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經歷四千多年的歷史,字的形體有極大的變化,一般人難以辨識秦代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保有表意的特色,其變化是漸進且有跡可尋的,所以古文字研究者可以逐步往前追尋,推論其演變的軌跡,進而認識古代的字形。
古文字就像一幅幅畫作,如果了解了某字的創意,就會牢牢記住。所以學習古文字要從愈早的文字開始學起,愈接近初創的字形,文字的圖繪性愈高,更容易了解與記憶。
本字典收集將近600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或相關古文字形,以文化演進及主題有系統的分類,每個字都附有造字創意的簡單解析,方便攜帶及查找使用。
本書特色
本字典收錄【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中超過600個甲骨文字形來源創意解析與檢索,以有系統的主題分門別類,包含1動物篇、2戰爭與刑罰篇、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5 器物製造篇、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本書更收錄〈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特性〉以及〈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三篇由許進雄教授親自撰寫的導論,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析,讓讀者了解中國古文字演變的重要研究。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600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 動物篇
02 戰爭與刑罰篇
0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05 器物製造篇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名人推薦: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
章節試閱
導論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至今仍大量保存的中國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它出現的時間約是西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這些文字,主要是用刀契刻在占卜用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上,在地下雖埋藏了三千多年,還可以相當程度的保存下來,而其他日常寫在竹簡上的文字,就都腐爛無存了。
甲骨文共有超過四千五百個圖形,因此,絕不會是初有文字時代的產物,應該是經過了很多年的演化而後形成的。那麼,到底可能經過了多久的時間呢?
人類的群體一旦擴大,就有必要發展文字,把繁多的事務內容記載下來,以便傳遞給他人,傳播到遠地,留傳至後世,而不是讓話說完之後即消失無蹤,無可稽考。所以,文字是高度文明社會的產物,被視為國家建立的重要條件。中國有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文字的傳說,中國也有以黃帝為歷史開始的傳統,都說明人們普遍認為文字與文明的關係極為密切。
文字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經由許多人的創造、選擇、改良,才慢慢形成體系,而被群體所接受。而能夠留下來並確實反映文字使用的物證,一定是出現在體系雛形已經完成很久以後的事。不管哪一種文字,要探明其體系成立最初階段的年代,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學者對於中國何時有文字的推測,就有相差有好幾千年的不同說法。
我們可以從某些文字的創意,來探討中國文字起源的問題。商代的甲骨卜辭,是用刀在堅硬的表面上刻劃的。由於曲線不容易刻劃,所以圓形的圖象,常常會契刻成方形或多角形的樣子。如果一個字有圓圈和方形兩種寫法,則圓形的必是較早、較原始的寫法。甲骨文的「郭」字作 ,像一座四個方向都修建有守望亭台的城牆。因為形體太過繁複,所以就先省去左右的亭樓而簡化成 。城裡集聚很多的居民而成為大的城市,於是加上一個「邑」的偏旁,就成為現在的「郭」字了。
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城牆建築,是在河南鄭州北郊的西山遺址,興建的年代約在距今五千三百年前至四千八百年前之間。城的平面略呈圓形,與甲骨文所顯現的形象一致。然而,已經發現的較大數量早期城牆,都是建於龍山文化的晚期,時間約是四千多年前,諸如山東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等等都是,而這些城牆的平面都作四方形。
就人類建築的發展過程而言,圓形的一般要早於矩形的。例如圓形的穴居,早於矩形的地面建築。經常移動的游牧民族,喜歡採取較省力的圓形形式;而定居的農耕民族,就多採用矩形的形式。甲骨文因刻刀不便畫圓的緣故,大都把圓形的東西刻成矩形。因此甲骨文的「郭」字,既然以圓形的形狀顯現,就表示創造文字者所見的城周是圓的。商代雖然已經見不到圓形輪廓的城周,但字形仍然保留了商代以前的正確形象。所以這個字的創造時代,應該是方形城周的時代之前。其年代可能早到五千年前,最晚也不會遲至修建矩形城牆的龍山文化晚期,其年代的下限是四千年前。
中國的文明,是一萬多年前從華南發展起來的,因為天氣變得很熱,人們往較涼爽的北方遷徙,就形成了東西兩個不同的文化類型。那麼,中國文字的源頭是東邊的,還是西邊的呢?
