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時值 Covid-19 肆虐各地,雲端會議成為知識交流的新媒介。在這場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由海內外學者就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展開討論,並專設青年學者論壇,分別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與馬華文化相關議題,展現了馬華文化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在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發展歷程當中,有各種精彩的故事,他們熔鑄成了馬來西亞華人靈魂中的歌與詩。當中既有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有與其他族群並肩努力、相互提攜的奮鬥史。因此,這些故事不但包括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包括那些在偶然之間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它們是馬華文化這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與各種音符。」──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
書中分為四輯,研討議題囊括: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以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作者簡介:
【主編】
韓 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群】
潘碧華/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成茉莉/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研究生
錢杉杉/馬來亞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何啟才/馬來亞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蔣 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
安煥然/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袁敏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
謝雅卉/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莊薏潔/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李樹枝/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莫泰熙/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前首席行政主任
陳奕平/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
洪麗芬/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
金 美/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副教授
李保康/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
章節試閱
風起南洋,詩承中華──《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編後記
二○二○年夏天,時值Covid-19肺炎肆虐世界各地,「雲端會議」成為學術互動的新生事物,許多之前想舉辦但困於經費、時間、手續或各種原因的會議皆得以成功在「雲上」舉辦,據有案可查的資料,僅在二○二○年下半年,全世界各科研機構雲端舉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近二十萬次,是二○一九年全球國際學術會議的二十倍。一場疫情竟然加劇了人類知識流動,這皆在意料之外。
在這樣的契機下,我作為召集人,在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董總)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先生、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教授暨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令狐萍女士、中國國際關係學院盛靜教授三位學界同行的支持下,發起「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該會議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由馬來西亞旅華同學會、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作為支援單位。
這是武漢大學第一次舉辦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很快得到海內外馬華研究領域學者的回應,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我們收到來稿近100篇,並得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王潤華教授、中國暨南大學王奕平教授、中國中山大學范若蘭教授等前輩學者的賜稿與支持。
來稿內容多元,探討了馬華文化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展現出了馬華文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如媽祖文化產業、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馬華移民歷史等議題,當中許多內容使我們既大開眼界,更感歎馬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馬來西亞華人的艱辛不易。通過會務組的初步評審與同行學者的評議,我們遴選了十餘篇高品質的學術論文參加會議。會議議程分為四個環節,均安排在一天內完成。
本次會議首先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暨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傅才武教授致開幕詞,分別由莫泰熙先生、王潤華教授、范若蘭教授與王奕平教授進行主旨發言。幾位學者的發言分別從馬華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歷史演變等議題入手,高屋建瓴,得到了與會學者們的高度肯定,皆稱惠我良多。
會議上半場分別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現任新紀元大學中文系教授)安煥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謝雅卉、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洪麗芬、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與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馬來西亞籍副教授莊薏潔等五位學者發表論文,他們分別就鄭和下西洋的「軟/硬實力」,「海上絲綢之路」的媽祖文化產業,從博特拉大學中文課程看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馬華文學與其他文學關係史等問題進行探討。
