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寫作,繁複跌宕,儒雅豐瞻,貫通著慈恕、善意的情懷。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授獎辭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
賈平凹推薦
穆濤的文字簡潔、機警,寬博而從容,溫和又不知銳見。在《先前的風氣》中,歷史的省思、世相的洞察與思想者的話語風度融於一爐,行文疏密相間,雅俗同賞,無論長文或短章,都交織著散文、隨筆和雜感的筆力與韻味,有鮮明的文體意識。
這一本書說散文也是散文,說雜文也是雜文,在我心目中,它是散文的一種,從我個人來講,我欣賞這一種。穆濤的這些文章裡面有他的觀念,有他的智慧,同時也有對具體問題的思考。──賈平凹
歷史何以稱為春秋?
三百六十行之說從何而來?
儒學為何成為中國文化的骨幹代表?
《漢書》竟然有「浪漫主義」?
穆濤為中國大陸標竿文學雜誌《美文》的執行主編,對他而言文章即是千古事,他從前人的經史子集尋找吉光片語,並精選相同質性者互為表裡加以解讀,裡面有趣事,也有故事,更有可為今人借鑑的優美文化與文人風骨。《易》可觀天地變易,《論語》為識人任事的準則,《列子》諸事藏有禪機、《莊子》說風氣、《管子》談信、《詩經》民間采風說真話、《禮記》記載分際與標準……它們不只是前人文章,更融入古代儒士的骨血中,成為中國獨有的特色文化,其中隱藏的智慧,可用於讀書與創作態度,也可用於養生,讓身體的小宇宙隨氣順暢運行。
作者讀史,猶如河裡淘金,從小處著手。漢代以儒學治天下,史書中有歷代皇帝與儒官的身影、史官氣節、古代生活考、百相浮世繪,也有流傳千年的經世制度:農業減稅、貨幣政策、文官制度、行當規矩……如不知深意誤用,恐辜負前人善意。今人講革新,在經濟上大力推展,忘卻了往昔被稱禮儀之邦的種種規矩與氣度;古代皇帝再大大不過天,以民為本,而現今領導人只管權謀,人民暫放一邊;文人只重文藻雕飾、生活抒情,不說真話,也讓作者不勝唏噓。
全書有散文的樂趣,更有幽默的機鋒,先解字,再說詞,續述故事,篇幅短小卻切中要點,博而不雜,善於化繁為簡,從精神到生活,再以「文化」貫穿全書、古事針砭現事,以抒情美感的文字,寫非抒情的文化精神,讓先朝的古風與文人氣度,重回現世。
本書特色:
★從歷史典籍、字面解釋,輕鬆了解古書中的隱藏智慧。
★由古鑑今,從古代帝王術、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中,擷取精要,可觀照今日社會。
作者簡介:
穆濤
一九六三年生於河北廊坊
《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
西北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
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西安市政協委員
章節試閱
信史的溝與壑
.從道德一詞的瘦身說起
按舊說法,書分四類,「經、史、子、集」。以前的讀書人主要讀經史,經史是課本,子集是輔助教材,是課外讀物。經史也有分別,經是基礎講義,史是專業課程,先習人事,再練世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這層意思。經是常道,世事變遷,但人的基本東西不會變,且會持久鮮亮。讀經就是衛道,找天地人的大道理。讀史是找德,德是什麼?「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天之大德曰生」,繁衍後代是最大的德行。但德也是有局限的,比如那個「好」字的結構,女有子為好,婦人得了兒子才是好。還有明人陳眉公的那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德中的舊觀念。籠統地說,德是高尚行為的結果,在一個朝代裡,哪些行為是高尚的?哪些行為是卑劣的?不是這個朝代裡的人可以定論的,有權有勢也不行,皇帝說了也不算,這就是史的價值所在。道和德這兩個字最初是分開來講的,不是一個詞匯。到了唐朝,因為一部書,才把這兩個字粘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書奉名《道德經》,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達到頂峰。