銷售員不要跟我講話」「談事情就好,為什麼你要靠我那麼近?噢不!你還碰了我一下」當公車上鄰座者移到旁邊的座位時,他也本性不改地想著「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讓他不想跟我坐?怎麼辦啊?」
Matti堪稱是內向到出名的代表,對我來說,只覺得「天呀!跟我好像。」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我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很乖、很懂事、很成熟、做事很有效率,但是太安靜了」(前面的讚美通常不是重點)。不過跟乖寶寶的路線大相逕庭,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內向者如我,職涯卻與外向美國很有關係、工作經歷根本是跟外向文化的搏鬥史。姑且不論在美國求學與實習的經驗,回台灣後,我從事運動經紀工作,負責介紹台灣球員給美國大聯盟;之後再赴美,在美國州政府工作。即使後來在本土的長照非營利組織工作,也還是常跟美國方面聯繫開會,現在更是直接進入美國組織上班。即使過了這麼久,我還是覺得自己在美國的外向文化中顯得格格不入。而我的職涯一直都與行銷相關,行銷對象有人、有觀念、有專案,甚至是整個國家。內向的我必須站出去,與人建立關係,甚至要站在明顯的地方,讓自己被看到、被人家喜歡……每一樣都與我本來的個性完全對立。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說道臺北各大飯店,我最熟悉的就是它們內部的洗手間位置,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只要有重要會議或活動,我一定會緊張個三天三夜,遇到會被記錄下來的錄影、錄音、訪問則會焦慮更久。開會時被老闆點到問問題,不管多熟悉答案,腦中都會瞬間空白,總在兩天後才想到該怎麼回答那個問題最完美。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我們想太多、神經小條、反應慢、害羞、無法團隊合作,但事實上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內向者需要與自己相處才能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
有人認為內向是天生的,也有人堅信內向可以改變,包括成長環境、社會期待、教育方式、家庭與職業需求等,都可能將一個人訓練成更傾向內向或外向。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目前說法不一,但比較普遍的認知是先天和後天各有影響──每個人都有內向、外向兩種體系同時運作,差別只是在哪個體系較占優勢、較常使用而已。然而要提醒你的是,即使是分類細緻、廣泛使用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也只能把人分為十六類,而人類的心理特質分類絕對不只十六種樣子。「因為我內向,所以我會這樣」、「因為我內向,所以我不能如此」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述不僅危險,而且也會大大限縮發展的可能性。畢竟,內向者最需要的不過是了解自己,進而在生活中將自我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方法。
在社交活動前、中、後,你應該做些什麼?
社交場合對所有內向者來說,就像是戰鬥、照妖鏡、不得不參加的整人節目,你會在事先花一個禮拜焦慮、糾結、思索著要怎麼逃避;天人交戰一番後到了會場,三小時就像是漫長的三十天,你故作輕鬆、強顏歡笑、用盡力氣展現幽默、活絡氣氛,直到離開會場後終於氣力放盡,只想回家倒頭就睡。你一邊疑惑歷史上到底是哪個吃飽太閒的傢伙發明這種場合,一邊盤算著距離下次因為工作、家庭、好朋友湊咖而得要參加的社交場合還有幾天。
為了融入社會,我們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在家裡練習社交技巧、逼自己參加活動之外,只要上網看到「三分鐘人脈術」或「輕鬆聊出好交情」這種標題,食指都會滿懷希望地點進去,但通常幾分鐘之後又悲傷地按下關閉視窗。常言道:「三折肱而成良醫」,我雖然稱不上醫生,但經過那麼多次挫折,也逐漸體會出為何這類文章對內向者的效用有限。如何應對進退並不是讀些文章、背誦些準則就可以搞定的,眼睛要直視對方、面帶微笑、以強而有力的握手留下好印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就是講不出話來呀!而且無論多麼輕鬆的聊天法都得硬著頭皮不斷地練習,缺少訓練只會漸漸忘記教戰內容,最後還是要回歸原點。
近年來,我常到各種場合分享,無論是十數人的企業社團或數百人的公開場合,最大的挑戰不是上台講話,而是上台前和下台後要怎麼與別人互動。尤其當我帶著某些內在期望時,例如希望可以募到多少款,或後續可以與哪位貴賓合辦什麼活動等,但剛開始時我常常發窘,只能扭著衣角微笑。
在累積許多傷痕之後,漸漸有人在初次見面的社交場合用「活潑、陽光、腦筋動得很快」等不可思議的詞彙形容我(很心虛,可是好虛榮呀)。如果你也是個內向者,我倒可以分享把社交場合變主場,或至少不會是戰場的實用方法。
如何決定要不要去?