文字的發展,有個共同途徑。初期的文字,以表現事物具體的形象為主,是「表形」的。然後漸次進入指示概念、訴諸思考的「表意」期。最後因需求量太多,不勝造字的繁雜,才發展以音標表達意義為主的「表音」期。中國文字也不例外,也經過這三個時期,由表形進入表意,最後才進入表音的階段。甲骨文則已進入了表音的階段。
中國初期文字的徵兆,目前來說,大概要數見於山東莒縣陵陽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碳十四測定時代約是西元前二千五百到二千年的陶器上的刻劃符號為代表。
這些圖像,都單獨刻劃在大口缸的外壁,靠近口沿的部位,非常顯眼,顯然是有意的展示。大口陶缸大概是設置在工作的地點,讓大家喝水用的。其圖像都具有圖繪物體具體形象的性質,可能代表不同的社群。圖像也已採用線條、輪廓的手法描繪物體,和後代的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有一脈相傳的關係。
大汶口文化的這些陶文,其中一形, ,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可能是旦字的早期字形,形象的表示早晨的太陽已上升到有雲層的山上之意。這個記號由三個構件組成,由上而下是太陽、雲彩、山岳。古代的人多居住於山丘上或水流旁,因此每每以所居住的山丘或河流自稱或給自己的氏族命名,以表示居處的自然環境,如吾丘氏、梁丘氏等。因此,圖形可以分析為從山,旦聲。它用來表示居住於山區的旦族。以象形的符號作為氏族名字或人名,就與隨意、即興的圖畫形像具有很不同的意義。
當一個人看到一把石斧的圖像時,他很可能即時叫出長柄石斧的「斤」這個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它讀作「斤」或當作「斤」的詞彙來使用,而且各個人群對於石斧的名稱也不一定相同。但是當這個圖形被選擇做為代表特定的部族或個人時,所有熟悉該部族或個人的人們,就比較可能通過這個環節,牢牢的把其圖形與同一音讀、同一意義結合起來。這種讀音、意義、圖形三者的密切結合,就具備了文字的基本條件。因此把圖形符號作為氏族的代表,往往是有定法的文字體系產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從造字法的觀點看,這個由三個圖像組合而成的圖像,顯然已不是原始的象形字,應是第二類表達抽象意義的象意字,或甚至是第三類、最進步的標出音讀的形聲字了。所以把大汶口的這些圖像,認為已具有文字的功能,應該是平實可信的。所以西元前二千五百至二千年時,中國東方的氏族比較可能出現系統文字的雛形,而成為商代甲骨文的源頭。
導論 中國文字的特性
人類有幾種獨立發展起來的古老文字體系,其中最著名而且為人們所通曉的,是埃及的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的鍥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基本上,它們都是起於以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體系。今天,其他的古老文字體系或已湮沒,或為拚音文字所取代,但漢字仍然保留其圖畫表意的特徵,沒有演變到拚音的系統,有它不得不然的原因。
過去中國國勢衰弱、科學不發達,有人就怪罪漢字,說是因為漢字太難學、難寫,妨害了學習。又說漢字的意義不夠精確,不利於發展科學,所以中國的科學發展不如西洋,進而有漢語拉丁化,甚至廢棄中國語文的偏激言論。現在,中國富強了,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拉近了,那些偏激的言論也消失了。客觀而論,中國的文字確有它的優良特性嗎?