李隆基是很會戀愛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熱愛老子,他把《道德經》視為自己的「紅寶書」,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根基,不僅隨身讀,還御筆注疏。他的智慧之處在「取之于真,不崇其教」。他喜歡老子的三句話:「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為所欲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李隆基一度是有為的賢明皇帝,他創造了「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殷實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離了老子這三句話,才有「安史之亂」迸發,強大唐朝由此走向下坡路,漸行漸衰。
道德一詞進了現代漢語,被徹底瘦身了,專門指人的修養,傳統文化裡的有機成分被擰乾,僅剩下一個皺巴巴的皮囊,除了一點點液體,什麼也裝不進去了。
.歷史的學名叫「春秋」
歷史的學名叫「春秋」,這是聖人的譬喻,「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為什麼把歷史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我琢磨出這麼幾層意思:
一、當時是小國政治年代。叫諸侯國,只是比今天的縣稍寬敞些,人口也稀疏,據行家估算,當時全國僅二千萬人口,比今天的臺灣人口還要少四分之一。但是國家數量多,西周時期最多將近八百個,僅山東境內就有四十多個,周室東遷後,《左傳》有記載的仍超過一百二十個。小國寡民在弱肉強食的環境裡過日子,如危地裡的莊稼,春種秋收,得一茬是一茬,說不出可持續發展的松心話。如果當年也是今天的一統天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地大物博,憑孔聖人的智慧,不會叫春秋的,會換另外的視角,可能會叫天空,或海洋什麼的。
二、冬夏兩季表層的東西多,春秋兩季深層的變化多,不確定因素多。物如此,人和社會亦如此。
三、春天是播種,是開始,是動機。孔子很看重動機,他在《論語.為政》裡說詩,「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與政治貌似不相關,但有一個關鍵處是相通的,就是「思無邪」,心術要正,動機要純,出發點要端莊。秋天是收穫,是結果。從動機裡看居心,在結果中察得失。一個朝代是怎麼拉開帷幕的?又是怎麼謝幕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蘊藏其中的東西才是這個朝代留給後世的最大遺產。用劉知幾《史通》裡的話說,「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所懼的,正是《春秋》筆法,明察秋毫,微言大義。
四、依農曆天時,冬夏叫至,春秋稱分,老話叫「日夜分」,分是分明,指的是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基本持平。審視歷史要一碗水端平,要公允,不能挾私用假。「臨流無限澄清志,驅卻邪螭淨海波。」
五、上邊寫的四款,都是我的瞎琢磨。據王力先生考據,西周早期,再溯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二時,講春秋,就意味著全年。鄭玄箋注「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為「春秋猶言四時也」。
讀史講致用,溫故為知新。溫故講究讀史方法,溫這個詞用得恰當。歷史原本已經死去了,只有讀活了才可能出新價值。尤其是中國的歷史「課本」,有五千年的厚度,很難讀,城府深,色調沉,像一個人板著臉孔,古板,刻板,缺情少趣且苦辣,對,是苦辣。像冬天裡喝燒酒,要「溫」一下口感才稍好些。
我們的歷史不太好讀的原因,有兩點最具中國特色。一、歷史是斷代的。二、既有帝王術,還有宰相術,兩條線索並行,卻不是雙軌制,是連體的兩個人,既互動,也互相牽扯。