有一次與某位話題人物吃飯聊天,不管聊到什麼話題,她都表示:「我有朋友可以幫忙。」我非常好奇地發問:「我們年紀明明差不多,妳怎麼有辦法結識這麼廣的人脈!」她真誠地回答:「其實我後來發現,用交朋友的心態出發就好,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從別人身上獲得什麼。」在職場社會打滾了一些年,的確有很多時候容易落入「認識的人數等於人脈」的迷思,若一開始就帶有某種目的性,反而更難看到他人其他的潛質。
不過對內向者來說更深層一點的擔憂是,光想到要和一屋子陌生人相處兩小時就頭皮發麻、雙腳發軟了,根本不會去想到「目的性」呀!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很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相信我,每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社交行銷顧問約翰.科爾科蘭(John Corcoran)建議這時不妨回到初衷自問:「我為什麼要去?」是為了交差、開眼界,還是為了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發展?如果連半推半就的動機都沒有,還是別去了吧!在家看點書也會有不錯的收穫。
請拋棄「真討厭、不想去、如果不是為了建立人脈,我才不會出席」的被動心態,秉持正面的態度,試想「去了,可以遇到好久不見的朋友,或許還可以遇見幾個聊得來的人。」或是「去聽聽看其他人講什麼,或許我也有可以幫忙的地方。」
《內向企業家》的作者貝絲.伯洛(Beth Buelow)建議先想好參加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想獲得什麼樣的經驗、想練習什麼樣的技巧等等,無論是想知道業界訊息或想練習如何維繫自信和強力握手,在心裡先設好目標。這種目標不用太遠大,但最好要夠具體,例如:今天要認識一個陌生人、換到一張名片。太大的目標只會讓自己更卻步,而不具體的目標則無法評估成效。設定合理、可評估的目標,加上達成後的成就感,就會形成正向循環。
【參加社交場合前,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1. 非去不可的理由是什麼?
2. 主辦單位是誰?有誰會去?多少人參加?
3. 這場活動與我(我的工作)有什麼關聯性?
4. 與會者當中,有我認識的人嗎?
5. 除了社交外,在那個場合還可以做什麼?