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是一直在慢慢變化的。使用拼音系統的文字,經常因為要反映語言的變化而改變其拼寫方式,使得一種語言的古今不同階段,看起來好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異質語文。音讀的變化,不但表現在個別的詞彙上,有時也會改變語法的結構,使得同一種語言系統的各種方言,有時會差異得完全不能交流。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根本沒無法讀得懂一百年前的文字。唯獨漢字,儘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也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卻不難讀得懂幾千年以前的文獻,這就是漢字的特點之一。這種特性,使得後人探索古代中國文化,沒有太多困難與障礙。
西方世界所以會走上拼音途徑,應該是受到他們的語言性質的影響。西方的語言,屬於多音節的系統,用幾個簡單音節的組合,就容易造出各個不同意義的辭彙。音節既多,可能的組合自然也就多,也就容易使用多變化的音節,來表達精確的語意而不會產生誤會。這就是它們的方便處。然而中國的語言,偏重於單音節,嘴巴所能發聲的音節是有限的,如果大量使用單音節的音標去表達意義,就不免經常遇到意義混淆的問題,所以自然發展成了今日的型式,而不走上拼音的道路。
由於漢字不是用音標來表達意義,所以字的形體變化,不會和語言的演變發生直接關係。例如大字,先秦時讀若dar, 唐宋時讀如dai, 而今日讀成da。又如木字,先秦時讀若mewk, 唐宋時讀如muk, 今日則讀如mu。至於字形,比如昔日的「昔」,甲骨文作 等各種字形,表達大水為患的日子已是過去了,因為商代控制水患的技術已有所改善,水患不是主要的災害了。其後的周代金文,字形已變成 等形。到了秦代文字統一後,變成小篆的 。漢代後更進一步改變筆勢成隸書、楷書等,而後成為現在的「昔」字。
幾千年來,漢字雖然已由圖畫般的象形文字,演變成現在非常抽象化的結構,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字形的演變是有跡可循的,稍加訓練,就可以辨識。
融通與包容性是漢字的最大特色,一個字既包含了幾千年來字形的種種變化,也同時包含了幾千年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種種語音內涵。只要稍加訓練,我們不但可以通讀商代以來的三千多年文獻,如果以後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有更早的文字,我們也可以循線辨識它們。還有,我們可以不管一個字在唐代怎麼唸,也讀得懂他們寫的詩文。同樣的,不同地區的方言,雖不能夠相互交談,卻因文字的外觀是一致的,也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相互溝通。中國的疆域那麼廣大,地域又常為山川所切割隔絕,其存育的種族也相當複雜,但能夠融合成一個整體,特殊的語文特性應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漢字看似非常繁複,不容易學習。其實它的創造有一定的規律,可以觸類旁通,有一貫的邏輯性,不必死記每一個詞彙。尤其漢字的結構千變萬化,筆畫姿態優雅美麗,個別風格獨特,從而形成了評價很高的特有書法藝術。這些都不是拼音文字系統的文化所可比擬的。
世界各古老文明的表意文字,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其時的社會面貌。因為這些文字的圖畫性很重,不但告訴我們那時存在的動植物、使用的器物,也往往可以讓我們窺見創造文字時的構想,以及借以表達意義的事物信息。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古代器物的使用情況、風俗習慣、重要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或工藝演進的等等跡象。
西洋早期文字,因偏重以音節表達語言,以意象表達的字比起中國來少得多,相對的,可資利用以探索古代社會動態的資料就比較少。中國由於語言的主體是單音節,為了避免同音詞的混淆,就想盡辦法通過圖像表達抽象概念,多利用生活的經驗和聯想來創造文字,而不是大量借重語音。
象形文字的特徵,是透過圖像的形構,讓人理解圖像所要表達的意義。具形象的物體,只要描繪其形狀就可達到目的。但絕大多數超乎形體的,較具抽象概念的意義,就要通過共同的經驗才容易被理解及接受。因此,文字可以告訴我們在創字時代的很多情況,也可以根據某些訊息判斷一個字產生的時代。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社會制度或工藝演進的跡象。
例如喪葬習俗,考古的發掘只能告訴我們其埋葬的姿勢、隨葬的器物等等靜態的訊息。但是通過文字的探索,卻可以啟示我們,古人是如何從活活棒殺老人,演化到用棺木埋葬死者的過程。
導論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至今仍大量保存的中國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它出現的時間約是西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這些文字,主要是用刀契刻在占卜用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上,在地下雖埋藏了三千多年,還可以相當程度的保存下來,而其他日常寫在竹簡上的文字,就都腐爛無存了。
甲骨文共有超過四千五百個圖形,因此,絕不會是初有文字時代的產物,應該是經過了很多年的演化而後形成的。那麼,到底可能經過了多久的時間呢?
人類的群體一旦擴大,就有必要發展文字,把繁多的事務內容記載下來,以便傳遞給他人,傳播到遠地,留傳至後世...
目錄
導論: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導論:中國文字的特性
導論: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
編者的話
總筆畫檢字索引
字典本文
1動物篇
2戰爭與刑罰篇
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
5 器物製造篇
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
漢語拼音檢字索引
國語注音符號檢字索引
導論: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導論:中國文字的特性
導論: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
編者的話
總筆畫檢字索引
字典本文
1動物篇
2戰爭與刑罰篇
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
5 器物製造篇
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
漢語拼音檢字索引
國語注音符號檢字索引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