截止于清朝,中國有兩種國家體制形態,一種是周文武二王建立的簡陋的聯邦制──分封建國。周朝鼎盛的時候,有近八百個「加盟共和國」。再就是秦始皇開創的帝國制。這兩種國家體制形態都是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開創的,陝西被稱為「三秦大地」,這個「大」字,陝西這片土地還是承受得住的。但秦朝以降,二十幾個朝代的更替不是禪讓,不是競選,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淘汰,而是革命,是流血犧牲,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是打碎了之後重建。這是中國歷史叫斷代史的原因。讀歷史讀到斷裂地帶要小心,要提高警惕,要記住兩句名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革命年代是以勝負論英雄的,基本不管青紅皂白。
中國的皇帝,因為是家庭承包制,業務水平差距比較大。像拋物線,高和低的落差很懸殊。但中國的宰相們,基本保持在一條相對高的水準線上。好皇帝和劣皇帝,差別在業務能力上。好宰相和劣宰相,差別不在業務能力,而是心態、心地和心術。
政治裡的好和劣是複雜的,心態,心地,心術更複雜,正是這些,愁煞著史官,但也彰顯著史官的眼力和人格魅力。
.信的視角
有三個常用語,都是臧否人事的,排在一起看,挺有意思。「不三不四」,「人五人六」,「亂七八糟」。
不三不四。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沒規矩。依南懷瑾先生的理解,易的卦理有六爻,初爻二爻喻地,三爻四爻喻人,五爻和上爻喻天。不三不四,就是不太會做人,做事情不守人的規矩。
人五人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空有五臟六腑。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臟六腑是人的核心內存,各司其職,各有其責。人五人六的含義是內存完好,但不正常工作。用坊間的大實話說,叫吃人飯,不屙人屎。另一種說法是五常和六藝表面化,徒具虛表。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六藝是西周時候的學校(庠序)開設的六門功課,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禦(駕車馬)、書(識字)、數(記算)。六藝在以前泛指人的基本才能。有一句坊間言,很傳神,很生動。「別看那小子裝得五講四美,人五人六的樣兒,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
亂七八糟,解釋起來要麻煩一些。「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這是《黃帝內經》裡的話,「天癸」是男女的基本東西,「天癸至」,就是男女成人了,可行天倫,有了生兒育女的功能。女孩子十四歲,男孩子十六歲,如果天癸未至,該來的不來,就是亂七八糟。七和八,還是中國人傳統生活裡的大數字。七是神秘的,密切聯繫著人的生和死。胎兒在宮中孕育,七天一個變化,這是被現代科學證明了的,如今婦科醫生給孕婦寫診斷書,也是以周計算。人命歸天,死後要「祭七」。亡人撒手人寰,走上不歸路,也是七天一個行程。從死的那天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頭七」、「三七」、「五七」,依坊間的「老理兒」要重祭。「七七」叫「滿七」,也叫「斷七」,指亡人已過奈何橋,和人間塵緣已然了斷。七影響著一個生命的開始和結束。八,也陪伴著一個人的具體生活。一個人才出生就有了生辰八字,八字是中國人的人生觀。《易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用八種自然形態解釋世界的構成,乾坤震巽離坎艮兌,即天、地、雷、風、日、月、山、澤,這是中國人最早的世界觀。在上古混沌不太開化的年月裡,能有這樣的世界觀,實在是我們老祖宗的了不起。以前科舉考試作八股文,有文采叫才高八斗,有城府叫四平八穩,處事圓滑叫八面玲瓏,人生得志了會威風八面,生活裡流年不順叫倒八輩子黴,與人疏遠叫八竿子打不著。中國人過去使用的老秤是八進制,半斤是八兩。七和八裡,有自然科學,也隱著生命科學的。一個人的生物鐘,也因循著這個規律,女子以七計數,男子以八計數。女子長到28至35歲,男子長到32歲至40歲,就到了生理的高峰值,再以後,就一點一點走下坡路。男和女到了56歲那個節點生理上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男子是陽,陰開始增加了,一個男人以前不管怎麼滿世界跑,56歲開始就懶得動彈了,喜歡悶在家裡。相對應著看,女子56歲以後,陽氣升騰,晚上和早晨,去看公園裡扭秧歌的人,女性是占多數的。七和八不能亂,如果亂套了,就沒法收拾了。