行前準備的五個技巧
TIP1:照顧好自己
參加社交活動非常需要能量,建議活動前後都要多休息。另外,需要活動前暖身的人,也要早點到場暖身,以我為例,每次參加陌生場合的活動,我都會提早至少半個小時到場,除了可以事先熟悉環境、了解流程,讓自己有些心理準備外,主要是可以找個不受打擾的庇護所(例如洗手間)整理儀容、對鏡子練習微笑、自我催眠。就像進入遊樂園鬼屋,只要知道鬼會在哪裡出現,並相信自己的勇氣可以克服一切,問題就簡單多了。
TIP2:知己知彼
參加社交活動前可以「先狗仔」,噢,我是說上網搜尋一下參加者的背景,同時也要準備好介紹自己的方法,像是三十秒的電梯介紹(elevator pitch),例如「我是某某,與某某人在某某公司上班,我主要負責什麼樣的業務,最近在忙(或目標是)什麼什麼。」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在其著作《先問,為什麼?》中說,「我們沒辦法跟有影響力的人連上線,就是因為我們講太多自己在做什麼、怎麼做,但人家真正會有興趣的,是你為什麼要做。」
TIP3:先想好「如果續攤……」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但如果正和大人物或正妹聊到興頭上,你應該不會想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吧?那你就要先做好功課,在恰當的時機說:「附近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廳,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會比直接要LINE帳號更有乘勝追擊的效果。
如果你捨不得離開一屋子的潛在VIP,奉勸你要「重質不重量」。面對現實吧!我們都知道,內向者沒辦法像花蝴蝶般滿場飛舞,掌握眼前的機會比漫無目的地亂抓對我們來說更有效益。
TIP4:找好撤退的方法
我曾經參加過深山豪宅裡的派對,散場時,所有的計程車不是迷路就是拒載,讓半屋子酒酣耳熱的紳士淑女尷尬不已。也看過某人開車參加宴會,卻因為錯過停車場規定的取車時間,令同行女士不知所措,偏偏他又缺乏靈機一動的幽默感,只能僵在原地拚命道歉。
TIP5:穿著亮眼但不誇張
無法優雅退場,一定會毀了整晚的努力。作家羅莉.希格提醒:「事先想好離開的話術,甚至先安排好暗樁在某個時間打電話來拯救你離開現場。如果是搭別人的車去,身上記得帶點錢,想離開時可以自己搭計程車。」
有人說:「要成功,就要比別人多百分之十的努力。」參加社交活動也是,Real Men Real Style形象顧問公司執行長Antonio Centeno就建議:「要比在場其他人穿的好看百分之十。」不要跟人家差不多,不然很難顯得亮眼;但也不要穿的太誇張,只會把大家都嚇跑。此外,還要注意名片有沒有帶夠、LinkedIn履歷檔案更新沒、手機是不是充飽電。
駕馭社交場合的四個技巧
TIP1:慢慢融入
不需要強迫自己非得光芒四射地出現在會場中(這通常由青春電影裡女主角負責)或到處寒喧握手(這任務屬於總統候選人)。你只需要用自己感覺舒服的節奏,慢慢地用一個微笑、一句招呼或關心問候融入會場,逐步熟悉氣氛、環境,便可以減少能量消耗。
TIP2:準備好口袋話題
作家唐.蓋伯(Don Garber)在《話怎麼說》一書中建議:「先準備好一些自己聊得來的話題,例如最近在看什麼書、去過的好餐廳或放假時發生的趣事。對商務人士來說,出差經驗(如異國的天氣與食物)、工作心得、產業現況都是不錯的話題。」記住,這些都是墊檔用的口袋話題,妳可以從開放式、最好可以帶出共同話題的輕鬆主題下手,像是:「你怎麼知道今天這個活動的?」或先聊些自己的事,讓對方順著接話。
TIP3:主動幫忙
可以主動詢問主辦單位或主人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像是裝設電腦、測試投影片、協助報到或準備飲料等,「幫忙」永遠是我最喜歡的參與方式。
另外,可以試著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與其一直想「好無聊、好痛苦、好想走」,倒不如注意會場中、談話圈中的賓客都舒服盡興,並盡量用微笑、點頭、眼神接觸表示支持與傾聽,也許還可以順便解救另外一個內向者。
TIP4:聚焦在小組對話
一對一到一對三是最適合內向者的人數,與其在一大群人中找到自己的聲量,小團體的對話更適合內向者。如果想加入一個已經在進行的對話,不要貿然插入,只要慢慢地靠近談話的小圈圈,大家通常會自動讓出位子給你,此時再找時機自我介紹或表示意見即可。
記得,你的重點應該放在「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而不只是在這幾小時內收集到幾張名片。顧問Ilise Benun提醒內向者應該在氣力放盡離開前,並記得在離開前說:「謝謝您的分享,今天很開心認識您,讓我們保持聯絡。」畫下優雅句點。
有效率的追蹤
最困難的部分來了,如果你事先做好準備,場合中也舉止得宜,真的很不錯,但大部分的人最容易失敗的部分在於「事後」什麼都沒做!