會議下半場分別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潘碧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樹枝、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建紅、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金美以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李保康等五位專家學者圍繞馬華作家林連玉的古體詩詞創作,馬華「五一三事件」的文學敘事,馬來西亞檳城閩粵華人的田野調查,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以及當地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等馬華文化研究各問題展開探討。我作為主辦方代表,亦應邀忝列其中,以盡雲端地主之誼,叨陪末座,發表了關於「馬華學」研究的簡短發言。
在兩場會議中間,我們還依循國際學術會議通例,專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於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馬來亞大學、武漢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蔣明、黃薇妮、陳國偉、錢杉杉、白丹妮、袁敏棻等六位同學分別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了與馬華文化有關的若干重要學術問題。在青年學者論壇之後,我們評審出本次會議的優秀論文。
這次會議自始至終得到了中國的「澎湃新聞」、中國社會科學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媒體同行的支持,蒙郭飛先生、于淑娟女士與邢知博女士厚愛,多次刊發會議綜述、會訊等消息以作宣傳,武漢大學網站也發佈了會議綜述新聞。會議全程在「學術志」網絡平台直播,吸引十餘萬馬來西亞華人朋友線上觀看,並在網絡平台上留言近千條,多是客居世界各地的馬來西亞華人朋友的熱情支持,當中許多留言讓我們倍感溫暖。這場學術會議的熱烈反響遠在我和同事們意料之外。猶記會議圓滿收官當天晚上,一直從事會議現場記錄的代晴小姐幾乎熱淚盈眶。
遵循學術慣例,會務組在廣泛徵求與會學者意願的前提下,邀請學界同行對提交的論文進行兩輪評議,將本次會議中有代表性的論文結集出版。論文集編輯工作由莫泰熙先生、令狐萍教授與盛靜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由本人擔任主編,由我院助理教授紀曼小姐、研究生高洋同學及湖北省馬來西亞同學會主席楊艾昕同學擔任副主編,肖怡星、代晴、胡紫純、周雪盈、楊國榮、張慧敏等多位同學在會議籌備與文集編輯工作中努力良多。哈佛大學東亞系王德威教授為本次會議的舉辦與論文集的出版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我院院長傅才武教授專程為此論文集撰序,我作為會議的召集人與論文集的主編,謹向諸位表示感謝。
我們在徵求諸位與會嘉賓意願時了解到,這次「雲會議」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物力,並收穫了預期的學術價值,大家對會議所取得的學術反響一致表示肯定,且期待今後可以以一種不定期常設「雲端論壇」的形式,舉辦後續會議或專題研討,以進一步精研馬華文化,團結國際同行,打造學術研究共同體,共襄馬華文化研究之盛舉。
本論文集的編輯出版承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力相助,發行人宋政坤先生、副總編輯蔡登山先生、出版部經理鄭伊庭小姐與責任編輯孟人玉小姐襄助,諸君在論文集出版過程中的熱情與付出,使我們銘感五內,特此鄭重致謝。
南洋風起,詩承中華。從籌辦這場學術會議以及後續的論文集編輯工作中,我們不斷被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來莊敬自強、堅忍不拔的家國情懷所感動。從昔日的「模範移民」到今日的「海濱鄒魯」,馬來西亞華人的發展史,正是一部承自中華文脈的壯麗史詩。借用馬華作家鍾怡雯女士的話就是──
「一首存在於天地間,充滿隱喻的詩。」
我相信,這本論文集的出版決不是我們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場共同學術事業的開篇。
韓晗
二○二二年一月五日
風起南洋,詩承中華──《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編後記
二○二○年夏天,時值Covid-19肺炎肆虐世界各地,「雲端會議」成為學術互動的新生事物,許多之前想舉辦但困於經費、時間、手續或各種原因的會議皆得以成功在「雲上」舉辦,據有案可查的資料,僅在二○二○年下半年,全世界各科研機構雲端舉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近二十萬次,是二○一九年全球國際學術會議的二十倍。一場疫情竟然加劇了人類知識流動,這皆在意料之外。
在這樣的契機下,我作為召集人,在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董總)...
作者序
二○二○年秋天,我的同事韓晗教授作為召集人,聯合莫泰熙先生、令狐萍教授與盛靜教授三位學界先進,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發起主辦「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這次會議非常成功,我在大會前作了致辭並在雲端全程與會,親眼見證了這場盛況。後台資料顯示,旁聽者多達數十萬人。會議結束後,韓晗教授和同事們不辭辛勞,用一年的時間奔走聯絡、評審文稿,終於完成了論文集《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的編輯工作,並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人數最多的華人族群,也是馬來西亞本地民族之一,1957年,馬來亞華人一度約占總人口的40%,如今占馬來西亞總人口近四分之一。據歷史記載,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明代鄭和下西洋與晚清先後經歷過兩次大規模內地移民南下,時稱「下南洋」。馬來西亞華人不但人數龐大、歷史悠久,而且精誠團結、自信自強,對家鄉充滿感情,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鄭和下西洋是馬來西亞華人群體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起點,王潤華先生、安煥然教授在這次的會議報告中都談到了鄭和下西洋。清代詩人黃叔璥亦曾有詩:「生兒出浴向河濱,仙氣長留冷逼人。三保當年曾到處,南洋諸國盡稱神。」這裡的「三保」就是俗稱「三保太監」的鄭和,遠航出海的鄭和,得到了南洋民眾的支持與愛戴,這就是安煥然教授講的「軟實力」。黃叔璥是首任臺灣巡察御史,任期曾乘船考察東南及南部海域諸島嶼,寫了八卷本的《台海使槎錄》,我想他的話還是有可信之處的。兩位教授的大作對於這一問題均有深刻洞見,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積極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晚清時,「錫礦大王」胡子春捐款建粵漢、蘇浙、漳廈三條鐵路,為中國南方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孫中山先生曾數次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怡保、吉隆坡、麻六甲等地宣傳革命,余東雄、李晚等馬來西亞華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邀約下,積極投身革命,獻身國家,成為彪炳青史的辛亥志士。抗戰時期,馬來西亞華人相繼成立馬來亞華人各界抗敵後援會與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願與國內同胞共紓國難,書寫了馬來西亞華人發展史上最為壯麗的史詩。這次我看到錢杉杉博士參會的論文就是專論南洋與「革命」的關係,這個話題非常值得研究,年輕一代關注這個議題,說明了這裡有常做常新的學問。