中國人的生活裡,還有一個核心字──信。信是傳統價值觀,人與人之間被「信」溝通著。臣子的最大心願是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想的也是如何取信于民。說一個人不三不四,人五人六,是說一個人活得沒有了信譽。亂七八糟更糟糕,是失了天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乎義」。這是孔子對信的態度,一個人活在世上要立信守信。佛門站在另外的視角說信,「信有是有,信無是無」。心誠則靈,指的是要持有信心。還有一個詞叫信根,信根有五個字,「信。進、念、定、慧」。沒有信,不能精進,不精進則無念,不念不定,不定不慧。《華嚴經》裡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本是簡單的,因為被不斷地轉換視角,就複雜化了。
老百姓過日子看重的是言而有信,做事情是「靠譜」,還是「離譜」。有一段民間語文,講原深圳市長許宗衡被雙規後,家裡巨大的保險櫃誰也打不開。一個中紀委官員見多識廣,說這是極品聲控密碼鎖,密碼多用八個字,專案組成員輪流測試,「芝麻開門,芝麻開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老天保佑,百事平安」等等,無奈屢試屢敗,只好押解許宗衡過來,許市長對著保險櫃,念念有辭,字正腔圓:「清正廉潔,執政為民。」櫃門應聲大開,裡面滿滿當當一櫃子硬通貨。
《山海經》裡記載的魚和獸,有不少是根據它自己的叫聲命名的,當時這些動物沒有名字,我們的祖先就臨摹它的叫聲稱呼它。「石者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名自呼。」流沙河先生有一段文字,寫得很有趣味。「龍,繁體作龍,是形聲字,右旁象龍騰形。左上是童字的省略,童省聲,讀tónɡ音。左下似月字者為肉字,表示龍是肉食動物。龍古音tónɡ,正是揚子鱷夜鳴聲。揚子鱷名龍,古人說這是『其名自呼』」。現實裡的例子多的是,蛐蛐、雀、鴉、鴨、鵝、鳩、鷓鴣、貓、蛇、蛙,都是其名自呼。
清正廉潔,執政為民,不要成為官人的自呼。
.兩個故事,一種風範
文天祥《正氣歌》裡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含著史官守節,秉筆直書的兩個故事。
董狐是晉國的史官。
晉靈公荒政也暴政,「厚斂于民,廣興土木,好為游戲」。在郊外建了一個別墅,大種奇花異草,其中桃花最盛,因此取名桃園。晉靈公荒政不荒園,終日在桃園裡取樂。據《左傳》記載,他有兩個暴政細節。桃園裡有一個高臺,晉靈公在臺上和寵臣搞「飛彈比賽」,靶子是園外的百姓。「中目者勝,中肩者平,不中者以大鬥罰之。」「臺上高叫一聲,『看彈!』弓如月滿,彈似流星,人叢中有一人彈去了半隻耳朵,一個彈中了左胛。嚇得百姓每亂驚亂逃,亂嚷亂擠,齊叫道:『彈又來了。』靈公索性教左右會放彈的,一齊都放。那彈丸如雨點一般飛去,百姓躲避不迭,也有破頭的,傷額的,彈出眼烏珠的,打落門牙的」(《東周列國志》)。第二個細節是殺廚師。一天晉靈公想吃熊掌,酒熱了單等這道大菜,幾番催促後終于端上來了,但肉不太爛,靈公「以銅鬥擊殺之,又砍為數斷」。當時趙盾是相國,因屢屢上諫引發晉靈公不滿,欲除之而後快。趙盾命大,得以逃亡在外。第二年,武將趙穿在桃園內設計殺了晉靈公,迎趙盾回都城。趙盾以相國之責,擁立新君,晉國開啟晉成公時代。
太史董狐在史書上記述這件事是「趙盾弒其君」。趙盾知道後大驚,反復解釋這件事和他沒關係。董狐堅持自己的觀點:你是相國,雖然出逃在外,但沒出國境。返回都城也沒有討伐弒君之賊。如果說和你沒關係,誰會相信呢?「是是非非,號為信史,吾頭可斷,此簡不可改也。」(《東周列國志》)孔子對這件事的評價是:「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在齊太史簡」,寫的是齊國一家三兄弟,一樹三枝,同為太史。
崔杼是齊莊公倚重的大臣,倚重的方法有點偏,和他的愛妾有私情,還拿這件事奚落他。崔杼把莊公殺了。
齊國太史在史書上記,「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把太史殺了。命太史弟弟重寫,還是「崔杼弒其君」,崔杼再怒而殺之。又命太史的小弟弟寫,見仍然是「崔杼弒其君」。崔杼害怕了,刀槍入鞘,知道硬骨頭的史官是殺不完的。
.由史官而史館
中國是最重視史的國家。著史叫治史,和治理國家一樣的分量。也叫修史。修史是什麼意思?從字面理解,歷史不完整、有漏洞,要修補,錯訛的地方,要修正,醜陋的地方,要修飾,要裝修。史被修來修去,找它的真面目越來越難了。