我遇到過的政治人物,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交換過名片,之後會不時接到他們的信件、簡訊問候。當然,一般人不需要、也沒有力氣如此鋪天蓋地追蹤,對我們來說,有效掌握關鍵人脈比增加通訊錄裡的人數還要重要。那麼,我們是應該寫封有禮的電郵給對方說:「很高興認識你」嗎?通常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會回信,另外百分之五的人可能會回,但也就這麼一次。
請注意,我們要的是有系統的持續性效果,在往返過程中持續增加對方對你的熟悉度和信賴感,這不是每個禮拜分享笑話或好幾個月以後突然發信給對方說:「我們公司的某某產品現在特價,你可能會有興趣!」能辦得到的。約翰.科爾科蘭在著作《靠人脈增加收入》提到幾個方法可以達成有效的後續追蹤。
適用於社交活動之後的三個聯繫技巧
TIP1:建立追蹤行程表
對內向者來說,書面聯繫比正面社交容易一些,最困難的部分都過了,沒道理在這關放棄。建議活動結束後,馬上將名片分門別類整理好,根據對方的產業、職位、與自己職涯的相關度、說話投緣程度等,設定多久要與對方聯絡一次,以及如何聯絡。
TIP2:介紹互相認識
這是一個不用想話題的絕佳方法!把自己人脈中相關的人互相介紹,通常你和對方的關係就會持續升溫;簡單來說,就是提供自己的價值。如果還可以幫對方宣傳,例如分享對方單位所舉辦的研討會或推薦對方公司最近的優惠活動,效果會更好。
TIP3:積極使用社交媒體
部落格可以讓對方快速了解你的成就與能力;LinkedIn則是強大的職場社交工具,盡量加入團體和聯絡人,「圈圈」越大越有影響力;還有台灣人常用的臉書,雖然有人覺得比較不正式,但如果運用得宜,多分享產業相關訊息,少放些個人情緒內容,其實可以當作快速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放上照片也可以幫助對方記得你的長相。
說到分享有用的文章,雖然容易,但要小心操作,不然很容易有反效果。CNN曾調查指出上班族平均一天會收到八十五封電郵,如果不確定你分享的資訊是對方會感興趣的,還是三思吧。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
風靡網路世界的芬蘭插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繪製《芬蘭人的夢魘》系列在網上流傳,她創作的漫畫主角Matti,正是一個典型內向者,心中天天上演無限的小劇場:「出門快來不及了,但走廊上有人怎麼辦?」「我想試吃,可是拜託銷售員不要跟我講話」「談事情就好,為什麼你要靠我那麼近?噢不!你還碰了我一下」當公車上鄰座者移到旁邊的座位時,他也本性不改地想著「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讓他不想跟我坐?怎麼辦啊?」
Matti堪稱是內向到出名的代表,對我來說,只覺得「天呀!跟我好像。」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我最常聽...
目錄
前言 我有多內向,說給你聽
檢測 內向或外向?MBTI職業性向測驗
Part1內向者的職場進擊之路
●內向上班族的糾結人生
●闖進外向文化圈長見識!
戰場好像總不利於內向者?
●內向加上語言障礙,根本是悲劇
內向者不是只有劣勢/用更多努力、更長時間來被看到
●職場上,內向、外向大不同
個性差異造就的內向、外向特徵/了解內向者的特質
●適合內向者的工作有哪些?
透過內在思考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目標/現在的工作適合我嗎?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從交一個朋友開始/利用複習,脫離辦公室內的「臉盲」困境/
越清楚自己的需求,便越容易獲得幫助/
說不出漂亮話,但可以透過分享表達想法/
比起被動點名,不如充足準備後主動出擊/別怕,大家都一樣
Part2內向者的人際攻防戰
●重質不重量的內向者人際關係
閒聊得先「準備好」/關於「朋友」,我說的其實是……/
難以拓展的工作人際關係/職場是超棒的交友場所
●不想面對人際衝突,可是⋯⋯
立場不同、意見不合時該怎麼做?/面對面其實沒那麼可怕
●甩開他人氣憤、悲傷或情緒化的影響
試著抽離,並拉長戰線/分析情況之餘,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內向者真的不會生氣嗎?/你可以不喜歡我,但你會相信我
●如何優雅地自賣自誇?