最近四十餘年,馬來西亞華人來中國內地讀書、經商、就業者甚眾,以武漢大學為例,我校多個學院常年招收為數不少的優秀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如出席這次會議的林志敏教授就是武漢大學優秀校友,曾師從於我的同事尚永亮教授,如今林教授在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卓異的成績,成為了馬來西亞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學者,為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在這裡我向林志敏校友由衷表示祝賀。
蓋因馬來西亞華人文脈深厚,故而其故事也極其豐富。在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發展歷程當中,有各種精彩的故事,他們熔鑄成了馬來西亞華人靈魂中的歌與詩。當中既有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有與其他族群並肩努力、相互提攜的奮鬥史。因此,這些故事不但包括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包括那些在偶然之間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它們是馬華文化這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與各種音符。在這次與會學者的論文中,我看到上述問題都有較為細緻的論說,一些觀點與知識使我耳目一新,獲益不少,這裡不一一詳述。
馬來西亞作為南洋的重要組成,它其實是許多近代中華傑出人士的萬里鄉關,這裡發生的一切故事,都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地理位置上看,它雖看似孤懸在外,但卻在精神上從未脫離中華文化而遺世獨立,它不是「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世外桃源,而是與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的天涯故園。這背後是上千萬南洋華人生生不息、世代耕耘的結果,當中許多馬華兒女,以海風山骨的拼搏精神,做到了「子孫永遠比較像華人」(借莫泰熙先生語)。我們舉辦的這次會議與編輯出版的這本論文集,就是以學者的方式向馬華朋友們致敬。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多年致力於國家文化、國民文化研究,特別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諸問題的思考。在同事們的努力下,這些年我們確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當然這也與海內外同行學界的支持密不可分。這本論文集的出版,既是我們與諸位學界先進友誼的結晶,也是大家支持我們的證明。在此我也希望,海內外學界同行朋友們能攜起手來,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研究的未來,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是為序。
傅才武
2021年12月20日
於武漢大學郭沫若故居
二○二○年秋天,我的同事韓晗教授作為召集人,聯合莫泰熙先生、令狐萍教授與盛靜教授三位學界先進,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發起主辦「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這次會議非常成功,我在大會前作了致辭並在雲端全程與會,親眼見證了這場盛況。後台資料顯示,旁聽者多達數十萬人。會議結束後,韓晗教授和同事們不辭辛勞,用一年的時間奔走聯絡、評審文稿,終於完成了論文集《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的編輯工作,並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目錄
序/傅才武
第一輯 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
華教精神:林連玉古體詩的自我形象/潘碧華、成茉莉
新馬地區華人革命情感與中國人際網路建構──以張永福、林義順為對象/錢杉杉、何啟才
康有為在檳城的著述運思及其旨趣──以《四書》新注為中心/蔣明
第二輯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
鄭和登陸麻六甲以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王潤華
軟實力和硬實力:鄭和下西洋與滿剌加/安煥然
第三輯 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
從民俗文化角度探討馬來西亞華語特有詞彙──以節日習俗和信仰風俗為例/袁敏棻
基於冰山理論的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發展模式/謝雅卉
獲取「符號資本」的歷史重構: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的族群敘事及其馬共歷史的建構/莊薏潔
女聲/身、創傷、種族政治:馬華呂育陶、傅承得、葉貝思的「五一三事件」文學敘事及其指涉意涵/李樹枝
第四輯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馬來西亞華教之我見/莫泰熙
族群政治與文化權利: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陳奕平
馬來西亞的中文高等教育綜述/洪麗芬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華族生華語、馬來語、英語學習歷程與水準之訪談及問卷調查評測/金美
文化傳承及認同是獨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獨中華文教學現況初探/李保康
風起南洋,詩承中華──《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編後記/韓晗
序/傅才武
第一輯 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
華教精神:林連玉古體詩的自我形象/潘碧華、成茉莉
新馬地區華人革命情感與中國人際網路建構──以張永福、林義順為對象/錢杉杉、何啟才
康有為在檳城的著述運思及其旨趣──以《四書》新注為中心/蔣明
第二輯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
鄭和登陸麻六甲以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王潤華
軟實力和硬實力:鄭和下西洋與滿剌加/安煥然
第三輯 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
從民俗文化角度探...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