最初,史官的地位很高,像爵位,由皇帝授受,可世襲,可家傳,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才有資格擔任。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早晨造字,晚上記事。但這是傳說,無據可考。中國自商朝開始設立史官制度,史官的職任是如實記錄天子的言行,「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那個時候,歷史是個人寫作,史官的良心有多厚,史書的分量就有多重。春秋以降,直至秦漢、兩晉,出產了一批才高八斗,肝膽正氣的史官,董狐、齊太史、司馬遷、班固僅是他們中的代表。
從前的規矩嚴,史官「據跡實錄」,帝王是不能御覽的,這是「硬性規定」。其中的要義是「君史兩立」,「以史制君」。但皇帝也不是吃軟飯的,為防患「以史制君」,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三年推出「史館」制度,歷史由個人編撰,「升格」為集體創作,並由宰相領銜。「總知其務」,史修成後要「書成進禦」。史館的「規格」大了,但史的亮度和信度也開始大打折扣了。「史館修史,書成眾手,史才難覓,職任不清,所修史書,文蕪體散。」這種說法不過是一種推辭,最大的弊端是「書成進禦」。
「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的時代是從唐朝結束的。但史館制度實行的最初一些年,「君史兩立」的遺風還在。貞觀十六年四月裡的一天,李世民想看看記錄他日常行為的《起居注》,遭到了負責述錄《起居注》的褚遂良的直拒,當時君臣間的對話很有意思,問的直接,答得了當。
「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
「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
李世民富有明君作派,才有了褚遂良的賢臣骨氣。或者反過來說,有褚遂良這等大臣,才有了改變世界的李世民。
諸葛亮防「以史制君」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就是不設史官。魏蜀吳三國,只有蜀史官空缺。陳壽在《三國志》裡的評價是,「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于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鬥轉星移,自唐以後,帝王不僅察看《起居注》一類的日常記錄,甚而直接主持修史,既當教練員,也當裁判,皇帝是越當越辛苦了。史書越寫越厚,但有了一個大缺憾,「史以醒世」的功能弱了,多了粉世的功能。皇帝修史,地方大員修志,史志成了皇帝以及地方官的專用化妝品。清朝雍正乾隆時期,一些讀書人鬧過一陣子「不讀史」的學潮,在書信和筆記裡,把史寫成屎。《大清見聞錄》裡講了一個笑話:一天,老天爺捂著嘴竊笑,老天奶奶在一旁問,「笑什麼呢?你個老不正經的。」老天爺連笑帶咳嗽著說,「人間又造了兩個字,實在忍不住,不得不笑。」說著張開手,掌心裡寫著兩個字:信史。
.班固的厲害處
班固的籍貫是陝西咸陽人,史載是「扶風安陵」,這裡要做個說明,「扶風」不是今天的扶風縣,安陵也不是戰國時候的安陵國。漢朝建都長安,都城周圍是畿輔要地,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特別行政區管理,時稱三輔。右扶風下轄咸陽、興平一帶。安陵是漢代第二個皇帝劉盈的墓地,劉盈即漢惠帝,呂後生產,一生性格軟弱,惟母命是尊。司馬遷著《史記》甚而不設《惠帝本紀》,而是設《呂太后本紀》。劉盈七歲為太子,十四歲執大業,二十四歲山崩,葬安陵。安陵在今天的咸陽市渭城區內,東漢時候屬右扶風。
班固一生兩次坐牢,第一次坐牢使他名望大振,第二次把牢底坐穿,死于囚內。
班固世家出身,父親班彪是名太史,著《史記後傳》,父親亡後,班固歸鄉居喪期間修訂重著《太史後傳》,即《漢書》,被「明眼人」告發,以「私改國史」罪名入獄。「陷于斯,顯于斯」,「如此總如此」,這兩句話講的是世事的大因與大果。班固「私改」的國史因才高言重被漢明帝賞識,特赦後授「蘭台令史」,正式修撰國史。這是班固第一次坐牢。
第二次坐牢要從班固「投筆從戎」以後說起。