拉近距離/對成就心存感激/加些自我調侃/
「假抱怨,真自誇」只會招來白眼/找個隊友吧!/
適度展現幽默/準備簡短的自我廣告詞/一切都是行銷
●有效率地使用溝通工具
講電話的勇氣/開視訊會議
●談判場上的冷靜殺手
充滿野心的內向者/目標是征服主將
●遠端工作是內向者的王道?
集中辦公的溝通效率/你適合遠端工作嗎?/
遠端工作的疑慮/常見的遠距溝通方式/
沒有完美,只有適合與否的工作方法
●給需要頻繁出差的內向者的建議
精心分配能量、減少能量消耗/打造可帶著走的舒適圈
●跨文化職場中的內向者
內外向是互補,而不是對立/擁抱不同文化
●將內向的優點表現在工作上
內向者面對的職場挑戰/反手拍不行,就把正手拍和速度練到無人能敵
Part3內向者的社交場合大逆襲
●運用內向特質,把公開場合變主場
精選戰場/做好準備/往前坐、站上台
●前進社交活動
如何決定要不要去?/秉持正面的心態/預先設立目標/
輕鬆駕馭/有效率的追蹤/不要怕!
●站上台吧!不會比閒聊更可怕
會緊張是正常的/慣例的力量
●上台前的準備
演講其實沒那麼可怕/面對每一場不同的觀眾/接受自己的風格
●不講話等於沒貢獻?
選擇適合的社群平台/用完整深度的文字表示看法/
以策略性達到有效率的使用/保有私人空間
●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在會議上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情勢/
有意義地刷存在感,被看見才有機會被重視/
為下次會議創造戰場優勢
Part4發揮天賦吧!內向者的自我提升
●內向者與明星光環
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鎂光燈
●我剛剛表現得還可以嗎?
大部分人都兼具內向與外向兩種特質/
你是「證明自己」,還是「發展自己」?
●創造自己「零的領域」
刻意安排安靜時間
●混搭至上的的團隊合作之道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輔合作?/
外向者的觀點/內向者的觀點/主管的觀點
●內向者的向上管理
了解主管的行事與溝通風格
●不懂表現、不會邀功怎麼辦?
好好準備、對症下藥/設身處地去了解主管的動機和目標/
當責態度
●內向者適合領導團隊嗎?
內向者的獨特領導個性/可以「一秒變外向」的內向者
●當個內向好主管
如何轉化衝突?/找出衝突背後的原因/
創造獨特的內向領袖魅力
●沒有人要你變成外向者
迷思一:別耍孤僻、凡事說「YES」/迷思二:人人都該跨出舒適圈/
迷思三:內向者保守、膽小/迷思四:斜槓世代VS.專準主義/
迷思五:演久了就是真的/迷思六:內向者不擅長團隊合作
●建立爆棚的自信,不能只是看起來
敏銳容易有罪惡感、責備導致羞恥感/找到自己的自信方程式/
適度地放下完美主義/跨出第一步/
建立自己的有求必應網和優先順序清單/
評估自己需要的是能力、練習,還是自信/
自我監控只能達到短期效果/
後記
前言 我有多內向,說給你聽
檢測 內向或外向?MBTI職業性向測驗
Part1內向者的職場進擊之路
●內向上班族的糾結人生
●闖進外向文化圈長見識!
戰場好像總不利於內向者?
●內向加上語言障礙,根本是悲劇
內向者不是只有劣勢/用更多努力、更長時間來被看到
●職場上,內向、外向大不同
個性差異造就的內向、外向特徵/了解內向者的特質
●適合內向者的工作有哪些?
透過內在思考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目標/現在的工作適合我嗎?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從交一個朋友開始/利用複習,脫離辦公室內的「臉盲...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