竇憲是「外戚專權」的一個典型人物,他妹妹先為章皇后,即漢章帝的正宮,章帝崩後,繼而竇太后,竇憲以「國舅」之威顯赫當時,他最大的政功是兩次率軍北平匈奴,第一次出兵打到今天的蒙古境內,第二次用兵一直征討到新疆哈密以西。兩次出兵贏來了北方多年的和諧安定。班固與竇憲是「鄉黨」,都是右扶風人。班固追隨竇憲北征西伐,既參謀,也秘書,首次出征時,作《封燕然山銘》,記載北伐的赫然戰功。范仲淹詩中寫過的「燕然未勒歸無計」,指的就是這件事。幾年後竇憲居功欺主,失勢後自戮。班固作為餘孽入獄,同年死于牢中,時年61歲。班固的一生,可以說是生的光榮,死的卻不偉大。
世上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有兩件事,文事和武事。武將帶文采的,是增本事。文人有武藝的,也是增本事。但亦文人又武人的,看歷史上的一些人證,人生的結局多有大麻煩。茄子一行豇豆一行。什麼樹結什麼果,嫁接的果樹,比如那種叫「蘋果梨」的,只是暫時的豐產,口感也特殊一些,但樹的晚景不保。
《漢書》是班固的突出貢獻,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班固的世界觀尚儒,守君臣父子道。他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其實這是史家司馬遷世界觀裡的開闊地帶。班固著《漢書》也有「出格」之筆,在寫法上雖說循《春秋》的萍蹤,但《春秋》是時政要聞概述那一類寫法,《漢書》則「言賅事備」,注重細節的飽滿與「殺傷力」。如開卷之作《高帝紀第一上》的開頭一段: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也,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于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做皇帝的,都不是一般人,不是父生母養的,是天子。做臣子的職責是努力找出天生地造的證據。班固是史官,雖守君臣節義,卻也因文心而文膽,寫劉媽媽的受孕過程,一個農婦的雨中「神交」,是劉爸爸親眼見到的。難得的《春秋》筆法,真是從心所欲又不逾矩,向班固同志學習。
信史的溝與壑
.從道德一詞的瘦身說起
按舊說法,書分四類,「經、史、子、集」。以前的讀書人主要讀經史,經史是課本,子集是輔助教材,是課外讀物。經史也有分別,經是基礎講義,史是專業課程,先習人事,再練世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這層意思。經是常道,世事變遷,但人的基本東西不會變,且會持久鮮亮。讀經就是衛道,找天地人的大道理。讀史是找德,德是什麼?「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天之大德曰生」,繁衍後代是最大的德行。但德也是有局限的,比如那個「好」字的結構,女有子為好,婦人得了兒子...
目錄
〔推薦序〕說穆濤得獎賈平凹
信史的溝與壑
信史的溝與壑
信變
玉皇大帝住什麼房子
樹與碑
黃帝的三十年之悟
多士
職官
反粒子
道理
匠
敬與恥
儒這個字
誰敢窺天機
局限
自然者默之成之
代價與成本
認了
漢代告誡我們的
大而化之:關于劉邦
舊時代裡的公知者:關于董仲舒
政治秀
西漢,是沒有禁書的時代
中國古代官員,是有文化自信的
算緡和告緡
《食貨志》裡的一筆良心賬
八政與九籌
采風是怎麼一回事
使時見用 功化必盛
苜蓿 蒲桃錦 身毒國
身體裡的風氣
身體器官的服務員
笨人
內裝修
去欲的態度
氣
客氣
會說話
睡覺
心底那個愚字
身體裡的風氣
正 信
正信
敲木魚
覺悟
空指什麼
本錢
化和幻
什麼樣的樸素什麼樣的愛
舊磚與新牆
冬至這一天
黃羊解
師和傅
致中和
敬禮
靜雅
標準和榜樣
清談與清議
讀文件
大實話
神話和鬼話
活力源
坊間言
文學,文風,以及中國文化氣質
文而不化不叫文化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
化是講規律的
在漢代,文學意味著什麼
真實 境界 表達
底線
怎麼樣理解主見
附 錄
散文,以及穆濤的散文 鮑鵬山
訪談:文學寫作,要有良知和良心 穆濤、徐中強
〔推薦序〕說穆濤得獎賈平凹
信史的溝與壑
信史的溝與壑
信變
玉皇大帝住什麼房子
樹與碑
黃帝的三十年之悟
多士
職官
反粒子
道理
匠
敬與恥
儒這個字
誰敢窺天機
局限
自然者默之成之
代價與成本
認了
漢代告誡我們的
大而化之:關于劉邦
舊時代裡的公知者:關于董仲舒
政治秀
西漢,是沒有禁書的時代
中國古代官員,是有文化自信的
算緡和告緡
《食貨志》裡的一筆良心賬
八政與九籌
采風是怎麼一回事
使時見用 功化必盛
苜蓿 蒲桃錦 身毒國
身體裡的風氣
身體器官的服務員
笨人
內裝...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